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露天煤矿安全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和谐、稳定。就露天煤矿而言,由于目前煤矿事故增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在这种环境下,其生产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在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安全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机制也在不断更新,变得更加科学、完善。加大力度对生产活动进行安全管理,是露天煤矿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相关工作人员的财产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管理人员结合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度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管理制度,以此推动露天煤矿安全体系的全面发展。
1 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1 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安全永远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安全管理在任何方面都有所体现。对于露天煤矿来说,安全是其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安全方面得到有效保障,煤矿才能更好地发展,相关生产活动才能顺利、有效进行。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制度体系,并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标准,明确岗位职责,避免在发生问题时,出现无人负责任,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人员,要把安全意识深入内心,以安全生产为原则,减少经济损失。另外,露天煤矿的相关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认真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对于使用已久的设备进行维修或者更换,在生产设备上保证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煤矿生产质量。在使用大型生产机械设备时,要对操作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培训,且在生产期间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生产,为露天煤矿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基础。
1.2 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露天煤矿的生产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拥有众多的生产人员。基于此,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关管理工作,使生产过程中的人员、机构以及环境等得到优化配置,加强安全管理。露天煤矿管理部门要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促进生产活动的有效、安全进行,且监管人员要具有专业性,具备充足的管理经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式,制定管理责任制,明确生产人员的岗位职责,定期对其进行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生产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露天煤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并改善安全管理制度,使其更加符合新时期发展的需求,为露天煤矿生产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1.3 建立持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
生产作业人员是露天煤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关键作用。因此,要做好生产活动中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其安全生产意识。露天煤矿相关部门要组织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制定健全完善的奖惩制度,提高生产人员的积极性,激发操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对不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的人员进行惩罚。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长期组织以安全为核心的生产活动,并保证安全活动的多样性。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总结正确的安全生产经验,规范生产人员的安全行为,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长久性的旨在提高成产人员安全素质教育的培训体系,定期指定不同生产人员分享自己的安全经验,全员参与,并互相交流和沟通,提升露天煤矿全体生产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2 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2.1 建立完善安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是露天煤矿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管理人员的工作目标。管理人员在制定安全机制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作业人员严格遵守安全准则进行操作,嘉奖表现优秀的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激励机制。同时约束工作人员的散漫性,提高全体生产人员的积极性,深化安全生产的主旨,使广大员工具有较高的自觉性,为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2.2 建立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群防群治机制
以科学发展为前提,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结合露天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抓管煤矿生产的党政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并将此项管理机制进行全面宣传,让每位生产人员都铭记于心,做到群防群治。露天煤矿的各级领导、各级组织要以安全为核心,建立长期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并结合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善,以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突出安全生产的主题,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2.3 建立完善风险预控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管理
露天煤矿的生产带有很大的风险性,且随着时代的变迁,风险的类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合煤矿发展,只有积极探索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及途径,才能降低煤矿的风险,且抓住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建立完善的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全面推进煤矿生产安全质量的标准化,使生产过程安全、有序。在生产基层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提升广大员工的风险预防控制意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
2.4 建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不断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是管理机制中最基础的体系,它可以保障在发生重大的煤矿生产事故时,有很好的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在造成重大损害和危害之前,全面控制局面,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方案,减少资源浪费。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全体生产操作人员的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为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基础条件。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阐述了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近年来,随着煤矿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对煤矿的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考验。因此,露天煤矿的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对其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管理,以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率,减少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为煤矿单位乃至国家节省资源。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比较复杂,属于系统性工程,生产人员众多、作业程序分散、生产环境复杂以及自然条件恶劣,这些都是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管理人员要结合煤矿生产的具体情况,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安全生产,为露天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着力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陈安勇,郑开欢.露天煤矿企业系统安全管理的实施要点分析[J].采矿技术,2011,4.
【关键词】露天煤矿;生产系统;危险源;研究运用
1 前言
露天煤矿生产系统危险源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据不完全统计,人为因素在整个生产系统常见危险中占据重要位置,我国露天煤矿重大事故中,设备事故人为因素占了97.67%,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中人为因素占了96.59%,所以加强危险源控制,制定良好的防治策略,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首先对露天煤矿生产系统常见危险源进行了分类,然后讲述了造成危险源的原因和预防控制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2 露天煤矿生产系统危险源分类
露天煤矿生产系统是一套综合化、系统化的系统,其有六个子系统构成:采掘系统、运输系统、排土系统、防治水系统、边坡工程系统、供配电系统。不同的系统危险源也各不同相同。按照危险源在施工发生中和发展中的作用,危险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危险源和二类危险源,其中一类危险源主要指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可能释放危险物质的危险源,二类危险源主要指某些限制措施失效造成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人、物和环境等因素。
露天煤矿生产系统出现危险故障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类危险源是歉意,二类危险源是发生必要条件,前者决定了事故严重程度,后者决定了危险源出现的概率,两类危险源相互作用,时间和空间维上相互交织,最终决定了事故范围和程度,控制好两类危险源是控制保证露天煤矿生产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关键。
3 造成露天煤矿生产系统危险源的原因
3.1 露天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缺乏健全的安全保证体系
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特别是在露天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实际安全生产条件和明确的规章制度存在较大的差距。绝大多数的露天煤矿安全保证体系不健全,某些安全制度很难落实到实处,比如某些煤矿没有建立安全监控系统,相应的预防措施不完善,甚至会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致使安全防护措施形同虚设。
3.2 露天煤矿开采条件差,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的自然条件较差,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诸多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重点露天煤矿具有煤尘爆炸安全隐患的占总煤矿87.4%,煤层存在自然火的煤矿占据总煤矿的51.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煤矿占总煤矿的27%。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对于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流于表面,没有落实安全责任制,违规现象严重,企业安全文化意识淡薄,管理模式过于落后,很容易造成一类危险源和二类危险源相互交织的现象。
4 露天煤矿生产系统危险源预防控制措施
4.1 建立危险源动态监测体系,制定危险源风险预警制度
危险源动态监控体系贯彻整个煤矿发展过程,随着工作进程的不断推进,检测系统也在不断推进,对煤矿的供电、供水、排水系统做出相应危险评估,及时处理危险源,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检测。特别是对一类危险源的监控,首先要评估出危险源的危险等级,进行实时监控,然后指定危险源风险预警制度,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做到统筹兼顾,未雨绸缪,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管理层做出处理措施。
4.2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严格控制不安全行为
指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形成安全约束机制,比如采掘系统中注重电铲、液压铲、前装机等设备的维护,运输系统中加强卡车和胶带输送系统的管理维护。定期更换大绳及绷绳避免新绳、旧绳坠落伤人,用前检查好钢丝绳破损情况、超限不用,推压平台作业要系好安全带,专人指挥司机动铲。工件绑扎牢固、找好重心,动臂部位作业系安全带,专人指挥、信号明确,多人作业相互配合好,做好防滑措施。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应该达到国家强制性要求,企业本身也应该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安全标准。人为因素是造成煤矿生产危险的主要因素,所以加强人的管理是控制危险源的关键措施[3]。
4.3 加强危险源重点监控力度,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保证安全生产
加强危险源中点监控力度,贯彻《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安全作业规程,杜绝“三违”现象发生,大力推广低碳施工和绿色施工理念。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加强系统监控,对与恶劣环境下运行的设备采取定期检查维修的方式,加强抗干扰能力。采用智能化的设备提高设备自我抗灾能力。落实“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打造立体化的安全体系。
5 结语
露天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其危险源也是各种各样,加强安全生产应该从管理和组织方面入手,进行全面风险评价,保证生产正常运行,提高煤矿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俊.基于事故树分析露天煤矿爆破飞石危险源辨识[J].煤矿安全,2012,43(6):180- 182.
通过笔者不完全的调查,在如今的露天煤矿的开采当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隐患表现:1)部分开采面的坡度过于的陡峭,还有部分的阴山坎。2)没有在相应的位置上安装避炮房、报警装置等。3)部分开采作业场出现积水过多、材料过于堆积的情况。4)煤矿生产的宕面没能够与生产人员居住场所、材料等加工场地隔离出规定距离。5)爆破时候用的导火索没能达到规范的距离,应该超过1.2 m。6)部分电器设备过于陈旧、线路破旧不堪,在架设线路的时候也没能够按照规范进行。7)开采作业当中完全忽视安全生产,经常忘记带安全帽等。
上述的露天开采的隐患仅仅是一部分,在开采作业当中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才能够有效的防止事故的发生。
2露天煤矿开采中事故发生原因及对策
无论是何种事故和隐患都有它发生与存在的原因。在露天煤矿的开采当中,技术、矿主,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素质不足等都是其中的原因。
2.1技术
露天采矿涉及的工艺较多,包括穿孔、采装、运输和排土等四大生产工艺,露天采矿作业围绕这四大生产工艺的特点,重点放在消除或者减弱安全隐患上,以便采取有效的安全对策措施,并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2.1.1穿孔
1)钻机沿台阶边缘行走时,机架实出部分距台阶外缘不得小于5 m。2)钻车通过高压线时,钻机最高部分与高压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5 m。3)钻车通过坡道时,钻架必须回位,以防钻机倾倒。4)钻孔时,钻机司机室距崖边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 m。5)落钻架时,钻架上下均不能站人。6)机械、电气、风路系统安全控制装置失灵,以及除尘装置发生故障及损坏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及时修理、维护和更换。7)牙轮钻应配置除尘设施。8)钻机夜间作业,照明设施要完善。9)钻机开始运行前,应检查机械周围是否有人和障碍物。10)加强操作者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制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提高操作者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能力和防范突发事故的能力。
2.1.2采装
1)电铲调动时应组织专门队伍专职调铲。2)采装工作面出现伞岩时,禁止电铲正面作业。3)电铲作业时,按规范操作,作业人员应佩带个体保护用品。4)当电铲作业时,任何人不得在电铲悬臂和铲斗下面及工作面的底帮附近停留,在任何情况下,铲斗下都严禁站人。5)合理设计旁弓线,避免电铲作业时铲斗碰上架空线。6)在电铲作业时,发现有悬浮岩块、塌陷征兆、瞎炮,必须停止作业,将电铲开到安全地带。7)每台电铲都应装有汽笛或警报器,在电铲作业时都应发出警告信号。8) 加强工作面的除尘。
2.2管理
2.2.1事故与隐患的原因
1)眼光狭窄。近几年煤矿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安全装备等手段,但过于依懒,却疏于管理,以致于收效甚微、难以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发展利益;另外,有的领导为了尽快实现短时间的利益或者是为了自己当前创造更多的政绩,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扩大煤矿的生产规模,严重的超人员、超能力生产,忽视了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其次,有的领导层没能够完全理解清楚安全文化对于一个煤矿企业的长久发展所带来的意义,没能长期的、有效的坚持安全文化建设。2)管理局面过于混乱。为了确保煤矿能够正常的运行和实现安全生产,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统一的安全管理制度。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的安全管理制度能够让全体人员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以及管理当中做到有章可循,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安全生产带来的随意性,将生产中的安全事故降到最低。但是,事实上,部分煤矿企业都是下了大功夫在目前的生产利益上,却没有花费很多精力去建立一套完善的、长远的安全管理保障、措施体系,往往是有管理制度但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各管各,造成安全管理混乱。
2.2.2事故与隐患的防止对策
1)完善煤矿企业员工的安全培训。露天煤矿具有其自身特点,存在复杂的不安环境和不安因素。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对员工展开安全培训。煤矿企业内的每一个员工都必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培训与自身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发展前途,是企业的大事、要事,不能够敷衍了事,更不能够走过场,要牢牢把握安全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的统筹、科学合理的规划,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开展安全培训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仔细地分析各类不同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安全培训计划,并针对各类不同的计划确定出科学合理的安全培训内容,既要组织专业的、针对同一工种的局部培训,尤其是要重视生产、业务、安全监测、管理等岗位的技能知识培训,又要组织专业的、不分工种的全局培训,不能为了培训任务而培训,必须达到规定的培训时间和目的。2)规范煤矿企业的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力度、规范建设制度是企业安全化得以实现的本质保证。要确保煤矿得到规范化的运作,就必须要建立起完整的激励机制、安全检查,将检查活动日常化、规范化,并有效利用经济这一杠杆促使责任追究制度和风险抵押制度得到健全,从而提高事故以及违章的代价。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促使煤矿企业整个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运作。因此,煤矿企业在建立各项标准、制度时,需要尽量细化、深入研究,在与煤矿的科学原理相符合的同时,还要避免出现管理漏洞,使标准、制度具备真正的、很强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执行效力,确保每一个员工的每一个行为得到保障,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做到超前防范,预防煤矿事故。3)武装煤矿企业的安全科技投入。煤矿事故的物质构成基础是物的不安全状态。纵观历年来矿难事故发生的原因,几乎或多或少地都跟安全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有关,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煤矿的安全投入水平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而煤矿安全投入的加强的关键点是煤矿安全科研投入的加强。因此,煤矿企业一方面应当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以及国家对安全技术以及科研创新的大力支持,及时强化自身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单位的合作,以地质构造超前探测、煤矿瓦斯区域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瓦斯爆炸预警等为中心,突出研究矿井突水、粉尘、火灾等灾害防治等关键的、重要的技术应用,提升企业救灾、抗灾、防灾的能力。煤矿企业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加大投入的资金量,着重改善煤矿的瓦斯监控、通风设施等安全装备,同时有效改革采煤的方式方法。另外,煤矿企业还需要加快培养自身的安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安全人才(比如利用近年来出现的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建设安全管理信息化网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技术以及管理人才加强煤矿的安全管理。只有这样,煤矿企业才能够彻底地改变物的不安全状态,有效武装煤矿员工,提供出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以成功预防煤矿的安全事故。
总之,对于开采露天煤矿来说,与开采地下煤矿在安全方面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作业当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安全生产的这一个大课题中,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才是第一要素。
参考文献
1.以创建“五型班组”为目标,整体推进班组建设管理上水平
建设“五型企业”是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建设“五型班组”是“五型企业”的基础。
1.1建设本质安全型班组。
牢固树立“以人文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实现全年安全生产任务为目标,认真落实班组岗位责任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狠刹“三违”行为,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工作程序、操作规程,全员参与危险源管理、风险评估和隐患整改,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全面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将班组建设成为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本质安全型班组。达到追求“零违章”,实现“零伤害、零事故”的终极目标。
1.2建设文明生产型班组。
牢固树立“文明生产”的理念,以职工文明管理、设备文明管理和环境文明管理为目标,积极开展文明生产宣传教育,规范员工言行举止,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改善现场作业环境,做到设备整洁标识齐全,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将班组建设成为员工整体素质高、环境文明标准高、组织生产效率高的文明生产型班组。
1.3建设学习创新型班组。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性强的员工队伍为目标,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建设好学习型班组,不断充实和更新专业理论知识,将班组建设成为增强技能、提高素质的技术创新型班组。
1.4建设经济核算型班组。
牢固树立节约发展的理念,以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生产效益为目标,强化全员节约意识,发扬勤俭节约传统,积极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等活动,落实指标责任,加强班组考核,创新节约手段,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生产能耗,提高工作质量。将班组建设成为优质、低耗、高效的成本节约型班组。
1.5建设和谐团结型班组。
牢固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实现班组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职工素质提高和个人成长,努力形成员工之间关系和谐、工作协调、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通过培育特色班组文化、加强民主管理、实施班务公开、规范员工行为等活动,促进个人与企业和谐共进,将班组建设成为员工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和谐团结型班组。
2.夯实班组六项基础,实行全员全过程管理
2.1组织机构。
成立班组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班组建设工作。按照“分层管理、上下联动、分类指导,突出落实”原则,实行以党委为主,党、政、工、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制。在班组内设置党小组、团小组、工会小组、群众安全监督员、青年安全监督岗员、安全员、临时负责人、生产设备管理员、核算员。
2.2规章制度。
煤矿要求班组要依据自身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班组管理制度,制度要符合《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制度管理办法》文件规范要求。班组管理制度应包含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班组设备管理制度、经营核算制度、班组员工管理制度等内容。
2.3岗位职责。
煤矿要求班组要建立班组成员“一岗双责”,明确各岗位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应履行的安全责任。班组要健全班组长、安全员、群众安全监督员、青年安全监督岗员、临时负责人、员工的岗位职责。
2.4三大规程。
煤矿在贯彻执行国家《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制定了《安全技术作业操作规程》,内容有安全规程、采矿技术参数标准、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等,涵盖了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要求班组每个岗位成员所从事的作业及其所操作的设备、使用的工器具等都必须按照煤矿安全技术作业操作规程或相应的操作标准执行。
2.5作业标准。
煤矿按照“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的要求,对照标准,严格将岗位标准7个大项172个作业流程落实到班组。并要求班组要建立和健全现场管理标准、员工行为标准、岗位作业标准、设备点检标准、质量控制标准等。标准要科学、合理、适用,做到“简化、量化、程序化”。
2.6台账管理。
煤矿在班组台账管理方面建立了两类管理台账:,静态的管理制度类台账和动态的原始记录类台账。
3.七大体系为支撑,保障班组安全高效运行
3.1标准化体系。
煤矿标准化班组以国家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评定标准》为基础,结合班组建设考核细则,出台了《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标准化班组创建标准》,该标准把班组日常管理工作分为静态标准和动态标准两部分。
3.2班组会议体系。
班前会是班组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班前会的质量直接影响本班的安全、生产任务的安排及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了保证班前会质量,煤矿要求班组必须召开班前会,具体安布置和总结上班的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班组要根据自身工作时间,每周确定一天为安全活动日,紧密围绕作业安全和班组安全管理开展安全活动;要求全员参加,并明确活动内容和活动主题,活动时间不低于45分钟;班组要根据自身工作时间,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专题会,研究解决作业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职业健康、应急预案与事故处理体系。
班组作业场所环境和条件符合职业健康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班组应按照矿应急救援体系和预案体系,结合班组特点,针对岗位存在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编制班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班组按照预防和预警要求,做好事故预防工作,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4教育培训体系。
班组要根据本班组的具体情况和上级要求,制定并实施班组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计划;班组长、安全员、群众安全监督员经过岗位任职能力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任职;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班组要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3.5信息化体系。
煤矿建立了班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班组与上级、班组与班组直接的快捷沟通、交流、共享及资料的储存,大量节约了人、财、物,达到管理过程的即时性、系统的共享性。
3.6考核评价体系。
煤矿建立了完整的三级评价考核体系,通过考核评价,实现了矿对队部、矿对优秀班组;队部对班组、队部对班组长;班组长对员工的全方位的考核。七是班组长管理体系。煤矿选拔班组长采用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一方面由班组全体人员民主选举;另一方面队领导提名,经过队领导集体研究通过后认命。煤矿要求班组长: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能以身作则,敢抓善管,办事公道;熟悉生产,熟悉所管辖的设备系统和主要工种的技术业务;能凭借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独立解决班组安全生产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带领职工较好地完成生产、安全任务,积极开展好班组的各项管理工作;作风民主,关心爱护和团结同志,会做思想工作,在职工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4.支柱为保证,构建班组科学持续发展
4.1安全生产管理支柱。
煤矿要求各班组必须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作业纪律,严格执行作业标准、操作规程,杜绝“三违”,保证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参与本质安全体系的建设,做好危险源辨识、风险预控,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安全措施到位,减少和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争取或探索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班组落地。做到安全、高效、优质、低耗、文明生产,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
4.2机电设备管理支柱。
煤矿为了保障安全生产、提高设备出动率,要求每班对设备进行安全设施、设备附属油及设备运行状态的点检工作,并根据设备的运行小时数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保障了设备运行的最佳状态。严格执行设备、工具、备品管理制度,搞好日常维护,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4.3工程(工作)质量支柱。
煤矿要求班组工程质量管理要严格执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技术参数标准》,严把质量关,实行标准化、程序化作业,作业现场做到“制度落实达标、环境安全达标、设备完好达标、操作程序达标、工程质量达标”。
4.4模拟准军事化支柱。
煤矿要求班组执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模拟准军事化管理办法》,其基本任务是使每名职工明确和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维护个人、单位、企业的良好形象,保证圆满完成工作生产任务。模拟准军事化主要是对班组职工着装举止、礼节交往、服从执行、文明就餐、文明乘车、会议活动、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4.5民主管理支柱。
煤矿要求班组实行班务公开制度,让班组成员参与决策、参与分配,保证班组成员行使民力。充分利用班务公开栏对员工比较敏感的内容进行公示,如奖金分配、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使员工能够在公开栏中了解到自身进步和不足,并通过与班组成员的沟通及对自身不断强化,有效的提高了班组自主管理水平。
4.6党的建设支柱。
煤矿要求班组成立以班组为中心的党小组,并有计划地经常对班组员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形势、目标任务、企业理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法纪教育;关心职工疾苦和思想问题,开展家访谈心、坚持“送温暖”活动;开展“创先争优”、“党员先锋示范班组”、“党员先锋示范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要在加强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引导职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
4.7班组文化支柱。
煤矿要求班组打造独特的班组文化,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团结和谐、开拓创新的团队精神。班组以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文化创建活动,逐步形成为全员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班组特点的安全价值观,逐步塑造“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型员工,打造班组及岗位长效安全生产的本质安全型班组。
4.8班组活动与阵地支柱。
煤矿积极开展班组建设对标、班组大讲堂、企业文化进班组、法律知识进班组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有型多样的班组建设活动,使我矿班组建设工作丰富多彩,推动班组建设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班组建设的成效
1.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实行班组建设新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班组的劳动积极性,通过大力开展班组劳动竞赛,2013年原煤综合单产同比提高3.7%,剥离总量同比提高11.42%,剥离效率同比提高2.4%(m3/工)。其中,剥离量以日产46万立方米、月产1060万立方米、季产3150万立方米,再次刷新露天煤矿原煤日产、月产、季产纪录。2013年,哈尔乌素露天煤矿跃升为全国最大露天煤矿。
2.安全管理再创新水平
班组建设新模式强化了班组现场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预控措施落实,员工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平稳发展。自2008年建矿至今,在原煤产量每年平均攀升500百万吨的情况下,连续6年实现了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零的记录,消灭了重伤以上事故,消灭了轻伤以上事故。涌现出一批国家、神华级安全生产的先进区队、优秀班组。
3.员工技能素质全面提升
煤矿通过执行“五六七八”班组建设管理,员工各方面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先后涌现出“全国煤炭行业百名优秀青年矿工”获得者吴连刚、关小伟;神华集团“劳动模范”张清海;全国煤炭系统“劳动模范”李文江;全国煤炭系统技术创新能手罗怀廷等一批先进个人。
4.创新创效成果显著
煤矿32个班组全面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修旧利废及“五小”发明创新创效活动,形成了“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北端帮运输系统优化”、“哈尔乌素露天煤矿非工作帮残煤回收”、“黑岱沟西部运输系统优化”、“处理采空区的爆破方法”等一大批的技术创新成果。2013年,全矿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13条,完成技术革新项目9余项,直接创造效益4.4亿元。
5.特色班组建设成绩喜人
一、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沿革
美国煤矿安全管理及立法始于1891的第一部联邦法规《联邦煤矿安全管理条例》,它标志着美国矿山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矿山安全活动的联邦立法的开端。之后受煤矿安全事故及其社会舆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影响的推动力作用,从早期安全管理立法阶段,经历修订完善,到日臻成熟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一)早期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及立法阶段(1891~1951年)
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1848年在弗吉尼亚州中部地区出现了第一座煤矿。此后,东部的山脉中开掘了数以百计的煤矿,早期资本主义的压榨与掠夺的本性在煤矿得到充分的暴露,成千上万的矿工终年在矿井下干着不见天日的工作,煤矿从联邦和州层面都没有所谓的安全管理体制可言,没有任何专门的安全法律法规保障,工人劳动条件十分恶劣,矿难事故频发,工人的死伤无人过问,但是当时留下的纪录却很少。
19世纪60年代,由于过多的煤矿安全事故的社会影响,美国国会也曾提出关于成立联邦矿业局的法案,以建立联邦矿山安全管理体制,然而由于受当时对煤矿安全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立法经验不足,法案极不成熟,因此,法案颁布后没有推动矿山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当然对煤矿安全几乎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重大矿山灾害事故仍然不断发生,如西弗吉尼亚州造成362名矿工死亡的矿难(美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重大的矿难),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民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以控制严重的重大事故的发生。在18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治理煤矿安全的第一部联邦法规,标志着规范矿山活动的联邦立法的开端。由于该条例的法律位阶较低,相关的规定较为宽泛,所以没能够有效地规范煤矿开采行为,对煤矿安全产生的作用有限,之后的20年煤矿每年因事故死亡的人数仍然超过2000人(1907年人数更是高达3000多人),这一时期(20世纪初的前十年)也是美国采矿史上最为黑暗惨痛的时期。于是国会1910年通过成立矿业局的法案,隶属内政部,同时赋予矿业局管理采矿企业安全的责任,以减少采矿引发的事故,这是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自此,矿业局会同各主要产煤州陆续制定了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些规定和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同时还加强了煤矿通风设备和安全仪器(如瓦斯检测器等)的开发和应用。这些安全措施的实施明显地促进了美国煤矿安全状况的改善,但当时国会出于保护资本主义高度自由市场经济环境考虑,未授予矿业局进入煤矿的调查权。直到1941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烟煤和褐煤矿井全国性安全法规,并在煤矿区开始建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派驻煤矿安全监察员和检查员,依据该法文,联邦调查员有权进入煤矿,进行年度检查,获取相关信息,但没有制定和安全与健康相关的条款,这一举措使煤矿事故率下降,1947年国会授权又制定了第一部关于煤矿安全的联邦法规,到1949年美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降到了585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1.3。
(二)修订完善阶段(1952~1976年)
以通过《1952年煤矿安全联邦法案》为标志。
1951年12月下旬西法兰克福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19名矿工遇难,再次引起公众极大关注,1952年第82次国会将《公众法552》颁布实施,并通过了《1952年煤矿安全联邦法案》,主要在于防止重大灾害,要求对地下开采煤矿进行年检。规定了地下开采煤矿的安全要求,尤其是对高瓦斯煤矿提出更加严格的标准,该法案赋予联邦监察员更大的权力,有权下发撤离危险区的命令和违纪处罚通知,规定州监察员在州的计划体系下进行监察时也须遵守联邦政府规定的标准。同时规定对于不听从撤离指令或拒绝调查员进入矿区检查的矿主,将给予民事处罚,但并未对违反安全条例的行为做出罚款的具体规定。该法案有37条是关于煤矿安全与健康的标准,增加对无烟煤煤矿的管理,但未包括露天煤矿和那些矿工低于15名的地下煤矿。可见1952年的法规仍存在许多不足,次年立法委员会对之修改,取消了关于小规模矿井(井下职工少于14人)免检的规定。煤矿灾难性事故仍然接连不断的发生,要求建立一支专门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报告于1963年8月提出。196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66年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安全联邦法案》,将1952年煤矿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的井工开采矿山,该法案是1952年法案的延展,制定了金属和非金属矿山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标准分为建议性和强制性两部分,增加了对小型地下煤矿企业的监管,明确提出了对地下矿山必须进行一年一次的例行安检,对于屡次违规的矿山,联邦监察员有权下发违法通知和关闭命令,并增加了教育和培训项目等。
然而,煤矿重大恶性事故依旧不断发生,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立法进程仍然不能跟上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于是1969年国会通过《煤矿安全与健康联邦法案》(通常简称为《1969煤矿法案》),该法案比此前的那些法案都更加全面和更加严格,法案包括了露天和地下开采的所有煤矿,并规定露天煤矿一年必须进行两次安检,井工开采的煤矿一年必须进行四次安检。该法案扩大了联邦政府对煤矿的执法能力,《1969煤炭法案》规定对所有违规行为要处以罚款,并制定了对故意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条例,规定了针对所有煤矿的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并建立了职业健康标准,规定了对因煤尘吸入(尘肺或“黑肺病”)引起的进行呼吸性疾病造成完全或永久性残废的矿工的赔偿。
《1969煤矿法案》比《1952年煤矿法案》前进了一大步。它不但规定了详尽的强制性安全与健康标准,还规定了严格的安全监察制度。该法律规定若发现违法作业时,矿主将受到警告、罚款以至关闭矿井的处罚;对于故意违法的矿主,由联邦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监察机构有权调查任何一起事故,并追究责任。如1970年底,芬利煤炭公司一个矿井瓦斯爆炸,死亡38人,经理被判3年徒刑,罚款7.5万美元,公司被罚款10万美元。197 7年,煤矿违法事件罚款总额达到1200万美元左右。《1969煤矿法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煤矿安全立法逐步走向成熟,对煤矿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年,即1968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有331人,千人事故死亡率2.31,1969年下降到203人,千人事故死亡率下降到1.52,之后持续下降,到1972年,事故死亡率人数下降到152人,千人事故死亡率下降0.96,首次降到了1以下。
(三)日臻成熟阶段(1977~至今)
以《1977年矿山安全与健康联邦法案》的通过为标志。
在1969年《煤矿安全与健康联邦法案》和原有的《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安全法》的基础上,通过合并和大量修改后制定出来,并于1977年10月由美国国会通过《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案》(简称《矿山法案》),1978年3月9日当时的卡特总统签署生效。
该法修改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矿山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体制做了重大调整。将内政部内部的安全管理职能从内政部划转归劳工部,新机构命名为“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由一名副部长领导。二是根据该法案设立了独立的“矿山健康与安全联邦调查委员会”,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管理局进行独立的监督(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做出的强制性决定进行司法复审),使煤矿生产和安全健康监督监察最终形成了高度独立、相互分权制衡的科学的管理体制,煤矿安全管理的公正性大大增强。三是加强了所有采矿工业的联邦健康与安全规定,将煤和非煤开采包括在一个法案内。四是大大加强了“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的权限,调整并加大了联邦机构的设置。五是规定了矿工代表可直接参与矿山安全事务,为工会和工人参与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保证,改善了矿工权利,加强了因矿工行使这些权利而遭受矿主报复对矿工的保护,鼓励矿工及其代表多参加与健康和安全相关的活动。六是规定加强安全技术研究和矿工安全培训。七是进一步加大了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八是规定所有地下煤矿必须拥有救援队。
2006年国会进一步通过《矿山改善与应急新法案》。修订补充了《矿山法案》中地下开采煤矿应急方案,专门制定了地下煤矿应急方案,增加了一些有关矿山救援队和废弃矿区的新规定,规定了矿山灾害发生后的报告制度,即矿山灾害发生后应立即报告,并增加了矿山事故的民事赔偿额度,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发生矿山事故的成本。
美国煤矿目前执行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主要是1969年国会通过,1970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联邦法》;1977年10月国会通过,11月9日颁布实施的《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案》一般简称《矿山法》;2006年国会通过《矿山改善与应急新法案》是上述法案的补充。
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的执行机构是隶属劳工部的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它的监督与复审则是一个独立的由总统任命的执法机构——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复审委员会,它的职能是监督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依法行使权力,受理机构和个人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决定的投诉或复议,从而使其的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
为了更好地执行《1970年职业安全与健康联邦法》,美国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详细的、便于操作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标准,汇编入《联邦法典》的第29卷中;同时由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主持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一整套详细的矿山安全与健康法细则,汇编入《联邦法典》的第30卷中,且每年根据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现状补充修订一次,成为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执法的重要依据。
执法和监督在美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监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执法监督工作的程序由事故预防、调查处理和最后的仲裁组成。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根据《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授权,主要任务是强制执行法定的矿山安全与健康标准,消除矿山死亡事故、将危害程度减低到最低点;保证使美国矿山的安全与健康环境得到改善;为了保证执法的公正,在联邦层面上成立了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复审委员会,根据《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的职能则是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的执法行为进行司法复审(其5名委员由总统直接任命)。从而形成了煤矿安全管理的立法、执法和监督的完整的闭环体系。
二、推动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与立法发展的主要动力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1891年前美国煤矿无法可依,煤矿事故频发,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到如今(2011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煤矿立法和安全管理最为完善的国家,每年生产煤炭超过1.1 Gt洗精煤(相当于1.6Gt原煤),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少于30人,12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立法进程的主要动力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动力,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条件和相对自由的社会舆论环境。由于经济社会相对发达,整个社会对安全事故高度敏感和较低的容忍程度,煤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媒体跟踪追捧,舆论高度关注,产生巨大社会压力,引起政府和全社会对煤矿安全事故的高度重视,从而大大推动和加快煤矿安全立法的进程。如1968年11月20日,位于法明顿附近的固本煤炭公司9号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78名矿工遇难,几天后矿井被封。同日,康苏尔煤矿发生瓦斯大爆炸,又有78名矿工死亡,触发煤矿,社会舆论哗然;在此之后,又有发生了几次矿山安全事故,造成170多名矿工死亡,事故的不断出现,使得采煤业成了美国最危险的职业;同时,成千上万的矿工由于吸入过量煤尘而患尘肺病,致死致残严重,迫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更加严格的煤矿法规。
二是行政动力,1973年,通过行政手段(内政部部长签署行政命令),设立矿山安全监察局,该机构独立于矿业局,负责实施以前由矿业局行使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的职能,避免了矿业局既负责矿山资源开发,又负责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当资源开发与行使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矛盾时难以处理的问题,从而使矿山安全管理体制向独立、分权制衡迈出了重要一步。美国以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为主导,从煤矿安全事故中总绪渗痛教训,完善煤矿安全法规。几乎每一条煤矿安全法规背后都有对应的事故教训,煤矿煤矿事故发生后,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立即组织专家调查组,对发生事故的内、外部原因进行 系统深入调查,提出基于事故科学分析的调查报告和煤矿安全修法补充草案,提交议会审议通过,如《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案》形成和完善过程即是行政推动立法完善的很好例证。该法案到目前为止仍然执行,已经影响了美国煤矿安全生产35年以上,并将继续产生影响。该法案的实施,推动了煤矿安全产生历史性的变化,安全状况持续改善,美国煤矿安全形势得到彻底改观,恶性多人事故已基本杜绝,工伤事故率稳步下降。煤矿事故伤亡人数由1977年的272人(百万吨死亡率0.21),下降到1980年事故死亡133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17,进而到1989年事故死亡68人,百万吨死亡率为O.08,10年中年平均事故死亡94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52.9%。从1980年起,美国对煤矿安全考核采用20万工时死亡率。进入90年代,美国煤矿事故伤亡人数继续减少,是历史上的最好水平。1990年美国煤矿事故死亡66人,1999年事故死亡34人,10年中年平均死亡45人,20万工时死亡率降到了0.03,2008年事故死亡30人,20万工时死亡率降到了0.02,和1977年相比事故率下降了6倍。煤矿进入到了长期安全稳定的一个崭新的本质安全生产阶段,引领煤炭行业成为美国安全状况最好的行业之一,行业社会形象达到大大改观。
通过以上阐述和分析可知,煤矿安全法律制度完善的基本路径是:(1)煤矿发生安全事故;(2)强烈的公众反响;(3)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4)经验教训总结;(5)提出修法议案;(6)立法机构审议通过修法。其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的立法程序主要包括:第一步,事故调查;第二步,由劳工部长主持,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或咨询委员会等提出立法方案建议,草拟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标准)的方案;第三步,通过国会参众两院小组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并经两党议员辩论;第四步,取得一致意见后表决通过;第五步,总统签署生效成为正式立法,并严格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