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龄化解决方案

老龄化解决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龄化解决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龄化解决方案范文第1篇

台达的创办人暨荣誉董事长郑崇华曾表示:“因为一个企业是生活在环境中,跟所相关的人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企业除了赢利以外,更要负起社会的责任。”这也成为台达集团给社会的承诺。

“环保、节能、爱地球”是台达集团的经营使命。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近期,通过对台达集团总部,以及一些实施项目的采访,笔者深深地感觉到,这一理念已经实实在在地被落实到了台达集团的各项业务中。

围绕节能构建三大业务

据了解,台达目前在全球有114个运营网点、30个生产基地、56个研发中心,其中在祖国大陆就分别有49个、18个和23个。目前在祖国大陆有超过3000名研发工程师,分布在上海、广东东莞、江苏吴江、安徽芜湖、湖南郴州等地,18个生产基地的总生产面积超过68万平方米。

近年来,台达集团保持将年收入的5%~6%投入到创新节能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开发中,不断提升产品的能源转化率。台达集团已经逐渐从产品制造商转型成为整体节能解决方案提供商。

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台达集团全资子公司)董事总经理游文人介绍说,以节能环保理念为核心,台达集团将业务聚焦在三大领域――电源和元器件、能源管理、智能绿生活。

电源和元器件是台达集团的传统优势领域,台达可以为移动终端产品、云计算设备、家用电器、医疗设备提供全系列的电子元器件、内置电源、散热管理方案。在提升电源产品转换效率方面,台达在电源和可再生能源整合方案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目前,台达产品的转换效率都已经达到90%以上,其中,通信电源效率超过97%,光伏逆变器效率高达98.5%。这些技术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台达在电源产品领域的业务拓展。台达提供的定制化服务已经成为全球众多知名品牌的首选。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台达集团的成长更为迅猛,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包装、纺织、电子、印刷、机床、电梯等领域,其全方位的能源管理系统更是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电动车驱动、环保充电基础设施等领域。

台达集团执行长郑平表示,台达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市场份额还很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加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台达不能迷失自己,不能追求什么都自己做,要关注客户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郑平认为,更多的市场机会还在新兴市场。“欧美厂商实力较强,但对用户特殊需求的响应时间长,产品定制性差,服务能力不足,这就是台达的机会。未来台达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做好系统整合。”

台达的投影显示系统、LED照明系统、网络通信系统、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多种血糖测试设备,构成了台达智能绿生活业务。台达集团还早在2006年就承诺台达未来所有的厂房都必须践行绿建筑理念。

从UPS到数据中心

UPS不间断电源解决方案是台达集团的强势业务。台达可以提供全系列UPS,从小型的1~10kVA的产品,到满足大型数据中心的60~500kVA的产品全覆盖。在此基础之上,台达已经将业务的触角伸向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

台达推出的InfraSuite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解决数据中心能耗管理所涉及的电力、空调、网络、机柜、环境控制、地板工程等各方面问题,既可以提供新机房建设方案,也可以提供老机房改建方案,还可以提供先进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和微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在台达集团台北总部,笔者参观了绿色数据中心的机房。机房的面积仅有231平方米,安置了63组机柜,这里集成了台达多种节能产品和绿色机房解决方案,包括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智能空调节能方案、LED照明节能方案、视讯与监控解决方案。这是将原来台达的两个机房重新整合而成,此前,这两个机房的PUE值分别为2.0和1.68,新机房重新进行整体规划后,采取冷热分流设计,基础设施节能超过40%,机房设备节能超过20%。新机房最终的PUE值降到了1.43。

在台湾“国立联合大学”资讯处资讯长陈荣坚的带领下,笔者参观了大学新建的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采用了台达为之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采用机柜式空调,冷热通道分离;通过机柜上方走线,仍然保留高架地板;为预防地震灾害,机柜上下分别与地面、楼顶固定;采用模组化UPS,保障整机运行,方便更换故障UPS;落实环保理念,采用氩气面或系统。

校方进行了测算,在系统运行初期(设备使用率60%),当系统PUE值达到1.6时,该数据中心每年可节省电费36.3万元;如果系统达到满负荷运转时,每年将可节省电费60.5万元。据悉,该数据中心的总投资为600万元。也就是说,采用了台达全新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联合国立大学数据中心10年节约的电费就可以再造一个新的数据中心。

投影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展

台达在视讯产品领域耕耘数十年,从早期的CRT显示器到液晶电视,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投影仪、教学用超短焦电子白板、商用LCD显示屏、户外LED显示屏、剧院3片式DLP投影设备,覆盖广泛。此外,台达还提供视讯整合技术与服务,包括视讯系统工程规划与设计、视讯汇流系统解决方案、自动化视讯系统工程规划、视讯设备的租赁与销售等业务。

现在,除了教学、办公等应用场景,投影机越来越多地成为大型视讯工程的主力设备,出现在众多的场合。

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由42台5200流明的D5000投影机拼接而成。人们可以观赏动态的美丽画卷。这里每天都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成为人们参观博物院的一个重要景点。

台达还承接了众多户外大型视讯工程,如2013年台湾新竹灯会,台达永续之环,高10米,宽70米,由15台3万流明的投影机组成了环形投影墙。

SCARA工业机器人横空出世

在台达集团机电事业群业务处副总经理刘佳容眼中,中国的工业自动化市场充满了商机。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用工短缺、薪资成本上升,促使企业开始考虑更多采用机器人等自动化解决方案;消费增长带动的产业转型升级,倒逼企业对制造设备进行升级;节能减排带来的能源设备需求的激增,高效率能源解决方案广受欢迎;智慧城市概念带来的整个城市建设和公共工程的智能化改造,在交通、楼宇等公共设施领域产生更多新机遇。而台达集团在以上相关应用领域都进行了业务布局,台达集团在这一领域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级自动化系统方案供应商。

在台达集团位于台湾新竹的研发中心展厅中,笔者看到了台达最新推出的SCARA工业机器人。在演示中,SCARA机器人可以通过影像识别和机械臂动作,轻松地将被打散的拼图重新拼接成一幅完整画面。据介绍,这款机器人产品可以应用在生产线上,替代人工完成插件、组装、涂胶、锡焊、搬运、堆栈、包装等多种工作,其工作效率、工作精度等指标远超普通工人。

老龄化解决方案范文第2篇

那么,什么是对人与地球友爱的信息社会?又是什么在背后支撑一个智慧运转的社会?

我们考虑的智慧型社会包含安心安全、环保节能、医疗保健、交通物流几大方面,它关注到地球、城市、企业及个人,涉及到能源、信息流、物流等方方面面。

举个例子,在公共安全领域,NEC构建的城市运营中心,能够通过各类视频监控和传感器收集城市海量信息和数据,然后通过智能化数据分析与统计,实时把控城市状态,管理目标绩效,在火灾、暴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发送各级报警信息,帮助组织及时地防灾救灾指挥,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提高危机管理能力,降低城市运营成本。

可以看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在帮助维护稳定社会和构建安心的公共环境发挥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5%,预计2020年将接近11.7%,达到1.7亿人口,中国将很快步入老龄化社会,对于养老和健康护理的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基于云计算的养老院信息化解决方案,对养老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已经成为IT产业的发展重点。NEC针对医疗健康领域实践已经很深入,如定时检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脂肪、血压、心电图),实时传送数据到监控系统,云计算中心的系统针对有问题或者近期变化比较大的状况进行抽出分析,根据病人的情况安排电话问诊或上门治疗;通过无线网络及移动云终端,医护人员可以将入住者基本信息、检查结果、病历、医嘱、医嘱执行时间、病情观察时间、记录结果等信息,在房间的床头集中汇总展示,实现移动医护保健等。除了健康监控外,我们还可通过面部识别技术进行门禁管理、利用动作认证技术进行意外报警服务、应用云计算为居家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等。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关注个性需求上。

在物流和流通领域,企业更加关注物品的流动。例如,如何追溯和保证商品的来源和质量,这考验的是管理供应链的能力。在这方面,NEC利用温度、湿度、碰撞传感器等感知设备,通过移动互联网,实时记录和传输食品、医药品等对环境敏感的商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数据变化,为运输管理提供安心安全的质量保障。

老龄化解决方案范文第3篇

1.油码头案例分析

长江下游某原油码头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型原油和液体化工原料中转码头。该码头具有几个显著特点:属于大型国有企业、员工数量庞大、员工年龄结构偏老龄化、人员薪资固定成本大;设备老旧、维护保养成本高;安全管理责任重大,需不断加强防泄漏、防爆控制。根据这些特点,理工朗坤围绕安全和成本控制两个核心能力帮助企业打造管控一体化平台产品。

(1)从设备、人员、环境3个方面帮助企业打造本质安全性原油码头(如图1所示)。①设备层面。将所有的设备信息建立成一个体系数据库;根据设备安全级别和重要程度对设备进行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的设备使用不同的维护策略;在以上设备信息和企业人员信息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共享设备的资料信息,自动提醒周期性的维护保养工作,固化沉淀历次的设备检修经验(方案),统计分析设备维护和检修的料工费,控制不合理的检修费用支出,统计故障构成,为设备技改、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等。在此基础上提供科学、体系化的维护策略,保障设备本身的本质安全。②人员层面。一方面,依靠平台周期性任务提醒,防止出现设备维护工作的遗漏;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电力行业“两票三制”的安全管理经验,提倡操作标准化,现场设备检修作业,通过安全许可工作票,落实安全措施引入安全签发、现场安全许可检查等多重机制,以约束现场作业人员的违章行为。③环境方面。在平台上建立企业的危险源数据库,识别企业危险源,分级别对危险源进行动态管理。建立企业集中的危险点库,制定对应的防范措施。对危险点按区域、按设备划分,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区域设备操作、检修作业时,平台能够提前预警危险点,提示落实防范措施。

(2)分析企业成本构成,控制企业成本。围绕企业人员年龄结构分析企业核心业务,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员工退休时间表,计划动态成本控制目标,计算员工退休对核心业务岗位的影响。一方面,积极落实设备技术改造,提升设备自动化程度,减小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做好核心业务岗位员工培训计划,满足退休后缺编时人员配置需求。建立一个老龄化员工退休、年轻员工培训、设备技术改造推动企业现代化、自动化转型协同推进的平台。

2.煤码头案例分析

江苏省某煤炭物流储备基地是一家新建的煤炭码头,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全新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以年轻员工为主,但经验缺乏;周边同类港口多,企业竞争压力大。分析企业特点后发现:一方面,该企业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但员工普遍缺乏经验,新设备和新员工之间怎样协同生产、怎样保障安全,是企业一个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企业怎样控制成本、提升竞争力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分析企业特点后,理工朗坤围绕“四个核心能力”,建立统一的管控一体化平台。

(1)建立总体架构图。煤炭物流储备基地管控一体化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2)管控落地点。①自动化输煤控制、设备状态监控、生产调度、运营管理、企业绩效分析和辅助决策,业务及数据全部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中,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保障数据的独立性和可用性。②借助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在新的设备和新员工之间搭建一个协同工作的设备管理数字化平台(如图3所示)。导入设备的维保策略和技术、安全和质量标准,进行信息化平台管理设备的维保工作。设备管理数字化平台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设备什么时候应该维护,谁来维护,维护需要什么技术,需用哪些零配件、材料或工具,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健康和环保标准是什么,按什么标准进行质量验收,设备维保成本构成,设备可靠程度分析等。③整个生产过程纳入信息化,统一调度、闭环管理(如图4所示)。货物经过货运计划、到港计划、生产作业计划、作业过程自动化、进港或离港交接清单、堆场管理等一系列管控过程进行调入和调出;根据港口堆场、码头、作业能力和工艺路线等生产资源,调度货运计划为可执行的生产作业计划,保障生产作业的有序开展,同时自动进行生产过程中的记事、计量、记时和计耗;实时查看生产进度、港口吞吐量、能源消耗等作业指标。④以颁布的费收标准为基础、以作业合同台账为主线,抽取生产数据,按照作业合同结算条款完成作业费用结算,办理收费开票和财务入账,自动汇总港口各项费收台账。⑤安全落实在工作过程中(如图5所示)。

老龄化解决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基层医疗;矛盾;医务人员;政府;公民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57-01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离退人员、失地农民及流动人群涌入城市社区,这对城市基层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协调医患供需关系,政府相继出台文件加以规范,但由于种种原因,具体实践与对应条款却往往是貌合神离,存在许多潜在的甚至直观的矛盾。

一、政府自身的矛盾

一方面,中国正面对精神病、吸烟、酗酒等社会性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2%,并正以每年3%的速度急剧增长[1],老年人易受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等困扰。因此,综合性强的城市基层医疗服务,便在这种情况下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为适应我国医疗现状,政府机构广泛推行医改政策,以便满足日益增长的渐趋多元的就医需求。而部分相关行政人员或就诊公民并非完全理解或着意支援,如行政人员的落实效率较低,部分患者的各行其是,反而形成一定程度的背离。

二、就诊公民的自身矛盾

城市基层医疗资源不足,任何一所医疗机构的创建都将给附近社区的居民带来有力的健康保障,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其直接负责人,都旨在推动该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部分媒体的虚假报道等,使得医患纠纷进一步加深,职业医闹的出现,袭医事故的频发,使得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安全感得不到保障,势必挫伤其积极性,甚至使医学生对基层就业敬而远之,这直接影响的便是发展进度和患者基本医疗保健需要的满足。

三、医务人员的自身矛盾

医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职业,本应是高回报。但是,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严重背离成本,医务人员不能从其提供的技术服务中获得相应的报偿,从而直接导致部分医生通过多种手段谋取不正当收入。另外,当医务人员认为其收入不能体现自己的劳务价值,将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感,极大地影响工作的积极性[2],势必导致基层医疗人才流失,并进而影响其服务能力。

四、解决方案

行政人员方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传递了鼓舞医务人员的六大信号,“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是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3]。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和《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改善基层医务人员职业窘境的方案,如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等。但相关调配涉及金额巨大,部分行政官员行动迟缓势必对城市基层医疗服务改善造成不必要的阻滞。政府财政补助不足,医疗机构缺乏公共服务的经济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患者就医需求难以满足我国还是一个欠发达国家,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占全球2%的医疗资源需满足占全球22%人口的卫生需求[4]。

就诊公民方面,为压缩就诊金额而自带外援药品而致疗效不佳,或为谋求尽可能多的药物给养而诱发潜在的风险等,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益处,反而加大了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

医务人员方面,利益是道德的基础[5],只有在倡导全社会尊重其价值的前提下,才有资格享受高尚医德和精湛技术带来的健康服务。

长期以来,政府对卫生投入严重不足,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能力严重削弱。医疗机构靠创收维持运行和发展,实际上是把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推向了利益的对立面[6]。

严峻的城市基层医疗服务现状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务人员的职业感受和预期,妥善化解个中矛盾,降低医疗风险成为调动医务人员职业积极性的必要条件。第一,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医学知识的普及,使就诊公民科学看待医学的局限性;第二,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执法部门要严厉打击医闹犯罪,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及正常的就诊秩序;第三,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要简化程序,明确标准,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维权成本,确保医疗纠纷处理的公正性;第四,要落实相关保险制度,实行第三方赔偿机制,尽可能减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对医疗纠纷的过大压力[7]。

五、结论

政府、医务人员和就诊公民有着相同的利益需求,三者的相互协调、彼此助益的良好关系,将很大程度上成为解决当今城市基层医疗服务的矛盾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孙良.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J].高校理论战线,2002,(3).

[2]汪胜,姜润生,祁秉先.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7,21(3):254.

[3]雷敏.世界性难题的中国解决方案—透视医改创[EB/OL].(2009-04-07).

[4]李桂芝.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6,22(4):206.

[5]杜治政.医学伦理学探新[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120.

老龄化解决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养老基金;长寿风险;死亡率;长寿债券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1-0041-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1.10

一、人口老龄化及其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有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含义。所谓静态含义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动态含义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1]。

世界人口年龄分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即年龄分布因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而逐步转向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在近几十年中快速增加,并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欧洲1955年出生的男婴的预期寿命为62.9岁,而今已达到70.5岁,女婴则由67.9岁增至78.8岁。发展中国家的预期寿命增幅更大,例如中国上海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年增幅约为3.24个月,男性预期寿命已由1978年的70.69岁增至2009年的79.42岁,女性寿命已74.78岁增至84.06岁。由此人口结构也出现老龄化,如1950年的欧洲,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预计在2050年时将达到28%,其中8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由1950年的1%上升至2050年的10%,亚洲和北美也有同样的趋势①。

二、长寿风险的内涵与影响

当前人口老龄化在诸多社会领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如养老金因退休高峰而遭受巨大考验,医疗系统不堪重负,退休人口由积累财富转向消费时可能引致的资产价格下行等等。人口老龄化的推进也是长寿风险不断累积的过程,本文主要关注伴随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长寿风险特质及其管理方法。

长寿风险对个人而言,是指寿命延长使个人面临未来支付增加而遭受的保障不足或无力支付的风险;对养老保障型产品提供机构而言是指寿命延长使未来给付年限和给付额度增加,导致负债大于资产的风险。

个人应对获得养老保障并化解长寿风险的渠道主要包括,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寿险公司、企业年金、私人养老基金、住房逆抵押贷款以及风险自留等。

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系统遭受长寿风险冲击主要表现为收支缺口扩大和财政补贴压力持续增加,导致养老金制度的财政维持能力遭受质疑。当前国内个人账户资金计算使用的期限远低于实际寿命,超过计算年限后,随后年份的支付将再次并入统筹,政府养老统筹已面临长寿风险和人口结构改变的双重压力,其财务可持续性明显弱化。而今社会养老保险的多支柱改革推进呈现出公共养老金和私营养老金在收入替代率方面的此消彼长,即社会养老保险系统提供的退休收入比例下降,私营产品提供的比例增加,加之税收激励也推动了私营产品需求增加。

商业性养老保障型产品通过年金化为个人转移长寿风险,当前年金化仍以固定的死亡率作为精算假设进行定价,并未涉及到未来死亡率改善的可能性,于是寿命延长可能会造成年金商品费率被低估,进而引发养老保障型产品提供机构的财务问题,势必会对其经营形成不利影响。

由于长寿风险转移市场的缺失或发展迟缓,养老保障型产品提供机构等在为个人提供长寿风险管理的同时,自身陷入了长寿风险管理困境。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寿险公司、企业年金等商业性养老保障计划试图通过以下方法实施长寿风险管理:一是涉猎不同的产品、不同国家或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实施长寿风险的多元化或自然对冲;二是与再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协议,将部分或全部长寿风险的转移给再保险公司;三是有可能批量转售退休金计划未来支付等等。但从已有的长寿风险再保险协议和退休金出售交易存量看,系统性长寿风险集中滞留于保险系统内,保险公司接受长寿风险转入的意愿不高,且因死亡险和年金产品分由不同机构销售,自然对冲机制难以发挥作用[2]。于是养老保障型产品设计出现了DC计划逐步取代DB计划、产品定价升高等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死亡率实际调查数据和生命表提供数据的差异显著,而生命表是各养老保障性产品设计与定价的依据,机构面临的长寿风险难以从定价中得到弥补。于是在长寿风险转移可能性很低的条件下,养老保障型产品定价过高、DB计划萎缩、DC计划年金化率低,长寿风险由个人自留将难以避免。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推进使得机构难以将长寿风险视为正常的商业风险,并予以承担。因而随着长寿风险的增加,研究各类养老保障型产品的长寿风险转移与风险对冲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三、现有长寿风险管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当前机构管理长寿风险的方法基本包括四大类:一是机构自留长寿风险,即机构将长寿风险视为正常商业风险,并予以承担。二是在现有的制度中寻求解决方案,如长寿风险的多元化或自然对冲,即在产品组合中涉及定期保险和年金业务组合;与再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协议,将部分或全部长寿风险转移给再保险公司;机构将其未来支付批量出售给保险公司;小型的退休金计划还可为每位退休成员购买年金等,这样的套期保值策略将一并转移所有系统与非系统的长寿风险,除非转移长寿风险过程中使用的是定期递延年金。三是改变产品设计,如年金提供商提供参与式年金,将部分长寿风险转移给仍幸存的投保人,即年金合约中的死亡率时时调整,采用实际发生的死亡率,而非购买时的预测死亡率。四是基于创新型产品设计将长寿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如长寿风险相关资产的证券化,或使用死亡率指数和长寿指数相关的证券与衍生品管理长寿风险,具体包括长寿债券、年金期货、年金期权、死亡率互换以及死亡率远期等[3]。

除寿命延长因素外,导致养老基金潜在负债大于资产的风险显著增加的因素还有投资收益率的变化。无论是从金融市场的实际投资回报率变化趋势分析,还是从赡养比、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判断,金融市场难以产生大规模持续回报。从资产角度分析,养老基金资产增值幅度有限;从负债角度分析,养老基金负债因未来支付年限以不确定性的方式延长,导致潜在负债快速增加。因而当前管理养老基金潜在负债大于资产的风险,需从长寿风险的对冲管理角度展开。虽然对冲长寿风险的现有方法为数不少,但由于死亡险和年金产品分别由不同机构销售,自然对冲机制不仅难以发挥作用,而且不易操控。同时,已发生的零星交易观察,再保险公司并不热衷于对长寿风险进行分保。小型的退休金计划购买年金以处置长寿风险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年金,这只是转移问题而非解决问题。改变养老产品设计,比如设置递减支付、定期年金或采用DC计划,本质上都是要求个人自留长寿风险,属于长寿风险管理的低效表现,并不符合老人的养老需求。所以,各类养老保障型产品的提供机构仍在寻求更为有效的长寿风险管理方式。

在养老基金规模庞大且风险管理创新迅速的发达金融市场,从资本市场风险转移功能角度考虑设计与开发金融衍生工具以实施长寿风险管理的探索正在持续展开。虽然适用于交易所内交易的标准化合约开发还有很多障碍有待突破,但基于长寿风险管理的场外市场合约已有交易。

四、Swiss Re死亡率证券和EIB/BNP长寿债券的启示

借助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的死亡率证券和欧洲投资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EIB/BNP)设计的长寿债券的剖析,本文将探讨基于创新型产品的长寿风险对冲管理。

(一)Swiss Re死亡率证券

2003年12月瑞士再保险公司发行了为期三年的死亡率债券,以便于减少瑞士再保险公司所可能面临的死亡率严重恶化的风险。Swiss Re死亡率债券发行总额为4亿美元,每季付息一次,计息方式为三月期的美元LIBOR加上135个基点。该债券体现死亡率风险的设计为根据死亡率指数变化调整偿付的本金额度,也就是未预料的死亡率增加将导致偿付本金额度的减少。死亡率债券中跟踪的死亡率指数是在采集美、英、法、意和瑞士五国数据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在Swiss Re死亡率债券的三年有效期内,若实际死亡率指数未超过2002年基准指数的1.3倍,投资者可获得全额本金偿付;若处于基准指数1.3与1.5倍之间,则实际死亡率每增加0.01,本金偿付额减少5%;若超过基准指数的1.5倍,投资者的本金将全部损失[4]。

死亡率债券由特设机构发行,特设机构以债券发行获取的本金,购买价值4亿美元的高信用等级债券,同时借助于利率互换交易将债券利息转变为基于LIBOR的现金流。特设机构每季支付一次利息,债券到期时根据实际死亡率指数调整本金偿付额度。特设机构的存在既可使得瑞士再保险公司将该业务表外化,还可控制信用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

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盈利与死亡率负相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命与健康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正积极寻找交易对手以实现长寿风险的转移,否则大量积存的长寿风险需要保有规模庞大的资本金以满足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同时通过管理长寿风险,瑞士再保险公司还可维持较高的信用评级。死亡率债券的发行为瑞士再保险公司提供了极端死亡率风险的防护措施,有助于瑞士再保险卸载其可能面临的极端死亡率变化。

作为瑞士再保险公司的交易对手,债券投资者将在未发生极端死亡率事件的条件下,可得到更高的投资回报。死亡率债券等同于死亡率指数的范围看涨期权,瑞士再保险公司是期权买方,债券投资者是期权卖方。

Swiss Re死亡率证券是为应对突发重大灾难而设计的,债券有效期与长寿风险管理要求相差太远,而且指数编制与养老基金的受益人结构差距过大,即使该债券被用于短期长寿风险的套期保值策略,也会引发明显的基差风险。

(二)EIB/BNP长寿债券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原计划在2004年11月面向养老基金业推出长寿债券,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长寿风险证券化尝试。EIB/BNP长寿债券发行总额为5.4亿英镑,有效期为25年,是支付浮动利息的年金债券,其创新设计在于利息支付与幸存者指数挂钩,该指数计算基于英格兰和威尔士2002年65岁男性的实际死亡率,最初的利息支付额设定为0.5亿英镑。EIB/BNP长寿债券被欧洲投资银行(EIB)评定为AAA级信用等级并发售,由Partner Re再保险公司承保长寿风险相关的超额损失。EIB/BNP长寿债券实质上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由欧洲投资银行发行的浮动利息年金债券,以欧元为计价单位;二是欧洲投资银行与法国巴黎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欧洲投资银行支付浮动利率的欧元现金流,获得固定利率的英镑现金流;三是欧洲投资银行与partner Re再保险公司之间的死亡率互换[5]。

EIB/BNP长寿债券设计的可取之处包括:债券现金流的设计有助于养老基金对其长寿风险曝露实施套期保值,尤其是为特定参考人群提供长达25年的年金化支付时。幸存者指数依据国家统计部门的原始死亡率而编制,易获取的可信数据增加了市场透明度,可提升投资者信心。

EIB/BNP长寿债券并未成功发行,总结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长寿债券的有效期还不足够的长,该债券并不能成为养老基金的有效风险对冲方式,这妨碍了养老基金的投资意愿。二是资本要求高而风险降低的少,这使其成为占用资本金较多的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三是模型和参数的不确定性较高,使投资者和发行人缺乏充足的信心。即使长寿债券能够提供完全风险对冲,其所隐含的不确定性将使得合理定价成为不可能。四是潜在的套期保值者认为基差风险相对于债券定价而言过高。长寿债券的特定人群与多数年金和养老基金的受益人结构差异显著,如年龄阶段或性别因素,隐含的基差风险大。又如当年金受益人经历更快的死亡率改善(比定价的基础―全民指数),基差风险显著增加。基差风险增加的可能性原因还包括长寿债券特定的年金支付水平,在实现养老金计划存在支付提高的可能性(如基于通货膨胀率调整的年金化支付)。五是长寿风险所依赖的指数是中心死亡比率,这意味着幸存者指数将低估幸存人群的真实比例。

虽然EIB/BNP长寿债券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中包含的长达25年的债券有效期、在场外市场实施死亡率互换、死亡率指数或幸存指数编制等都为长寿风险的资本市场管理工具与市场发展提供了借鉴。

另从以上两个债券的设计可看出,通过资本市场实施长寿风险管理还有很多障碍,如死亡率指数编制。有效的死亡率指数需消除具体投资组合和人群的个体差异,同时确保依然保留不能有效分散的长寿风险。就地域和社会人口统计因素而言,指数覆盖面应尽可能广泛,同时还需尽可能地接近参考它的投资组合,把基差风险(basis risk)降到最低。只有这样,该指数才能成为公平交易和风险转移的理想市场基准,并实现长寿风险的市场最低价格确立[6]。

五、总结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长寿风险的日益累积,导致社会养老保险的多支柱改革和养老需要满足对年金等商业性养老机构的倚重。与此同时,长寿风险管理方式的滞后使得年金、养老基金等机构遭遇了长寿风险自留、监管资本要求提高等系列问题,这又抑制了商业性养老保险型产品市场的拓展。故而从长寿风险管理方式上实现突破,将有助于整个社会养老保障系统的优化。从已发生的交易看,可从以下方面加快长寿风险转移与对冲的实现。

一是鉴于政府已经由养老保障的第一支柱承担了可观的长寿风险,不宜再通过长寿债券发行负担更多的长寿风险,政府统计部门可提供死亡率原始数据,还可基于公开数据编制死亡率指数或长寿指数,作为长寿风险对冲管理市场发展的基准。

二是随着长寿风险的累积,市场需要大量的有效期超长的债券以便构造套期保值投资组合,尤其是递延年金需要期限长达50年甚至更长的债券以满足其年金费收取和年金化支付期间的现金流管理需要,而通过国债提供超长期债券是较为可行的。

三是长寿风险对冲管理市场需要在场内市场交易的标准化合约和在场外市场交易的非标准化合约相互匹配。场内市场可针对系统性的长寿风险设计标准化合约,由于合约的最终使用者类型多,各种信息、预期会迅速反映到市场竞争中,同时场内市场交易还具有流动性、交易机制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如死亡率指数或长寿指数交易。而场外市场非标准化合约可为投资者度身设计以对冲其非系统性的长寿风险,降低基差风险,如长寿债券、死亡率互换等。

基于指数型长寿风险衍生品、已有的利率和通货膨胀率衍生品和投资组合策略,养老保障型产品提供机构可有效地调整投资风险和回报率,更注重纯粹风险的管理,将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上,还可使得产品设计更加个性化、低成本,推进市场细分,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每个风险群体都能得到更为精确的定价。

参考文献:

[1]Stephen Richards and Gavin Jones. Financial aspects of longevity risk [EB/OL].省略.uk/data/papers/Long-

evity Risk/DownloadPDF.2004-10-26.

[2]Thomas Crawford, Richard de Haan & Chad Runchey, Longevity Risk Qua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A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EB/OL].省略/files/pdf/research

-long-risk-quant-rpt.pdf,2008-11-03.

[3]Swiss Reinsurance Company Ltd Economic Research & Consulting. Annuities:a private solution to longevity risk [EB/OL]. 省略/publications/,2006-12-21.

[4]Andrew Cairns. LONGEVITY BONDS AND MORTALITY-LINKED SECURITIES [EB/OL]. ma.hw.ac.uk/~andrewc/ohp/basle2005.pdf,2005.

[5]D. Blake, A. J. G. Cairns & K. Dowd. LIVING WITH MORTALITY: LONGEVITY BONDS AND OTHER MORTALITY-LINKED SECURITIES [EB/OL]. 省略.uk/research- and-resources/documents/living-mortality-longe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