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历晋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学习;教学策略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和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新课改实行后,初中物理教材为学生编排了更多与实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案例。在教学活动中更加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希望学生通过独立的发现、探究和总结,积累学习的经验,提高学习的能力。而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无疑已经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新课标倡导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地改善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应该被广大教师应用和推广,可是要怎样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中有效地进行物理学习,是教师们应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
对物理学科的喜爱是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自然地去接触、了解、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这些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得到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探究的动机和欲望。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师应该重视第一节物理课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可以通过举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如自行车、手机、电视、电脑等运用物理知识的场合,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具备实用性和广泛性的,这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在传递具体的知识时,也要时刻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电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产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各种答案后,教师适时地切入“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发明了电,为我们的世界带来了光明”,学生受到兴趣和好奇的驱使,便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操作发电机模型,当学生看到小灯泡亮起的时候,想必都充满了兴奋和好奇,教师可在此时通过课件介绍一下电机发电原理,让学生掌握更多关于发电机的知识,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社会调查作业,让学生去了解一下本地区风能发电的工作情况。这种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相信一定能使学生喜欢上物理知识的学习。
二、加强学生德育,使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念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每次的重要发现和重大突破,都离不开伟大物理学家的智慧和心血,都是他们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科学精神的结果[1]。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蕴含了物理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展现了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及时挖掘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一些伟大成就,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同时使学生形成了“学好物理”的坚定信念。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些影片,像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时的记录、我国宇航员杨利伟登月时的记录等,这些记载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片,能够有效地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学生在了解我国国际科学地位的同时,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产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物理教学效率自然会获得提高。
三、创新实验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感知到学习的乐趣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而实验的学习是物理学习中的重点部分[2]。通过实验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知识中抽象难懂的概念和规律,也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动手实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的,精心地设计实验教学,可以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按照实验目的和原理,为学生准备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方法,也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研究物质的比热容”这一内容时,学生能够接受“质量相等的水升高温度不同时或质量不等的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这一理论,但却无法说明“物质不同而质量和升温都相等的条件下”,两种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用下一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对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加热,通过观察会发现同一时刻煤油升高的温度要高于水升高的温度,让学生多次记录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发现都是同样的现象,那么如果让两者升高同样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必然是高于煤油的。
四、合理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综合的物理素养
作业是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听课效果、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途径[3]。因此,教师为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新技能的掌握。作业的布置形式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让学生动笔,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或者是单纯地思考一个问题、做一次实际调查等。但教师要明确,作业的量不用很多,只要突出重点就可以;难度不用太大,能促进学生思考就好,只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温故知新、解决问题,这就发挥了作业的基本作用。大量实践表明,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惯性现象”这一内容前,可让学生事先在家中独立完成“用一个玻璃杯内盛半杯水,上面盖一块塑料板,板上放一只鸡蛋,用小棒猛击塑料板”这一实验,然后在课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实验结果等。丰富多彩的作业,能让学生更愿意学习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仅要完成作业,还要做得精、做得好,让学生们在乐学多练的氛围下,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模式,通过探索和创新教学手段,不断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掌握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获得扎实的物理知识,同时提高观察、实验、总结、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炳棠.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初探[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8).
[2]尤红丽.关于物理有效学习的几点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11).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生活教学 实验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化学学科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化学教学忽视与生活的联系。长此以往,化学教学就会与生活脱节。因此,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学科本身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联系生活教学,化学教学才能尽显学科自身的无限魅力。
一、选取贴近生活素材,感受化学与生活联系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们学习了这些化学知识,是非常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的。例如,在学习了有关溶液酸碱度的知识后,教师可以事先在课堂上准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液体,供学生们对比检测PH值,如工业废水,超市里买来的新鲜橙汁,肥皂水,矿泉水……学生们见到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研究起来既不会感到陌生,又能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并且相比教师的口头讲述,学生们更加喜欢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们对于化学学科的热爱,又能使得他们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步骤牢记于心。并且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学生们就会从中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生活小窍门,例如:书本上有酸性液体可以用去去除油污的表述。学生们发现自己平时喝的可乐就是一种酸性的液体,并且利用可乐清洗水池马桶会效果很好。因此,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过渡问题轻松化
如果在化学课上,教师只利用书本,只通过讲解复述书本上的文字,传授给学生们化学知识,那么不仅会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无聊枯燥,而且会让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动力,使得他们昏昏欲睡。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一些生活实例,通过小故事的形式讲解给学生们听,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化学课本第九单元的内容《溶解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在气体和液体的溶解度上产生混淆和错误,如果单单地依靠书本上的表格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们就只会感觉到化学知识的无聊,提不了兴致。此时此刻,教师就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可乐,询问学生:老师第一次喝可乐,不太会喝,请问到底是直接开来喝还是先摇一摇再喝呢?此时此刻,学生们一定会哄堂大笑,更有甚者会主动举手要求上台教老师如何喝可乐。之后,教师可以在打开前故意用力摇一摇,打开后发现全是泡沫涌上来这充分证明了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溶解在了气体中,这个小实验自然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气体的溶解性的记忆,在今后考试中遇到这类问题就不容易出错了。
三、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情境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信息的接受与外界的刺激存在一定的联系。刚刚进入初三年级不久的学生,在初次学习化学的时候,面对未知的实验器材和一系列稀奇古怪的化学元素,自然而然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因此,如何将学生们对化学的恐惧转化为对化学的热情,这就是化学老师在初次上课时要用到的技巧。在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可以不急于先进行书本授课,而是通过几个简单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们学习化学,使得他们对这门新的未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烧不坏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等。学生们对于这样与自己认知不同的实验结果,纷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减少了对化学学习的恐惧,转而产生了探究的好奇心。在学习第一单元中有关水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展示书本上的实验:有关水的电解实验,学生们通过观察水电解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气泡,纷纷提出了猜想。最后在老师的讲解下,得出水其实是由氢气和氧气组合而成的。并且,同学学习水了解到了两个新的化学气体,氢气和氧气。
四、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课堂上仅学到的是化学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生活实践的检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这就充分鼓励了学生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实验室通过小组的形式,动手进行化学实验,从而学到化学实验的知识。除了在实验室里学习化学知识之外,教师如果有机会,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到自然界中寻找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比如,春秋游时,经过清晨的树林中,经常会看见树叶间的光线透过来,形成了一道道光柱。教师此时此刻就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化学中的一种名叫丁达尔效应的现象,这里的空气形成了一种名为胶体的化学状态,使得光线在胶体中传播时,可以稳定渗透过来……再如,到乡下去学农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机带领学生来研究各种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种类,并告诉学生不同肥料之间的区别和用法,这些肥料都包含了丰富的化学元素。这样走出学校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平日里所学的化学知识同生活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真正做到在化学这门学科上学以致用的结果。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中,而要积极结合生活实际生活开展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利用化学知识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初中化学教学才能尽显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瑞智.让生活走进化学课堂[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5(Z1).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学习;课堂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正规的物理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初中物理学习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并且因为时间比较紧张、任务量比较大,因此不少学生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科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就成为了必然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用现代教育的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一、引导学生领略物理的真正魅力
初中物理学习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就必然要让学生真正爱上物理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领略物理学习的魅力,让学生真正的发现物理学习的实用性。只要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其学习质量也必然会有所提高。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还比较重,因此他们还有比较大的探索世界和学习知识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物理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灵活的运用实际生活场景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知识的距离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有不少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甚大,比如说电的运用、磁的运用还有光的折射现象等,在学生的实际生活过程之中应该都遇到过这些事情,在教学过程之中将这些内容引入到课堂之中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电与磁的相关内容的时候会给学生们抛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你们的生活之中突然那没有了电的存在,那么你觉得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而如果没有了磁的存在,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这样的问题没有严格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同时在学生思考的时候必然会仔细考虑电对我们生活的实际作用以及电的产生和运用。这样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小学生的额学习效率。此外,笔者在交给学生基础知识之后还会让学生回家去仔细观察家庭用电情况。但是需要有家长陪同以保证学生的安全。而在讲解发电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笔者还会让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发电的实际情况。这些任务都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领略物理学习的魅力。
二、合理运用实验教学法
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物理其实是一门比较依赖实验的学科,通过物理能够更加深刻的掌握和运用知识,发现生活之中的一些现象的奇特之处。同时,通过实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验的过程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温习学到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做好设计实验和操做实验的工作。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之下,教师可以对多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领略物理世界的神奇和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再进行操作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操作质量。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选择的实验应该更加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实验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之中也能够自己尝试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此外,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会有所提升。
三、将生活当成老师
现代生活之中处处都运用到物理。手机、电脑、网络通讯等各项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技术都需要物理的帮助。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真正重视物理学习,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之中司空见惯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知识。比如说在现代战争之中,飞机的隐形至关重要。那么,飞机的隐形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其中运用了什么物理知识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同时通过对这些物理问题的解答向学生灌输更多的物理知识,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的深刻。此外教师还应该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激烈的讨论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灵活。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权利和空间。
四、通过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课后作业的布置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的提高起到积极的帮助。科学的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够进行物理学习。课后作业的布置应该侧重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在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此外,作业的布置不应该采用题海战术,而是应该考虑到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作业。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对他们的作业要求,而对于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采用合适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广大教师要仔细思考如何做好这一工作以真正的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健. 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探讨[J]. 理科考试研究. 2015(04)
培养观察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应贯穿于整个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始终,尤其是初一阶段。在初中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对于科学观察法认识不足,更多的只是对学生进行某种观察方法的指导。
1科学观察法的概念及具体分析过程
科学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认识的一种方法。正确的科学观察: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的主题即观察的重点;其次要有计划的观察,观察时注意局部和整体的次序,这样表达才有条理。再次要有思考的观察,观察时观察时要积极思考,运用比较观察等观察方法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根据科学观察法的概念可知,科学观察法分为六个步骤,即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和收集资料;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实施观察,思考讨论;分析讨论观察结果,得出结论;评价和检验结论。
2 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法训练
2.1 明确科学观察法的训练要点
初中学生一般能够根据教学的要求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并且能够较稳定地、长时间地去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如生物学的挂图、模型等。学生能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进行观察,不过他们有时还会出现观察不稳定或以情绪为转移的现象。
科学观察法明确提出要有目的观察,有计划观察,使学生经历按观察内容和观察顺序观察的过程,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感官的观察过程;有思考观察,并且要把思考进行加工,让学生经历从观察到描述的过程,上升到抽象思维的空间。
2.2 训练学生科学观察法的过程
现以《生物特征》一节教学为例展示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训练的过程。
界定研究问题和明确观察目的是避免观察盲目性和随意性的前提。如《生物特征》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媒体展示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生生不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初步观察图片的兴趣。教师继续给学生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②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确定科学观察的研究问题:生物的共同特征;明确观察的目的是判物体是否具有生命。
确定研究观察对象一是确定拟观察的总体范围,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如《生物特征》教学中:拟定观察的总体范围为动物和植物;而拟定观察对象的个案对象从学生熟悉生物的生活入手展开收集;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为生活环境和生物在环境中的表现;收集相关资料为个案对象的生活图片等。如:动物(学生自己)生活的一些图片;又植物(校园的植物) 生活的一些图片或资料。
观察提纲应体现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思维,遵照观察的科学方法来设计。如《生物特征》教学中: 观察设计思路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比如:对绿色陆生植物的观察目的:与非生物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观察的思维入手编制提纲:绿色植物(小草、等)、它生长的环境、存在需要的条件、生活环境、在环境中表现及绿色植物的相同点。观察方法:从营养器官到繁殖器官依次观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等。
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有目的的进行科学观察,让学生“观”与“思”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生物特征》教学中:利用直观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对学生进行观察法的指导,完成观察提纲:例如小草生活在校园草坪,在环境中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植物共同点能生长、需要阳光、肥料和水、能繁殖下一代、对环境变化有反应。
对观察结果的进行分析讨论,对于观察结果的共同点进行直观性分析和主观性概括,从形象思维到具体概括思维的转变。如《生物特征》教学中:
(1)植物相同点:从实施观察的过程中得到观察结果,植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都需要水和生长物质;都能对环境变化有反应。根据他们的共同点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用科学语言进行概括。得出植物物的三个特征:植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能生长和繁殖。
(2)总结结论:从植物和动物的分析讨论得出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由于观察本身的易缪性,决定了观察结论要进行评价和检验;评价和检验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进行或实验进行。如《生物特征》教学中:(多媒体出示视频):海边的海鸟、稻田的害虫、河里的游鱼、森林中的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生生不息。用分析讨论观察结果,得出的结论检验生物的共同特征是否正确。再对《生物的特征》一节中生物图片中生物进行生物特征的验证。
3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法训练的注意事项
【摘 要】 物理是初中所有学科中最为接近生活的学科,可谓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物理知识,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改革,初中物理老师应该注意运用这一点,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渗透物理知识,营造一种趣味课堂的形式。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更加的敏感和好奇,生活化的物理教学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的消化和理解。
【关键词】 初中物理;趣味课堂;生活化教学
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的改革,我们初中物理课本的编排内容上也不断增加了许多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探究,将物理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研究,再将物理放入生活中理解,践行真正的生活化物理教学。对于老师实际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熟练程度。下面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生活化物理教学实践。
一、以生活化方式导入物理课堂教学
各种科学研究与实践表明,如果能用生活化的方式导入课堂,这种切身的生活实践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积极主动思考课堂问题。这就表明老师课堂导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生活化的问题,帮助学生投入课堂学习中,而初中物理由于它学科的特殊性质,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方式会更加容易践行。
以生活情景导入课堂。老师在讲解压强这一课时,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单纯的概念的描述显然让学生比较难理解,老师可以事先带一些密集程度不同指压板,放在讲台上,让学生通过不同指压板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压强。当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签字笔尖和笔帽两端的不同,不同尖细的圆管对于纸张的穿透力的强弱的不同,不同质量的水杯放在掌心的感受的不同。这些简易的生活化的情景都能帮助学生感受课堂内容。
以生活疑问导入课堂。同样的是以压强公式P=FS为例,老师在课前就可以让学生在指压板上完成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感受一下,双脚站立在指压板上,单脚站立在指压板上,双手双脚同时接触趴在指压板上,只用臀部接触坐在指压板上的不同。学生自身的重量就可以理解为F,而学生与指压板的接触面就是S,学生所能感受到的痛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压强P,这个游戏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F不变,F越大,P就越大。这样的教学不仅会让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还能让学生自我发起思考,是什么导致自己的痛感不同呢?进而老师可以容易地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影响压强变化的因素。当然初中课本内容丰富,老师可以通过很多生活中的疑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比如用乘公交车时,启动时会站不稳前倾,刹车时会站不稳后仰,启发学生思考一下惯性变化;通过筷子放在水里的“折断”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二、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做出一些适当的引导,不同于小学生,初中生已经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了,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无疑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的最好方式。
课堂讲解生活化。对于许多源于生活的物理知识,我们也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便于学生的理解。比如老在讲物体的状态变化即物体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一概念时,用水壶烧水,水烧开了会冒热气的现象来说明水的汽化的过程;用寒冷的冬天,一夜过去,河水会结成冰的现象来说明水的固化;冬天的某些早晨会降霜的现象来说明凝华现象;柜子里的樟脑丸会越放越小,来说明升华现象。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状态变化,物体的状态变化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其中也会伴随一些特殊的现象,记忆起来还是比较繁琐,但如果配合生活实际,会比较好理解。像汽化现象,联系开水沸腾的现象,学生会很容易知道这个过程要加热,是吸热的现象 。
课堂实践生活化。对于初中生而言,过于复杂的实验室实验会让学生难以理解,也会感受到物理的枯燥,渐渐失去对物理的兴趣。而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简单的小实验,反倒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像老师在讲解a=F/M时,老师完全可以带几个不同大小的小型不倒翁,让学生用不同的力推同一个不倒翁,学生所用的力可以理解为F,不倒翁的质量为M,不倒翁运动的速度近似为a,学生可以容易的感受到随着F增大,a也会增大。同样让学生用同样的力推不倒翁,会发现M越大,a越小。
三、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作业
对于学生来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也十分重要,但是现在初中物理学生,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上课老师讲的也都听懂了,但真正地面对习题却手足无措,老师也应该注重在习题的撰写上,注意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习题情景生活化。老师在课后习题的编撰上面,完全可以运用一些生活情景的穿插,让学生主动地思考生活,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学习到物理知识。像在布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课后习题作业就可以联合实际生活。如体育课上大家一起进行跳高训练,老师教授技巧时,要求每个同学都尽力地向下蹬地,问这是什么原理。同是牛顿第三定律的训练,这样的改编就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课后作业生活化。老师课后作业不仅仅是布置一些习题,还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生活性的作业交给学生完成。在教授液体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研究红外线在不同液体,如牛奶、油、水里面的穿透情况,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录。这些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也能在实际的观察实验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些物理知识,方便老师在下节课上的物理教学。
初中物理生活化的教学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教学新方法。将初中物理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物理,在物理中学生活,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最后达到相互融合的目的。只有能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初中物理老师一定要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活化教学的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