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风险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然而, 在实践中, 常常出现收益与风险不匹配, 甚至相背离的现象。基于此, 笔者从财务风险与
收益的诱惑效应、平衡效应、约束效应出发, 探讨财务风险与收益不相适应的原因, 并指出财务
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应具备的条件, 以期对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风险是由事件的不确定所引起的, 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实现期望结可能性。财务的本质是本金的投入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财务活动是本金筹集、投资、耗费、收益、分配等活动环节的有机统一, 由于各活动环节中都有可能发生风险, 因而, 我们对财务风险的认识, 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本金的筹集阶段, 而必须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和其总体观念出发, 并联系到财务收益上来。具体而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本金的投入收益活动中, 由于内部、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 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收益是一个看似明确实则含糊不清的概念, 对于收益的内涵, 经济学和财务学存在严重的分歧。经济学对收益内涵的论述, 均力图计量企业的实际收益, 为财富分配提供依据, 经济学收益又称为“真实收益”。笔者认为, 财务学收益是为实现实物资本保全的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本金增量, 从量上它包括基准收益、平均收益和超额收益三种类型的收益, 其中超额收益是人们甘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期望获得的超过平均收益的额外收益。因而, 我们研究的与财务风险相对应的财务收益, 主要指超额收益。
一、财务风险与收益的一般关系分析“风险与收益相对应”, 财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般认为是成正相关的, 即风险越大, 收益越高, 这表明风险时刻伴随着收益的获取, 行为主体欲想获取收益, 必须承担风险, 承担风险的目的在于获取收益, 风险越大, 则收益越大; 风险越小,则收益越小, 这是基于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着诱惑效应和平衡效应。
(一) 诱惑效应风险的诱惑效应, 是指由于风险利益的刺激,所引起的选择风险事项的财务行为及其连带效果。风险的诱惑效应, 来自于风险结果多样性和结果潜在性的财务特性, 来自于谋取资本增值利益的管理动机。风险的后果是多样的, 存在着人们所希望的结果; 风险的后果又是潜在的, 通过管理的努力也有可能取得那些有利结果。风险报酬的诱惑与利益动机的趋使, 引发人们迎接和承担风险的财务行为。风险报酬是一种超额报酬, 是产生风险诱惑效应的直接动因, 没有超过一般平均报酬水平的超额报酬的刺激, 就没有追逐风险的动机。风险报酬越大, 风险诱惑效应的程度也越高。风险诱惑效应的连带效果是社会平均报酬率的抬高, 有风险与无风险是相对的, 一个原本有风险的项目, 如果所有的资本投资者都由于风险诱惑效应而去追逐它, 那么这个风险项目在所有投资者眼里就是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了, 平均报酬率随之提高。如果所有资本投资者都追逐风险项目, 也会引起资本需求量上升,进一步推动社会平均报酬率的提高。超额报酬, 是风险诱惑效应下的行为目标, 如果只能取得社会平均水平的报酬, 追逐风险的行为就会被视为是失败的财务行为。风险诱惑效应下的财务行为后果是极易遭受风险损失, 风险损失一方面起因于社会平均报酬率水平的抬高, 使投资者极不容易获得超额报酬而相对遭受风险损失; 另一方面起因于风险诱惑效应的强烈刺激而导致行为的激进性, 当引发风险的因素和条件已经改变时, 风险投资者可能会抱以侥幸心理而继续按原有的风险规划行动, 进而导致直接遭受风险损失。
(二) 平衡效应风险的平衡效应, 是指由于风险利益和风险损失的双重刺激, 所引起的控制风险的财务行为及其连带效果。风险的平衡效应, 来自于风险结果潜在性和可转移性的财务特征。既然风险结果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 在财务规划之时完全可以选择和接受风险项目; 既然风险形态、性质和结果是可以转移的, 在实际将面临风险损失时, 可以通过一定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分散或转化甚至消除风险损失,或延缓风险损失的发生, 或用另一种风险代价来换取目前的风险利益。风险平衡效应是资本保值动机和资本增值动机均衡的结果, 起因于对资本保值与资本增值关系在认识观念上矛盾的冲突: 资本保值理财观念认为,资本保值是资本增值的基础, 资本保值是理财的基本目标, 资本增值是理财的扩展目标, 只能在资本保值的前提下进一步谋取资本增值; 资本增值理财观念认为, 资本增值才是理财的基本目标, 如果仅把资本保值视为理财的基本目标, 资本也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了, 只要取得了资本增值, 资本保值的目的也就自然地达到了。两种观念冲突的结果是相互吸纳和相互包容, 在财务规划时选择有风险甚至高风险项目, 在财务运行时又力图通过财务控制规避风险不利结果的发生。财务风险所具有的结果潜在性和可转移性也为财务控制提供了可能。风险平衡效应的连带效果是要求风险与报酬的均衡, 一定程度的风险项目要求有相应程度的报酬水平相匹配。因此, 当社会公认某项目有风险时,大家都愿意为此项目付出更高的报酬水平。也正因为如此, 如果某个风险项目没有能够取得相匹配的报酬水平, 不论在风险诱惑效应还是风险约束效应下, 都会被认为遭受了相对风险损失。二、财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理论分析诚然, 我们一般认为, 财务收益与风险的基本关系是: 高收益, 高风险; 低收益, 低风险(如图L1) 。但是,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注意到, 高风险并不必然带来高收益, 有时甚至是高损失。例如, 在资本市场这个风险极高的理财环境下, 财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了一种背离, 尤其是在熊市时, 这种情况更为明显。那么, 是什么力量(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呢? 笔者认为, 财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除了具有诱惑效应和平衡效应外, 还具有约束效应, 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风险的约束效应, 是指由于风险损失的刺激所引起的回避风险事项的财务行为及其连带效果。风险结果的多样性, 使人们有可能遭受风险损失; 风险约束效应会对资本投资产生抑制和阻碍作用, 进而引起社会投资的萎缩。因此, 风险约束效应的连带效果与风险诱惑效应刚好相反, 会引起资本供给量的减少, 带来社会平均报酬率的压低。即在风险约束效应的影响下, 投资者极易遭受风险损失: 一旦风险约束效应对个人的影响力大于对社会的影响力时, 由于行为的保守性而降低个人对报酬水平的要求, 导致丧失投资机会, 遭受相对风险损失。这时,财务风险与收益就不相匹配了,甚至是产生向下倾斜的背离(如图L2) 。
三、财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模型分析承上, 基于约束效应, 财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那么, 我们有无可能找出这些约束因素呢? 基于此, 笔者试图对西方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中衡量风险与收益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进行局部修正来分析约束因素。
E (Ri) = Rf βi [ E (Rm) - Rf ] (1)
其中: E (Ri) : 第i 种资产的必要收益率;Rf : 无风险收益率; βi: 第i 种资产的β系数;E (Rm) : 所有资产的平均报酬率。笔者认为, CAPM 只解释了收益与风险成正相关的一般情况(因为人们进行收益预期时, 如果预期收益为负值, 就不会进行投资, 即0 0) , 而无力阐释二者相背离的情况, 因而笔者引入了随机扰动项ei这个指标来修正模型:E (Ri) = Rf βi [ E (Rm) - Rf ] ei (2)其中: E (Ri) 、Rf 、βi 、E (Rm) 代表的含义同上, ei 表示排除在CAPM 模型之外的影响财务风险与收益正相关关系的偏差。之所以引入ei 这个变量, 是基于以下原因:
(1) 作为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由于对我们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认识可能还不完备, 除了一些已知的主要因素以外, 还有一些我们尚未认识, 或者尚不能肯定的因素影响着应变量E (Ri) , 我们只得用随机扰动项ei 作为所有从模型中省略的变量的代表。
(2) 作为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因素的代表。有一些因素我们已经知道对应变量有相当影响,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无法获得这些变量的定量信息, 因而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不得不省略掉这一变量, 而归入随机扰动项。
(3) 作为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的综合代表。有一些因素已经被我们认识, 数据也可能取得, 但是,这些因素或许对应变量E (Ri) 的影响较小, 或许其影响不规则, 有的还可能难以数量化, 从经济计量的成本考虑, 我们通常不把它们列入模型, 而把它们的联合影响处理为随机扰动。
(4) 模型的设定误差。在设定计量经济模型时, 我们总是力图使模型更为简单明了, 当用较少的解释变量就能说明应变量的实质变化时, 就不应把更多的变量列入模型; 当用简洁的函数形式就能基本说明变量间的本质联系时, 就尽量不采用更为复杂的函数形式。这样, 应变量和函数形式设定引起的设定误差, 也要由随机扰动项ei 来表示。
(5) 变量的观测误差。对社会经济现象观测所得的统计数据, 由于主客观原因, 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观测误差, 这种观测误差只有归入随机扰动项ei 。
(6) 变量的内在随机性。即使我们把所有相关的解释变量全部引入模型, 即使不存在观测误差,一些客观现象还是具有不可重复性或随机性。例如一些涉及人们思想行为的变量, 很难加以控制, 而具有内在的随机性, 这类变量也可能影响E (Ri) 。对这种变量内在的随机性, 只能归于随机扰动项ei 。由此可见, 随机扰动项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在计量经济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性质决定着计量经济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在已经修正后的CAPM 模型中, 从财务的角度来分析, ei 就蕴涵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约束因素, 具体分析如下:
(一) 主观原因: 风险主体的理性程度
11 风险主体的态度风险是投资者的一种主观感受, 其大小的度量经历了从Markowitz 的方差(标准差) 度量法到哈洛的Downside Risk 到VAR。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rrow 把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好冒风险的, 简称冒险型; 第二种是回避风险的, 简称避险型; 第三种是漠视风险的, 简称为中性型。这三种对风险的不同态度, 都直接影响着财务收益与风险的一般认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们对风险的不同态度取决于每个人的人格心理结构。它包括投资者的个性, 拥有的财富水平, 投资主体的风险大小等诸多因素。而且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地点, 投资者的风险态度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这些行为特征实际上就是个人的风险决策。行为财务对违反基本财务假设的异常现象进行反思, 并试图通过研究市场中的基本组成单位———“风险主体”的理性程度、决策心理特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来解释异常现象。人的决策心理特征(如信心、期望、风险态度等) 十分复杂, 是市场的复杂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行为财务是从认识人的角度来解释资本市场的复杂性。行为财务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特征着手, 着重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各种有限理性特征对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 市场参与者的有限理性是导致许多财务假设背离现象的原因。有限理性表现在各个方面(见下表) 。
21 风险主体的素质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就人的素质而言, 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即人的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和品质等要素的综合。笔者认为,风险主体的素质除了平常我们经常提及的投资者的识结构外, 更为重要的是风险主体的风险认知程。许多研究表明, 决策时的风险态度与风险认知有关。冒险行为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对风险大小的知觉低于实际风险水平, 或者说对风险不敏感而引起的无意识冒险, 这种人的可接受风险水平(acceptable level of risk) 也比较高; 另一种情况是风险主体对实际风险有较客观的评价, 但由于其偏好风险水平(preferred level of risk) 高而有意冒险。因而, 投资者在面对风险时, 由于其对风险的认知程度不同, 避险行为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
(二) 客观原因: 理财环境的完善程度
11 市场(资本市场) 信息是否对称信息公开制度源于1884 年的英国《公司法》,为美国1933 年《证券法》和1934 年的《证券交易法》所确立并日臻完善, 现已成为世界各国证券法的核心。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假定市场参与者具有关于所交易商品和价格的完全的信息, 缺乏完全信息的情况称为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情况, 即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多、更及时的有关信息。信息不对称不仅是由于人们常常限于认识能力不足, 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更重要的是, 由于行为主体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大, 不允许其掌握完全的信息。因此, 在风险主体理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 所掌握信息是否对称就成为风险收益差异的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
(1) 信息源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者中, 既有买方, 又有卖方, 其中买方或卖方又可能同是该商品或证券的卖方或买方。即在交易活动中, 买方或卖方既对立又统一, 某些交易者既是出售该商品或证券的信息持有者和制造者, 同时又是该商品或证券的交易者, 进而形成信息源在公开信息时就存在着某种不完全性。具体而言, 在证券市场上, 信息源的不对称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证券市场的筹资者即上市公司总是比投资者更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情况,拥有更多的信息; 另一种情形是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既是其股票的发行者, 同时又是其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者。由于交易者在市场上所处的信息位置不同, 进而必将影响其交易利益和交易成本。
(2) 信息的时间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在同一市场上需要买进或卖出同一商品或证券时, 由于在接收该商品或证券信息时间的差异, 往往容易导致较早获取商品或证券有关信息的交易者, 能够较主动或较准确、较早地做出交易决策选择而获取交易优势。而获取信息较迟的交易者则被动地在交易中处于劣势, 甚至蒙受损失。
(3) 信息的数量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由于在同一市场上获取交易对象信息内容的数量不同。也导致交易者交易优势的差异和交易成本、利益的差异。
(4) 信息的质量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由于在同一市场上获取交易对象信息质量的差异, 即信息的真假不同, 势必影响交易者的交易利益和交易成本,
(5) 信息混淆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获取交易对象的信息中. 一个可观察值是由两个混合在一起的并不可直接辨别的分量合成的信息, 造成信息混淆, 交易者很难识别。例如, 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虽然是可以观察的值, 但它可能由企业持续经营业务收益与一次性偶得收益混合而成。
21 市场(资本市场) 发育程度X 有效的资本市场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 弱势有效、半强势有效和强势有效。这种划分是1967年由罗伯特(Harry Robert s) 首先提出, 但以1970年法玛的文章而著名。法玛将市场信息划分为三类: “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内部信息”, 以对应上述的三种形态。
(1) 弱势(weak form) 有效市场。其特点是当符合弱势有效的证券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时, 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证券的历史信息。
(2) 半强势( semi —strong form) 有效市场。其特点是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可得到的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实证研究表明, 美国等国家的证券市场已达到了半强势有效。
(3) 强势( strong form) 有效市场。在强势有效市场中, 证券价格反映一切信息; 包括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及内部信息, 此时市场显得无所不知。在这种市场上, 没有人能够利用信息优势获得超额利润, 所有投资者都只能获得相对于自己的风险偏好的平均利润。就我国证券市场而言,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已就我国证券市场是否达到弱势有效, 作了不少研究。比如, 俞乔在1994 年发表的《市场有效、周期异动与股价波动》一文, 据沪深股市综合指数自1990 年12 月29 日至1994 年4 月23 日的变动趋势表明沪深股市均未达到有效市场的弱形式, 而1995 年宋颂兴和金伟根发表的《上海股市市场有效实证研究》对沪市1993 年初至1994 年10 月的29 种股票的周收益率进行的系统分析表明, 这29种股票价格具随机游走特征, 因此, 上海股市达到了有效市场的弱形式。另外, 吴世农的《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一文, 对沪深股市20 种股票日收益率的时间序列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 20 种股票日收益率的时间序列不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变动趋势, 故而沪深股市达到了有效市场的弱形式。再有韩德宗在1995 年出版的《我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证》一书, 据他对沪深股市股票样本日收益率分析后认为沪深股市均达到弱势有效市场。
不管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已达到弱势有效, 可以明确的是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有效性较弱。资本市场不成熟, 信息量少, 信息公布制度很不健全,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效性,不能及时将上市公司的信息传递给广大投资者, 使投资者只能根据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判断; 另外, 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性较强。资本市场运作中的机能之一就是投机决策, 但是, 如果投机过度, 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毁灭性打击。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性太强一直是困扰资本市场正常发展的一大问题, 其表现一是过高的换手率; 二是过高的市盈率; 三是股价指数及成交额与违规活动正相关; 四是股价上涨缺乏微观基础的支撑。可见, 在这些情况下风险主体进行投资运作很难保证付出与回报相适应。
综上, 正是由于存在着风险主体理性程度的主观因素以及资本市场完善程度等客观因素, 导致在一定情况下财务风险与收益常常发生背离的现象。要纠正这种偏差, 一方面要从风险主体的素质、态度入手, 培育理性的投资者; 另一方面, 从市场的发育程度和信息公开着手, 培育完善的资本市场,只有双管齐下, 才能使财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量化关系呈现正相关的态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 郭复初. 财务通论[M] .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
[2 ] 郭复初. 财务新论[M] .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3 ] 彭韶兵. 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 .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
[4 ] 庞 皓. 计量经济学[M] .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 ] 吴冲锋, 宋 军. 金融复杂性[ J ] . 系统工程, 2002(7) .
【关键词】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问题 措施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尽管我国中小企业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也十分严峻,如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因此,深入探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对促进与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风险管理
COSO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重要含义:
(一)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这些行动普遍存在于管理者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是企业日常管理所固有的。
(二)该过程可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目标,它与企业的预期和任务相联系并支持预期和任务的实现
一个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而制定战略,并将战略分解成相应的子目标,再将子目标层层分解到业务部门、行政部门和各生产过程。在制定战略时,管理者应考虑与不同的战略相关联的各种风险。
(三)风险管理过程应贯穿于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涉及一个企业各个层次员工,企业管理者应从总体层面采取风险组合来处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向企业的管理者和董事会在企业各目标的实现上提供合理的保证。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资金安全风险分析、社会信用风险分析、资金流动性风险分析等。
(一)资金安全风险是指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引起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资金安全管理是一项制度性很强的工作。大多数企业在控制程序方面虽有些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人员限制等因素,却有章不循、有制不遵,导致控制程序失效。
(二)社会信用风险一般指因客户违约(不守信),不能按期偿还货款所引起的风险
信用交易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大量债务拖欠和坏账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获利能力。
(三)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适当价格上将资产变现或以适当成本取得足够资金,以致不能支付购买或履行到期责任的风险
香港百富勤集团的倒闭,就是因为流动性风险的爆发而导致的。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对资金收支的流动性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匡算和预测,确定一定时期内企业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然后据此制定较为有效、可行的流动性管理和控制策略,通过合理配置流动性储备水平和结构,调度资金,提供流动性供给,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在确保满足支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收益。
四、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许多中小企业中的经营者、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都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往往只追求高额的利润,而忽视了对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等观念的重视。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会计与财务的职责划分不清的毛病,往往是重会计而轻财务,对于财务活动的风险预测、识别以及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资金使用一般缺少计划,经营急需的资金捉襟见肘,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同时中小企业负债比例较高,对企业未来经营与财务的影响较大。中小企业对日常现金缺乏管理,流失、浪费现象严重,流动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闲置或者周转效率低下,流动负债到期偿还风险较大,导致很多企业无视约定的付款时间,滥用商业信用,无故拖欠货款,引发“三角债”。
(三)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表现出基础薄弱、起点较低的特点,特别是在财务风险管理上,仅停留在单打独斗的家族传统粗放型的管理层次上,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也没有过多地对企业存货控制和管理予以重视,无形中积压了大量资金,造成资金周转速度明显减缓,并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在金融危机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随意性强;内部管理松弛,人力、财力、物力浪费严重;假账、错账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无法为财务决策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等方面。此外,部分中小企业在财务方面缺少必要的制度控制,如: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全控制等,造成财务信息质量不高,账务处理随意性较大等。
五、加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建设,提高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中小企业要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建设,提高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就要时刻关注世界经济走向,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财税货币政策、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防止企业财务成本的不正常上升和资金链的中断而陷入财务危机。在物资供应方面,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在生产组织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客户的不同需要和增加自身的业务收入;在营销策略方面,要做好市场调研,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培育新客源,加强业务整合,确保收入来源的稳定增长,不断提高企业整体抵抗风险水平。
(二)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通过银行借款、债券和商业信用等方式,从不同来源取得资金。不同的筹资方式,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不同,资金成本及筹资风险也高低有别。商业信用比较容易取得,但只能在短期内使用,无力偿还的风险太大。银行借款与发行债券相比,限制条件较少,容易筹集,筹资速度也快。当企业用于增添小型设备、增加适量库存或用于扩大商业信用规模时,以银行借款方式为最好。如果企业所需资金额度大、期限长,以发行企业债券筹资为最好,因为社会资金市场实力雄厚,而且大额度筹资成本相对较低。由于不同筹资方式和资金来源各有优缺点,因此企业必须注意债务结构的合理性,使之相互配合,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控制体系建设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控制体系可以有效保护中小企业抵御财务风险。首先,应制定合理的财务控制体系,保证企业内部财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其次,要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计划,合理的配置好企业内部的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完善财务人员的选拔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的财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财务风险预警就是企业通过库存物资、资金收支结余、资产变现率、坏账金额等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经营运行过程进行监测,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企业财务部门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公司各部门的运营状况和风险情况,从而为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六、结束语
中小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使其不断走向正规的企业管理道路,促进中小型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郎拴牛.论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J].企业家天地,2010(2).
[2]王永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北方经济,2010(1).
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的部分企业也未能幸免于难。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而盲目进行投资、融资和生产,由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缺乏风险管理经验与意识,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或者投资受损,严重的还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要求集团公司必须对每一个变化都要做出迅速的反应,特别是对于那些影响到集团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与目标的变化,集团公司的决策层、管理层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集团公司的优劣势,并最终做出科学的决策。但是,由于个别集团公司自身的管理特点、组建原则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集团公司的管理层不能及时获得真实的、科学的财务数据资料。因此,有效地防范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或将企业发生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是目前各企业必须正视与深思的问题。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未能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有的企业集团在进行投资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这就使得企业集团对风险管理采取的是分散的状态;由于有的集团并未能制定明确的、统一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于不同业务之间存在的差异、集团下属公司所处的地区差异等缺乏客观的认识,因此导致集团在经营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在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评估的情况下,看到什么行业挣钱、效益好就跟风进行投资。这种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投资最终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不断更替,例如某集团,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扩大市场经营规模,将自己的业务触角探到众多的行业领域,如汽车工业、纺织业、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等领域,投资成本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集团对市场的掌控能力不断下降,从而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我国有的传统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规模上涨快、发展势头好,企业比较顺利,因此也就缺乏风险意识。例如,某集团在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在境外拥有2家上市公司、30多家子公司、3万多名员工的大型集团公司。这么大的企业集团公司,不论是人事部门、技术部门、企业文化的建设等都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但是由于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复杂,很多联系只能通过统一的制度来维系,集团的管理者认为子公司应无条件的服从集团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由于缺乏对集团成员之间的相互制衡,使得集团内部管理风险增加,一旦出现内部问题必将给集团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缺乏对资金的优化配置。企业集团中多元化的经营理念使得很多集团的资金处于分散状态中,这样一来,必然导致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率下降。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理念,集团中效益较好的子公司会自由支配销售资金,不将资金上交到集团进行统一调配;相反,在一些效益不太好的子公司中,由于缺乏筹集资金的能力,只能向集团申请资金,无形中增加了集团的贷款金额和筹资成本,从而导致了资金管理的失控,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另外,有的集团的对外投资量不断增加,有的投资已经占到企业所得收入的30%以上,而一旦投资市场出现问题,集团的资金问题将十分严重,从而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四)信息系统发展滞后。很多集团的业务比较复杂,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之间业务往来也较多,而在业务往来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汇总,必将使集团管理层不能及时掌握集团的经营与发展现状。例如,有的小公司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故意向集团隐瞒各种财务信息,使得集团的信息汇总缺乏完善性、科学性、准确性,从而为集团的统一管理带来了影响,同时更加大了集团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有效防范集团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将财务风险管理融入集团战略管理中。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投资的冲动、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是很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通病。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政府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很多企业集团将制定出跨越式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企业集团的战略性风险。这样的集团战略是缺少对财务风险战略管理的一种不全面的极值分析,因此集团必须将财务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中。例如,集团公司可以将价值最大化作为导向,制定出财务风险管理的战略。
(二)采取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集团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还应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产品特点、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等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因此,集团应遵循尊重现状、立足长远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兼顾资金的集中使用进度、融资需求、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因素与关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资金集中管理,并分类、分步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模式。对于集团的经营性资金的集中管理,可以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体系,将集团的收入账户中超过限额的资金划转到集团共享中心的资金池中,同时集团财务资金共享中心应按预算拨付到成员单位的支出账户上或者实行联动支付的方式。对于集团的专项资金,应采用成员单位基建、科研等专项资金的集中管理方式,要求各成员单位必须将专项资金纳入到集中管理体系中。避免出现资金沉淀、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等风险的发生。
(三)构建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中,财务风险属于“牛鼻子”的地位,因此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就相当于对企业集团的风险进行了最直接、最综合的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风险管理中的直接矛盾。因此,各企业集团必须开展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分步骤、有重点地进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集团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一定要实现与其他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将风险管理的要求逐一渗透到集团管理的业务流程中。
(四)加强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将内部控制的思想、方法融入到运营新系统中(如ERP、OA等系统),应用信息系统进行内部控制;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平台,以便能够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的集成、迅速的提升、对关键控制点的在线监控、对内部控制过程的科学诊断。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1.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含义
广义上来讲,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是一项系统性风险,由于并购活动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的财务目标存在差异的可能性。狭义上指对目标企业定价、筹资、支付、偿债、资金营运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是贯穿企业跨国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本文主要采用狭义的概念对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
2.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内容
依据国际上对跨国并购成功率统计的口径和并购活动各项内容,可将跨国并购分为并购前期、并购中期和并购后期三个阶段。并购前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中期主要是融资支付风险,后期是财务整合风险,每一时期的财务风险又包含很多具体的风险内容。每个跨国并购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企业选择并购战略、锁定目标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磋商、谈判、实施并购,最后是并购后的整合,一项并购活动的成功标志是并购后企业营运并盈利。图1能很直接地将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体现出来。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并购前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成因分析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得到不准确评估结果的可能性。在跨国并购中,成交价格是双方关注的核心问题。目标企业是否存在并购价值、价值多少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后续行动。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评估风险的最根本原因。财务报表的局限性、评估方法及技术的不恰当使用也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低估目标企业价值而出价过低导致交易失败;另一种是对于未来收益及回收时间估计过于乐观,从而出价过高导致未来偿债困难。影响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投资者风险偏好。投资者风险偏好是指为实现目标,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影响其承受风险的程度。主要表现为,投资者在制定跨国并购战略时,因为风险偏好的差异,使得投资者在不同并购方案间选择与其风险偏好相一致的并购战略。
(2)评估人员及机构风险。总体来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专业人才的稀缺,国内中介机构的严重缺位,都增加了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而且我国企业对中介机构及所起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例如TCL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时跳过了向专业机构咨询的环节,虽然节省几百万欧元,但整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给其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损失远远大于省去的咨询费。
(3)财务报表局限性风险。财务报表是并购方对目标企业评估的客观依据之一,但是其自身也具有局限性。财务报表一般不能反映或有事项与期后事项,例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准备金系数的确定都是以经验为基础。这可能使一些重要的或有损失、期后事项被忽略或刻意隐瞒。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三菱地产在收购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时就因为忽略了这一点而造成日后13亿美元的损失。
(4)价值评估方法使用风险。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所使用的方法直接决定了最终的评估结果,也是成交价格的决定依据。对于目标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所使用的评估方法和运用的指标体系应科学客观,因为彼此相互影响,所以应综合考虑,得出客观结果。
(二)并购中期融资支付风险成因分析
定价是融资支付的依据,而融资是支付的前提。因此,对融资支付风险的分析和研究是对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又一关键环节。融资支付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筹集资金和选择的支付方式方面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并购方出现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作为一项产权交易活动,跨国并购涉及资金的筹集与支付,融资支付方式的选择会以交易成本的形式给企业跨国并购的结果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1.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融资风险主要分为资金供应风险和资本结构风险。资金供应风险主要源自三方面:融资超前、融资滞后和融资不足。融资超前可能会导致并购企业多付利息,增加企业的并购成本。融资滞后的结果则会阻碍企业整个海外并购的进程,有可能使企业错失并购良机。融资不足则可能直接导致跨国并购的失败。资本结构风险也来源于自有资本融资、债务资本融资和股权融资三方面。
自有资本融资可能会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增加发展机会成本或是造成并购后企业由于流动性产生的财务危机。债务资本融资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利息支付和按期还本的压力。股权融资则可能会因并购后经营业绩跟不上股本扩张,导致每股收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形象。融资风险来源可以简化为图2所示。
2.支付风险成因分析
支付风险主要是由不同的支付方式决定的,其来源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现金支付造成的风险。现金支付容易因招致高息债务而给并购企业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同时也容易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以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为例,中海油以总价186亿美元全现金支付方式向优尼科发出要约,但此要约价远远超出其资金实力,是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的6.8倍与9.6倍,这会使企业并购后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是股票交换风险。股票交换时,新股的发行成本较高,同时耗费的时间也较长、手续繁琐,加之容易招致投机套利,因此在我国运用换股筹资方式的企业还不是很多。
三是债券支付风险。当目标企业接受债券支付时,历史经验表明多存在陷阱:获利不清、急于脱手等情况较为常见,所以风险相对较高。
四是可转换债券风险。因为可转换债券的发行预示着将来要增发股票,稀释原有股东的所有权与每股收益,导致股东权益的改变。
五是汇率风险。这也是跨国并购比国内企业间的并购复杂的原因之一。跨国并购是到他国并购,通常会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交易。跨国并购从价值评估到交割完成通常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当国际汇率变动时,目标企业的价值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所以也增加了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融资、支付风险。
(三)并购后期整合阶段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后就进入到并购整合期。本文重点研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整合期的内因型财务风险,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整合期内,由于中外企业财务组织制度的差异和财务运作的缺失,从而导致并购企业出现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影响财务整合期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财务组织机制风险。在整合期内,由于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的财务体系不匹配,有关的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的职能、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组织的更新、报送及披露制度不一致等因素导致并购方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相背离,致使并购企业出现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
(2)财务实施风险。财务实施风险是指企业在跨国并购整合期内,由于财务运作缺陷和财务行为不当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整合期内,应对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盈利等财务职能,按照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实施财务整合,以实现企业跨国并购目的。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风险是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活动的本质属性之一,高收益的伴随者之一就是高风险。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在风险尚未实际发生之前,事先针对企业的跨国并购进行防范设计,减少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概率。因此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要对症下药,推进并购效益的实现与企业财务目标的完成。
(一)对并购初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财务风险的防范
1.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捕捉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做出合理的预期。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目标企业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有利于降低估值风险。
2.克服投资者风险偏好差异,合理确定投资战略
企业如果希望通过并购来壮大实力,必须克服投资者风险偏好,分析企业资源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外部环境的好与坏,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两个角度来确定企业并购的动机。富有远见、能够与企业有效融合的并购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明确企业进行并购的目的并根据并购目的来明确企业并购后的发展方向,是企业避免并购风险,实现并购战略的有效措施。
3.借助专业人才或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准确地调查和评估
目前我国专业评估人才严重匮乏,企业应加强和高校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跨国并购涉及的专业中介机构包括收购调查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除了企业本身要进行调查评估,还应聘请目标企业所在国或者是国际知名的中介公司参与进来,降低评估风险。例如上汽集团在投资英国罗孚汽车时聘请了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调查,发现其破产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风险远远超过已经了解到的情况。随后罗孚宣布破产,上汽集团由此避免了因为收购可能造成的巨额损失和难以摆脱的人事负担。
4.拓展信息渠道,提高信息质量
目标企业确定后,并购企业应通过各种渠道对其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具体内容除财务信息外,还应包括:产业环境信息、经营能力信息、高管人员信息等。上述信息虽非直接的财务信息,但直接影响目标企业并购后的整体价值,其意义不容忽视。
5.选择科学的价值评估方法
准确的估值结果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所以在进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时应根据不同的评估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有形资产需选取账面价值法、重置价值法、清算价值法等。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应根据企业未来盈利的能力,而不是这个企业资产本身的价值,即在进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时应注重未来盈利能力的衡量。
(二)对并购中期融资支付财务风险的防范
1.确定合理的跨国并购融资方式
采用合理且有效的融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并购成本还可以降低并购的财务风险。企业可使用资金有内部和外部两种渠道。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的使用比例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状况,以及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目的。如企业以短期持有为目的,则需要大量的短期资金投入,企业需要资金成本相对比较低的短期借款。如果并购企业以长期持有为目的,则需考虑目标企业资本结构和持续经营的需要,决定资金的筹集方式。并购方要根据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和正常经营所用营运资金的数额等来确定回收期及借款种类的搭配,安排资本结构。
2.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在防范跨国并购中的汇率风险时,金融衍生工具和其他工具的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用于防范外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远期外汇买卖合同、外汇期货合约、外汇期权合约和金融互换等。以上四种均为合约性套期保值,并购双方可以预先约定两种货币的汇率,届时无论汇率浮动如何,都将采用约定汇率办理交割,以此避免汇率的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并购企业还可选用其他方法。一种是并购企业根据合同中计价货币与有关货币汇率变动状况,决定提前支付或是推后支付。还有一种是安排同种外汇资金在相同时间流进或者流出企业。
(三)对并购后期财务整合风险的防范
1.建立新财务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财务机制
企业管理体系的中枢神经系统之一就是财务管理,并购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以及目标企业在日后能否被有效控制都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因此并购后需进行及时有效的财务整合,整合内容有:财务目标导向、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核算体系、现金流转、存量资产、业绩考核、内部控制等。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将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财务体系融为一体,依靠有效的机制加以运行。
2.有效防范并购整合期内财务风险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中兴通讯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这场贸易战是多年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最终体现,主要矛盾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在产品出口方面,它反映了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2)在领先技术方面,中美贸易战对两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讯方面作为其中一个代表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时美国悍然发动贸易战争,无疑是对中国通讯企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阻碍作用。虽然中美贸易战距今已有3年之久,但中美贸易战对中兴通讯企业财务风险的持续影响一直存在。(二)研究意义。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企业在偿债、盈利、营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则是对其偿债、盈利、营运和发展等内容的风险进行分析,以便企业能够正常运行。在企业的正常运转中,它们总是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各种威胁。无论是制造或生产企业还是服务或建筑企业,只要是面对市场并参与竞争都将存在风险的威胁。在所有风险类型中,由企业自身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所受风险的程度。其中,企业财务风险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是指对经营主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风险的识别、计量、分析和评估,以及及时为其制定科学合理且高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此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法律意义。每个成功企业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利润管理、绩效管理、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不同阶段,而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中美贸易战对中兴通讯企业财务风险持续影响分析
中兴通讯企业涉及进出口业务,而进出口业务涉及到各种企业经营的风险也属于财务风险的一种类型。当中兴通讯企业面对国内外市场时,它们不仅必须承担财务风险,还必须应对国际市场上的各种风险,例如汇率波动、贸易壁垒、战争以及其他受到国际市场特别影响的不确定风险。因此,在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中兴通讯企业的财务风险持续增加的特殊背景下,是否能够有效分析财务风险持续影响决定了公司能否健康发展,这对于中兴通讯公司的财务风险分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兴通讯财务风险的分析对于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兴通讯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以中兴通讯企业的财务数据为主要内容,对中兴通讯企业的偿债、营运、盈利和发展这四方面能力予以分析,以此得出中兴通讯企业所面临财务风险的持续影响。(一)偿债能力下降。偿债能力分析主要选择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进行分析。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债务和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而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表1)公式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从长期偿债能力来看,正常情况下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约为30%~50%。通过近5年的数据分析,中兴通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在80%左右,这表明中兴通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并且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更多债务,这可能导致现金流不足和资本链断裂,使企业面临更大的长期财务风险。我们根据2017~2019年的数据可以得出,虽然近3年的资产负债率相差不大,但在资产和负债的具体数值上,2017年和2019年资产均在1.4亿元,而2018年却是1.2亿元,这就表明在2018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的中兴通讯企业的总资产属于严重下降趋势。另外,因受到美国的制裁,中兴通讯企业的大批订单可能也随之取消,因此其负债较前一年没有太大出入,从而导致了2018年中兴通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2017年的。在2019年,由于中兴通讯企业在5G领域的发展使其摆脱困境,领先于世界。因此,中兴通讯企业可以获得较相比于2018年更大的收益,从而长期偿债能力稍有回转,但还属于风险边缘。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正常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应保持在2左右,而近5年中兴通讯企业的流动比率一直在1.4以内,特别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使得中兴通讯企业的流动比率低至1.04,这表明中兴通讯企业处于高负债经营中,其短期偿债能力大大降低。受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影响,中兴通讯企业在2018年的流动资产仅为9,284万元,远低于2017年和2019年。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兴通讯企业在2018年的流动负债却高于2017年和2019年,这表明美国对中兴通讯企业的制裁,使得其没办法支付原有的订单,只能形成一种负债。而且在资金受到制约的时候,中兴通讯企业只得通过短期借款的方式来维持公司运营,所以会造成流动负债的增加。在速动比率方面,具有较强短期偿债能力的公司,其速动比率应为1,而2018年仅为0.76,因此通过速动比率,也可以反映出中兴通讯企业在中美贸易战期间偿债能力下降的趋势。(表2)(二)盈利能力降低。盈利能力分析主要选择企业的营业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营业利润率反映的是企业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比率越高则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盈利能力越强;反之,则盈利能力越低;销售利润率可以衡量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而成本费用利润率则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表3)公式如下: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全部业务收入)×100%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根据中兴通讯年报,企业在2017年营业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正,表明产品盈利能力相对稳定。2018年营业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负,亏损超过53亿元,表明中兴通讯企业在中美贸易战中受美国的制约及各种关键技术的控制,使其形成了巨额的亏损。与此同时,与同期华为相比,中兴通讯企业的盈利能力远远不足,销售净利率和营业利润率差距较大。可以看出,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不强,控制成本的能力相对较弱,风险较大。在2019年,中兴通讯企业在5G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在5月份获得工信部发放的5G商用牌照、7月份率先公布5G旗舰手机价格并开启线上预售、9月份在全球签署35个5G商用合同,使得中兴通讯企业渐渐走出2018年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盈利能力稍作恢复,但还是较低。(三)营运能力困境。营运能力分析主要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方式之一,可以衡量企业应收账款流动的程度。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则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越快;反之,则不同。固定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周转情况,该比率越高,则企业固定资产利用率越高。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总资产周转情况,其周转的速度越快,则表明其销售能力越强。(表4)公式如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净值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平均值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平均总额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自从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由于美国及其同一阵营国家的经济制裁手段,使中兴通讯的营运能力较低。在2017年和2019年,中兴通讯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高于4,而2018年则是3.59,表明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兴通讯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严重下降,从而造成其资金紧张,影响其营运能力。在固定资产周转率方面,2017年之前一直保持在13以上,而2018年则变成了9.67,甚至一直影响到2019年的9.88,表明受美国的严重制裁后,中兴通讯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情况不容乐观。同理可得,中兴通讯企业的企业销售能力减弱,资产投资效益变差。(四)发展能力制约。发展能力分析主要选择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及净资产增长率为主要分析内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可以反映企业产品生命周期;总资产增长率反映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净资产增长率反映了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速度,是衡量企业总量规模变动和成长状况的重要指标。(表5)公式如下: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净资产增长率=(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初净资产×100%从表5中可以看出,2017年中兴通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7.49%;而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中,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直接下滑到-21.41%,同比下降28.9%,表明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兴通讯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严重下降。通过对比2017~2019年的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2018年的数值较前后两年的变化幅度极大,表明中兴通讯企业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和资本规模的扩张速度较差。通过这三个数据可以看出,中兴通讯企业的通讯系统仍然是完全依赖美国,而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可以替代美国通讯领域核心技术的替代品。因此,在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时,激发两国的矛盾,后果无疑是导致中兴通讯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受到遏制,导致其发展能力受到制约的致命性结果。另外,因美国对中兴通讯企业的制约,导致其融资渠道也随之陷入风险。因此,中兴通讯企业的融资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在中美贸易战中也充分暴露出来。
三、结论及展望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出现,导致中兴通讯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严重下降;盈利能力因受核心技术的制约导致其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中兴通讯企业的营运能力也陷入了困境;通过较低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以及不容乐观的资产规模增长情况和资本规模的扩张速度,反映了中兴通讯企业的发展能力也受到了制约。时至今日,中美贸易战对中兴通讯企业财务风险的持续影响依然存在,只是程度上相对减少,但仍不可小觑。因此,在中兴通讯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中美贸易战给中兴通讯企业的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持续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亚军.我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与中美贸易战[J].中国科技产业,2019(04).
[2]武礼英.民营企业“走出去”海外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财务与会计,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