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护环境的习惯

保护环境的习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环境的习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护环境的习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藏族;环境保护;表现形式

所谓习惯法就是形成于习惯,而习惯又来源于原始禁忌的一种社会规则的演化途径被多数人所接受。同样,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也经历了从禁忌到习惯、再由习惯到习惯法的过程。在自治区,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对于习惯法的遵守,就连官府、寺庙等场所也会自觉的予以遵守。但是,官府、寺庙有时会制定一些法令。从而保持了环境保护习惯法的可执行性,并对违反环境保护习惯法的人进行惩处。这些佛教戒律、地方部落法规无一不体现着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影子。林林总总,他们构筑了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又促进了他们生活的绿色、和谐。对于几乎全民信教的藏族人民来说,不管是宗教教义、禁忌、还是各个时期的部落法规、传统风俗及不同历史时期个政权所指定的法律等内容所共同组成的法律习惯性规范的总括。

一、不同时期地区所颁布的法律

众所周知,自松赞干布时期文字出现以来,政治的上层建筑也随之而来。可以这样说,法律是为政治来服务的,政治只是法律作用的最终结果。各个王朝均不例外,但是政权里面除了具有统治情绪以外,似乎多了一些对自然的关注。也许是因为他们有浩瀚的书海,也许是他们有无所不知的班禅,也许仅仅是因为自己的。藏族政权颁布法律维护自己通知的同时,也关注与环境保护,虽然也许前辈的初衷不是为了保护环境而制定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的出台似乎造成了我们现在最喜欢看到的结果,也正是这样,笔者认为,有必要介绍一下地区的法律。

松赞干布学习文字并创制法律事迹耳熟能详,他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名叫《法律二十条》,法律二十条中规定,要相信因果报应,杜绝杀生等恶行。此处的杀生可以做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的杀害人的生命,另一种是广义的解释就是说,杀害一切有生命的物体(例如:动物、植物)。对此学界更倾向于广义上的理解,因为此种解释的范围更加宽广,更加符合现代传统环境保护法的思想和精髓。

政治通过宗教来控制人民的心神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为此统治阶级利用法律来芜湖自己的政治地位,通过上述所总结的关于不同时期反复或者重复的命令来看,上层建筑的所有者也就是统治阶级,都在有意无意的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的保护。王朝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些法律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对于百姓还是能有做作用也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我们要看到的是封建王朝确实有其的落后性,但是王朝高瞻远瞩的设计不得不令人信服,这些法律对于地区的环境保护起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与推进作用。

二、藏族族部落习惯法对于藏族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

部落是国家形成的原始形式,部落的规范有可能成为国家法律的雏形,同样,藏族地区业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部落,不同之间的部落法规或许在表述上有些许不同,但是,最终根据部落所处的自然条件就形成了,两种部落形态:即高原畜牧部落和高原山谷农业部落。高原畜牧部落主要是指草地牧业,因为区内分布着众多的草原,逐水草而生的畜牧业同样是较为发达的一类。高原山谷农业部落,主要集中在林芝、亚东地区,那边海拔较低,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即使划分了如此明显的派别但是这两者之间生活的基本方式、环保意识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崇尚自然、崇尚神力、部落联盟主义的核心凝聚力,这些都是对于特殊地理位置环境所决定的藏族部落最基本的共识。也是对藏族部落生态保护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地区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基本都是由部落内部的习惯法得以演变或发展而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草原轮牧和迁居、农田苗穗保护、森林苗木保护、狩猎采集禁许、失火处罚等。在这些部落规范里,一部分是对本族人管理的规定,以工具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也间接实现了对本部落所在区域的生态自然的保护。因此关于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部落规定里面。

(一)草原轮牧制度和草原管理制度

对于内地普通的农民来说,土地永远是一望无际的,人们可以在平原上肆意驰骋。所以轮牧,轮休对于内地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反之,各地区可耕地,草场较少,长期的游牧生活其实就是没有制度的轮牧生活。但是藏族人们那时候还没有制定规则的意识,故部落规定其实就是将藏族人们的生活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让轮牧有更明确的方向。各部落经过了妥协,改变了胡乱放牧的现状,使得各部落冲突减少,草地可以可持续的维持牛羊的数量。即使如此,各个部落也有自己的草原部落法规。

(二)关于农田的保护制度

德格土司规定:每年春耕季节,各村由寺庙卜卦决定春耕具体期,张贴于庙门,使民众周知。任何人都不得推迟或提前开犁播种,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

(三)森林保护制度

甘南甘加部落规定草原上不准砍伐森林,也不准去捡柴火若发现,则没收其工具,并罚款木拉地区部落法规规定禁止挖药材不准砍柴,也不准到其他部落区内砍柴凡违背者,罚藏洋―元,没收砍柴工具。

(四)狩猎、采集禁许制度

十九世纪初,色达部落由阿握喇嘛丹增大吉制定《黄皮律书》,内容包括封山禁谷,严禁狩猎,严禁使用猎枪猎狗捕杀野生动物等,对这些禁令当地僧俗都必须严格遵守。

(五)对草地的保护

在历史上,关于此类的生态习惯法执行的非常严格。对于触犯此类的部落规定,草场轮牧和草场管理、关于农田的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狩猎采集制度、对草地的保护,都会受到部落首领及部落长者的集体究查,甚至是部落群众的嘲笑。因此这类习惯法在保护水源、耕地、森林及解决天然草场分配不均、放牧不合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藏族生态环境的压力,客观上促进了藏族环境保护的作用。

三、寺庙对所属林地草地的保护性规定

保护环境的习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贸易;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关系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关系

经济的持续增长,会提升人均收入水平,致使污染曲线下降。换言之,经济增长能够促进环境的改善。那么,是否可以验证经济增长促进环境改善的真实性呢。事实证明,通过实施合理的市场机制,能够处理好一部分的环境问题。比如,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提升,那么人们更愿意花高价去购买绿色环保产品。与此同时,生产者为了占据绿色产品市场份额,也会革新生产技术,通过使用“绿色”生产技术来减小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然而,只有最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才主张,要想把市场力量引导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去,政府就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性的干预措施。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这种冲突正好形成了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贸易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1.国际贸易促进环境改善

首先,由于贸易体系具有开放性,因而其能够对全球各地的资源起到合理的配置作用。如果资源水平一样,那么开放的贸易体系就占据一定的优势,能够增加更多财富。根据以往传统的贸易理论观点,不管是从绝对优势理论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来讲,其具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贸易之后的福利提升的幅度较大。国际贸易跟国内贸易相比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其能为我们国家带来更多的收益,使各个参与国家的居民赚取到更多的收入。当人们的收入见涨后,根据库兹涅滋有关理论可知,随着环境的改善,收入也会增加。因此,可以这么说,贸易的增加能够带来更多财富。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在一个国家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那么他们会更加注重环境的质量,也会更有能力为保护环境而付出,如此,环境质量会得到更好的改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压力得到减轻。其次,随着国际贸易的推行,国际分工程度增加,使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明显,这样也会节约环保技术使用的均摊成本,用于环境改善的成本也会降低。若贸易不存在,那么这个国家的生产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再次,如果一个国家推行开放的贸易体系,随着其持续的发展,环保新技术得到研发和提升,随着其在各个国家的推行和使用,环境恶劣的地区的状况得到改善。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是导致科学技术的流动量增大,速度增加。这样对发展中国家是很有好处的,这些国家就可以通过开放性的贸易体系来改善环境恶化的情况,将库兹涅滋环境曲线的形成机制和形状进行变化,提前到达该曲线的转折点。图为库兹涅滋环境曲线。

2.环境保护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开拓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们对环保产品产生了更高的追求,从客观上来讲,环境质量的改善是能够使国家的生产更加清洁化的,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实现产品结构的“绿化”,促进绿色GDP的增长。与此同时,为国际贸易所交换的商品对环境的要求也更高,只有拓展国际贸易的内容,转变交换方式来提高国际贸易的可持续性。

三、实施环境保护对经济和贸易影响的经济分析

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可发现,环境保护对于企业的生产和价格都会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微观领域的改变会导致宏观领域的改变,比如会导致宏观的资源配置、贸易方式和贸易条件等的改变。

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来,一个国家的环境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收入造成一些负面作用。这是因为环境成本的内化使得企业的竞争加剧,甚至导致整个产业环境的改变。如此一来,国内的商品会被价格更具优势的进口商品所取代,进而使我国的国内收入水平降低。除此之外,如果需求和收入发生改变,由此导致的放大效益更加突出,最后可能减小国内收入总量和进口量。通过分析这种现象,发现其中的原因是环境政策的严格执行的结果。

2.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由贸易理论可知,一个国家要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那么其技术要素是要求得到体现的,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技术优势要能使其生产成本降到比其他国家更低的水平,而且能够保障产品质量,或者说该国家的某种特有的资源极其丰富,那么这个国家的贸易竞争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环境政策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大,从目前的情况来观察,可发现,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份额并不高。况且,在不同的行业,其所承担的成本的差异也较大。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在生产总成本中,污染控制成本实际上是很低的。在环境政策被执行之后,污染产业的专业化生产水平会降低。与此同时,产品价格也会得到提升。因此,在环境敏感型产业中,环境保护的影响是不利的。

3.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进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当商品价格变化,那么贸易条件也会发生变化。使用环境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可发现环境税收比环境规章的经济效率要高一些。事证明,环境税的实施,使得管理的成本降低。对进口的生产部分进行分析,可发现生产税的征收对生产与消费模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总之,环境政策会引起产业结构一定程度的扭曲。

四、小结

由于国内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存在差异,外部成本内化差异在产品价格上的表现也会更加突出,这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将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年鉴.我国GDP的增长.2010.

[2]薛荣久.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问题[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3]国家统计年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指标居世界的位次.2010.

[4]曲如晓.环境政策的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

[5]李仲周.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6]范柏乃,毛晓苔,王双.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1952-2003年[J].国际贸易问题,2005(8).

[7]高峰,范炳全,王金田.我国进出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7).

保护环境的习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经济建设;经济发展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1经济意义

作为生态系统及林业经济的共同组成部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可以促使林业经济走向更好的发展,也能够对我国复合型经济的发展起到相关作用,从而完成我国经济发展中多元化经济结构的构建过程。另外,对林业生态环境实施保护,可以促使生态体系功能得到建设与恢复,并促使林业资源不断优化与改善,进而帮助果业、木材等与林业相关的行业得到系统化发展[1]。

1.2现实意义

目前,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对林业资源,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林业中的森林树木,能够净化与吸收空气当中的有害成分、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依旧十分严峻,因此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做到不断维护生态环境。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间的问题所

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推行之后,如何处理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在这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些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使得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受阻,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生态环境意识与法制观念不足。在我国,关于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且法制宣传不到位,从而使相关企业及个人在发展经济时,存在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充分的问题,也就更谈不上整个社会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特别是在水土保持等方面,其更不具备法律意识与环境意识,对于仅存的一些法律与规定,也得不到有效地应用与实施。二是林业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从共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转变,这一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大提升我国的经济活力。但是对于林业经济来说,一直以来,其均由国家控股,政府在林业经济中担当控制角色,其他所有制经济占比很低,这样一来,使得我国林业经济活力得不到提升,甚至出现职责紊乱,林业经济发展难以调控的局面,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要想促使林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就应当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对于林业与林业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在充分发挥自己职能的同时,通过引导来帮助林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建设,以实现在有效改善林业生态环境的同时促使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目标。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对策

3.1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的协调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从而帮助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促使城市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此,一是需要完成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作,结合生态城市建设,从水系、植被与山体保护的角度出发,来促使园区当中的景观环境得到保护。另外还需科学合理的使用林业资源,对林业相关生产工作做到严格规范,进而帮助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与改善,如综合利用木材资源等。二是保护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在一些园林城市中,由于绿地被肆意占用,致使城市发展受到影响,为此应当加强此方面的法律建设工作,帮助绿地法律地位得到提升。三是要做好绿化城市建设,这就需要对生态资源重要性做出宣传,从而借助群众的力量,来做好绿化造林工作的开展与推行,从而帮助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2完成林业经济发展机制的建设

林业经济要想得到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就应当合理处置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间存在的关联,进而完成发展机制的有效构建。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做好林业发展,并借助科学手段及措施,控制林业资源消耗,并完成林业资源培养与管理工作。另外,还应当采取各类经济方式,把山区土地经济建设起来,通过建设经费的投入,来帮助化解资源利用与保护间的冲突,进而保障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覆盖率

现如今,我国林业资源遭受严重的退化与缩减,林业资源较为紧张,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能够改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需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率,通过义务植树、森林防护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来使得林业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与发展。同时,对于相关政府部门来说,还应当完成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工作,从而对林业资源实施保护,在退耕还林与速生林等工程建设项目上,要做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对林业经济起到保障作用。

3.4提升林地生产的经营效率

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并不仅仅只是做好看护管理即可,而是应当使得林业生产能力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从而提升林业资源所能够发挥的效益。同时,还应当根据林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来完成对林地经营方式的选择工作,并可以发展一些林下经济,例如发展养殖业,打造旅游业等措施,来帮助经济发展。通过借助更为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在对林业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促使林业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得到提升,进而帮助林业资源与经济得到有效发展。

4结语

林业资源作为我国资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与环境健康发展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能够促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做好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具体可从制度、经营方式、宣传措施、法律手段等方面入手,来处理好林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保护环境的习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规划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发展联系

建筑是环境组成的一部分,在建筑规划设计中注重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变革建筑规划观念并使之走向新世纪的首要环节。建筑规划是指在建筑物的建造之前,设计者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设想,并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方案,最后使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期望的要求。在建筑规划中,环境保护问题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经济的发展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气候变异、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凸显出来,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反思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改变建筑规划的现有方案,倡导无污染的绿色建筑,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现代建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重视建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下,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挑战。人口剧增、气候变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价时下正信奉的城市发展观念和价值观系统。

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密不可分。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高瞻远瞩, 全面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环境保护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根本,社会的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的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而建筑则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全新的发展观必将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这是新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 绿色建筑及对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二、推行绿色建筑,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体系是指根据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原则,用“绿色”环境做为标志,“绿色”社会做为内涵,“绿色”经济做为基础,“绿色”技术做为支撑,建立的全新的建筑体系。在科研过程中,它把人、自然和人造物纳入了统一的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们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各种形态, 而且也用来研究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它们主要研究人、自然和建筑相互的关系,它们追求的是建筑、人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相处。推行绿色建筑就要让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对于建筑而言,依据生态建设标准,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在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为实现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循环经济中求发展的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绿色建筑的建设总量以及开发建设地块加以圈定,有效推进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以市场为手段引导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通过培养目标消费群体,亲身体验绿色建筑的魅力,结合政府和银行等的优惠条件,提高绿色建筑的消费量。 建议建设“重大项目引入绿色建筑设计认证制度”和“一般项目试行绿色建筑规划督导制度”,将建筑商打造成技术集成的实体,提供一个交易合作的平台,加大对绿色产品进行认证和推广应用的力度。

三、结论与总结

建筑与环境相结合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但是,现有的状况是这件非完美无瑕的艺术品正时刻提醒着我们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重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只有这样我们的居住环境才会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建筑规划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目前有些现象已经严重违背了建筑规划的合理性,完全偏离了事物的原本存在规律,这些都是有潜在隐患的,我们对这些方面应该足够引起重视和强烈关注。

参考文献:

[1] 牛东伟,吕韶栋.购物中心的商业规划与建筑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06) ;

[2] 刘大为,唐国安,王蔚.北京当代大型商业建筑及其发展趋势思考[J]. 中外建筑. 2009(05) ;

[3] 邢和平,赖建燕,李盈霖,郭向东,王鹏.建筑设计与商业管理的融合――商业经营管理者解析购物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J]. 城市建筑. 2009(05) ;

[4]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天河正佳商业广场[J]. 南方建筑. 2009(03) ;

[5] 大同市“东小城大型商业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J]. 建筑创作. 2009(07) ;

[6] 金玉洁,王晓冬,许勇.基于心理行为的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浅析[J]. 山西建筑. 2009(28) ;

[7] 戴林琳,盖世杰.传统街区中当代商业元素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重构――以北京东直门内大街(簋街)环境规划设计为例[J]. 华中建筑. 2009(06);

保护环境的习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业务;信息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面貌。人口的增加与生存环境的破坏,促使国家开展一系列环境保护业务管理的重点信息化工程和项目。环境保护已经从狭义走向广义并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需建立环境信息标准规范、环境信息运行管理、环境信息安全保障。

一.环境信息化技术架构设计

环境保护是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结合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与应用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的“城考”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的作用是当前环境保护信息建设中所迫切需要实现的功能,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环保信息网络的建成,实现信息传导与社会覆盖。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建设环保信息网络将环境普查。保障环境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环境资源检测保护。

(1)国家环境信息化环保措施有效地扩展延伸,总体技术架构建立在“三体系、四平台、五应用”框架基础上。实现对重点监控对象及每个监控环节24小时连续不断地检测与控制,提供统一应用支撑环境。防止严重环保污染事件的发生,实现环境信息系统软硬件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实现环境质量数据准确采集和及时传输,使其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对环保规划、措施的建议、评论,开展“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对破坏环境行为的监督、举报并加强对环保意识的宣传、强化,为环境保护各大核心业务应用提供基础信息化工作平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消除环保隐患。

(2)环保信息网络与政府网络、公安、消防网络连接,为政务管理、业务应用、社会公众服务提供统一的环境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共享把政府的环保政策及时于社会,支撑平台为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集成各类环境信息数据。对于重大环保事件构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一体化的监督与执法体系,通过信息资源目录提供统一的信息和共享交换服务。系统规划按照功能划分,围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统一的技术平台。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环境专题图,实现模块化和开放式特征的业务功能软件构成最基础的应用。基于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和监管一体化管理,构建一个功能全面的环保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以实现全系统的业务处理和功能控制。

二.环境保护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环境保护信息化应用主要涉及网络通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等信息技术领域,构成环保部门主管、环保监测人员对环保监视点的数据监测、管理、控制平台。信息技术作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环保信息化网络最主要和最基础的部分。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在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等环境管理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全系统的业务处理和功能控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完成环境数据采集、缓存、传输等功能。

(1)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由各业务服务器和相应软件系统构成。在掌握及时、充分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前提下,实现模块化和开放式特征的业务功能软件构成最基础的应用。使各项环境管理和决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提供多媒体业务。环境监测中心类似于电力调度中心,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可分项、分门类设置多个监测、控制座席台。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覆盖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监测站、城市空气监测站、近岸海域监测分站以及酸雨、沙尘暴监测站,在接入外网的情况下对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实施物理隔离。实现环境质量数据准确采集和及时传输,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

(2)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是环境管理的核心业务,通常由环境监测采样传感器与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比对、压缩编码、缓存等),传输接口以及联络电话等模块组成。通过在水、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管理、总量控制等业务管理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以统一管理的方式监视终端。为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实现环保信息咨询与合理化建议等社会信息覆盖功能。国家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工作中相继建立了重点湖泊水库调查基础数据库,分布于各个环境监视点。应用数据库技术为各级环境保护业务部门进行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提供了信息管理平台,帮助环保监测人员及时排除环保故障,消除环保隐患。为水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成为环境保护业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平台和业务管理门户。

(3)生态保护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解决并适应快速变化的多业务需求。围绕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等重点工作,系统与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开展一系列生态保护业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系统间的集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生态保护信息和数据进行动态化管理,使技术成果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建立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建设,使有效的信息资源得到重复利用。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形成整体开发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构建一个功能全面的环保业务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