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第1篇

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经济总量上正进入世界第二的名次,成绩值得自豪。但是宏观经济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明显地存在很多两难问题。虽然宏观经济两难局面的存在不能动摇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良好的积极判断,但是发展过程中如此多的两难局面,需要我们在理清原因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追求物质利益增长的发展目标存在片面性

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设计存在一些片面性,但我们还没有很清晰地意识到,单纯以物质利益增长作为发展目标对发展方式可能造成的负面导向。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价值目标与根本价值目标不是钱、不是物,而是人本身、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物质利益增长只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配合,物质收入的增长目标可能会直接降低人们的消费、投资、生产品味,从而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产业结构的质量。

比如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研究创新经济发展,是需要适当超脱于金钱追求、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个人特长、实现个人灵感和爱好。因为创新经济发展的初期收益回报没有传统制造业快,更没有虚拟经济快,但是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长期的边际收益率,从而使中国更具有国际竞争力。为了推动创新经济的发展,政府就应从长计议,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可惜至今政府在财税、产权、金融、分配、竞争等方面的制度支持仍过于迟缓,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支持系统。这就使得很多人只钟情于收益快的虚拟经济、房地产业、传统制造业,不愿意投资于风险大、投资期长的创新型产业,从而导致宏观经济的两难局面。

再如,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相关产业看起来也没有资源采掘业、“两高一低”的产业获利快,但如果从人的生命价值和健康价值看,前者是失而可得,后者是得不偿失。中国目前许多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证明这一点。仅从中国水污染治理需要的巨大投入一项就可以算出这笔账。

可见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只有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科学地揭示发展的内涵,设计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建立科学的产业发展结构,尽可能避免速度与结构之间冲突的产生。

为此,应进一步完善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把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既考虑当下的投资与就业,更要谋划长远的创新与和谐,从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高度统领经济发展,设计每一阶段的发展目标,从而在速度与结构的关系上相辅相成。

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宏观经济两难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背景,导致与发展配套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中国体制改革以前的不发展明显地是由体制的落后导致,我们在透视中国发展的本质含义时,要认识到发展背后的体制改革动因。比较显著的例子是,最初农村的发展来源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村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和农村体制的变革相连,农民权利的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由于我们总结体制改革与发展关系的经验不够,吸取体制改革不充分导致发展不充分的教训也不够,导致我们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忽视了自觉地用体制改革来促进发展,从而使我们的发展潜能没有完全被释放出来,导致宏观经济的两难困境。

比如:资本收益与劳动者收益的关系严重失衡、贫富差距扩大,就是源于没有及早建立劳资之间的协商谈判制度,以及劳动者自治组织发展的滞后导致的劳资矛盾;又比如,众所周知,只有改革户籍制度,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成为城市居民的身份难题。但户口制度是高度集权的行政计划体制运行的产物,完全依靠行政惯性解决户口问题是不现实的,城市化就需要农民自身的创造功能,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引领发展,我们恰恰在这方面还缺乏更多的制度创新。

因此,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从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发展,以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的发展,应该成为更理性成熟的发展途经。要进一步认清我们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所在。从传统体制中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家的体制特征看,体制转轨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和民众权利之间的调整,要将国家过多集中的权力回归社会民众,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培育民众权利。

这种体制转轨的特殊背景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特殊含义,以收入表现的发展背后必定有民众权利发展的支撑。也就是说,表象内容是收入增长,核心内容是权利增长;以权利体现发展为因,以收入体现发展为果。以权利衡量发展,既能反映收入增长,又能反映体制发展。而以收入衡量发展不能反映体制发展,因此,以权利衡量发展比以收入衡量发展更体现发展的本质。

缺乏对市场经济主体特性的深刻认识

宏观经济两难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三,是我们在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经济主体特性的深刻认识,在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引导中缺乏科学性。市场经济主体特性应该既具有利己性,又具有利他性;宏观经济管理既要利用市场主体的利己性发展经济,也要利用市场主体的利他性自治。

可是我们错把市场经济发展等同于放任市场主体的私利性泛滥,为谋取私利可以不择手段,忽视了市场本身就是需要节制私欲、将利己与利他相协调。在激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没有同时启动主体行为的自治和利益相关方的互相制约,从而给市场主体造成错觉,以为市场就是不择手段谋利,不用考虑他人的疾苦,也不用考虑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比如在煤资源管理中的制度漏洞放纵了一些煤老板的贪婪,一些国有企业利用垄断地位谋利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严重忽视社会自治、社会制约的制度效应。此外,宏观经济主体本身又夸大了自身利他性特性,并且忽视了政府官员本身也具有的私利性可能对市场经济造成的干扰,对政府部门与市场运行之间的界限划分模糊,一些政府部门成了实际上的市场主体。

当各级政府部门的利益较深地嵌入到市场经济利益链条中,我们只要一采取措施治理市场乱象,就陷入了两难困境:既遇到市场主体自治缺乏,不能积极响应宏观治理的制度要求难题,又遇到各级各地政府部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使良好的宏观治理政策的执行举步维艰。比如目前的房地产调控,就牵涉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关联到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房地产商的利润空间,关联到土地招拍挂市场;社会富裕阶层的投资炒作,关联到产业结构的投资走向;普通消费者的住房需求,关联到社会的贫富差距;政府的实体经济制度导向,关联到中国金融发展和资本市场发展的质量等等。各种利益集团的纠葛,各种社会阶层的诉求,使房地产业成为宏观经济两难局面的典型现象。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第2篇

为了创造良好、科学的建筑宏观经济效益,在工作中我们应当提前统一建筑标准,实施规模化、数字化、定型化、体系化、综合化的发展思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规划设计阶段中,无论是对于哪种尺寸、缝隙以及数列的调整我们都必须要提前保证其规范与优质要求,以这些要求为基准进行工作,从而确保整个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因此,在宏观建筑经济的分析中,通常都是在建筑尺寸、结构布置、材料选用的标准上,基于工程数据投入的基础上按照施工成本和施工理念进行的。对于那些利用效率较高的建筑企业管理工作而言,在工作的过程中从建筑工程的项目、机械设备选择、磨具配件等多个环节进行控制,应当在客观低于的基础上以显示水平、工况水平进行综合性分析,实施有针对、有目标的、有规律的经济管理,借助于相关试验标准、鉴定技术、产品规定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这些工作的开展可谓是出现了科学完善的理论指导和基础参考,这对于促进建筑行业生产专业化、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定型化作为当前建筑工程建设的主要方向,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配合,针对工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矛盾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从而实现良好的管控与管理。在这种工作中,我们能够合理的解决建设生产中所存在的各种不良矛盾问题,能够满足多样化的经济建设需要,且适应综合发展的社会目标要求。在建设工程经济发展中,我们应当给予体系化、标准化、完善化和综合化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系统、完善的角度去进行统一控制,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确保建筑行业的专业化与经济化发展。

二、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面对着建筑市场日益激烈的发展新时期,要想使得建筑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占据主导地位,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理念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我们通过引入节能材料、研究节能环保施工建设技术,创设良好的节能经济效益。建设实践中,应综合建筑细部,体现良好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促进节能建设流程更加规范有序。应选择优质环保的高效保温材料,促进建筑卫厨洁具的环保省水,可引入良好的密封防水施工建设材料,优化坐便设施、水箱、管道连接的水系统设计。同时对于采暖通风设备,应进行环保节能规划,应用优质材料、系统,进行工程方案改进,引入高效能技术进行系统更新,提升节能环保经济效益。在监督管理层面,相关单位应完善法规法律体系建设,令节能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优化节能经济效果。对于相关建筑工程不满足节能需求的,应责令其全面整改,并拒绝竣工验收,直至符合标准后方可予以验收批复。另外,建筑单位应全面提升节能研究投入力度,强化横向交流,主体针对环境、照明、暖通空调、建设材料、能源等展开细化探讨,深化挖掘。可依据气候条件环境的不同引入适应性屋顶布设,良好节能墙体体系,科学设计门窗结构,提升外墙保温综合处理工艺水平。应配套引入节能维护工艺结构,采用经济性、隔热保温性优质的施工建设材料,例如玻璃、保温板等。另外,基于可持续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还应主力探寻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应用,结合建筑工程特色,选择洁净环保、无污染能源,创设良好的经济节能效果,进而优化建筑经济宏观发展。

三、强化成本管理,营造显著宏观经济效益

为营造显著宏观经济效益,建筑行业应强化成本管理,成立责任机构,细化管控权责,做到奖惩管理有序分明,强化建筑行业全员管控成本经济意识。另外对于建筑工程应优化成本管理预测,制定良好的控制成本预期目标,强化全过程控制,巩固管控成本绩效。实践管理中,建筑单位应进一步完善体制建设,强化核心竞争力,明确宏观经济目标,树立战略化发展原则,基于建筑单位承担建设任务繁重、工期较长、地点不固定等特征,应引入人性化创新管理理念,优化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应向管理要效益,完善经营绩效管理,提升取费利润,实现开源目标。同时应通过成本管控,创造良好的节流工作模式。

四、结语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第3篇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来被视作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权威风向标,而2011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却因为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而一再推迟。

12月12日,这届号称“十年最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明确了2012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做出预调、微调。

此前,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调已经启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预调、微调并不等于货币宽松,新一轮的政策调整不是简单的松紧之变,而是要着力促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虽然关键字同样是“稳”,但与2011年多次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同,明年的货币政策将重点突出“稳增长”。有研究指出,中国目前靠投资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动能已经减弱,长期发展目标将逐步从“保增长”向“稳增长”靠拢,而在这个过程中“调结构”的地位将逐年上升。因此,2012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的政策思路会贯穿货币、财政、产业等各个领域。

在产业方面,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多个国家级产业规划密集出台,并且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主线,以改善民生、拉动内需、节能环保、低碳绿色和战略新兴为主要方向。由此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调结构”的重中之重。目前,新兴产业正处在加快发展并获得更多发展资源的时点,随着社会需求、国家政策和产业资金等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未来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功能;绿色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0-0013-04

循环经济是在发达国家率先实践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表明,循环经济需要立法先行与政策推动,而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循环经济法》和相关的财税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然而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立法约束和财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与利用金融工具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也是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需要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推动与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 (re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就技术进步过程而言,生产经验积累与市场需求导向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开发可以加速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开发需要资金支持,技术开发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成本。因而,为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规避技术开发过程的金融风险也是现代金融发展的目标之一。

2.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产业结构理论与经验研究结论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化与产业升级的显著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预测,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的提高。从技术经济性角度来看,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方向也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而克服转换成本则需要有相应的财税与金融手段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财税政策与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3.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无论从技术经济条件或者市场需求条件来看,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即是在政府预设发展目标前提下,通过制定相应的财税和金融手段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具有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度基础,建国初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改革开放过程实施出口促进工业化战略,都是以财税政策为主,在促进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改革深化以及宏观经济规模扩张,国家财政手段与税收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受到限制,而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金融手段对于宏观经济的引导作用日益加强,在这种背景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工具也需要强化金融手段的支持。强化金融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实施,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二、我国金融体系的环境功能缺失与绿色金融改革

1.我国金融体系的环境功能缺失

金融发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而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功能拓展与完善也提出更高要求。纵观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功能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可以见表1。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部分沿海省区则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从金融功能视角审视我国金融系统发展状况,国内金融机构在便利交换和中介结算方面的基础功能健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系统在促进资本形成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显现。然而,我国金融系统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提供衍生功能方面则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受长期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影响,我国金融系统功能也存在着“财政化”功能越位和“市场化”功能缺位的双功能错位现象。[1]或者说,政策性金融往往被国家的财政功能替代,而金融作为市场化的调控工具的作用有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市场化的金融功能的调控作用势在必行,而我国的金融调控也需要服务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并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战略方向保持高度一致。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失衡,而我国金融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存在着环境保护功能的缺失。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生产性质无需判断,生产过程并不作为信贷资质的评价依据;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未纳入到信贷评价体系;对于环保产业或绿色认证企业没有特殊的信贷优惠。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主要服务于国家的专项任务和经济增长目标,也没有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至今为止,我国尚无一家银行宣布其接受赤道原则①。

2.绿色金融的功能定位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到金融功能的服务范围,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目前有关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尚不统一,相关表述见表2。[2]

在我国,绿色金融也称为生态金融,是可持续金融的一种表述形式,它以绿色价值为导向,倡导生产和生活的绿色理念,以科学发展为原则,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因而,我国绿色金融的功能定位为:一是引导生产企业从事绿色生产和经营,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价值消费理念;二是动员社会资本流向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环境保护事业,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

3.我国实施绿色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绿色金融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阶段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基于发展观的转变即对金融功能的拓展提出要求,而绿色金融则可以为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即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型的战略推动工具。

其次,从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背景来看,2006年我国公布首份绿色GDP报告,其中测算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GDP污染扣减指数);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角度,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直接投资10800亿元,占当年GDP6.8%左右;而我国当年GDP增长率为10.1%(修正后数据),尚不足抵消当年环境污染损失与污染治理成本,我国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损害令人担忧。[3]

再次,从金融企业的自身发展来看,规避风险是金融发展的基本目标,而环境风险越来越受到金融企业关注和重视,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自律组织(UNEPFI)指出了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一是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与经营场所造成的资源消费与环境污染费用,也涉及保险业的金融机构对与环境相关的索赔有直接利益关系。二是不良的环境表现会引起金融投资客户的盈利能力下降,并最终危及债务安全以及增加客户偿还债务的风险等。[4]在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生产和经营面临的环境风险的潜在威胁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

三、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1、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

绿色信贷是服务于环境保护目标、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信贷业务的统称。[5]2007年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全面启动。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业支持环保项目等。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地方环保部门与商业银行间的沟通联系机制,建立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地方环保部门提供的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具有时效性;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将绿色信贷业务作为新业务的主要拓展方向之一,建立对口业务部门,提高业务人员对我国现行环境法规与环境政策的认同与执行能力;第三,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第四,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

2.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循环经济导向作用

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组织,可弱化投入循环经济生产的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政策性或廉价资金支持,为其提供资金成本低等市场竞争优势。[6]现阶段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首先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所具有的政策性金融优势,支持与循环经济中的环境、资源等问题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支持面广量多的中小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支持环保高科技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循环经济设备生产。其次,可考虑建立专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组织,将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与政策性金融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发放财政贴息和低息信贷业业务、发行绿色债券、提供循环经济项目的风险担保等形式支持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或完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投融资服务。第三,考虑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策性金融不应被视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主体,因而在其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融资方式和风险担保方式上,应该以商业银行提供的绿色信贷业务的配套融资方案为主,这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促进企业成长与产业转型

作为新兴资本市场,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其融资能力与增长潜力空间较大。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快速成长的资本市场。首先,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环保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债等形式融得生产与研发、更新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所需的资金。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第三,可以通过金融公司发行绿色债券间接融资用于专门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或项目的新增设备和技术改造投资贷款等。充分利用资本与债券市场的融资能力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动员社会力量监督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从而减轻和化解循环经济发展前期的资金投入风险。

4.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的产业投资基金

现阶段我国的宏观货币政策还存在着一刀切现象,在实施信贷指导过程中不能有效区分资源消费类与资源再生类项目,致使某些资源消费类生产中引进的资源再生类技改项目受到信贷政策抑制。[7]商业银行对循环经济项目的绿色贷款也会受短期逐利性和信贷风险等因素而集中于近期循环经济获利能力较强的项目,但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是闭合物质生产系统,过分集中某一环节的循环经济投资支持不利于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越完整,整体获得能力越强。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尽快完善宏观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对接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利用其开放融资、共担风险的优势,面向社会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和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及项目。其次,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投融资方式向战略性的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部门投资,同时要避免对循环经济的单一生产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扩张,而对于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进行重点引导投资。第三,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承担政策性金融与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双重使命,可以将国家环境保护各项投资纳入投资基金管理,并吸纳环保人士的投资捐助以及社会闲散资金,专门投资各类循环经济项目、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鉴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过程的长期性和远期社会经济效益前景看好,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的短期收益可能不如一般产业投资基金,但从长远来看,其收益前景却是非常乐观的。

总之,我国要推进循环经济战略实施需要金融系统的全面支持,而我国的金融体系只有通过绿色金融体系改革才能有效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条件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要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和政策性金融的辅助引导作用。此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并不断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推动金融创新等也是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佳菲. 金融发展视角下金融功能的定位――兼论中国金融体系功能的错位与复位[J].海南金融,2006,(11).

[2] 李小燕,王林萍,郑海荣. 绿色金融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J].科技与产业,2007,(7).

[3] 国家环保局,国家统计局.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R].2006-9-7.

[4] 何建奎,江通,王稳利. “绿色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6,(7).

[5] 何德旭,张雪兰. 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6]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良性的、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DB/OL].循环经济网,,2007-11-7.

[7]李虹. 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东岳论丛,2006,(3).

Building Green Financial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Structure of Circular Economy LIU Li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Research,Guangdong Foreign Study University,Guangzhou,511495)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 宏观调控体系 途径

一、引言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一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从一国各项经济目标出发,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一个与时俱进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央行针对具体经济金融状况,通过灵活的调控手段,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也逐步完善。从根本上说,一个完善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是金融改革的发展目标,也是衡量一国市场经济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不过,这一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效果显著,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也对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进行了不断梳理和完善,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在系统分析我国当前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现状、效果和思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金融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耦合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从经济协调发展的均衡性目标出发,提出完善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议和思路。

二、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意义和现状

完善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是金融改革的发展目标,也是衡量一国市场经济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总体来讲,金融调控的意义在改革初期缺乏深刻理解,对其进行的定量性研究也较少。随着金融改革的加快,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需求更加迫切,这也促进了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以及操作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之后,存款准备金制度发生变化,其开始主要作为调控基础货币的手段,而差别准备金率的使用也更加灵活调控宏观经济,并进一步推进了票据、外汇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公开市场操作逐步增多,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首先,完善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能够有助于提升政策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宏观调控本质上需要一系列的中间指标发挥作用,而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中的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总量平衡两个方面,实际对其有效性产生影响的政策原因很多,而具体到操作层面,通过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协调使用,促进基础层面的政策传导机制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环境层面,以期对经济态势和国际经济波动做出及时的适应性调整。同时,微观主体对政策的敏感性也有很大差别,这就意味着对市场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给出正确的判断,而在政策传导路径特征方面,金融市场的波动与经济主体的关联性又会发生作用,要从长远考虑,着重把深化改革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和推进利率市场化,另外,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能够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并促进国家针对性地选择调控模式,提高政策有效性。

其次,完善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能够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并进一步推进我国汇率制度的完善。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价格传导基础已经逐步建立,并逐步实现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的阶段性改革目标也初步形成。不过,目前我国的基准利率尚未形成。根据我国宏观调控的要求和金融市场改革的目标,未来要着重加强基准利率建设。虽然我国的浮动汇率制度已经迈出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关键一步,但为了进一步促进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并将其与宏观调控的目标相联系,在考察资本流动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放开资本项目兑换,促进弹性汇率制度的建立。

再次,完善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能够推进金融市场发展,同时还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前,为了避免系统性风险,同时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科学性更加重要。尤其针对我国货币市场的政策传导效应和风险消化能力而言,金融改革背景下要构建逆周期监管框架,更离不开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

三、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思路

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能够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并促进国家针对性地选择调控模式,提高政策有效性。完善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思路如下:

首先,要优化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作为一项宏观调控手段,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要与货币政策目标密切关联,充分发挥稳定币值和促进物价稳定的目标,同时,与其他经济刺激政策不同,金融宏观调控重在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与金融宏观调控最终目标相协调,另一方面又要实现中介目标的关联性,同时,要促进经济型与实效性目标的实现,金融宏观调控不仅要实现对金融市场运行的干预,同时要对市场失灵进行有效应对,同时促进就业稳定,实现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要对最终目标、调控工具以及中介目标进行稳定搭配,促进其稳健发展,努力寻求完善政策传导机制。

其次,要完善审慎政策,促进其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为了有效防范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要兼顾不同政策之间的配合,促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要对具有系统性的产品和市场进行积极的监管,降低系统性风险,寻求最优的货币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建立符合国情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J].中国金融,2011(13).

[2]郭田勇.金融宏观体系的探索与完善[J].中国金融,2008(13).

[3]吴培新.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应对资产价格泡沫[J].国际金融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