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力和综合素质

能力和综合素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力和综合素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力和综合素质

能力和综合素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06-02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人才规格要求

应用型人才要求掌握现有生产工艺、装备技术,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超前的意识和捕捉机会的潜能,能灵活应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并将其变为产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规格要求,应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较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2)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具有发现问题、辨识问题的敏感性,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和创造是各种层次的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重在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求新”“求变”,鼓励借鉴创新、模仿创造,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开发新的产品。(4)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身心素质。应用型人才大都在第一线工作,常常面对工程规划、设计及生产运作,其中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团队的参与和协作,因此,团队的信任、合作以及配合默契等协作精神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品质。

按照应用型人才规格要求,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均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福建工程学院规定: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各专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特色。要求各专业在制订培养计划之前,应对本专业在全国和本区域的布局、各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特点进行研究,搜集和调查区域内专业人才需求和规格要求,结合学校学科专业背景和条件,研究确定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二、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而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案,决定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孕育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创新人才。

1. 培养体系的构建

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应用与创新”“通识与专业”三个关系。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是坚持加强基础与强化实践相协调。应用型人才不仅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征,还应表现有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因此,在构建人才知识结构时,要注意加强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注意在各种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模仿创新能力,要突出实践项目与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提升实践教学的档次,特别要加强工程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正确处理“应用与创新”的关系,就是坚持培养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相协调。应用型人才不仅擅长应用,也应该敢于创新,其创新更多体现于应用层面的创新。在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成果推广、项目策划与运作等方面融入创新意识,大胆创新与改革。因此,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着重从应用层面构建创新教育平台,包括:学习创新知识(开设创造学类课程、组织学讲座,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展创新活动(组织科技节、创业策划、学科竞赛以及参与教师科研等,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基金、 制订创新学分奖励办法等,推进创新活动),完善创新管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发展空间)等。正确处理“通识与专业”的关系,就是坚持加强素质教育与强化专业能力相协调。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成人成才、创新创业,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应用型本科要求以“岗位群能力”为目标,既有一定的针对性,更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精心配置各个课程模块,形成整体优化。处理好以上三个关系,要求构建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部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包括素质课程、专业技术、创新实践、创(就)业规划四个模块。素质课程模块按照人的自身素质和发展要求,整合知识和资源,建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创业基础和生活与休闲四个子系统。其中人文素质课程包括文学类课程、史学类课程、哲学类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系列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习惯、科学思维;创业基础课程包括管理类、经济类、法律类,内容涉及创业相关的法律、企业融资、商业计划、领导艺术、营销管理等课程;生活与休闲课程包括音乐类课程、体育类课程、美术类课程,注重艺术熏陶和性情调适,达到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目的。专业技术模块涵盖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将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融入专业技术教育中。创新实践模块涵盖科学研究项目、社会实践与调查、素质教育讲座、学科竞赛和学生社团五个系列,这一模块侧重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和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精神。创(就)业规划模块涵盖就业指导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创业计划等系列活动,通过教育创新、自主规划等一系列的工作,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索创新和创业途径。

三、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 基于应用的课程内容调整

在课程内容处理上,强调知识够用、应用为先的原则。不要求本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以及后续课程和教学中的需要,来确定知识的取舍;课后配套相应练习和实务专题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理论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将企业的实战项目带入课堂,教会学生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2.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实现校企对接

打破高校的封闭式办学模式,深入调查和分析区域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工程教育的影响,预测其对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的变化,建立工程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交流平台,行业组织、企业组织、专业组织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课程开发。如学院与福建国脉科技(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采取“学校+企业”的模式,探索培养信息与通信类应用型人才;与福建宏天信息产业公司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培养计算机软件类应用型人才。

3. 以工程系统为背景,与就业结合起来,实施项目化教学

基于项目的教学,就是改“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改“听中学”为“做中学”,做与听结合,不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什么知识,重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得到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带着问题和任务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获得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比教师在课堂灌输的具体知识有用,使学生终生受益。基于项目的教学,要循序渐进,项目最好来源于生产实际工作中。如环境工程专业在第二学年,让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了解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技术状况、技术难题和需求,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第三学年,带着实习的问题进行学习,重返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对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参与企业项目实践;第四学年,带着项目回来学习,并在最后一个学期返回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课题。

4. 建立教学资源平台,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学和探索的机会

建立“教学资产管理平台”及相关的资源库,要求课程资源上网,课堂教学与网络互动并行。教师共建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学生通过网络自学,与教师沟通交流,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实行开放管理,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调研,制作实验设备,与教师一起讨论和交流。

5.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重在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作业和考试都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改变单一考试方式,采取多样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把作业和实务专题与理论考试相结合,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组织答辩和质疑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四、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是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1.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适应学生的个性要求

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安排,选择课程,做到学有所好、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转专业制度,推进“主辅修、双学位”模式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就业意向,提出调整专业申请,学校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自身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发展潜力。完善“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创新学分包括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课外实践环节、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学科竞赛奖励等奖励学分;技能学分包括技能竞赛、获得技能证书等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2. 完善教学条件,提供经费支持

教学条件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福建工程学院把教学条件作为基础性工程进行重点建设,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通过共建实验室,模拟现场工程环境,实施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岗位适应性。学校每年还安排五十万元教研基金、二十万元学生实验创新项目基金、二十万元学科竞赛基金,为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资金保障。

3. 培育高水平师资,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福建工程学院将师资队伍建设列入学校“三大建设工程”,要求教师必须过好教学关、科研关和实践关;鼓励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内企业的工程技术项目研发与工程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指导,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考核、聘任、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

4. 营造创新文化,鼓励创新活动

以文字、图片、模型、实物等形式展现学科演化、技术进步、专业发展历史过程,让学生从踏进校门就能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受到工程文化的感染、熏陶和精神传承,使学生养成“大工程”意识。组织校内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网络、广播以及室外宣传等形式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活跃创新气氛,激发创新热情。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和实践机会。组织学科竞赛报告会、讨论会进行典型的宣传、表彰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能力和综合素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子设计竞赛 动手能力 实践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by Electronic Contest

LIANG Jianru, YE Lidong, HU Zheng, DU Qingqing, SHEN Jiajun, SHI Chenzhu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to use the National Undergraduate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 to exercise ability for electronics and electrical Students.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Us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premise of practice for students to create different conditions to allow student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useful both prac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exercise the ability.

Key words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 ability; practice

高等学校的教育之本在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高等教育必须树立“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次要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电子类专业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依托,推进创新教育的实施,深化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倡导校园科学创新文化,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如何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将来职业工作的能力,始终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难题。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法让一部分学生突破惯常的学习生活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也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十多年来,我们学院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探索之路,在不断完善、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修养,勤于创新实践的人才。

1 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在电子与电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今天的新技术,明天就可能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了。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拥有团队协作理念、富于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才。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从理论设计到实际制作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参赛学生来讲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同时,这些要求也正体现了当今社会对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为我们培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切实转变传统观念,围绕素质教育核心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工作。

从以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环节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与竞赛蕴含的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是有明显差距的,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大部分学生在理论考核时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学生缺乏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切身感受。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达到了基本要求,实际上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不能将知识变成能力。实践环节往往也是验证性的东西多,而学生自己的思想体现得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实验中由于内容陈旧和方法的单一,着重于达到某一实验目的的共性训练,而没有时间、空间和条件以加强学生的个性培养。存在共性训练多及个性培养少、注重达标要求而忽视因材施教的现状。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在有限的学时内着重进行必要的基本知识的深入讲解,同时讲授相关的学习和分析方法,以及一些新技术和目前该技术的状况。此外,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应用开发工具以满足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钻研。这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技术就是生产力,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2 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个性平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要有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训练学生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方法。

创新需要技术能力和个性空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并以此为工作切入点,特别加强学生面上的普及,采用面、线、点三位一体工作思路,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获得专业的训练机会。

2.1 以面上普及性教育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实验室环境,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实验室进行各类研究和讨论。在专门创新实验室,吸收大量学生参与电子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在课余到实验室,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独立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安装。特别对刚入学的新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有不少女同学,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电子线路,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这个环节,让不少学生有了一个比较强烈的探究愿望,对于以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是很有益处的。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节,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一些学科内容的普及和宣传活动,尤其是进行一些科技类竞赛,举办电子竞赛回顾及学科专题讲座,大力倡导科技和倡新的理念,并逐渐深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2.2 线上学生综合性训练,加强实践动手技能

在对学生普及性科研活动和创新技能培养中,脱颖而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潜质的学生。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爱好及专业情况,采用双向见面的方式充实老师的科研项目和学科建设中,主要包括参与教师的科研开发,实验室建设和教材编写等项目。给予这部分学生这样的实践机会,在导师的带教下获得了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这条线上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结合专业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他们能更多地了解与掌握实际使用的控制系统与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环节,充分展示出学生们的成长过程,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2.3 点上学生专项训练,全面强化应用能力

经过线上环境的训练,许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学科的基本分析方法,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电子技术内涵,有了一定的创新实践的体会和认识,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带教老师的推荐和学院组织面试考察,确定重点学生名单参加电子竞赛的强化培训。重点进行专项训练。指导学生参赛,对指导教师也有很大的启发。学生们为完成一个共同的设计目标,能够发挥个人能力、互相协作、团结奋斗;从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具体实现方法的每个实施阶段都有观念的碰撞,都有技术的取舍,都有不同意见之间的融合与妥协。

此外,大部分学生踊跃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每次赛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集中培训,学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认真态度;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教师的带教,不少同学除了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以外,还取得多项比赛成果。

3 增强协作精神,共创美好未来

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过程中,赛前学生踊跃报名,努力准备,刻苦学习。体现了很强的主动性。在竞赛过程中,能够完美配合、默契协作。在短短3天时间内完成一个具有相当功能的设计产品,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其中体现的拼搏精神和协作精神对每个参赛人员都是一个很好的经历。这种深刻感受必然对参赛人员以后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对经历的总结,将这些感悟分享给大家,形成了一个个乐于进取、敢于实践的团队。

许多学生对自己在竞赛过程中的表现比较满意,认为自身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除了在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等方面获得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人生态度。

能力和综合素质范文第3篇

20世纪70年代,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素质(Competency)的概念,认为素质是指和参照效标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深层次特征包括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和浅层的知识与技能。陈仲庚教授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命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向人生成”为基本理论框架,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审美·思维、知识·能力、身心·素质这三项六款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而言,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充分的结构体系,这也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以此为基础,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思维、知识技能、身心道德、创新特质,其中思维是最核心的素质。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或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劳动,它是建立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的智能行为。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可塑性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科研、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等综合性能力等一般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综合性的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等特殊素质。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需要具备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和能力。

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共同作用便构成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鉴于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确定为:不仅要掌握“必要够用”的国贸专业理论知识、基本的国贸专业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和较强的道德意志力量等一般素质,关键是要具有通识性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等特殊素质。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和能力结构

1.思维。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中,思维是最核心的要素。思维能力虽然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心理学概念,但在人类活动中,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思维是人类从理性上认识世界的工具,没有思维,人类就不可能系统认识世界;其二,思维具有对其对象包括思维主体进行评价、调控与决策的实践作用。就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来说,必须具备清晰地认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的能力,能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并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包括哲学思维方式、一般思维方式和个别思维方式三个层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只有全面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的思维方式,才能使思维能力和思维效果真正得到提高,才能更加高效地处理各种国际商务问题。

2.知识与技能。对于任何专业的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技能是知识运用的结果,掌握知识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技能的运用,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知识准备更好的条件。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该领域应该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为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和职责所应理解的东西,包括基础知识(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关联知识等。技能则是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例如,运用经贸理论分析解决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能力、商务谈判技巧、市场调查能力以及完成国际贸易各项业务流程的能力等,这些技能可以通过重复性的模拟实验、实训或其他形式的体验来逐步提升。

能力和综合素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建设素质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近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学生规模上。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学生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高校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思想,而且还要有成熟的心态,较强的能力。这不仅是学生教学的任务,也是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辅导员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当前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情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管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暴露出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缺陷。为此,高校开始重视学生工作,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大对辅导员的引进,在辅导员招聘中注重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的考察,除了对学历有较高要求外,高校还不断降低辅导员的年龄,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沟通。另外,在专业背景上,高校也强调辅导员与学院的相关专业。高校辅导员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专业化程度。但是各学校之间发展并不平衡,在具体操作上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辅导员数量少

教育部在高校辅导员人数配备方面具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本专科的辅导员。现实情况是,高校的辅导员比例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有的甚至相差甚远。另外,在同一所高校中,各个院系由于对辅导员的认识不同,辅导员情况也不相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很好的重视辅导员的工作。由于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所以对辅导员的建设相对落后。

1.2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部分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对学科背景没有充分的考虑,对辅导员的要求较低,使得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在高校的不断发展中,辅导员队伍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以至于面对新的情况,无法适应。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招聘辅导员做起。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往往考虑应聘人员的思想素质好、品学兼优。另外对专业一般要求与学院相关专业,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管理素质不够注重,对辅导员的表达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也缺乏相应的考核。

1.3辅导员队伍思想的不稳定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中拥有硕士及以上文凭的占到一定的例,但是有部分辅导员对自己工作认识不清,不知道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对工作缺乏认同感。有人甚至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学生管理中一个阶段性的工作,是不值得奉献终生的职业。因此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对工作也无法全身心投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辅导员自身对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外,高校对辅导员的“另眼相待”也是主要原因。在辅导员的选聘中,一般采用人事或人才租赁的方式,辅导员在高校中是没有编制的,而高校的任课教师是有编制的。这不仅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使辅导员感到自己是“编外人员”,无法安心下来工作,从而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2.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对策建议

针对辅导员的现状,为提高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2.1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首先要充分认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辅导员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者,加强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辅导员引进中,要用科学的标准对辅导员进行招聘和考核,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培养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辅导员时一项育人的工作,所以对辅导员的道德素质更要有严格的要求,使辅导员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高校要注意培养辅导员热爱学生工作的热情,激励辅导员用创新的方法管理学生,让学生在学校里健康成长。

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 在目前高校中还没有开设辅导员专业,教育部可以试点在有条件的高校开办高校辅导员专业,为辅导员的专业化道路开辟途径。在目前的形式下,要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程度,必须从招聘中入手,从辅导员的源头进行治理。大学期间是学生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是因为辅导员直接对学生进行管理,还在于辅导员具有“家长”的成分。学生一般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的照顾,而这时需要人对其进行各个方面的指导,不仅在学习、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所以高校要认识到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是辅导员工作的保障。为了使辅导员能够适合学生工作,必须在招聘中制定相应的标准。首先,辅导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具有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其次,辅导员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更好的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同时还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使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最后,辅导员工作主要是参与学生管理,因此,沟通能力与管理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

2.2稳定辅导员队伍思想状况

2.2.1引导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高校要对辅导员进行指导。学校结合辅导员的具体情况,对辅导员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在规划中,不仅要关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还要注意辅导员的个人职业发展,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同时,给辅导员以光明的职业前途。这样,辅导员在工作中就会充满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

2.2.2为辅导员特设职级岗位

在职称评定方面,要对辅导员制定专门的规定,对辅导员设立职级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业绩,设立科员级、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辅导员管理岗位,辅导员职级与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职级同等待遇。这样可以明确辅导员在高校体系中的地位,是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有归属感。

2.2.3重视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为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学校要主动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除了一般的培训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召开辅导员研讨会,开展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交流。这种交流会既可以在学校内部举行,也可以在高校之间进行。通过交流,使辅导员找到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更好的完成工作。另外,高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各高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辅导员开展不定期的讲座、参观等交流培训,让辅导员有更多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3.结语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直接面对学生,高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所以辅导员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鉴于此,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对辅导员的队伍进行科学建设,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提高辅导员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工作的顺利完成。 [科]

【参考文献】

[1]叶彬.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高校辅导员工作新局面—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伊犁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能力和综合素质范文第5篇

一个人的天赋自然是有差异的,这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的道理。不同形状的叶子构成不同的世界,不同天赋的幼儿组成不同情况的班级,这种多元智力理论学生会表现出某些特别发达的智力,并倾向于用不同的智力来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按照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来进行。怎样培养幼儿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笔者试论如下:

听、说、读、写是语文训练的四项重要要内容。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运用,是表达。可是,中国传统教育较重视多读多背。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忽视了多听多说的语言训练。尤其是启蒙教育的对象是幼儿,更是彰显了多听多说的重要作用,因为他们识字刚起步,要求多读恐怕就不现实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频繁交往都要和语言打交道,听、说成了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加强听说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孩子十分好动,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专心听的习惯,不妨利用多元智力实施教学。一是利用卡片图,培养孩子们的听说能力。对于他们而言,直观性事物最具有吸引力,看图听话,说话成为培养幼儿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利用多媒体的画面,按四个步骤训练:首先看图听说,边看边听,听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其次是看图听听说说,小猫来到哪里?看见什么?它怎么做?第三,看图想想说说,显示画面,带着问题思考小猫来到餐厅,看见什么?孩子们观察画面回答;最后看图演演说说,看小书上的图,看图想象,同伴合作,将画面内容表演出来在这样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画面,采用生动形象,创设情景的方法,激发幼儿学生的听说兴趣,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好奇”、“新喜”是学生的天性。我在教孩子怎样折纸做多种模型时,配上了动听的音乐。先让孩子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欢摩折纸动作。然后叫他们用“我用纸折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式介绍自己折的东西,运用大伙动手、动口、动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说话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帮助孩子们积累一些词语,句式进行大面积听说训练,尽快提高幼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停留在理解一级水平上,学过的字组成词,再读句子,意思就能领会。然而幼儿毕竟是幼儿呀!学完这个自然不会用或很少用,即使讲了不少表现力很强的丰富多彩的词语和句式,只有在看到时才能记起,利用时很难用上。这关键原因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们进行训练。当然,有些语文知识学了不一定马上要运用,但幼儿口语表达的一些常用的句式应当反复地练一练。如在课堂上,教师可设计:一是这是什么?二是什么可以做什么?看似简单的句式,其实教师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完全可以拓展分别出示雨伞、木、头、尺、手机……进行操练。由此还可出示“什么可以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的句式。老师可用激励的方法,鼓励孩子们多说话,说好话。这样点点滴滴,月积月累,持之以恒地从简单到复杂的听说训练,孩子们的语言一定能得到促进发展。

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智力的特点来设计教学。例如教拼音识字“木、竹、禾、米”这一些内容时,我就出示画面一棵树,问这是什么?接看切换画面出现桃树、柳树、樱桃树等各种各样的树。老师告诉孩子们把各种各样的树。然后看图问:一棵树有哪几部分组成?出示象形“木”字,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在这基础上,老师最后小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树木的样子创造了木字,我们就是运用形象法学会了“树木”的“木”字。那么,你认识了哪些与“木”字旁组成的新字呢?谁还能用其它方法来记住“竹、禾、米”吗?出示添加法,联想法,比较法,顺口溜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竹’字像两根竹竿,不过一根竹竿有勾,另一根没有勾,我是用比较法记住竹叶的‘竹’字的。”“我是用添加法记住小禾的‘禾’字木加撇”;“我是用顺口溜来记住大米的‘米’字点,撇加木米米米”。孩子们各抒己见、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只要我们作老师的能善于运用多元智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我们的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就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