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煤矿井下安全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煤矿井下电气设备工作环境恶劣,空间狭小,通常为保证生产安全需安装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电气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因环境条件、使用方法及设备自身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类机械磨损、材料老化等问题,对其防爆性能产生影响,从而埋下事故隐患,因此,加强煤矿井下防爆电气设备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
煤矿;井下;防爆电器设备;安全管理
引言
由于煤矿井下环境比较恶劣,对煤矿防爆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就成为煤矿设备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煤矿井下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易燃易爆气体和固体,这对煤矿井下的大多数的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下面就如何加强煤矿井下防爆电气设备安全管理,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谈谈自己的若干建议,以供同领域者研究者参考。
一、加强煤矿井下使用防爆电气设备的意义
煤矿井下各类电气设备,对其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以后,保证其在一定的爆炸危险场所使用,实现安全供用电,那么这种电气设备通称为防爆电气设备。为了防止井下瓦斯煤尘发生爆炸事故,一方面要限制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另一方面,要杜绝一切能够点燃矿井瓦斯煤尘造成爆炸的点火源和危险温度。煤矿井下可能引起瓦斯煤尘爆炸的火源由:电气设备的电火花、违章放炮产生的火焰、机械撞击和摩擦产生的火花、矿灯故障产生的火花、架线电机车或电缆破坏产生的电弧以及煤炭自燃、吸烟、明火等。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或故障状态下可能出现火花、电弧、热表面和灼热颗粒等,它们都具有一定能量,可以成为点燃矿井瓦斯煤尘的点火源。由此可见,加强煤矿井下防爆电气设备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二、煤矿井下电气设备防爆主要方式
一般电气设备防爆主要方式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选择隔爆外壳,把电气元器件装在不传爆外壳中,将爆炸范围控制在内部,通常井下高低压开关设备、电动机等设备会采用隔爆外壳进行防爆;其二,增安,即针对电气设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发生设备过热、电火花及电弧现象等,比如提高绝缘强度、对最小电气间隙做出规定、限制表面温度升高等,一般情况下,电动机、变压器及照明灯等会选择该措施;其三,本质安全电路,所谓本安电路是指即使电路外露其所产生的火花也不会点燃瓦斯及煤尘,当然这类电路的电压值、电流值均相对较小,所以只能应用于通讯设备、仪表设备及自动控制系统等;其四,超前切断电源,该防爆措施是利用瓦斯、煤尘从接触火源到引发爆炸之间的时间差的特点,使电气设备在正常和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热源或电火花在没引爆瓦斯、煤尘之前切断电源达到防爆目的。
三、强化煤矿井下防爆电器设备安全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严把井下电气设备防爆关
第一,严把检修关。隔爆电气设备检修后,要保证台台合格、台台防爆。每台设备上井后,都解体检查,更换易损器件,防爆面经打磨后磷化、涂油,外壳如有变形,则要整形,并在外部涂上防锈漆,内腔涂耐弧漆;测定各防爆面间隙、隔爆面有效长度和各隔爆面参数;更换有裂纹的接线柱;操作、吸合机构要灵活可靠等等。第二,严把验收关。对检修后电气设备的验收,由技术员、防爆检查员共同负责,再次通电试验,测定隔爆技术参数,做好验收记录,新设备或外委大修设备到矿,由机电部组织相关使用单位,共同验收入库,登账建卡。第三,严把入井关。电气设备下井前再次通电试验,必须凭“防爆电气设备验收入井登记表”和“防爆合格标志”签发入井合格证。设备管理人员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设备“入井合格证”。
(二)强化防爆电气设备供电可靠性
一方面,每年要对地面变电所、井下变电所进行用电负荷统计,一旦相关参数发生变化,则要对短路电流进行重新核算,以保证继电保护计算、整定及试验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一级负荷要采用双回路供电,即两个独立电源,以保证连续供电,一级负荷主要针对供电突然中断会导致设备严重损毁的、对人员生命产生威胁的、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负荷;二级负荷通常设一回路专用供电线路,条件允许也可以设置两回路供电,二级负荷主要指会由于停电而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的负荷,比如生产系统中的主要设备等;三级负荷通常采用单回路供电线路即可。同时,井下供电系统中坚决杜绝“明接头”的现象,以保证电网对地绝缘良好。
(三)科学设置井下装置机械连锁
这是煤矿井下电器开关主要的连锁手段,对煤矿井下正常运行时产生火花或电弧的电气设备必须设有连锁装置,即电源接通时壳盖不能打开,壳盖打开后电源不能接通。连锁机构靠移动门盖的电气连锁,需注意连锁动作时不能破坏其防爆性能。考虑到煤矿紧急情况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曾经因有拉隔离开关引起电弧烧穿隔爆外壳引爆瓦斯事例,因此,防爆电气产品标准中对隔离开关有分断1倍到6倍额定电流的要求。
(四)建立健全相关监督检查机制
煤矿井下供电,不但要做到设备本身零部件完好无缺,而且要注重对各种安全保护装置的检查和管理,如检漏继电器、低压馈电开关等,要确保其性能良好,始终处于“待命”状态。其一,检漏继电器坚持每天近试一次,半月远试一次。其二,对运行中的馈电开关每月三次全面检查定值,核对保护系数。升井检修时校准过流整定值,并重新标上刻度。其三,煤电钻综保坚持每班做一次接地试验。该装置一次熔丝额定值不超过10A,二次不超过15A,煤电钻配用电缆必须采用截面不低于4mm2、长度不大于一百米的椽套电缆,并在煤电钻一端安装小链和卡兰,避免因外力将橡套拔出造成“羊尾巴”。其四,定期检查和试验风电闭锁装置。
四、结束语
一直以来,电气设备防爆的安全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占据显著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煤矿生产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煤矿井下防爆电器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以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KJ25IA型人员定位系统的构成包括井上地面计算机、监控主机、服务器、信息传输平台、人员定位分站、人员动态识别功能、人员标识卡以及信息传输线路等。其中,监控中心主要负责对系统所有设备以及井下人员标识卡进行检测、数据收集、检测分站数据的传输、统计数据的存储、人员显示、井下人员实时查询与数据打印、网络通讯、画面编辑等。其具体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井下定位系统的软件功能实现包括:井下人员信息编码采集——人员信息识别——人员数据信息加工——人员信息数据显示——人员信息存储——井下人员的查询及报表打印。人员定位分站通过与动态识别器的直接通讯,实时获取人员编码相关信息,负责直接与监控主机进行联系。系统的动态目标识别器的主要功能在于接收井下人员标识卡发出信息编码,并将之作为与井下人员联系的唯一编码信息。当激活标识卡之后,其发送无线信号给人员动态目标识别器。人员标识卡的主要装载于矿灯、矿帽、腰卡以及胸卡等部件。
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通过利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安全管理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煤矿井下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煤矿工作面劳动组织与作业查询管理
软件系统应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将识别卡进行统一的编号管理,并将所有员工相对应的信息录入到软件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每一张识别卡中所包含的井下人员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工种、照片等。通过系统所具有的考勤、报表查询功能,煤矿安全管理部门可以与工作面的当班工作人员进行系统考勤、报表查询等操作,便于煤矿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针对工作面上的特殊工作,例如跟班干部、电钳工、班组长等,按规定要求对出勤进行配置。人员定岗、班组工作是否到位、超时作业状况,从而使得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强化。
2.2巡回检查管理
巡回检查人员是确保煤矿井下安全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执行人员包括安检人员、瓦斯检查人员以及科室跟班人员。利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对安检人员、特殊工种和科室跟班人员的巡检情况进行轨迹查询,从而找到所有人员各个阶段经历的路径,并能够进行人员活动轨迹的回放。利用系统的轨迹查询功能,可以获得人员所在地、人员所到地点到/离时间、巡检工作时间等相关信息,从而督促并落实巡检人员按照既定的制度进行巡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造成系统的安全隐患、事故。
2.3安全调度、救援呼叫应用
系统通过联网可实现远程终端信息显示功能,并可实现信息多点共享,供多个部门及领导同时在不同地点查看信息,系统程序通过计算机能够显示出而相关信息。井下人员遭到险情时,可以通过佩戴的识别卡主动发出求救信号,调度人员接到系统报警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救助。同时,调度人员接到险情报告时可以通过系统的呼叫功能,像受险情威胁的相邻区域人员发出呼叫撤离信息、通知人员提前撤离危险区域,避免事故的发生或扩大。
2.4安全管理警报
通过利用系统的安全警报功能,安全管理及通风部门可以对井下不安全的区域进行设定。当佩戴有标示卡的人员进入到该区域之后,系统将自动报警,并在系统的显示界面显示进入该中的人员姓名,调度值班人员在接到告警信号之后,则立即启动对应的安全管理程序,指挥进入的人员立即撤离不安全区域。
2.5煤矿井下救灾演练应用
为了加强矿井的安全管理工作,矿井安全管理人员日常需要进行救灾演练。但是,当所实施的救灾演练、演习以及工作面顶板强放爆破等风险相对较大的演练方案时,可以将所有可能受影响区域的人员、车辆等纳入到定位管理系统追踪体系中,便于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撤离危险区域,且在演习之后便于安全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确认人员是否已经完全撤离,从而有效避免井下出现险情。一旦井下发生水、火、顶板等灾害事故时,地面监控主机可以显示事故发生的类型、发生地点、所影响的人员等信息,便于制定并采取对应的救援预案,增加抢险救援的效率和针对性。
3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煤矿 安全监控 安全管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本上推动了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矿产业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安全是煤矿业生产和管理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煤矿业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单靠管理者的经验、知识和有限的责任心,很难应对煤矿业事故的复杂多变性。所以煤矿企业的目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必须依靠信息化技术,建立起煤矿数字化信息系统,才能有效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并收到良好的安全监控效果。
1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煤矿业事故频发,我国采取了加强煤矿治理的措施,加大安全投入率,强化管理监督,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煤矿事故仍然不断发生,安全生产和管理情况依然严峻。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3341起,死亡人数5986人,重大事故279起,死亡人数3586人。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很多问题。煤矿事故频发,安全管理问题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我国煤矿管理处于经验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只要以经验教训作为管理依据,加上很多中小型煤矿企业的经济实力不足,我国的煤矿安全监控设备非常落后,人力财力不足,安全管理起步较晚,重大的安全技术问题不能完全控制。安全信息管理体制不完善。现代安全管理系统是以企业生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象,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手段和现代控制方法,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并做好预防和控制,把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我国目前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处于传统经营逐步现代化信息系统管理过渡的阶段,但是现代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所占份额还很少。
信息是管理工作的依据。很多矿井在对安全信息的记录分析上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有效信息没法及时地传递,使安全信息管理的具体应用受到限制。另外,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技术人才,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不高。煤矿的生产以及从过去单纯的挖掘发展到现在的挖掘机械化,生产集中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新阶段,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正逐步提高。而实际上,我国煤炭企业的员工素质和其他行业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规模的煤炭企业的员工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职工人数的18%,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5.4%,大专以上的只有8%。煤炭行业需要的机电专业人才更是匮乏,据统计有90%的煤矿企业缺乏专业开发人员和安全工程专业人员。
1.2 我国煤矿业没有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近几年在我国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煤矿企业经营环境的客观要求下,绝大多数的煤矿企业对安全监控和管理工作都有了新的关注和重视。大多数企业就安全监控管理工作提供了专项资金,购买安全设备,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开支管理工作。并且安装了现场安全管理监测系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但是这个作用只体现在了煤炭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短期目标,缺乏对于整个企业的全过程,全员工的独立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现代信息化的监控网络。目前的安全监察模式多数受制于生产过程,对安全管理习惯于事后控制,缺乏对安全生产问题的因果考虑和对事故原因作出前瞻性的研究和分析,只对单一的原因进行分析,而不是从人、心理、情绪、所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结合起来考虑。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没有得到实际的落实,预防为主流于口号和程式。
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煤矿安全管理应用
信息技术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安设备、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理念,安全管理的功能和作用更加重要。煤矿安全管理是整个煤炭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为煤矿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我国的煤矿安
全管理模式正在从单一管理向网络系统管理过渡,实现动态管理代替现在的静态管理。主要从矿井的考核管理、专家的智能管理和矿井检测管理三个方面具体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2.1 基于信息技术的矿井考勤管理
矿井考勤管理主要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安全考勤系统对矿井实行考核管理,主要的流程是首先要选定合适的考勤点,然后在考勤点安放连接网络的信息化的考勤机,通过通讯线路把矿井管理计算机的主机和考勤机相连结,实现对矿井考勤状况的实时性监控与管理。在矿井考勤管理中,一般有两种普遍的安全考勤系统:卡片式安全考勤系统和井下安全考勤系统。卡片安全考勤系统是利用金属卡片进行打卡考勤,井下安全考勤系统需要借助于矿井中的矿灯灯头才能实现打卡考勤。
2.2 基于信息技术的专家智能化管理
专家智能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和管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现阶段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和管理工作的一种最高层次的信息化系统。利用专家智能化系统对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和管理进行系统管理,一般情况下,这种管理系统由专家信息化数据库和专家智能决策两个部分构成。其中,数据库是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智能决策是煤矿安全监控和管理的重点,是信息化管理成效是否达到满意的效果的主要体现。
2.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煤矿矿井监测管理
信息化管理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最全面最普遍的方面就是在煤矿矿井的监测管理中。在这个环节,信息化安全监控和管理的应用主要是对通风、矿压和瓦斯三个方面的监测管理。
2.3.1 通风监测管理
通风监测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主要利用由传感器,井下站点、传输设备和地面控制中心组成的监测系统。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和仿真功能,对矿井中通风系统的安全系数,通风装置的合理性和动态模拟等技术进行信息化和模拟化的研究分析,提升矿井中通风网络的安全系数,确保当遇到突发事故的时候可以利用通风监测管理系统对风速和风向进行控制调整,做好救灾的辅助工作。
2.3.2 矿压监测管理
矿压监测系统的构成有三个部分:计算机,传感器和传输线路。矿压监测管理主要利用矿压监测系统对矿井的内部压力实现监控。传感器是液态支架构成的压力信号,多个传感器连接各个站点并通过通讯设备和调节器将信号传输到计算机。计算机对矿压信息进行存贮和分析,计算机对超出限额的压值发出预警,提示和帮助技术人员调整矿压,实现安全管理。
2.3.3 瓦斯监测管理
瓦斯问题是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所以对矿井中的瓦斯实时监控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方面。现代化的瓦斯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地下站点,传输设备和控制中心的配合,对矿井中瓦斯含量信息及时的收集分析。当含量超标时自动发出警报时管理模式自动切换到最紧急状态。要保证现代化信息系统应用效果,还需要施工人员的严格要求,把该系统切实贯彻到煤矿安全管理中。
参考文献:
[1]王军.我国现代煤矿安全管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1):69-72.
关键词:信息技术;煤矿安全;安全管理
伴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所属哪一个行业,也不管是怎样规模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谋取一席之地,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必要手段,煤炭行业也不例外。最近几年,因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随着煤矿安全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日趋成熟,但相比于世界主要产煤大国而言,我国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的应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从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来看,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构成是怎样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现状是怎样的?而煤炭行业又该采取哪些具体的策略实现其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呢?
一、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信息技术的构成
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看,针对煤矿安全监控管理而开发的各种软件与系统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但依照信息设施的基本类型来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将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技术构成分为检测、监控、通讯与管理四个部分。如果从市场的主流来看,其功能模块几乎是大同小异,整个系统一般都由安全信息收集、交替班管理、安全规章制度、防治病毒入侵及传播、安全综合报表管理、煤矿事故管理、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安全标志管理、安全生产考评奖惩和人员的定位查询。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的这些信息技术的基本构成,使得煤矿原有的安全监控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这从整体上推动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快速发展。客观来看,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二、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煤炭行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上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我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已逐年降低,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相较于世界产煤大国在安全监控管理上的信息化程度来看,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煤矿工程大型的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频率依然很高。基于安全监控管理的这种基本现状来看,通过相应的方法策略对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已是非常必要。
三、我国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的优化与完善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下,要对我国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除了从思想意识上进行基础性转变,提升相关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之外,还必须从技术水平上进行突破,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各种新手段来实现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一)优化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技术体系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及细节性问题,即便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下,要保障煤矿安全监控管理工作可以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就必须对现有的安全监控管理技术进行优化,构建起集信息技术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应用设备研制、成果推广以及示范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技术研发体系,将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需求作为立足点,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将安全信息收集、交替班管理、安全规章制度、防治病毒入侵及传播、安全综合报表管理、煤矿事故管理、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安全标志管理、安全生产考评奖惩和人员的定位查询这些功能模块进行有效的统一与结合,以便于提升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二)扩展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新渠道
煤矿安全施工从基本属性上来看,归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之内,煤矿工程中多变的自然条件以及复杂的施工环境给安全监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技术难题,因而在现有的安全监控管理技术水平之下,不断扩展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新渠道,对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进行不断的丰富、优化与完善,这将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当然,要从技术水平上实现安全监控管理渠道的扩展与创新,还必须借助于稳定、充足的科研支持与团队基础,为我国煤矿安全监控技术手段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通过国际合作,完善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技术
以上分析中已经提到,尽管在过去几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得到较大的提升,但相比于世界煤炭大国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现有成果来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要缩小与煤炭大国在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差距,对我国煤矿监控管理现有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优化与革新,就必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煤炭大国先进的技术支持,对我国煤矿监控管理的信息化技术进行完善,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创造出与我国煤矿生产相吻合的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
结论: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不仅仅保障煤矿生产人员人身安全的基础工作,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坚实基础,对于维护社会和谐、推动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实现对煤矿安全监控的全面管理,这将是煤炭行业未来发展进程中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曹继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0).
[关键词]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煤矿;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140-01
一、概述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也得到了发展,煤炭井下运输系统在质和量上得到了较大提升。矿井规模的扩大以及皮带运输系统能否良好的运行,都将会影响到整个生产环节的质量与效率。研究主皮带运输系统的运行情况,做好安全管理对于延长机器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损耗,提高运输能力有重要意义。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经常会出现皮带跑偏、打滑和撒料现象,也伴有噪音。因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加强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的安全管理。
二、煤矿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操作人员缺少专业素质
煤矿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的操作人员一般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还没有掌握专业的操作技术。目前,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操作人员没能掌握技术工种的安全操作知识。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皮带司机和检修工进行技术培训,落实责任制。
2、安全管理意识十分淡薄
对煤矿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的安全管理仍是处于麻痹大意的状态,没有树立起“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思想,还有的甚至违反了“三大规程”及相关煤矿安全生产规则,出现乱指挥现象。
3、频繁挑换岗位操作人员
由于频繁的调整煤矿井下皮带运输操作人员,这样就产生了安全隐患。在操作岗位人员安排上,有的甚至没充分考虑到人员的知识水平,还将老弱病残塞进操作岗位充数。
4、当班的工作人员冒名顶替
作为煤矿井下皮带运输系统操作的重要人员,皮带司机所承担的工作责任要更大一些,但是却经常发生冒名顶替上岗的问题,顶替者多是新来的工作人员,操作技能较差,同时也没有参与过专业的安全培训,给皮带运输系统的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5、主运输线的设备出现了严重老化情况
从目前我国煤矿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的发展情况看,设备还没有实现整体更新,一些无法满足技术要求的设备依旧在生产线上作业。此外,还没能完全消除运输线上的有油设备,主要是油介质液力耦合器。
三、加强煤矿井下皮带运输系统的安全管理对策
1、一般可以安排机运队来负责全矿井下皮带的安全管理工作,皮带运输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要严格遵守并执行。主皮带运输管理人员还要以制度为依托,进行严格的检查,以便更全面的了解主皮带的运行和使用情况。此外,还要对井下皮带的现场管理加强力度,在跟班制度和包机制度的规范下来进行。定期检查,如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整改,从而保证井下主皮带系统的运输安全。
2、为每条皮带都装设一套完整的皮带综合保护装置,以应对皮带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故障。总的来说,皮带保护装置主要有:防胶带跑偏保护装置;烟雾报警装置;超温自动洒水装置;堆煤保护装置;主要运输皮带完善张力下降保护和防撕裂保护装置。分两种情况进行装设:上运时,应将放逆装置和制动装置同时装设;下运时,要装设一个制动装置。
3、包机人员应坚持每天都对各种保护进行试验,如果保护失效、不灵,就要检修或更换,使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皮带司机要认真负责,持证上岗,对各项制度要严格执行。井下主皮带在运行时要注意皮带的运行状况,运输系统停机时还要做好巡回检查工作,并及时清理,接班后全面检查所操作的皮带。一旦发现下列问题,要立即处理,主要有:刮卡现象;浮煤浮矸或其它杂物摩擦皮带;皮带有异常声音;缺掉托滚和不转圈摩托滚;皮带打滑等不正常。
4、加强质量标准化管理,严格贯彻用工制度。煤矿现场管理将质量标准化管理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煤矿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要求精益求精,并时时刻刻以此为标准。但是要注意的是,质量标准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以发展为原则来实现。实施煤矿质量标准化还要从操作、设计、维修等多个环节来进行。最后,还应该严格贯彻用工制度,为保证皮带运输系统的安全,要用技术全面,思想端正的操作人员来完成。
5、皮带维护人员要将日常维护和强制检修结合起来,使皮带能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一旦发现运行中有损坏、托滚不转、皮带跑偏、打滑、滚筒不转、接头损坏及头损坏、制动装置失灵等情况,要立即处理,并认真填写检修记录,以免影响到系统的安全运转。
6、加强煤矿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员工的业务培训。首先,建立起竞争机制,井下主皮带运输操作工及安全管理人员要实行竞争上岗,工资等级按照技能水平来划分,以此来激励员工自觉学习业务知识。其次,组织员工参加定期举行的技术比武比赛,获胜者要重奖,从而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在自己的岗位上规范作业。第三,员工培训方式可实施“三结合”法,也就是将业余培训和重点培训结合起来,培训作为重点,内培为主,新工人、新岗位、新技术结合在一起,对培训有推动强化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为主皮带运输系统安全打下基础。
7、实施设备安装、验收、维护管理制度。煤矿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设备安全管理应该执行谁使用、谁管理、谁维护的直接安全责任制度。例如:实行包机制,坚持做到定人、定机、凭证上岗,完善设备交接制度,做好运行记录。为了使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更安全的运行,就要强化设备安装,严格监督管理施工和验收环节,以防止出现恶性事故。
8、皮带司机不得出现漏岗、空岗、脱岗、睡岗等几种现象,同时还要加强检查机头、机尾、涨紧车。此外,在皮带的运行过程中,司机还要在硐室内操作观察皮带,以防止断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要做好煤炭的安全生产,就必须要对主皮带传输过程进行严格监视,降低事故的发生频率,使整个过程中不出现任何严重问题。煤矿井下工作人员也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及关键性,从自身做起,工作中要时刻以安全管理为基本原则,将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石海燕、李平《浅谈我国煤矿井下主皮带运输中的管理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04期第95页.
[2] 张亚洲《论煤矿井下皮带运输系统的安全管理》[J],《科技风》2013年09期第116页.
[3] 朱军《矿井下运输系统的改造及对策研究》[J],《采矿技术》2011年12期第139页.
[4] 宋晓文、张鹏、李林《试论煤矿皮带运输的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应对措施》[J],《中文信息》2013年05期第97页.
[5] 王安宁《皮带运输系统故障检测的研究和应用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2期第103页.
[6] 李文红、杨勇《对煤矿井下主皮带运输机故障产生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年01期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