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经济市场分析

新经济市场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一、传统的市场营销战略概念

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主要包括企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在加工制造产品的时候,企业很少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对产品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创新,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只能满足消费者基本的购物需求。传统的营销理论过于注重对生产成本的降低,认为产品的包装、服务、文化内涵等,都是提高生产成本的表现,只是根据常规需求,单纯地将产品制造出来,没有赋予产品任何色彩内涵。产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经常采用促销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大力宣传,缺乏对市场情况的调研,没有将消费者作为销售的主体。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中,一般认为营销的目的就是抢占市场,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收益,将营销活动作为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利用促销的方式以实现拓宽企业营销范围的目的[1]。

二、新经济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促进了市场营销的网络化发展

新经济注重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的市场营销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迅速将产品信息扩散出去,扩大产品的影响范围,产品销售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产品的快速推广、销售,提高了产品的销售效率,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在降低企业市场营销成本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消费者在了解商品的时候变得更加方便。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更好地完成消费者信息的收集工作,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进行调查、分析,将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

(二)满足了人们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商品在具备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还需要满足消费者对个性的追求,企业需要针对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创新产品形式,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利用较低的生产成本,实现多样化产品的生产[2]。然后再通过对消费者的全面调查,将消费人群进行明确的划分,根据消费者的不同消费理念,生产制造出符合不同消费人群需求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用全面性的产品吸引消费者,扩大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产品的样式和类型更加多样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不同商品的对比,选择自己更为满意的产品。在这样的消费模式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只有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企业只有将消费者作为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针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生产技术,充分挖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特色鲜明的产品,利用品牌效应扩大市场影响力,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四)提高了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

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新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人们也更加追求绿色生活,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时候,需要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抓住发展机遇,改进产品的制作工艺,制造出节能环保性能良好的产品,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后,能够体验到绿色生活,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理念,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增加企业的财政收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加理想。

三、当前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方法缺乏创新

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市场营销方法的创新,导致在借鉴优秀企业的市场营销方法的时候,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市场营销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善,这样借鉴来的市场营销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甚至还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阻碍企业的发展步伐。市场营销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动态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变,很多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后,缺乏对市场的调研,没有根据市场的动态情况对营销方法进行调整,市场营销方法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有些企业为了在市场中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刻意将产品的价格压低,而不是对市场营销方法进行创新,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营销渠道模式与市场脱节

产品想要实现更好的营销效果,就需要建立高效的营销渠道,扩大产品的营销范围,使更多的人群接触到企业的产品,进而提高产品的销售概率。当前科技发展迅速,旧产品的淘汰速度越来越快,新产品的推出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的营销渠道模式进行改进,利用符合市场形势的销售渠道,将产品更好地进行推广。很多企业营销渠道模式与现阶段的市场形势严重脱节,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在对产品进行销售的时候,分销能力明显不足,企业无法迅速占领市场,市场影响力较小,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扩大营销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三)缺乏营销道德

企业营销道德就是指一个企业的诚信。俗话说:“人无信而不立”。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诚信更加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企业道德,确保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获取消费者的充分信任,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消费者的好评。很多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逾越了道德底线,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消费者在花费一定的金钱之后无法获得同等质量的产品,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合作关系,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些企业为了减少竞争力,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方式,编造竞争对手的虚假负面新闻,恶意误导消费者,利用社会舆论扩大影响,对其他企业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和谐市场秩序的构建。

四、新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战略的新思路

(一)改变市场营销观念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改变市场营销观念,对营销方法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拓新的市场,同时,企业要摒除传统市场营销理念中的弊端,大力开展B2B营销模式,树立消费者至上的服务观念,以消费者为营销核心,通过对消费者的深入调查、了解,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营销方案,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将竞争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功能和售后服务方面。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对市场的动态信息进行时时掌握,了解市场的动态情况,对企业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扩大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利用品牌效应,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树立网络营销理念

网络技术的兴起为企业营销带来了发展机遇,因为网络购物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买商品,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当前一种非常重要的购物方式。企业要抓住机遇,树立网络营销理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辟电子商务渠道,扩大企业产品的影响范围,使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到产品。相比于连锁店销售、厂家直销等销售方式,网络销售所获得的产品利润相对较低,但是网络销售具有其他销售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其销售范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产品的销售周期比较短,不会造成商品的库存积压,降低了零售商的销售危机。

(三)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

为了实现更好的销售效果,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通过不同的销售渠道使产品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销售出去。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以选择厂家直销的方式,减少销售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可以成立自己的产品连锁店,能够有效避免其他商品的冒名顶替现象。通过增加中间商的方法,能够使产品快速地流通,减少销售过程中的繁琐环节,缩短了产品的营销周期,同时也降低了营销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网络销售也是一种重要的销售方式,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和历史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基于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的市场表现形式。新经济时代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主要标志,创新性是其主要特点。面向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市场营销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做到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不断优化企业市场营销的模式,改进和创新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提升企业发展的动力,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新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和广泛的应用,企业要想在全新的经济模式下取得优势和发展,就要不断改进和优化自身的营销模式,创新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1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市场营销带来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环境,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社会发展形势。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新产品的好奇心和体验意识逐步提升,这就给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必须不断改进自身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方式,才能更好的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新经济时代以网络和信息化为主要标志和特征,更加注重知识和产品的创新性,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不受时空的限制,这就给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带来了机遇,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网络,使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下能够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另外,基于新经济时代下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市场环境,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制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营销策略,不断创新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好的适应新经济时代下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形势。

2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2.1充分结合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

新经济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网络高度发达,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国家化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和利用现代电子商务的特性,优化市场营销策略和模式,积极开展网络营销。这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减少营销的环节,方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消费者的了解,从而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另外,这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网络营销模式,更容易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手段更加便捷的了解企业产品的详细信息,还可以直接获取企业服务人员的答疑解惑,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省去了产品销售的很多中间环节,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更好的适应新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2.2重视绿色、低碳营销

在新经济时代,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绿色环保的理念,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也要遵循绿色、环保、低碳的营销理念,建立绿色营销模式,致力于开发绿色、环保、节能的产品,使企业的产品能够满足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大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在新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改革经营管理理念,树立绿色节约的观念,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技术、管理方式等,从而建立一套满足社会发展形势和消费者的需求的营销策略,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2.3加大力度创新营销

在新经济时代下现代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的创新,因此,面对新经济时代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创新营销。第一,进行营销观念的创新,树立现代化的企业营销理念,摆脱落后陈旧的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强化知识创新。第二,进行营销技术创新,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经济时代的一个主要组成内容,现代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必须重视营销技术创新,善于利用网络和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和知识,以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第三,进行营销产品创新,这就要求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获取更加具体的消费者需求,挖掘市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而制定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要的市场营销策略,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营销策略的制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现代企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新型的企业营销策略,加大力度进行创新,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晓东.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71-72.

[2]李萍.谈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思想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3,28:39-40.

[3]李青.谈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J].商业经济研究,2015,02:61-62.

[4]马杰.试论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4:28-29.

[5]魏巍.面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

[6]裴文斌.面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5,15:263.

[7]王锡兵.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分析[J].商,2013,01:76-77.

[8]王积红,马玉昆.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新策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07:20-22.

[9]吴景松.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2014,09:27-28+36.

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和富有变化的画面,它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为了充分勾勒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发展变化的主体画面,正确地引导舆论。新闻工作者除了充分运用和发挥原有十八般武艺作用外,还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分析性新闻的研究和运用,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

一、分析性新闻的内涵及其与其他类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多用于社会热点、难点以及未被人们普遍认识的新生事物的报道;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性新闻与新闻述评、新闻分析、新闻综述、思辨性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等中外新闻品种,虽在某些方面类似,但有明显的区别,这些报道形式远不能代替分析性新闻。我们不妨对分析性新闻最为接近的四种报道形式作个比较。先看一看解释性新闻,它一般是提供新闻背景并对有关新闻事实进行解释或分析的报道,着重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告诉受众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前因后果,对复杂的事件进行整理和解释;新闻述评这种体裁是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之一,表述方式主要是就实论虚,寓理于事,因事说理;新闻分析,是对新闻事实本身进行的解剖、评说;思辨性新闻,带有较强的论证、辨析色彩。任何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都是对事物发展的客观反映,上述几种报道形式也不例外,只是作者的主观反作用力强一些。作者在对事物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纵横捭阖,给以理性的比较透彻的解释分析。作品的思辨味较浓。而分析性新闻,则是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二、新的形势和任务呼唤分析性新闻

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对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时代的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改革开放提供了万千机会、扩大舞台,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释放。可以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为推进改革开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卓著。但同时我们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工作方式不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外,亟待上水平,上档次。概括起来。我们的报道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片面。没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不看历史,不看发展趋势,也没有分析事物彼此间的联系以及该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更没有研究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就事论事,顾此失彼。二是浮浅。没有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其矛盾特点,正如同志所批评的那样: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象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三是理想化。把复杂艰难的改革开放看得轻松简单,或者当做一锤子买卖。很显然,这些问题不解决,新闻界就无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掌握、用好分析性新闻。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应如何把握分析性新闻的作用,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好务,工夫该下在哪里呢?就是要多跑多听多学多思。

1 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用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和过程论认识和把握事物,对事物要善于客观观察和辩证分析。在进行辩证分析时,必须把握住两个基本点,即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摒弃过去习惯用的单向线性思维方式,因为这种主观片面的思维方式,远不能反映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多方面的依据。各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要善于运用开放式放射型思维方式,尽量对事物给以经济、历史、文化、政治、心理等方面的主体扫描,搞清楚诸多因素发挥的不同作用,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这样我们就会少犯或不犯片面性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是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研究工作必须从这一点开始。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请事物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本质,弄清楚“来龙”,把握住“去脉”。把事物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报道,而不是简单孤立地把结果推给读者,我们的报道就会比较充分地展示出改革开放的丰富性和艰巨性,就不会是干巴巴的几条筋;就不会落后实际工作,“慢三拍”、“炒冷饭”:也就不会因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而导致报道超前或任意拔高。

2 工作方式上要纵横捭阖、全面深入。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记者单靠编材料、打电话、跑衙门,是写不出分析性新闻的,必须改变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采访方式,沉下心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大一统”,工作基本上是一个模式,那时解剖一两个“麻雀”或许就够了;而在当今激变的年代,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便决定了我们采访的功夫不仅在于解剖“麻雀”,还在于选择“麻雀”。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给以观照,各种观点、材料互相印证、碰撞,去掉浮华,直露真实,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本质意义,估出事件影响,揭示发展趋势。这里是经过了不仅是身体而且是思想上的艰苦工作之后应有的收获。

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竞争力;扬州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68-03

2013年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增速呈放缓趋势,2013年GDP增长率仅为7.7%,2014年又仅为7.4%,2015年又将增速目标设定为7%左右。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新发展阶段。阶段的转换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也意味着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经济竞争力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潜力,是评价一个地方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新常态下,扬州市如何适应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找准自身差距和薄弱环节,实现顺利转型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扬州市经济综合实力及相关对比

近年来,扬州市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3 697.89亿元,是2010年的1.6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 654元,是2010年的1.69倍;财政总收入726.27亿元,为2010年的1.81倍;实际利用外资到账15.02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416.6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5 284元和30 322元。

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层次也逐步趋于合理。产业结构上,农业份额下降,二三产业份额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09年的7.8:56.1:36.1调整为2014年的6.5:51.0:42.5。企业组织结构上,规模经济发展较快,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 681家,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1 444家中,100亿元以上的有6家,50亿―100亿元的有19家,30亿―50亿元的有17家,10亿―30亿元的有118家,5亿―10亿元的有204家,1亿―5亿元的有1 080家。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总产值9 457.1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 043.9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 083.47亿元、利税1 06 6.57亿元、利润61 6.95亿元。

二、宁镇扬三市经济竞争力相关指标比较与分析

本文以代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和经济外向性的关键指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额,对南京、镇江、扬州三市进行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

(一)地区生产总值

该指标大致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规模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2009―2014年5年间,地区生产总值总是南京高于扬州,扬州高于镇江。

(二)第三产业产值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是现阶段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境界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从表中看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是南京高于镇江,镇江高于扬州。

(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表示一个地区的人均产出,大致反映了该地区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宁镇扬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但与南京、镇江相比,扬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有下降的趋势,从2009年的差值15 452元和15 494元,扩大到2014年的24 891元和19 997元。

(四)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速度基本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潜力。可以看出,宁镇扬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高的时期都高,低的时期都低。

(五)进出口总额

这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外向程度的重要指标。从表中可以看出,南京的进出口总额远远高于镇江、扬州,这说明南京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但近几年,除2010和2011两个年份扬州略高于镇江外,其余年份一直是镇江高于扬州,这说明扬州受南京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镇江明显。

三、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扬州市东依上海市,西接南京市,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素有江苏中部门户枢纽之称,是长三角经济圈辐射苏北、鲁南、皖东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虽然在区位、资源和生态上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不等同于竞争优势。现从以下几方面对扬州市的未来经济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地区财政实力的强弱反映了产业结构的优劣,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则又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由表中可以看出,镇江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虽然比扬州略少,但近三年来,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均比扬州市高约0.5个百分点。

(二)投资总额

现阶段,资本投入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其规模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后劲。

(三)规模企业

规模企业是区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表看出,虽然扬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镇江市具有一定优势,但镇江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却由2012年的比扬州市少455个,变为2014年比扬州市多255个;且镇江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占扬州市的83.87%增长为2013年的84.68%和2014年的85.67%。

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市场前景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林业经济也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从我国林业经济的现状来看,我国林业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较为平稳,林业经济总量较高。但是也存在地区差异以及产能过剩问题,如何在国家的供给侧改革中强化林业经济改革,成为了关系到林业经济能否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基于对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了解,林业经济进行供给侧改革是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林业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立足林业经济改革实际,探讨供给侧改革的动力以及林业经济的市场前景。

二、供给侧改革对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影响

从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来看,主要是改善产业结构及供需关系,并降低产能过剩造成的负面影响,达到调节供需平衡的目的。结合林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在新常态下对林业经济进行供给侧改革,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给侧改革改善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环境

通过开展供给侧改革,林业经济在整体发展环境上得到了改善,林业市场低迷的现状有望得到缓解,林业经济在发展模式上将会取得一定的突破,对提高林业经济发展质量和促进林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供给侧改革调整了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

为了达到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林业经济需要对现有的林业产业结构做出较大的调整,不但要改善现有的产业结构,还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使其适应供给侧改革的实际需要。所以,供给侧改革对调整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3.供给侧改革增加了林业经济的活跃程度

林业经济特点突出,可开发价值高,要想改变低迷的发展现状,就要根据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加其活跃程度。而供给侧改革恰恰赋予了林业经济以新的发展机遇,保证了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积极因素的支撑。

三、新常态下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动力

从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发展来看,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林业经济的内在需要,推动了供给侧改革

林业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其发展的繁荣程度受到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林业经济的内在发展需求,使得林业经济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增长方式来推动其整体发展。而供给侧改革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对推动林业经济改革和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2.林业经济的市场形势,催生了供给侧改革

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业规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产业经济状况和整体效益处于较低水平,不利于林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且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使得林业经济不得不进行积极转型。所以,林业经济的市场形势,催生了供给侧改革的进行,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林业经济的产业变化,促进了供给侧改革

随着封山育林政策的推出,林业经济已经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林业经济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予以支撑。而供给侧改革正好提供了相应的支持,使得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依托,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质量。

四、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市场前景分析

在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了必由之路,对林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林业经济的发展实际,林业经济的市场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将更加合理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将会得到持续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势上将更加突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有所增加,产业经济将会朝着向好的方向发展。

2.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将更加多元化

经历过供给侧改革之后,林业经济在发展中将会从规模效应向质量效应方面转变,将立足现有经济形式,积极开发多元化的增长方式,使得林业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

3.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将更加理想

受到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林业经济的产能将有所降低,产业发展质量将会更加提高,对林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直接推动了林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新常态下林业经济进行供给侧改革,既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去产能的安排,同时也是推动林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结合林业经济的发展实际,以及林业经济的产业现状,要想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就要认真分析供给侧改革对林业经济的影响,并找出新常态下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动力,把握新常态下林业经济的市场前景,探索出一条林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所以,正确分析新常态下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动力和市场前景,对林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余斌,陈昌盛.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与变化趋势[J].中国发展观察,2014,02.

[2]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3]刘伟.经济新常态对宏观调控的新要求[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05.

[4]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