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并购风险管控

一、我国医药企业并购及财务现状的整合

(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形势及特征分析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医药产业规模也实现飞速壮大。据统计显示,2011年到2017年期间我国医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4%。随着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健康中国的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高,我国的医药产业必须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来提供助力。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经历了几十年规模化的增长,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医药产业的最大特点是新技术与高投入并存,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财务风险高,对技术、人才、资金、规模等要求高。

(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现状

医药企业的并购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了适应我国医药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的升级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开始注重纵向收购。第二阶段,1993年到1996年,为扩大中小医药企业规模,以政府为主导展开企业间的横向并购,以消除亏损的国有企业为最终目标。第三阶段,中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通过收购、兼并或者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形成更大规模,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第四阶段,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形成产业链并提升市场竞争力;在这一时期,并购形式和财务工具更加多样化,诸如股权转让、增资、控股参股等等。

(三)医药企业并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并购的目的不是耗损自身实力,而是提升市场竞争力。医药企业为解决原有财务目标和管理机制无法适应并购后的战略发展这一问题,将提出新的财务目标和管理机制。医药企业一般采用大量举债融资的方式去推动并购项目,加速扩张市场。这可能会导致繁冗复杂的财务风险,如定价风险、支付风险以及融资后续风险。再加上并购双方在财务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架构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加剧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在并购过程中,一旦资产负债等并无法有效整合,资金链跟不上的,将会危及到企业正常运营,最终并购项目以失败告终。

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统一带来的风险

医药企业以进行产业整合为最终目的,利用提高市场份额从而提高竞争力,实现最大的企业价值。但医药企业并购过程中通常以两方及以上为主体,就可能会导致财务管理目标不统一的状况,会给并购过程中财务方面会承担极大的风险。最大原因就是医药企业双方财务目标持有意见不统一,在财务目标方面会引起一定的矛盾,直接导致医药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的进程减慢,甚至会直接导致整个医药企业并购项目的失败。

(二)财务管理制度漏洞带来的风险

医药企业并购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在并购过程中需要通过整合优化,来有的放矢,提升效率。但是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财务管理制度优化的过渡期会出现一些漏洞,这将导致财务风险发生。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可能并购双方会利用职权进行违规操作,进一步加剧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给医药企业并购埋下严重的财务隐患。

(三)财务审查核算流程带来的风险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并购过程中,有权利要求对方及时披露真实完整的财务情况,并接受对方的调查和评估。但因为并购参与方均有各自独立的财务审查核算流程,从而导致了双方财务信息的调查尤为复杂,很难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比如被收购企业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重大信息等,并购企业因为双方财务审查核算的差异,增加了财务整合的工作量和核算难度,不能及时准确的为并购团队提供有效的数据进行参考,使信息风险增大,财务合并的准确性下降,对合并后的财务管理带来消极影响。

三、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

(一)统一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也是日常财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在医药企业并购后,应统一各个子公司的财务管控,尤其是财务管理目标并,通过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财务管理目标,保证并购双方的目标统一,在此基础上尽快确定并购后的财务管理机制和团队建设,降低并购磨合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以促进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提高财务合并效率。

(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整合与优化

医药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要遵循战略与价值导向,也就是以医药企业价值最大化、符合医药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为原则,避免盲目进行规模扩张。以此为基础,全面落实目标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企业参与双方应从目标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调查与研究,从自身财务风险流程出发,派遣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或者聘请专业的并购中介机构,并制定并购项目的财务风险防范流程,做好整合钱的财务审查和整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把控,结合企业实际管理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为降低医药企业并购整合的财务风险奠定基础。

(三)实践整合规划降低财务风险

医药并购企业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系统性的优化整合,包括运营战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风险防范等多个项目。医药企业以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为最终目的,对自身资源和管理能力进行整体优化配置。围绕财务整合的核心地位,通过各个项目的整合规划和落实到位,有效提高医药企业的并购效率,防止并购后出现资产规模扩大,经营业绩不升反降的财务风险。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第2篇

(国药控股沈阳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101)

摘要: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药产品的需求量逐年提升,医药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当前医药企业应收款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erp的发展概况及应用现状,分析了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基于ERP的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管理,以期为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ERP;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146-01

1 ERP的财务管理解决方案

1.1 ERP的发展概述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公司提出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主要是由物流需求计划与制造资源计划综合形成的。ERP主要通过综合整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客户关系等信息资源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ERP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企业生产管理由订货点法向MRP发展;二是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企业生产管理由MRP向MRPll发展;三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ERP系统逐渐形成。

1.2 ERP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ERP自出现以来,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应用模块的集成化:ERP系统能够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通过模块管理实现跨部门的集成化管理。(2)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通过ERP系统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企业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3)业务流程合理化:ERP系统能够实现企业业务的流程化、规范化控制。

1.3 ERP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分析

应收款风险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ERP系统通过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客户信用额度评定、额度自动审批、内部授信制度等模块控制来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并对企业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控制,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应收款风险的管理。

2 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概述

2.1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财务管理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经营活动损失的不确定性逐年提升,这也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销售等财务活动的整个流程中,当前的企业财务控制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损失控制、风险保留四种手段。

2.2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的原因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产品的需求量逐年提高,医药企业在面对新发展机遇的同时,所面临的应收款风险也不断提升,应收款风险也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最主要的财务风险。医药企业出现应收款风险的原因:(1)国家在推动医药体制改革,严厉打击商业贿赂的过程中,部分商业公司违规经营或经营不善导致坏账风险。(2)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混乱,长期拖欠货款。(3)销售人员行为不规范,职业道德不高。

3 基于ERP的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管理

3.1建立医药企业销售过程的实时监控机制

医药企业的销售过程是出现应收款风险的主要经营流程,要实现基于ERP的应收款风险管理,首先应针对销售过程建立完善的实时监控机制。通过ERP系统实现对销售环节的物流、库存、销售、客户服务等流程的综合信息管理,并建立自动纠错报警系统,形成应收款风险预警机制,结合库存模块、应收款模块的综合控制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

3.2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应收款风险管理

ERP在销售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应收款风险管理的具体方式也有所不同。在事前控制阶段,ERP主要对合同信息、销售发票、客户资料等内容进行录入与管理;在事中控制阶段,ERP系统通过自动生成凭证、自动核销款项、自动核对账目等功能实现医药企业应收款的科学管理;在事后控制阶段,ERP具有极强的应收款分析功能,可以提出科学的应收款事后解决方案。

3.3健全一体化管理机制

通过引入ERP信息管理系统,医药企业能够实现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形成跨部门的高效管理机制。ERP系统能够在企业内部建立数据通信网络,对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实现高效的一体化集成管理,从数据信息角度提高了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4 结语

ERP系统是一种科学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完善基于ERP的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医药企业销售过程的实时监控机制,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应收款风险管理,并建立健全一体化管理制度,从而不断加强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推动医药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第3篇

(一)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是指收购方因高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获利能力,致使出价远远超出收购方自身的承受能力,无法获取预期回报的风险。价值评估信息失真和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是造成定价风险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价值评估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目标企业粉饰财务报表、资产账实不符、或有债务未予披露等方面;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不够准确,以及我国缺乏完善的企业并购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在并购业务中因资金供应不足或资金结构不合理而带来的资金风险,主要包括资金供应风险和资金结构风险。其中,资金供应风险是指并购企业未能够筹集到并购所需资金,进而影响并购活动正常进行所带来的风险;资金结构风险可分为成本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成本风险是指因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并购方案失败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没有合理选择融资方式,致使企业资本产生流动而导致并购业务无法顺利进行的风险。

(三)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是指因并购业务中支付结构不合理或现金支付过多而造成整合期间资金压力过大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在现金支付中,因并购方融资能力有限或现金流量不足,而导致并购方案搁浅,甚至失败;在股票支付中,因换股比率不合理,使得并购方的股东权益被稀释,发生较大的股权结构变化,进而导致并购方的资本市场价值大幅度下降,使并购方陷入财务危机;在混合支付中,并购方难以保证多种支付方式的连续性,致使并购过程无限期延迟,给并购后的业务整合带来不利影响。

(四)财务整合风险

财务整合风险是指企业完成并购业务后,因企业财务管理不完善而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购企业不重视财务整合,没有派出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开展财务整合工作,使得并购企业难以掌握被并购方的运营状况;在整合期内,受并购双方财务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会计核算体系、考核体系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并购企业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目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并购企业对财务行为人的监控力度不足,使得财务行为人出现财务失误而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并购业务中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下面以A医药集团公司为例,对该集团公司并购业务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及控制对策进行分析。A医药集团是一家国有医药大型企业,从事中药材、西药、中成药、医药进出口、医疗器械、医药仓储物流、制药工业等经营生产业务。A医药集团公司在并购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财务风险:

(一)融资风险及控制对策

A医药集团公司的经营规模大,在省内医药行业位列前茅。多年来,公司业务资金占用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为了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公司选择了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目标企业进行并购。所以,公司要向银行大额借款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这使得公司不仅要支付大额借款利息,而且还需要抵押优质资产,对公司日常经营带来一定影响。为有效控制融资风险,A医药集团公司可采取以下对策:集团公司可选择已经参股的医药企业作为目标企业进行并购,以降低并购所需资金成本;公司可采取多种筹资方式,减少并购贷款产生的高额利息支出,降低财务风险。

(二)存货风险及控制对策

由于医药企业的特殊性,使其必须保证药品、药剂等库存物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样才能满足病患的用药需要,所以,对库存药品的估测水平以及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药企业的财务状况。就A医药集团公司来讲,若是无法及时了解并掌握并购目标企业的实际库存,则可能造成实际存货超过掌握的数量,由此会导致额外资金被占用,或是由于并购目标企业与公司现有的存货发生冲突,多余的存货也可能占用额外资金。为了有效防止存货风险的发生,公司应当准确把握并购目标企业的存货情况,以此来减少存货对资金的占用,进而降低财务风险。鉴于此,公司在定期对并购目标企业进行调查时,应当对目标企业的存货情况加以关注,可通过到目标企业进行多次的实地参观,详细掌握目标企业的具体存货量,防止并购以后存货占用资金量过多的情况发生。此外,公司还可以采取业务调整的方式,适当改变经营品种,借此来减少库存。

(三)财务整合风险及控制对策

A医药集团公司在并购过程中,若没有全面掌握目标企业的业务开展情况以及财务工作情况,就会面临着财务整合风险,影响集团公司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此,A医药集团公司在并购后,可从财务职责、部门设置以及工作流程上进行财务整合,具体如下:在财务职责方面,集团公司成立资金统筹中心,集中管理和使用资金,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在财务部门设置方面,以集团公司为范本规范被并购企业的财务部门结构,设立相应的财务小组,明确小组负责人,主要包括票据管理、费用出纳、商品结算、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税务管理等小组;在工作流程方面,集团公司制定统一的财务决策、财务预算以及审批制度与流程,要求被并购企业根据财务工作制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财务制度并上报集团公司进行审批。

(四)流动性风险及控制对策

由于一些历史性原因,A医药集团公司的沉淀资金问题比较严重,同时,其在医药行业所开展的各项业务占用了较多的资金,并且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款期也相对较长,借助这部分资金的回收来增强公司整体资金的流动性。此外,公司还可以对现有的业务进行优化调整,减少个别周转较慢、资金占用量大、效益不高的业务,从而加快资金流动,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根据应收账款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追收计划,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减少或避免坏账的出现。

三、结论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药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信息化

医药制造企业产品特殊,关系人类生命健康,承担着更多更重的社会责任。医药行业产品种类繁多、业务量大、时效性强、销售模式特殊、国家管制较多,面临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过程而形成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管理规范,对于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保证财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保障经营目标顺利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具有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化,财务管理集成化,财务组织弹性化以及财务资源供应链化等特点,对企业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财务管理信息化要重新优化配置资源,企业内部控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好机制衔接和制度完善,是医药企业加强企业管理、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控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公司是我国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全国六大医药骨干企业之一,总资产近30亿元。子公司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早在20世纪末,鲁抗医药公司就选择了以信息技术作为突破口,带动生产、财务、人事、市场、物资供应等各方面的创新思考,签下了“医药企业ERP第一单”。多年来,鲁抗医药公司对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机制衔接和协调运行进行了长期的实践与探索。简单来说,主要抓好了以下五个环节。

1、统一软件控制

对于集团来说,加强内部控制主要应从加强监管方面入手。加强监管的核心是管住企业的一本账,管住企业的一本账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全集团使用统一规范的财务软件,提高财务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1999年,鲁抗将集团所属企业的财务软件全部切换到统一的具有网络化和集团化功能、规范的财务软件上来,采用了Oracle Application R11中文版。2011年2月,系统升级为金蝶EAS企业系统,建立起一个完整统一、高度集成的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同步,全面提升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市场综合竞争力。

2、严格操作控制程序

为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鲁抗制定了严格的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主要内容包括:无关人员不得随便进入机房操作;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得擅自修改;机房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不准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如编制补充登记或负数冲正的凭证加以改正;开机后,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现杨;做好日、周、月、季、年备份数据等。

3、加强人员职能控制

由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知识与功能相对集中,集团制定了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为控制操作人员职能,还根据系统支持的不同软件进行职能分工,起到了各部门权利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

4、强化系统安全控制

主要控制措施包括: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集团电脑;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等。

5、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在财务信息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鲁抗的做法主要是:对财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审查信息化财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集团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协调运行的主要成效

1、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衔接和协调运行,最直接、最突出的效果从财务管理水平上反映出来。

(1)准确的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衔接,不但使财务管理人员了解销售、采购、库存、生产的全部过程,而且伴随着它们的每一个作业,财务系统都有相应的反应。产成品一入库立即可以准确地计算该批产成品的成本,供销售参考;产成品一出库就计入销售成本,产生应收款。整个过程信息通畅、透明,保障了成本的准确,实时核算成为可能,杜绝了“造假”的隐患。

(2)有效的风险防范。客户资信管理是提高服务质量,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面对近万个客户,公司制定了相应的资信限额,以便更好地控制发货过程。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衔接,不但使财务能够准确、实时地知道每一个客户当前的账目情况、历史信誉记录,而且系统自动执行能否发货的资金审核,减少了人为控制的随意性。

(3)精准的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系统,可以做到让每一科目的费用都能够实时报告到所应承担责任的部门负责人,并且可以和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预警或禁止信息。业务部门负责人可以在月中任何一天获得当时的收入、毛利、净利的粗报表,便于及时了解经营情况,作出判断和决策。

(4)高效的库存管理。库存是企业的物流中心。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协调运行,使公司总部和各分支机构通过网络实现了产品、物料统一控制,产品、物料、业务和财务之间完全集成,解决了物流、资金流的同步问题。

(5)集中的财务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衔接,为管理人员实时、同步、高效地实施监控提供了条件,有效避免了下属单位和部门主观或客观的“造假”行为。

2、完善了内控机制

(1)企业内部控制范围得到拓展。财务管理信息化所采用的信息技术使鲁抗与供应商、销售商、医疗机构、消费者和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本企业内部,而是逐步延伸到企业外部和宏观环境。

(2)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由顺序化向并行化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处理和管理信息的全面集成,使鲁抗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地分支机构以及与客户、供应商等的每一结点在产、供、销、控制、预测等业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及有关信息,并行输入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并将产生的结果反馈给各业务部门,使企业内部控制必须适应这种并行业务处理控制方式的要求。

(3)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及控制方式发生改变。财务管理信息化通过个人与企业建立起“视窗”,简化了组织结构,强化了控制力,使内部控制的透明度明显增强。

(4)企业内部控制由“命令和控制”向“集中和协调”转变。鲁抗公司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各项工作按等级、过程分工负责,然后通过命令和控制层层分解。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下的企业工作通过信息网络使内部及外部人员之间平等、动态地进行协作和沟通,每一个人都可成为企业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或决策点,通过信息化系统的集中管理,使企业内部控制方式向集中和协调转变。

3、提高了流程质量

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衔接,使业务流程有机地整合在信息化的平台之下,大大缩减了人为干扰因素,减少了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如通过远程销售、采购和财务管理支持系统,一旦客户订单形成,供应系统(采购、生产、配送)就可以转动起来,订单驱动生产、生产驱动采购,最终将产品提供给客户。在系统支持下,不但市场信息可以直接传递到供应系统和财务系统,更方便的是只要重新运行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模块就可以快速改变采购计划、生产计划与财务管理计划,并无时差地传递到供应商和生产车间去,形成快速、高效的供应链新模式。同时,管理流程也得到了改善,建立了管理行为的“预警系统”和“系统审计”,公司可以及时跟踪日常管理行为,实时掌握各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资产负债情况,设置相应的指标和程序,可以了解到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进而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与衔接

财务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环境发生了变化,对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从鲁抗公司的实践来看,要使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良性互动、协调运行,关键是在流程控制、系统控制、管理控制和风险评估等四个方面搞好制度设计与衔接。

1、流程控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是业务流程的转变。财务管理信息化流程的管理、运行和控制,打破了原有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实现了企业财务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因此,根据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流程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部控制对管理层面各个业务流程的运行过程进行流程控制,流程控制的有效性决定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架构。流程化应用要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以各项业务数据为基础,覆盖企业的计划、生产、基建、营销、采购、仓储、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控制,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日常经营管理和生产管理的一体化应用。流程内各业务操作批准权限要按需设置,对经营业务按权限大小进行分级操作控制。要定义好每项流程的流转步骤和相应职能的控制点,严格定义各信息管理体系的编码规则,对会计、预算、业务、设备、物料等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设计,实现数据的统一控制和集中管理。

2、系统控制

在系统控制中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相结合,主要涉及到系统安全和系统运行两方面内容。系统安全主要包括网络安全、应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等;系统运行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运行维护、用户访问、审核验证、身份确认、系统应变控制与设置、不相容职务的设置与验证及信息系统基础环境的设置和验证等。要加强系统安全控制和程序操作控制,数据的一切处理方法和过程必须严格加以规范,建立数据备份系统,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安全可靠。要加强人员职能控制,加强基于授权批准的内部控制管理,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

3、管理控制

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主要依据的是法律、法规、制度、条例、规定等,财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将法律、法规等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纳入流程控制和系统控制中得以实现;部分无法由信息化技术实现的,还需使用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由于信息化带来的一些新问题无法用流程控制和系统控制实现的,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建立起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和体系。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查与审核,确保机内数据与书面数据相一致、数据保存方式安全合理,确保监控与操作分离,实现系统内的有效控制。

4、风险评估

在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就是将流程控制、系统控制和管理控制形成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再结合企业的资源和运行情况及外部环境进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为企业内部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起相应的风险评估反馈机制。其主要内容有:利用网络评估手段,重新确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中的关键业务流程,加强和完善关键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中的各个流程和控制的设计进行评估,确定这些控制是否能很好地满足和支持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最终业务目标的实现;通过岗位职责分离的评估,确保整个流程中稽核点与平衡点的正确与准确,对敏感业务交易给出足够的访问权限;评估控制方式是否合理,重点是看流程控制、系统控制和管理控制的配置是否合理有序。

【参考文献】

[1] 龚杰、方时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方法与案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瑞君:财务管理信息化[M].中信出版社,2008.

[3] 陈镜西:财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加强内部控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0(5).

[4] 李琪: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J].中国外资,2011(10).

[5] 蒋占华:内部控制与财务信息化关系研究[J].财会学习,2007(9).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预警模型 回归分析 医药行业

医药行业的发展涉及国计民生,是老百姓十分关切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原材料价格的频繁波动,该行业的上市公司面临着生产和资金方面的巨大挑战,一旦市场上医药产品的供应不稳定,则势必影响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何帮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及时预防财务危机,避免对医药产品的正常生产造成不良影响,正是本文研究的初衷。本文通过选取近些年该行业中ST股和*ST股半数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以及相同数量的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稳定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借助SPSS 19.0统计软件,构建出适用于该行业的财务预警模型。

一 分析模式和分析样本的确定

选择合适的分析模式是建立财务预警模型的根本。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对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不适合选择单变量分析模式,这是由于从事该行业的企业往往主营业务种类繁多,产品品种多样,难以通过某一综合指标去评判侧重于不同业务的企业。因此,多变量分析模型相比之下则会大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更加适用于分析业务繁杂的医药行业。

就财务预警模型来说,分析样本首先要区分财务失败样本与财务正常样本。对于财务失败的界定,最早的研究都是以企业破产作为唯一标准。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表明,破产样本相对较少,而且此类样本所能传达的信息失真程度又偏高,难以得到正确的评价结果。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关管理机构建立起越来越规范的财务危机防范机制。中国证监会要求证券交易所对连续两年亏损及“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实现特别处理(ST),对于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等情况的上市公司,给予“退市风险警告”(*ST)。因此,在确定财务失败样本时,可以选择该行业中ST或*ST的企业(由于违规或历史遗留问题而成为ST或*ST企业除外),而将非ST或*ST企业作为财务正常样本。

此外,为了剔除随机误差的影响,需要样本的主要特征呈正态分布,样本选择时有意根据配比原则一一配对,保持财务失败样本和财务正常样本数量相等(样本选取见表1)。

二 财务指标组合的确定

由于该行业需要采用多变量分析模式,本文在财务指标的设计筛选过程中,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第一,财务指标要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与财务失败最密切相关的分析点,偿债能力差的企业往往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一旦资金周转不灵很有可能导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致使企业陷入财务失败的境地。

第二,财务指标应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陷入财务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经营业绩差。如果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良好,即使是短暂的资金周转不灵也不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影响。

第三,财务指标要体现敏感性原则。财务预警模型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应当能够对财务数据的变化做出迅速明显的反应。这样才能起到预警排警的作用。

第四,财务指标要具有非共线性。由于一些共线性太强的指标反映的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选择分析指标时应当在尽可能综合全面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筛选,避免指标内容的重复浪费。

第五,财务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反映效果良好的指标,如果数据较难获得或取得成本很高,则应选择舍弃。

根据以上五项原则的要求,本文选择了反映偿债能力的营运资金充足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反映长期偿债能力)和财务保障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反映获利能力的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营业利润的比值;反映获现能力的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反映成长能力的净利润增长率和资产留存收益率共十项指标对应的样本公司财务数据,输入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有效性筛选,最终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营运资金充足率、资产留存收益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营业利润的比值和财务保障率共六项指标入选,成为适用于分析医药行业的财务指标组合。

三 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

根据系统筛选的财务指标组合重新整理样本数据,选择企业成为ST之前一年的财务数据计算需要的指标值并标记X1~X6。定义Y代表企业判定值,将财务失败样本的判定值定义为0,将财务正常样本的判定值定义为1,用以表示样本企业财务稳定的程度。于是,可以构建出适用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如下:

Y=a1X1+a2X2+a3X3+a4X4+a5X5+a6X6+ε

根据样本公司财务数据计算得出的指标组合值如表2所示。

a. 因变量:判定值(Y)

将计算出来的样本指标组合值输入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求出财务预警模型的系数和修正值(见表3)。从而可以得出财务预警模型为:

Y=-0.007X1+0.004X2+0.209X3+0.025X4-0.13X5+0.017X6+0.504

由于多元线性回归法的随机误差默认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以得出预测结果的判别临界点为:

Wc=(W0+W1)/2=0.5

预测值低于0.5,说明企业面临财务失败的危险,反之,预测值高于0.5,是财务状况正常的表现。

四 模型的实用性检验

模型的实用性检验包括模型的拟合度检验和模型的实证检验。

模型的拟合度检验可以依据表4,R=0.978接近于1,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医药企业的财务状况。

模型的实证检验需要该行业所有同类企业或随机抽取部分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整理,带入预警模型,对判定结果进行检验。以2011年ST东盛和华东医药两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例(如表5所示)。显然,按照构建出的医药行业财务预警模型判定标准,ST东盛的判定值Y=0.198<0.5,预示着企业正陷入财务危机,需要考虑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缓解和改善;而华东医药的判定值Y=0.557>0.5,显示财务状况正常,目前不存在财务危机,但该判定值与0.5接近,因此企业应当提高警惕。

此外,对医药行业42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上述假设模型的总体准确率达到85.7%,说明该预警模型能够较好地判别上市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危机(检验情况如表6所示)。

五 结论

为了帮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有效地防范财务危机,本文通过对该行业陷入财务危机中的上市公司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与同行业中财务正常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借助SPSS 19.0统计软件,构建出适用于该行业的财务预警模型。而且经过实证检验,预测的总体准确率达到85.7%,表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起到预警作用。

注释

① 本文各表数据来自医药行业部分上市公司2004~2011年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