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力需求分析

劳动力需求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力需求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力需求分析

劳动力需求分析范文第1篇

一、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特点

(一)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比重提高,原料工业比重下降

2003—2010年间,工业从业人数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占工业从业人数比重,2003年为42.1%,2010年下降到40%,下降了2.1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从业人数比重,2003年为57.9%,2010年上升到60%,上升了2.1个百分点。从年平均增长速度看,各行业之间的差别较大。

一是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从业人数增速较快。2004—2010年间,通信及电子设备、电子机械、交通运输设备、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6%、12.49%、9.1%和8.65%,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8%)7.96、4.44、1.06、0.61个百分点。

二是具有高能耗特点的原料工业增速低于平均水平。2004—2010年间,金属及非金属制品、石油炼焦、化学、黑色金属四个行业分别增长6.63%、6.41%、6.19%和4.39%,低于全行业平均增速1.41、1.63、1.85和3.65个百分点。但是,有色金属行业保持较高增速,增长8.74%,高于全行业增速0.7个百分点。

三是轻工业增长呈现分化特点。2004—2010年间,纺织服装业增长5.32%,低于全行业平均增速2.72个百分点,但食品饮料、木材造纸两个行业均增长8.51%,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0.47个百分点。

2010年与2003年比较,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占制造业从业人数比重上升。电气机械、通信及电子设备、通用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4个行业分别提高了1.77、3.61、0.4、0.45个百分点。4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7.42%提高到33.66%。

具有高能耗特点的原料工业的比重下降。黑色金属、石油炼焦、化学、金属及非金属制品4个行业分别下降了1.12、0.12、0.73、1.02个百分点,但有色金属业的比重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上述5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6.64%下降到23.65%。

轻工业的比重变化呈现分化态势。纺织服装业的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但食品饮料、木材造纸两个行业分别上升了0.25、0.18个百分点。3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从33.33%下降到31.44%。

总体上看,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的从业人数比重上升,具有高能耗特点的原料工业以及轻工业的比重下降。

(二)技能、技术劳动者需求增幅大于平均水平

随着工业规模扩大和产业技术提高,技能、技术劳动者需求大幅度增长。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2003—2009年,包括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内的技能劳动者增加了1930万人,年均增加386万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人数比重,分别提高了4.37、2.73、0.54、0.11个百分点,而初级工占技能劳动者总人数比重减少了7.74个百分点。

然而,相对于技能、技术劳动者需求的快速增长,技能、技术劳动者供给增长缓慢。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在全国部分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收集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表明,2002年以后,各等级技能、技术劳动者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值(求人倍率)均超过了1,技术、技能劳动者需求增速高于求职人数的增长,技术、技能劳动者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且总体上越是较高等级,供不应求的程度就越大,如2011年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值达到了1.88、1.76和2.29。然而,劳动者整体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值在多数年份未超过1。这说明中国同时存在着技术、技能劳动者数量不足和劳动者总量过剩的现象。

(三)制造业对低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仍然旺盛

制造业所使用的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为主。2009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0.8%,高中文化程度者占20.6%,大专及以上者占8.6%。据2010年12月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制造业中使用的农民工,绝大多数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在纺织、服装、鞋帽业中,男性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比重接近80%,女性农民工的该比重超过了87%。2002—2009年间,制造业的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的学历构成,几乎未有大的变化。

劳动力需求分析范文第2篇

(一)物质形态商品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必须购买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这就要求商品具有交换价值,商品交换价值是以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为基础的,而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当现有社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强度一定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就决定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而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又取决于劳动者所具有的生产技能、技巧和速度,而这种生产技能、技巧和速度是需要职业教育来传授的。因此,物质形态商品市场的丰富和繁荣需要职业教育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具有该专业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的,甚至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的劳动力。

(二)职业教育对物质形态商品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物质形态商品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职业教育通过产学结合,或者校办产业,直接生产各种物质产品,充实、丰富物质商品市场;第二种则是通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间接满足物质形态市场对职业教育的价值需求。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这一教育目的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围绕技术来展开,技术是职业教育中最为丰富的课程资源。职业教育通过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或职业培训,向未来的劳动者传授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专门性质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提高他们的劳动熟练程度,生产技能技巧和劳动速度,从而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生产更多的商品,丰富和繁荣物质形态商品市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物质生活、生产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和价值,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

二、职业教育对服务市场的价值

(一)服务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服务产业是伴随第一、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随着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客体需求的系统化要求日益强烈,服务市场也应时而生。从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需求分析,无论是生产服务市场、生活服务市场、还是流通服务市场,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服务就是为第一、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的专业劳动能力,以满足产业部门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力需求,这个劳动能力的培养,则需要职业教育来完成;从市场客体的需求分析,各级政府机构需要职业教育研究部门为其开展宏观政策决策、教育战略决策提供数据;各行各业的企业等团体需要职业教育为提供劳动力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文化服务等;各个家庭和个人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就业指导服务、职业资格认证服务等等。

(二)职业教育对服务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服务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国家服务市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改变劳动力的质量和形态来为市场服务。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智力水平,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把非熟练的劳动力训练成熟练劳动力,提高未来劳动力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改变现有劳动力的形态,使其由从事简单劳动到从事复杂劳动,由从事一般性劳动到成为专门人才。二是职业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市场客体,也需要服务市场的系统化服务,从服务需求的角度满足服务市场的价值需求。这种由职业教育服务需求驱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成为服务市场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例如,由职业教育服务需求驱动的教育服务有:教育咨询服务、职业教育金融服务、职业教育学术服务、职业院校学生服务等;面向职业院校的服务主要有:学校招生服务,贫困生资助服务,教师干部培养培训服务,教材开发、发行服务,实训设备、实训基地服务,顶岗实习与就业服务等;面向职业教育整体工作的服务有:机关、学校、培训机构、管理和教学等各方面科学研究服务,院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评估服务,各种职业教育学会的学术社团服务,职业教育的传播与宣传服务,职业教育竞赛与会展服务,职业教育的各种评奖活动,表彰活动服务,等等。

三、职业教育对文化市场的价值

(一)文化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从文化市场的主要构成要素文化产业的角度分析,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际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已经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25%以上,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2005年底,动漫产业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据统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例分别达到20%和10%。在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2004年和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约为10%,当然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比,仍然大相径庭。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分析,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推力之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科技化、工业化和大众化都需要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职业教育这个以技术传授为主要目标教育类型的大力支持。

(二)职业教育对文化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文化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是从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的角度。首先,职业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科技化。文化作为精神产品,不能永远留存在创作者的头脑之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使之外化为具有一定文化的载体,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通过对技术的传授来实现文化的科技化;其次,职业教育促进了文化的工业化。尽管文化艺术的本质在于“个性的、一次性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但是,文化艺术的个性、独创性主要是通过文化生产的创造环节和作品阶段来体现的,“批量化、格式化、标准化”的大规模制作、复制手段,则大大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最后,职业教育通过它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推动文化民主,推动文化大众化,保障了文化人权,从而发展了文化产业,繁荣了文化市场。

四、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价值

(一)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依据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2013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首先从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从行业需求看,83.4%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36.5%的企业用人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从需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7.8%,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9.6%。从求职看,55.7%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等级,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50.4%。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能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72、2.31和2.1。这就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教育、培训空间。再次,从求职人员的分类情况来看,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0.6%,除去其中的新成长失业青年的23.9%,仍有就业转失业人员与其他失业人员26.7%;外来务工人员(包括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的比重为38.8%,这些人员亟需职业教育对其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训。

(二)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结构必须满足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劳动力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优化的劳动力需求,但是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而应该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的驱动者———国家经济转型的趋势,要紧密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策略,对经济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而引发的劳动力需求进行预测,并结合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合理调整职业教育结构。二是职业教育需要依据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人才的需求,确定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各职业院校也需要据此科学分析自己的教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并据此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及时淘汰落后专业,开发新兴专业;各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双证书”制度和“学分制度”,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人才的需求。三是职业教育要依据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在积极开展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职业培训,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学校教育在进行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各种资源,进行多元化的职业培训。

五、职业教育对技术市场的价值

(一)技术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要求我国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党的十则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党的战略决策,促进了我国技术市场的繁荣,为我国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技术市场是科技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科技商品的质量和多寡是影响技术市场的重要因素,技术市场首先需要丰富的科技产品,也就是说,技术市场首先需要科技产品生产者的大力支持。从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技术发明主要由行业中技艺娴熟的工匠承担,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技术的突破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支持,“此后,技术发明的主要源泉由经验转移到科学”,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技术的创新和发明,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本身拥有的巨大技术资源,也会在“产学研”过程中为技术市场做出贡献;其次,技术市场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也需要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进一步推广,使其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职业教育对技术市场需求的满足

职业教育对技术市场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职业教育通过对传统科学技术、生产经验的选择和传递,为技术市场提供大量的技术应用者,这些高质量的技术应用者,一方面在生产实践中继承、传播前辈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新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二是职业教育是新技术传递和再生产的有效形式,职业院校充分利用、整合本院校的教育资源,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大批量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大大缩短新技术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对技术市场中技术商品的使用和推广产生积极的作用。三是职业教育本身拥有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这是一个既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科技研究的师资队伍,再加上职业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专业设置及专业群建设更加贴近社会和企业需求,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的空气也很浓厚,教学和科技研发本身的相互促进,因此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新技术创造中心,可以直接为技术市场提供技术产品。

六、职业教育对信息市场的价值

(一)信息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信息市场的形成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随着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信息量的成倍增长,信息需求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市场逐步成熟和完善。信息市场的繁荣需要信息产业的繁荣做支撑,信息产业的繁荣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自动化生产方式将取代传统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柔性生产方式将取代刚性生产方式,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将取代大规模集中性生产方式;信息产业的繁荣还带来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传统产业普遍实行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信息产业的兴起还带来了数字化生产工具的普及和应用。所有这些变化,都需要有职业教育培养出能够迅速适应信息社会的劳动者,来推动信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二)职业教育对信息市场需求的满足

劳动力需求分析范文第3篇

所谓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的分析。人力资源预测则是指在对企业过往的人力资源情况及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状况的一种假设。其预测有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两种情况。所谓需求预测是指企业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对未来所需员工数量和种类的估算;而供给预测则是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调配能力以及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预测的影响

根据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在对人力资源进行预测的时候有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求,同时也要考虑在不同的阶段可能影响人力资源的不同因素。可以说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企业的人力资源供需始终处在不同的状态,也就是说供需平衡的状况是很少的,而供需的矛盾却是经常的。

在企业的初创和成长期,需要招聘大量的人员,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这个时期需要做好人力资源供给的分析工作;在企业的转型期,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是很突出,这时需要考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的能力分析,做好内部的岗位转换等调配工作,充分做好工作量的分析工作,使岗位的供需状况趋于平衡;在企业的稳定发展阶段,由于内部存在着退休、离职、晋升等问题,内部冗员开始增多,人力资源需求严重不足,这个时期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工作,以确保这些冗员的安置工作,从而能够保障企业度过难关;在企业的再造期,企业已经成功转型,对人力资源,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规划处在一个较为理性的阶段,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尽管仍处在矛盾的状况下,但由于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所以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已经较少出现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也就是要解决人力资源供需平衡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

人力资源预测的重点考虑问题

以下描述适合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的情况。

在企业的成长期阶段,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人力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这个时期我们所做的人力资源预测工作,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一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发展战略中对人力资源岗位的需求重点是什么,如是重点发展研发能力或者重点发展市场销售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人力资源供需的预测;

2、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和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供给能力,包括所需高等院校的符合公司岗位需要的应届生的供给情况;

3、公司人力资源政策特别是薪酬政策对内部和外部人力资源的影响,如公司的薪酬政策是否处于同行业的领先水平等,这些对内部和外部的人力资源的吸引都有重要的决定意义;

4、企业内部文化环境以及外部地域的情况,如企业的品牌度较强,内部企业文化对员工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等等,这些对我们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起到指导作用;又如企业所处的地方不是中心城市或是较为偏远的内陆县城,尽管整个人力资源供给状况较为充足,但这样的地理位置仍会使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受到较大的抑制;

5、公司几年(至少是三年的)的招聘情况,录用率如何,到位率怎样等,这些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都将具有指导意义;

6、公司几年(最好是三年的)人员的离职情况,包括辞职率、辞退率等,以及离职的原因分析等等;

劳动力需求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南省;劳动力转移;特点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47-03

在中国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将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所指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就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劳动大军,是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劳动力的转移是对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主要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同步进行,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异地流动也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与途径也大致与全国相似并同步进行。但到目前为止,与全国相比,其转移的效果、效率并不理想。

一、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收入差距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障碍,城镇居民收入越高,人口流动就越高,相反技术落后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步降低,人口流动也随之降低,这使得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距,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收入的差距自然成为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基本动力,于是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涌入城市,也就是所谓的劳动力转移。

(二)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云南省的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国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起来,并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10 3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高于全国5.2个百分点。而且全省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新跨越。

城镇,它是一个既不是城又不是乡的独立存在的区域,但就性质来说,它是既依赖于城市,又依赖于乡村,它把城乡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区域,这样就决定了城镇具有城市和乡村的某些特征。城镇背靠大中城市,腹容广大农村,确实起到了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及联系和调节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城市社区之间的交流,而且还促进了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人才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互相渗透。同时,还促使城乡社区在功能上的互相补充。而且,城镇作为联结城乡的纽带,能够充分发挥其城乡经济的网络功能,积极地促进城乡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建立城乡社区分工协作的社会经济统一体。

(三)耕地面积的减少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民族最多的山区省,94%为山区半山区,耕地面积占6%。一方面,云南省农村人口每年都有所增长,农村劳动力也自然地随之增长。云南省耕地面积9 365.84万亩,坡度在15度以下的陡坡耕地面积4 206.87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45%,耕地质量明显偏低。据有关部门统计,云南省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耕地目前已被建设用地占用近30%,如不及时转变建设用地方式,优质耕地将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不断的增长膨胀的趋势下,可利用土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的增加,从而使农民耕地的面积越来越少,又加上云南省近几年来的罕见的干旱问题,导致农民无地可种、无粮食可收。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以谋出路。

二、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一)数量、比重大

云南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以2009年、2010年、2011年农村劳动力数据做对比。

通过这三年的的数据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每年都不断地持续地增长,劳动力增长的速度快,转移的数量多,占的比重大。

(二)产业分布及需求方面

1.产业分布方面。而近几年来,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从劳动力转移数量或是转移的行业分布均有大幅度的增长。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转移比重为62.3%、12%、25.7%,2010年为60.43%、12.6%、26.97%,2011年为59.4%、13.1%、27.5%。① 这十年间,转移后仍然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幅度的增长,而且现在呈上升趋势;而转移的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下降很多,但是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转移的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比也有所下降,但是也是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

2.产业需求方面。从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看,2012年全年中,住宿和餐饮业占19.55%;制造业占13.99%;建筑业占10.78%;是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较大的前三个行业,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行业;从产业分组需求人数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7.05%、35.34%、57.6%,仍以第三产业的需求较为旺盛,较2012年第二季度相比增加0.0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较2012年第二季度增加1.45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与2012年第二季度相比减少了1.48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个百分点。②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三大产业分布中,把第三产业作为转移就业目标的劳动力,虽然较去年相比相对减少,但是所占比重依然很大。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很少,但是目前仍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较2012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但与去年同期也呈上升趋势。所以劳动力转移在产业需求方面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体。

(三)劳动力招聘、应聘条件方面

1.性别方面。从云南省对劳动力的需求看,在2012年劳动力需求分析中,87.49%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从求职者的性别结构看,男性求职人数高于女性,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5.75%和44.25%。

2.年龄方面。从云南省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年龄要求看,93.62%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有要求。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约占总需求的72.71%,其中,对16~24岁之间劳动者的需求占总需求的32.32%,对25~34岁之间劳动者的需求占总需求的40.39%。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求职者中同样以青壮年为主体。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9.26%,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1.39%,较2012年第二季度增加2.5个百分点;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7.87%;较2012年第二季度减少1.73个百分点;35~4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求职总量的22.91%,较2012年第二季度减少1.35个百分点,年龄构成与用人需求基本一致。在性别方面,男性求职人数相较2012第二季度和去年同期需求比重都有所下降,但在数量上依然多过女性;在年龄方面,25~34岁青壮年是求职的主体,虽然较2012年第二季度有所减少,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呈上升趋势。所以在农村劳动力的招聘和应聘中的性别方面男性劳动力求职人数依然会多于女性劳动力求职人数,而在25~34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壮年依旧是求职的主体。

(四)跨省转移方面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在2000 年11 月1日,全国共有流动迁移人口1.4亿,占全国总人口(1 242 612 226 人)的11.6%。其中,跨省转移人口为42 418 762 人,占总人口的3.41%。其中,江西省跨省转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最高,为9.11%,其次分别为四川省(8.42%)、安徽省(7.33%)和湖南省(6.81%)。而云南省跨省转移人口为343 542 人,仅占当年总人口(42 360 089 人)的0.81%,此比例仅高于自治区(0.76%)、北京市(0.68%)和广东省(0.51%),在全国排倒数第四位。同样,根据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比重太低,仅为4.67%,而四川省、重庆市和贵州省此比重分别高达约50%、57.7%和63.9%。云南省这一比重仅为四川省的9.34%、重庆市的8.09%和贵州省的7.31%,均不到1/10。另外,2002 年,在本省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占当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85.82%,而转移到省外的农村劳动力只占当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14.18%。

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比重低,有地理位置的原因,即地处高原,交通不便,也有少数民族人数比重大等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思想观念问题。云南省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流动意识不足,还存有浓重的传统保守观念。

三、结论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现阶段决不能忽视的关键问题,农村劳动力之所以会选择转移主要还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且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二元经济结构转向到一元经济结构的必然过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收入水平差异;子女教育问题;转移的劳动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等问题,因此云南省应在促进就业,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村的教育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基础教育;完善政策,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等面作出努力。只有合理的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云南省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人地矛盾问题以及加快和推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才能更快地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刘殿臣.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特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

[2] 2012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云南省统计局,2013:4.

[3] 张翠英.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

劳动力需求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UML;用例图;类图

0 引言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将农村部分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和岗前培训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该工作主要是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主要由市、县、乡和各级培训机构分级负责共同完成。市级工作由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统一负责,主要是监督和领导辖区范围内市级各责任部门及各县(区)的所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各县(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由各县(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和领导管辖本县(区)范围内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各乡(镇)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由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管辖本乡(镇)范围内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目前,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对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普查;另一块是对农村劳动力实施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普查一般是每4至5年开展一次,任务是调查收集本辖区范围内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基本资源状况,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年纯收入、有无劳动能力、从事的行业和从事的行业性质等等。该工作目前主要由各县(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洲工作领导小组规划组织,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各培训机构负责实施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每年都要进行的一项日常主要工作,就浙江省内调查该项培训工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各乡(镇)成立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或农校负责实施各村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另一种是由县(区)管理机构直接委托各类民办机构,由各类民力机构牵头负责实施各村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训经费支出主要是各类培训机构的培训费用以及对参与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人员进行经费补贴两部分,经费来源一般每年由市、县(区)和乡(镇)三级政府根据劳动力培训人数确定。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Web的由市、县(区)和乡(镇)三级政府、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使用的,具有上述功能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办公系统。

1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UML分析设计

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以可视化方式描述软件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的标准语言。UML版本自1997年UML 1.1公布以来几经修订,到近年来UML2.0的,UML逐渐成熟。UML不仅支持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还支持软件开发各个过程。同时通过对软件系统的可视化建模,可直观地描述出系统的流程、交互形式及系统的结构框架,而且能形成良好和规范的软件文档,方便软件的维护工作。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使用了UML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办公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

1.1 用例图

用例图是UML用来表达系统功能性需求的模型,它是从用户的观点来描述系统功能的可视化视图。用例是系统中的一个功能单元,可以被描述为参与者与系统之间的一次交互作用。用例图是从用户需求中提取,以黑盒的方式描述的开发系统的功能需求。图1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办公系统的用例图。从图1中可以粗略了解整个应用系统的轮廓。该系统有7种类型的用户,其中市级用户分两种:一种是市级一般用户,使用“管理计划”、“管理进展”、“管理经费”这3个主要用例描述对辖区范围内的培训计划制订、培训进展情况以及培训经费到帐使用情况的管理;另一种是市管理员,他除了继承市级一般用户的权限以外,主要是使用“管理用户”和“备份数据库”这2个用例,实现对市级用户开户及管理,以及对数据库备份的功能。县区级用户也分两种:一种是县区一般用户,使用“管理计划”、“管理进展”、“管理经费”、“管理文件”、“审核”这5个主要用例,完成辖区范围内的培训计划制订、培训进展情况、培训经费到帐使用情况的管理,培训文件的管理以及培训项目和培训人员资格的审查等功能;另一种是县区管理员,他除了继承县区一般用户的权限以外,还继承乡镇用户和培训机构用户的权限,主要是使用“管理用户”和“规划系统”这2个用例对县区范围内的所有系统用户,包括乡镇用户和培训机构用户进行规划和管理。乡镇用户也分两种:一种是乡镇一般用户,使用“管理劳动力”这个主要用例,完成对乡镇劳动力普查资料的管理工作;另一种是乡镇录入用户,使用“录入普查数据”这个主要用例,完成在WEB客户端大量批处理的普查数据录入任务。而培训机构用户使用“管理项目”、“招生”、“管理班级”、“培训统计”这4个主要用例,完成培训项目的制订申报、培训招生、培训班级的管理以及对培训的完成情况进行各种统计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登录”用例是所有用户使用其他用例前必须运行的用例,只有运行了“登录”用例后,系统才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进入相应的操作界面。

1.2 包图

在UML中可以用包图将整个系统的结构表达出来。包图由包和包之间的联系构成。包图的图形节点是包,节点之间用弧(依赖或泛化)连接。包是一种分组机制,它把一些模型元素组织成语义上相关的组,便于开发和维护人员进行交流。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办公系统为三层体系结构。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由表示层、应用逻辑层和存储层组成。表示层即用户界面部分,它主要负责与用户交互,基本上不处理应用业务过程,而将请求转发给应用逻辑层;应用逻辑层即业务处理部分,它专门负责管理业务过程的任务和规则;存储层即数据存储部分,它专门负责与数据库的管理与通讯。图2是系统的体系结构包图,图中的虚线表示包之间的依赖关系。用户界面包中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的所有视图相关类;业务处理包中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中的所有领域相关类;数据存储包中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中的所有与数据库打交道的数据存储相关类。当用户使用用户界面包中的视图类发出业务请求时,它将请求转发给业务处理包中的领域类进行业务处理。当领域类需要进行数据库操作时,它是通过数据存储包中的数据存储类对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的。

1.3 类图

类图是UML中的核心图,是系统逻辑视图的表示方法。类是具有相同结构、相同特性、相同关系和相同语义的对象的集合。通过类图可以描述以下基本元素:类以及类属性和操作;不同类之间的关联、聚合、相关和继承关系;类的实例数量特性和遍历方向、角色名等。总之,类图展示了一组类、接口和协作及它们问的关系。系统可有多个类图,单个类图仅表达了系统的一个方面。通过分析用例图,可以发现相关的类并确定类之间的关联和其内部结构。限于篇幅,下面只给出业务处理包中的主要关系类图以及类中主要的属性和操作,如图3所示。

图3中学员类是农村劳动力类的子类,系统管理员类是系统用户的子类,可以用带三角形的空心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泛化关系;培训项目类与班级类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可以用带虚线的箭头来表示这种关系;图中关联两端的符号修饰,表明两个类之间是一对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关系。类图之所以是UML中的核心图,因为目前只有类图才能在实现阶段完全生成框架代码,因此类图提供的信息越多越详细对后续的代码生成越有好处。

1.4 顺序图和状态图

类图是UML的静态结构图,从类图中我们不能知道类与类之间如何协作完成系统的功能。为了描述系统的功能是如何完成的,UML中可以使用多种视图、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对象的行为和对象之间的交互。这种行为建模能力,在UML2.0中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UML2.0中协作图已不用了,变为通讯图(Communication Diagrams),增加了消息的并行表示方法;顺序图增加了多个片断,允许在一个顺序图中显示更复杂的选择,同时顺序图片断支持顺序图元素的重用;新增时序图和交互概观图两种交互图;活动图不再与状态机结合在一起,支持大量的附加流特征,不再把重点放在各种状态转换上,而是放在沿着各个活动边沿流动的令牌流上;状态图的变化不大。UML2.0的这些行为建模能力,并不是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画所有的视图,而是要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建立不同的模型视图。在本例中,选择使用UML2.0顺序图和状态图。在顺序图中,我们能够清晰、明确地显示控制流,以及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为了说明7种不同的用户的登录过程,在这里使用UML2.0顺序图来描述,如图4所示。

图4中使用了两个交互片断,第一个交互片断是根据记录数是否大于0来判断用户名和密码是否正确,并作出不同处理;第二个交互片断是嵌套于第―个交互片断的else中,它根据输入次数是否大于3,相应作出不同处理,以控制非法用户的多次登录。需要说明的是,在操作6和7中,七种不同用户是根据系统用户“所属地区种类”和“用户性质”这两种属性判断出来的。“所属地区种类”有市、县(区)、乡(镇)、培训机构这4种值;“用户性质”有一般用户、系统管理员、录入用户这3种值。对于市级和县(区)级用户的“用户性质”只有一般用户、系统管理员两种值;对于乡(镇)级用户的“用户性质”只有一般用户、录入用户两种值:对于培训机构用户的“用户性质”只有―般用户―科值。因此,市级用户根据“用户性质”分别进入市一般用户操作界面和市系统管理员操作界面;县(区)级用户根据“用户性质”分别进入县(区)一般用户操作界面和县(区)系统管理员操作界面;乡(镇)级用户根据“用户性质”分别进入乡(镇)―般用户操作界面和乡(镇)录入用户操作界面;培训机构用户的“用户性质”只有一种,只进入培训用户操作界面。也就是说,七种不同的用户将从同一登录页面进入不同的操作页面。因为篇幅限制,系统的其它顺序图此处从略。

状态图是类图的补充,借助它可为单个类或对象的动态行为建模,一个类或对象的所有可能状态以及事件发生时状态的转移条件,在状态图中能够清晰、明确地看到。一般只对有多个状态并且行为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类绘制状态图,而不必为每个类绘制状态图Ⅲ。本系统中培训班级具有多个状态,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培训班级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部状态,以及什么事件触发状态的转换。任何一个培训班级从申报班级招生开始,总处于其中某一状态,直到培训完全结束成为历史状态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