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信息安全

数字经济信息安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信息安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信息安全

数字经济信息安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矿井安全 监控电子信息化技术 应用

在矿井开发难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矿井的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方面监控电子信息化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企业要想实现安全第一的管理生产目标,就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煤矿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矿井的安全管理,它有效的保障了施工的安全性,实际当中有毒气体管理、瓦斯管理、通风管理组成了煤矿行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矿行业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通过开发适应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监控系统,形成了用信息处理的高科技,在这种情况下煤矿的现代化安全建设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提升管理水平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瓦斯安全监测系统

施工中的重要难题之一就是瓦斯的安全问题,当前有很多种方法用于瓦斯的安全监测,虽然这些方法具有不同的种类和结构,但是大部分具有类似的功能和基本原理,一般有传输设备、监控中心、分站点、传感器等构成瓦斯的安全监测系统,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共同实现传输信息和采集信息的功能。

实际中存在多种传感器,包括风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等,这些设备对于矿井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矿井下面对各个传感器的信息进行采集,然后进行信号处理并向监控主机进行信号传送,同时指令会被传输至分站点并且进行相应的安全报警工作。

二、矿井通风网络监控系统

矿井通风监测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具有类似的结构,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信息技术结合动态系统模拟技术和通风网络安全技术,进而推动矿井在作业时通风网络的安全性能的提升,其主要结构包括地面控制、传输设备、分站点、传感器等。

提升瓦斯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提升矿井的通风网络设备,它能够实现对矿井事故中风流的有效控制,进而实现科学应对灾难的目的[1]。

三、矿井矿压监测系统

实际当中地面控制中心、传输设备、矿压传感器共同构成了矿井矿压监测系统,它能够灵敏地判断矿井在施工时的压力变化。矿压传感器会接受液压支架上的压力信号,然后传送相关信息。每个矿井采取都应当设置相应的监测点,这样地面监控中心就能够及时准确的接收到采取的情况。在井下的分站检测中可以联合多个矿压传感器,这样更加有利于及时信息传输的实现。通常来说通讯电缆以及调节器共同组成传输设备,其主要作用在于进行多媒体信号的传输。

每个分站点经过矿压传感器发送来的监测信息都能够通过地面上的计算机屏幕显示,能够在一定参数范围内进行监测,当遇到超过传感器限定值的情况就会出现报警操作,这样就会切换到紧急处理的状况,工作人员据此进行相应的处理活动。通过地面计算机能够实现重要参数及时准确的存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参数的对比,同时还能够随时调用任何资料,这样就能够实现对以往数据准确性的查询。

四、井下安全考勤系统

井下安全考勤系统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构成部分包括计算机中心和支线通讯,监测的内容包括入境考勤点和出井考勤点两个方面。

当前正在使用两个类型的安全考勤系统,但是两者却具有不同的运行方式,一种考勤系统运用金属片打卡的方式,它在地面上设置入井和出井的考勤点。另一种考勤系统采用矿灯灯头打卡的方式,这种系统在井上和井下设置考勤点,能够实现对安全考勤问题的实时监测[2]。

五、专家智能系统

当前很多因素都会对煤矿生产中应用的监控信息技术产生影响,这样监控系统高层次的管理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很多状况下每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具有这些信息技术的所有权和所用权,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较高标准的管理并没有实现,安全预测、决策的功能还远没有实现。专家智能系统是信息技术发展中的成果最高的一种,对于煤矿企业中高层次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这些系统还没有实现广泛的应用,但是确实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该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专家信息数据库和数据资源采集智能决策系统[3]。

六、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矿山生产安全监测系统在矿山的安全生产运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地方企业应当强化对安全监测系统的重视,提升整体安全监测水平进而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

参 考 文 献

[1]芮千龙.浅析监测监控技术在矿井安全生产中的发展与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9):203.

数字经济信息安全范文第2篇

**年,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关心支持下。州信息化办公室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个服务”为宗旨,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年自治州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回顾

(一)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努力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一是整合信息资源,搭建全州农村经济信息网。今年,州委、州人民政府启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整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县市办公OA系统和各通信运营商网络资源,搭建了巴州农村经济信息网,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切入点,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用工岗位、农产品供求、市场信息、农业政策、龙头企业、名优产品等栏目。截止目前,农村经济信息网共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43587人、输出32951人,用工岗位65942个、招聘5707人,各类农产品供求信息600余条。自治区信息产业厅苏副厅长在我州检查工作期间,通过电话抽查,许多农产品信息后不久便找到买家。通过农村信息网的建成,在方便农牧了解种养技术、农产品市场行情、劳动用工信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信息服务平台。

二是加大农村经济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展了农村经济信息网应用范围。今年4月开始,州信息化办公室编印了《自治州农村经济信息网使用手册》,抽调人员到各县市对农村经济信息员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培训,培训人员1500人。今年11月,利用冬闲,开展了为期两个月“信息技术进农村”培训活动,现已培训20个乡镇的村干部、农业大户和农牧民1000余人。采取“小手拉大手”(将农村经济信息网制成挂历发给学生带回家向父母介绍)的形式,对全州农牧民进行农村经济信息网宣传,发放挂历3万份。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农村经济信息网走进千家万户,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效果明显。

(二)完善州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公开大屏幕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一是进一步优化政府网站功能,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始终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作为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抓手,督促州直部门建立网站或网页,将各单位工作职责、行业管理、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办事指南、联系方式等通过网站,方便群众办事和公众监督,目前已有50个单位建立了网站或网页。今年,围绕政府网站“公众参与、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三大功能,对州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增加了“网上办事大厅、政务公开、三农服务”等栏目,还首次对自治州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进行了网上视频直播,改版后的网站体现了便民服务、宣传巴州等特点。截止目前,政府网站累计访问量1800万人次,今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我州政府门户网站在全疆绩效评估中获第一名,并在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取得靠前位次。若羌、轮台、尉犁县政府网站在全疆县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分获前三名。全州政府网站受到广大网民和社会公众的好评,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二是加大“州长信箱”督办力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州长信箱”督办力度,申请成立了“州长信箱”督办室,增加编制3名。并对“州长信箱”办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功能进行了完善,增设满意度调查功能,加强了群众对部门承办信件的监督,信件的受理、审核、转办、签收、答复、督办等基本实现了网上办理。今年,“州长信箱”受理群众来信1470件,较上年增长50%;答复群众来信1440件(公开答复群众来信1376件),办结率达98%。来信主要反映医疗教育、房产物业、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社会救助等关系民生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督办,大部分信件都得到了满意答复,暂时不能解决的,都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三是精心安排政务公开电子大屏幕节目播出,为公众提供政务信息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大屏幕作为党政机关推进政务公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窗口,今年播出内容增加了“农村经济信息”、“劳务用工信息”和“周末影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并对党的十七大、自治州“两会”等重大事件进行了直播或转播,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群众关心的信息,通过电子大屏幕传递出去。

(三)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一是对政府专网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办公效率。今年将州政府到县市专网升级为2M光纤,把电子政务专网延伸到乡镇。目前,从州到县、县到乡的公文、信息全部实现了网上交换,实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电子公文可直发至县市。

二是扩充政府内部信息网,强化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今年以来,对政府的公文处理、政务信息、督查事项、提案议案、州长信箱等工作实现了网上处理、网上督办、网上,大大减少文件、信息等印制数量,节约了行政开支。进一步规范视频会议系统管理和使用,完善制度,强化责任,保证会议质量,全年共召开视频会议70余次,节约行政经费60多万元。

三是认真做好州党委、州政府、州人大、州政协机关,统计局、档案局等办公楼的网络和300多台计算机的维护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四套班子网络安全、稳定、有序的运行,全年无重大网络安全事故发生。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巴州”项目建设。

积极帮助博湖苇业公司申请“倍增计划”项目,获取3000万元贷款规模贴息资金,建设企业ERP项目。同时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培训,帮助企业建立网站或网页,宣传推介产品。通过积极争取,“数字巴州”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列入备选项目,自治区财政厅已上报国家财政部批准,项目进入设计实施阶段。

(五)加快政务公开步伐,打造阳光政府。

州信息化办公室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事机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组织人员编写了《巴州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巴州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得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肯定。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电子大屏幕建设,不断完善功能,注重时效,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以政府网站为平台,整合各部门的办事指南、流程、表单和人员的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同时,与州行政服务中心配合,开发了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系统,实时将办事时限和结果及时到网上,便于社会监督。

(六)强化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促进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健康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事件时有发生,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日益重要。今年,加大了对各县市、州直部门从事电子政务的人员进行保密知识培训,与州保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工作的通知》,定期对安全保密薄弱单位和环节进行检查排除,主动与保密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强化对全州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管理,保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

为确保国庆节和党的十七大期间的信息安全,制定了《自治州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确保党的十七大信息安全的预案》,9月30日,会同州公安局、安全局、保密局、文化局、新闻出版局、中国电信巴州分公司等单位进行了“确保党的十七大信息安全应急演练”,增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了网络安全事件的异常发现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七)建立全州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工作机制。

今年初,针对各县市、州直各部门及信息办工作人员,分别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全州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进行考核,加强对各县市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的指导。对信息办工作人员按月考评,提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效能,更好地为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信息化管理和应用部门分散、职能重叠,技术人员缺乏,且整体优势不能发挥,有待于对州直信息化相关部门进行整合。

二是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州政府门户网站综合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网上办事功能等还不够健全,网站综合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应用不够、效益不高,相对滞后于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缺少项目支撑,工业、农业及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还有待加快。

四是信息化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办公自动化的各类软件和系统管理平台等应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年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以及“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精神。按照自治州确定的三大目标,不断提升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为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我州新农村建设服务。**年力争全州所有乡镇建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有专兼职农业信息员,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联网条件,保证农村经济信息网得到及时更新,通过公告栏、农信通、乡村广播向农牧民信息。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点,协调电信部门提供廉价的宽带服务,通过培训引导农民经纪人和农业大户使用农村经济信息网获取市场、政策和技术信息,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二)加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网上办事及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按照政府网站“公众参与、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三大功能,不断提升政府网站的服务水平,结合《国务院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进一步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加大网站信息公开力度,配合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推进“网上办事”的进程。建立州政府门户网站蒙文版和维文版。

(三)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企业推广普及信息化知识,帮助企业建立网站或网页,宣传介绍企业和产品,引导企业建立ERP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自治州重点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州内重点企业通过该平台与州政府分管领导、经济部门进行沟通联系,使政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四)建立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在电子政务内网平台上,建立完善我州国民经济动态数据、督查办理、政务信息、法律规章、民情民意等信息库,并对主要经济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及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数据和政策法律依据。

(五)提高电子政务专网建设水平,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乡镇。采取“小内网、大外网”的原则,不断扩大政务外网的应用范围,各县市、各单位的经济发展主要数据,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及时进行更新。同时,提高政府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应用水平,州直各部门与州政府文件、信息及材料通过专网交换和处理。在州到县市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州、县市、乡镇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会议效率,节约行政经费。

数字经济信息安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 城市规划; 实践

Abstract: the digital city planning represents a kind of brand-new plann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with a brand new planning concept, content and programming method plann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digital city planning related concepts of digital city planning in China was summarized, the practice of the strategy.

Keywords: digital city;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l 数字城市概念

数字城市,在表述上有数码城市(Cyber City)、数字化城市、电子城市、数码港、信息港、数位城市等多种提法。目前,学术界比较趋同于数字城市(DC,DigitaI City)的统一提法。但是,在数字城市的概念内涵上,与数字城市相关的各个领域都有各自的表述。归纳起来,有以建设部为代表的城市建设系统、以测绘局为代表的测绘系统、以3S 企业为代表的3S系统的IT系统等三种观点。

(l)建设部观点。建设部系统对数字城市的理解是,数字城市就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城市就是要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建设部组织建设系统的高校、企业等部门的专家学者,提出

了城市数字化工程方案,作为建设部系统“十五”信息化与数字城市建设的纲要。建设部在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专项”的建议书中认为,“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它是由UGIS - WEB UGIS -COM UGIS - VR UGIS - CYBER UGIS 发展而成,具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全部功能,但功能更强、更丰富,它与其前身———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城市有关数据能够自动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分发、自动或半自动智能决策,可直接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网络服务。目前,建设部已经按照这种思路在全国确立了30 个数字城市示范基地。

(2)测绘系统观点。测绘系统对数字城市的理解是,数字城市就是将真实城市以地理位置及其相关关系为基础而组成数字化的信息框架,并在该框架内嵌入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的总称,提供快速、准确、充分和完整地了解及利用城市中各方面的信息。数字城市的本质(或者核心)就是海量城市空间数据与三维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时序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数字城市首先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在城市尺度的具体化实施,是指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USDI,UrbanSpatiaI Data Infrastructure),数字城市工程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空间数据快速高效的获取、共享与应用体系,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完善以城市基础地理数据(4D 数字产品)为核心的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的四维时空参考框架,集成多样化的信息应用。

(3)3S 系统观点。3S 系统对数字城市的定义是,数字城市就是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

2 我国数字城市规划的实践策略探析

2.1 我国数字城市规划的实践表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应用, 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城市数字规划时代的到来使现代城市规划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挑战。首先, 由于数字规划需要多个领域的技术作支撑, 如GIS 技术、RS技术、GPS 技术、MIS 技术、OA 技术、VR 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CAD 技术等等, 还包括这些技术交叉、融合而派生的新技术, 这就对规划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 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或者一个新技术的应用必定带来新的城市问题, 并影响到城市结构、城市功能组织等诸多方面。现有的规划理念、规划内容、规划方法、规划手段和规划工具等各个方面必须作相应的调整, 这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面对即将出现的新问题, 早寻对策。

2.2 我国数字城市规划的实践策略

2.2.1 加快建立数字城市规划的标准体系

体系的缺失导致了标准化工作的滞后,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因此数字城市规划体系的推广应用必须加强标准化工作,围绕城市规划全过程,制定一系列的数据标准、互操作标准、软件适用性标准、信息共享标准、系统运行标准、信息安全措施和业务管理规范等,加快

建立标准化体系,为数字城市规划奠定基础。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角度着眼, 数字城市技术框架的建立应从政策和标准入手, 集成、整合和发展城市GIS 及相关技术, 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提供完整、全面、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这其中关键的技术标准问题, 一直是中国GIS 技术发展的软肋。因此, 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尽快组织技术力量, 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 以指导和规范各地方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工作。

2.2.2 加强各城市间城市数字化规划的协调管理

数字城市建设要在建设初期制定相应的规则,以便合理规划和建设。当前,要根据国家信息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制城市数字化规划。特别要编制好城市数字化的总体规划,搞好顶层设计,确定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合理配置资源。国家已决定将“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中的国家专项规划之一。相应地,我国的各个城市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数字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具体的落实方案和措施。此外,城市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凋管理是实现城市数字化的关键环节。“数字城市”建设不能仅依靠某一个行政部门来组织协调,而应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设立信息化办公室,制定“数字城市”的发展纲要以及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标准,解决各部门各自为政,互相封锁等问题。使城市数字化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康发展。

2.2.3 国家应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推进城市数字化进程离不开强大的信息资源支持。因此,国家应加快制定《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相应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规范信息服务市场行为,促进信息资源共享。鼓励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广泛利用,促进信息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加大中文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鼓励联网应用服务。同时,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应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尤其在城市数字化进程中,我国政府要将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作为城市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开展安全体系、安全对策、安全技术和安全设备的研究,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安全产品,加强建设和完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等与信息安全有关的基础设施,为顺利实现我国的城市数字化保驾护航。

2.2.4 建立数字城市示范工程

数字城市建设所需多种基础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 基础较为扎实。许多城市都具备相应的技术与经济实力, 政府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相关工作, 并且先期投资开展了部分项目的建设, 这都为实施数字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并为搞好示范工程准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示范工程肩负着验证、完善数字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的相关技术成果, 为后续广泛应用提供效果示范和实施经验的重任, 同时, 还具有试验与正式工程的双重特点。因此, 示范工程实施的意义非常重大。

3结束语:

数字经济信息安全范文第4篇

(一)信息评价的对象和目的

信息化范围广,含盖社会、经济信息化和国防信息化,社会经济信息化又可分为地区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及业务领域信息化;国防信息化可分为军队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参见下面信息化分类图及社会经济信息化分类图:信息化的评价就是采用评价指标对各类信息化现状进行测评,以便了解其发展水平,更好采取措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我国信息化评价工作的发展现状

我国九十年代国家统计局、信息产业部等政府部门、国家信息中心及高校就开展信息化水平测评的理论、方法及评价指标的研究,提出了信息化水平指数及构成、信息能力的评价指标,对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1995-1998年的信息化指数作了统计和分析,2000年以来信息产业部制定信息化评价指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科技部制定了制造信息化评价指标,国家统计局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价指标,在2005年国家统计局开展了信息化应用水平专项调查,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居民家庭信息化进行专项调查,统计局国际统计中心还进行电子商务专项调查,形成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的统计报告。

目前已开展关于信息社会、信息经济、省市地区信息化、智慧城市、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工程、网站、平台、服务及信息安全等的评价:

1、信息社会评价

国家信息中心研制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由信息经济指数、网络社会指数、在线政府指数及数字生活指数四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组成,形成信息社会指数ISI,编写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按信息社会指数划分信息社会发展阶段:ISI0.9为高级阶段。

2、国家及省市信息化发展评价

国家统计局先后推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及信息化水平平价指数,2005年开展全国信息化水平专项条件调查,分析研究全国和各省市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发改委用于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指数IDI(2)由基础设施、使用、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和发展效果5个指数组成,2000年起每年31个省市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2011年与工信部联合中国信息化指数统计监测年度报告。

3、智慧城市评价

近年来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各自安排一批智慧城市试点,目前3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住建部、工信部下属单位、宁波、上海、南京等市以及有关研究单位各自提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约14套方案,有的单位如国脉互联还对全国百十个城市进行测评,编写中国智慧城市评估报告。北京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上海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报告。国家标准委成立有关部委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组织电子、通信及智能建筑标委研究制定智慧城市系列评价标准,目前已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及有关标准并在试点城市进行试验和试评估,今年网信办及发改委组织制定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并将在试点城市实施。

4、信息经济评价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课题组研究信息经济评价,形成“信息经济崛起,重构世界经济新版图”报告,把信息经济分为基础型、融合型、效率型、新生型、福利型层次和类型,提出了基础型与融合型信息经济测算方法。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信息化与信息经济测评理论和方法,已有研究成果:《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基于均衡的效率与效能计量》,上篇:信息化与网络经济体系创新,基于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框架,下篇:信息化与网络经济计量应用,宏观、中观、微观测度与评价,提出窄义和广义信息经济及计量方法。

5、企业信息化评价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2001年提出企业信息化评价基本指标,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组织企业信息化500强评选活动,选出企业信息化500强。

科技部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制造信息化,研究制定制造信息化评价指标,提出制造信息化指数,以制造业信息化企业指数和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为基础,合成地区、行业等不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指数。

国资委2007《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资发[2007]8号文件),制定《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113号文件),根据各企业信息化测评结果,将其划分五个级别。划分标准为:90―100分为A级、80―89分为B级、60―79分为C级、40―59分为D级、39分以下为E级。国资委对145家中央企业开展了2007年度信息化评价工作,定期央企信息化测评报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了《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23020-2013》,2013年10月成立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2014年《信息化合工业化融合管理要求(试行)》,制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全国1000家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管理贯标工作,200家企业通过了第三方认定。

工信部已立项组织电子技g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开展智能制造专项综合标准化及试验验证,包含评价指标研究,六所提出智能制造企业评价指标及评估方法。

6、领域信息化的评价

电子政务评价:电子政务网站评价,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国脉互联对政府网站进行测评,提出年度政府网站评估报告。

电子商务评价:六所完成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电子商务工程评价,提出电子商务工程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近年提出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电子商务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及评估方法,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已编入电子商务师培训教材,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及物流平台评价已有标准,行业网站评价有媒体(互联网刊物)评选商务网站100强,中国互联网协会、农业部信息中心等单位评选涉农网站100强。

信息安全评价:公安部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及一批有资质单位,对重点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安全评估。

二、信息化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多年来信息化评价工作,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

信息化测评工作,由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分头进行,政出多门,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力量薄弱、分散、缺少整合,未形成国家队,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二)信息化测评、评价指标的研究,缺少信息化评价的理论及顶层设计

信息化有共同的基本要素,不同部门按同一要素设计的评价指标各不相同,有的五花八门,有的信息化、智能化评价指标与评价内容不匹配。有的名为智能、智慧的评价,但评价内容名不符实,还未能体现智能和智慧。有部分社会领域、行业与地区信息化的评价尚处空白、尚未开展评价工作。

(三)信息化评价的标准化与规范的研制严重迟后,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测评需要的原始数据采集缺少标准规范,缺少行业、地区信息化的评价标准。有的标准规范没有与时俱进,统计局企业数据采集表,不能反映近年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状况。

(四)有关信息化调查统计与测评数据,调查手段、收集方法有待改进,有关数据库建设迟后,尚无信息化的公共数据库,部门数据也不能共享。

三、“十三五”信息化评价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一)“十三五”信息化评价工作的发展目标

1. 信息化评价理论有突破,初步建立信息化评估理论框架及各类信息化的评价模型

2. 建立与完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基本指标体系、行业、地区、领域指标体系)

3. 研究制定主要领域信息化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4. 积极开展社会经济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能制造评价评估

(二)“十三五”信息化评价工作的重点

1. 加强信息化评价理论研究,建立信息化评价模型,完成重要领域信息化评价的顶层设计

2. 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重要领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评价指标库和评价标准库

3. 加快研制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评价标准、规范

在梳理现有标准规范基础上,加以修订完善和版本升级,有的需要重新研制,要与国际标准接轨,研究制定新一代的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4. 政产学研用结合,大力开展信息经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信息化评价评估工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关部委及省市政府组织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进行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家庭评价评估,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5. 加强信息安全、企业与个人信用、农村信息化的评价指标研究及积极开展有关评价评估工作

四、信息化评估政策措施建议

(一)中央部委加强对信息化评估工作的领导

国家网信办、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委等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信息化评估部际协调小组,加强对信息化评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各部门要把信息化测评与评估纳入互联网+行动计划及十三五规划。

(二)成立信息化研究国家队,加强信息化评价理论研究和评价指标的顶层设计

组织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力量,成立各类信息化研究的国家队(信息化研究院或信息化研究联盟),分工合作,跨界协同创新,加快重点领域信息化评价研究和完成顶层设计,指导建立和完善信息化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

(三)国家统计局牵头与有关部委合作,更新与完善信息化统计制度

尽快修订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数据报表,更广泛地建立网上直报系统,利用网络采集数据,建立信息化调查统计数据库,为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提供稻莨蚕矸务

(四)积极发展信息化评价评估及咨询服务业,建设信息化咨询服务体系,鼓励建立信息化评价服务平台,为行业、企业信息化评估评价提供支持和服务。

数字经济信息安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主要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子政务正日益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一定的发展初步探索出中国特色信息化建设的路子。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安全、战略规划、数字鸿沟、监督考核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完善,如制定合理规划、弥合数字鸿沟、加强通信合作、建立安全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科学合理发展。

一、电子政务和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电子政务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即E-GOVERNMENT,也称GOVERNMENT ONLINE,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管理方法,其涵义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上实现,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并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正日益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把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信息化作为近年的工作重点。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发展电子政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在统计、地震、气象、电力等部门利用计算机做不同数据处理工作。1983年,国家经济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始规划和设计,掀起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第一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建设阶段。从2001年开始的“十五,’计划中,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络平台,形成连接中央到地方的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换、信息、信息服务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的电子政务就已起步,在经历几个发展阶段后,初步探索出中国特色信息化建设的路子。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我们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其间也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无论是自身的发展状况,还是与美、英、新加坡等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相比,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领导体制尚未健全

电子政务的建设主要是一种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在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因而导致了各个部门、各个地方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此情况下,电子政府的功能不但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反而会因为将一个职能错位、权力集中、机构庞大、行为失当的政府搬到网上造成行政成本的上升。

2、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电子政务作为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很多政府平台在政务内网和公共信息网之间没有采取很好的物理方式隔离和逻辑隔离,导致信息安全和保密方面出现隐患。另外,很多政府网站在针对内部人员窃取机密和利用工作之便犯罪方面缺乏起码的认识和安全防范措施。

3、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

对于电子政务建设来说,确立一个恰当的、可能的、可行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规划的制定可以为我们界定信息化的范围,反映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也能标明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4、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一般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它实际是指不同主体在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存在差距的现象。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我国也不例外,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某些落后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距离实现电子政务还很遥远。

5、电子政务监督考核体系不完善

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无绩效分析及评估,巨大的投入没有带来合理的产出,造成有限社会资源的浪费,老百姓不能充分参与和使用,失去电子政务成功的基础,信息采集和处理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当,使电子政务成为摆设,失去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等等。

三、针对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既然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应对,对症下药,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以使中国电子政务在正确的引导下,统一、协调、健康、快速、可持续、科学合理的向前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追赶后而超越之,引领电子政务的潮流。

1、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

电子政务涉及到许多政府机关的重要文件,其中有些涉及到国家安全。安全保密是电子政务面临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电子政务的法律框架,政府机构应加强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此外,虽然从技术层面上针对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但是提高公务员的安全意识以及政府机关的内部安全机制也是当务之急。

2、对部分地区实行一定的政策、资金倾斜

国家要从资金、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给与倾斜,将一些地区相对成熟的产品推荐或免费给中西部地区的政府使用。同时也可形成先进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一帮一的对子,把成功经验和资金提供给中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3、小步快走,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要立足全局和长远制定总体规划。以容易实现的、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根据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把网上办事、政务公开作为门户网站建设的重点,规范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环节,让企业和公众享受到电子政务的便利。

4、弥合数字鸿沟

电子政府的构建应当逐步弥合数字鸿沟。构建电子政府,尤其要关注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农村的电话普及率,降低上网费用,提供廉价实用的上网设备,让低收入的居民也有机会接触网络。构建电子政府还要关注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新一代接班人。

5、构建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实现对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

我们要从电子政务总体标准、应用标准、技术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方面入手,构建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和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加工和整理,建立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技术集成平台,保证信息的畅通,实现政府资源整合、企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及社会服务的整合。

6、加强和通信企业的合作

通信企业全盘化、全国化的特点为政企信息化建设的对接提供了条件。通信企业可以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先建立起平台,帮助政府实施政务信息化,待政府把经济建设搞好了,再偿还企业的投资。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

7、确立“渐进式”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