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一、构建多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规定。在差异与多元化课程背景下,课程目标呈现多维度的特征。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总体培养目标框架下,学校结合学情、校情,制定学校目标、年级目标;根据学科课程的总目标,制定年级段目标、单元目标;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不同学科、不同活动的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课程目标时体现差异化的特征。

课程目标要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制定,要联系学生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来制定。也就是说,课程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另一方面要适合学生的需要,其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在学校层面,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实施,学生要达到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

1.思想品质方面。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

2.行为习惯方面。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3.知识能力方面。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健康素养方面。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

5.审美情趣方面。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

二、构建层级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学校以建设可供学生选择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目标,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来满足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的需要。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必须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才能得以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策略。

一是学科拓展。我们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知识性较强的科目,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利用知识迁移规律、知识内化规律以及知识生成规律,创设学习情境、增加学习内容、拓展学习范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是专项延伸。我们针对音乐、美术、体育等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除完成学科规定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两项专项技能。

三是德育统整。我们针对德育工作无序、零散“碎片化”现状,有效整合品德课程、学科德育、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家庭教育、学生评价等各方面,通过内容整合、活动整合,形成横向融合贯通、纵向循序渐进的德育课程。

2.校本课程特色化。

校本课程特色化,是学校根据发展学生特长的需要,利用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的课程资源,开设选修课程,以社团、专业队等形式定时开展活动,成为发展学生个性潜能的重要途径。

3.学校课程体系多元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是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重新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压缩材教学时数,增加学科拓展、专项化教学等内容,教学时间在本学科课时中调剂。

统整德育课程,将德育与品德与生活(社会)、班队会课以及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做统一设计安排,使用好德育校本教材及实验小学《学生管理手册》《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评价手册》《家庭教育手册》等。

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是依托天津市乒乓球后备人才基地、天津市游泳学校北辰分校、北辰区实验小学少年科学院等基地建设和学校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活动,设置科技、体艺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科技、体艺社团,教学时间为校本课程时间。同时,由国家课程拓展、延伸出的学校自主研发的学科类校本课程,虽是必须课程,但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级别的评价标准,也体现学生的不同特点。这样,初步形成了北辰区实验小学的课程体系。

三、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如果说课程分类更有利于实现不同类型课程的功能,那么,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由于不同类型课程的评价方式不同,同一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同,课程评价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1.学科课程采取多维度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采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有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评价,如语文学科设置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交流表达能力及综合能力的评价,而笔试成绩只占50%;有学习过程与行为表现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交流合作、语文实践和完成作业五个方面,以等级形式评价。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既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通过形成性全面评价,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

深化艺体学科考法改革,完善音乐、体育、美术等体艺学科学业考核办法和操作细则。音乐学科对班级特色、合唱和个人演唱效果进行评价;美术学科至少考查学生10幅作业作品,对优秀学生作品采用发放收藏卡的方式予以奖励;体育学科对每班学生乒乓技能的考核,学校从考核中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期末综合评价采取多科多项赋分,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注重个性发展。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一、从“三分天下”的评价模式向科学评价转变是英语教学与管理的急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指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一般都会对期末的教学效果产生设想,即完全学会所教东西的成绩优秀、期末成绩不及格或勉强及格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学生“三分天下”。这种设想在统计学理论上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就教育的本质来说是极其有害的。在设计考卷的难度时教育者会自动将考卷的难易程度与区分度挂钩。英语教师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会潜意识地将班上的同学划分为优良差三类,在平常的教学中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尤其是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学生的分门别类观念是常被固守的,相关的评分程序设定也会按照这种设想进行设计和调整。按照这种固有的教学思路,学生的潜能必将为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整齐性而磨灭掉。

毫无疑问,目前这种划分等级的观念得到了实践的支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预期。同时,这种等级观念还严重削弱了相当一部分处于“中”、“差”等级的学生。这些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状况只能是维持现状,不可能有突破。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降低。而这必然导致整体教学效果的降低。这种整齐性的教学效果预期,限制了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对于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教学评价隶属于教学管理,在进行教学活动评价时要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充分考虑英语教学各方面的因素,以此全面而整体地对英语教学活动进行价值评估。因此,从现今的英语教学活动的状况来看,在新课程建设中建立英语教学成效的科学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前我国的英语教育活动开展亟需的。现从课堂评价、形成性评价、考试评价三个角度来对英语教学的科学评价方式进行详细探讨,以期能改变当前仅仅依据英语考试成绩来评判英语学习状况的现状,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二、新课程建设的推进为英语教学成效科学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钱学森之问”提出以来,我国教育的弊端已为社会所共知,不仅成为教育界、学术界研讨的对象,而且成为全社会议论的热点。国家督学李希贵也曾说过,我国的教育发展至少落后工业改革20年。教育改革虽然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但更重要的却是课程改革,这是因为:课程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一个专业或一个学期开设什么课程、讲授什么内容、讲授多少学时,都是由课程体系来决定的。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新型的课程体系可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切实的依据,并可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奠定坚实的基础[1]。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由于科技的进步,课程资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了。比如,原先的教材都是纸质教材,现在则出现了很多光盘版、网络版教材,甚至出现了手机版教材。讲授课程的手段,原先只有粉笔、黑板,现在则有了好多电子工具,计算机、投影机、录像机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这些新的课程资源无疑为英语教学成效科学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使各种评价数据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摆脱手工搜集、计算的麻烦;还可使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先通过计算机预先检验,使其更加合理。

三、新课程建设中英语教学成效科学评价方法的建立途径

1.通过课堂评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评价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表现情况、学习成效的评定。学生是英语教学活动的客体,课堂评价旨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英语教与学的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英语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并使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英语,促进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在评价时要善于结合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平时表现,例如在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交流能力、兴趣、态度等。

在英语教师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艺术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通过其他英语教师和教师同行在听课后对自己讲课的建议和看法,英语教师可以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再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英语教师可以及时变更自己的课堂评价,对自身的英语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课堂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促进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有效提高。高超的评价艺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所展现的评价艺术,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巨大的影响,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甚至是失去信心的学生影响尤大,这又特别表现在对学生的情趣和情感的影响上[2]。英语教学合理地运用课堂评价,可鼓舞和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科学认识自我,促进全面发展。为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可以说,课堂评价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构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英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不能一味夸赞。诸如对于天赋异禀但学习不上进的学生,应该适时进行批评,指出某段时间内其学习状况的退步。应通过客观准确的课堂评价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学习方法。

2.更正考试评价在英语教学评价中的作用

考试手段是评价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广大英语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应对公众质疑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合理化的考试评估机制。考试之所以备受大家诟病,主要就在于我们还是把考试的成绩等同于能力。秉承这种思想很容易造成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功利化,使考试不得不模式化,教师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上,而在能力的培养上却只能倾注很少的精力[3]。在现今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考试的评价作用。

英语教师要鼓励学生真正理解英语知识以学以致用,在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上对学生作正确的引导,倡导主动快乐式学习,撇清英语学习和分数的对等关系。考试是启发式英语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子系统,而非全部,要将考试成绩从能力唯一标准的神坛上放下来,摆正心态。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考试还是选拔人才最公正的考核方式。但不能因此忘记,能力的培养才是英语教学活动的核心。

马尔科夫链数学模型是建立在随机过程上的科学实施办法,现今此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评价的各个方面[4],对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亦不例外。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效果的不可预知性,不断改进原有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应该注意的是:此处的得到的结论与常规的简单应用英语平均成绩来评判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的结论是一致的,但并不代表应用马尔科夫链模型评估教师英语教学质量的科学性,这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来证明。应该说,一切为改革我们教育现状的努力都是应该得到赞赏的。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将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作为多年的老教师更应该注意到这一点,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努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波动调整教学过程。

应用马尔科夫链模型评价英语教学质量的时候,一般是根据对前后两次考试的测试来进行,是通过分析学生前测与后测两次测试在不同成绩等级间的变化(前后相继的两个价值状态)的具体状况,构建相应的转移矩阵。马尔科夫链在教学评价中,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若每个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着学生基础状况的差异而有明显的波动性,那么所得到的马尔科夫链也会呈现稳定分布的状态。

3.建立形成性评价,贯彻过程性评价方式

使用调节教育过程以替代以往的期末考核过程,是当前适合对教学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教学理念。形成性评价具有多种形式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持续评价,如教师可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常规课程观察,记录学生在学期中参加活动的情况、各种大小规格形式的测试的情况。除此之外,对英语教学的评价也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咨询,以此了解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状况。总的来说,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多功能评价形式,可以较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反映英语课程进行的实际情况。

形成性评价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力求避免只关注结果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是采用发展性的眼光来评价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计划的设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发性思考,力求形成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从而可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多渠道、多方面有效性地开放式进行。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要包括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容和策略,借以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和态度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而通过单一的测试来评价兴趣和态度是无法实现的。形成性评价可以较好地使学生自己认识自我,认识到自身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优势所在,从而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实现自主性学习。在课堂学习中,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英语的自主学习上来,通过一些活动的进行来加大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从而在活动中建立合作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若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真正产生了兴趣,态度自然就会端正,无需老师督促,就会积极学习英语。

形成性评价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的评价四者相结合。在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形成性评价还会从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在学期的英语学习中所形成的长期英语学习战略上考察教师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情况都不相同,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化情况,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成绩而不是作为主要衡量线。应肯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付出的努力,而不单单依据学生的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英语学习水平落后于班级平均水平的学生,依据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而非仅根据英语成绩给予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其英语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自身的英语学习状况不尽人意,但若是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的认可,就是莫大的鼓励,可有效避免整个班级英语学习成绩差距越来越大,造成班级学生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在鼓励之外,英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学生从形成性评价中找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要对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建立相应的档案。档案的建立是形成性评价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师要先收集学生相应的英语学习信息,包括上一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学生英语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应该不定期地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进行反思,借以让学生跳出自身的英语学习误区,将自己的学习疑惑讲给同班级的同学,通过同学们的思辨和英语教师的建议来对自身的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做出改进。在一定时期后,英语教师应对学生的综合英语学习状况作出评价。为此,可精选班级上在某方面具有代表性问题的学生,以班会的形式进行探讨,推动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包含学生自己、同学之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家长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相对保密。通过收集学生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的学习状况,学生和教师都能意识到英语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据此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档案的建立也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调整教学方案,做到与学生英语学习的最大契合。

四、结语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以学生的成绩为纲,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活动评价方式,弱化了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地位。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客体,学业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摧毁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评价可以使教师获取学生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也可以明晰自己学习方法上的缺点和不足,而后在英语教师的指引下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获得英语学习的长足进步。相对于常规的“只对事不对人”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可以称得上是以人为本。此评价形式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改变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充分考虑学生的纵向发展,可使学生的个性和个人性格与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结合在一起,正视了差异化的学生状况,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善于启发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通过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为教师本身及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学习效果评价的科学依据和可靠信息,从而实现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公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英法,苗方朔.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2] 李志刚.英语阅读理解的课堂讲评要求.中学文科,2008(8).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及其应用的研究” 拓展型课程 实施策略 效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学校文化、办学特色、课程改革是主旋律下的三大课题,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每一位校长都必须思考:这三大课题的根基在哪里?完成三大课题的主渠道在哪里?切入点在哪里?

我们认为,这三大课题的根基在教育观念的更新,主渠道在课堂,切入点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2008年,适逢东莞市普教系统“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招标,我校的“小学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及其应用的研究”顺利中标(课题立项编号:S115KTZB-02)。课题研究的周期为2年(2008年12月-2010年12月)。课题的立意是,以生态学的视角看教育,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学校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力求通过拓展型课程建设,构建自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凸显我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该课题中期总结如下。

一、拓展型课程的内涵

(一)定义、指导思想与目标。

我校的拓展型课程是由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整合而来的学校特色课程。

拓展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拥有一手钢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从而使学生生活更有品位、生命更有价值。

因此,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学校层面强调科学性,着眼于整体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仅仅是打造某方面的亮点;教师层面强调可行性,着眼于常态下便于大多数教师日常操作,不仅仅是追求教师做课题研究或活动;学生层面强调全面性,着眼于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仅仅是争取部分学生获得奖牌。

(二)由来、对象与课程资源。

1.一手钢笔好字。“天天练”写字由语文及美术学科拓展而来,一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课程资源《天天练楷书基本笔画》《天天练楷书偏旁部首》《天天练楷书间架结构》《天天练楷书书法作品》。

2.一些文雅气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主要由语文学科拓展而来,一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课程资源《含英咀华》。

3.一种探究习惯。“做上学”由科学和数学学科拓展而来,四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课程资源《做上学》。

4.一门兴趣爱好。“兴趣与个性”主要由音乐、美术学科拓展而来,二、三年级以普及层次为主,全体学生参加,目前设乐器、纸工两个选项,课程资源《折纸・葫芦丝》;四、五、六年级以提高层次为主,部分学生参加,分为学科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四个系列,目前设航模、动画、古筝、舞蹈、陶艺、版画、足球、篮球等二十多个选项。

5.一项健身技能。“阳光体育”由体育学科拓展而来,一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目前以跳绳、毽球等运动技能为主。

(三)课时与进度安排。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课程计划表

对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我校《拓展型课程教学指南》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说明: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文件规定,4-6年级周课时量为30课时,表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意思是:上学期音乐周课时量为2课时,美术周课时量为1课时;下学期音乐周课时量为1课时,美术周课时量为2课时,此为我校在遵行国家课程设置规定后进行的调整,一周总课时量不变)。

例如,“做上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省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为主,补充了数学学科拓展而来的“七巧板”、科学学科拓展而来的“小实验”,教学进度安排到年级及周次,评价也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二、拓展型课程的依据和基础

(一)政策依据。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6条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第二部分《课程设置的原则》第3条指出:“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第四部分《义务教育设置的有关说明》第4条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二)实践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学校课程的提出,给一线校长和教师提供了自主创新的空间,也出了一道难题。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规定: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其中,拓展型课程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小学阶段课时安排方案(每节课按35分钟计)

上海市《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强调: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应做到门类完备、活动(科目)品种丰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较强的选择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北京东城区回民小学自2006年以来,构建了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

北京东城区回民小学(2008年)校本课程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提出按“最佳发展期”设课的理念,进行“两个重心移位”的课程调整,积极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其中涉及语文、外语、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也涉及活动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正因为进行了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自成体系、自具特色的实践探索,为我校拓展型课程“五个一”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

三、拓展型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效果

(一)实施策略例举。

1.整体构建,分项突破。

2006年秋季,“天天练”写字课程全面实施,教材、评价落实到位;

2007年春季,“兴趣与个性”课程提高层次选项及开班取得突破;

2007年秋季,“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评价方法取得突破;

2008年春季,“兴趣与个性”课程普及层次选项及试点取得突破;

2008年秋季,“做上学”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使用取得了突破;

2009年春季,“兴趣与个性”课程资源的整合、师资培训取得突破;

2009年秋季,“阳光体育”课程花毽项目取得突破;

2010年春季,编辑《拓展型课程教学指南》;

……

2.从“我”做起,整体联动。

“我”是什么?“我”是教师,“我”是学科……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强调从教师自己做起,从学科本身做起。

例如“天天练”写字课程,从“教师”做起,先抓教师的板书与作业批改,后抓学生;从“语文”做起,先抓语文学科写字教学,后抓天天练写字课堂;从“作业”做起,先抓作业书写评优,后抓写字考级;从“描红”做起,先摹后临;从“姿势”做起,先规范写字姿势,后培养写字技能;从“写字”做起,先认真写字,后学习书法艺术。

例如“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是本;理解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理解记忆是本;集中诵读与分散诵读相结合,集中诵读是本;朗读与嗟叹之、咏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相结合,朗读是本。

3.课程推进,师训同步。

教师拓展型课程校本培训一览表

教师拓展型课程校本培训人均累计197课时。

4.注重过程,评价激励。

拓展型课程本身不新颖也不特别,这“五个一”可以说是小学教育的应有之意。拓展型课程在我校是课程,不是活动,更不是运动;每一项拓展型课程的目标、内容、进度、资源与评价,《拓展型课程教学指南》都有明确的指引。如阳光体育课程,让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项常用健身技能,不是一句口号,它真正落实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

拓展型课程的评价是等级达标、学生学习拓展型课程的评价和学习基础型课程的评价,一同纳入《学生素质报告单》。

以“天天练”写字课程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为例来说明。

我们根据《中国硬笔书法考级大纲》,将师生的写字水平等级划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细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如“七级甲等、七级乙等、七级丙等”共二十一级。诗文诵读等级则设有童生、秀才、举人、探花、榜眼、状元、大学士等十二个等级。

与基础型课程评价有所不同的是,等级达标更主要的是一种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展型课程教学活动。

5.注重探究,多方呼应。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使之常态且有效是我校拓展型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的做法如下。

拓展型课程做上学的实施目标直接指向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即以自主探究为核心、实践活动为载体、创新发展为目的、过程评价为尺度。

另外几项拓展型课程的实施,倡导适时开展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生成性、实践性主题探究活动,可量化的指标是:各项拓展型课程三至六年级每个年级每个学年至少开展一次主题探究活动。

各项拓展型课程近期开展的主题探究活动选录如下: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摇月是故乡明?摇四年级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摇品读陆游?摇六年级

“天天练”写字课程?摇永字八法探秘?摇四年级

“天天练”写字课程?摇走近王羲之?摇五年级

阳光体育课程?摇毽球的来龙去脉?摇三年级

阳光体育课程?摇当文武秀遇上NOBODY?摇五年级

兴趣与个性课程?摇葫芦丝趣谈?摇三年级

……

(二)实施效果例举。

1.从数据统计看效果。

如天天练写字课程:

2008-200年度天天练写字课程写字考级达标一览表

2006-200年度,在拓展型课程方面师、生收获颇丰。其中教师获国家级奖项40多项,省、市级奖项30多项;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近20篇。学生获国家级奖项40多项,省、市级奖项100多项;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小论文30多篇。

2.从信息反馈看效果。

《硬笔书法》报主编严海南:“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写字课程定位准,起点高,好得无话可说。”

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文铸:“松山湖中心小学蛰伏三年,用三年时间构架经营拓展型课程,把它做成今天这种效果,真是一个奇迹!”

东莞市教育局杨晓棠局长:“松山湖中心小学高度重视小学科教学,提出了拓展型课程‘五个一’,这是学校办学思想的最好体现。如果更多的学校都能这样做的话,我们的小学教育就一定能办好。”

“国家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考察了该校的航模、陶艺、器乐、经典诵读等拓展型课程后,对该校的拓展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她得知该小学在全校持续开展天天练字14分钟,师生共同练字考级等做法时,更是点头表示赞同:现在很多孩子经常用电脑,不会写字或写不好字,坚持天天练字很好。”(摘自人民网)

三(2)班范婧的家长:“我们把孩子转来读书,不怕接送的麻烦,是因为学校真正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孩子在这里学习‘五个一’,很快乐。”

广大家长的赞同,是我们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家长的口碑,是我们最看重的奖杯。

四、几点思考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一、把握新课程下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掌握本教材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使小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以育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紧紧围绕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及社会需求,让小学生学习有关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亲身感受社会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与能力。

二、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使小学生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1.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是学校的教育主体,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展现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悟、体验、洞察这个社会,真实地获取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及时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尝试活动,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2.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实践,获取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

学生的一些认识及新的道德观念来源于他们的社会生活,那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品德产生于社会生活中,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去尝试一下,让他们自己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道德标准、人生观,让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实践,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作用。

3.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小学各学科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之间都可以互相促进、相互督促,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重视小学生的横向与纵向发展。

三、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丰富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内涵

在我们当今这个环境中,教育资源极为丰富,学校、家长、社会人士、图书、影视资源、社会自然景观等都可以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这些资源中汲取营养,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丰富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内涵,让小学生在学校正常的学习过程中潜意识地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小学语文作业数量过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往往是抄写生字词,解词造句写作文,反复写写要求背诵课文的篇章或段落,甚至连课后一些供理解课文内容之用的思考题也让学生抄抄解答。 这种陈旧的作业设计和练习,虽然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弊是远远大于利的。

针对以上情况,改革作业结构、方式、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势在必行。

一、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1、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基于语文作业设计的基础性上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因此,作业的效果不仅是体现在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发展,进而为他们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在作业的形式上下工夫,增加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让学生体验乐趣,感受成功。

3、注重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作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语文作业设计的几个类型

经过教学实践,我设计了以下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多元化作业类型。

(一)阅读与写作

1、模仿写作。借助范文指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

2、联想写作。要求小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合理推敲故事的发展趋向,这样形式的练笔,能够培养小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小学生的想象引向纵深。如《滥竽充数》结尾写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逃走,像这种滥竽充数的人逃跑后又会怎样呢?这就给小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可让小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续写。

(二)课外阅读

新课标强调: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开阔小学生视野,帮助小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1、开展预习性的课外阅读。让小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识, 帮助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

2、与课文内容结合开展课外阅读。这种阅读是在小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

(三)体验探究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经常设计做做类型的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看重的并不仅仅是结果,更看重的是体验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从中悟到的创新学习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

(四)再现情境

对于那些意境很美的课文,教师可以采取画图的办法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再现课文的情境,让学生从画图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教师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画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再现情境作业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际画图的能力,达到了身心互动、手脑并用的训练效果。

(五)进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