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主要从实证研究角度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并进行国际比较。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程度如何,需要进行评价和比较,这不仅是理论的具体化,也是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本文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对我国不同年度、我国与其它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一、产值规模指标分析

    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为5769.07亿元。其中,通信设备终端制造业占73.93%,居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交换设备制造业、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部通信设备制造业的16.95%、4.14%。

    1998~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八年来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1.64%,远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21.01%的水平,同时也高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28.16%的水平。对其中三个主要行业而言,通信设备终端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平均37.51%,传输设备制造业与交换设备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为23.07%、23.22%。

    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占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37%,比1998年上升了3.73%,该产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1.27%上升到了2.29%,尤其是2002年通信设备制造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高达2.60%、25.51%。总体上看,我国在加入WTO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扩展较快,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增加值率指标分析

    从1998~2005年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看,通信设备制造业为28.97%,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20.90%和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25.83%,发展规模较快。其中,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呈高速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9.27%;通信设备终端制造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亦高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加速度,为32.66%;交换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为23.92%,远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整体水平。

    一般认为,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增加值率(单位产值的增加值)是衡量附加值高低的重要指标。由历年数据来看,作为高技术产业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从1998~2005年间,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小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略高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2000年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竟然低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的水平。这与发达国家情况截然不同,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制造业水平尚不高,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区。并且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美国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1999年为43.0%,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德国和意大利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接近40%,比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率高出4到6个百分点。仅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可以看出,我国该产业的增加值率2005年为21.2%,而美国1999年为32.8%,日本1997年为24.5%,德国1999年为30.3%

    比较而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规模虽然较大,但尚不具备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生产的特点,对全部工业的贡献和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有限。

    三、经济效益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比全部工业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领域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计算)。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从1998年的13万元/人上升到2005年的26.1万元/人,增长了2倍多。2005年全部工业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10.5万元/人、13万元/人,都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明显较高。

    从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来看,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长水平为11.70%,低于全部工业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长水平(分别为18.85%和12.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绝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增长速度却高于发达国家,如美国通信设备制造业1998~2001年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为10.7%。

    在通信设备制造业中,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2005年,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居首位,达到32.3万元/人;交换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29.6万元/人,也明显高于全部工业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而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为8.36万元/人,大大低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从产值利税率和资金利税率来看,在1998~2005年,就全部工业企业而言,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产值利税率由1998年的8.15%上升为2004年的10.79%,资金利税率由1998年的6.17%上升为2004年的12.57%。但通信设备制造业在产值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利税却未能保持同步增长,产值利税率从1998年的11.51%上升到1999年的13.15%之后,一路降至2005年的6.33%,同样资金利税率由1998年的13.47%升至2000年的20.65%,之后,连续降至2005年的10.41%。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经济衰退、市场竞争激烈和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进入成熟期,增幅逐渐趋于平缓。

    四、贸易状况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迅速拓展国际市场,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额迅速增长。据海关统计,1996~2005年以来,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相关的有代表性的两大类产品(8517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包括有线载波通信设备及8525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等)的出口额从最初的18.8亿美元激增到403.4亿美元,增长了20.46倍,年均增长42.54%,尤其是2000年增幅达到了91.58%;加入WTO以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1~2005年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额增长了3.66倍,年均增速高达25.24%。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贸易顺差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05年实现贸易顺差330.2亿美元。数据显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平均增长速度显着快于商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17.88%),其出口额占中国商品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到2005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5.29%,而1996年以来,世界通信设备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1%左右,中国的这一指标明显高于世界水平。

    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是指某产品出口增长率与出口总额增长率进行比较,以确定一定时期内该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其表达式为:gi=(Gi-Go)×100,式中:gi为i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Gi为i产品的出口增长率,Go为出口总额增长率。如果gi>0,则表示比较优势提升;反之,则表示比较优势下降。除1997、2003年外,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均高于世界水平,2000年高达63.63,比较优势的提升较为显着。总体上看,我国加入WTO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通信设备制(下转第102页)(上接第94页)造业产品出口增长加速,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

    五、本文结论

    本文运用单项指标评价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在1996~2005年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体竞争实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技术密集程度等特点并不明显,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产品价格优势,但随着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这种优势在逐渐减弱,而国内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借鉴、研发投入增加、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规模的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相对于国外企业,各种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失去了以“市场换技术”的优势;同时,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缺乏国内集成电路、软件业等相关产业的有力支撑,产品空白和技术空白仍然较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已有的产品在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面临的是一个挑战大于机遇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2.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经济管理,2007(3)

    3.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6(9)

    4.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J].经济研究,1998(2)

    5.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6.迈克尔.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不良库存通信设备制造业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库存对企业的生产计划、营销策略、资金利用、服务水平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实际来看,不良库存(呆滞、呆死库存)已经成为影响甚至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该行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并提出对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一、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库存状况特点

通信设备可分为构建通信基础设施网络的网络端设备和最终客户用于接收通信服务的终端设备。本文研究对象为前者,即网络端设备(以下简称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其产品形态、市场需求、生产、研发等方面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产品形态一般为同一设备个体中具备可支持不同业务的多种业务模块,业务模块种类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在此设备主控模块允许范围内增减,并且相同的业务模块常常可适应多种不同型号机型的主控模块,所以网络设备更多的以半成品即业务模块的形态进行研发、生产、储存和表达客户需求。可批量生产的固化有特定业务功能的产品仅占少数。

2.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企业级需求和个人需求。本文主要讨论前两种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运营商提出的电信级需求更加大量也更加连续,此外,由电信运营商成熟业务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而新业务和特殊业务导致的设备需求更加多变。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3.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或者立刻进行装配调试,或者入库存放。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进行半成品的挑拣并最终产出可发往客户的成品。

4.在研发管理上,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在技术支撑上,不同的整机研发可能共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平台,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而且各种物料甚至半成品均可因共用而降低研发成本。

由于网络设备具有上述特点,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均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作为拉动供应链运作的核心点,所以在一般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其库存结构往往有如下特点:

(1)一般采用PTO(按订单捡料Picktoorder)模式和安全库存策略指导生产,即在外部客户订单和内部安全库存订单的指导下进行捡料、制造、装配和调试(其中安全库存订单一般不进行装配和调试),而不做预先的成品库存准备。

(2)在全球化合作的今天,即使国际上知名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合作,并且网络设备技术复杂、器件繁多,这就导致网络设备生产所需原材料品种多且供货周期差异极大(可在数日到数月不等),而客户要求成品到货期限一般都较短(数日到数周),所以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一般会对常用的半成品和原材料进行一定量的库存准备。

(3)由于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种类往往成百上千种,且研发成本很高,所以其研发机构需设置单独的库存来满足研发需求,从而导致在企业内部存在生产库存和研发库存两个库存系统,且这两个系统之间互通性不强。

(4)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尤其是新业务需求和特殊业务需求在需求量、需求时间、需求确定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风险,在牛鞭效应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因此产生较大的呆滞库存,除此以外,即使成熟业务需求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波动,所以不良库存成为行业内的通病。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传统的单一库存管理模式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各自为政,渠道商、产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都有自己的库存和自己的库存策略,且互相封闭、不通信息,企业无法利用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渠道商仅仅将顾客的订货信息反馈给制造商,并不预测和传达顾客的需求预测,同时也不知道上游制造商的库存量和库存策略,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也是如此,为了规避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每个企业不得不保留大量的库存,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高昂。这样的库存管理模式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协作和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显现严重的不足,从而推动其向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方向进行演化。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库存管理也经历了以上的过程,并且仍然处在从基于企业库存管理向基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变化的阶段。核心企业仍然以自备库存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为重要甚至是主要的策略,但也积极的寻求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合作,分担风险。通信设备制造业面对的供应链极其复杂,呈现全球化、网络化形态,节点企业成千上万,难以同步协调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意见统一,本文结合行业特点及目前较为成熟的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理论,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edManagingInventory)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Replenishment)等,对改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库存管理以降低不良库存提出以下建议:1.供货期短、低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渠道商库存由供应商管理。低端产品一般可批量生产,并经过渠道商进行销售,如果一些低端产品供货期较短,则供应商就具备对这些产品快速补货能力,在此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渠道商的库存,并在多家渠道商之间实现库存调配,从而能同时降低各方库存成本。

2.重要产品的库存管理以核心企业为主联合决策。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所有产品系列中,重要产品的销售额和供应成本一般都在企业中占很大的比重。这些重要产品或是支持客户的成熟业务、或是产品制造商主推的产品、又或是为了争夺重要市场而准备的产品等,总之,相比其他产品而言,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及时供应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此外,由于这些重要产品的备货量一般较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较大。所以在制定这些重要产品的库存策略时,应由核心企业为主,使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联合决策,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充分评估缺货或呆滞的风险,在对成本分担原则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确定各环节的库存量和调配方式。

这样的联合决策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合作关系,可有效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独立库存运作导致的需求扭曲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

3.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对某个市场的预测和分析涉及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多种产品共同满足市场总需求,且所需产品种类和数量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上下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网络设备制造商、渠道商甚至最终大客户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各方达成共识,使各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基于同一销售预测报告,从而在相同的指导下安排各自的内部运作。这样可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各方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方案实施办法,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的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对具体产品的协作。

4.生产库存系统与研发库存系统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调配。生产库存系统针对的是定型产品的生产供应,而研发库存系统针对的是不成熟产品的试验需求,二者在库存量、库存种类、库存时间等方面的要求都不同,所以不宜将其合并。但这两个库存系统存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仍有一定的重合度,在实现信息互通的情况下,可对这部分双方都有的库存进行统一规划和利用,降低库存成本,而且在市场紧急需求时,可将研发库存作为备用调配源来使用。超级秘书网

5.信息系统向上下游企业延伸。大中型核心企业一般都有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系统或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等信息系统承载供应链运作中的信息流。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协作意识的增强,一些实力较强的行业内领先企业已经着手实施内部信息系统的外延,即将自身的信息系统延伸到上下游合作伙伴或与合作伙伴的已有信息系统连接,从而在不泄露企业秘密的情况下,各方实时快速的掌握必要的数据信息,使供应链的资源协调处在相同的信息覆盖下,保证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第3篇

一、高技术产业基本情况

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呈现投入增加,生产快速增长,技术开发不断加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不变价格,下同)38.61亿元,比上年同期28.60亿元增加10.01亿元,增长35.0%。从发展特点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市高技术产业的两大支柱。2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共完成总产值30.81亿元,占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9.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5.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3%;医药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5.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

(二)产品销售收入攀升,行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60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3.77亿元增长32.9%。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5%、24%。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53亿元,比上年的0.55亿元增长3.6倍,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扭亏为赢,利润总额由上年的亏损0.39亿元转变为当年赢利1.35亿元。

(三)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从统计结果看,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出货值1.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新产品出口0.17亿元,占出口产品比重达11.3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信息化学品出货值增长较大,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5.0%和56.6%。

(四)高技术产业投资加大基础得到夯实。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3%。其中新增固定资产21298万元比上年的7628万元增长1.79倍,高技术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年全市高技术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价达到36.75亿元,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达到1.53亿元。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的实施,为全市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五)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开发进一步加强。20*年,全市84家高技术产业企业共计筹集科技经费2.24亿元,实际支出1.62亿元,全年开展科技活动项目115项,其中新产品项目111项,创造新产品产值7.69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08亿元。20*年申请的专利有46件,拥有发明专利为12件。

二、存在的问题

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分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较小。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8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27%。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38.6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12%,高技术产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低。从经济类型看,三资高技术产业企业规模较小。从规模上看,大型高技术产业企业仅有1家,比重明显偏低。

(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我市高技术产业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20*年全市医药制造业企业44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7家,分别占全市高技术产业企业的52.4%、20.2%;年平均从业人员分别为9593人、3031人,分别占全市高技术产业企业的50.1%、15.8%;实现产值分别为15.06亿元、15.75亿元,分别占全省高技术企业的39.01%、40.79%。信息化学品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大行业企业所占比重不高。核燃料加工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为空白行业。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市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真正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使高开区和经济开发区真正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集群模式是被国际经验证明了的一种高技术产业化成功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鲜明的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因此我市应充分利用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落实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切实提高两个开发区向周边的辐射力度,使之真正成为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形成高技术产业的“马太效应”。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国外有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大企业或大项目。自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面临这样的局面,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抓住国际制造业大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大企业纷纷向外转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机会,在政策上、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上层次、上水平,吸引他们投资办厂,带动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 国际竞争力 单项指标

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先导行业,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提升的关键,是关系整个工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而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更是评判我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采用了单项指标评价法,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不同年份、不同行业的数据以及在世界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全面评价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产值规模

1995-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了60430.48亿元,是1995年4097.76亿元的14.7倍,15年来平均增长幅度达到91.64%,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29.76%的水平,同时也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30.15%。高技术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最大,占了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统计量的47.9%,属明显优势地位。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则占了27%,紧跟其后。从各行业产值增长率上看,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发展最快,2009年总产值是1995年的46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67.43%,是国民生产总值评价增长速度的5.6倍,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贡献最大。除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外,增长较快的还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1.79%和81.73%。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增长相对较慢,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58.83%和26.87%。

(二)增加值率

相比整个工业产业而言,高技术产业附加值水平相对较高,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从1995-2008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均高于工业企业增加值率,并且其波动幅度相对工业产业较小,产业发展相对稳定。2008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部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出现明显下降,从2007年的17.39%下降到2008年的15.14%,与之相反,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率在金融危机期间仍表现上扬的趋势。另外,从高技术产业内部分析,医药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最高,2007年达到了36%。2007年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是高技术行业总体产值增加值率的1.5倍,表现出较高的附加值水平。工业增加值率最低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从1995-2007年其增加值率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到2007年其工业增加值率只有15%。虽然从产值规模上分析,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很快,2009年其产值规模占比高技术产业27%,规模仅次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产品附加值最低。

另一方面,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规模虽然较大,相较全部工业企业而言具有更好的风险抵御能力和产品附加值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世界一些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明显高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美国2007年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为43%,英国2006年的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为41.4%,德国2007年为38%,日本2006年为36.8%,而中国仅仅只有24.5%,差不多仅美国的一半水平。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规模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产品附加值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销售收入规模、利税总额和利润水平分析

从1995-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水平均呈现持续规模扩大的趋势。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为3917亿元、326亿元和178.04亿元;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则分别达到59566.69亿元、4660.301亿元和3278.543亿元,分别是1995年水平的15倍、14倍和18倍,年增长率达到100%左右,增幅较大。这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效益较好。高技术行业中,销售收入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最低的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利税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是医药制造业,紧随其后,最低的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利润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是医药制造业,最低的依然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从销售利润率上分析,1995-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销售利润率小幅波动,5个主要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利润率最大,1995-2009年间呈小幅上升态势,表明其经营管理水平最高,经营管理能力持续变强。除医药制造业外,销售利润率最高的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紧跟其后的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这3个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皆高于高技术产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并且都处于上升态势中,经济效益较好。虽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和利润规模在5个行业中分别排在第1位和第2位,但它们的销售利润率却是最低的,表现为经济效益较差。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现状

与美国、英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增长率高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也超过了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水平。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1992-2009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从最初的3996百万美元激增到3769.3亿美元,增长了94倍,其中尤以2003年为甚,增幅达到了62.57%。加入WTO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1-2008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了8倍,平均年增长1倍左右。与此同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2年的4.7激增到31.4,占了商品出口总额的1/3;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则从1992年的5.9增长到2009年的33.1,高技术产品出口能力持续增强。在进口方面,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额占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以及占商品进口额的比重也在逐渐提升。到2009年,我国进口高技术产品额达到了309850百万元,占商品进口额比重为30.85,占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为43.3%。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商品进出口额比重逐渐增加,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越来越大。

从我国高技术行业上分析,各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均稳步增加,其中我国高技术产业进出口总额最高的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行业,2009年达到356050百万元,占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2;其次是电子技术,200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99556百万元。进出口贸易总额最低的是生物技术,只有656百万元。各行业中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最快的是光电技术,2003-2009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31.8%,是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的7倍。剩下的7个行业中,只有电子技术和生命科学材料两个产业的增长率以34.5%和44.8%略高于高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33%。

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业产品为主,从2002-2009年各年间其出口总额均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80%左右;其次是电子技术,占了15%左右;剩余6个行业产品出口额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比重则均在5%以下。虽然从出口增长率上分析,各行业出口增速,2002-2009年光电技术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95%,材料技术年均增长率为125%,电子技术为83%,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为86%,但从出口额绝对值指标上分析,我国高技术出口产品结构过于集中。另外,产品出口主要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2002-2009年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均在70%以上,2004比重更是达到了76%。来料加工贸易量则呈持续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15.1%下降到2009年的9.1%。其减少份额主要被一般贸易方式占有,2002-2009年一般贸易增加了6.1%。2009年其他贸易量为4.9%,较之前有较少的增加。

三、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出口增长优势指数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The index of export rise advantage)是指某产品出口增长率与总的贸易增长率之差,反映该产品出口优势的变化。即:某一产品出口增长率与国内全部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之差。

计算公式如下:Dt= (gi-gt)×100

其中,Dt表示出口增长优势指数,gi表示某国i产品出口增长率,gt表示某国总出口增长率。该指标数值越大,则说明某国i产品的出口增长越快。如果出口增长优势指数Dt>0时,表示该产品的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反之,表明其国际竞争力下降。

通过计算可知,除1994年外,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均大于0, 1996-2003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出口优势一直处于稳步提升中。2003年以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产业出口优势虽仍处于提升的态势,但增长幅度放缓,出口增长优势增长缓慢。另外从国别上比较分析,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始终大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在2003年以后呈现疲软态势,持续走低,更是在2008年以后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出现负值,但是相比其他国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优势仍得到了保持,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

(二)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the World Marketplace Share)是指一国或地区的某种产品出口总额占世界同种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是用于反映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变化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统计数据可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扩张迅速。200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4.1%,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8位。然而在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的18.1%,超过美国、德国、日本位居世界第1位,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2个百分点。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快速提高也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的能力较强,即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且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幅度明显。

(三)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可以表明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和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从而反映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通过《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提供的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数据,我们折算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从而可知,1992-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均为负值,且在绝对值上越来越小,这说明,1992-2003年虽然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偏弱,但总体呈现增强态势,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越来小。从2004年开始,我国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指数一反先前为负值的现状,转负为正,并且从2004年开始,其绝对值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大的突破,生产水平已达到并超越了国际平均水平,国际竞争能力持续稳定增强。

(四)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又称出口效绩指数,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测度指标。通过数据折算后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呈现上升态势。1999-200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显示比较优势指标数值小于1,还不具备显性比较优势。2000年以后,这一指数大于1,并逐年提高,在2005年甚至超过了韩国,高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水平,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

四、结论

根据以上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高技术产业的高附加性、高效益、高技术密集程度等特点明显,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从发展现状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扩张快速,生产水平与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发展态势良好;从进出口贸易状况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进出口增长迅速,但主要出口产品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业产品,出口结构过于集中,出口主要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从国际竞争力指标上来看,主要从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等指上标分析可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能力逐渐增强,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裴长洪.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

国工业经济,2002(4).

[2]程惠芳.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经验

分析[J].世界经济,2008(1).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现状分析 建议

高技术是相对一般传统技术而言的新兴尖端技术,是以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先导作用的知识密集型技术。高技术产业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是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等行业。泉州市的高技术产业具有智力性、创新性、战略性和环境污染少等优势,从实际运营情况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泉州市高技术产业的重中之重,是带动泉州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力量。

1 泉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发展较快、效益明显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奋斗,泉州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工业企业数共84家,主要分布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64家)和医药制造业(12家),年均现价增长达到了30.5%,增幅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快6.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分别占高技术产业产值的70.0%、15.5%和13.2%。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8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0.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9.8%、16.1%和13.0%。

“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利税年均增长37.7%;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利税总额10.39亿元,医药制造业实现利税总额2.35亿元,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现利税总额1.83亿元。从利润总额看,总额10.9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0.7%,“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42.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7.95亿元,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现1.63亿元,医药制造业实现1.46亿元,在各自行业中均占较高比例。

1.2 研发投入与产出均有所增加

各个行业的发展中,投入与产出是息息相关的,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投入对新产品产值的影响显著,由于各个行业的特点,投入对产出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截至2010年,泉州市高技术产业R&D人员1038人,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516人年,在“十一五”期间保持基本稳定。全市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1.4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1%,研发投入有所增加。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最多,为1.27亿元,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88.8%。

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可以显示一个地区的科技实力和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十一五”期间泉州市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量呈上升趋势,在这些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量的39.4%。以行业分类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95.6%;发明专利申请数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数的91.5%。

1.3 区域发展不平衡

“十一五”期间,泉州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虽然取得了相当的进步,高技术产业产生的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比全省平均水平10.4%低了8.8个百分点。但是从全市高技术产业的分布来看,由于各县(市、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企业数的分布并不平衡。高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石狮(占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28.2%)、丰泽(20.2%)、晋江(14.3%)、鲤城(10.4%)、南安(9.8%)和开发区(9.0%),其他县(市、区)占8.1%,德化目前还没有高技术企业。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本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看,鲤城(6.1%)、丰泽(6.0%)、石狮(4.9%)、开发区(3.1%)占比明显高于全市水平。

2 全省九设区市比较分析

近年来,虽然泉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但与我省福州、厦门等地市相比,泉州市高技术产业在规模、R&D人员数量、研发投入以及专利申请量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2.1产业规模、人员、投入等方面比较

2005年,泉州市高技术产业产值为28.68亿元,占全省的1.9%,总量排在厦门、福州、漳州、莆田之后,列九设区市第五位。经过“十一五”五年来的发展,到2010年,泉州市高技术产业产值达108.74亿元,占全省的4.1%,在九设区市中排名第四位;厦门、福州仍分别居第一、二位,高技术产业产值分别是泉州市的12.7倍和8.0倍。

在全省九设区市中,泉州市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研发人员明显不足。2005年,泉州市高技术产业的R&D人员数为1038人,仅占全省的4.5%;到2010年,泉州市高技术产业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516人年,泉州市高技术产业中的R&D人员数、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在九设区中均列第四位。

“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在全省的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仅占全省的3.2%,低于福州、厦门、漳州和莆田,泉州市仅列第五位。从研发投入占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看,泉州市占比为1.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分别比福州、漳州低1.0和1.4个百分点,与厦门持平。

2.2 专利申请量方面比较

高技术产业的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的申请与授权量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这个产业的技术发展状况,专利的申请与授权量越多,说明这个产业的R&D活动越活跃,技术发展速度越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换代也越快。泉州市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占全省的6.4%,列九设区市第三位。与位于全省前两位的福州、厦门相比较,无论专利的申请数和在全省所占比例,均有明显不足。

3 存在问题

以上通过对泉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分析,以及全省九设区市高技术产业的比较可以看出,制约和影响泉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产业规模偏小、研发投入不足

目前,泉州市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生产和供应等行业,高技术产业总量相对较小。同时,泉州市高技术产业缺少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产业集聚效应无法显现。工业产值超亿元的高技术企业仅有20家, 超10亿元的高技术企业仅有2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限,影响了整个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泉州市高技术产业R&D人员队伍虽然保持基本稳定,但是泉州市R&D人员数量仅占全省的4.5%,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泉州市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在研发投入方面也存在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R&D人员的缺乏以及研发投入的明显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研发。

3.2 资金有限、核心技术缺乏

高技术产业的高投入和高风险特性决定了其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政府因财力有限,未能带动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格局,企业自身依然是技术创新相关科技活动所需资金的主要提供者。R&D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泉州市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资金占92.3%,政府资金占5.7%,其他资金占2.0%。

泉州市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其自主创新能力弱,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泉州市的大多数高技术企业处于加工制造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环节,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多数受制于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还体现在创新质量不高。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中,发明专利技术含量最高,最能反映创新能力水平。而泉州市高技术产业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仅为39.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47.7%)。

4 几点建议

当前,泉州市正处在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十二五”时期推动泉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泉州市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的战略性举措。针对制约和影响泉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4.1 优化环境,吸引人才,强化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也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泉州市高技术产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在行政审批、简化手续、服务承诺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中介服务等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自由流动的创业环境;要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利用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

目前泉州市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还相当缺乏,要积极调整泉州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合理规划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和结构;要进一步规范人才市场运作机制,创造宽松的引进环境,加快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满足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快高技术企业产权制度建设,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泉州创业。

研发投入的多少,直接关系着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高技术产业发展必须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建议将R&D经费中的政府资金逐渐纳入到年度预算中,且R&D政府资金的增长速度应不低于R&D经费的增长速度,提高政府资金在R&D经费支出中的比例,优先向对经济、科技有重大影响的行业、项目倾斜,强化政府在经费配置中的宏观管理。

4.2 突出重点,多元化投资

发展高技术产业要突出重点,集中创新资源,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通过资金扶持?融资担保?技改贴息等措施,鼓励高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加大自主开发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力度,推动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真正实现由“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迈进。

高技术产业具有智力性、创新性、战略性和环境污染少等优势,但也具有周期长、风险大、失败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加大对高技术产业资金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制定和实施促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政策,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和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改制上市,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时,应广泛吸纳国内外各方面资金加入科技活动中。加强银行金融创新,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等多种筹资渠道并存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