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歌唱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声音形象意识听觉
歌唱者使用他的发声器官和身体机能活动,把一个个音符转化为美妙的声音,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构成“乐器”的各个歌唱机能恰当地组合,形成发声器官自动就位和协调平衡的活动状态。这种“制造乐器”和“使用乐器”的过程并非仅仅是某一肌肉的活动,而是意识概念或声音形象的全面反应。因此,嗓音投射可以说是由歌唱者的想象力即声音形象来支配的。本文试就如何建立正确的声音形象的问题,谈一些体会。
一、声音形象的概念
形象,一般指具体事物,而文学艺术的形象是“人们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认为,声音形象是在探索鲜明的声音和回声的实践活动中,在非理性的和无意识的状态下,通过理性的意识和精神上的再创造,以科学技能和智慧听觉来调解产生出来的声音客体的实际效果。
我们知道,嗓音并非仅仅是发声体的机能活动,它是声音的形象,是通过身体上的各种渠道的调动投射出的供人们辨听、欣赏的声音艺术空间的效果。
二、正确声音形象的构成
声音:我们预期塑造出的形象,其声音应当是优美、丰富而又柔软的,既响亮又有润泽的,正确而理想的声音。
共鸣:我们阐述的共鸣是指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其共鸣点很集中,像针尖一样,而且声音富于穿透力,但又感觉不太响。
气息:好的声音形象是一定要有呼吸支持的。要用劲、不漏气、不费力、气很长,要有一种气永远用不完似的感觉。
喉咙:要达到声音形象的理想境界,必须在歌唱时打开喉咙,咽腔绷紧成共鸣管道,具体说就是抬软腭、下喉头,像半打哈欠状。
三、声音形象在歌唱中的作用
笔者以为,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唱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声音概念,教唱的全过程也就是不断改变学生声音概念的过程。
歌唱,作为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以它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文性”抽象的特征,使歌唱的实践性认识功能受到制约,使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显得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唤起非听觉的体验,即音乐声音形象化的联想,才使这种“神秘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从而把不可言传之情付诸语言,把不可见的声音美感付诸形象化的听觉。通过形象的描述作为中介,去接近声乐艺术的本质。
四、声音形象的把握
要塑造出理想的声音形象,就必须把所有的歌唱活动看作意识和机体的双重活动,我们要坚信,意识在身体的各种活动的控制和配合方面的统治力。关于这方面,笔者想从声音形象确立过程中的形象与活动的关系来论述。
1.意识与声音形象
艺术性歌唱是由歌唱者演唱时心中的想法和概念来支配的,一个人怎么想的,他就怎么唱。这从根本上来说,“发出声音的是意识,而不是嗓音”。因此,既然声音总是追随思想而动,只有想得美好,你才能唱得美好。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与其说是用喉部来歌唱,不如说是用智慧来唱歌。
笔者认为,声音必须在想象中或在内心中听到,而不是从身体上感觉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多思考。要把学生的意识坚定地集中在所希望发出的理想的科学的声音上。用心塑造形象,使学生的精力直接用到已准备好接受工作的嗓音渠道中去,并反复地回到这个形象上。要有耐心地、坚持不懈地集中在这个形象上,直到从意识的控制中获得解放,从自然状态进入必然王国。正所谓“声音是蕴藏在发出声音的想法之中的”,任何盲目地模仿现成的模式,或是用毫无意义的无动机、机械的活动来训练肌肉的做法,都会阻碍艺术性歌唱的表现动力和正确声音形象的树立。
2.听觉与声音形象
笔者认为,通过练耳来发展声音形象,这是一个想象声音的过程。在实际发出声音之前,先在心里“听到”声音效果,对歌唱运动所发出的声音,通过敏锐的听觉和已知技巧和经验,细心地去感受、辨别、判断出正误和优劣。清楚整个歌唱活动所追求的音响和“声音形象”,总是把一个好的声音样板树立在歌唱训练的前面,竭力仿效它直到踏上自己的道路,就像一个画家试图画出物体之前一样,他会清楚地设想它的整体面貌。
长期的声乐教育实践使笔者体会到,一个好的声乐老师必须要有一副好耳朵,没有好的听力,就不可能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判断,更不会有好的富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对不同的声音,老师不要武断地下结论,要全面分析一下,然后再下结论,并且给出解决的办法。否则,就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进步成长,尤其是不利于声音形象的确立。
3.教学语言与声音形象
歌唱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从艺术歌唱的角度,是为了表现自我,释放压抑在心中的情感,交流歌者和受众之间的情绪。从科学技巧的角度或者说从教学的角度,就更多地要涉及和检验表现的完成效果。如果在歌唱训练中,要描述和分析所观察到的声音状态,并从构成这个状态的原因找到它们的效果,仅仅有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把嗓音运动的基本原理及声音形象表述清楚。可以说,声乐教学中的大部分困难就是在我们试图向学生讲解怎么做时产生的。因此,为了准确地交流,加速想法的传递,教师在教学用语上要把握源于共同体验的某种特定的要素,以赋予形象化的语言或生动的比喻,引导学生用各种新的体验去感受它。比如,“唱高音就好像声音从脑袋顶上跑出去冲到天上一样”,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帮助,是能够直接让学生建立声音形象的好方法。再如,为了让学生把气吸得深而饱满,常用“打哈欠”“闻花”的形象来比喻。为发出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激发学生去想象在自己腰上围着充气的汽车轮胎,要时刻感觉到一种富有弹性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的腹肌。通过长期的声乐实践,从发声运动的全过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专业声乐术语,作为教学实践的科学的语言,不仅加强了解释能力,还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找到声音的位置。这些明喻或暗喻有时候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迸发出强烈的艺术灵感,甚至能够产生顿悟的功效。
所以说,声乐教师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生动的、形象的,甚至是夸张的,这绝对有利于尽快实现从抽象到具象的这一根本性转变。
4.示范与声音形象
在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中,尤其在学习声乐初、中级阶段,没有一个人会拒绝从模仿中获得灵感。而任何能够示范的教师也从不低估这种极为直接的教学手段。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一直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尤其是大师们的作品,要分析他们的技法,模仿他们创造性的技巧,目的是研究他们是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天赋,创造出卓越的声音。我们也更加认同教师的示范行为——给学生嗓音训练提供的参照物和模仿取样主体的客观事实,因为“它可能是最容易使学生熟悉教师认为是可取的那种音响和可取的发声方法的手段”。一直以来,在声乐教学中大家都推崇“示范教学法”,之所以强调它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是基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特殊性包括复杂性和抽象性。而教师的“示范性”具有将直观的感觉提升到概念层次的作用,具有促进学生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作用。因此,一个能够灵活运用嗓音的教师将示范出科学规范的声音,从而为学生迅速确立声音形象铺平道路、指点迷津。
笔者认为,声乐教师示范应当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感动、陶醉甚至折服。学生有了强烈共鸣感觉,才会情不自禁地去模仿,这就是所说的榜样的力量。第二,教师必须有能力模仿学生发出的各种声音,要模仿得惟妙惟肖。这样一方面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模仿学生声音的弱点,让学生迅速知道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还要阐明导致错误声音的根源及改进的措施和方法。第三,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去示范歌曲演唱,并且要有感情地完整示范。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科学的精彩示范,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典范的声音形象,这个典范能促使学生呆滞的、消极的肌肉机能活跃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以“示范性”教学手段,提供给学生模仿的样板,是为了让学生找到科学美好的声音形象,继而在声乐追求的道路上奋发努力。在这一点上,笔者不主张“会唱的不会教”“会教的不会唱”。笔者十分推崇和赞同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的主张,即“会唱的不一定会教,但是会教的必须会唱”。
这里还要指出,我们强调意识的核心作用,并不是否定身体训练(歌唱机能)的重要性。在实际训练中,它们其实是相互交织的,组成了声乐学习过程的一个个步骤和环节。最终,通过长期而明智地使用意识和身体的某些功能或器官,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声音形象,最后达到技巧娴熟,演唱自如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瑷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2.
关键词:情感表达;歌唱技巧;融合
中国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90-2
声乐演唱是带有语言的艺术,它具有一个特殊性:它是优美的歌喉、清晰的咬字吐字、较高的声音位置、合理的气息安排、真挚的情感表达的完美结合。
一、歌唱技巧与情感表达同样重要
声乐作品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旋律和歌词。因此,声乐作品要求演唱者即要有熟练的歌唱技巧演唱旋律还要用充沛的情感来抒发作品的内在情绪,从而驾驭各种风格的歌曲。所以,歌唱技巧与情感表达同样重要。
歌唱技巧包括:正确的发声位置、声音的圆润厚实、气息的连贯饱满、咬字的清晰准确等等。如舒伯特的声乐作品《摇篮曲》“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这句歌词里“睡”字的发音,因为口形挤压使咽腔失去了很大的空间,所以要靠打哈欠的方法来解决,因为打哈欠时,口腔和咽喉才能完全打开,字才能唱的圆润。又如亨德尔的声乐作品《绿树成荫》,第一句采用切分节奏进入,旋律上下跳动,音调也抑扬顿挫,所以在演唱第一句时应该根据意大利语音的特点重音突出,音可断但气不断,而且音准要保持平稳。这就要求歌唱的人在演唱时要控制好气息,通过气息的有力支撑与控制,达到语音清晰圆润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歌唱技巧非常重要,拥有纯熟的歌唱技巧才有可能驾驭各种风格的歌曲。
但一首声乐作品如果只讲究歌唱技巧而忽略情感表达,那说明演唱者还不够成熟。如果把声乐演唱比喻成一座建筑,歌唱技巧就是这座建筑的奠基石,而情感表达是这座建筑的设计感。没有设计感的建筑只能叫房子不能叫建筑物,同样,演唱时没有情感表达,就不叫演唱,而只是发出了正确的声音。那什么是歌唱中的情感表达呢?我个人认为就是理解加二度创作。
演唱者必须先理解歌曲的内涵,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曲之中,才能准确把握好歌曲的情感,表现歌曲的内涵。因为任何一首歌曲都是作者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作者的民族意识、所处的时代特征、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创作歌曲时的情绪都会融入到所创作的歌曲之中。而演唱者只有充分的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才能准确的把歌曲演绎出来。在充分的理解歌曲之后,通过其二度创作的能力来进行歌曲的演唱。例如:歌剧《苍原》中的女主角演唱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情歌”,演唱者娜仁高娃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品思想的把握、对作品情感的融入,从而完美展现了蒙古族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又抒发了自己对爱人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感人情怀。又如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在扮演歌剧《奥赛罗》中奥赛罗的角色时,为了参透人物复杂心理废寝忘食,终于理解了主人公作为黑人,进入到白人社会的格格不入,从而把握住剧中人格的情感和个性,进行了完美的表演。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也可以如此,首先引导她们理解歌曲的内涵,然后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再来演唱歌曲,效果一定比单纯地唱技巧或唱节奏音准要来得好。
二、情感表达的提升
既然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提升情感表达的能力是必须的。
第一,自身音乐修养的提升。什么是音乐修养呢?它是指一个人对于音乐的敏感性、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度、对音乐技能的掌控能力,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理解、表现等能力。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曾经在论及音乐家的艺术成就时说:“一切艺术都是开在枝叶繁茂的知识之树上的鲜艳的花朵。”如果演唱者的音乐知识单一、艺术修养片面、文化水平偏低,单靠模仿去演唱,那自身的演唱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一定不够。因此,演唱者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作品分析能力,以及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第二,情感表达提升的方法。首先,要抓住歌词,理解创作主题。演唱者应该通过歌词的内在含义,去挖掘主题思想。其次,要抓住风格,明确民族特色。要想准确地将歌曲的风格表现出来,必须了解歌曲所属的民族特色。光是中国,就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另外中国民歌与外国民歌又大不相同,例如西班牙民歌以其强烈奔放的吉卜赛舞蹈节奏为特征,而陕北民歌则以秧歌节奏为特征。因此每首歌曲的风格怎样,体现怎样的民族特色,这在歌唱前必须要有所了解与掌握。最后,要抓住旋律,感受作品情感。旋律是歌曲在思想内容与感情上的主要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演唱者要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增强歌曲的感染力。例如,利用节奏松散的对比、强弱的对比、乐汇的不断递进、音阶的跳进等音乐表现手法来表达歌曲的艺术形象。在演唱歌曲之前,应对曲调进行反复视唱,领悟旋律特征,节奏变化,对每一个提示,包括表情、速度、力度等都要有全面的了解,领悟旋律所表现的内涵,把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分析透彻,然后使用恰当的音色、歌唱技巧表现歌曲。
三、歌曲技巧与情感表达的融合
综上所述,所谓成熟的演唱就是演唱者能将高超的演唱技巧与恰当的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因此二者怎样融合非常重要。如《听,听,云雀》,拿到这首作品后,第一步应该是了解、理解这首作品。传说这首作品是作者舒伯特在咖啡店里翻阅莎翁诗集后在饭桌上即兴谱写而成的,被称作是“自然之歌”,是一首充满爱意的小夜曲。音乐分两段,第一段为C大调,旋律生动明快,描写了“云雀在天空歌唱,太阳之神升起”的美丽景色;第二段从C大调转为降A大调,产生了鲜明的调性对比,唱到“这一切多么美丽,我亲爱的姑娘醒来”时,又转回C大调,调性色彩由暗而明,表达出晨光下克洛顿向伊摩琴传达的爱意。因此,这首作品的情绪应该是明朗、活泼的,在演唱时便可用一种自然轻松的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那自然轻松的声音如何得来?呼吸换气的技巧成为重点。这时歌唱技巧开始为情感表达服务,演唱者始终要保持高位置状态,演唱时必须调动一切生理机能,保持平稳的呼吸,让气息跟着旋律作快速的反应但又不失去控制。如此一来,歌唱技巧和情感表达便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服务,这样的演唱才是最为动人的演唱。
声乐演唱,之所以是一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艺术,就是因为它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演唱者只有同时拥有较高的演唱技巧和恰当的情感表达,才能有效的准确的演唱出词曲作者的深刻情感。因此,学习演唱的学生们,在这两方面都要同样重视,才能真正的理解音乐、理解声乐。
参考文献:
[1]赵小平.论歌唱的投情体验与抒情体现[J].人民音乐,2002,(07).
[2]骆志芬.论歌唱情感表现[J].昌吉学院学报,2003,(02).
[3]黄永勤.歌唱情感在声乐表演中的价值及其训练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06).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3.
[5]陈甜.歌唱与情感辩证关系之管见[J].黄河之声,2009,(24).
[6]孙来法.浅论歌唱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J].人民音乐,2008,(06).
关键词:哲学;思维;歌唱;技巧;作用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歌唱技巧这一具体科学,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与哲学是人类的两朵精神之花, 它们关系密切。哲学既是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 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它是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一定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 并由此构成了不同音乐文化思想的共同基础。”[1]歌唱技巧的掌握很抽象, 有时非常感性, 在较大程度上还受个人感觉或一时情绪的影响。那么如何更加理性地把握它,就需要我们拥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和态度, 结合哲学的观点,拥有正确理论的指导,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更高的角度揭示歌唱的奥秘。
歌唱是靠人的大脑和各发声器官共同参与的具有高度主体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无疑,歌唱中,无论是歌唱技术水平的提高,还是其艺术修养的稳固,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所谓科学方法,即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技术方法,而任何技术的发展又都是受人的思维方式的制约。因此,问题的主要方面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何谓科学的思维
思维力是间接概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和内部规律的能力,也是人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础。人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都是在思维能力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科学的思维是辩证的思维,是一切科学研究之方法,是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具体表现。它能使人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进程中,做到客观科学、思路清晰;它同时也是艺术家把握艺术规律的根本方式,是艺术创造中歌唱者科学认识艺术规律的前提条件和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不断提高歌唱发声的技术技巧,不断增强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
二、思维是歌唱的先导
(一)思维先导――定义
杨天君认为:“思维先导,就是指从现实出发,对行为事件发展的未来前景、状况、过程及其结果等进行自觉的、有目的分析、判断和推测,从而获得某种预见性的认识,以帮助其在行动之前及早看到潜在的机会或危险,更加清醒而自觉地做出决策,从而减少失误,提高其学习效率。” [2]这个定义笔者认为很科学。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曾说:“歌唱发声时,我刚准备好发声,我还没有唱出的声音已经传到我耳朵, 好坏我都知道。” [3]可以看出在开口之前就应该在思想上把歌唱起来,这就是“超前思维”在歌唱发挥的作用。思维先导的核心就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性,并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二)培养正确的声音概念――基础
声乐艺术可以说是一门“有声无形”的艺术。而正确声音形象的建立是离不开其正确声音听觉表象的积累的。“所谓“表象”(Representation) 是指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上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4]也就是说,在声音技能训练或演唱前就应该首先在内心建立一种正确的声音概念,并能够在其内心的想象中准确地知道这个声音的形象。这就犹如文学家在写出一部精美的文学作品之前,就必须先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作品的构思、布局、人物、情节一样。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曾指出:“几乎在所有问题上,人脑都有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偏见,而不是根据面前的佐证去作判断的强烈倾向。”[5 ]这就是说,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思维方法等会成为人们实践和认识的“思维观念之前提”,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具有“定势”性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正确声音听觉表象的积累,是科学声音技术思维的形成基础。
(三)提前进行思维的练习――条件
“我们必须懂得发出美妙好听的声音首先应由思维开始,而思维是与听觉密切关系着的。” [6]声带的颤动是与周身的神经系统密切关联着的。因而声音的发出,直接受着大脑的控制和体力的支撑。器乐家可以连续练习几小时,而歌唱家可不能用嗓过久。必须要用精神练习来补偿肉体的练习。所以许多歌唱艺术家,既练可听到的嗓音,又练听不到的精神感受。也就是在发声前首先要有精神活动,使大脑机构首先进入登台演出时的“角色”中,即发声必须从“思维”开始。
三、思维是歌唱的保证
歌唱中的思维是指歌唱者通过声音所要表达的一种思想、观念或某种情感、情调等。它是人的大脑对音乐作品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维反映。对歌词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对旋律和节奏的把握,对吐字、呼吸、共鸣等技巧的运用,都离不开这种高级思维形式。科学的思维要具备良好的意念及合理的想象。良好的意念是歌唱获得成功的保证。因此在歌唱中用意念控制歌唱的状态、情绪等,有积极的作用。
(一)运用意念、借助想象
学习歌唱技巧,除了弄懂歌唱器官的机能状态外,发挥思维的作用,运用意念,借助想象是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的一条捷径。练声或歌唱时,应使思维接近主题,强烈的意念促使歌唱者产生强烈的歌唱欲望和创作激情。如气息训练时,使气息下沉,一可想象小腹内收下拢,臀部下坠,气沉丹田;二可借助咳嗽、大笑等寻找横隔膜的感觉。为使气息流动,可想象丹田处气息在沸腾,象海浪在翻滚。为使气息通畅,可想象气息所走途径是一条通畅的管道。“意大利美声学派强调最低的音应当和高音一样发声,著名歌唱家卡来罗.艾维拉尔弟要求‘把胸音收到头音上,把头音放到胸腔里’,这些提法都是运用意念借助想象的结果。” [7]可见,思维在歌唱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同时是科学歌唱的有力保证。
(二)正确地认识歌唱发声诸矛盾间的对立统一
歌唱者是歌唱活动的创造者。由于歌唱者对自己的发声器官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只能以感性体验为基础,以大脑的意识操作为手段,通过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和把握,逐渐形成对声音概念的理解和对声音状态的控制。比如歌唱中气息的“呼与吸”;精神的“放松与紧张”;声音的“靠前与靠后”;气息与声音的“上与下的对抗”;歌唱语言的“字与字”、“字与声”、“字与情”的协调;歌唱者的“主观听觉与客观音响”; 艺术表现的“动与静”;技巧训练的“个性与共性”、“局部与整体”等等各种因素和现象。它们既是矛盾对立的方面,也存在求其平衡、达到统一的必然条件。
四、正确的思维促进情感的表达
“情感产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与反应。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与自己的态度、愿望相结合的。一个对声音概念有了正确认识的歌唱者,面对着客观现实中所出现的一个个新的刺激,当后者与其认识相一致时,就会产生肯定的情绪和情感。” [8]由客观现实产生的情感,由神经发出信号并传送到各部分肌肉,形成情感的态度和表达情感的姿势,形成面部的表情,形成由喉头肌肉控制,从而使人们在其嗓音的声音里表现出喜爱、温柔、欢乐、悲哀、激动、气愤、急躁、害怕、愤怒等等的情绪。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是理解音乐意境、表现作品风格,要学会情感与技术的平衡,就得通过意念,借助想象,也就是“思维”来激发歌唱情感,完善歌声。
五、正确的思维是靠长期的积累慢慢形成的
(一)思维概念由错误到正确
往往音乐听得多并对音乐的反应比较敏感的人,就容易领会什么声音是好听的、美的、圆润的、什么声音是不好的。这种对声音的判断,就是人们形成的对声音的概念。它的掌握和形成,都是通过人的大脑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过程经过反复实践而实现的。在正常情况下,思想上的正确声音形象,总会“指挥”并协调它们的肌肉活动的。人们往往对声音概念的认识,起初是错误的,经过一段正确方法的训练,就能以其活动的结果来检验其实践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能推动他去改正错误,使其从实践中不断地精确和完善起来。
(二)积极的思维引导反复实践
积极思维能够保证声音技术动作练习的质量,促进声乐技能的形成。而对任何一个新的歌唱技术技巧动作的掌握,除了依靠自己过去所储存的相关声音听觉表象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积极思维活动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地实践练习。列宁曾这样描述:“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式固定下来。这些格式 (而且只是) 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9]在歌唱实践中多次完成某种歌唱技术动作的练习,这种动作方式就会巩固下来,便形成相应的歌唱技能。任何声乐技能技巧的形成,反复练习是必要的条件。但是,若没有积极思维参与下的练习,则是被动、机械的动作重复,这样既不能纠正其歌唱技术动作的偏差,也不能提高其质量,甚至容易出现错误的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影响声乐技术水平的提高。
结语
“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比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必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辩证思维运用在歌唱中, 我们才会有意识地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起来, 才会从歌唱实践到歌唱认识、再由实践到再认识的轮回中去获得理性驾驭歌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易薇.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哲学思想[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29-31
[2]杨天君,余虹.“思维先导”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9):99-101
[3]胡国辉.与帕瓦罗蒂谈歌唱艺术[J].人民音乐,1992,(2):15-18
[4]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丘有光,颜文皎.论思维的认知控制机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2):3-6
[6]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7]王绍伟.论“意念”在声乐学习中的运用[J].中国音乐学(季刊) 2000 年增刊,2000:46-47
关键词:幼儿园歌唱教学
本文希望通过对幼儿歌唱教学的研究,探索出一些更好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学唱兴趣,更好的服务于幼儿教学工作。
一、当前幼儿歌唱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单一 。歌唱活动中很多教师把教会孩子们唱歌作为教学的主要或唯一的目标,认为孩子们只要会唱了就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些方面:如幼儿歌唱能力及兴趣的培养,也忽略了歌唱活动中其他教育功能的引导。
2.教学方法枯燥。一部分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歌曲内容和歌唱技能的传授上,关注的是“教什么”、“怎样教”,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孩子们在唱歌时表现的很被动,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的唱或跳;虽然在老师问“喜欢不喜欢唱这首歌”或是“为什么喜欢”时,孩子们能条件反射似的给予回答:“喜欢”,但在问明原因时便会有些茫然了,在老师的言语提示下虽有所表示,但这些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师教我学、师说我听”的教学模式已很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式。
3.教唱方式老套。歌唱活动中,以独立歌唱、集体合唱为主,孩子领唱、轮唱、分声部唱、表演唱的机会较少,这样,幼儿自我展现、相互合作的机会就少了,也体验不到歌唱形式的多样化与情趣,特别是那些“爱表现”或是特别沉默寡言的孩子,失去了许多技能提高、情感体验、自由表现力、多方发展的机会种种原因,导致了歌唱活动的开展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且不正确的发音方法还会伤害到孩子发音器官,使幼儿失去对歌唱的兴趣。而纲要中幼儿艺术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二、幼儿歌唱教学技巧研究
1.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激发幼儿学唱的好奇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首先要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学唱的兴趣和欲望。在幼教杂志及教材上,有好多幼儿歌曲。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学唱。如表现为:歌词陈旧复杂、幼儿难于理解,还有的歌曲内容孩子很陌生,这样就影响孩子学唱歌曲的兴趣。因此歌曲的选择,对孩子的学唱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有的放矢的选择歌曲。我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歌唱。如《小兔乖乖》(欢快的)、《小鱼游》(优美的)、《粗心的小画家》(诙谐的)……
2.由动作引导进行新歌教学活动
由动作引导的新歌教学活动,就是组织幼儿做动作开始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有直接描述动作过程,赋予动作性。如,在进行歌曲《蝴蝶找花》较长活动时,先让孩子进行“蝴蝶找花”的游戏,让孩子分别扮演“蝴蝶”和“花” ,借歌词内容进行游戏,并利用游戏活动学习伴随歌词朗诵,再进行学习唱歌和相关的游戏活动。这样不仅使幼儿学唱兴趣浓,而且还能够使平淡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3.在唱歌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
在教唱活动中教师应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寓教于乐,同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唱歌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受自然美,自发的模仿和学习,甚至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让孩子轻松的学唱歌曲。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我故作惊讶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没教就会唱了。”孩子们在表扬和鼓励下,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大增;一些平时不大表现的孩子也投入到了歌唱活动中,和大家一起“疯”了起来。在进行歌场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眼神、动作语调等也是营造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切活动都要富于感染力,建立轻松、相对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及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每个孩子产生积极学唱歌曲的愿望。
4.引导幼儿创造性的唱歌,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学会创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在我们唱歌的教学活动中,不光强调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创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船边的余地。例如,创编歌词,在学唱活动中根据歌曲创编相应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地发展。根据歌词创编动作,也是对孩子创造性的很好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给予幼儿自主的创造和表现的机会,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向更深层次发展,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通过努力展示孩子的创造力。
5.唱歌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歌唱技巧;声乐艺术
众所周知,歌唱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运用人声来传达作品当中被赋予的感情,感染至每个听众的内心深处。然而,许多专业音乐学习生或歌者在歌唱的过程当中,往往只重视技巧的表达,比如共鸣、气息等专业信息,对艺术表现却有所忽视,而有些人则刚好相反。那么究竟二者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将做具体分析。
1 艺术表现的定义
对于歌唱者而言,歌唱技巧是每个歌者都理应掌握的内容,在这不做过多阐述。这里主要讲的即是艺术表现的具体内容。声乐艺术的生命就是声乐艺术表现力,它的实现依赖于歌者对作品的理解度与默契度,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允许一定的二度创作(带有自我感情的处理与解释技巧),从而使作品更具形象化。艺术表现力的效果可以带到听众情感上的共鸣与感染,使听众获取美的感受[1]。究竟如何才能拥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熟悉整部作品包括歌词内容、创作背景、音乐特点、艺术风格等内容,只有对这些加以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诠释作品当中所折射的情感与思想。此外,在了解前面所提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熟读曲谱,准确掌握作品的分句、节拍、音准与换气等内容。总的来讲,歌者只有基于对作品的这些了解,才能更好诠释歌曲本身,也才能将其中的感情与思想抒发出来。
第二,歌者要将自身对作品当中的感受、对人物的理解,通过歌声再次形象化与情感化,从而将他们完美生动地再现出来。要想做到这些,除了上述加强对作品本身所传达的理念掌握之外,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分析作品当中用的是怎样的文学与音乐语言来表达人物形象的,加深对作品思想情感与人物性格的了解,只有这样,方能深刻再现作品艺术。其次,根据作品,歌者可适当运用自身审美想象与意识,进行作品二度创作,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除此之外,夸张手法也是艺术表现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做到有针对性的把握,不虚张声势,给人以恰到好处之感[2]。
2 剖析艺术表现同歌唱技巧之间的具体关系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是艺术史上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而如果将其纳为声乐艺术当中,即是怎样将歌唱技巧也艺术表现相整合的问题。
音乐是一门抽象艺术。它是要将生活加以升华与浓缩,不是现实照搬。可以说,它代表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思想。音乐艺术需要将内容与形式做到完美结合。我国传统琴论当中的“得心应手”、唱论当中的“声情并茂”就是对于音乐艺术追求最直观的理论表达。在声乐表演当中,歌唱技巧的作用是无需多言的,可以说所有成功的声乐艺术家,其无不拥有独到与高超的声乐演唱技术。传统唱论当中对于缓急顿挫、高低抑扬、运气吐字和论述,都可归结于对声乐演唱方面技巧 的一种重视。
当前,由于我国音乐教育普遍呈现系统化与正规化趋势,因而具有高超的声乐演唱方式与技巧的歌者自是大有人在,但若能成为真正的声乐艺术家的却为数不多。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优秀的艺术家从不以单纯技巧炫耀为主,他们会将这种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融会贯通,从而使歌曲本身的意蕴与内涵不断提升。
完美声乐艺术表现与出色演唱技巧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且共同融会于歌者在演唱时候的“二度创作”当中。“二度创作”是歌者在演唱作品当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歌者在进行演唱之时,既是作品内涵的展现者,同时也是作品意蕴的解释者。“二度创作”是歌者在忠于原作、尊重原作的前提之下,经由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而做的艺术加工与处理,是一种将艺术表现与歌唱技巧有机结合的过程。因为歌者自身的演唱技巧、对于作品理解度与艺术造诣不尽相同,因而同样的作曲可能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会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也正是歌者在尊重原作品的前提之下,有个性、自我发挥解释文本所产生的结果。因此,歌者若想圆满传达出作品本身的意蕴与内容,首先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声乐演唱技巧与创作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于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扩充原作品所呈现的艺术底细,在此基础之上完成音乐二度创作[3]。
总的来讲,对于音乐表演而言,歌唱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但却不是唯一获取成功的条件,它只是进行音乐表演的一种手段,并且只有当演唱技巧服务于艺术表现之时,方能真正实现其原有价值。因而声乐艺术表现与歌唱技巧实则是一体化的且不可分割。因此,在声乐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在强调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素质。此外,要加大力度提高艺术表现与歌唱技巧的协调性,做到声乐艺术与歌唱技巧合二为一,完美诠释作品信息与内涵。
参考文献:
[1] 陶立新.以语言为突破口,实现中西声乐的融合贯通――论周小燕先生在中西声乐相结合方面的杰出贡献[J].音乐研究,Music Research,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