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生态环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北部湾;开放开发;污染;环境保护
[作者简介]黄耀东,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068-05
随着环北部湾、泛北部湾等概念的提出,尤其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得到国务院的批准,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曾经于2000年前成为“丝绸之路”始发港而最近1000年来基本上无人问津的北部湾迎来了另一个发展壮大的春天。然而,涵盖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部分地区的这片南中国海在开放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各方需要共同协调合作才可能解决的难题:环境保护问题。这一难题的内容、缘起和破解是区域内相关政府共同面对的。
一、开放开发北部湾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大好机遇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发展、中国一东盟“一轴两翼”新格局的正式提出、中越“两廊一圈”的逐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风起云涌、华东华南尤其是“泛珠三角”经济的辐射,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曾经在两千年前商贾云集的“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广西北部湾迎来了沉寂一千年后的又一个春天。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北部湾经济区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开发密度较低,发展潜力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占广西全区比重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超过5000万吨,集疏运条件逐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作用得到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已经建成或将开工建设;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如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深化了中国一东盟合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发挥面向东盟合作前沿和桥头堡作用奠定了基础。而且,国家高度重视广西沿海地区发展,明确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机遇已经来到,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北部湾经济区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现代大工业少,高技术产业薄弱,经济要素分散,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中心城市带动;港口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集疏运交通设施依然滞后,快速通达周边省特别是珠三角大市场以及东盟国家的陆路通道亟待完善,与经济腹地和国际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现代市场体系不健全,民间资本不活跃,创业氛围不浓;近海地区生态保护及修复压力较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开发、引进和储备不足等。
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既关系到广西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有利于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水平,振兴民族经济,巩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稳定;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西南出海大通道功能,促进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形成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有利于完善我国沿海沿边经济布局,使东中西部发展更加协调,联系更加紧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加快建设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中国与东盟面向繁荣与和平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北部湾目前的生态环境
银沙堆细浪、海豚戏翔鸥、南珠映日月、红树掩堤沙……这是对北部湾美景的描绘。北部湾,素有最洁净港湾之美誉,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南海西北部,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也是促进我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战略枢纽。这个区域资源丰富,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能源资源、旅游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等。而且,这是一个海碧、天蓝、空气清新的洁净海域。监测资料显示,“十五”期间,北部湾直排人海工业污染源、污染物年平均减少46%,各海域沉积物均达到一类标准,海洋生物质量达标率为100%。该地区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十分适宜林木生长。目前已知维管束植物有8354种,特有的植物有银杉、金花茶等;已知陆栖脊椎动物884种,是全国野生动物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有白头叶猴、瑶山鳄蜥等,其中白头叶猴在全世界独有。特别是,这里为全国红树林分布较集中的地区,拥有红树林面积8375公顷,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22639公顷的38%,居全国第二位。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滨海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享有中国“绿城”美誉的首府南宁、赢得“中国第一滩”美誉的北海银滩,还有钦州三娘湾、防城港京岛风景名胜区、上思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可是,沉寂已久的北部湾在即将迎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将要面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挑战。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北部湾的未来如果不预先考虑生态保护问题,就要面临由于生态失衡而导致的如下灾难:
1 酸雨污染。这是人类使用石化燃料增多出现的。其主要的危害就是导致大片的森林死亡。现在全世界有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2 温室效应(或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其中,美国是第一大国,中国是第二大国。温室效应其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导致南北两极的冰盖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据科学家计算,如果人类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加限制,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5摄氏度,海平面上升30~00厘米,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的灾难性后果。
3 土地沙漠化。地球上的沙漠正以每年600
万公顷,也就是每分钟10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其原因是草原植被被破坏。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近年频频上演的沙尘暴就是一种严重的警告。
4 森林面积减少。现在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且多数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原因之一是由于贫困所迫,不得不用宝贵的森林资源换取外汇;原因之二是毁林开荒。我国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非常严重,森林覆盖率只有13%,处于世界第120位。
5 物种灭绝。目前地球正在经历着第六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由于人类对野生生物的狂捕滥杀,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得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物种已经或正在遭遇灭顶之灾。
6 水土流失。由于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很多荒山秃岭一经雨水就引发山洪爆发,使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白自流失。土壤被带入江河、湖泊,又会造成水库、湖泊的泥沙淤积,从而抬高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库容量,加剧洪涝灾害。
7 垃圾成灾。目前与日俱增的垃圾,包括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感到棘手的难题。我国的垃圾因为没有处理,不仅越积越多,而且占用耕地,污染空气和地下水。据报道,现在我国有2/3的城市陷入了垃圾重围。
8 城市大气污染。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非常严重。我国现有600多座城市,其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污染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以排放大量污染物的煤炭为主要能源;二是我国城市越来越多的汽车排放的尾气对空气污染严重。
以上问题,不能不让世界震惊,让世人担心,因此在开放开发北部湾的同时,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发达国家在治理污染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他们正在将其工业生产及其影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三、开放开发北部湾的前车之鉴
实践证明,人类的开发活动往往要付出环境的代价。那么,作为后开发的北部湾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这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2007年7月,“2007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北部湾开发中的环保问题同样受到大家的格外关注。
位于我国南海西北部的北部湾,不仅是我国大西南地区离出海口最近的通路,而且也是中国最洁净的地区之一。但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大力推进,大量人口的涌入,城市规模的扩张,给北部湾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有“天下第一滩”美誉的北海银滩就经历过开发带来的教训。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兴起的首轮旅游开发热中,仅一年多时间里,这片海滩的主要景区就建起了数十幢由不同业主经营的疗养院、招待所、宾馆等。由于银滩内修筑的防浪堤和其他建筑紧贴潮线,破坏了银滩一带海域的海洋运动和沙滩的自我净化功能,造成沙滩萎缩和变质。银滩的沙质逐渐变灰变黑,原来平缓的潮间带沙滩变得起伏不平,形成积水槽沟。事实证明,银滩内的建筑成了银滩的“环境杀手”。2002年底,北海市启动“还海滩于自然”的大规模改造工程,北海银滩内全部33幢建筑及挡浪墙被陆续拆除。经过改造的银滩如今恢复了本来的面目,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
中国渤海湾的开发也给我们提供了反面的教材。渤海湾拥有丰富的陆海自然资源,是我国北方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当人们对渤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热情日益高涨时,却不由得对渤海湾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而忧心忡忡。据统计,渤海海水交换一次大约需要16年时间。渤海的容量非常有限,自净能力差,但汇入渤海的辽河、海河和黄河的污染程度却常年在我国7大水系中居第1、2和第4位。化肥、造纸、皮革、化纤、铝业、橡胶等生产企业沿着海岸一字排开,经过处理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沿着地表流入渤海。渤海每年收纳的污水高达28亿吨,占全国排污水总量的32%,每年收纳的污染物超过70万吨,占全国每年人海污染物的48%。目前,渤海的环境状况是:陆源污染物不断增加,近岸海域的污染日趋严重,范围不断扩大;赤潮灾害时有发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生物种类明显减少。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遏制污染,渤海将在10年后变成“死海”。那时,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需要200年。至于沉积在海底的污染物,将存在更长时间。
从国家层面说,我们有过不少吃环境恶劣的亏:1956―1966年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同时,加速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尤其1996―1997年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最终导致了酸雨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森林面积减少、物种灭绝、水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垃圾成灾、大气污染等问题。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渤海湾的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一面镜子,时代的严重后果更是蛇咬之痛,其教训是深刻的。为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必须痛定思痛,深刻吸取教训,不要让北部湾成为第二个渤海湾。
四、环境保护是北部湾开放开发中的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建设中大拆大建,自然资源、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破坏。在城乡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如何保护自然资源,体现文化特色?如何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这是摆在北部湾乃至各海洋沿岸国家和地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以红树林保护为例,红树林是重要的生态公益林,是沿海基干防护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红树林湿地保护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它对于维护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沿海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泛北部湾合作从共识走向实践,泛北部湾地区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投资热土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区域。“重视环境”、“保护北部湾的青山绿水”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在环北部湾地区加快开放开发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对红树林湿地保护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广西北部湾新一轮开放开发和建设中,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建设工作,已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要建设“绿色”北部湾,永葆这片碧海蓝天以及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型次区域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对我们做好红树林湿地保护以及整个林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为做好北部湾地区的有序开发,广西已成立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布局、沿海资源整合及总体规划管理等。防城港是全国沿海24个主要港口中的12枢纽港之一,是我国西部第一大港。防城港在加快港口和临港工业建设过程中,要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严禁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低产出的项目上马,要加大环境评估、监控和保护投入,严格控制沿海岸线的使用,保护好红树林,就是“吹沙填海”也要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钦州在修编城市规划时,首先做好环境评估,从源头、应急机制、长效机制三方面入手,建立严格的环保责任制,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都要提高环保门槛。正在建设的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其污水处理设计就主动由原来的二级排放标准改为一级排放标准,为此增加了几亿元的投入。在建的电厂,为增加脱硫装置,增加了2亿元投资。在划定城市环境质量功能区时,北海“自我加压”,将78平方公里的市区确定为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严格控制大气、水、噪声污染,近年来,投入近7000万元改造、搬迁、关闭、治理了170多家造纸、印染、淀粉、陶瓷等传统企业及其他污染企业,拒绝了20多个不符合一类空气质量控制要求的项目。2005年,北海市周边海域绝大部分为一类清洁水质,其中著名的北海银滩海滨浴场全年优良水质天数达81.9%。北海的目标就是建成最宜居的“中华濒海后花园”,成为北部湾区域国际化的中心城市。
为保护北部湾区域环境,广西制定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和碧海行动计划,完成了环境容量测算等基础工作,组织开展了沿海工业集中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颁布了《广西海域使用管理办法》,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努力使这一区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五、保护北部湾环境的建设性意见
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因环境原因而导致的疾病占所有疾病的1/4,全世界每年有大约200万人因室内或室外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发展中国家则每年大约有300万人死于与水相关的疾病,并且绝大部分还不到5岁。
这是一组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更是北部湾在新的形势下特别应该注意的数字!为此,在开放开发和引进外资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 协调区域内各方力量。北部湾环境问题区域性特征比起经济发展可能还要来得明显、直观。因为区域的生态链是相连的,周边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依存度相当高。这个区域包括了中国的北海、防城、钦州、湛江、海口和越南的海防、下龙等七个主要城市。因此,应加强区域政府间协作,成立环北部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市长委员会,保护北部湾区域的环境宣言并加以大力宣传,以促进环北部湾环境的保护和发展。
2 严格把关转移和引进产业。北部湾开放开发必然要招商引资,可是在引进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降低门槛,而应把环保成本加到经济效益上去权衡,同时,在推出各种“低门槛”政策时应为未来发展留下政策调整的充分余地,不能盲目追求政绩而放松环境准入。如果把不好这道关口,今天的新项目,就是明天的老污染,应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制订环境有偿使用原则,为环境付费。环境是一类资源,对其开发利用不应该是无偿的,特别是有损害的环境利用,更应该是有代价的。因此,要以“排污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收取环境税。
4 树立北部湾资源和环境品牌意识。为了保护这一品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未雨绸缪。在开放开发的同时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做到“发展重要,环保为先。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我国西部的现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点
西部地区矿物资源丰富,据对全国省际人均矿物资源禀赋条件的调查,条件最好的省份是山西和内蒙古;其次为四川、辽宁、新疆、青海;再次是宁夏和云南。显然,西部地区都是一个聚宝盆。然而尽管资源丰富,但由于多种原因,西北地区经济却相对落后,结果长期以来,资源优势不仅未成为拉动经济的火车头,反而沦为了资源的主要输出地,致使其产业结构畸形,能源、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等重工业比重过大,相应的污染情况也极为严重。如甘肃作为一个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省份,其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等支柱产业也成为了最主要污染物排放行业,对环境构成了极大压力。再如青海省的西北部,随着柴达木盆地工矿区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烟尘等排放到大气中。2000年青海废气排放量高达607.37亿m3,而净化率只有0.47%,严重损害了大气环境,东部的“硅铁走廊”已成为“黑色走廊”。可见西部地区畸重的产业结构,对其环境产生了极大污染,在此种产业结构短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在发展循环经济时,要注重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比如西北5省区占全国面积的39%左右,在这广袤的大地上,自然条件多样而又严酷,生态系统复杂而又脆弱。目前,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双重影响,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生态化发展赖以持续的生态屏障和生态系统已相当脆弱。西北地区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严重缺水,年均降水量在550mm以下,少的不到100mm,如,敦煌只有29.5mm,吐鲁番几乎无雨,内陆河流域水面蒸发普遍偏高,塔里木、柴塔木、河西走廊等地平均在1800mm以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气候干旱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不少河流干涸断流,生态环境质量变差。水土流失也是威胁西北发展最大的生态灾害,特别在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300-600m3,流失土壤5-10吨,从而造成了土壤日益瘠薄。西北土地沙漠化问题也非常严重,陕甘宁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到本省土地面积的67%、43%和70%;在新疆、青海等省(区)土地荒漠化年扩展速度高达4%以上,已有1/3面积的草原退化。西北地区面临的干旱、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原过牧等问题,使得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进而产生“生态贫困一经济落后一环境退化”的PPE恶性循环怪圈。为了打破这种怪圈,也需要从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方面寻求突破口。
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我国水源发祥之地和大气生成之所。青海素有“江河源头”、“中华水塔’’之称,黄河、长江、澜沧江出自青海的水量分别为225.3亿m3、176.2亿m3、108.4亿m3,占各自流域的49.2%、25%和15%。青海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很多地区的水量和水质。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东缘以东地区,是我国的东部季风气候区,如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就会直接影响中部和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近年来,北方频繁出现的大范围沙尘暴,其原因就是西部地区的荒漠化所致。显然,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生态源”,具有特殊生态功能、对全国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全国生态环境,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我们切不能忽视这点。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均衡,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绝不能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西部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困境
由于种种的原因,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中东部,而且西部发展基本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地区资源,西部地区发展过去走的是一条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工业化道路。这种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剧了粗放型经济发展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和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出现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趋势。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现状也给发展循环经济也造成了很多的困境。
思想观念落后的限制雨果说过:当观念成熟时,武力都挡不住。由此说明观念的重要性,同样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也不例外。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原因,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特别是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政府的传统政绩观念也还未改变。长期以来,我们的地方政府官员政治上追求晋升,经济上追求GDP,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意识淡薄,落后地区政府出于赶超需要,更是不余遗力寻求经济的高增长,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而且政府观念不转变,企业、公众的观念也很难转变。实际上,政府的cDP拜物教是通过企业实现的,如果政府未能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观念,那么作为逐利而为的企业,作为追求享乐的消费者,就更不会考虑环境的价值了,而公众环保观念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意识不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其管理体制就有别于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管理模式,它需要政府诸多管理部门通力合作与协调。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改变以前管理方式,增强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意识。目前,从管理体制上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符合自然、经济规律及纵向和横向协调的生态建设科学规划,缺乏既能体现政府行为又能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政策措施,缺乏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部门间的协调,缺乏统一的决策和管理体系,以至于各自为政,导致责任分工都不明确,形不成治理综合效益,最终太大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推进,也不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
法律制度保障不够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皆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同样。立法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世界上循环经济发展领先的
国家,如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皆是通过立法来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通过立法把全社会的力量整合在法制的轨道上,保障其健康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了《循环经济法》,但是此法原则性很强,还要求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加以贯彻。西部地区各地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及法制建设方面尚属于起步阶段,虽然已有一些关于工业生态建设、污染排放限制、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规定,但都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实施,具体效果并不明显。
面临的技术和资金的困境技术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发展循环经济都是如此。从需求看,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所急需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西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单纯依靠地方经济自身的积累,投入势必有限,如何解决资金短缺难题,始终是困扰着西部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大问题。
西部地区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以上存在的困境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发展循环经济,实际就是在走用生态文明(绿色)、信息化引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需要指出:科学发展观不单是世界观认识论还是可以转化为一系列广泛运用的方法体系。例如,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就要靠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有实际效果的节能减排,这就需要依靠企业信息化、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网络化来带动,否则,就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微观操作原则以及中观之产业生态链和区域生态园的构建。再如,发展循环经济还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本运动规律,否则,在当代,循环经济无法生存与成长。
我们现在所说的循环经济(cyc,lieexonmomy),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基于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运动的经济形态,其基本内容是在资源开发与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达到保护环境,降低资源耗费的目的。这种经济形态把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融为一体,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资源利用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增强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观念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经济模式,而是在政府加强规范和引导下发展起来的。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虽然发展循环经济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模式也不同,但在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却是相同的。因此,地方政府能否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重要要。西部地区作为重工业污染区、生态环境脆弱区、重点生态资源区,更是需要地方政府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观念。如果政府观念转变了,那么通过宣教和示范,就可以增强公众的保护生态环境观念,从而在全社会都树立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观念。具体言之就是:
1.政府要有新的经济观。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观念,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考虑生态承载能力,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只有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即要推动经济增长,更要注重环境保护。
2.企业要有新的经济效益观。传统工业经济效益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社会财富,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效益观念是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通过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3.消费者要有新的消费观。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观念,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倡导适度消费、循环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支持经济政策体系一般应包括两个层面: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基本政策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具体政策政策是提供好的制度环境。当前迫切需要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
1.环境保护政策。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难以扭转,很大程度上在于保护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滞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这意味着平均每年需要降低4.4%,这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只有依靠硬性环境指标的约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才能实现所期望的平衡。比如甘肃省“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到1.9吨标准煤以下,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下降到136万吨以下,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将降低到200立方米左右,比2005年下降3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将达到50%以上,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技术支持政策。充分利用西部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技术研发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短缺技术、关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不能把技术停留在知识层面,要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规划时,工程的规模必须是在对工程所处环境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之后指定的,水利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规模差别而各异,如果工程规模与环境相悖,产生的不利影响会更严重。然后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占用土地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占地面积就很大,加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垃圾也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不仅会影响环境,还会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等。2、污染水和空气。施工工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资源,使用过后是大量被污染的水,处理不当会污染周围的生活用水,甚至污染河流;同样,施工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包括建筑粉尘、施工机器的尾气及燃料燃烧的废气,这些会严重影响到空气质量。3、机器噪声污染和施工过程中爆破产生的噪声污染对在该环境中繁衍生息的生物影响是极其严重的。4、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空气、水、噪声等对施工人员是有很大影响的。
最后是建成后,在管理运行中影响生态环境。这一阶段产生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一是水电站建成之后需要储水,储水时,蒸发导致水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大量的储水,使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会诱发地质灾害;由于上流水位的提高,河流宽度增大,水流的速度会极大地减缓,其携带沙子的能力会大大地下降,泥沙多的河流会导致河流淤积,泥沙被堵。同时水库由于有大量的泥沙,防洪能力会被大大地削减。另一方面,由于各种藻类的生长受到影响,水的自净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水库蓄水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对河中的生物繁衍生息产生影响,而且,水库会占据陆上生物的生活土地,严重时会导致物种灭绝;同时,生态环境的气候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三是开闸时水流对建筑会产生影响,持续的重力冲刷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必须要按时检查建筑的情况并及时修补;四是工程占地迫使居民搬迁,动物迁移,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水库建成后,库区蓄满水时,周围的建筑包括珍贵文物会被破坏,这代价是惨重的。以上是关于水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总结,看得出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有许多因素是无法预测的。
二、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的办法
水电水利工程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其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我们不应因此而放弃,应该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
1、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还不够完善,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从制度上开始,制度法律可以给相关部门提供参考的依据,为国家相关保护部门的评估工作提供标准。现在,我国的环境评审是以建设的内容还有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但是这个评定方法还没有与工程目标达成一致,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调整环境评定的范围,使其扩大到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评定,进而提出整体上的生态保护方法。
2、将开发的目标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促进协调发展。通常情况下,在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过程中,施工方总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利用率,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综合水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开发目标,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3、国家设立相关奖项鼓励施工方保护生态环境。设立相关奖项,如施工科技进步奖,奖项设立后,每五年或十年进行一次评选颁奖,选出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工程并给予相应的荣誉,一方面给该行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使该行业相关人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
4、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目前,我国监测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而建设完整的监视体系得花费很大一笔钱,所以建议在已有的体系上,选择中小流域进行试点工作,逐步改进,逐步完善。而我国将应建设一套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作为今后发展奋斗的目标。以上是从法律法规、规划目标、评定标准、监测技术四方面提出的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利水电不利影响的一些建议。
三、总结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66-01
小学生处于各种意识以及观念形成的特殊生理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及灌输,这将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态观念,从而规范其行为准则,避免将来一些不良行为及现象的发生。教师充分发掘语文教学的特性,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当中规范行为意识,使得生态道德教育得以更好的渗透。
一、充分利用文本素材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渗透
课本中的生态道德教学素材比较丰富,教师应充分的挖掘,合理的整理、并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还可以针对文本中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与吸收。教师还可以以文本为依托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结合文本提出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与措施。这样不仅对学生生态道德渗透与教育,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会。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同学们在陶醉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时,也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由于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频繁,很多游客在去观赏桂林山水时看到的是漓江的河床,远远望去象鼻山被困在“一汪池水中”失去了昔日的秀美。如果当时同学们在场能否为游客描述一下原本桂林的风光!为了减少因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旱灾或洪涝灾害,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一下热络起来,同学们纷纷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生态道德教育同时在潜移默化的渗透。如此进行课堂设计即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认识又可以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二、识字教学中渗入生态道德教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文子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意义重大。例如,文章中常出现的“蔚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清新的空气”这些常见的与自然相关的字词,在学习这些字词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这蔚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是需要我们共同去保护的。为什么近年来在城市里很少能见到蔚蓝的天空?新闻报道中多地频频出现雾霾,以至于一些地区的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些都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的,使学生真正的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号召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环保标语,这样即学习了汉字,同时又掌握了环保理念。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生态文学书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在课堂上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例如一些环保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等的课外书籍。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爱他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其中一项是劝阻不正当行为的口语交际。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依据图画资料上的提示,及蕴含的意思先自己进行练习,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劝阻的浓厚兴趣,并在劝阻用语练习时融入生态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构建“一位小朋友乱丢垃圾”“一位叔叔闯红灯”“几个小伙伴在绿油油的草坪上跑来跑去”“一位叔叔随地吐痰”等情境。学生在练习劝阻语的同时学会爱护环境、珍视生命、保护大自然,以及关爱身边的人。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因此小学生应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及决心。
四、课外活动中强化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不单纯的局限在课堂教学,还可以将其融入到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带领学生去看关于环保的电影,与学生共同观看环保类的视频,使其了解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所带来的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只有学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才能使其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郊游,在春天里带领学生去看一看草坪,绿油油的小草生机勃发,学生们一定很兴奋很喜欢,此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坪很美,大家都非常喜欢,然而我们更喜欢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小小的身躯却不畏风雨的气节。因此我们要保护草坪珍爱小草,不随意践踏草坪,不随意在草坪上丢弃废弃物。然后组织同学进行一次草坪杂物清理活动。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结语: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及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升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已迫在眉睫。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其从小便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对未来社会改善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作霞,孙连富,浅析小学阶段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J].环境论坛,2013(11)
关键词:生态建设;建设设计;生态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工厂拔地而起,在带动市场经济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今,全球气候正逐渐变暖,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设计建设生态建筑已经迫在眉睫。
一、生态建设的定义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是ECO,其是根据所在地域的生态环境,并利用自然生态学、建筑技术学和现代科学等其它学科,将建筑与其它因素间的关系加以运用,从而使建筑和环境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它的特点是:室内气候宜人、具有调节生物气候的能力、适和当地人民的居住习惯。生态建筑使人、建筑、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的减少,自然生态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由于人们肆意破坏环境,从而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与自然应该实现和谐发展,自然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如今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因为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人们所处的社会能否持续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了一项宣言,内容为“对人们现在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应注意合理运用,使其不仅能够满足于现代人们所必须的资源需求,还不会对人们未来的子孙后代所使用的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此项宣言正是现阶段人们所要遵从的行为准则。随着近几年,生态建筑行业的崛起,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重视设计建设生态建筑,使其能够促进我国未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所提出的生态建设及建设生态化城市,其理论依据就是:将自然生态作为建设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人、建筑与自然生态间的关系。建设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一个舒适、环保的空间。对我国建筑业来说,生态建筑就是我国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二、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准则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是绿色建筑,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是多种学科及多种工种的结合,可以说生态建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它所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重视以及参与。生态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点,是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大自然中处于何种位置的参照物。设计建设生态建筑,不在于使用多少的建筑师,更不是急功求进,想要迅速完成工程,生态建筑所代表的是我国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是所有建筑设计师们未来为之奋斗的目标。所以在建设生态建筑上,应注意以下准则:
(一)经济性
在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经济问题,所谓的经济问题并不是指要节约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而是指生态建设在施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经济性能。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所要涉及的领域较广泛,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将其与建筑材料相结合,以实现生态建筑的低耗运行,从而有效减少了在建设生态建筑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
(二)节约性
在设计生态建筑上需注意:在使用太阳能或是其它可再生能源时,一定要注意自然的通风以及采光和遮阳效果,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气候,可使用多种绿化方式。为了能够提高建筑空间质量,可以采用大跨度的轻型结构。在设计生态建筑上,为了能够凸显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应注意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废物的处理,另外还要注意对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三)可持续发展性
设计生态建筑的原则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保障生态建筑能够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设计建设生态建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自然生态的自然循环为基础,从而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四)舒适性
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在确保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其能够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当、合理的优化建筑内部环境,从而使住户在居住过程中,不仅能够贴近自然,还能享受到舒适的环境。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建筑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办公或是住宅,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舒适度,使人们无论是在办公楼里面办公,或是在自己的住宅休息,都能获得较高的享受。
三、建筑生态化的发展
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劣发展的今天,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们的首要任务,在进行生态建筑的建设中,最重视的应是生态的构造。目前,我国正在积极研制新型的能源技术,未来,建筑行业在设计建筑上,必定会更加贴近生态化设计理念,要注意多加使用可再生能量,尽量不使用非再生能源:例如多使用太阳能、热能;使用自然风,以此代替空调;合理利用保温材料等。以上方法都是使建筑业趋向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马来西亚的那亚大厦,在1992年8月设计了一座生态建筑。其特点为:在建造空中花园时,是从三层高的植物绿坝开始建筑。在中庭上建设了一个能使凉空气通过建筑的过度空间;并且在建造大厦时,大量种植绿色植物,使其能够净化空气,并未建筑物提供足够的阴影;在每层的办公室,都设有外阳台,同时还有推拉的玻璃门,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能有效控制自然通风,控制风的强度;在整座大厦的楼层电梯及卫生间,采用的全部是自然采光以及自然通风;在屋顶露台的设计上,使用的是钢铝结合的支架,整座露台都是被这个支架所覆盖,不仅如此,它还能够为屋顶的游泳池、顶层的体育馆提供遮阳以及采光,并且效果特别好;同时被围和而成的房间,形成了一个核心筒,这个核心筒可以通过交流整座大厦的空间,以此能够消除黑暗的空间。那亚大厦就是典型的生态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的绿化上,还是房间的设置上,都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领域也在近几年迅速崛起,其能够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资源日益消耗的今天,建筑业在设计上,应从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使建筑更趋向于生态化,最大程度减少建筑施工队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同时,在设计建筑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舒适度,使人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既能贴近自然,还能获得极大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朱磊.探讨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4(11).
[2]齐绍东.试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