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流课程的建设

一流课程的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流课程的建设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定位 一流专业建设

0 引言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于2012年在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名而成。2008年12月教育部批准长沙理工大学增设“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长沙理工大学也因此成为继华北电力大学之后,第二批开设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2009年开始招收“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2013年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本科生。目前,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正处在创立摸索向定位发展转变阶段。2016年我国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中国高校改革实质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能源革命”给新能源产业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推动能源四大革命,并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这些发展部署都属于新能源的范畴,必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将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先进储能技术等新能源领域创新列入重点任务,开展大型风光热互补电站示范,掌握高参数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开展大型高空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研发 100米级及以上风电叶片,实现 200~300 米高空风力发电推广应用;研究太阳能光热高效利用高温储热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技术,积极探索研究高储能密度低保温成本储能技术、新概念储能技术以及全新混合储能技术。新能源产业技术的创新离开专业技术研发人才,给新能源专业人才带来就业的利好,同时,对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能源四大革命新形势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办学模式也需适应新情况,进行教学“革命”。

2 供o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大学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主要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专业人才。但从高等教育“供给侧”现状来看,人才供给结构并不令人满意。高校专业同质化非常严重,部分专业市场需求趋近饱和,而新的专业结构调整未能及时跟进,导致某些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作为供给侧的高校却无法供给。高等教育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就是看高校自身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刚需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科研体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和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而已,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能源内部产业的结构调整,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以及配套储能之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新能源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家或行业的需求增强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对高校新能源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如何精准定位,培养什么类型人才、如何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因此作为新能源人才供给方,高校新能源专业面临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矛盾和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的挑战,相应的教师队伍及研究方向也需根据人才需求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3 “双一流”建设战略对新能源专业建设提出新目标

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流学科是众多高校发展的重点。学科的发展以专业为基础,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建设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研究基地;而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在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专业口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使用、教材、实验设计与开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学科建设微观实施。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具体专业的建设。之前,国家评价专业建设水平以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方式评价,在“双一流”建设战略下,新能源专业建设应以建设“一流专业”为新的目标。

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新能源专业存在以下几个特点:新专业,教育部2010年设置的专业;新技术,新能源专业涉及技术领域多数属于新技术;新教师,专业教师以年轻博士为主;新行业,新能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诸多突出问题:缺乏专业历史沉淀、缺乏系统性专业资源、缺乏传统的社会影响力。专业建设存在以下不足:(1)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模糊;(2)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不成体系、不能相互支撑。(3)缺乏合理的实践和实训体系。

这些不足将影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建设,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面临同样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建设一流专业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5 我校新能源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专业定位:(1)分析能源革命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特征;(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定位的影响;(3)我校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相关学科实力调查分析;(4)结合我校办学特色、能源类专业办学优势,研究我校新能源专业开设太阳能方向的优势和特点。

建议二,“一流专业”建设:(1)师资专业方向缺口分析与一流师资打造;(2)科研学术成果反哺新能源专业教学的途径分析;(3)专业实验设备增设与专业实验开设研究;(4)基于“一流专业”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研究。

建议三,教学课程体系:(1)高质量新能源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的研究;(2)一流新能源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研究;(3)一流新能源专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4)一流新能源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系统的研究。

建议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1)新能源专业实验课程的更新;(2)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调整;(3)仿真、认识、生产、毕业等实习基地的建设;(4)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项目申报及建设。

6 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借助能源革命有利时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确定适应新能源产业新特征、切实提高人才供给质量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探索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一流专业”可行方案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朝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思考.长沙理工大学报,2016-04-18.

[2] 田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高校力量.湖南日报,2016-03-13.

[3] 熊超,袁洪春,朱锡芳,潘雪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时代教育,2013(19):37.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针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全面阐述了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为实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教师是“五个一流”的核心。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实现“五个一流”的关键。

一、高校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前提系统工程。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而进行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此,在“五个一流”中,只有“一流的教师”是主体,而“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都是客体。

1.强调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师有了主体意识,才能调动教师的主体潜能,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要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就要明确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3.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即把“五个一流”中的客体:“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二、教学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数量快速增加,高校的类别也自然分化。继续坚持精英教育的老牌大学,注重精英培养的质量,成为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大量“专升本”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明确定位,以教学带动研究,成为教学型本科院校。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了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大发展,同时,问题也日益凸显。

1.教师的差距。教学型本科院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同研究型高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2.学生的差距。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大幅度提高。而大量的一般本科院校,所录取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存在明显差距。

3.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科的基础和学科建设相对滞后。

4.办学经费、设备、教学条件以及知名度与研究型院校存在较大差距。

教学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搞好这类学校的课程建设对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教育质量,具有广泛的意义。学校应着力建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效应用;同时带动一批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各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

教学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教师在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中的主体作用

“一流教师”内涵丰富,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高超的教学能力,高尚的师德修养等。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仅靠常规的教师进修和培训难以满足当前教师继续提高的需要。

高校教师要树立“教师发展”的理念。“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教师培训”是把教师作为客体,要求教师接受某种规定的教育、培训;“教师发展”则着重从教师主体性出发,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达到某种目标,并逐渐向教师的终身教育方向发展。

强调“教师发展”,就是要在教师中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发展动机,把争创一流教师看作自己从教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的原动力。

四、教师在建设“一流的教材”、完善“一流的教学内容”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是培养人才、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是教学活动的范本,又是体现教学内容、传播现代科技与知识的载体。它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因此,“一流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一流教材”,为“一流的教学内容”打好基础。

“一流的教材”应该符合以下要求:(1)教材内容要保证精品课程“一流的教学内容”的需要。(2)教材体系要注重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反映本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3)教材质量要与教学型院校定位吻合,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五、教师在创建“一流的教学方法”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他是否是学者、专家,都需要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掌握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一流教学方法”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

“一流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启发式”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与课程内容和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 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应当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同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学科教学,探索适应本学科教学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服务。

六、教师在推行“一流的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提到“管理”,一般会认为是校系领导和主管部门的事。其实不然,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从学校层面,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改革发展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既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又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打造精品课程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整合为一体,培养造就一流的教师。同时,教师把实践探索的经验成果化,形成科研论文,促进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团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2]侯治富,金祥雷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ngle embarking,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global economic crisis the new opportunity which and the new challenge th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brings for China, then constructs, the teachers troop construction, the management troop construction three aspects from the curriculum,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 challenge, to hold the new opportunity to carry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关键词:全球经济危机中国高校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新挑战

key words: Global economic crisisChines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World First-class UniversityChallenges newly

作者简介:蒋玉婷(1982-),女,汉族,上海人,硕士,上海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处科员

中国高校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难以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交流是一个的瓶颈问题。从2008年开始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和巨大潜力,也给中国高校的国际化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机遇。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不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采取积极主动地态度,纷纷来中国设立办事处、联络点,在中国高校中寻求合作伙伴,探讨国际合作与交流。这对中国高校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机遇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我们准备好了吗?世界一流大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是一流的,这决定了他们对合作伙伴的要求也是一流的。因此,如何能牢牢地把握住这次机遇,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合作,将高校国际化推向崭新的春天,是中国高校目前面临的新挑战。笔者结合对本职工作的思考,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角度出发,对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高校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 新挑战一:课程建设不能满足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通过学生互换、海外学习等国际合作项目,把学生送往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开阔其国际视野,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一直是世界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而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因此,在开展学生互换等合作项目之前,双方对对方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生源质量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其中决定性指标之一就是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然而,在这方面我们距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下面主要从两方面对其进行思考:

1、 课程建设的国际化

“大学课程的国际化不仅指课程体系具有国际性倾向或包含若干门具有国际性特征的课程,而且也包括有些课程使用国际学术界比较通用的语言 教学,尤其是采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1]但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1)课程设置上有一些英语授课课程,但数量远不能满足国外交换学生选课的需要;2)英语授课课程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很零散,不成体系,没有达到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3)教材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与国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结合不是很紧密,缺乏创新性和前沿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课程建设上进行改革:一是由点到面推进英语授课课程体系建设。从国际化较强的学科、专业入手,开设全英语授课课程,再逐步推广到各个专业、学科,最终形成较完善的英语授课课程体系;二是选用国际上先进的国外原版教材,武装课堂教学,既能提高本校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又能使国外学生有课可选,并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三是吸引外国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以吸取前沿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及时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学术成果,力争学科建设与世界同步发展;四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课程建设的民族化

“要参加国际交流,学校本身要有交流的资本。交流是双向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会满足于单项输出,形成办学特色是我们立足和发展的关键。”[2] 民族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以笔者工作的学校为例,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但财经、金融类的基础课程已不能满足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中国的GDP仍保持增长,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外大学希望学生来中国能学到有关中国经济的课程,增进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了解。因此我们亟待利用特色资源,“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3]开发出有民族特色的课程。

二、 新挑战二: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有待加强

上海财经大学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每年由校长带队到美国物色名牌大学优秀人才来校任教。目前学校约有80名教师在世界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来自哈佛、耶鲁、牛津、洪堡等,约占师资总数12%。学校还聘请来自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30余名学者为特聘教师。此外,还设立各种项目,如双语教师培训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把教师送到国外访问学习。尽管如此,我们仍面临挑战:

1、 课程建设国际化要求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就要求教师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知识、国外生活经历和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大学课程国际化的中介。”[1]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国际化的知识水平、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交流能力,即使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原版材料,也无法讲授国际水准的课程。

2、 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呼唤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教师在学术知识、科研课题、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进行学术合作与交流,就要求我们的师资队伍必须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成果。这样才能与外国专家和同行交流,才能向世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示学术成果,才能共同完成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因此,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国际化意识、提高国际化水平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争取做到:1、邀请更多的外国专家前来交流访问,以不断激励、督促教师自觉培养国际化意识。2、创造更多条件,让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访问学习;3、继续完善人事制度,吸引更多全球高层次人才来校任教;4、继续加强对教师的外语培训。

三、 新挑战三:管理队伍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够

“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国家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得到加强。但相比之下,管理队伍建设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4]管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国际化的一个瓶颈,从而建设一支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高校管理队伍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关键,是解决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客观要求。

1、 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想迎头赶上,首先必须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化理念为指导,加快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化建设的步伐,进而适应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国际化得发展趋势。“所谓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主要指管理者在整个管理专业生涯中,以高校管理为基础,通过终生的管理专业训练,习得教育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管理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校管理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5]因此我们不仅仅要求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学历,还要在以下几方面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1)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培训;2)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培训,包括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教育管理与经营能力、科研能力、创造能力;3)专业服务意识培训。

2、 管理队伍的国际化

除了专业化之外,还需提高管理人员国际化水平。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意识缺乏、外语语言能力不足。高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管理人员充分流动起来,加强国际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学习国外高校先进的行政管理经验,共同探索更先进的工作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意识和外语沟通能力,为国际合作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唯有如此,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才能整整站在世界和时代的高度,满足高水平国际合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永强,罗云,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中国农业教育》2009年3月

[2] 王忠安,王述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高校学科组织国际化《中国冶金教育》2006年第3期

[3] 辰星,颜建勇,学科发展动力与浙江财经学院学科建设《财经论丛》增刊(总第104期)2003年9月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精品课程 三关键 三步走

教育部2003年4月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即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全国各高校以此为始相继开始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精品课程实践略谈拙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1 精品课程

1.1 所谓“课程”:①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②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③某学科的教学进程;④广义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狭义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和“课程”其意义是不同的。“课”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课”也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形象的说“课”是建筑用砖,那么“课程”就是用砖砌之建筑,“精品课程”则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建筑。

1.2 精品课程的内涵。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它的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

2 精品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有什么要求;评价标准是什么;建设精品课程需要哪些材料。并召开精品课程探讨会,印发学习精品课程的相关文件、评价标准等相关资料。其次,了解同类职业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对比分析专业相对优势,明细精品课程建设差距。再次,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具体实施精品课程系统工程。制定建设精品课程计划并逐级分步骤落实。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谋划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评价标准、监督考评机制。

3 精品课程建设“三关键”认识

笔者认为建设精品课程要具备三个关键因素:一是要有优秀的人才,二是要有特色专业的支撑,三是要有机制的保障。

3.1 精品课程建设关键之一:依托优秀专业师资队伍。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有一批严于教学、精于教学并且能够深入企业一线研究实践教学的优秀教师的深入和广泛参与。大多高等职业院校实际情况是专业不强,人才不专,校企合作经验匮乏,这样就使得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不牢,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规范的教学流程、以及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弱项,必须加强专业教学研究,凝聚专业人才队伍。以加强教学秩序管理为导向,以探究专业课程建设为依托,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方面来。

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外引内培”力度,增加人才培养投入。系部主任和专业负责人要定期沟通本系部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时间路线图,各系部每学年要至少建成一到两门“优质课程”(关于优质课程后面再述)。以上措施在于逐渐培养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强化责任意识,为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服务。

3.2 精品课程的建设关键之二:需要特色专业的支撑。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或者比较优势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和选择。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能被企业所用,为市场所需要,或者更直接的是否能够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是检验专业生存壮大的关键。因此,只有培养的人才能够服务社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也将成为培育精品课程的沃土。

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或者比较优势专业应该是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业设置区域特色明显(或者目标市场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实习实训条件优越、专业教学内容技术性含量高,毕业学生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的专业。

选择建设特色专业的特色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3.3 精品课程建设关键之三: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是适量的资金投入和必要的人员培训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必备条件。其次是筹划精品课程专门网站建设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就是规范严谨的教学秩序,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外部环境,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保障条件之一。第四,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组建及高效运作。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从组建专业团队、研讨专业教学计划、确定建设课程、收集相关资料、确定建设思路、制定建设规划、实施实践教学、整理完善相关材料、制作课程网页、上传网络课程等具体事务做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院校决策层充分重视和政策的鼎力支持。

4 精品课程建设“三步走”过程

建设精品课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先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通过科学的论证评价,逐步建设、筛选出一批“达标课程”,进而提炼“优质课程”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开展专业教学研究,启动“达标课程”建设活动。规范专业教学行为,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建议在系部学期教学计划中布置落实。此活动在于为精品课程建设“造势”,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上、吸引到学科研究上来。是否有规范的教学计划、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完整的电子教案、完成的教学课件、最新的校企合作案例,是评价达标课程的主要指标。第二步,开展遴选“优质课程”活动。在深入研究专业教学、市场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建议在系部年度教学计划中布置落实。优质课程的标准应该是介于“达标课程”和“精品课程”之间。是否有规范的教学计划、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的电子教案、系统的教学课件、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试题库)等是评价的主要指标。第三步,选择建设一批校级“精品课程”。教务处规划建设一批校级精品课程,各系部(专业教师、学科负责人)利用一到二学年时间至少建设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参加校级精品课程评审。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高职)》相关指导精神组织专家论证评审。最后,集全校之力,申报建设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5 建设精品课程程序

①制定科学的专业教学计划,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②开展预选建设课程的研讨、评估;③遴选建设课程,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性质、作用等;④组建专业团队,确定负责人、带头人;⑤明细建设任务,明确个人责任;⑥制定建设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培养目标,细化教学内容;⑦结合就业和学生实际,确定相应高职教材或自编教材;⑧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⑨实施理论、实践教学:a准备格式规范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完整的电子教案、课件。b进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研究。c编制习题库、测试案例或实践考核项目等。习题库、案例等要有参考答案或评价标准等。d录制视频教学。e收集教学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⑩实施精品课程上网工程;■综合评估。

6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把握“三关键”思想,实施“三步走”的过程。把教师的教学着力点引导到课堂上,引导到专业教学研究上,形成系部专业教学研究长效机制,开展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建设,努力实现精品课程“五个一流”(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曲洪山,于雷.以深化改革为基础强化高职精品课程建设[J].课程改革,2006.

[2]郑家茂,张胤.“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巩固;推广;扩大交流

结合近几年关于“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在我们前期体验的基础上(见参考文献[4]),进一步就“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巩固与推广工作谈谈几点思考:思考我们前期建设的经验和不足,思考如何让我们的精品课程为全国同类课程起到更大的示范作用,思考能否把我们的课程打造成精品视频公开课。

一、前期建设经验的回顾

在借鉴诸多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1~3],我校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概括如下四方面[4]:第一,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全面围绕精品课程的整体目标落实好每一个环节,但又要凸显课程自身的特色。以我们申报和建设的“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为例,教学队伍建设是一个最大的特色。选择课程负责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一名优秀的课程负责人应该是一流的科研工作者,一流的教学工作者,一流的管理工作者,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① 具备一流的科研水平,才能为课程组其他成员的研究指明方向,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在疑难问题上进行关键性的指导,对外有很大的影响力,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作用。② 具备一流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潜心搞好课堂教学,全面推动教学研究、改革和创新,对其他院校同类课程起到示范作用。③ 具备一流的管理能力,才可以领导课程组集体攻关,善于调动课程组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善于同课程组成员沟通;能够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对内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遴选主讲教师,促进优势互补。在课程组中,主讲教师既与课程负责人形成互补,各位主讲教师之间也应该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化的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使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呈现多样性。另外,主讲教师肩负着提高教学和培养青年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因此,主讲教师应专业基础深厚,知识结构全面,且有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经验丰富,注重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密切关注学科的实践应用,能熟练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除了搞好课堂教学以外,还十分注重教学研究、改革和创新。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动可持续性发展。第二,对相关课程形成的课程群进行全面的建设,相互推动。我们所在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除了把与偏微分方程密切相关的课程“高等代数”、“数学分析”、“实变函数”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复变函数”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外,正着力把“常微分方程”建设成为校级甚至国家精品课程。第三,科研成果的积累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第四,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点的建设,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学,进而推动精品课程的建设。

二、巩固与推广的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之多,时间跨越之长。建设只是手段,全面推广才是目的。为此,需要持续性地加强巩固。以我们的“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巩固和推广工作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扩大交流——丰富交流形式、扩大交流范围

尽管我们的“偏微分方程”课程已通过批准立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近两年了,但课程组成员并没有松懈,而是倍加珍惜项目获得的来之不易,一直努力把该课程建设得更好,期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推广。更不因为我们的课程是“精品”,就故步自封,而是摆正姿态,仍然虚心地不断加强学习和交流。加强交流,便意味着要丰富交流形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化:以网络资源形式的交流,以论文形式的交流,以讲座形式的交流,以会议形式的交流。同时,也扩大交流范围,打破领域、地域、时空等各种限制:从领域上扩大,从地域上扩大,从时间上扩大,从人力投入上扩大。我们的学习和交流手段主要是“走出去”和“请进来”。看似平常普通的两种交流形式,然而在我们“偏微分方程”课程组的巩固和推广过程中蕴含有很多内涵。

(1)走出去——积极开辟多渠道的交流。走出去,使我们放开眼界,扩大视野,多方面地学习。首先,学习不同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尽管各学科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然而从教学形式、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经常广泛浏览各学科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最新状况。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网站都设有“精品课程”专栏,这些也成为我们不断学习的资源。其次,我们课程组成员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会议。这些会议或者直接围绕精品课程建设为主题,或者间接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借鉴经验。我们在会议期间,既积极与同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主动向专家请教精品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

学习只是“走出去”的目的之一。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交流传播,让别人了解我们,更好地为我们的课程建设提出宝贵建议。一方面,把我们的课程网站“推销”出去,在让更多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学习受益的同时,也有助于请这些学生和教师为我们的课程网站指出不足。另一方面,在各种会议上,课程组成员毫无保留地与同行和专家交流我们的课程建设状况,有助于得到全方位的指导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