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议

胜利召开,改革开放践行30余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奇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看,2013年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与之相差的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增加低于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可谓“未富先老”。人口出现了老龄化问题,这是一种致命伤害,不仅不能化人口资源为优势,而且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一、“未富先老”现象的基本概况

未富先老,这是一个新锐词语,是专家在1982年人口普查后提出的,它反映的是中国的生育率快速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却提高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在我国今年的《社科院蓝皮书》指出: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个数据已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是属于成年型,而短短20年左右,人口年龄结构就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三是地区老龄化差异大。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约16.38%;新疆最低,约为5.43%。东部城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明显比西部地区严重。四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2013年人均国民收入才达到6000美元。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

纵观历史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更是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资源老化。社会的运行需要充足的劳动力来维持,而老年人所占比例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年龄较大的人在工作中掌握了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但是年龄的增长,导致他们的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能力变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变得更加弱,劳动效率也跟着低下。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繁琐,要求人们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和新的知识,显然青年劳动力更符合社会的需要。中老年人过多,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不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在社会领域,人口老龄化需要家庭提供更多的赡养功能。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制定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现在的家庭基本是独生子女。子女结婚的另一半很可能也是独生子女,对这个家庭来讲,基本是由两个年轻人赡养四个老人,这样家庭的赡养功能就显得更加突出。而在一些农村地区,父母更是与子女同吃同住,对自己后代的依赖能力也是更强的。家庭赡养能力的突出需要子女更多的付出,这样无形中加重了下一代的负担。然而大量的独生子女赡养老年的能力一般,急需社会养老功能的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在政治领域,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裕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政府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重的负担。现如今社会上涌现一批“啃老族”、“蚁族”,他们本身生存都是比较艰辛,有很大一部分缺乏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政府需要对社会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予以帮助,因而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的责任愈发重。

三、 对人口老龄化几点建议

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愈来愈严峻,许多专家预言,我国人口问题会在2030年到2050年迎来最严峻时期。目前,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经济、制度等各方面准备的还不足。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爆发的高峰期前,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做好各种的准备。以下是对缓解人口问题的建议:

(一) 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少未来老年人口。

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产生效应的政策,无法一时看到成效,所引起的影响是无法预测的。我们能做的只有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缓老年人口增加的速度,从宏观政策上予以一定程度的控制。我们这一代人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切实落实到行动上来才可以,不能只说不做。

(二) 建立健全老年医疗健康保障制度。

改革、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多种合作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医疗经费来源,逐步形成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医保体系。就目前而言,国家要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口和他的家庭不会因为看病而变得贫穷。社区还要积极开展以老年然为主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研究。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建立健全老年病防治研究机构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三)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均国民收入

人口老龄化问题说到底还是经济不够发达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可以说是富与老同时或者是富先于老。而中国的国情不同,我们的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比较少,所以我们是“未富先老”。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把改革和发展,作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又好又快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们同许多发达国家都要面对的,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突出表现是“未富先老”,这说到底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不适应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是多方的努力,本文的见解还是比较浅显,无法找出一条能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出路,还是需要个人,集体,社会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http:///workspace/index;jsessionid=CF5AB80A28F358712B06F9AA2C451478?m=gjnd

[2]朱忠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01)

[3]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1998,(01)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第2篇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结构即称为“老年型”。根据上述标准,甘肃省已经在200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于近年呈现出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的趋势。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势必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和重视,深入分析研究该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相关措施,解决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间的矛盾,进而促进甘肃省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 一、当前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结构特点

自2005年甘肃省进入老龄化阶段以来,老龄化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

2006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5%,2007年为7.49%,2008年为7.58%,2009年为7.59%,2010年达到了8.23%,逐年增长的数据表明了我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稳中有升,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近年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如表1

根据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0—14岁人口比重除2005年外,呈逐年下降趋势;65岁以上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老少比越来越大,并呈现出加速状态。另外,由于人口增长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未来几十年甘肃省人口将出现总量持续增长、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迅速的基本态势,将迎来人口总量、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发展趋势充分表明,今后甘肃省的人口不仅是数量过多问题,还交织着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二)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较大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不平衡性具有两头突出的特点,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以及医疗卫生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得到大幅延长而表现出的城市人口超前老龄化。另一方面,在农村表现为青壮年劳动人口大量外流而使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不同步现象。

(三)甘肃省目前尚处于“人口红利期”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储蓄和投资增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被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根据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发展数据统计,近10年全省0-14岁人口总量和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15-64岁人口总量和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 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和比重呈逐年上升势头。国际上一般认可的“人口红利期”人口抚养比例小于50%,根据国际通用标准,现阶段甘肃省总抚养比不超过40%,尚处于“人口红利期”。本时期省内劳动年龄段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负担系数最小;另一方面,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使全省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四)老龄化现象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三者大致同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生育意愿并非是主动选择性的降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就到来了。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约1000美元。在国家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甘肃省也呈现出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即“未富先老”。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5年以来GDP总量与人均GDP两项指标虽然在不断上升,增幅也较快,但GDP在全国比重中不足1%,排列位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第27。甘肃省在全国属于较为贫困的省份,在200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为913美元,“未富先老”表现极为突出。

 二、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

针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水平、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水平提高。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使全省人口人均寿命得到不断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人口人均寿命已由原来的65岁提高到了71岁,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从而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使甘肃省乃至全国生育率大幅下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孩子作为增加家庭劳动力,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由于生育、养育及教育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使育龄人口生育意愿下降,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再次,甘肃省人力资源的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甘肃省内劳动力资源向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流出,虽然也有从其他地区流入甘肃的劳动力人口,但综合双向流动来看,净流出人口为正数。从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劳动年龄人口占绝大多数。针对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不同步的现象,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外出流动人口也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加速引发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长期在家留守,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增多,使得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

 三、人口结构老龄化对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甘肃省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无论是从劳动力供给能力、储蓄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哪个角度考虑,越发庞大的老龄群体都向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而言: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鉴于甘肃省目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人口老龄化在未来若干年会导致退休年龄人口的增加并相对缓解劳动力供给压力,但如果老龄化速度过快,则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从而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另外,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结构老化,由于老龄人口对于新兴高科技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学习掌握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难以适应现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致使新兴高科技行业的劳动力有效供给减少, 阻碍此类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发生脱轨,降低全省综合竞争力。

(二)人口老龄化储蓄水平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青年时期会更加注重储蓄,以备年老收入降低后的不时之需;进入老年后,则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意愿会产生减退效果,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带来总储蓄水平的降低。由于储蓄恒等于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储蓄减少相当于投资减少,从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甘肃省虽然还尚处于人口红利期,但是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在未来若干年,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省内储蓄率会呈下降趋势,影响全省投资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消费在消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引起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的变化。人们在进入老年后,对住宅建筑、自身教育学习、高端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减少;对保健品、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社会总需求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甘肃省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悄然发生变化,老年人在老年专用物品、保健费、医疗费及交际费等支出的比例显著提高,总量也增加了不少。

(四)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老龄人口的增多使得高素质劳动力有效供给降低,由于甘肃省的地缘劣势,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在甘肃省很难从兄弟省份吸纳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本土大量较低素质劳动力却得不到合适的工作,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不一致成为甘肃经济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满足老龄人口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产业在甘肃省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家政服务、保健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旅游、陪护、老年人专属用品等,面对突出的产业矛盾,甘肃省还未作出及时的调整。

(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由于为数众多的老龄人口的出现,社会抚养的负担增大。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上升使得现行的养老保险发生困难,对养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战。从下图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1年以来,老年人口抚养比逐年增大,即青壮年劳动力的抚养压力不断增大,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抚养比会加速增加,这对甘肃省这个并不富裕的省份在社会保障事业上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数据库

 四、应对甘肃省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几点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只要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老龄化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迟早要面对的现实、是不可避免的人口过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这个阶段既然来了,我们应该做好周密的安排部署,将可能遇到的问题充分考虑清楚,并做好应对准备,从思想上战胜这个人口问题。

(二)加快甘肃省地区经济全面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从目前甘肃省地区经济发展来看,传统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过程,会逐步被社会发展进程淘汰,产品竞争力的减弱会带来经济效益的递减,劳动者收入的相对下降,长久看来,社会保障资金的集资能力也会相对减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根本途径。

(三)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在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过程中,要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全覆盖,转变过去养儿防老的观念,走上社保养老的新路。总之,应将城乡人口全面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突破过去只有城市在职职工才能够参加养老保险的高门槛。

(四)积极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人口特殊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会形成一个市场广阔、潜力无穷的新兴产业——老龄产业。甘肃省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相对滞后的老龄产业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综合需求。如果甘肃省能够通过政策引导老龄产业的发展,研究和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完全可以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到来发展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环顾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我们会发现,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达到相对富裕、文明、安定之后的必然产物。甘肃省作为我国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压力,真正创造出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化社会。

参考文献:

[1]袁静.江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人口老龄化.2008.1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老年服务问题,社会观念问题等等,老龄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笔者从我国的老龄化的现状出发,总结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方法。

关键词 老龄化 问题 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7%。这不仅使老年人口相对增多,也使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近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饮水卫生设施的普及、营养水平的提高,全球人口老龄化都出现上涨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是日益严重,老年人口已占人口总数的11%。据调查研究表明,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很快成为我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为老年人口增多,国家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老年人医疗卫生费用的支出也越来越高,老年人家庭空巢趋势越发明显,养老机构发展赶不上需求。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

我国老龄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近60%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与城市相比,解决农村老龄问题压力更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依照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人口老龄化的实际问题,总结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一、要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

发展经济壮大经济实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大力发展经济可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也快,但远远追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来发展经济,再用发展的经济做后盾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可能造成的劳动力不足及社会负担。国家还可以考虑扩大发展老龄产业,这样既满足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又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增长。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打好物质基础。

二、要加强立法,完善有关保护老年人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法律一直强调对特殊群体的保护。自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上升,保护老年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就成了工作的重心。实施具有法制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既为老年人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使保障上升为他们的权利,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我们国家目前已在宪法、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单行法规和实施细则、地方性社会保障法规和行政规章中规定了一系列对老年人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虽然社会保障法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其他法制建设相比较,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在实施社会保障法面的立法一般都是先试点,再进行立法规范,这就使立法具有滞后性。而且我国社会保障法制不统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享受社会保障法方面有较大的差别。现行的社会保障法规政策实施也不到位,使老年人只是“看到”了自己的福利,并没有“亲身”享受到这些福利。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协调这些问题,加强社会保障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宣传,严格执法,加大社会保障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更好的实施现行的法律法规,增强执法力度。

三、建立完备的养老保险体系

我国目前实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及商业人寿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为强制部分;企业年金为补充部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及商业保险为储蓄部分,三个层次的保险增强了制度结构的程度,构成了养老保险的体系的三大支柱。今后,我国要在以下方面完备养老保险体系:首先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促进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退休后的保障;其次要增加政府对养老保险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的负担;再次应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最后要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各企业及从业人员都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四、加快推行医疗体制改革

看病难是老年人面临的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要建立起保障范围广覆盖、保障结构多层次、保障方式多样化、保障资金多渠道、保险主体多元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体系。在城市建立社区化老年保健机构,在农村建立卫生服务体系,要做到“老有所医”,改善老年人由其是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要通过制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确定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更好的落实医疗改革。在农村要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有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尽可能的减少个人负担费用。对医疗机构进行调整、改革,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针对老年人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充分解决贫困老年人没处看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使老年人都有健康的身体。

五、积极发展老年福利建设

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是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自身特点来决定的。老年人除了基本的生活要求外,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以减小他们的孤寂感和厌世情绪。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推动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扩张。要老要以家庭为主、社会养老相结合,根据当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设立养老院,改善养老院的设施和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政府和社会应在公园等公共场所设一些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器材,多组织社区活动或表演,让老年人在能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能健康身心。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的老年人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帮助老年人提高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也日益成为老年福利所考虑的重要问题。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办了老年大学,我国也于1983年在城市开办了第一所老年大学,今后应该积极开办老年大学,更多的满足老年人继续接受教育的需求。

六、重视对老年人的社会救助

我国法律规定: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或其赡养人和抚养人没有赡养抚养能力的老年人,国家和社会要给予帮助。但现在国家对社会救济的实施是被动的,是由这种三无老人向政府申请,政府再审查发放救济金。可现实问题是大多这种三无老人都是生活极其贫苦的农村人,他们不懂如何申请,也没有人帮助他们反映情况。所以政府应该积极主动起来,或者委托一些机构专门进行调查,寻找这种三无老人,及时的替他们申请社会救助。在衣食住行上保证基本条件,还要在老年人死后妥善办理丧葬事宜。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三无老人应该找人照料,更好的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七、扩大推广弹性退休制度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建立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可以分散和降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风险。针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分析了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提出了包括一个救助层、两个强制层、一个补充层和一个自助层的五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模型。

1引言

    人口问题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在人口问题中,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应重视。人口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的现象,在社会里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一般用65岁或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以上,或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在10%以上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社会(联合国,1956&1982)。日本现在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2004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9. 5% 。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长期陷人严重的衰退之中,日本的经济问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福利国掀起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风潮。为应对人口的老龄化,缓解老龄人口的贫困以及分散和降低养老风险,维系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受到西方国家和世界银行及国际劳工组织等的重视和推崇。

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现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必要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我国已于1999年进人老龄化社会,表1为我国1999 } 2005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有关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表明,到210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分为3个阶段:

    (1)从2001一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2)从2021一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3)从2051一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现在已经处在快速老龄化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中国面临人口老

3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3.1状况

    我国在1997年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部分积累模式。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多年改革,国务院2005年颁发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因。

    持续的人口老龄化使得退休人员增加,退休养老金支出不断攀升,1999年底全国离休退休人员以及退职人员为3730万,到2004年底为4675万。2001年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总支出2321亿元,2004年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支出为3502亿元。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在职劳动者的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必然带来养老金支付危机。

3.2困境

3. 2.1“大统筹”面临的困境

    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透支个人账户导致数额巨大的个人账户空账,政府对养老保险金的财政补贴也不断增加,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部分积累模式实际上是按现收现付式运作的。为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政府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补贴金额逐年增加,政府承担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同时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混合并账运行,个人账户资金被用于养老金给付,个人账户成为空账,缴纳的养老资金未形成个人账户积累基金。个人账户空账无疑加剧了未来的养老金支付风险。表2为我国近年来养老个人账户空帐及政府对养老保险金的补贴。

    为了减轻个人账户空账压力,实行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分开管理,力求做实个人账户。虽然对“统账结合”的模式做了多方面的调整,注人激励与约束机制,扩大覆盖面,但是由于其现收现付式的主体模式并未改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固有的结构性缺陷依旧存在。国务院2005年的《决定》采取削减用于个人账户积累资金3个百分点的做法,是在做大统筹账户而缩小个人账户,这种“大统筹小账户”模式无法实现养老金的积累和增值,无法克服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老人”和“中人”的养老金将主要依靠当前现收现付式的“大统筹”筹措的资金支付,而目前20%的企业缴费无法满足“老人”和“中人”的养老金支付需求,提高企业的统筹社会养老保险缴纳费率困难,按现行的制度安排,就是靠扩大覆盖面和政府的财政补贴。前者是拆东墙补西墙,后者是杯水车薪。现收现付式的“大统筹小账户”制度不可持续。

3. 2. 2“小账户”面临的困境

    2005年的((决定》规定,个人账户的资金比例由占职工工资的11%降到8%,完全由个人缴纳、用于积累、个人账户的养老资金实行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增值。强调做实个人账户,积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订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办法,实现保值增值。但是,面对的难题有,一是个人账户规模的缩小,二是面对不成熟的市场风险,增值渠道单一,获利空间小;加之由政府部门统管的管理机制面临的效率等问题,这些难题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的资金难以增值,积累最终难以形成;或者即使形成一定量的基金,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退休者按个人账户结存的基金仍无法维持其基本生计,陷人贫困,还是要依靠下代人养上代人。

    至今国家有关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办法尚未出台,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和人口老龄化严峻态势,以及变化莫测的资本市场,个人的“小账户”的积累功效及其对老年人养老的支撑力度十分有限,很难抵御老龄化和市场风险,担当起现在养老保险供款人将来养老需求的责任。

    2005年的《决定》确立的“大统筹小账户”财务机制,仍是以现收现付式为社会养老保险运作方式,加之制度转制出现的巨额转制成本(隐性债务)问题,目前仍没有消化的具体措施,这就必然导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长期负债运行。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未来的50年间,需要领取养老金的“中人”数量大量增加,在转制成本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夹击下,由于现行的统筹账户本身不具积累功能,致使形成新老债务链循环,隐性债务问题更加突出。

4建立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

4.1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层次设计

    针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这里提出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构想。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共5个层次。

    (1)救助养老层。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农村五保户和城市贫困家庭的老年人及优抚对象,由政府、集体提供基本养老保障,以社会福利养老供养形式作为基本养老支持,慈善团体给予社会救助。养老保障对象无需缴纳养老费用,可实行老年人集中养老供养和生活照顾。国家要鼓励社会兴办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敬老院、老人护理院和老年福利院等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政府可给予财税政策支持。

    (2)强制社会统筹账户养老层。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安排,企业单位和个人必须参加,用于社会基本养老金支出的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由企业(雇主)缴纳供款,基本养老待遇水平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适当调整。社会统筹账户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具有较强的保障性和社会互济性,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在现阶段,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制老账没有解决,企业养老供款的统筹比率需要高一些。随着转制老账的消化,统筹比率要逐步调低,在维持现行企业总养老供款缴费规模20%不变的前提下,逐步降低社会统筹账户比例,账户比率从现在的20%逐渐缩小至5%,达20%的替代率即可。逐步降低的企业养老供款统筹账户减少的部分或在在职企亚工工资中反映或划人个人养老储蓄账户。自雇者养老供款缴费从现在的12%逐渐缩小至3%,现行的优惠政策保留。

    因为我国不同地区及企业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存在差异,政府的调剂作用需要保留,因此,在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保留适当比例(5%左右)作为调剂是符合国情的长远考虑。

    (3)强制个人账户养老层。基本养老个人账户层,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强制性的退休储蓄计划,职工退休前根据个人收人按月缴纳,记人个人的一个终生不变的账户中,每个人退休后从“个人账户”中得到养老金收人,大致相当退休前工资收人的30%一50%,可通过精算推出缴费比率。个人账户实行完全基金积累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个人账户逐步做大,统筹账户逐步做小。因为两个账户的资金都来源于社会成员的劳动所得,以上两个层次,共同使职工退休后可以得到的替代率50%一70%即可。西方国家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一般为50%一60%,第三层次意在强迫那些对他们退休后的需求缺乏远见,不愿储蓄以备晚年之需的人参加储蓄。通过强制储蓄,使社会成员逐步树立攒钱养老、自食其力和自我保障的养老理念。

    (4)补充养老层。由职工个人根据经济能力和不同需求,自愿参加,或者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效益,为本单位职工建立的补充养老,可按现行年金制办法由雇主与雇员共同缴费构成。

    (5)自助养老层。由个人根据自愿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层。

    第二、三层次的强制性养老计划和第四层次的补充养老计划,都是把储蓄列人养老必要的正式支出。养老计划安排时,应当把养老储蓄列为日常开销必需的费用,与衣、食、住、行的支出一样。西方经济学家就曾建议,每个人把工资收人按一定比例的储蓄起来。prescott (2005)建议个人把工资收人的10%进行强制储蓄。对于第四层次能否给予税收的财政支持,则要看国家的整体养老水平,可以按商业养老保险模式运作或按补充养老保险模式运作,视国家整体养老保险水平给予政策支持或调整。

4.2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阶段安排

    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组合可分别规避不同性质的制度风险,应对人口老龄化。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中基本养老的总体保障水平不变,略有提高(2%左右),账户结构由现在的“大统筹小账户”逐步向“小统筹大账户”过渡,以增强自保能力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结合我国的情况,在不同的时段,采用不同的灵活组合模式。

    整个21世纪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现在起,最好在25一30年的时间把转轨债务和现存的养老账户缺口消化掉。这段时间里,政府财政重点可集中力量解决几十年计划经济年代欠下的养老老账。这个时段确立的依据是对“老人”和“中人”养老老债的清偿还需要的大致时间。智利政府对养老老债的偿还期就在35年左右。

    2051一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稳定在3一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那时我国实现全国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将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应对思路

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是我国2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人口现象。河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对外公布,河北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河北省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000多万,城乡居民养老问题任重道远。人口老龄化并非一定是危机,面对来势迅猛的白潮,我们要未雨绸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传统,努力研究、寻求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对付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一、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

1.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人口老龄化是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动社会经济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口出生率快速、持续的下降,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是寿命革命的标志,是经济社会进步的结果。在一个开放的人口中,人口流动迁移也影响实有人口的老龄化方向、程度和进程。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从“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转变是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具体变化。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与此同时生育率实现了由高向低的转变。

2.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2010年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经对外公布。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093041人,占16.83%;15~64岁人口为53841435人,占74.93%,目前尚处红利期;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19726人,占8.24%。综合分析我省人口增长的情况,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每年我省人口自然增长数大概为40~50万之间;二是机械增长,即流动人口。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一般而言,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是衡量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统计我省60岁及以上老人已占13%,65岁及以上人口占8.24%,这表明我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伴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强,我省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劳动力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3.河北省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河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也相应而生,具体表现在对未来社会保障、社会扶养负担、消费结构、储蓄率等各个方面。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对整个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6月底,河北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21.03万人,比年初增加32.59万人;其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2001年到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及离退休人员各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河北省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2009年,北京、上海的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依次为9.2%,3.5%,而河北省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6.6%。河北省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的提高对于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有益处。

作为容易患病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医疗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2009年,河北省共有18个县、市启动实施了国家“新农保”试点,从制度上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参保率达80%。据此河北省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的实现更进了一步。具体数据显示,2011年6月底,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31.13万人,比年初增加13.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616.77万人,比年初增加24.33万人。河北省医疗保险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是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有效措施,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服务型政府,增强百姓的幸福指数。

二、河北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思路

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且深远。因此,我们要坚持“积极应对、全面统筹、科学治理”的思想,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战略,汇聚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力量,我们才可能实现成功的老龄化目标。

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为了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国家随之出台了老年政策法规。对此,我们要全面落实“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效加大安老养老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适合老年人实际的社会养老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注重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建立健全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人口和老年人口信息化建设。加快“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建设,建立省级老龄人口数据库,逐步形成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实现全省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和人口预测。加快人口和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民政、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整合涉及人口的基础数据,提供更多的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信息。开发和运行全省养老机构统计信息系统、农村部分家庭养老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基层社区养老管理服务等综合应用系统。

3.培育老年友好的组织,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河北省在实际经济社会建设规划中,要结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现状,合理规划老年服务蓝图,创造为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提供多种条件。针对城乡不同区域分布特点,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多种类的具备特色的和谐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在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影响深远。社区可以为辖区老人提供帮扶、关怀等服务。同时可以定期在社区开展老年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针对特殊困难老人,可以提供专门服务,真正保证老年人的切身利益。注重宣传爱老、尊老精神,提高青年志愿者积极性,设立“一对一”专项服务等相应措施,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