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档案管理在企业运转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很重要,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在企业档案中被记录的清清楚楚,特别是技术创新、企业改革等重要措施也会被企业档案记录在案,企业的销售、进货渠道等等统统会在企业档案信息中出现,所以企业档案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现代企业档案管理核心职能
在过去的企业模式管理制度中,企业档案管理的职能主要围绕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的,进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后,核心变更为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资产档案的管理,通过企业资产的比重来确定资产档案管理的隶属关系,企业可以自由选择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模式,其最终要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资产划分以及权责变化的档案资料作为档案管理职能的核心部分。
二、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准则
真实性、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四部分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准则,这四部分相互优化互相结合,其能够快速、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面信息保障。
(一)真实性
现代企业能否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取决于企业档案管理能否为企业提供正确、真实的信息,如果企业档案管理中出现虚假信息,会直接对企业的决策和企业本身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在企业进行的档案管理时,要将信息进行核实、落实,保障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充分排出虚假信息,为现代企业决策提供真实性信息有利于企业的决策和发展。
(二)系统性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势必要有自己的组织构架,不同的人员和部门应该有不同的职能或工作范围,通过各自的职能将收集的文件、资料进行分类管理,这就是档案管理系统性。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化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同时能够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清晰度和规范度,能够在企业决策时更准确的查找、搜索到相关信息。系统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信息准确利用,推动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工作效率。
(三)全面性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范围与以往大不相同,在市场经济新格局下,现代企业的交流贸易范围极为广阔,不再局限于国家、地理等范围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介入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贸易范围实现了世界化,很多企业通过外贸公司将产品销往海外,在这种范围广、复杂化的情况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更面临着挑战性,企业档案管理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档案收集范围,其要对企业背景、企业文化、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外贸出口、当地法律法规、企业信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性的收集,这样才能够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贸易提供保障。
(四)有效性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在收集信息时,需要注意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极为重要,通常分为信息时间有效率以及价值有效性。
(1)时间有效性。现代企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企业的需求或者招标上通常会在互联网进行,如果有企业在互联网上需求或者招标公文时,企业档案管理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采集,提供给销售部,有利于销售部门更快的找到意向客户,可以促使企业快速销售产品,为企业在销售方面挣得优势。
(2)价值有效性。当企业档案管理在收集信息时,会进行大范围信息收集,在收集到的信息中要进行分类塞选,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进行保存,对于无效信息应该进行排除,这样既不浪费储存资源又能够在利用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价值的体现。
三、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不被重视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联系,很多企业在看待档案管理工作时,皆认为此工作可有可无,实则是因为大家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并不了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很多工作人员因为档案管理工作不受重视,在工作中没有了责任感、没有了奉献精神,再加上工作人员在信息收集工作上的知识缺乏,更不能发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
(二)档案管理理念、工作方式落后,危害企业自身安全
当前企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中档案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仍然是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得信息,而这种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并不能够被充分利用。还有的企业对企业档案管理上的资源投入甚少,很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是有办公室勤杂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在变动上较为频繁,所以他们掌握的各种信息来源都会导致档案信息混乱,编错号、盖错章、信息不准确、假信息等问题在很多企业层出不穷。也正是为此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源投入更为少之又少。同时,因为内勤人员的更换还有可能将企业自身的商业秘密对外透露,会极大的造成企业自身的损失。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企业档案管理应该由原来的纸质媒介向信息智能化网络转变,而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大量纸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在企业作决策时不能够充分的提供详尽资料,甚至因为纸质资料发霉而导致信息缺失。有的企业实现了电脑办公数字化,但因为纸质资料不能详尽的储存到数字化电子档案中,而造成企业利用率大大的降低,不集中、不完善的资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利因素。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虽然不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联系,但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在面临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使企业突破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为企业的产品提供新型技术的创新信息,能够为企业在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同时,也为企业在重大决策时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将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实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直接取决于市场的需要。因此,企业统计必须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转变,要以生产经营管理型统计为主要内容,面向市场,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所处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统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企业统计;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制度建设;改革创新
统计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管理和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从来都是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体制的。人类社会对于统计的运用,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对经济社会管理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也建立了一套相应的统计体系。这种统计体系为国家编制计划,为国民经济的运作,提供了大量的重要依据和决策信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统计内容的转变
1.1确定统计内容的基本原则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统计的内容必须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信息,要以企业管理的需要为原则,同时兼顾上报资料的需要。
1.1.1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貌为宗旨企业统计的内容要求能详细反映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及成果,并能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而改变。企业统计的指标要能准确反映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1.1.2统计内容要结合企业目标、经营战略和管理措施来设置企业制定的各种目标、战略及管理措施在实施中需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并监督、保证其贯彻实施,企业统计指标应该配合其设置。如企业采用计件工资制度,企业统计工作应建立个人产量台账,按个人统计产品产量、质量等内容作为核算工资的依据。再如企业制定质量指标,统计中应建立一套质量统计、质量分析、质量控制的措施,以反映质量工作的状况,评价质量工作的结果,保证质量指标的实现。
1.1.3加强各种经济核算的通用性,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的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是企业的三大经济核算,它们互为配合,互为补充,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全貌。为减少核算过程和手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应加强三种核算的通用性,尤其是三种核算的原始记录、台账等基础资料,可一式多份、一表多用,以满足各种经济核算的需要,同时也不增加基层单位的工作量。
1.2建立新的统计指标体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反映企业内外环境的统计指标体系。
1.2.1反映企业内部信息的统计指标体系反映企业内部信息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包括:(1)反映生产指标,如生产产出、生产工时、生产消耗、生产成本、产出质量、第三产业生产、企业投入产出等;(2)反映库存指标,如原材料库存、外购件库存、半成品库存、产成品库存等;(3)反映劳动指标,如劳动人员、劳动报酬、劳动素质等;(4)反映固定资产指标,如固定资产总值与净值、固定资产重估价、房地产、固定资产技术、无形资产等;(5)反映财务、金融指标,如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财产收入支出、生产税、经常转移收支、资本转移收支、金融重估价、持有资产、负债损益、收益分配等;(6)反映销售情况的指标,如产品销售、销售库存、销售费用、广告及促销、销售市场动态、销售价格和增值税等;(7)反映科技投入指标,如产品技术动态、产品工艺技术动态、技术队伍、专利成果、产品开发、新产品试制、科技投入费用、科技成果推广、科技研制设备、资产等。
1.2.2反映企业外部环境的统计指标体系它反映市场需求、竞争对手、资源供应三个方面情况,具体包括:(1)反映产品需求构成的指标,如各类产品的销售量、某规格品的市场需求量及其动态指标;(2)反映地方购买力情况的指标,如人口、职工构成、银行存款余额等;(3)反映用户变动情况的指标,如城乡销售比例等;(4)反映市场占有情况的指标,如市场占有率等;(5)反映产品状况的指标,如产品寿命周期等;(6)目前我国的统计生产方式,就其生产力而言,基本上还处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阶段,即我国统反映市场价格变动的指标,如物价指数、价格弹性系数等;(7)反映企业信用程度的指标,如产品供货合同完成情况;(8)反映竞争对手动向的指标,如同行业企业产品生产量、生产能力、生产成本及新办企业投资规模等;(9)反映资源供应情况的指标,如原材料生产量、能源的可供量、协作件保证程度等;(10)反映天气和自然灾害的指标,如平均气温等。
2统计方法的转变
2.1分析方法的转变在企业统计工作中,分析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必须转变:由注重事后分析向注重事前分析的转变,由注重定性分析向注重定量分析的转变。在具体方法上,除了采用现代数理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学外,还应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如多元分析法、主因素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灵活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及分析手段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是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随着企业的计划、规划工作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预测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企业统计工作中应使用各种预测方法,特别是定量预测方法,如相关分析、模型推断、预测误差结算等方法。此外,在统计分析方法上还可以引入决策分析法,如先验、后验概率决策法,无概率决策法,主观概率决策法,决策树法,优选法等。
2.2统计手段的转变目前我国的统计生产方式,就其生产力而言,基本上还处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阶段,即我国统计产业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是现代统计生产力的标志。在统计工作中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化通讯技术,实现统计工作的电脑化,是统计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它可以从技术上把整个统计工作联为一体,做大量人脑所难想、人手不能及的工作,大大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统计分析软件包的开发,企业统计工作的电脑化正逐步变为现实,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在企业统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3调查方式的转变传统企业统计调查基本上靠全面统计报表,很少运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调查方式。针对企业经营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多元化,统计调查要改变过去以全面调查为主体的调查方式,应根据不同的调查内容和对象,确定不同的调查方式,推行以抽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建立一个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导,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并结合全面报表为辅的统计调查体系。
3结束语
企业统计与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体制不相适应越来越突出。其原因既有对企业统计认识不清、也有企业统计工作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灵活性,不能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及时调整工作内容与工作思路的一面,但另一面,企业统计理论研究与企业统计实务之间的脱节,也是重要的方面。因此企业统计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泽厚.统计的未来[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2]万寿桥.企业统计市场化定位的目标取向[J].统计研究,2001(8).
[3]黄金.统计优势与上市公司统计规范[J].江苏统计,1999(9).
摘 要: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成本制度,适应现代市场生存规则,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当前,由于种内部和外部原因,很多企业在内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致命的疏漏,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营和进一步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企业制度与成本管理等概念的阐述,分析当今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影响成本管理的各项因素,最后,针对相关问题从提高员工素质、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成本管理;问题;策略
成本作为企业整体生产运营价值链中的直接价值来源,是企业获得利益的最强大的驱动力,与企业经营发展存在直接联系,成本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它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的整改管理体系中,成本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也是帮助建立企业内部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成本管理制度的成熟是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升级的必经阶段,是帮助企业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的融合剂。
一、现代企业制度与成本管理的理论概述
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建立起来的科学有序的组织管理体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整体构架,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包括四点,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所谓产权清晰,《公司法》通过股东代表制度、董事会、监事会等制度将公司产权做了明确规定,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同时,建立现代企业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便是权责明确,企对于相关的责任和制度企业的管理部门必须对其进行具体划分,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债务承担有限的责任;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政府只有赋予企业足够的权利和空间,企业才能积极主动地以市场导向的原则经营发展下去;科学的管理能够帮助现代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保证,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将企业产供销和日常事务纳入良好发展的轨道,在资产稳定并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利用企业规模和利润的扩张,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和市场竞争力。
所谓成本管理就是企业在自身的经营过程中,将相关的成本管理法律作为范本,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营利益的最大化。成本管理包含了许多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成本管理的得失直接关系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科学与否。在利润这一直接驱动力面前,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各个企业都在认真探索如何建立正确的成本管理模式,如何通过成本管理调节生产经营过程中不相适应的部分,如何进一步挖掘企业的潜力。企业经营机制和方针的优化将推动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何尝不是降低企业成本、改善盈利状况的方式之一。
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成本竞争意识淡薄,缺乏成本理念
市场竞争中,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价格上的竞争。通过价值理论我们知道成本在价格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在生产运营中缺乏成本理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历史事实就是重要因素之一。计划经济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忽略了企业价值链中潜在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即没有重视对成本的控制,这种缺乏成本竞争意识的做法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企业规模无意义的扩大和产品销量的增加都无法弥补成本管理不当所带来的影响。当今一些企业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弊病,仍然没有将加强成本竞争意识摆在重要战略地位,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经营陷入尴尬境地。
2.企业成本管理结构存在问题
传统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事后诸葛亮”,因为企业成本管理没有具体落实到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控制目标没有被企业各部门深刻领会,只是仅仅依靠财务部门的事后数据分析,而数据的审核与分析完全不能从根本上对成本进行系统管理,不能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监督与制约。企业员工成本管理意识的淡薄也严重影响成本管理的反馈,这种停滞的成本管理结构完全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3.企业成本管理手段落后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成本管理环节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即成本的前期预算、产品生产过程、中期的成本控制和后期成本审核,并在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丰富成本管理手段,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手段远远落后于此,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是其唯一成本管理重心,无法拓展企业成本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一些缺乏生产信誉的企业甚至会出现偷工少料的现象,效益没达到,反而影响了产品质量。
4.成本管理信息不真实,成本核算浮于形式
近年来,由于企业财务人员的个人过失和企业对成本核算的不重视导致成本管理信息失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为:对成本划分的界限不明确致使成本支出与实际不符;企业领导的现象导致成本信息与实际不符;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不过硬,导致成本核算出现乱挤乱摊、不计少计等现象。流于形式的成本核算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衍生物,理论与实际不相符,一方面使得企业成本管理失去参考价值,一方面失真的成本信息影响了各单位的业绩考核。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
由于历史原因,西方国家对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历史更为久远,研究成果较为显著。我国企业在建立自身成本管理体系时需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理论和案例,借鉴吸收科学的管理经验,同时,不忘结合本国实际社会经济状况,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对国外相关资料文献的研究,笔者发现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和成本企划是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1.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Management)这种概念最先出现在欧洲,当时英国较为知名的学者西蒙兹提出了战略成本的概念,随后得到了其他相关学者的普遍支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得到印证,日本以及欧美的相关学者都在讨论战略成本对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战战略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企业管理的走向和成果。企业必须对价值链进行控制和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之后才能够提升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利润。企业的战略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
2.成本企划
成本企划(Targetcosting)最早萌芽于六十年代的日本,因此又被称为日式成本管理模式,它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和精华。从一开始就把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均衡和优化成本在产品开发和设计阶段的配置。
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
1.提高部门和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
培养企业部门和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是做好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对于部门来说,企业可以制定严格的成本监督和监察体系,并定期对各部门的成本节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或者排名,而重要标准就是按照部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成本管理效果,对成本管理良好或进步较大的部门应给予表扬,而屡次落后的部门则要进行批评监督,灵活奖惩制度,给各部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员工个人来说,为加强成本节约和成本竞争意识,可将成本管理作业效果与员工奖金挂钩,给予成本管理效果显著者一定期限的假期或者物质奖励。
这种绩效考评的方式是对努力成果的肯定,从实际工作中培养部门和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使整个企业处于积极向上的氛围之中,这种激励作用的长期实践必将形成一个企业的文化,深刻影响每一位员工。
2.有效控制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
对企业成本管理因素的分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影响成本的驱动因素分别出现在前期成本预测、中期成本控制和后期成本评估中。结合企业相关部门给出的数据信息可以对成本管控做出基本的判断和分析。上面提到的作业成本管理的理念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作业成本管理利用流程再造以及流程管理的思想对作业及作业成本进行确认和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3.利用标杆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管理学中的标杆管理是指以企业所处行业中的“佼佼者”为研究对象,深入学习和借鉴领先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适应自身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大可“照搬”,当然,要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灵活吸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先进企业的研究学习,可以找到与之的发展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可以提前了解优秀企业所要遵循的标准,形成良好的激励效应。总之,正确的标杆管理将有效提高企业成本管理能力,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上面的文章中已经谈过,战略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企业领导者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对企业实行成本管理。企业资源可以包括资金、生产设备、员工,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应该首先对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和评价。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利润,因此,资源的优化组合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5.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
成熟的成本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开展的成本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者必须不断建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来进行管理工作,同时,企业内部也要建立成熟的管理体质,形成较为完整和科学的权利体系,在体系中形成权利、执行、监督三者制衡,只有建立了这种科学完整的管理组织体系才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成熟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企业的成本管理组织建立,能够为企业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也要对相关机构进行定期的检查,形成定时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达到明显效果。
五、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在竞争意识方面还有些落后,对于成本管理结构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于成本管理信息的掌握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这些都是影响着成本管理的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大发展的环境下,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要针对问题、各项击破,从国外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以及成本企划三方面找寻经验,结合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和我国企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向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模式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何春香.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9).
[2]王岩,隋丽华.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技术新产品,2015(3).
[3]王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研究,2014(5).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41-02
会计内部控制是在我国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 总结国内外会计内部控制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部分,对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会计内部控制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分为管理内部控制和会计内部控制两类。所谓会计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以及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二、企业建立会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改革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做到这一点并实施科学化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财产物资的核算、监督和保管等内部管理制度,而其中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一)确保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
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财经纪律及法律规范,都要求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落实。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促使会计人员行使职权,并提高会计人员严格执法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行为符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
(二)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保护财产物资安全完整,既是企业科学管理的目标,又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和控制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记录、入库、保管、领用和报废等各个环节,能有效避免财产物资的损坏、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从而保护财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三)确保企业高效率运转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低效率以及损失浪费现象以及弄虚作假、违规操作,有的企业甚至采取多账本策略、偷税漏税,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只有建立严密的会计内部控制,从根本上解决会计造假,企业经营者才能及时准确掌握实际情况,科学正确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合理地对企业各个部门及人员进行分工协调和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高效运行。
三、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规范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一)建立合理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及岗位责任制
首先,各企业应根据会计业务的实际需要,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并配备符合条件的专职会计人员,对于符合设置总会计师条件的企业要设置总会计师。严禁需要相互监督制约的岗位由一个人操作全过程,尤其涉及款项的收付、结算、印鉴和档案,均应设置两名或两名以上会计人员,以达到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目的。
其次,企业在合理设置组织结构及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将各部门工作划分为具体的业务活动主体,设置相应的岗位责任制,规范各项经济业务中经办人员、验收人员、审批人员、会计人员、出纳人员的职责权限,做到权责分明、程序规范。会计人员主要岗位要定期进行轮换。
再次,要明确企业管理者和会计机构负责人对经济活动的领导职责。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前必须经过领导签字批准,重大经济事项要经集体决策。
(二)建立财务信息控制制度
1、建立原始记录制度。规范各项记录内容、格式和填制方法,以及对原始凭证记录的签字、验审、流转程序、汇集、反馈等均要做出详细要求,明确人员职责,从而保证原始凭证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2、建立账务处理程序规范制度。账簿的启用、会计科目的设置、凭证的填制、记账、转账、更正错账、结账、项目管理、报表、补充说明、财务分析等都要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操作、设置和控制。
3、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企业应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对账单等会计资料的归档、调阅、销毁等方面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
4、建立商品购进管理制度。企业应制定有效的购进商品价格管理制度和商品质量管理制度,防止购进质次价高和不需要的商品,并防止购进中个人收受回扣现象的发生。
5、建立债权管理制度。企业应高度重视赊销商品的贷款安全管理,制定所售商品货款回笼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单位的信誉状况和经济实力制定不同的赊销时间和赊销金额,明确赊销批准权限和责任,注重应收账款清欠工作,以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
6、建立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筹集资金时,要合理确定筹资规模、筹资结构和筹资方式,以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使用资金时,要实行内部统一调配制度,并严加调控。
7、建立财产清查制度。会计人员应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实地盘点,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核对,以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张证相符。规模庞大的企业可以引进ERP系统在产、供、销上直接对资金和物资进行控制,随时掌握库存情况,以此提高财产清查的工作效率。
(三)建立内部审计稽核制度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企业会计资料、经济业务及收支费用等,制定出具体审查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经济业务的重要环节和重要业务岗位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避免重大错误的发生。此外,需不断提高稽核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及时组织事后分析,评价会计内控执行情况,并建立起针对稽核人员的奖惩制度。
四、结语
会计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部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会计内部控制经验,但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总体上看还比较薄弱,势必要经历一段较长的完善过程。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更具有显著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小虎.浅议企业会计内部控制[J].西部论丛,2010,(11).
[2] 陆优丽.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2).
[3] 陶凤英.论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9).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对策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强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商业银行面临愈加激烈的竞争。[1]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可知商业银行在运作过程中实施全面预算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目前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所以,怎样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已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与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财务中属于非常高效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式的重点是进行财务管理,最终目的是提高利润,其主线是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全面预算并适当地控制整个银行的财务,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提高银行利润。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意义重大。第一,有助于迅速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从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就可知,只有在商业银行内部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为其制定更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其经营管理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的是在统一法人的领导下对银行进行分层管理、经营以及核算的管理体制,如果想让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与以往相比有所提高,在商业银行内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就得以显现。[2]第二,在商业银行内部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其进行长远的发展,帮助其制定更好的发展战略。商业银行的全部经营活动都是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银行的发展目标更好更快的得以实现。最后,在商业银行内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帮助其制定更全面、更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全面预算管理还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对财务的管理能力。在商业银行内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帮助其更好地规划所有的经济活动细节,让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从而增加银行的利润,缩减银行的管理成本。此外,全面预算管理还能起到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在当前国际和金融市场这双重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全面的分析市场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战略去应对市场变化,这样一来就会使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迅速提高。
二、商业银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看来,在商业银行中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已经取得了一点成果,然而,在实现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十分清楚的目标,就更别说长远的发展目标了。很多商业银行根本不重视这一管理制度,只是用它来衡量自己的管理制度是否符合现代管理水平。在没有清楚明确的发展目标的情况下,全面预算管理很难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使其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
第二,商业银行预算管理层次较多。以工行为例,全国有多达2万多个的营业网点。而且从2004年改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以后,其将支行作为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单位,核算单位虽然从24000多个降低到4500多个,但仍然较多。
第三,没有非常全面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从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他们都没有一个成熟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很多银行的组织机构图中都没有预算管理委员会等机构。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没有良好的经营环境,那么全面预算管理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相当混乱,没有足够的灵活性。没能很好地对预算编制的方法以及整个流程进行妥善安排,这样就使得预算编制程序非常混乱,很难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第五,没有行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受到影响,致使预算目标跟预期的有所偏离。
三、商业银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认真思考,以真正体现出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措施:
第一,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商业银行应该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可以帮助银行很好地规划每个经营活动的细节,有利于其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其利润,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努力让商业银行的所有人员重视起全面预算管理,并把其当成商业银行进行长远发展的一个目标,防止其仅起表面作用。
第二,商业银行应该对预算目标予以明确,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一般来说,预算目标就是在预算期之内应该实现的目标。它包括长短期目标,也包括整体与局部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成为全面预算的导向。[3]如果商业银行没有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就很容易使全面预算只考虑短期目标而忽略了银行的长远发展。但是,无论是长期短期还是整体局部目标都要具有科学性。所以,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为全面预算提供科学合理的导向。其次,还应该协调好全面预算各个部分的工作。最后,按照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以及长短期目标制定科学的预算。只有做到科学合理,才能使全面预算管理在商业银行内部起到积极意义。
第三,商业银行应该有一套成熟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进行完善:(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每位员工的培训力度,让员工更有能力去胜任自己的工作,发挥其主动性。(2)银行应该有一个专门管理全面预算的部门,便于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和发展措施。(3)应该正确选择预算内容以及预算方法。也就是说要符合银行的客观实际,还要考虑到市场变化等因素来选择预算内容,此外还要按照所选的预算内容来采取合适的预算方法。(4)商业银行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对于预算一定要做到严格执行。制定一些规章规则来督促全面预算管理的贯彻落实,让其在执行过程中更加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商业银行内部的积极作用。
第四,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完善。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贯彻落实,防止其只是停留在表面。其次,还要对银行的员工考核机制予以完善。在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对全面预算管理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全面地对其评价。如关键事件法、360度考核法、平衡记分卡以及经济资本法等。同时应该逐步完善业绩考评激励机制,建立以RAROC为代表的风险收益平衡考核指标体系等。
参考文献:
[1]李帅.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会计模式研究[J].中国外资,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