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通信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改革理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教学内容
1.精简理论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模块。“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依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精简,体现课程的精髓———移动通信基本理论和移动通信技术基本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后,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课题组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删减,将课程划分为无线传播理论、抗衰落技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基础、GSM数字蜂窝移动系统(2G移动通信技术)、CDMA2000通信系统(3G移动通信技术)等模块。授课时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精讲”的内容和“简化”的内容。
2.最新移动通信技术与理论教学有效融合。“移动通信”的授课内容应该紧随社会需求,着眼于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广泛应用,并且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已经投入商用。授课教师应该密切关注移动通信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授课内容中加入与此类知识相关的最新动态。在教学活动中,将最新移动通信技术与理论教学有效融合,既能加深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所谓“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打破刻板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应用“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能力。在讲解知识点之前,教师先提出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例如,作者在讲解无线信号的多径效应时,给学生先提出一个问题:用手机打电话,如果站着静止不动,而手机信号由2~5格反复跳,请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与实际结合紧密,学生对此表现出很浓的兴趣,上课特别认真积极。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多径效应产生的原因,再结合实例说明多径效应对通信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克服多径效应的方法。利用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2.分组式教学方法。对于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可以采用分组式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分组竞争”等方式以组为单位进行,每小组15人左右,让学生自荐或选定的方式确定若干学生作为讨论的主持和主讲。主讲学生积极准备讲稿,其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是辅导作用,即帮助选定课题,指导学生讲解和组织讨论。其中,“分组讨论”是由每个小组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展示结果,师生共同评出优胜组。如在讲解“RAKE接收机”时,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题目预先学习RAKE接收机的相关知识,各组学生积极准备讲稿。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的“RAKE”接收机的基本原理、实现方法等问题。每组讨论展示结果后,教师及时点评,对知识点进行补充完善,与学生一起共同选出优胜组。“分组竞争”是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抢答的内容教师预先已经准备,为阶段性学习的重点内容),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抢答手。这种教学法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3.“助教”式讲解。“助教”式讲解主要用难于理解的问题,对于复杂的知识点老师讲解后,少部分学生会听懂。传统的教学法通常是老师再讲一遍,让更多的同学听懂。“助教”式讲解就是让听懂的学生代替老师讲解,从听懂学生的角度讲解问题,会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也体现了学生价值,学生学习很有成就感。
二、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一)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
实验改变以往验证性实验过多的弊端,课程实验中大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校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实际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内容包括信号的场强测量、频谱测量、CDMA2000的软硬件配置等。通过实验,学生亲历基站与手机的通信状况,通过各种仪器和设备测量参数并进行设计,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得实验教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二)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设备开展实践教学
我校与深圳中兴进行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中兴设备开展课程设计,设计内容包括CDMA2000的BSC配置、BTS配置、基站综合设计等。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通信问题,增强了自身的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依托中兴设备,开展竞赛类项目,为学生布置一定规模和难度的项目,这样可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校已经成功地开展了CDMA2000实践技能大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关键词:职业教育;通信技术;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史红彦(1979-),女,河北保定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淮安 2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国家重点专业建设子项目(项目编号:G-12-03-590301-K-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31-02
高职专业建设要紧跟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1]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作为高职高专国家重点专业,率先与华为、中兴等优秀通信企业合作,紧跟行业企业需求,进行通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践行综合代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产业结构的调整,融合已成为电信业发展的新趋势。[2]通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加速了IT与CT技术融合,运营维护成本的缩减又促使电信运营商维护中心上移至省会。因此,通信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代维取代了传统专业网维护。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打破传统的通信网中数据通信网、传输网、移动网等专业岗位定位思想,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现代通信综合代维岗位的技能培养为重点,对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通信相关企业,结合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代维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报告,回访毕业生并对其就业岗位进行归纳和分析,本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定位在: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与设计三大职业岗位,另外还服务于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及调测、电信业务营销等职业岗位。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通信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吃苦耐劳、诚信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具备通信设备的安装维护、测试调试与工程施工能力,面向移动通信领域,能够胜任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和调测、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设计以及电信业务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ICT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ICT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
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专业课程,将企业工程案例嵌入课程内容,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实训环境。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培养贴近企业实际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2.以技能大赛引领
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了专业建设,将大赛新技术引入课程体系中,将大赛项目引入课程内容中,将大赛评价标准引入考核模式中。把赛场的高技能渗透到平时的教育之中,把比赛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最终让所有学生具备较高水平、较高技能。
3.逐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入学初通过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第二学期通过模块化教学、职场体验进行基本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项目化教学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五学期通过现网情景化教学进行岗前技能培训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层层递进循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
针对通信综合代维工作岗位技能需求,重构综合代维ICT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为原则,既体现通信工程技术培训要求的深度又兼顾高职教育特点,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能力的培养
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由经过系统、规范培训的教师授课,使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深入了解通信专业的职业、环境的需求趋势,明确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促进职业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与提高。职业素质课程由合作企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学生能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结合通信企业生产实践,对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对通信常用工具的使用等基础能力的培养。
2.专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通信专业工作所需的基础的、概念性的知识以及从事通信综合代维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知识基础;掌握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指标;熟悉通信常用线缆与接口的规格、标准与制作方法;能够根据客户需要对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进行软硬件配置,能够排查和处理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故障;熟悉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与常用设备;熟悉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运行的环境要求与工作条件;熟悉移动通信工程施工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3.岗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以光传输网组建与维护为例,从教学与光传输岗位工作内容结合切入,从符合通信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出发,将光传输真实工程项目作为基本内容,课程内容完成从职业岗位需求到教学实施的转变,考虑项目先后逻辑关系,对知识和技能按项目任务重新进行整合,课程内容最后归纳序化为传输网规划、传输网组建、传输网配置、传输网维护四个项目。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导入光传输技术知识,项目载体跟随光传输技术更新变化,以培养学生光传输网软件调试、工程督导、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等岗位能力为根本目的。
4.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第二学期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学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第五学期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学生职业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
1.借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3]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参与2009年、2011年两届通信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及时将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到课程设体系中,先后开发了“3G移动通信接入网运行维护”、“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基站勘查与设计”、“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四门专业主干课程,增设了“TD-SCDMA业务配置”和“无线网络规划优化”两门实训课程,增加了“通信工程项目管理”、“EPON技术与应用”两门专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借鉴了大赛的比赛流程,均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2.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质量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从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分析入手,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改课程过程中,注重课程教学设计要素的普适性,为了确保教改课程实施的成功率,对教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设计了教改课程实施的过程资料,使教改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以工作过程和项目化教学作为教改的主线,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式趋于“教学做”一体,教学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分组学习等,多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从开学到学生毕业全程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再通过职场体验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基本素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接着进行工作过程导向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再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培训结果和前期学习结果选择职业岗位,最后进行顶岗实习,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杨俊,魏访.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关键词:3G;车联网;射频识别;创新实验平台
作者简介:周海燕(1977-),女,湖南邵东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工程师;覃远年(1971-),男,广西昭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高级实验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改项目“3G移动通信技术实验课程的建设和开发”(项目编号:ZSH00503)、“应用型通信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ZL2302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32-02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1]高速发展的传感网和3G 网络,得天独厚的体制优势,使中国有能力在全球率先应用汽车移动物联网――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s)。车联网已被列为我国重大专项宽带移动通信研究方向之一。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点方向,是传统的交通领域和通信信息技术领域深度融合的标志。[3]3G网络为车联网提供了网络基础,我国三大运营商已经建成覆盖全国的基础通信网,3G通信网络提供了宽带化的无线信息传输通道,并可以处理图像、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这为建设车联网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车联网也将为通信业提供巨大市场,它的应用和推广,可以为3G网络带来庞大的用户市场,并衍生出丰富的行业应用。本文结合3G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提出了车联网实验平台的规划建设思路,并就建设具体目标、方案、内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3G车联网及关键技术
随着互联网及无线3G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完善,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将是合理解决交通堵塞、快速处理交通事故、优化城市汽车流量的重要方式之一。[4]通过先进的通信手段将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出行者、交通管理者等相关的交通因素联结起来,实现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在掌握充分信息的情况下,出行者可以选择出行方式和出行路线,或在出行途中实时改变出行方式及路线,以达到改善出行质量的目的。交通管理部门能够进行合理的交通疏导、控制和事件管理;运输部门可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地调度;而交通规划部门则可以利用交通信息支持交通规划决策、交通发展战略决策等。基于3G的车联网就是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车载诊断系统、3G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安装在道路两旁的无线射频识别、无线传感等技术,实现在互联网络上对车辆属性信息和动态信息的采集,并对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车联网系统中车辆作为终端节点,利用车载终端设备接入到车联网,以获取包括语音服务通讯、定位导航、车辆服务中心连接、移动互联网接入、车辆第三方信息管理、车辆紧急救援、车辆数据和管理、车载娱乐等服务。[5]车联网关键技术可以概况为以下几点:[6]
1.通信及其应用技术
车联网主要依赖短距离无线通信和远距离的移动通信两种技术。前者主要是RFID,无线传感及WiFi等通信技术,后者主要是GPRS、3G、LTE-4G等移动通信技术。目前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成型,考虑到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车辆的移动特性,第二代通信网络和第三代通信网络互为补充,为车联网应用提供了基本网络支撑。从通信的角度分析,车联网终端设备可以看作高速移动通信终端。这两类通信技术并不是车联网独有的关键技术,因此技术发展的重点主要是这些通信技术的应用,如高速公路及停车场自动缴费、无线设备互联等短距离无线通信应用及VOIP应用(车友在线、车队领航等)、监控调度数据包传输、视频监控等具体应用。
2.语音识别与传感信息整合
很多电子终端设计成手动操控模式,由于存在安全隐患,行车过程中操控终端系统受到极大限制。通过语音识别向车联网发号施令索取服务,依靠听觉接收车联网反馈信息从而获取提供的服务,这是最适合汽车这种快速移动空间的应用体验。车联网传感器包括汽车传感器和道路传感器。车内传感器提供关于车的状况信息;车外传感器就是用来感应如相对距离、外部环境等状况,这些信息用来增强安全和辅助驾驶。道路传感器用于感知和传递道路状况信息,如车流量、车速、路口拥堵情况等,这些信息都能让车载系统及时获得关于道路及交通环境的信息。
3.智能车载终端与云计算融合
车联网是一种智能化的新型网络,车载终端必须采用开放的、智能的终端系统平台,能包容不同的通信网络,这就要求车联网必须采用开放的网络通信协议。相应协议研发应结合车联网的实际特点,注重协议的运行效率,充分考虑信号处理识别、信息融合、网络控制、数据安全传输等方面的内容。云计算将在车联网中用于分析计算路况、大规模车辆路径规划、智能交通调度、基于庞大案例的车辆诊断计算等。车联网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一样都要采用信息服务融合来实现服务创新、提供增值服务。整合信息和资源使车载终端获得更合适、更有价值的服务,如呼叫中心服务与车险业务整合、远程诊断与现场服务预约整合、位置服务与商家服务整合等。同时车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匿名性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车联网还应考虑防御网络攻击、保护个人隐私、确保数据传输准确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二、3G车联网创新实验平台建设思路[6]
教学及科研用3G车联网实验平台的建设应遵循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先进性原则,总体设计应满足实际实验教学、科研开发及应用体验的要求。围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等目标,构建实验平台要满足基础性教学实验要求,提供实验的真实环境、实验设备、网络拓扑以及详实的操作步骤等,加深学生对移动通信与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要紧密结合车联网产业技术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若干个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物联网场景和实验项目,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工程应用、设计和管理的综合能力。车联网融合了多种技术,由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影响,新的技术创新成为可能。3G车联网实验平台将构建射频识别、无线传感网、通信网络、中间件技术及嵌入式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平台,为学校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平台支撑,并为开展具体的行业应用及交叉学科的教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三、实验内容设置
1.基础教学实验内容
实验室平台方案整体实验内容计划将满足移动通信与车联网技术的基础教学和实验。3G移动通信在实验设置上倾向于工程应用,如利用3G模块进行远程控制、视频监控等。车联网是物联网的重要分支,因此实验教学部分将开设与物联网相关的教学实验。为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围绕电子吊杆控制、ETC系统、模拟交通指挥系统、车辆定位和公交线路管理等设计出了更多的综合应用设计扩展实验。以下给出部分参考实验题目及简要内容。无线数据传输通信实验:掌握3G无线通信传输协议和实现方式;有线、无线局域网混合组网实验:了解车联网的网络组成及通信调试;WiFi无线接入点(AP)管理与配置实验:了解车联网无线网络接入点知识;WiFi设备服务器管理与配置实验:了解车联网内设备联网模块知识;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实验:以温湿度传感器为例掌握传感器在车联网内的应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实验:掌握射频识别中电磁感应、数据交换等基本知识;模拟交通灯控制平台实验:模拟车联网远程交通管控;物流仓储管理平台实验:汽车制造环节中仓储物流流程;环境监测平台实验:模拟工厂、仓库环境信息采集和处理;[7]视频监控平台实验:模拟行车视频、停车场、汽车制造物流视频监控;车辆信息采集与管理实验:采用RFID技术采集车辆信息及对车主信息进行管理。
2.车联网应用综合实验系统
利用先进无线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等组建一个车联网系统,对道路和交通进行全面感知,实现多个系统间大范围、大容量数据的交互,对每一辆汽车进行交通全程控制,对每一条道路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为交通提高效率安全。图1是车载智能终端及信息交互过程示意图,车载终端利用3G模块经过基站和通信传输网络及服务中心构成完整的车联网应用系统。在此平台上可以模拟终端行车信息的采集,服务中心将有效的通行道路路况等信息及时传送到终端,这样实验平台就形成了一个综合的车联网应用体验室。基于这个平台,可以扩展建设几个常用的车联网智能交通应用:[8]ETC系统、车载信息诊断系统、智能充电系统、智能交通指挥以及线路导航,这些模拟应用体验加深了师生对车联网技术的发展的理解,而且能够支持新的智能交通课题开发。
四、结语
车联网将在缓解城市交通堵塞、减少车辆尾气污染以及减小车辆安全隐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日趋成熟的3G移动通信为车辆终端与道路交管系统保持实时通讯提供可靠保障。车联网必将彻底改变人类出行模式,未来城市交通将告别红绿灯、拥堵、交通事故、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3G与车联网实验平台的建设不仅助推了高校新兴专业发展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促进了通信、汽车电子以及智能交通产业的进一步融合。
参考文献:
[1]李乔.超越日本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J].轻型汽车技术,2010,(4):43.
[2]贾保先,谢圣献.物联网发展关键技术研究[J].自动化仪表,
2012,(3):35-37,41.
[3]李晶,张莉,杜娟,等.3G网络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吉林交通科技,2010,(2):38-39.
[4]杨景.车联网:交通和信息业深度融合的动力[J].运输经理世界,2011,(10):95-96.
[5]顾振飞.一个改进的车联网系统架构设计[J].电子世界,2011,
(15):61-62.
[6]广州飞瑞敖公司.车联网实验平台及汽车制造物流模拟应用实验室建设解决方案[Z].
关键词:通信工程与概预算课程;教改;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157-03
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通信领域的工作,而光纤通信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关键基础设施,通信产业也成长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基本目标掌握光纤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应用技能等,掌握各光学器件的用途、特点及使用;掌握SDH的速率和帧结构、映射、复用与同步,SDH传送网结构;能够正确安装中兴传输设备;能够正确的放绑、接续机房线缆及测试;能够正确的进行业务、公务、时钟及保护配置;掌握例行维护的基本原则;能够对告警及性能事件做基本的分析与处理。
1 课程改革思路
2 教学内容的的改革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与光纤宽带接入技术的高速发展,通信业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宽带数据业务取得了迅猛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同时发展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通信工程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移动网络优化与光纤宽带接入项目;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适应这个变化,为下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培养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熟悉通信工程设计、通信工程概预算,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市场上有大量通信工程概预算类教材,大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缺乏实际的工程案例,理论与实践脱节。依据近年通信工程实际案例,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整个教学内容共设置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概预算、通信电源工程、通信线路工程、通信管道工程、有线设备安装工程、无线设备安装工程七个情景,每个情景下面设置了多个任务,这些任务遵循从认识到认知、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每个任务都来源于实际的工作任务,每个任务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都要求完成相应的作品。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现代通信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概预算文件编制的相关知识,可以较快掌握通信工程施工、勘测、设计及概预算文件编制能力,为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表述如下:
3 教学形式的改革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实工程项目引入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围绕工程项目的工作任务展开,提出基于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如图2所示。
3.2 自我学习平台
本课程除了正常上课、实验等教学外,已与课程网站的建设工作,将课程介绍、教学团队、课程标准、项目载体设计、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建设规划、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教案、课件、案例集、习题库、教辅材料、工学结合方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学生成绩评价方案、师资培训计划、教学组织方案、质量监控方案、课程特色、答疑讨论等专业课程资料全部列入网站中,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和答疑讨论。
3.3 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除课内教学内容外,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定了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包括教材、期刊及网络资源。如下表2所示。
4 总结
该课程内容深入浅出、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教学中能充分利用真实项目、真实的设备以及校内实训环境使学生真正的体验所学知识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小衡.高职《光纤通信》实验教改探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
关键词 通信课程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信息化产业不断开发,电子通信在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和普及不断扩展,电子通信技术更新和提升速度不断加快。电子通信技术发展很快,对即将从事该行业的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大的挑战。与电子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电子通信类课程教学、学生掌握和运用电子通信知识的能力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课程偏重基础理论,缺乏当今电子通信新理论、新技术、新领域应用和创新,教学方法单一;(2)课程教学内容与当今电子通信实际运用脱节,实用性不强。因此,在现代通信新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科技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世纪需要新型人才,世界经济的竞争,是知识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知识能力的载体。如何使人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复杂的环境、将自己所有的才能发挥出来,这需要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应变能力、清醒的头脑、严密而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场所。
面对信息社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传统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这些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二是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课程改革首先应致力于把每门学科复杂的知识集约化,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g内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同时课程设置必须综合化使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本质上处于消极、被动和盲目服从的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上重视不够。通信类课程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求能够学以致用。因此,对于通信类课程而言,实践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1理论教学中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典型的理论可实践验证
在通信类课程进行过程中,比如短波通信课程的学习,不仅仅要学习一些基础理论,还要求能够把理论用于实践。我们在给学生讲短波通信的时候,通过对电台的实践操作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学习自适应通信技术、跳频通信技术时,通过电台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各自适用的情况。在电台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条件或环境可以影响通信的质量与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于创新,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基础理论讲解加实践操作的学习模式,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学由所用;通过实践,也使得课程内容和通信行业的发展保持同步;通过实践,摆脱了传统教学死板枯燥的模式。实践和课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是传统纯理论课程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2课程内容与新技术新应用不脱节
课程是沟通社会、知识与教育主体三者之间的纽扣,是理论付诸实施的根本途径。现代通信新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技术、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及智能网技术等等。现代通信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仅包括经典理论、基础知识还应该考虑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和未来学生就业创新的能力需要。课程和教学是教育改革成果与否放任关键所在,其质量和水平体现了大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除了讲述课本相关章节的基本内容,还要大量收集与介绍相关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应用,与学生一起分享最新的通信技术进展情况。比如对于光纤通信技术内容的讲解,增加一些光通信方面的视频教学,多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光端机的结构,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光纤通信系统在小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3课程考核方式应该使学生能够发挥更大的空间
耶鲁大学主张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很多试卷的题目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融会贯通,从不同视角分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些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和传统教学的课程考核不同,我们通信类课程的考核采取多样化的原则,以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为主。常规的试卷考核方法,学生通常以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了通信技术课程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但是缺乏对通信技术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了解,不利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我们采取的考核方法,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
4重视学生能力,重视学生的创作发明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要成为发现人才、呵护人才成长的摇篮。在专业前景和专业学习方法方面,对学生给予正确引导,增强对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加快创新基地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课程设计,增加实习实训的课程课时,使学生有更多实际动手的机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实践能力。部分专业课开设小型研讨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创造发明。在某方面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学校也要在学生深造和创造发明所需条件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