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案例叙事分析

教学案例叙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案例叙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案例叙事分析

教学案例叙事分析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 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 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 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 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 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 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 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 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教学案例叙事分析范文第2篇

摘要:教学案例研究正越来越多的用于教师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在多年来,以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为教学手段的物理教师专业化培训和集体教学研究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物理课堂L教学案例及面向物理教师的培训授课活动,课题组对大量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作了较为深入的梳_理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含义、课堂教学案例的建构、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教学案例的解析与评价、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类型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将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成果做一个阐述。

关键词:案例研究;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建构;教学案例的分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1(S)-0001-4

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由于它具有描述现实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和特征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深入地、全面地理解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因此,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或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教学手段,近年来被广泛的采用,同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与大家熟知的案例研究有什么不同呢?

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法学和公共政策等领域。案例研究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发生在当代的、研究者对相关因素无法进行控制的一类事件。从研究方法来看,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从事实资料出发,通过对实证资料和研究主题的理解。或者用已有的理论为参照。建构一个解释模型。把事实资料和模型相对照,如果它们相互匹配一致,这个理论模型就构成了对案例的解释。就此而言,实际的案例研究方法追求完整地、忠实地再现实际发生的事件,要求事实资料的准确性和逻辑推理的严谨性。案例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包含了对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可以给人们一定的启发和思考,当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案例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够对人们有所借鉴。

而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常常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被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用于教学为目的时,案例资料往往是经过精心处理的。它并不看重研究过程的严谨性,而是要有效地突出某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为在教学中的研讨和辩论提供一个框架。在我们进行的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中发现,教学案例研究既是一种实证研究,同时也具有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某些特征。因此,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较之社会科学的案例研究具有其特殊性。

以下所论述的几个问题,都是来自于我们课题组对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实践的一些思考。

1课堂教学案例的含义

通常所呈现的课堂教学案例是对课堂上实际发生的事件和情境的描述,它是文字的或者影像的“文本”,它描述了在课堂上发生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事件的特征,而这些事件和特性正是研究者就某一主题进行研究的基本要素。这些事件及事件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产物。

而课堂教学案例的事实性是多方面的综合和包容。其物理方面。是指纳入教学过程的物理内容;社会方面,是指教师、学生和社会环境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关系:人文方面,是指学生认知的、情感和发展以及教师的再认识。

课堂上现实发生的教学事件转瞬即逝。课堂教学案例的文本资料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在案例文本中,现实中的语境和对现场气氛的感受不再存在。文本不是对现实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一种阐释,表述了事件的意义。文本成为可以无数次阅读的对象,读者在阅读理解中,以其自身的处境为前提,以自身的视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阐释。文本的意义不是某种自在的和不变的东西。而是在理解中生成,在理解中展开。读者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的理解不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是含有某种创造的成分。

教师参与教学案例的研究和学习时,总是与教师已有的经历、体验和经验相联系。与教师从案例中引发的对现实教学情境的回忆和联想相联系,从阅读中产生新的理解和解释。获得教益,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教师既是教学案例的建构者,也是研究者。这就是教学案例研究的特殊之处。

2课堂教学案例的建构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案例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建构生成的。一个教学案例的建构包括:选定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评价、调整和撰写案例等环节。

选定课题之后,教学设计可以选取既定的设计方案。也可以自主设计教学方案。并在备课和实施中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根据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备课,备课时要对整个教学进行筹划。筹划是把设计方案转变为实施方案,包括教师的谋略和决策。教学的准备和演练,教学程序和方法手段的具体化等。教师一面筹划着教学实施方案的每一步,一面想象着在现实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境,好像课堂中的情境是教学方案的“镜像”。经过教学的实施和调整之后,教师对选定课题的教学认为是成功的和满意的时候,就把它撰写成教学案例。在撰写案例的过程中及在完成案例报告之后。事情好像发生了颠倒,似乎在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而我们事先就知道会发生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对它们的评价也成为事后的反思,不是调整反馈的环节。于是作为事实的教学案例和对事实的解释、评析一起在建构中生成。这就是教学案例的建构。

3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

撰写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以描述的方式提供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而不是以逻辑论证的方式进行解释性的陈述。每一个教学案例文本都应该有一个主题,教学实践的特征包含于对事件的叙述之中,不能机械的记录在课堂上所观察到的信息,使对事件的描述成为流水账。

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撰写教学案例,取决于教学案例本身的特点、案例研究的需要和撰写者个人的意愿。所以,教学案例的撰写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必要按照某个固定的格式来描述教学过程。常见的教学案例的格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对话式: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语言为主线。辅以教学活动的情境性背景,如实验操作等描述。它很像一个话剧的剧本。

(2)叙事式:以文字的或影像的方式具体地描述在教学中发生的事件和过程,包括对话、活动行为、实验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各种生动的细节的描写。它很像在讲述发生在课堂中的故事。

(3)概要式:这种方式注重事件的特征和教学过程的程序结构,只有某些关键性事件或阶段对教学活动的细节进行描述,影像资料往往经过剪接和编辑,突出要阐明的要点。它很像一种教学方案。

在撰写教学案例时。可以把教学事件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单元来撰写,并注意反映教学事件的特征,如:内容、程序、技术和时间等特征。运用这一技术方法描述教学的发生、进展和效果,可以使教学过程的描述更加细致、确切,显示教学过程的动态特征。也可以把教学事件作为资料分析的基本单元。描述清楚每一个事件的设计意图、实施方法和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为。

课堂教学案例是在案例素材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的结果。这种加工整理过程与案例研究过程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对案例素材进行解析与评价。分离出与教学方法策略相关的教学变量,突出关键性问题,重新编写案例,而省略了教学案例的研究和建构的详细过程细节。以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4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类型

在实际的教学案例研究中,把不同的课堂教学案例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4.1按一次研究选择教学案例的数量分类

(1)单案例研究

单案例研究是指一次研究只关注一个案例。单案例可以是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或者是为了改进教学而选择的特定案例。

(2)多案例研究

多案例研究是指在同一研究中包括两个或多个案例。一种情况是选择同质的案例,使现实复现,可重复验证。另一种情况是选择有差异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

4.2按研究的目标分类

(1)经验性研究

经验性研究通常是提供对课堂中所发生的事件及情境的完整描述。这种研究者看重的是具体的经验,而不注重理论。研究者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经验和个人的理解中增进对教学的理解、提高教学能力。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案例的学习方式。

(2)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是指一些研究者是从案例提供的事实资料出发,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概括,产生局域性理论。另一种做法是对同一个教学课题,选择多个教学案例进行研究。选择已有的理论,建构一个该课题教学案例的“逻辑模型”。教学案例的逻辑模型就是对某个教学课题的内容蕴含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论描述,它是理论建构与教学现实之间的对照和匹配的结果。是具体教学过程的抽象,也是具体化的理论解释。

这种模型是用于教学案例研究的,它不能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但是它可以衍生和转换为用于现实的教学方案。

(3)评析性研究

评析性研究是对案例的解析和评价为目的的研究,解析就是对案例资料的分析与阐释,即对案例中事件的特性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解释。评析是对案例的评价判断,这需要制定评价标准,以案例资料中的事实作为证据,依据标准,做出价值判断,得出评价结果。

经验性研究是一种主要以经验总结为主的类型,而理论性研究是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研究者所能做的研究方式。对于中学教师主要以评析性研究为主。案例研究的内容除了对课堂中所发生的事件及情境的完整描述,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对案例的解析与评价。对教学案例的解析与评价需要有一种技术方法。

①教学案例的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过程是由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构成的,具有时间序列性。在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时,应该清楚地描述在某个时间阶段在教学中发生了什么,或者某项预期的教学活动在什么时候发生。这些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这就是要进行过程分析。

教学的过程是把一个复杂的最终产物,分解转换为一些分立的、按某种顺序组成的步骤或程序。也就是把课程内容和目标转化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连续的教学阶段。每个阶段有其开端和结尾,一个阶段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成了一个独立的教学事件。一方面要明确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又要集中精力做好每一个阶段的教学。

物理教学事件是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单元。运用这一技术方法研究教学的发生、进展和效果,可以使教学过程的描述和分析更加细致和确切,显示教学过程的动态特性。物理教学事件有以下特性:任务特性;程序特性;技术特性;时间特性。

一个教学事件的任务特性和程序特性通常在教学设计时就已经确定了,在教学实施时可能有所调整,但基本方面是相对稳定的;技术特性和时间特性虽然在教学设计时确定了方案,但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展现。

在教学案例研究中,可以用教学事件作为基本单元来撰写案例。并注意反映教学事件的特性。对已有的教学案例文本,可以将案例分解为一系列的教学事件。分析教学事件的特性,完成对案例的分析与评价。

②教学案例的因素关联分析

影响物理规律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的有许多因素,可以称为“教学变量”。例如,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等。不同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的或因果的关系。这些教学变量构成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本要素。学习和运用教学方法策略就要了解这些教学变量的涵义,在教学中控制这些变量的方法以及它们对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和作用。教学案例的因素关联分析就是要从事实出发,分析各种教学变量对教学所产生影响的程度,推断教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要做到既有事实证据,也有理论依据。

从教学案例的过程分析中我们看到,现实的教学活动表现为由一系列连续发生的教学事件所构成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事件中都存在着一些直接作用的教学变量。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一个教学变量可以对不同的教学事件起作用,一些不同的教学事件可能与同一个教学效果相关联。

教学案例叙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师 教学反思能力 基本策略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的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能力?如何发展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本文试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何谓教学反思能力?简言之,教学反思能力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需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其基本策略包括:

1.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教学,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国台湾省的史学教授张元先生为实际了解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曾经到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小学五年级教了3个月的历史课,然后在研习会上提出报告――《十一岁儿童的历史认知:一个实验教学的报告》。作为中学教师,教学活动在第一线,在案例研究方面,应该具有比张教授更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就看教师怎样对待了。

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观摩、研究他人的案例,包括一些已经出版的或者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也很重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是取之不竭的源泉。

2.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又称“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为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和沙瓦斯(Showers)等做的实证研究证明。

例如,一位研究者在昆明某中学一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观课笔记就颇值得借鉴。观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王老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作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王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接着,观课者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王老师在投入地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应,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王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王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王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课堂观察,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但只有经过详细全面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对话与交流,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

3.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受人关注。

其实,平常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以历史课来说,“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从网上阅读到台湾《清华历史教学》杂志刊登的《》一课的教学设计,其中有个可行性较强的剧本《去留肝胆两昆仑》。王老师将它下载后,印给班上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排演这个历史剧,并告诉学生可以增加一些情节,也可适当增加演员,如康有为、、慈禧太后等。学生很快组成几个小组,并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表演不要求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不提倡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学生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道:

教学案例叙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Wiki 教师 协作发展 策略

[作者简介]张欲晓(1974- ),女,辽宁沈阳人,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教育理论。(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65-03

从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来看,教师群体共同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教师专业发展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体现了终身学习的发展观,也是一种专业发展的文化需要。群体发展是相对于个人发展而言的,它避免了个体发展与教师群体发展、学校发展脱节的局面。随着ICT技术的深入应用,学校也开始把传统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措施迁移到信息技术环境中。而随着信息技术由web1.0时代过渡到Web2.0时代,以Wiki为代表的技术为教师群体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Wiki特有的技术特征也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提供了多种协作支持服务。

一、Wiki在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Wiki作为继Blog之后又一大规模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社会性软件,它对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具体有哪些作用?Blog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Wiki与Blog又有什么不同?下面,我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Wiki与Blog的区别

Wiki与Blog大致在同一时期出现,但Blog的应用和发展更好一些,Blog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有效的技术支持工具,事实上Wiki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两者有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各有所长。尽管Blog也被一些教育者用来作为群体协作的工具,但是通过许多个人Blog组织而成的Blog群明显不具备Wiki的灵活性和协作,其他教师也不能对其内容进行直接编辑和修改。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的使用更方便,也更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二)Wiki的基本功能

Wiki之所以能在教育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这与Wiki的基本功能有密切关系。这些功能是Wiki提供各种服务,乃至成为有效的群体协作发展支持工具的基础。Wiki系统提供的基本功能有:新增条目、内容修订、页面锁定、版本记录、版本对比、IP禁止、沙箱测试、版本追溯。这些功能为教师开展各种群体教研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保障,对于设计和开发适合教育情景的Wiki支持系统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教师借助特别设计和开发的系统完成协作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相关教学实践工作。

(三)Wiki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1.帮助教师群体更畅通交流与进步。Wiki作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协作技术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进而集中集体的智慧进行探讨和扩展。同时,Wiki所具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实现教师之间更好的通力合作与协作教研,成为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Wiki的出现为支持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另外,Wiki平台还可以使教师群体以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一些传统的平台只允许使用评论或者留言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设计;而在基于Wiki技术的平台中,任何参与教师可以拥有与作者一样的权利在研讨的方案原文上进行修改或者批注等操作。这样,教师拥有了更大的权限,可以自主地修改任何教师的内容,也实现更广意义上的平等相对,真正让教师在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中保质保量地完成协作教研活动,实现群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可以激发教师群体进行协作教研的创造性意识。Wiki提供的协作教研平台支撑环境为教师之间进行协作教研提供了开放的共享空间,这使得在Wiki平台上的资源不再是某个老师所特有,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共有资源。任何参与人员都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直接呈现在Wiki平台上,协作者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创性,对其进行修改、删除、添加等操作,并以历史版本的方式记录协作过程。教师通过浏览和比较历史版本的资源分享、共享协作成果。

3.Wiki环境可以为教师群体集思广益、共同交流、协作教研等创设环境。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可能有些教师因为惧怕权威不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往往集体讨论变成了经验丰富、年龄较长的骨干教师的个人观念。然而在Wiki环境中,大家避开了真实身份,没有权威,用虚拟身份进行交流,于是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从而使一个研究方案集成多位教师的思想和经验,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力,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协作研讨模式,为教师群体协作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4.Wiki精神可以增强教师群体进行协作教研的内聚力。Wiki强调共享、互动、反思、发展,淡化了个人意识,强调群体的作用,要想成就一部作品,参与Wiki的成员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教师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往往会不约而同地积极参与其中,这样Wiki就形成了一个浓厚的、活跃的、积极的氛围,为所有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帮助教师群体协同教研工作,这种协作互动的精神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整合,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总之,Wiki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开展各种协作活动提供了巨大的潜能。作为群体协作支持工具,如何有效地结合Wiki的技术特征使其更好地适应教师协作发展的需要是Wiki支持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核心。

二、Wiki教育功能设计

从当前的一些Wiki教育应用情况发现,Wiki还处在教育领域中的初级应用阶段,Wiki的诸如历史版本及其比较、在线编辑、沙箱测试和最近更新等核心功能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并没有深入应用。而Wiki的这些功能恰恰是教师开展协作研究活动不可或缺的功能,是解决当前众多协作软件不能很好支持协作的有效方案。为此,从教师的协作教学、科研等特征来看,很有必要设计一个适合于教育的Wiki系统。因此,把Wiki的优势结合教师的教学、科研需求,设计和开发EduWiki(教育维客)系统。EduWiki被定位为一所或几所学校使用来促进学校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向群体专业发展转化的支持技术环境。为此可以把EduWiki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充分挖掘适合于教育需求的Wiki技术促进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以促进学校特色和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创新群体系统。

三、Wiki促进教师协作研究的策略

(一)构建实践共同体环境

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践共同体说明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中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共同体之于合法的个体实践的重要性。构建教师的实践共同体环境是促进教师协作研究的重要方式和策略。EduWiki系统开发的直接目的就是为教师群体开展协作教研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实践共同体环境。EduWiki系统设计的各种协作支持活动与支持功能为教师开展群体教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可以使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群体研讨、学习、科研等活动,这种基于网络的异步交流机制至少可以为教师提供两种认知支持:首先,认知资源的支持。教师可从协作者、教研伙伴和通过在线资源获得大量的知识性信息。其次,人际支持。实践共同体的存在有利于满足教师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

(二)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EduWiki既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师协作教研的认知工具,也可以作为一个模块整合到集教师专业发展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中,从而更全面地促进教师协作教研、共同发展。

1.课题研讨。教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在理论上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各学科教学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探索规律,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依据。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课题研讨活动经常是教师在真实情境中展开讨论,网上讨论也仅限于教师自己的研究内容,教师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协作研讨一般也是流于形式。一个优秀的课题研究平台会给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而在EduWiki环境中教师开展协作课题研讨可以得到真正的实现。利用EduWiki的协作功能开展课题研究无疑为教师组织研究课题提供了便利,利用系统的功能模块创建如组织结构、课题方案、研究历程、课题报告、研究成效、特色活动和特色学校等各种特色栏目的课题研究策略。此外,EduWiki系统还具备提供基于校内或校际合作的多种课题研究模式的途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Wiki服务部分的在线编辑、历史版本比较等一些零技术操作技巧的环境突破以往协作带来的弊端。

2.群体的教学反思。“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教学反思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技能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高效的反思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上及时地抓彩是教育者一直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往教师成功地利用Blog开展教师叙事研究为教师个人反思提供了高效的平台,而Wiki的出现则为教师群体反思提供了技术支持手段。在EduWiki系统中,利用系统的创建反思札记功能记录教后反思的过程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群体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发生变化。此外,在EduWiki中通过创建小组教学前的反思,让教师能够在教前备课充分,而在课后教师通过邀请专家一起研讨,开展反思交流活动,教师群体之间通过头脑风暴把所有成员的建议与心得体会集成在一起讨论,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讨论对象,对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最后,教师通过在EduWiki系统自己的反思札记,目的在于让其他教师分享达成共同进步与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为教师减少聚集在一起的时间,同时还优化了整个教学研究过程。

3.教学案例观摩研讨。案例教学是指运用一些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是被剖析的对象,通常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教师和学生要共同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把这一教学研究方法直接运用到基于网络的同步课堂、课后异步教学的情境中。EduWiki系统核心功能――群体研讨与协同创作功能,正好为教师实施教学案例观摩的记录和跟踪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当前许多资源平台缺乏对协作过程的记录以及协作成员的监控功能,而Wiki所固有的功能决定了其可以为协作研究或为研讨过程提供记录和监控等支持服务。通过使用EduWiki系统,参与其中的教师能够实时关注研究的进展、成员的工作量以及成果的发展状况,这对形成经典优秀的案例研究促进校本培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只有全校教师积极学习,相互传播,大胆应用,才能让教师群体的努力和智慧得以流传,才能不断进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来说,利用EduWiki开展教学案例观摩研讨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EduWiki系统的团队子系统为教师群体观摩教学案例提供了群体研讨环境。通过教学案例观摩,教师群体,尤其是新教师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内化了的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

其次,EduWiki系统为教师观摩教学案例提供研讨空间。在EduWiki环境中,教师群体拥有一个良好且宽松的协作活动创造环境,为此,教学案例观摩研讨使得教师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第三,EduWiki系统开展教学案例观摩研讨可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因为教学案例观摩研讨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个别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思考、评价等,这种自我反思精神对教师的成长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在EduWiki中观摩教学案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教师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架起一座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在观摩、研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教学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五,EduWiki系统提供教学案例观摩研讨对改进教师授课方式具有巨大的影响。观摩这种来自同行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和领悟到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应变技巧,尤其是对一些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的问题,有效的观摩学习,能有助于教师群体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哲学观。

综上所述,Wiki不仅帮助学校减少了教师之间思维碰撞摩擦,使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难点的突破和教学方法的处理等方面收获颇多,同时,还为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途径。Wiki帮助教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上升到教师群体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教师各自发展,脱离学校发展的局面,从群体层面带动了个体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教学案例叙事分析范文第5篇

一、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通过校本培训学习,使我逐渐懂得在工作中要注意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只管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是大部分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定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克服以往教学中的惯性和弊端,在课堂教学中融会贯通,将其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为了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学校规定了学习篇目,教师自由分散学习,记好学习笔记,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师边学习边实践,操作一段时间后,学校组织交流,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并进行整改,获得理论提升后,又在教学实际中运用,再实践,再反思,学习中反思,反思中实践,逐步提高自己实际理论水平。在学校的引导与关注中,教师们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每位教师都记了厚厚的读书笔记并从中获益。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教师为了某个观点争论不休,争论中,教师们对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历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践的过程,从中领会到教育专家教学思想的精髓。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教学与研究、教学与培训、研究与培训有效结合,教师培训和研修经常化,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使学校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搭建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提高撰写案例和教育叙事的水平

样本培训前我对科研不太感兴趣,对如何撰写教学案例感到困惑,对如何反思小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感到很迷茫。通过校本培训,我校教师将每一课时都设计成教学叙事并撰写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先进教学理念的差距,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实实在在的实例和示范,使广大教师深受启发。

学校组织教师反思自己撰写的教学案例、教学叙事,使教师逐渐养成了实践后要及时进行反思的习惯。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更新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我开始尝试写成篇的教学随笔、教育叙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互相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基于这种认识,我根据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疑惑或闪光点,写成教学随笔,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我积极探讨形成问题的原因,然后与同事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面对疑难问题和困惑,我有了学习、进修的动力,其他教师也是如此。几年下来,我校每位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成长专辑,我的成长专辑的名字是《烛迹》,一页页文字,记录了我的不断进步。

三、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以前我是个“机盲”,每次查找资料或打字都要东求西求。经过学校微机教师多次手把手的培训,现在我可以熟练地使用学校的班班通教学设备,能够制作精美的课件,并顺利通过了学校教师计算机过关测试。在进行教学时,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务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不仅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融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利用课件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事,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把“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不懈学习,将最好的方法铭记于心,并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四、我与青年教师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