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影视剪辑艺术是电影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剪辑艺术随着电影的诞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又推动了电影电视的发展和成熟。
影视艺术的有四个基本特性 。一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二是时间和空间艺术。影视艺术既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电视都是时间的移动中展示空间,同时又是在空间变化中展示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复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是影视艺术的又一基本特性。三是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四是综合性和艺术性。影视既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有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影视是新兴的综合艺术。科技是影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综合性和技术性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的。
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剪辑(Film 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
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
Edwin S. 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 S. 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 Great Train 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
一、影视艺术之概念界定
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从纯粹的视觉艺术演变为视听艺术,以声音和视觉形象为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思想感情、视觉奇观等各种内容的艺术。电视艺术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思维审美,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屏幕艺术形态。本文中的电影、电视艺术特指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
二、电影、电视艺术同宗同源
从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它们有着极具近缘的共同基本特性,犹如一母所出的双胞胎姊妹,二者都是通过画面与声音的配合,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塑造最直观视听形象的高度综合性艺术。本质上的共同点,说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归属于同一艺术门类。
第一,在艺术元素及表现技法的运用上,二者存在共同之处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元素或艺术语言,电影、电视艺术的独特表现元素就是视听语言,它们都是“视觉”和“听觉”相辅相成的艺术形式,都通过具体的活动画面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观点,并都以色彩、光线、音响、造型等作为语言要素。同时,电影、电视艺术在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的使用技巧上也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在拍摄工具及放映方式上,二者存在共同之处
电影故事片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是摄影机,而电视剧的拍摄使用的是摄像机,从技术层面上讲,这两种设备是大同小异的。另外,电影、电视艺术在摄制完成后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屏幕空间播放,电影艺术是通过银幕放映而实现的,电视艺术的表达则在荧屏上进行,这两种放映载体实质上均属于屏幕空间的类型。
第三,在美学特征上,二者存在共同之处
电影、电视艺术都是综合性的艺术,二者都以极大的包容性兼收了包括视听在内多种形式的艺术元素;同时,二者又均属视像艺术范畴,均通过在屏幕空间上塑造具体生动的影像或视像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它们都努力使用各种手段追求逼真性,力图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影视艺术又都是动态艺术,在表现功能上要诉诸感官,力求将人们的视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
三、电视艺术相较电影艺术更具完备性
从产生的先后顺序上看,电影艺术先于电视艺术,同时,电影艺术的发展建立在电影胶片、感光乳剂、光学镜头等工业社会技术创造基础之上,而电视艺术的发展建立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造的基础之上。电影、电视艺术虽归属于同一艺术门类,但电视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电影艺术的诸多缺憾,显示出较之电影艺术更高阶段上的完备性,承担起电影所未竟的综合文化性使命。
首先,在制作方面,电视磁带可以当场保留被摄画面,并对画面效果进行当场检视
电视艺术可以采取前期拍摄、后期编辑的ENG方式,多机拍摄、即时编辑的EFP方式,甚至这两种方式合成的演播方式;同时,“电子数字特技”也使电视艺术对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活动影像进行随心所欲表现成为可能。这相对于胶片电影而言,无疑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及更强的表现力,满足了人们在电影艺术中所无法获得的观影理想。
其次,在传播方面,电视艺术具有容量和时空上的更大自由
无线电技术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方面的优势,有线技术在频道覆盖、选择方面的优势,统统集于电视艺术一身。由此,电视艺术便可以跨越地域与国界的限制,并通过内容上的多样性与可选择性,满足人们在电影院所无法获得的视听自由与视听享受。
最后,在观赏方面,困扰电影艺术的雅俗共赏,在电视艺术的雅俗分赏和雅俗共存中得以实现
对于电影艺术而言,较大规模的集体观赏限制着人们对雅、俗的选择范围,其商品属性又阻碍着雅俗共存的实现。而电视艺术则使雅俗共赏这一理想状态得以实现,人们可以根据自我的审美趣味去选择观赏内容,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自主性,还使各种层次和风格的视听产品得以发展,视听艺术得以繁荣。
四、影视艺术走向数字化合一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艺术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界限越来越模糊。当下,影视艺术的技术界限呈现出合一的趋势――通用的数字拍摄设备、存储设备、放映设备。
影视艺术在播映环境间的区别也在逐步缩小。如今,电影院的前排座位距离银幕并不是很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播映环境在家中也可以实现。比如,在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客厅中安装一个投影设备,在一面墙上安装银幕,我们坐在另一面墙下进行观影,如果再装上较好的音响设备,并在墙壁上做好隔音,便可以足不出户地享受小银幕电影的效果。尽管清晰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不得不说,从播映环境上看,影视艺术已无本质差别。而进一步考虑,影视艺术在投资大小、篇幅长短、制作时间等方面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
影视艺术在技术层面的趋同也会带来其在艺术层面的趋同。影视艺术作为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类别,是从物质载体分类的结果。当技术的发展使影视艺术的符号载体和物质载体同一时,即使播映环境的区别始终存在,电影、电视艺术也将趋向合流。到那时,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或许可以被统称为“影视剧”。
一、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
在电影艺术中,用音乐独特的表现形式来代替其他诸如解说词等方式,会得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气势磅礴的场面时,用解说词就得不到想要的效果,相反还会把降低场面的震撼效果。再比如,电影中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内心活动或表现突发的事件,紧张、恐怖、激烈的场面,或对景物的描绘,或加强对影片中悲欢离合等情节的渲染等等,音乐要比其他形式更能使影视作品的表达效果展现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演员如今也逐渐认识到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声乐艺术对增强音乐语言的基本功,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及表达能力,提高音乐素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声乐又是一切音乐形式的基础,是曲调、歌词、旋律及语言的结合。它更接近于生活,更能准确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各种情感,更能确切地、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各种情感,所以,音乐、声乐在电影艺术形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声乐课训练的必要性
专业的歌唱者在声乐训练方面,特别是声音的造型上,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要保证声音的洪亮、音质的纯正和音色的优美,喉头稳定以及对气息的控制等等,通过共鸣唱法提升歌唱效果。电影演员则比较特殊,因专业性质不同,所以和专业的歌唱声乐训练有所差异,在声乐的训练目标和要求程度上都不太一样。
影视专业中的声乐训练除了具有的表演专业特性外,还兼有声乐专业的共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课程的合理安排,具体课程内容包括声乐个别课、声乐排练课、声乐理论课和选修钢琴课等等。不断加强声乐理论和技巧方面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声乐课程中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提升自身音乐素养。通过对身体各个发声器官的控制与养成正确的呼吸方法,使之发出的声音有共鸣,有刚有柔。引导学生培养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国外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为了追求作品的真实感,基本采用演员自身进行歌唱配音,如《音乐之声》、《翠堤春晓》等。而国内的影视作品却比较偏向于用歌唱家来进行配音配唱工作,即使这些工作做得十分相似,可依然不能代替演员来配音配唱的实际效果和真实感,显得非常不自然甚至格格不入。我们经常会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发现很多不同演员的声音是一个人的,源于都用相同的歌唱家配唱,这种做法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尽量采用有歌唱能力的演员来进行影视作品的演唱工作,才能把作品展现的更为真实、形象和自然。
三、声乐教学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
影视演员的听觉能力是保证演员歌唱的重要因素。学生要进行声乐艺术中的听觉训练,如培养音准、旋律和节奏,在此之外,还要培养内心的听觉,内心听觉的完成要借助于自身对作品节奏、色调和色彩等变化的感知。在基本掌握了内心歌唱方法之后,还要不断体会听觉与视觉的配合,在脑海中不断地形成所要描述的场景,把内心的情感与演出画面是相融合,使内心的听觉和视觉有机结合,使演绎的人物形象更加逼真,贴合实际,更好地体现出艺术的真实感。此外,演员在外形与内心体会的相互协调也至关重要。要积极丰富自己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段,拓宽自己的内心感受,把生活经验与阅历融合到歌唱的表演艺术中来。以内心感受为基础,强化对旋律起伏、节奏变化和强调对比等的控制。
在歌唱过程中,也要意对歌唱状态的把控,包括口型、眼神以及动作等,不可矫揉造作,又不要平淡松懈,应朴实自然,有歌唱艺术的真实感。在现阶段,对电影电视中演员歌唱都是通过录音来实现的,所以演员对录音设备的特性要有所了解,以便于更好的掌控声音的变化规律。
影视演员在加强声乐方面的练习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声音的运用能力,通过对声音的控制来更好地完成影视作品中的各种相关工作。在声乐训练上,本着以真声为基础,着重于真假混合的训练,使音域扩展开,这样不但可以进行三个声区的训练,又能加强声区的变化与衔接及强弱变化的训练,使声音有弹性、圆润、自如,这有利于电影歌唱以及达到声音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艺术媒介;电影学原理;戏剧表演;影视表演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59-01
“艺术媒介决定论”是电影学原理四大基本内容的第一要义。它的核心思想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各门类艺术以各自的表现媒介形成根本区别,电影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第二个层次,艺术媒介的特性决定了各门类艺术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创作方法。
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在创作思路和方法上一脉相承,有很多相同点,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因为电影与戏剧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艺术特点以及美学方面的艺术评定标准不一样。
一、艺术媒介与艺术材料
在《电影学原理》一书中曾经提到,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在艺术理论层面意义上使用了艺术媒介这个范畴;亚里士多德没有对艺术媒介这个范畴进行形而上的定义,但已经隐含了艺术媒介构成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区别的思想萌芽”。除亚里士多德之外,莱辛也在其著作《拉奥孔》当中论述了关于艺术媒介的“符号化”定义。
其实,《电影学原理》中早就通过严谨的求证和推论,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媒介的定义。艺术媒介,“即艺术的表现媒介,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是艺术材料在艺术作品中的感性呈现,是某种具体类别的艺术作品的全体对象所构成的集合的总特征”。电影艺术的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戏剧艺术的媒介是“语言和外部形体动作”。
艺术材料即艺术作品是由什么物质材料构成的。稍微宽泛一点的定义是:艺术材料是指用于艺术创作的物质材料。艺术材料是艺术媒介的物质载体,艺术媒介要通过艺术材料才能得到体现。从表演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戏剧艺术还是电影艺术,期间有一种艺术材料是共同作用于两种艺术形式的,那就是演员本身。
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共同点
戏剧与影视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在其中演员都充当着三方面的作用,作为创作主体的同时还具备工具材料以及被创作对象的作用,剧本提供的人物形象的创作通过表演这个过程来进行表现,创作过程也结合了演员本人的一些个人感情与个人气质,也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表演,演员都同时充当着“创造者”“创作素材”以及“表演的最终呈现者”三个角色。
对于演员的培养来说,不管是影视还是戏剧都必须注重基本的素质训练,只有功底扎实了才能走得更远。对于技巧方面的培养来说,现在有一种类似于“无为而治”的观点,认为将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搬到屏幕或舞台上来就行,不要刻意对演员进行技巧培训。虽然现在流行的一种对演员成功判读的标准很正确,即一个成功的演员创作的人物形象往往会让观众忽略了他是在演戏,并高度评价这种演员的表演水平。然而,不能说他们的演技与表演本身无关,这种说法是对演员的不尊重,而且违背了哲学原理,错把对自然的真实反映当成自然了。
在《电影表演基础研究》一书中,著名影视研究学者齐士龙先生强调了组织行动对于表演技巧的重要性。因为在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中,组织行动贯穿始终,从被动的培养到自我组织表演,最后到完整的组织人物角色扮演。
除此之外,台词的创作也不能局限于剧本,而是应该随着表演艺术创作过程的进行不断更新,融合自己的情感创作出更有感染力的台词,甚至整个作品。在表演过程中时刻记住“行动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而对于我们要研究的表演艺术,节奏的影响同样存在。这里的节奏即剧本本身的角色在剧情中的节奏和演员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节奏。前者需要演员整体把握演出角色的节奏,对于后者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就应该处理好表现的力度和展现角色速度的问题。因为演员在表演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的幅度大小、频率、快慢都是一个固有的节奏,节奏掌握得越好,表现效果也就相应地越好。
由此可见,节奏包括演员内心和肢体方面的动作强弱、持续时间等,它体现在整个表演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不管是戏剧还是影视艺术作品,剧本塑造的人物个性以及各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剧本叙事的进展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整体节奏,体现着作品的发展速度。一个好的作品总是节奏抑扬顿挫,长短交替,动作表现强弱恰当结合,这些节奏与人物的表演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有机的节奏感受。节奏可以说是一部作品的生命力的体现。
三、结论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物质材料都可以用于艺术创作,从而进入艺术材料的范畴,但是演员作为两种艺术形式所共有的艺术材料,我个人认为,有必要在“表演”层面上简单论述一下“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在引领我们进入艺术世界时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才使得表演在两种艺术形式当中的作用日渐重要起来。
参考文献:
[1]徐平,常莉.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国水墨画;意境;水墨动画
一、水墨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
“画以意为主,意至而气韵出焉”,水墨画与西方绘画在绘画语言方面有所不同,水墨动画更倾向于内在的语言审美,用水墨的形式语言来抒发内心各异的精神境界。通过水墨在宣纸上自然的渲染,产生不断变化的水墨形态,以及点、线、面及色彩的搭配,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特色的视觉符号。水墨动画在设计制作上正是继承这一文化传承,以意象性视觉符号传达着文化和精神内涵,如水墨动画片《山水情》、《回乡偶书》等。
水墨动画充分利用水墨变化的偶然性,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空间造型和人物造型的表现手段,结合动画的后期处理,融合虚实的空间意境和轻灵雅致的画面,使人的情感和事物内在的精神本质从水墨意象中得到体现。心与神会,而以形写神,水墨动画从水墨内涵、水墨意象、文化载体等方面得以延伸。
水墨艺术独特的艺术色彩还在于意境的表达尽在黑白墨色之间。水墨动画以笔法为主导,发挥墨的功能,用笔“刚硬挺拔,缭绕婉转,柔和秀逸,曲折顿挫”,用墨“水墨淋漓,浓淡干湿,烘染托晕,烟云缥缈。”同时,又注重墨色的浓淡和飞白、色块的大小和残缺等艺术技法与电脑技术的结合。水墨画的黑白色彩语言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让画面含蓄、深沉、优雅、浑厚而富有想象空间,达到情景交融,让观众感悟到诗般的意境。水墨动画的黑白艺术色彩效应,既追求“晕”的艺术效果,又表达了水墨所传承的千年文化意蕴。
二、水墨动画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
水墨动画在影视广告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水墨动画的意境营造出传统美学的气韵。用水墨效果构成的传统文化基调作为影视广告的背景,结合现代数字动画技术和影视特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让空间、技术、符号、时空、信息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给观众以多画面、多时空的延展想象和审美感受,达到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形写神”的意境美学特点。
水墨画注重浑厚、灵动的艺术感受,动画制作讲究影视后期效果,水墨在影视广告中的运用,主要是转化为墨色变化的视觉感受,水墨变化或隐或现、或浓或淡,多姿的形态体现了水墨艺术的意蕴美,所以水墨动画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美术意境和影视特效。它将影视的视觉形态作为基础内容,融入美术的造型营造意境,因此具有影视艺术和造型艺术的双重特征。正因为它具有这些基本特征,进而决定了水墨动画除了造型和视觉思维以外,同时还具有电影的艺术语言和听觉艺术思维。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水墨动画中巧妙地利用,使得视觉与听觉相得益彰,对动画的设计起到了完整和谐的统一,也更好的表达了动画艺术的效果。中国水墨画和民族音乐视听的结合,再融合影视特效的制作,将水墨的万千变化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和音效呈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水墨动画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特征,也更好的体现了中国元素在中国动画设计有的、形象的、生动的艺术风格,使水墨元素在动态的变换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三、水墨动画表现出的形神意境和民族特性
水墨形式下意境的表现,是对中国文化深刻的了解和文化底蕴积淀的反映。水墨动画的创作形式既表现了象形,也表现了形神,尽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诗意空间。中国绘画追求意境之美,诗生“意”,画生“境”,并不完全追求真实可视的三维空间,而更注重追求层次空间以及层次感,做到形神兼备,传神写意。而传神正是中国水墨动画通过外在形态表现内在精神的价值取向。
对于影视动画作品不同的审美观、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也影响到水墨动画对影视广告的表现,从而体现为广告的地域性和国际性。水墨动画的兴起,作为新的动画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的信息结构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使其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广泛交流。
水墨动画以中国水墨画形式为创作元素,传承着水墨画的意境,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绘画艺术和现代数字动画设计相结合,在形式和题材上不断的突破,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拓展新的动画形式,使中国古老的水墨艺术得以继承与发扬,使传统的水墨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蕴含着中国文化内在的气韵之美,切合现代的审美要求。
水墨动画虚静境界的意趣,内敛而含蓄的意像符号,延续着中华古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内在的修养、品行和操守,让具有独特中国民族个性的水墨动画艺术,在世界动画设计之林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陆辅圣.现代水墨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邵大箴.艺术格调:邵大箴论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