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力资源管理的晋升路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合资企业 跨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一、引言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价值观、文化背景、教育模式、思维方式都不相同,各自母公司的文化对双方都有着不同的影响,而在这一企业中,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员工组成的各种组织,对工作又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追求,而外方在经营目标、市场选择、管理方式、处事作风、作业安排及对作业重要性的认识、变革要求等常常会持有不同的态度,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管理文化的差异,从而产生管理冲突,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招聘、报酬和福利、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退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万希,2005)。李燕萍、鲁军(2002)根据霍夫斯塔德模型对中、法、美三国民族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与法国在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生活数量等三方面比较相似,但与美国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对于分属不同洲际的日本和法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文化差异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二、文化特征与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曾进行过一项研究显示:民族文化能够解释组织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将近50%的差异。通过文化模式和组织观念的角度对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研究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差异,加快合资企业文化认同和融合的过程。本文将中、日、法三国的民族文化特征与管理模式归纳如下:
1.中国的文化中,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致性和合作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主义。在为人处世上,善于周旋,以和为贵;权利比较集中,有较严的等级制度,各层级的权力之间距离大,尊重权力和等级;风险规避意识较强,对待新事物趋于保守,拒绝变化,缺乏创造力;注重人情关系,注重人的态度和本质,做事先看品行和动机。
中国管理模式中,政府注重对宏观经济的控制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视道德准则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制约;在处理企业内外部关系时,规章与合同往往退居其次,上司同下属的关系带有较强的感彩。
2.日本文化的突出特征表现三个方面:a.家长式管理,对等级制度认同,在社会组织中,权威受到绝对尊重;b.强调家族主义,社会成员之间普遍存在类似于父子关系的联系。在企业中,按每一名员工进入企业的时间顺序确定相互依赖的关系;c.重视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强调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对群体的忠诚。
日本管理模式在多方面体现出了上述文化特征。终身雇佣制、禀议决策制、年工序列工资制、企业工会,以及“品管圈”(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等鲜明的日本管理制度都表现了一种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关注,也有效地维持了团结、和谐、稳定的员工队伍。
3.法国文化中,在人群关系上,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性化发展;社会等级意识仍然存在,比较强调地位对等;在行动指向上,不喜欢变革,习惯于安定的生活,工作流动率较低;对金钱和追求欲不很强,心态平和,重视人际关系。
法国的管理模式,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理性主义管理方式,特别强调严密的组织机构和高绩效的运作机制,以技术管理作为企业的根本基础,并且很重视员工的某些需要的满足;在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上,把专家型人才与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分开,前者作为中、低层管理人员来培养,后者作为高层管理人员来培养;在计划与决策模式上,法国企业也是高度集权的。
三、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实践的影响
本文根据对某一汽车集团中日、中法两家合资企业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文化差异对合资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中人员配置、薪酬福利、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以及晋升制度这五个方面的产生影响。
1.人员配置。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人员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一般采用终生雇佣制。法国企业用工方式很灵活,单位的所有员工分为恒定员工、临时员工和个体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企业的工作人员三类。其中恒定员工,即长期合同人员,为企业的核心力量,主要指干部和技术人员;临时员工包括定期劳动合同(主要对工人)、实习(如半工半读)、局部时间与间歇式工作三个部分。在选拔人才时把能力放在第一位。中国企业则比较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强调在上级面前必须谦虚谨慎,与同事之间关系必须和谐融洽,在这种标准下很多时候选出来的干部并不一定具备组织和管理才能。调查结果说明,由于中国在人员配置上的制度与日本企业相类似,而与法国企业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在合资过程中,中日合资企业的员工认为该企业在人员配置上的制度有效性高于中法合资企业的员工对该企业在人员配置制度的评价。
2.薪酬和福利。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薪酬福利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都有较好的薪酬体制。日本企业,在工资奖励方面,大多采取年功序列工资制,主要是根据员工在本企业服务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的。在保险福利方面,除由社会、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付费之外,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福利。法国企业,在薪酬方面,人员待遇与岗位紧密结合,以岗定薪,同时技术职称与岗位和待遇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侧重于综合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与贡献等因素,强调员工薪资变化的平稳,反对大起大落。而中国企业偏重考虑企业员工的资料和学历,即工资对人不对职,但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调查结果说明,在合资过程中,两家企业都摒除了传统的中国人事管理中对员工激励不重视的缺点,注重对人员的薪酬激励制度的完善,因此,两家企业的员工对本企业的薪酬福利制度的评价均认为是比较有效的。
3.培训和发展。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都有较好的培训体制。在人力资源发展中,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不仅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很多“软知识”和“软技能”。法国企业也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培训方式不拘一格,注重培训效果。调查结果说明,两家企业都很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培训有定岗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再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家企业员工对该公司在培训方面的评价均认为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外方对提高生产效率感兴趣,因此注重对中方员工进行技术和生产培训,而培训管理技能很少。
4.绩效评估。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绩效评估上存在显著差异。日本企业在考核与晋升上,主要有成绩考核,情意考核和潜能考核,将态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忽视对员工的短期评估,并表现出很强的平均主义,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考核,重视公司的或集体的业绩,否定或低估特定个人成绩。法国企业员工的考核往往强调上下级“双向”沟通,喜欢通过交流来共同造出问题所在,并不单纯地定义为考核,员工的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资等方面的联系并不太多,而更多的是用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中国企业在员工考核方面,多采用单向式,被考核者没有机会提出意见,人情成分过重,考核结论有较严重的趋中性,可信度不是太高。调查结果说明,中法合资企业员工认为该企业在的绩效评估制度的有效性高于中日合资企业员工的评价。在对中日合资企业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该企业许多员工对企业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考核,并且人情成分过重感到不满。
5.晋升制度。日本企业职工晋升是年功晋升,一般都是按工龄和学历进行缓慢的逐级晋升提拔。法国企业比较重视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者会利用各种管理工具为员工设计发展路线,比较理性,强调按照既定的路线调整职位,但有时显得比较呆板,员工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不是很多。中国企业员工晋升前常用组织考核、集体讨论通过的模式,强调资历与经验,员工晋升的机会不多。对两家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两家企业的员工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员工晋升影响较多,“裙带关系”严重。这也是我国企业在人员晋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总结及展望
尽管文化的冲突会给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但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也开始为跨文化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在某一汽车集团中日、中法两家合资企业内部进行问卷、访谈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两家企业在合资过程中,不仅注重对资金和技术的引进,还注重了国外被证明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管理工具,但由于两家企业的外方投资企业来自民族文化以至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相差较大的两个国家,因此在合资过程中,两家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也存在着差异。例如在中日合资企业中更多的强调群体意识,在激发工人的参与方面有着独特的实践体系,在中法合资企业中更多注重创新和实效,主张正面激励。中国对人情及关系的重视是中国文化同外国文化差异中最主要的方面,由此引发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现在中国与国外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有效性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提高管理质量,这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燕萍鲁军: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影响――中法合资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06):71~73
一、国有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职业生涯管理是合理处理好员工个人事业和国有企业发展关系的重要基础,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个人、企业甚至是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国有企业凝聚力。国有企业职业生涯管理首先基于“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与资源”的理念,它为员工创造条件,提供了合适的发展空间,使之有机会获得一份有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职业。因此,职业生涯管理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对国有企业产生信任,相信国有企业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主动的承担责任,体现出更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二)指导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对个人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和优劣势的认知难免主观,对国有企业的职业机会及其他职业的要求和认识不甚明了,这种认识的偏差和信息的不对称,自然造成员工职业期望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时间一长,便会感到“伯乐难遇,壮志难酬”。职业生涯管理将帮助员工理性的认识和评价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组织需要干什么,从而建立比较切实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三)实现国有企业和员工“双赢”。职业生涯管理是将员工个人的职业理想同国有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有效抑制了国有企业与员工个体在目标设置上的偏差,避免由此造成的员工主动性、积极性的丧失,使员工在国有企业中发展,国有企业在员工发展中成长,双方结成相互支持、相互依附、长期认同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国有企业与员工之间共同发展。
(四)开发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准确的人力资源信息是进行高效的人员需求、供给预测及制订培训计划的基础。职业生涯管理有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了解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及时做出需求及供给预测,有目的的进行招聘与选拔;有利于国有企业获得培训需求最准确的信息,有效地组织员工开展相关培训,根据人岗匹配的原则对员工进行调动、整合和再配置等活动,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国有企业职业生涯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的施恩教授于1978年提出了著名的“职业锚理论”,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其实是个持续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形成较为明确的职业定位。据他研究,存在着五种职业锚:技术/功能能力型职业锚、管理能力型职业锚、创造型职业锚、安全/稳定型职业锚、资助/独立型职业锚。根据职业锚理论以及国有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发展趋势,我们将构建四种类型的国有企业职业生涯管理新模式。
(一)单向职业生涯管理模式。单向职业生涯管理是指职务等级由低级到高级的提升,从而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经历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在传统国有企业职业发展体系里,单向职业生涯管理模式是员工职业发展道路最普遍的设计。这种模式引导员工从一个特定的工作到下一个工作向上发展,并且发展的路线单一,最终成为一名管理者,履行一个管理职位的典型职能。行政级别的晋升,体现了国有企业鼓励员工积极向上,努力工作,因为职级的上升相应伴随薪酬的增加,由于这种模式通常将员工的发展限制于一个职业部门内或一个组织单位内,往往存在僧多粥少且适应面窄的问题。
(二)横向职业生涯管理模式。横向职业生涯管理是指在同一层次不同职务之间调动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企业结构日趋扁平化的今天,管理层次大量减少,晋升机会大量减少,传统行政级别的晋升涉及的人数也大量减少。为了更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国有企业应该鼓励员工针对自己的特长提出横向发展要求,提高多种技能。因为一个人在工作上的满足感不仅仅来自传统的行政级别晋升,还包括技术水平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增加、管理技能的提高等其他方面。横向发展包括扩大现有工作内容和工作轮换。这种横向发展可使工作具有多样性,有利于员工发现自身才能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又可以积累各方面的经验,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三)双重职业生涯管理模式。双重职业生涯管理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既具有解决问题的核心技能,又能通过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参与更多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最初开发是为了解决那些受到专业技术培训,并且不期望在组织中通过正常的升迁程序调到管理部门员工的问题,如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工程人员等,通过双重的职业生涯管理,他们能够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为企业做更大的贡献。这种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国有企业中职业生涯管理单一的行政职位系列的弊端,提供了两条职业生涯管理路线:一条是管理生涯路线,沿着这条道路可以一直通达高级管理职位;第二条是专业技术人员生涯路线,沿着这条道路可以通达技术职位的最高端。双重职业生涯管理是目前国有企业实行最多且效果最好的模式。
(四)新型职业生涯管理模式。新型职业生涯管理是指通过纵向职业发展的职务序列与横向发展的职务机会的综合与交叉,调动员工的工作岗位或不断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和扩大责任范围,使员工学习新的技术知识,迎接新的挑战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近年来,国有企业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国有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活动对人才和知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国有企业为了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对以往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缩减了自己的业务领域,进行了组织结构的重组,以增强国有企业的灵活性,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它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更快的发展,人性得到更多的尊重,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开拓其视野,积累人脉。这种模式为员工带来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可使员工晋升到较高层职务之前具有更丰富的经历和经验,增强了企业的应变性。
三、国有企业开展职业生涯管理的途径
(一)建立新型企业文化。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它在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型的企业文化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抛弃高学历情结,积极推行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平起平坐、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并举的制度文化,营造一个以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以身份为主导的公平竞争型企业文化环境。在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新型企业文化的支持与员工建立起关系型心理契约。这种良性的心理契约包括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企业对员工的重视,它基于双方的信任和忠诚,具有高度稳定性和高忠诚度。
(二)提供科学设计平台。在设计员工职业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开放式的互动设计平台。从员工的自我诊断、评价、分析入手,进而由所在部门根据其工作效率、表现、绩效及优缺点的分析做出初步设计草案,再提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及征询本人意见的前提下,形成一个阶段性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方针目标展开图,其中包括与个人人生目标及长期阶段目标相配套的生涯发展战略,与短期阶段目标相配套的生涯发展策略等,提交决策层审定。要做到三方协作共同制定,充分考虑每个人的优缺点及专长、个人职业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职业生涯目标管理的动态性及滚动的修正性,突出体现事业留人的宗旨。
(三)实施系统管理办法。国有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办法管理员工的职业生涯,保证企业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最常用的方法有:接班人计划、导师计划、职业生涯年度评审等等。另外,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社会化的大型人才中介机构与专业管理顾问公司承担起提供职业生涯管理指导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从而保证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效率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关键词】人力资源;配置;国有企业
1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1.1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是目前国企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队伍结构比例失调,管理人员富余、一线操作人员紧缺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在人员配置上,普通型、技能单一型的人员富余,而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不足。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缺乏优秀的人才。国有企业发展需要拥有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而实际上企业人才资源匮乏,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引不进,现有人才留不住,尤其是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十分缺乏。企业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专业型人才相当短缺。第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由于企业管理等原因,国有企业在人员配置上存在员工学非所用或者用非所长现象,造成了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1.2 员工个人与岗位不匹配
目前有些国有企业总体上工作分析和量化测评手段还不是很完善,使得一些岗位工作职责不清,岗位间相互关系不清,只有定性的要求,没有定量的指标,所以对职工能否达到规定工作标准无法衡量,不能量化,不利于考核。同时,对应聘者不能从其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整体的把握与测评,使得在招聘阶段就很难达到个人与岗位的匹配。而把人才招进来后,又对其实行静态的管理,忽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与开发,使个人与岗位的不匹配问题持续存在。
1.3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众所周知,一个规范的企业的用人规则应该是“能者上,庸者下”,做到人尽其才,客观公正。然而,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不是很规范,在人员的招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暗箱操作问题,人力资源配置存在“亲人优选,因人设岗”的不良现象,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过多的看重关系,忽视人的能力,造成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使企业的人才配置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2 解决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的对策
2.1 企业应进行科学的人员配置和管理
第一,高能为核。企业必须以能力高的人为核心,才能荟萃群英,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必须选好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和各部门的正职。在各部门的工作中,也要注意培养各领域的带头人,作为一个个“高能核”发挥凝聚作用。所谓“高能为核”,前提是坚持品德的要求,特别是企业的重要领导岗位。品德败坏的人是不能交予大权的,他们能量越大,危害就越大。企业的领导不仅要指挥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还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取信社会、征服员工,才能带领企业走向真正的、长久的成功。要考虑其品德。有德有才,信而用之;有德无才,帮而用之;无德有才,防而用之;无德无才,弃而不用。
第二,异质互补。不同专业、性格、气质的人在一起,往往能互相激发想象力,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任何一个企业在配备人员,尤其是领导班子时,一定要要注意才能、性格等各方面的互补。班子成员中既有统御三军的帅才、又有领兵打仗的将才,还有协调八方的相才、执行决策的干才、精通业务的专才。
第三,同层相济。同层相济主要是指在一个组织中,同一层次的人不能太多,以适度为宜。不仅企业的低、中、高各层次人才要保持合适的比例;企业不同部门的同层员工也要保持一定的合理性。
第四,形成梯队。企业在人员配置方面不仅要形成工龄梯队、年龄梯队,还要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形成后续人才梯队,不要造成人员老化或人才断层。企业应随时进行人员配置的动态调整,不断寻求最佳的人才搭配。
2.2 根据员工的能力匹配合适的岗位
首先,要避免小材大用和大材小。要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关键在于把人放在适当的岗位,根据职工能力大小定岗定级,小材大用固然会贻误了工作,大材小用也可能给工作造成巨大的损失。
第二,及时调整岗位,使员工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岗位的要求相对固定,而人的能力是随着适应岗位、实践摸索、学习培训等而不断增强的,所以,一个人在某个岗位上都会经历磨合、成长、成熟和饱和期。对那些已经处在成熟期的员工,要适时让他们上“台阶”,及时调整到一个能力要求更高的岗位或者难度更大的工作,以避免他们滑入饱和期,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员工的专业特长气质特点配置合适工作岗位。
第三,建立岗位培训机制。
企业应建立员工岗位培训机制,不断的引导企业各层各类人员加强学习,通过企业内训、外训、专家讲座以及岗位交流等方式,建立一整套的企业岗位培训机制,来加强提高企业员工专业素质,使员工能够持续的胜任自己的本职岗位要求
2.3 建立合理的企业激励机制和员工的晋升机制
建立合理的企业激励机制和员工的晋升机制是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一个有效举措。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 建立相互独立的行政岗位和技术职务岗位升迁机制
企业可以按照员工所属岗位的性质不同,建立相应的职务晋升机制,享有相应的薪酬和福利等。让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走不同的职务晋升路线。这样,既可以满足对业绩突出人员的精神激励的要求,让不同类的员工各得其所,又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研实力。
2.3.2 加强对各类岗位的工作岗位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工作岗位进行研究,明确各个岗位所必须的责任,细化各个岗位的具体的要求,并按不同要求给予合理配置,“按岗设人”。
2.3.3 实行宽带薪酬体系
所谓宽带薪酬,就是在拉大同等级的员工的薪酬的同时,缩小不同等级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实行薪酬扁平化,以及按劳取酬、按效益取酬制度,改变以前企业的那种按职称、按工作岗位拿工资的现状。如果某一个基层工作人员干的好,他可以拿到甚至是在职称或者是职务上高他几个等级的员工的薪酬,相反,如果某一个高层员工干的不好的话,他甚至有可能拿到全企业的最低工资。
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绩效还是长远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企业还应遵循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使人才达到与岗位匹配及组织匹配,尽量做到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配,这样才能减少内耗,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联想人力资源管理[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产",所谓人力资源竞争力指的是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而形成的特有竞争能力,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利益,并拉开差距的经营方式。要使业务取得成功,业务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构筑,两环相扣是极重要的。
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我们大家一个比较熟悉的概念,它是1990年随着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的划时代文章《企业核心能力》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发表而问世的,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它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难模仿性、不可交易性与难替代性。核心能力是使企业能持续开发新产品和拓宽市场的特性。例如索尼的精细技术,联邦捷运公司的后勤管理,Merck公司研制和开发新药的专长,海尔公司广告销售和售后服务的能力。而技能与知识的结合,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源中,由此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而且,企业发展新的核心能力,必须不断建立在发掘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上,这种新核心能力,就是人力资源竞争力。
世纪之交,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知识是企业的战略资产,企业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或是创造、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所以企业是否拥有创新知识,或异质性未编码知识,就成为连续推动企业提高生产率,提升并创造连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创造独占性的异质知识和垄断技术优势的基础。
信息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愈发认识到创造发明技术的"人"的重要作用。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今天的智力资本像过去财务资本一样受到企业高度重视。企业不再仅仅只关注资金、成本、品质了,人力资源必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中之重了。
然而,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层次,人力资源竞争力体现在:组织内部的能力;组织的再造与技术的创新能力;把握顾客潜在需求的能力;快速应变能力;活用公司以外资源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策划、决策领导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成为企业持续成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在传统导向下的核心能力,诸如成为管理、质量管理、品牌管理等,在经济时代比较有效,但企业之间比较容易追赶,差异不是很大。在走向新经济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激烈变动的环境中,人力资源竞争力的优势将更显著,即使企业之间的差异不大,也比较难以追赶。
人力资源竞争力推动企业快速持续成长
企业的持续快速成长和永绩经营,是每一位企业领导者的期望。有的企业依靠专业化大生产的规模经济,有的企业依赖新奇特的企业策划包装,这也许能取得暂时的优势,然而想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要依靠构筑人力资源竞争力,很显然,当代企业的竞争已转向知识和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知识与技术的"承载者"--人才的竞争。而企业人才竞争,更多地要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职能和能力,即企业形成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唯一持久竞争优势。
例如作为中国电力装备行业的大型集团的许继集团,他们通过探索的量化动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创造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惊人奇迹,创业20年来,许继的资产市值达16.5亿元,增值136.5倍,以同行业20%的职工创造了全行业80%的利润。
许继集团将严格的科学的考评制度贯穿于整个动态人事管理体系之中,在操作上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的不同层次实行比例淘汰,这样人人都有压力,就把企业承受的巨大市场压力无泄压的分解到每个员工身上变成动力,从而激活员工。他们的具体做法是:(1)推行单首长负责制;(2)每年通过综合考核按5%的比例进行末位淘汰;(3)推行中层以上干部招标竞聘制;(4)不设虚职,取消"协理"、"助理"等。同时,许继集团还打破了传统的分配体系,比如,他们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量化纳入分配范围,形成一个向科研倾斜、向贡献倾斜的分配机制,破除企业升资人人有份的惯例,不论资历,不论职务,只讲贡献,严格按工作的质量进行考核。员工收入中固定的部分(工资)占40%,活的部分(奖励)已达到60%,这样"死"去"活"来,极大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热情。在完成年薪制的基础上,1999年在科研设计人员中开始试行职能资格等级工资制,大多数科研骨干的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在许继科研人员始终是拿的最多的。
许继集团的成功在于他们不断地激活人力资源,从而提升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这也是许继集团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其他企业所追赶不上的真正原因。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通过创新活动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但是事实上企业组织在生产作业系统、财务管理、质量控制和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创新都非常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只有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面的创新是很难如法炮制的,所以说杰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仅对企业建立竞争优势,而且对企业维持竞争优势都具有重要价值。企业要想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保持持续快速成长,最佳的策略就是构筑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人力资源功能重组与价值整合
人力资源功能重组与价值整合是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有效原则与手段。当今企业必须用全新的视野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能力,来构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成为所有管理人员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业性职责。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需要直线总经理们的参与。,很多企业都在强调通过工作来建立员工工作岗位的职责描述,目的是为组织的招聘、员工的业绩考核以及薪酬体系的建立和调整建立相对科学的依据。在新世纪中,那些强调这种管理风格的企业将会把工作分析和为员工建立岗位职责描述的任务交给部门的总经理们。换言之,作为一个总经理,他需要知道完成本部门的任务需要那些哪些工作岗位,员工在这些岗位上的职责是什么,并将这些形成规章和文件。
在21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已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逐渐由原来的非主流的功能性部门,转而成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在1994年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议中,理事会主席Gale Parker指出:企业再造、结构重组、规模精简的变革大潮都要求人力资源成为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帮助计划、实施组织变革。许多国外企业,由一位副总直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以此提高人力资源在公司中的战略价值,保证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公司的战略匹配。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种是作业性的,另一种是战略性的。所谓作业性项目指的是考勤、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行政性和总务性的工作。而战略性项目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执行,帮助中高层主管的甄选,员工的、培训、生涯规划,组织发展规划和为业务发展开发、留住人才等等,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把一些非核心的、过于细节化的传统性人事管理业务外包出去,也将成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选择,因为这种作业附加值很低,使人分心并偏离重要的战略性事务,不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形象和重要性。把这些传统事务分离出去,由其他部门或成立"员工事务部"之类的机构去管理,而人力资源部专注于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事务。此外,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和咨询顾问服务的盈利性专业机构会越来越多,全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咨询服务。
组织的重新设计将成为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重要的制度背景。21世纪的组织设计将改变传统的依据功能来组织生产、市场与销售、与开发、财务等业务部门的做法,而是实行组织结构方面的扁平化和化。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强调的是命令与控制,重视清晰地描述员工的任务,因此组织对员工的期望是明确的;员工的晋升路线也是垂直晋升,晋升意味着责任的增大、地位的提高与更高的报酬;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全部信息都集中在组织的最高管理层。相比之下,在扁平式组织结构中,强调对员工的授权,并把被授权的员工组成工作小组;组织鼓励员工扩大自己的工作,提高员工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培训系统和报酬系统都支持水平的晋升。在网络化组织中,多个公司根据各自员工的专长组成各种工作小组,完成特定的任务,这种工作小组通常包括各个方面的专家。在网络化组织中,一般更加强调员工的参与管理,重新构造组织的边界。在过去的5-10年中,经济占据支配地位的以命令和控制为主的决策和资源分配集中制的管理方式已经让位给更加灵活的组织机制。通用电器的杰克·韦尔奇高度重视这种灵活的机制:"确保组织在未来的成功关键在于有合适的人去解决最重要的业务,无论他处在企业的哪一个等级和组织的何种职位,也无论他处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在实践中,最重要的是让员工跨职能部门一起工作,并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拥有做出决策的权力。从趋势上看,人力资源管理将更加强调员工个人与工作小组在员工前程发展中的责任,工作小组的业绩将成为关注的核心,那种单纯强调员工个人激励的策略将成为。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满足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要求将成为21世纪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员工不仅要得到公平合理的充足报酬,不仅要得到发展自我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还要得到职业安全保障。换言之,企业终将意识到员工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职业。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主动地进行角色再定位,从"权力中心(Power Center)"的角色调整为"服务中心(Service Center)",并籍此创造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在企业中的权威。
关键词: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挑战,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企业人才问题,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此,如何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
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把人力资源仅仅视为一种资源,是一种随时可以更换的资源,停留在使用的层面,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这种滞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导致了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比较高,岗位人员更换频繁,留不住优秀人才,使得企业人才不稳定,内部缺乏凝聚力。
2.2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缺乏
很多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完善,激励手段单一,忽略员工的多层次需求,忽略高层次人才对精神激励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缺乏,强调管理约束,使得民营企业难以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2.3 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开发不够
大多民营企业舍不得投入大量资金在人力资本上,只管人才的使用,很少考虑人才的开发培养,即使有,也是对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进行临时培训,使培训成为一种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
2.4 企业员工归属感不强
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大多使用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发展的历史习惯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惟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思维。在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文化下,外来人员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对企业缺乏归属感,
2.5 员工职业规划管理缺乏
由于民营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规划。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企业人才管理,也没有认识到人才职业规划的投资价值。只是在企业缺少员工时,才考虑招聘;在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3 民营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3.1 更新观念,建立正确的人才观
民营企业管理者首先在观念上对人力资源管理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人力资源视为企业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对待人力资源要从停留在使用的观念,转变到如何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来。管理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质量的提高,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
因此,民营企业要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具活力、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第一资源。在主次关系上,要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员工潜能;在部门设置上,要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纳入决策层,并鼓励全员参与管理;在员工培训上,建立起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投入,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3.2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对人的激励越大,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就越充分,人力资源开发的效能就越大。因此,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企业人才潜能发挥、留住人才的关键举措。
首先,民营企业在识才用人上,要打破身份、地域的界限,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晋级制度;同时建立就业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报酬挂钩、优胜汰劣、升降结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个员工开发自身潜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尤其是注重物质激励。在中国处于发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工资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员工的第一需求。薪酬的高低也是衡量员工价值的标准之一,较高的薪酬不仅能使员工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也可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最后,建立多元的激励体系。比如实行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培养和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通过股权激励,用部分股份留住企业核心人员并吸引优秀人才,实行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制度将职工的未来收益、养老计划和公司股值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统一起来,达到双赢的良性循环。
3.3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
民营企业应不断为员工创造学习的机会,重视员工的个人成才。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强企业员工的技能开发和能力培养。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就是提升人的能力,尤其是把员工的潜能尽可能发挥出来,把人作为可开发的资源,通过培训等形式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
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对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与责任意识的规范和强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员工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因此,民营企业应建立起规范的培训开发体系,根据员工的特长和企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提高员工的能力,使员工向智力型、复合型人才发展。
3.4 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优秀的企业文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在这种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工作的价值观,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被尊重,表现出尽职敬业的精神。
为此,民营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提倡团队精神和工作激情;重塑造领导者的人格魅力;确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用人政策;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丰富的企业文化活动;在管理上充分体现对员工的尊重,加强管理沟通,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努力创造团队协作的氛围,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
4.5 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职业生涯是指员工个人职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职业生活的方式、内容和职业发展的阶段,它是一个连续、长期的发展过程。每个新员工都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抱有一定的愿望,并为自己制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同时,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员工会积极创造条件。
因此,民营企业在育人、用人过程中,应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心里素质和工作态度,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民营企业应为员工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形成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发展相互匹配,使人力资源的培养和使用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要为员工搭建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同时要善于引导,让员工在企业中能找到一条发展道路,给员工提供在企业内部成长的空间和选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设计职工职业计划表,绘制企业中的各项工作职位及人力资源情况表,为员工提供清晰的路径,让员工清楚地知道每个工作岗位说明和工作分析,明白做这个职位需要什么条件和能力。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管理路线和专家技术路线两条晋升通道,由员工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发展路线,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4结束语
总之,民营企业必须从根本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间的竞争实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为此,民营企业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从长远发展着眼,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良性机制,推进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小霞著.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误区[J].企业管理,2005,4
[2]赵曙明著.绩效管理在民营企业中的实施误区[J].今日财富,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