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0―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相比较,目前师范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强,但如何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具体学科的有效整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高师教学模式也在逐步由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主线的,转变为教学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添加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一 教学案例概述
1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为教学所选用的各种案例,它揭示某一事件发生、过程、内容、结果的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中介性、启发性、先导性、生动性等作用。舒尔曼说[1]“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它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条桥梁。”所谓案例开发就是指学习者、参与者本身就是开发者,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经验,按照案例的有关要求,再现当初开发者所处的情境、内心的活动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并将其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开发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通盘考虑。
2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大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一种对感觉经验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教学案例的开发被当作一种学术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学术性的工作,因而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导致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不力,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观念抑制了通常来自于大学教师教育者开发案例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大学系科之间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教案客观上需要系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务部门的联合开发。实际上,对于师范教育,信息化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案例开发是一项理应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的严肃的研究工作。高师已经探索出多元化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道路,即“学校公共信息技术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联合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化校园的入门教育开始,以《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模块为核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增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活动,以便使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3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教学案例界定为信息化教学案例。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教学案例建设的内容主要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任务及其内容为依据设计案例库的建设。笔者把信息化教学案例看作是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它是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课前大量的信息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多媒体材料,配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多媒体材料,以案例核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且可互动交流的教学案例。
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确定教学起点和分析教学需求时,需要正确估算学生已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案呈现方式上更能体现教育环境的多媒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等。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和教学反思。
二 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
1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构成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及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探究、案例问题设计、案例实施设计、多媒体制作、作品合成审核与等环节。信息化教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仅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或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虽然在理论、技术、设备上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经验,往往也难于实施。另外,由于师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越来越密切,师范生及大学教师们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深入,教学案例的开发源头离不开基础教育,笔者认为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师范生也应成为教学案例的开发成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应当精心策划开发方案,在学校中成立教学案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组成。教务处处长担任组长,以便有效保障案例开发的各种条件支持,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集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案例开发,协调案例实施安排,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安排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帮助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的素材。
2 教学案例开发的组织管理
第一,在开发前,案例授课教师要开展诊断性评价,先对课程案例的需求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任务分配,结合课程任务驱动,组织案例开发的设计,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第二,教务处定期对教师开发的案例进行分阶段评估、调整,试用,通过运用形成反馈性意见,进而提出改进办法,使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加完善,确保最终实现的教学案例开发的预期目标。第三,教学案例开发小组要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开展现场教学评估,及时收集教学案例开发的信息,报告在使用中的问题,教师的新要求和反映,采用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推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课程结束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对课程案例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并部署跟踪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教学案例,为下一届师范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流程
由于信息化教案不同于传统教案,它的创作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有一个可供信息化教案开发人员操作的开发流程,方能保证开发制作的有序进行,信息化教案的开发流程可以有不同的考虑,笔者认为开发的流程是:案例设计――准备素材――案例制作――合成与――案例管理
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创作的核心,一个案例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制作的案例多半是一些媒体材料和冗长信息的堆砌,不仅没有应用价值,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信息化教案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及信息化教育设计,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2]。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信息化教案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让教案更加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即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汇中遭遇过的失败,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教学案例主题,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创造性选择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主题。
由于案例设计的对象是师范生,对案例的选择设计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教学案例设计划分以下类型:课堂实况记录教学型案例、比较型教学案例、叙事型教学案例、微格型教学案例、课外型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对整个教学环节体验和感受。由于信息化教案具有丰富完整的媒体材料和对教学过程的较全面的记录,正好适合师范生的“入格”学习,作为他们见习与实习的补充材料。
2 准备素材
考察当前信息技术各种文献,特别是网上有关教学案例还是很多的,如一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还有一些中小学资源网站,各系科也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历届竞赛、实习生试讲等录像资料。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为了节省学术的时间,筛选网上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些案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缺乏真实情境的感知,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还需要课程教师与所教班级系科联系,与相关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他们到附近中学见习,根据教学要求,与师范生一起收集真实的在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成功的教学案例,再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典型的在职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来自当前教学真实场景,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学案例发源于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现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必定离不开大学教师和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任务应包括微格教学实验、教育见习、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测试与教育、制作信息化教案、教育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材料收集,案例准备的主要场地。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应当是多种层面、多角度和多种媒体素材的,为了便于收集准备这些素材,可以将媒体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为: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其他材料等[3]。在实习过程中就要注意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抓拍。
另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优秀师范生实习教学案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职前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师范生的试讲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重点学校要求师范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还要将这些整合到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中,并以课件与网络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这些通过精心准备,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案例,对下一届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教师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这些学生的实习成果加以开发与利用。
3 案例制作
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的众多实践案例、还有许多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案例都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潜在素材,但这些材料未经取舍,组织比较混乱,观点难以明确。但若要成为真正的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则需要借助于文字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这种实践加以有效的记录与整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原始材料的整理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信息化教案的质量,因为对教学案例材料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材料加工人员懂得基本的教学流程,了解教学规律,善于发掘素材中的闪光点,善于区别哪里素材是有案例价值,哪些素材是冗余的,怎样编辑加工取舍,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又能使素材更加醒目,怎样组合各种媒体素材使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会涉及到大量的,各领域的材料,而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教师应与所教专业的系科开展跨系科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等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开发视频、音频信息化教学案例教案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他们要对教案中涉及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要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处理。
4 案例合成与
首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其他媒体材料(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学习软件,学习进度,参考网址,资源链接、图表、录音、视频等进行案例合成,再用网页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将案例的各种材料链接起来,将信息化教案的外观加以适当的美化,再加上网络交流互动技术的支持,如信息化教案设计者或执教者的联系方式E-mail、BBS讨论区或专题论坛,教育博客网等,形成具有超链接的信息化教学案例。[3]
信息化教学案例合成后,要配以使用说明,版权信息等资料并经过仔细的审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作品,作品通过成为最终产品。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网络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信息化教案包,二是做成光盘。在相关课程网站上或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上,供师生共享。
5 案例管理
合成与出来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检验和总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为了减少重复劳动,就需要相应的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对开发出来的案例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体现教学案例的相对“专”,这样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交流价值。这些资源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和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现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动态管理。这些丰富、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再加之课程的其他模块(理论讲座、资源附录、技术指南、教学设计)等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一一得到体现、得到加深。这种以具体的教育实习为基本任务,辅以教育实习专题网站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社区、在线讨论、E-MAIL、实习网志、实习博客、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及时上传下载,构成了大学专业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中学教师、实习同伴,同班同学、学院下一届学生、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生这样的实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教育能力[4]。这种开放式教案管理模式,能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四 结束语
案例开发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活动,当实践中的教师成为
案例开发的主体时,他们也就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案例开发也就成了成长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教师教育者与实践中的教师合作从事开发活动时,案例开发也成了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案例开发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记录和记忆,能借助对实践的思考和公开呈现,有效的避免教学健忘症。而实践记录有表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成为教师的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案例开发就成了发掘、整理、积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2] 方红.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8-11.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由局部的单项改革向整体的综合改革发展,各院校都借鉴了国外的“CBE”、“双元制”、“MES”等先进经验,对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仍一直沿用“讲授法”,“读PPT”、“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从教学内容上,部分教师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理论、实践教学和企业生产实际流程相脱节的现象。虽然目前的教学内容中都具备教育理论和实际案例方面的内容,但部分教师在理论和教学实践并没有很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两个教学内容的模块是分别独立的。教学没有针对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缺乏企业“实战”性指导。即使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流行的情景教学法也是教师根据自我的主观意识建构自己的情景教学。学生对于实景仿真度缺乏感性认识,所有情景都是由教师根据课程中所需要的讲述内容安排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缺乏企业生产实际真实的教学案例的指导。
从教学组织形势上,以教师课堂集中面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由于全国各地区院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大一部分专业学生甚至教师都无法接触到企业实际的生产流程。教师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企业实际生产流程,通常采用让大家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或索性删除不讲。
2.基于视频案例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的开发
2.1视频案例的特性
各国学者的研究表明,视频技术是图、声、形、文的动态结合,可以提供一个生动真实的课堂情境给师生,能较好激发师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观察力和学习、科研能力。人对于信息的获取量85%来自于视觉,10%来自于听觉,5%来自于其他途径。以上数据足可见视觉的地位。通过视觉获取信息是知识保留率最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提供面对“真实情境”的学习过程。 视频案例教学就是这种学习过程的最佳选择之一。
视频案例是以视频为手段、以主题为核心,将含有问题和典型疑难教学情景的教育教学事件以及相关研究通过多种媒体、借助信息技术编辑而成的作品集。[1]视频案例有利于提供真实可信的企业生产的情境,因此更容易被记忆系统所编码和保存,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视频案例有利于教师内隐知识的外显化。[2]学习者可以通过课堂观看企业生产实际教学视频,体会职业生产中的真实情境,再加上课堂与老师、同学讨论的方式挖掘隐藏在视频案例中的内隐知识。视频案例是建立在超媒体的技术上,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2.2验光与配镜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的设计与制作
鉴于视频案例的特性,基于视频案例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迫在眉睫,也必然会受到职业教育的重视。
2.2.1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结合验光与配镜企业生产实际的特点,案例的选择与制作必须要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真实性
影响验光处方的因素非常多,例如年龄、职业、用眼习惯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验光处方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依靠个人的理论和经验杜撰出来的验光案例与实际验光案例有很大的差别,是不具备实践指导意义的,因此作为企业生产实际教学的案例,它描述的内容应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2)典型性
验光与配镜企业生产实际的案例素材所反映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内容一定要涉及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如:视功能的检查、钻石切边眼镜的制作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类似的情况,可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习者启示,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3)时效性
随着验光与配镜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视光仪器、矫正视力产品、验光方法等都在与时俱进,传统的产品与验配方法的案例已不能满足现在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所以选择案例时,应选用近5年来市面上常用的产品与验配方法作为案例,有利于学生学习到先进的验光与配镜专业生产实际的方法。
(4)完整性
影响屈光不正者选择矫正视力产品的因素很多,为了再现屈光不正者配镜的真实场景,必须系统性和全面性地在案例中提供各种因素描述,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屈光不正者的实际情况,并包含比较充分的数据和资料。
(5)难易度
屈光不正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经验丰富的验光师都不能面面俱到地精确分析,更何况是正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案例的难度要适中,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过易会降低教学要求。因此,结合验光与配镜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案例的问题设计要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
2.2.2案例库的内容与结构
验光与配镜专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由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和教学案例库两部分组成。开发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展现了宝岛眼镜、星创世界、麦迪格、南京吴良材眼镜等企业真实的生产实际案例,共计16个。涵盖了验光与配镜专业的典型岗位的职业要求、职业素养、安全操作、技术规范、工作流程等。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的开发推动了专业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案例库根据企业生产案例、企业岗位的需求以及专业教学要求、依据职业标准,将4个大类16个企业生产案例转化为了33个教学案例,具体展示了典型岗位的生产过程及具体的技术要求。共计时长345分钟。
案例库中案例内容由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组合呈现,最终全部用视频(MP4)输出,方便学习者在各种多媒体终端下学习,案例库的教学情境均为企业生产实际情境,使学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训练,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对验光与配镜知识的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2.3案例库的制作与效果
案例库是一个基于网络平台,主要采用Adobe Premiere Pro CS6、Adobe Flash CS6、Photoshop 等 软 件 工 具 开 发 。Adobe Premiere Pro CS6主要用于视频编辑、动态时间轴裁切、扩展的多机编辑、调整图层等,Flash 是制作动画及矢量图形的工具软件,用它制作的动画是窄带动画, 适合于网络传输的 Web 界面;Photoshop 是专业的图片制作处理软件。最终输出格式为mp4格式,方便在各种多媒体终端下下载学习。
视频文件的输出格式为视频封装格式:MP4 ;视频编码格式:H.264;视频码率:15000kbps;视频分辨率:1920x1080;音频编码格式:AAC;音频码率:256kbps。
3.应用与前景
目前验光与配镜专业所出版的大多都是教学用书,文字性的内容很多,很少有关于行业的动画、视频、案例库,这就造成行业无案例库可用的现象,更无视频案例库使用。验光与配镜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实际上是开发企业实际生产视频案例库。开发的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引入企业真实课题和项目,能够推动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指导全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供全国眼视光专业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与学习。企业生产案例通过视频简要阐述案例的主要来源,明确表述生产过程的背景、现象、涉及的设备、厂家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主要结论,重点呈现企业文化、岗位要求、职业素养、安全操作、技术规范等情况。让学习者身临其境,从而更好的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人才培养;案例教学;药事管理;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是以典型事例为核心的理论教学模式,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解读、讨论和拓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辩证、客观的认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本质上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启迪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近年来,培养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经营工作需求,具备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药学技术人才已渐渐成为许多高等院校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在此背景下,不少医药院校开展了药事管理等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但因缺乏经验、不注重联系学科特点等原因,大部分院校仍旧案例教学方法往往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论述了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在当前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取、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入手,通过加强案例教学的主、客体资源建设来提高药事管理学教育质量的教学改革建议。
一、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
根据能否将知识进行清晰的表述和有效转移,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也称编码知识,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传播、传授和学习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需要通过个人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来感受和得到的经验性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凭借其严格、系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在显性知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能够取得教学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隐形知识的教学中却无处施展,当前多数隐性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开展的,然而其对于客观教学条件的苛刻要求却使得应用范围大大受限。应用型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具备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满足从事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临床使用和监督管理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尤其需要注重隐性知识的学习,因此,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实验课程、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药学类核心课程中的比例势在必行。药事管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边缘学科,其目标是对药品在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过程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以合理的资源投入获得限制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由此可见,药事管理学十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都要求学生一定的操作能力,并且对于还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药事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过程,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深入的了解医药相关领域,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当前药事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案例教学内涵的正确认识
在我国开设药学类专业的院校中,多数任课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内涵的正确认识,仅仅依靠个人的教学经验开展所谓的“案例教学”,如部分教师将案例(case)与示例(story)混淆,认为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用“实践”来验证课堂所授的“规律”或用理论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点评,这些示例不乏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只能认为是借助案例进行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演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此外,大多数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仍习惯使用驾轻就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案例讨论。教师沿袭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案例教学,犹如旧瓶装新酒,这种重灌输轻启发、重智商轻情商、重管制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的所谓“案例教学”,有违案例教学的本质。部分院校在进行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过分强调案例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所占比重过大,挤占了基础理论讲授的学时。由于案例教学法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案例难度不宜过大,涉及情况不宜过于复杂,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认真的分析思考给出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药事管理学案例资源匮乏
充足的案例储备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我国的药事管理学优质案例非常贫乏,部分案例过分简化、缺乏深度,严重的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一些学校甚至采用来自《中国医药报》《医药经理人》《中国药店》等报刊、杂志甚至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这样编写的案例,通常偏重故事性和新闻性,然而由于缺乏基本理论支撑和科学性,容易受到文章作者的观点和视角的影响,并不适宜作为案例向学生介绍。此外,由于药事管理学建立发展至今仅有30年的时间,期间我国在医药卫生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素材,然而,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要想收集到能够反映我国医药产业具有典型意义的药事管理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多是各个学校教师自发收集整理,缺乏符合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特点、既有我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现实问题的案例。
(三)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程度不高
在开展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和分组讨论时,实际制作演示文稿、汇报演讲,其他多数同学的参与程度不高,“搭便车”现象极为常见。或者指定的小组负责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案例的分析报告,其他各组的成员对该案例事先未做任何准备,使得在不同组之间的案例讨论难以展开,即便存在讨论也多为现场随机提问,大多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很难深入进行下去。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药事管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本科二、三年级,进行案例分析的经验不够丰富,对案例学习方法理解不够深刻,且药事管理案例存在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抽象性。药事管理学涉及到诸多医药领域里的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抽象特点,这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二是主观性。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基础、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分析也会有差别和歧见。因此,案例学习会因学习主体的不同而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对于习惯于用理性思维来分析问题的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案例讨论常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使得他们对讨论内容的科学性存在质疑。三是实践性。药事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活动,部分案例要求学生对相关行业和工作有一定的和知识基础感性认识,而学生恰好缺乏实践经验,经常出现分析脱离实际的情况。
三、完善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对策与思考
(一)转变案例教学观念
在现行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则普遍倾向于“更好的讲故事”和“讲更好的故事”。然而,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来看,真正的案例教学过程绝非被动地接受信息,一定要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沟通氛围,师生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完成对于新知识结构的拼接,并且反作用于教师,实现“教学相长”的反馈式教学效果。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管理实践能力等。改善案例教学实施的环境条件,也能有效促进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法旨在建立系统的药事管理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药事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案例分析。
(二)精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成败。总体而言,适合用于管理学科教学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主题一致。即要求所选择的案例能够覆盖当前需要讨论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对学生深化对相关药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共鸣。其次,事件典型。教学案例涉及的药事管理事件应具备典型性,能够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矛盾冲突。好的教学案例一定会面临着矛盾冲突、难以取舍的现实情境,这也是案例示例与最本质的区别。教学案例必须用中立客观的语言描绘出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境,避免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做出各种诱导性很强的主观评价,破坏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基础。
(三)改革案例教学的考核机制
以往的药事管理考核体系中,案例教学的成绩权重通常只占到10%左右,学生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开展案例教学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师应适当提高案例分析和讨论考核所占权重到30%左右。此外,考核过程也应适当优化,对评分项目赋予科学的权重,避免部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搭便车”。对学生的考核应细化到人,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情况、所提交的案例演示文本及课堂案例演示的质量,包括问题把握是否准确、问题分析是否有深度、对策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表达是否清楚和明确等,给出相应的评分,并对所有的评分进行汇总。
作者:洪亮 刘丹丹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PHP程序设计;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85-02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PH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是教师已把模块化项目式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的案例来源于教材案例或网络实训案例,学生仅满足于完成课上的教学内容,缺乏实际开发机会。教师仍沿用课件讲解―操作演示―学生练习―师生互评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PHP程序设计技术涉及知识点多、更新快、难度大,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术很难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吻合,离培养学生精通PHP动态网站建设开发综合实践能力的预期教学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缺乏对实际完整工作项目的分析与操控能力,很多同学还需要参加社会培训后才能从事PHP程序开发的工作。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构建起以企业为主导的深层次校企合作。
为了培养学生的网站开发实战能力,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校企合作模式,我们与校企合作单位密切合作组织教学,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案例进行改革,围绕企业实际开发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开发实战能力。
三、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通过与PHP网站设计公司进行合作,对PHP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进行调研,总结出企业PHP软件工程师需求调研报告。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与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真实环境引入课堂,使得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企业参与学生项目答辩考核,对学生实际开发能力进行行业评估。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熟练掌握PHP语言、HTML语言、JavaScript脚本语言的语法规则,具备开发互联网应用程序和企业网站的能力,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PHP软件工程师。
1.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本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原则,我们在整体课程设计中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积极与企业专家深入合作开发课程,将技能培养落到实处。
2.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论证。与企业专家多次研讨,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出发,确定职业能力及学习领域,进而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根据课程的能力目标,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基于软件开发的工作过程,以真实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采用“双线并行、项目设计”的教学模式展开。学生从接受项目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直到项目验收,学生在开发的过程中逐项掌握工作任务中的理论和技能的知识点。
4.采用“双线并行,项目设计”教学模式。学生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项目A,在课下独立完成一个综合项目B,课上项目完成的同时,学生课下项目也同步完成,学生用项目B进行项目答辩,详细阐述在项目B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解决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真实性。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亲自参与了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实现了学校到企业的零对接。
5.合理打造项目团队。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组成员4―5人,设“项目经理”1人,“系统分析师”1人,“软件工程师”1人,“数据库工程师”1人,“测试工程师”1人,“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本小组的项目工作安排。小组成员在项目团队的支撑下集学习、讨论、设计制作、创新于一体,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划分项目小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等,保证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以免造成小组间发展不均衡,阻碍后期项目实施的进程。
6.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能力本位是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前提,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本次课程改革摒弃了传统的“笔试+上机”考核方式,引入能力本位教学理念,注重能力考核,引入项目答辩的考核方式。答辩教师由课程组教师和企业一线专家组成,首先是项目小组分角色陈述项目开发过程,然后由答辩教师向项目小组学生进行多方面提问,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程改革具体实施
1.市场调研和分析。2014年开始,《PHP程序设计》教学团队开始对市场进行调研,对PHP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进行分析,与多家PHP网站建设企业沟通交流,对工作岗位需求进行详细的了解,归纳总结出PHP软件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2.PHP软件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针对PHP软件工程师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抽取4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核心职业能力,将职业能力整合提升为对应的课程,从而确定了培养PHP软件工程师的核心课程,三者对照关系如下图所示:
3.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项目式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按照工作过程各环节进行项目开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PHP开发环境的安装与配置,PHP语言结构和语法基础,MySQL数据库的基本操作,PHP和MySQL整合,PHP项目实施,以及网站的管理和优化。以项目为载体,合理而有序地把PHP语法知识穿插其中。
4.双线并行教学模式设计。项目A:教师在课上围绕项目A开展教学活动,项目A又划分为若干子项目,项目最后阶段要对项目进行整合,最后完成整个项目A的开发过程。项目B:学生在课下根据课上所学知识,自己拟定题目设计项目B,对项目B划分为若干子项目,项目最后阶段完成项目答辩环节。
5.模拟公司组建项目团队。在教学中模拟公司项目团队成员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其中项目经理统筹管理项目开发过程,负责方案的设计,书写项目文档;系统分析师主要负责网站整体设计,软件程师主要负责网站设计、开发、测试规划;数据库工程师主要负责数据库的设计和创建;测试工程师负责网站的模块测试和整体测试;文档管理员负责整理文档和书写系统说明书。
6.课程答辩。学生组成答辩小组,每组成员4―5人,每组有15―20分钟的陈述时间。陈述完成后由考核小组成员随机提问,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及考生的答辩情况给出该小组的分数,最终取平均分作为小组的项目成绩。课程成绩=平时表现20%+阶段性考核30%+项目成绩50%。
五、课程改革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与校企合作的多家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对多家企业PHP网站工程师岗位的需求进行调研,总结出PHP软件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与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等。
3.教学中引入项目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开发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梁毅娟.《PHP动态网页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课程的性质、学习内容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所应达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要求。
《课标2011版》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四年级完成一级目标,六年级完成二级目标。这样的要求只是概括地陈述了学段目标,并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对各年级学业水平的具体需求。北京市海淀区作为课程改革试验区,在2001年就开始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课标2011版》及其相关文件中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一年级起始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应如何设置各学段的课程目标,使得海淀区各小学对低年级开设英语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直没有政策性的依据。此外,《课标2011版》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目标的描述比较粗略,缺乏具体内容的体现,教师难以把握,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视。因此,学校、教师和教研部门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中,一直存在着对英语课程标准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细化研究与执行的问题,亟须对基于区域实际的学生学业标准的研制。
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解决学科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北京市教委在2014年11月和2015年7月相继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以下简称《改进意见》)和《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再次彰显了“优质、均衡、公平”的北京理念。为了引导和帮助学校和教师准确领会文件精神与理念,切实保障英语教学改革理念的落实,海淀区从区域层面也需要结合实际制定落实方案。
综上所述,海淀区基于区域教学实际,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细化研究,制定《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英语学科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以下简称《海淀学业标准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是有关教研部门非常重要的职责所在。
二、学业标准研究的意义
学业标准是对学生在不同学段所应学的内容(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进行描述,涵盖了学习内容标准和学生表现标准,它明确地告诉教师,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学业标准是从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角度制定的,因此,研制学业标准首先要研究学生。研制学业标准有助于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更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科学、健康地达到标准,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推进学科素质教育。
《海淀学业标准与指导》的研制借鉴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基于《课标2011版》理念的指导,对课程标准内涵进行解读、丰富和细化,使之具有区域本土特色,贴合实际教学情况,从而能真正地服务于学校、学生、教学,使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
《海淀学业标准与指导》的研制为海淀区的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具体依据,对教师日常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也为评价海淀区小学生的英语学业水平提供了可借鉴和参考的标准,促进了海淀区小学英语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及教学反馈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此外,在研制和实践《海淀学业标准与指导》的过程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参与其中,他们全面、细致、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学生的发展、学科教学本质,通过实践验证理念与理论,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锻炼出了一个个精于学科教学的教研团队,确保了海淀区的教育优质化。
三、学业标准研制历程
《海淀学业标准与指导》的研制是基于《课标2011版》、北京市《改进意见》和《课程计划》等有关文件,参照海淀区各小学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一年级起点)》(以下简称人教版《英语》)的教学内容,依据海淀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有文献和有实证依据的调适。
(一)学习与调研
在课题组整体的安排与统筹下,小学英语子课题组进行了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学习。课题组再次深入研究了《课标2011版》、北京市《改进意见》和《课程计划》等文件,认真学习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儿童心理学等理论,调研海淀区不同区域教学的实际情况,收集来自一线的教学经验与案例,梳理人教版《英语》教材的体系与内容,并搜集国内外与英语课程标准、学业标准相关的资料(见图1),为《海淀学业标准与指导》的研制提供了素材与参照。
(二)设计总体框架
在历经多次对标准维度、结构及重点内容的调研和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课题组确定了《海淀学业标准与指导》的总体框架,以课程标准解析、学业标准、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教学案例四部分作为突破和探索的核心内容(见图2)。
(三)学业标准研制思路
1. 着力体现能力进阶,增强学业标准的可操作性
海淀区小学英语学业标准的维度与《课标2011版》的目标维度一致,即:学生基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综合发展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其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四个方面,在结合海淀区实际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将课标的一、二级目标细化为六个年级目标,提出具体年级要求。课题组对学习能力水平分层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通过明确学生学习后形成的能力表现的行为动词和针对具体教学设定学习任务的方式,着力体现学生学业水平的进阶,增强学业标准的可操作性。此外,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因而,学习策略发展目标以学段制定,即:将课标二级的学习策略目标细化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目标。
以阅读能力为例,《课标2011版》对“读故事”的目标描述为:
<一级>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二级>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表1呈现的是《海淀学业标准与指导》中各个年级对“读故事”学业标准的进阶描述。
2. 全面体现英语课程价值导向,强调人文性课程目标的落实
《课标2011版》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性质,强调了除英语语言能力之外,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等也是英语学业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无论是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北京市的相关指导意见,均还没有明晰的、显性的、依年级或关键年级呈现的人文目标标准。《海淀学业标准与指导》在此进行了探索和突破,通过年级学业标准、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教学案例等予以重点强调,帮助教师将人文性课程目标落实在日常教学中。
(1)年级学业标准
融合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维度,与具体教学内容无缝衔接,以话题形式呈现内容标准,并渗透跨学科能力、学习策略和方法,使英语学习切实融入学生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避免人文目标“空、泛”的问题,便于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落实(见表2)。
(2)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
在教学关键问题与指导部分,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学科特征”作为首要关注的问题,分别从“加强自身修养,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转变观念,教学目标要指向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要关注人的发展”“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尊重差异,多元发展”等方面探索人文性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力求引领教学改进方向,实现课程目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
(3)教学案例
在教学案例部分,借助插评和评析对如何关注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如何通过有效设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等进行标注和深度解读,以指导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材施教,推进学科素质教育,切实减负。
3. 具有鲜明的小学英语学科特色,充分发挥学业标准对于教学的指导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础能力,所以,“遵循儿童语言学习特点和规律,明确反映英语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中的作用”始终是《海淀学业标准与指导》研制的基本出发点。基于此,课题组组织一线骨干教师结合所研制的学业标准,又研究了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课堂教学实例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为教师转变理念、落实标准、践行北京市《改进意见》和《课程计划》等提供方法指导和参考(见图3、图4)。
四、学业标准后续研究与修订方向
学业标准的研制是为师生教学实践服务、为学校教学管理服务、为区域教育教学科研服务的,其研制的过程绝不能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作,而是要经历“思考―实践―反思―总结提升―再实践”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工作。目前《海淀学业标准与指导》的研制还处于初级水平,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予以检验和完善,针对此,课题组制订了后续研究计划(见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