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业;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现阶段,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迅速扩大,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基于此,建筑业发展低碳经济,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材料等,来支撑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实现,进而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化发展。

一、建筑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建筑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从必要性角度分析,建筑业发展低碳经济,有着以下几点原因:1)基础建设规模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达到空前状态。在《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提出,截止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4000万kW,水电装机规模要达到3亿kW以上。除此之外,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等的建设已经达到空前状态。2)建筑材料需求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据相关数据显示,每生产1t水泥,则需要使用0.8t的石灰石,从我国矿采储量来说,可用于水泥生产石灰石矿约为250亿t,按照现在的消耗速度,还能维持不到40年。3)环境压力增加。建筑行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生产配置时,会释放大量的污染物质,影响生态环境。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6年我国CO2累计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达到1464亿t。综上所述,建筑业发展低碳经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建筑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以湖南为例,对建筑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如下分析:为推动建筑业低碳经济发展,湖南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以及低碳建筑。发挥政策支持作用,推动住宅产业化和装配式建筑发展,使得装配式建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2016年底,湖南省全省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与项目建设总产值已经达到400亿元,已经建成20个生产基地,年产能可以达到26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项目总计突破2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省新型产业和优势产业链之一。

二、节能减排新要求

(一)国家节能减排新要求

由国务院引发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了在十三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全面部署节能减排工作。按照《方案》要求,截止到202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001万吨以内、氨氮控制在207万吨以内、二氧化硫控制在1580万吨以内、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574万吨以内,照比2015年分别要下降10%、10%、15%和15%。全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在具体推进方面,涉及到建筑行业的工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优化产业与能源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全面提升建筑和工业等的能效水平。3)其它措施。

(二)湖南省节能减排新要求

按照《湖南“十三五”节能规划》要求,在此发展时期内,全省新建建筑要执行新设计标准,即65%以上节能率。截止到2020年,全省范围内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设计阶段的执行率要达到100%、市区城市施工阶段标准执行率要达到100%。全省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要达到一定高度,即照比2015年提升20%。截止到2020年,要实现建筑改造任务,即改造现有居住建筑,任务量为1000万平方米;改造现有公共建筑,任务量为1000万平方米。

三、建筑业践行低碳经济的技术途径

(一)加强BIM+VR技术的研究

从建筑业发展低碳经济角度来说,BIM技术和VR技术是建筑业践行低碳经济的重要动力。因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产业化,推行设计+工厂制造+现场装配模式,BIM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建筑产业化项目全生命周期运营,包括设计与施工等,提供技术平台[1]。基于BIM技术,构建产业化建筑的户型库以及装配式构件产品库,能够使得建筑户型更加的标准,构件更加规格化,减少设计错误,提高图纸输出效率,极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建筑建造全生命周期可视化管理。BIM技术引发了行业格局变化,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技术支持,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行业技术前沿角度来说,BIM技术+VR技术的应用,将会给建筑业进步与转型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大力研究建筑行业VR/AR技术的研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国若想在国际建筑领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加大VR和BIM技术的研究,有着必要性。

(二)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

从建筑发展角度来说,建筑物不断交替,新的建筑物替代旧的建筑物,拆除大量的建筑,产生建筑垃圾,成为阻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践行低碳经济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包括生产设备、处理工艺等,因此需要加强技术研究[2]。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有了政策的推动,加之核心破碎技术与建筑垃圾破碎机研究已经获得成效,发挥社会力量,提高垃圾建筑资源化利用效率,逐渐破解环境、资源难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业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必然趋势,而且各地区已经全面发展,获得了不错的成效。按照节能减排新要求,为促进建筑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加强技术研究,积极探索低碳节能技术,攻克技术难题。

参考文献:

[1]朱剑南.浅析建筑业践行低碳经济的技术途径[J].江苏建筑,2015(S1):112-114.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节能结构一体化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在当前乃至今后几年间无疑是建筑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建筑节能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是墙体保温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在我国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墙体保温市场中,外墙外保温技术占据绝对优势,它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外墙外保温市场存在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价格竞争失衡、工程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致使外墙外保温工程开裂、脱落、火灾等问题时有发生,工程质量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发展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不仅能丰富建筑结构体系,确保建筑节能工程质量与消防安全,更重要的是有效解决了保温系统与建筑墙体同寿命的关键问题,对于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含义及分类

1.1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是指集建筑保温隔热功能与墙体围护功能于一体、墙体不需要另行采取保温措施即可满足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不但保温防火性能优良、质量安全可靠,而且能够实现建筑保温与墙体同寿命,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于实现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保民生的发展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2 目前,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体系有:CL结构体系、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IPS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自保温体系、砌块自保温体系(包括承重和非承重体系)、夹心复合墙砖砌块保温结构体系等,这些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已开始大量的应用。

1.3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相关标准规范的为一体化技术产品的生产、设计、施工、验收等提供了有力技术依据。目前,已实施《CL结构体系技术规程》、《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非承重砌块自保温体系应用技术规程》、《SK装配式墙板自保温体系应用技术导则》、《承重混凝土多孔砖自保温结构体系应用技术导则》、《居住建筑夹芯保温复合砖砌体结构体系应用技术导则》、《AESI装配式墙板自保温体系应用技术导则》等七项标准规范。

近年来,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节能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完成节能建筑40余亿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外墙体主要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占工程应用量的95%以上,外墙外保温技术为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推行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必要性

2.1外墙外保温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自推行外墙外保温技术以来,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和改善。但伴随之而来的墙体保温与结构能否同寿命,墙体保温与安全防火能否兼顾,保温施工后空鼓、裂、脱落、火灾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又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目前普遍采用的建筑墙体保温技术,其理论寿命为25年(在保证产品质量、按规范施工的前提下),远低于建筑主体50—70年左右的设计寿命。25年后外墙保温极可能出现的脱落,如何维修等问题已被人们日益重视。那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大力推广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

2.2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优点

与传统的外保温技术相比,一体化技术具有四大突出优点。一是节能保温措施与墙体同步施工,实现了与建筑物同寿命,保温层不再需要多次维修、更换;二是保温材料置于墙体之中,采用现场装配或混粘土浇筑等方式施工,有效避免了外保温工程存在的空鼓、开裂、脱落等质量问题,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工程消防安全隐患;三是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完全能够满足我国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通过采取进一步的技术措施还可达到更高的节能要求;四是可以有效缩短施工工期,减少人工和材料消耗,从而降低建筑成本,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

2.3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主要创新点

(1)实现建筑材料防火向建筑结构防火的转变;

(2)实现建筑保温二次施工向同步施工的转变;

(3)实现保温寿命周期二十五年向与结构同寿命的转变;

(4)实现工程施工现场湿作业向工厂化、产业化转变。

3.推行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意义

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通俗地讲,就是不再给建筑“套棉衣”,而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采用相应的墙体材料及配套产品,使墙体本身的的热工性能等指标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实现集保温隔热功能与围护结构功能于一体的建筑节能技术,不仅能有效解决保温体系与建筑主体同寿命问题,而且在抗震、安全等性能方面也得到了加强,能同时满足建筑、防火等要求,是建筑节能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化,加快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推广、逐步限制淘汰已经明显落后的传统外墙外保温技术已势在必行。

4.加快我国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4.1加大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引进和研发力度。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引进和研发,为该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建筑节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勘察设计及建设类企业和各建材生产商的潜能,引导和鼓励相关企业推广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不断加大建设科技投入力度,积极研究、发展新型墙材。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推广应用工作落到实处。推广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是我国创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的重要内容,建议选择部分项目进行示范并给予政策扶持,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推广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落实责任,确保推广应用工作落实。

5.结论

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是对传统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工艺的一次重大变革。推广、应用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广大建设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提升建筑行业的科技含量、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带动钢筋、混粘土、保温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好事。

参考文献: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第3篇

Zhao Yingying;Zhao Wentao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Fushun 113001,China)

摘要:本文在国家推行“节能减排”的形势下,分析了我国建筑能源消耗的情况,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Abstrac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建筑 建筑能耗 绿色节能

Key words: building;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green energy-sav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098-01

0引言

我国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设施薄弱,矿产资源有限,尤其是能源资源非常紧缺。改革开放30年来, 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从而带动了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已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建筑领域的能耗相当大,我国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每年城乡新建住房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高耗能建筑占80%以上;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高能耗建筑占95%以上。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以上,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沉重的能源负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瓶颈。因此,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资源节约社会建设,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1我国建筑能耗分析

我国能源供给和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新增建筑所需的能源供给问题。按照目前的建筑能耗状况,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比2004年增加2.5亿吨/年标煤和新增耗电5800~6300亿度/年,总计折合电力约1.3万亿度,新增量相当于目前建筑总能耗的1.3倍。

1.1 我国建筑业及资源消耗现状如今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脚步越来越快,近年来建筑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据2005年中国发展报告,2004年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29.19亿平方米,我国建筑总能耗约占社会终端能耗的20.7%。其中,北方城镇建筑采暖和农村生活用煤约为1.6亿吨标煤/年,占我国2004年煤产量的11.4%;建筑用电和其它类型的建筑用能(炊事、照明、家电、生活热水等)折合为电力,总计约为5500亿度/年,占全国社会终端电耗的27%~29%。我国建筑工程的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比如每平米住宅建筑耗费钢材约55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10%~25%。相反,我国对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比例却很低,据日本建设省统计,在1995年全日本废弃混凝土再资源化率已达到65%,2000年已高达96%;欧盟也已经提出建筑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使得建筑垃圾再循环率达到90%以上。因此,我国建筑业资源消耗的问题很严重,形势十分严峻。

1.2 北方地区的建筑采暖运行能耗在我国各类建筑能耗中,北方地区的城镇冬季采暖能耗就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6%,为建筑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而单位面积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标准煤为20K/m2・年,为北欧国家、加拿大等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2~4倍。

我国建筑高能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供热系统热效率较低,各输配管道和环节热量损失严重。我国的采暖建筑70%以上采用集中供热方式,由于系统本身问题导致热负荷的末端冷热不均和热源难以随气温变化及时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热量损失高达30%。②维护结构保温不良,建筑物热损失大。目前我国建筑外墙平均保温水平为北欧等同纬度发达国家的1/2~1/4,这意味着冬季采暖所需热量要较之高出2~3倍,我国现有的房屋建筑基本上都是这种高耗能性的建筑。③热源的效率不高。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现有采暖热源的平均潜能在15%~20%,大量小型燃煤锅炉效率低下,部分的大型燃煤锅炉和各种燃气锅炉效率也较低。

要降低房屋建筑的能耗,就必须发展节能建筑。目前,我国实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不断推行节能减排的措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2发展我国绿色节能建筑的建议

2.1 发展可循环、智能、绿色、生态建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加强对建设领域技术发展的引导,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与公共建筑,必须用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挖掘建筑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潜力。

2.2 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是实现资源、能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将极大提高建筑的品质,有利于解决质量通病,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减少建筑资源浪费,有利于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实现了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为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创造了条件,直接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另外,建筑工业化应从设计开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

2.3 形成建筑节材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及技术创新加强建筑“四节”标准规范的制订,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制订更加严格的建筑“四节”地方实施细则,形成一套建筑节能节材的标准规范体系,以政府投资的建筑为突破口,包括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等建筑,规定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因地制宜,强化技术创新。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风向、光照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结合不同地点的环境特点进行技术创新,设计出的低能耗节能建筑。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加快成果转化,支撑绿色建筑发展;组织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绿色建筑共性关键技术、技术集成创新等领域取得突破。

3结语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和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不仅对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还对气候变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广节能住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我们已经欣慰地看到,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探索、尝试,并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及措施,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提升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社会化程度,使我国真正意义上实现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厂厂房;建筑设计;暖通设计

暖通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建筑使用现状来看,暖通一般包括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三个方面,依靠暖通空调来集中进行调节。从建筑设计角度上说,暖通并不是简单的“空调”,而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一个分项。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暖通设计必须纳入到整体设计当中去;从暖通设施安装上说,如今暖通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而工厂厂房往往由于面积大、特点各异而且对环境要求严格,因此对暖通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本文从一般的工厂厂房格局出发分析了暖通设计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设计方法。

1 暖通设计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及措施

(一)负荷值计算

工业厂房的采暖热负荷和空调冷负荷与一般民用建筑不同。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工业厂房的冬季采暖设计温度在12℃~21℃,夏季空调室内设计温度可以取26℃~27℃。实际上,各类车间的负荷大小和组成千差万别,由于生产工艺的要求,如有的厂房要求排风量大;有的厂房常年进行热加工处理,厂房内部发热量比较大;而有的厂房内人员数量略多,劳动强度比较大,因而空调冷负荷中,人员湿负荷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特点作针对性设计或者综合设计。

工业厂房暖通空调设计中冷热源的选择,考虑到厂房类建筑多是布置在工业区内,当厂区只有采暖用热或以采暖用热为主时,宜采用高温热水作为热媒。当厂区供热以工艺用蒸汽为主时,在不违反卫生、技术和节能要求的条件下,可采用蒸汽作为热媒。如果厂区内没有蒸汽或热水热源,某些不存在易燃危险的车间可以采用燃气辐射采暖,这也是一种比较经济的采暖方式。对于冷源的选择,也应结合厂区的实际情况,在尽可能减少投资的前提下,选用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二)厂房大门的空气幕设置

厂房的大门多为长时间开启的大门,造成室外冷(热)风侵入负荷比较大。寒冷地区的工业厂房,大门上方应尽可能地设置空气幕。有的设计师为了省事,将大门空气幕与暖气片串联在一起,这是不可取的,并且违反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相关规定。厂房的主出入口大门一般都比较高大,贯流式空气幕的送风距离一般都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所以应选择离心式空气幕。对于超大的出入口,应选择装配式厂房热空气幕,装配式热空气幕安装在大门的上方,风口在大门的两侧,同时相对吹热风,从而形成一道热风幕,防止室外冷空气侵入,保证了室内所须的温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厂房的热空气幕尽可能选择热水或蒸汽热源的,不要选择电加热的,因为电加热幕会占用大量的用电负荷。

(三)厂房内暖通设计

(1)车间通风设计

工业厂房的通风不局限于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方式。同一个工种相同的车间内,可以做全室的通风换气。工种不同的车间,若局部区域有污染物产生或局部区域散热量较大,可以做局部除尘或局部排风处理,以减少不必要的通风量。当车间内的散热量不是特别大的时候,为了节能减排,也可以选用屋顶自然采光通风器,靠热流的自然上升,实现无动力散热排风。但是某些面积超大的车间,由于生产的需求,散热量比较大,以自然通风方式是无法满足通风散热要求的。厂房的通风除了要满足新风要求、散热要求,还要满足除尘要求,排烟要求。

(2)选择合适的散热器

散热器的选择必须坚持实用、适用和经济原则。对于负荷比较大的车间,可以选用钢制翅片管散热器;对于粉尘比较多的车间,由于散热器翅片内会积对粉尘,难于清理,应选择钢制柱式散热器。对于有腐蚀的厂房,还应选择耐腐蚀型的散热器。厂房车间的辅助用房,经济条件允许,可以选择铜铝复合散热器或钢制柱型散热器。对于热负荷不大的车间,可以选择光管散热器,同时它还有容易清理的优点。对于希望节省造价的车间,当然要选择铸铁散热器了。厂房的空间一般比较高大,选择加热全车间内的空气温度是比较耗费能源的,可能的话,严寒地区的工业厂房应采用区域辐射采暖或地板辐射采暖。

(3)通风管道的设计

在有些工厂车间如矿井或钢铁厂,一般布置有如铁轨供火车和轨道小车使用,这些客观现实限制了暖通专业管道的布置,因此在设计之初必须做好之间的协调。如在管道系统的设计中,不光是要考虑到车间内的气流组织,同时要注意了解车间内的可动机械设备的动作范围和生产流程,避免出现管道布置的位置与吊车或滑轨等工艺装置的冲突。车间内的空调设计要灵活,除了设置风管机,靠风管送风外;当厂房内由于桥式起重机等设备的存在或由于生产工艺的要求,限制了风管的布置时,可以选用屋顶式高大空间通风单元空调或大空间区域空调机,这种空调形式,免去了风管的布置,既可以将机组布置在屋顶,也可以将机组布置在侧墙上,设计更为灵活。这种通风规定设计在诸如重工业工厂具有推广意义。

(4)热加工车间的隔热设计

在一些有热加工工种存在的车间,还需要考虑到隔热设计。这类车间由于工作区域内温度过高,需要为工人提供相应的隔热防护措施,防止工人中暑或烫伤。

(5)洁净通风空调设计

一些对空气净化要求严格的车间如芯片加工车间,往往还需要考虑到洁净通风设计,安装洁净通风空调系统。这类设计要严格遵守工艺的洁净度等级要求,还需要考虑到几个方面:一是人流情况,像人员出入频率。二是气流方向,考虑气流是单向还是双向,水平还是垂直。三是空气过滤器的效果。四是排风系统设置。必须注意的是,洁净通道设计必须在不影响到车间生产工艺的条件下进行,否则设计将是无意义的。

2 结语

工厂厂房建筑中进行暖通设计,其技术难度要远远大于普通住宅楼的暖通设计,需要考虑和兼顾的因素众多。依照一般的厂房格局进行针对性的暖通设计,主要从与民宅同样考虑的用电负荷计算、厂大门空气幕设置和室内暖通设计等几个方面出发。在国家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政策背景下,建筑节能被置于显亮的位置被加以重视,因此暖通设计也必须坚持节能减排,打造低碳建筑。其实,在暖通上进行节能降耗大有空间,而且还能降低空调运行费用,节约成本,是一项一举两得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磊.浅谈工厂厂房建筑设计中的暖通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08(03)

[2]高云华.暖通空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工程科技,2007(13)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第5篇

(1)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比重大(约33%);

(2)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

(3)既有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低。伴随城镇化建设,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继续逐年上升,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因此建筑节能是关系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生产制造领域与工程建筑领域多方面的建设低碳经济、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1建筑现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指对建筑中的围护结构、空调、采暖、通风、照明、供配电以及热水供应等能耗系统进行的节能综合改造。针对南北方不同气候特点及用能形式,国家分别出台了北方采暖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意见、技术导则和资金奖励补贴办法。无论是资源、环境的现实压力,还是百姓对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迫切要求,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势在必行。我国既有建筑面积约430亿平方米,大型公共建筑面积近22亿平方米,能源资源消耗占社会总能耗约为1/3,其中缺乏有效管理的建筑多于90%。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新建房屋面积甚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建筑能耗迅速增长,其中照明系统占20%~30%,采暖、空调能耗约占60%~70%。每年的新建建筑中,已逐步开展“节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2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建筑节能的话题常谈常新,建筑耗能总量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已逐渐接近30%,因此无论是资源、环境的现实压力,还是群众对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迫切要求,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建筑节能今后将朝着绿色生态友好型建筑的方向发展,其中涵盖室内环境质量、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具体来说,节能改造可以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实现能源效率管理系统部署能源计量分析与管理;建筑节能主要针对照明、中央冷热源和能源站系统,能源设备更新和优化,针对不合理的用能设备进行更新替换等。

2.1主动式、被动式节能产品技术的广泛应用———感知的可视性技术

我国绿色建筑将朝着大量主动式、被动式节能产品应用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例如:围护结构保温材料、节能门窗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同层排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智能遮阳系统、PM2.5空气进化系统、室内新风系统、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等。主动节能也就是直接节能,比如大型公共建筑的主动节能包括中央冷热源系统、照明系统、动力等;而提高能效实现节能,同时离不开维护结构的保温等,即被动式节能技术和产品,也就是间接节能。绿色建筑知识普及的创新办法也有很多:开发推广让人民群众能够认知、熟悉、监测、评价绿色建筑的手机软件;把宣传推广的着重点放在绿色建筑给人民群众会带来的实际利益方面上,比如节能减排的经济性;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注重性能的可视性;绿色建筑的可视化物业管理也将成为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

2.2绿色建筑+互联网

今后,建造房屋如同生产汽车一样,全面实行工厂化预制生产,装配式建筑成为工程建设的主流方向。国务院近日《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绿色建筑+互联网的新模式将成为未来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互联网,在设计中注重性能的可视性。(1)设计互联网化;(2)新部品、新部件、绿色建材、新型材料、新工艺互联网化。实现高强度、隔热、保温、自动调节光线、冬季与夏季性能反差等等,甚至有些玻璃还可以产能、储能。未来的绿色建筑设计互联网化,由用户与设计师合作来精心设计自己的家园,通过信息3.0时代的大数据深度挖掘各项科技软件,实现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用户参与。

2.3生态友好、人性化的绿色建筑

伴随绿色建筑+互联网的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将可视化与可比化,人们未来每天一打开手机,一起床或者一出门就在社区一个小电子屏幕上看到自己生活或工作环境的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水、雨水利用、空气质量情况处在同类建筑的对比现状,有哪些改进余地。研究表明,仅仅是由于节能、节水的可视性,就可以将节约程度提升5%~15%以上。绿色建筑已经延伸出新的理念,在建筑中利用建筑的余能、余水,以及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可以做到与动植物共生,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模仿大自然的微循环。城市消耗了80%的能源,但是如果能够通过绿色建筑、物联网、分布式能源站智能电网,把一切可再生能源资源充分利用,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空间。未来的绿色建筑将更多地利用互联网,把最新的虚拟空间技术与精心设计的建筑实体空间各项主动节能、被动节能技术的系统综合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绿色建筑要走出设计室,重视大众创新。这样就能够全面实现节能、节水、节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全面地提升绿色建筑的质量,实现全系统、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协同,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与效率提升实现节能。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民众参与、互动和可视化因素,也就使得绿色建筑更加生态和人性化。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