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型商业养老保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国养老;养老产业;商业养老保险
退休、养老听起来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退休的那一天,都有老去的那一刻,我们都希望退休后保持一个较高的生活水平。“预计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多地养老金收不抵支,缺口高达679亿”,层出不穷的此类新闻也让我们感到养老问题似乎日趋严峻。是的,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还是让我们未雨绸缪及早进行养老规划吧!
一、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结构是世界银行1994年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即促进经济增长》报告中提出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对于解决养老问题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方案设计,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在一个居主导地位的公共支柱下将三个功能结合起来的。我国也探索建立了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下面对此做简单介绍。第一支柱是从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具有强制性,主要体现社会公平。第二支柱是补充养老保险,也就是近年来逐步明确的年金制度。很多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已经为职工建立了企业年金,资金多实行完全积累制,成为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部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补充养老保险被称之为“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的储蓄及自愿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为希望在老年得到更多收入的人提供更多保护。分析可知,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保险体现社会公平。第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包括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商业养老保险,体现效率和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这三大支柱有机的将社会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社会保障责任和个人保障责任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养老保险的三大功能——收入再分配、储蓄和保险。
二、商业养老保险的分类
我国第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但其发展较之基本养老保险仍然滞后。尤其是商业养老保险,受到国人对于保险行业的固有偏见,2015年底,中国人均寿险保单数不足1张,而同期的美国人均有5张,日本有6.5张。可以说中国的商业养老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就我们个人来看,能够自我主导的、有可能未雨绸缪提高将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的正是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然而市面上各有特点的保险公司、错综复杂的商业养老保险品种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甚至止步不前,“买哪种商业养老保险最合适?”是每个投保人心中的疑惑。下面我们就揭开众多商业养老保险的“面纱”,看看其真实面目。商业养老保险按其保险功能分类,可以分为传统型养老保险、分红型养老保险、投资连结型养老保险和万能险养老保险。1.传统型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与保险公司通过签订合同,双方约定确定的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约定相应的额度领取,通常来说,其预定利率是确定的,一般在2.0%-2.4%,回报固定,风险低,但很难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适合人群:比较保守,年龄偏大的投资人。2.分红型养老保险。是指保险人将其经营成果的一部分每隔一定时期以一定的方式分配给保单持有人。此类产品通常有保底的预定利率,但这个利率比传统养老险稍低,一般只有1.5%-2.0%。分红险除固定的最低回报外,每年还有不确定的红利获得。适合人群:既要保障养老金最低收益,又不甘于坐看风云者。3.万能型养老保险。灵活性较强,投保人交纳的保费在扣除部分初始费用和保障成本后,进入个人投资账户。投资账户设有保底收益,目前一般在1.75%-2.5%。万能险的特点是下有保底利率,上不封顶,按月结算,复利增长,可有效抵御银行利率波动和通货膨胀的影响。适合人群:理性投资理财者,坚持长期投资,自制能力强。4.投资连结型养老保险。是一种长期投资产品,设有不同风险类型的账户,与不同投资品种的收益挂钩。此类产品不设保底收益率,保险公司只是收取账户管理费,盈亏全部由客户自负。如果坚持长线投资,有可能收益很高。但如果受不了短期波动而盲目调整,有可能损失较大。适合人群:年轻人,风险承受能力强,以投资为主要目的,兼顾养老。
三、思考与建议
擦亮眼睛 分清险种
作为某上市公司的高端管理人士,年收入大概在300万左右的杨先生,虽然自己和其妻子都有社保,但是为了让晚年生活更加有保障,更加有品质,他对商业养老保险也是兴趣浓厚。
通过多方研究了解,他对目前市场上的商业养老险产品做了全面的认识,统计发现除了传统型养老险外,还主要有分红型养老险、万能型寿险以及投资连结险等多种养老产品。面对纷繁的养老产品种类时,杨先生感到眼花缭乱,毕竟这关系到以后的晚年生活,要极度重视。因此,为了选取适合自身的产品,他咨询了专家。
专家分析
对于一些保守的消费者来说,一般会较青睐传统的固定利率养老保险产品,认为别的养老险过于“花哨”,存在一定风险。不过,专家认为,在目前的低利率时代不适宜购买养老险这样一种长期储蓄险种,还是选择有分红功能的产品为佳,以便将来市场利率上升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险公司的补偿。
于是,36岁的杨旭开始着手规划购买方式。选择了一家有实力的保险公司买了商业养老保险分红型加重疾险。个人养老金保险的年缴费大约在10万左右,交十年;重疾险年缴费约1.3万左右,缴费期20年。
专家建议
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选购,要有自己的选购技巧:
一、定保额。确定保障额度是在购买养老险之前首先要考虑好的,这主要是综合考虑未来的养老资金需求缺口和自己现在的经济承受能力。因为每个人在退休后对生活品质和资金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一句话说的好:“有多少钱就过多少钱的日子。”很多人幻想退休后要到处旅行,这要根据口袋里的资金决定,还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等无法确定的因素,所以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养老金的总需求。测算方法:先计算退休后资金需求和收入的差额,然后再计算商业保险金在填补这个差额中占到多少比例,就可以直接反推出自己每月或每年需要领取多少商业养老金,也就能马上找到对应的保额。
二、定领取方式。领取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目前商业保险养老金的领取有趸领和期领两种方式。前一种是到了约定的时间保险公司一次性付给保户一笔养老金,这种领取方式适合打算退休后进行二次创业或者退休后有一个较大计划的人群;后者是分期给一小笔养老金,可以月领和年领,适合细水长流型的老人。不过,一般还是期交比较好。
三、定领取时间。领取时间也可以理解为领取年龄,这个领取时间是可以在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的时候与之协商好的。不过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与退休年龄衔接,这样在退休之后就立即有养老金领取,生活上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
【关键词】经济 养老 管理
据《2013-2017年中国养老保险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中国人口10%左右,人口老龄化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据预测,“十二五”末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为74.5岁,比改革开放初期的67.7岁提高6.8岁。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1万美元,我国仅1000美元。经济社会及养老事业面临诸多问题:一是适龄劳动力人口相应减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6%,而1990年为27.7%,新生儿童快速下降,大城市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人口结构中老年化比重偏大;二是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压力增大,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社保层面凸显“未备先老”,养老保障制度处建立过程中,覆盖面窄,保险额低,护理保险为空白。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和放宽生育政策, 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实行并轨也成为近年讨论的热点;三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承担的养老责任和压力加大。特别是双独子女组成的家庭,父辈已逐步到达退休年龄,2个青壮年养4个父辈,1-2个子女,甚至包括2-4个祖父辈,这样2个青壮年养7-10个老人及小孩,压力很大,有的子女也无能为力。而老龄人口体质差、长寿不健康凸显,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人占1/5。明天如何养老?
一、老有所养需落实好生活待遇
(一)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养老
2013年2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全国社保工作会上说,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如今已达到4.84亿人。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企业或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我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双轨制”,即企业养老保障制度,企业在职职工按照工资的8%缴纳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财政统一支付。
(二)商业保险养老
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它是年金保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为退休金保养老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被保险人在交纳了一定的保险费之后,就可以从一定的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市场上可覆盖养老需求的保险产品主要有四种:传统型养老险、分红型养老险、万能型寿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型寿险和投资连结保险的领取方式比较灵活,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提出申请,传统型养老保险和分红型养老保险通常有保证领取、终身领取或一次性趸领3种方式。商业养老保险提供了更多种返还计划的选择, 险种兼具储蓄与投资的功能, 使理财主体更加多元化, 提高了养老规划的保障水平。
(三)病有所医需保障好医疗需求
老年人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特别是对于高龄、患病的老年人来说,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是关系到老年人安全的最大问题。老年人的医疗待遇主要通过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参加的一种社会保险。此外,老年人也可以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依一定数额交纳保险金,遇到重大疾病时,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
二、老有所依需发挥好社区作用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离休人员平均年龄约84岁,退休人员平均年龄接近70岁,“空巢”比例在50%以上。调查显示,100%老干部选择居家养老(不足1%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人员未在调查之列)。在居家养老中,和老伴一起生活及两代人一起生活的占81%,独自生活的占19%。居家就与社区联系在了一起。社区养老融合了传统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关怀,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各地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应建立专业管理人员和志愿者助老服务人员两支队伍。由单一的生活服务变为生活服务与精神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由封闭式的服务方式变为开放式的服务方式。细化服务内容,做好“整合医疗资源,构建医疗保健网”、“整合社区行业资源,构建社区生活服务网”、“整合社区人才资源,构建社区志愿者扶助网”这三项资源整合工作,完善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学习活动服务、精神服务等四项服务内容。
三、老有所助需建立好帮扶机制
随着高龄老人、“空巢”、孤寡增多,目前,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重病导致经济压力大,看病难,子女不在身边,精神比较孤寂等,为此单位需要建立离退休人员困难帮扶机制,社区需要建立老年人的困难帮扶机制。探索帮扶的多种路径。主要通过困难补助,缓解经济压力,生活上多关怀,提供精神文化滋养。社区可对70岁以上、有特殊困难、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老人安装“家庭紧急呼叫系统”,以便老人在突发紧急情况时能得到及时救助。
四、开发“老龄人口红利”
“老龄人口红利”是指老年人口通过第二次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社会角色,从赋闲人员转变为有所作为的志愿者、工作者,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收获人口转型红利。从世界角度看,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都很重视这一块。
1.退休干部再就业可以补充人力资源的不足。退休干部已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学习、教育、培训,对其适时开发、合理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力资源的产出,延长其发挥作用的时间,又可消除他们的失落感和孤独感,有利于身心健康。
我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5%。也就是说,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4-2-1”的家庭阵型已成社会的主流。这种家庭模式表明一对夫妇要养4个老人和1个孩子,经济负担不可谓不重。另一方面,目前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许多子女不在老人身边,子女赡养老人往往“有心无力”。“养儿防老”的计划在大多数人那里,被宣告“靠不住”。
面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目前30岁~40岁年龄段的人,未来将会面临非常严峻的养老问题。体面的养老需要足够的财力支撑,你做好准备了吗?
靠社保养老只能解决温饱
退休后,究竟手上有多少钱才足够养老?一般来说,退休后每月收入能达到退休前每月收入的80%左右,就可基本维持老年基本生活所需,并保证一定的质量。
首先要了解一个指标――“养老金替代率”,它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标准之一,通常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上一年度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来获得。
眼下已经退休的父辈中,不少人的养老金替代率在80%~90%左右,这部分人退休后仍能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甚至还能有所提高。
但对于没有退休的人来说,前景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由政府管理,其运行方式包括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城镇职工有正常工作,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15年,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领取养老金的标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上年度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20%,另一部分是个人社保养老金账户余额的1/120。
按照这一标准测算,退休工资与退休前工资相比(养老金保障替代率)不足40%,不能满足人们的养老保障需求;而且退休前职工工资越高,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就越低,退休前后的生活反差就会越大。届时的退休养老金恐怕就只能够维持吃的需要了。
买商业养老保险势在必行
专家建议,完善的养老保障应该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比例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30%。二是企业为员工准备养老的企业年金,比例也是30%左右。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年金保险、基金、股票、银行储蓄、债券、房地产等金融工具或实物投资,这部分比例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40%。
虽然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保体系的支柱,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带有社会福利性质,但由于其保障水平不高,只能满足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企业年金一般由有能力的企业自愿建立,目前只有很少的企业职工能享受到。专家建议,想要过上优质体面的晚年生活,在制定自己的养老规划时,可考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以弥补社保的不足。
购买养老保险最大的好处是强迫储蓄,帮助年轻人及早建立人生财务规划,避免年轻时的过度消费,养老计划不会轻易改变。购买养老保险虽然收益不是最高,但收益稳定,风险较小。
此外,商业保险不局限于单一养老的功能,而是顺应市场补充了很多新功能,如:分红功能、最低保障收益、设立投资账户等。而且商业养老险在购买的同时还可附带很多其他功能的附加险,如医疗、意外、健康等,使消费者得到更全面的保障。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需求的不同侧重点去选择。
购买商业养老险6注意
1.保费支出应合理,年缴保费按照个人或家庭年收入的10%~15%为宜。
2.养老险抵御风险的功能较弱,建议搭配一些意外、住院门诊、重疾险等,这样才能基本上满足退休后的保障需要。
3.最好选择在规模较大值得信赖的公司购买。
4.如条件允许,最好尽早购买养老险。
对于商业养老保险,保险公司给付被保险人的养老金是根据保费复利计算产生的储蓄金额,因此,投保人年龄越小,储蓄的时间越长,缴纳的保费就相对越少。此外,消费者投保商业养老保险,年龄最好在50周岁以下,因为投保年龄超过50周岁,需缴付的保费比较高。
5.在缴费方式上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险种和方式。
商业养老保险有多种缴费方式,除了一次性趸缴外,还有3年缴、5年缴、10年缴、20年缴等方式,消费者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选择。缴费期限越短,缴纳的保费总额将越少。在经济宽裕的情况下,消费者可缩短缴费期限,这样比较省钱。
6.最好购买具有分红功能的商业养老保险。
当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利率的传统型养老险,预定年利率最高为2.5%;另一种是分红型养老险,养老金的多少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有一定关系。分红型养老险,将固定利率转变为浮动利率,其实际分红和结算利率视寿险公司的经营水平而定,不受保监会规定的年预定利率不超过2.5%的限制。
没有任何保险的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买保险建议
针对一些年轻时由于所处的社会阶层、家庭条件、养老意识等各种原因而没有任何基本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老人,建议如下:
1.可以考虑合作医疗或农村养老保险。这对以后最基本的生活有一定保障。
【关键词】商业保险 城镇化 社会保障
城镇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后我国持续拉动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城镇化使农民变为市民,这一变化无疑会刺激包括保险业在内的一系列行业领域的内在需求。其中,城镇化过程中商业保险开展的相对滞后构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
一、商业保险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人们所依赖的基本社会保障形式有着本质不同:在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们通过血缘、土地、亲族等方式形成了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型互助共同体,而商业保险则是与现代化、城镇化相伴而生的一种新型的保障形式。可以这样说,商业保险构成了现代城镇的基本生活方式,嵌入到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商业保险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
(一)城镇化进程拓展商业保险的范围与空间
(1)城镇化发展刺激了人们对商业保险的内在需求。城镇化与商业保险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质量越好,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就越强烈越迫切,所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越详细。
(2)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理财观念。消费习惯与风险意识的升级,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人口流动性大大提高,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风险保障体系开始弱化、解体。家庭风险保障逐步由商业保险所替代,
(3)商业保险代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质量和品质的提升。城镇化发展不仅着眼于农民身份的转变,而且还尤为关注保证城镇化的质量,不单单让农民变成市民,也要引导其融入到城镇生活方式,乃至城镇文化当中。
(二)商业保险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当前,城镇社会保障领域存在诸多尴尬与难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商业保险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缺位,实际上,商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和推动城镇化进程。
(1)商业保险有利于提升城镇的整体承载能力,城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变农民为市民,达到城镇化率的指标,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城镇化的质量或品质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居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2)商业保险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同时,城镇化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城镇商业保险的主要问题及其制度完善
尽管城镇化和商业保障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城镇商业保险刚刚起步,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功效,以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城镇化过程中商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强,社会保障滞后问题突出,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第二,很多录用农民工的企业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录用的农民工提供法定的保险,企业为员工缴纳工伤和医疗保险比例低。第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上有差距,时间长、跨度大、受益低、吸引力不大、国家补贴不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居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总之,目前城镇商业保险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也不够健全。
(二)进一步明确城镇化过程中商业保险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首先,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资金优势,为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成为一项关键性问题。应建立起多种资金渠道,吸引、鼓励各类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城镇化建设。其中,商业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稳定性强、期限长等特点,决定了商业保险业的资金供给和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具有很高程度的契合,可以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养老产业等方面的投资等多种形式支持城镇化的发展,促成双赢局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其次,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管理优势,提升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管理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地方政府并不是权力越大,管得越多越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这为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大力拓展商业保险业务的种类与范围,保险业有助于实现对政府责任的分担,缓解政府管理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
最后,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控险优势,促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和谐。城镇化促使原有的社区和家族结构最终解体,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创造积极条件改善民生和生存环境,提供日益多原化,个性化的保险保障,提高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促进城乡和谐。可以看到,商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在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保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等方面优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