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市场营销;教学

一、实施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注意的问题

(一)提升营销课程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以往营销课教学以传授专业技能为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老师应该讲授的内容。但其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讲究德才兼备,光靠思政课程进行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提升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营销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如何把课程思政融合到营销课程的教学中,如何通过营销教学,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营销课教师要有意识的提升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能力。

(二)自然而然的在营销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实施营销“课程思政”,切忌生搬硬套将思政内容搬入营销课堂,让学生觉得分不清上的是思政课还是营销课,要将思政元素同营销的教学内容相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在营销观念中讲到社会营销观念的时候,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识到树立正确观念的重要性。

(三)构建融于思政的营销课程体系

在教学大纲或者教学标准中,把思政教育目标列入营销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当中,针对营销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估中侧重对学生的品质、创新精神、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和考察。在教学任务的推进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政教育。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市场营销教学实践

(一)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目标中思政理念的体现

市场营销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营销专业技能之外,要培养学生具备职业素质和成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基本目标,通过学习掌握营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解决营销问题的能力,最终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学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思政理念的载体,之前有关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内容在专业教学中一定程度上是被淡化的,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内容和案例的选取彰显“课程思政”功能。

(三)在实践环节体现课程思政理念

高职的市场营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实践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践环节,通过一些任务的布置,让同学将课程思政元素落到实处。比如,在设计新产品的项目任务中,可以让同学进行新产品构思的时候,从为他人着想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去设计新产品,比如在营销策划环节,让同学将社会责任感融入策划当中。

(四)在教学评价中体现“思政元素”

教学评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围绕“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要求市场营销课程不仅考察学生对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进行过程型评价,考察其价值观和职业品质,并且在中和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通过“课程思政”体系下的课程评价,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考察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意志品质。在教学评价中采取过程型考核,适当把课程思政内容量化进考核体系,从而使课程思政能够有效的贯彻实施。

三、润物无声的教育

(一)利用榜样的力量体现“课程思政”

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找几个商业人物作为榜样进行分析,分析其具备什么样的特质,这些特质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去提高的。并且让学生把找到的商业人物进行演示,通过演示来影响更多的同学。这些人物中有的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有的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和健全学生人格美德的效果。

(二)教师以身作则

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坚定立场,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受到老师的言传身教,而具有爱岗敬业的特质,有为他人着想的利他精神,有强烈的责任心,用行动感染学生,让思政教育进专业课堂保质保量。除了以身作则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寻找一些典型的融入思政的案例,比如华为的商业案例,通过分析探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等。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分析

党的十七大会议提出: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支柱,其思想政治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改革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实行专业技能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专业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一、构建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一)明确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要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课程,加强高职学生思政教育,逐步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技能强、思想政治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并围绕教育目标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如把思政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等。

(二)充分利用思政资源,完善思政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要重视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纳入到教学工作中,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教育计划,并严格执行。要想真正强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内容,编制专业的思政教育教材。高职院校应利用网络和人脉,不断搜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整合利用资源,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介绍、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利用政治课、历史课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此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还包括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就业指导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日后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思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思政工作人员作为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包括政治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首先,加强思政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思政教育人员要用、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思想武装自己,同时院校还应加强思政教育人员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培训,切实提高思政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其次,思政教育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最后,实行考核及激励机制,激励思政教育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努力工作。

二、采取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一)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把思政教育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来说,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及时发现学生的就业困扰和难题,采取有效措施(如交谈、用典型案例鼓励学生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积极开展关于“就业”的一系列活动,如辩论赛、社团活动等。此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来校举行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竞争意识,并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参观。

(二)把多媒体运用到思政教育中。

多媒体具有视听、搜索等功能,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等多项功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现场直播十会议等。同时在政治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多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思政教育要与生活及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思政教育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要把最新热点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同时还应多开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还应加强与社会、家庭的合作,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思政教育评价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成绩进行评价外,更要对学生的平时表现、思政状态、思政教育等进行评价,提高思政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为下次思政教育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评价方式要多样,除了老师评价外,还可引导学生互评和自评,让学生深入地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此外,评价一般采取正面形式,多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把思政教育纳入教学工作体系中,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资源,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手段,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沟通协作,切实提高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载体合力

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日益普及,现在先进的媒体传播效果是新媒体载体合力的结果。新媒体时代,其信息的传播具有超时空性,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媒体传播似乎还是有点滞后,另外,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应用上的投入力度还是比较欠缺的,不利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升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常常受限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不能很好的将思想教育的价值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具体的新闻报道,阐述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

一、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载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明显的条块离散与分割状态

从根本上说,思政教育本身是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及动态性的一个特殊生态系统。该过程并非仅仅是采用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方式就能提升教育效果。每一个思政教育载体力量条块分割都非常显著,且彼此配合与呼应极为匮乏,一般会表现出无序、自发等分崩离析的状态,缺乏合理的结构分布[1]。

(二)随意应用载体与盲目跟风

尽管现阶段学术界逐渐意识到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地位,然而,因为在研究思政教育载体方面依旧比较落后,再加上欠缺思政教育载体实际应用能力,对发挥思政教育载体功能产生很大影响,这些在实际应用新媒体上充分表现出来,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比较热衷于讨论互联网中比较流行的话题或者视频,并不会深入性讲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三)不够重视思政教育中新媒体载体的重要作用

由于新媒体的特点是快捷传播、检索方便、交互性传播等,所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被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然而,很多人淡化了技术投资新媒体及更新观念,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会存在很多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下形成思政载体合力的措施及途径

(一)构建互联网教学资源中心与教学平台,完善设计思政学习资源

就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环节来说,必须对传统思政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演绎,发挥理论灌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学方法领域,应该对多媒体技术予以有效应用,增加思政教育理论灌输的创新性与新颖化,而且还要设计出完善的思政学习资源,而主干内容、扩展内容、辅助内容共同组成思政学习资源。思政教育理论是主干内容的根本,包括马列理论,思想、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相关课程。根据思政理论特征,在互联网中通过图像、文本、音频、图形及视频等方式将其凸显出来,以情趣取代枯燥,尽可能时期成为高校生自觉接受思政相关知识的主课堂和主阵地。思政学习辅导内容有背景知识评述、知识介绍、知识阐述等,比方说教案、典型案例及链接网站等[2]。此外,扩展内容则主要有帮助、指导、讨论及测试等,像优秀成果、新观点及名师讲座等。对思政学习资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实现思政教育的高效性。

(二)创建校园特色网站,提升思政教育辐射力

思政教育教学中,导航系统指的是路径指引、内容检索,和学生共享校园体制要素与物质要素,这就需要打造极具特色的校园网站,比如,在本校互联网中构建视频新闻及图片鉴赏等,能够以视觉出击方式直观的展现出静态的建筑风格与学院风貌,对该校精神和文化进行有效传递。点击图片,可以以其超语言性与直观性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情操等产生影响,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对学生理性具有启迪作用,督促学生修身立德。

(三)利用网络优势,搭建教育新平台

对比传统的传媒,网络传媒无疑具有更加快速,更加广泛的新特点。对于这种新的网络传媒,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些优势,让这些优势为思政教育来服务。第一,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思想上达到这个认识,认识到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必然性。根据网络传媒的特点认真思考,积极研究新型教育的工作方法,将教育工作方法优化。第二,利用新型网络传媒进行思政教育,并不是说就把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完全摒弃,而是要将他们与新型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个、方式更加完善。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住新型传媒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将他们完美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型传媒思想教育。

(四)将新媒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高校生精神升华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部分,而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课外活动,开展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与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美化高校生行为、净化学生心灵等具有重要作用。建设高校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纳入新媒体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内涵予以不断拓展,进一步延伸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功能。应该实现高校生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多渠道、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思政教育的协调性与完善性,实现高校生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为高校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3],例如,应该在校园学术讲座、娱乐活动、游戏竞技及辩论演讲等活动中,凸显高校生风采,在互联网中及时更新这些突出高校精神的相关素材,使其成为高校师生点击的目标,一方面将榜样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该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高雅、健康的人格。

三、结语

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跟得上新媒体传播速度的步伐。现在的媒体传播大都采用载体合力的方式进行信息整合、传递和回馈,新媒体载体合力,能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多个传播平台共同分享,使得传播信息更加具有全面覆盖,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不同平台,如:网络、手机、虚拟空间等进行信息获取,同时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参与进来。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本文结合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闻报道,来探索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14-185

[2]刘景龙.增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65-166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政“基础课”专题模块 教学模式 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同于一般本、专科大学,是具有一定特质的高等教育类型,它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特定的知识、能力结构,强调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关键能力。但目前高职教学内容主线基本是延续传统的“三段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缺乏课程开发与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适应社会建设第一线工作的技能不足,学生的职业意识不高。“老三段”的课程设置模式难以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高职思政”)“基础课”,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提高学生适应实践岗位的关键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企业、社会岗位的工作要求探索高职思政“基础课”的专题模块教学模式是高职思政课教学与其他一般专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思政“基础课”教学效率,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高职思政“基础课”专题模块教学模式的内涵

1.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模式是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方法及其评价体系等的特定组合形式,即教学模式是由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和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特定的组合方法。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它既能丰富教学理论,更新教学思想和观念;又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教学范型,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直接功效。高职思政“基础课”专题模块的构建从课程观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方法的探索等方面突破了思想品德课程传统灌输的教学模式。

2.高职思政“基础课”专题模块教学模式的内涵。高职思政“基础课”专题模块教学模式的内涵,集中体现在“模块”和“专题”两个方面。一方面,“模块”实质是树立全新的高职思政“基础课”课程观,思想道德修养课或思想品德课是学生从小上学就被灌输的东西,怎样使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从中受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强制灌输就能解决的,如果强制灌输可能会导致学生逆反。通过高职思政“基础课”的教学使大学生注重自身修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强调课程开发,树立新的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教育观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等方面认识所形成的关于课程的基本观点和一般看法,即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课程,如何处理课程领域诸多关系的看法,它是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将高职思政“基础课”开发成最好的课程,就是使高职思政“基础课”在传统强调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基础上,担当起培养训练学生适应社会岗位所必需的关键能力的任务,其中的关键能力即学生对信息或问题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虽然高职思政“基础课”不涉及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但能力不同于操作技能,职业能力强调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对于现代工作而言,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作为高职思政“基础课”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构建高职思政“基础课”模块就是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打包教学任务。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并融于高职思政“基础课”的教学中。

另一方面,“专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实施环节,采纳具体的方法实现“模块”任务包的任务,结合授课学生的专业及预备职业的特点,将每个模块具体地细化,针对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用具体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符合认知规律的先进教法与学法,同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讨论分析。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由教师总结讲解。演讲。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稿子;或是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有感而发即兴演讲,教师最后进行综合评价。问题学习。可以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问题,教师来回答;也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学生课后自学。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讲授”主体变成“引导”主体,学生由被动“听”“看”为主变成以主动“想”“说”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端正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及职业意识,锻炼学生思考、学习、表达等能力。

二、高职思政“基础课”专题模块的构建

第一模块为适应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主要涉及教材绪论部分内容,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确认识与分析生活学习环境的方法,体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作用,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上大学?大学学什么?怎样读大学?该模块开设两个专题:其一,认识大学,正视自我(2学时),主要采纳的方法是学生主体讲述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的感受,再由教师做总结,解答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合理释放来自环境的压力或内心不良的情绪,给予学生安慰、激励。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引导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的目的。其二,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塑造全新的自我(2学时),在大学如何学习的问题是大一新生的空白,到底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新生的脑子里还是有疑问的,所以这个专题适合采纳案例教学,尤其是学校典型的学生例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教师要结合每个专业的特点选择学校的典型,以客观发生过的事实督促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重塑自我的勇气,也可以请已毕业大学生与新生做现场互动交流。

第二模块为人生观教育。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人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初步的思考和设计,使学生端正做人做事的态度,体会学习生活的技巧。该模块设立“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协调身心关系,学会人际交往”“树立理想信念,创造人生价值”三个专题,计划6学时。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观看音像资料短片)、调查法、问题讨论等方法,涉及第二章、第三章内容。

第三模块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任务在于调动学生心底的爱国情感,深刻体会何为爱国主义,激励学生明确历史使命,从自身出发积极实践爱国行为。设立一个专题“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2学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这个专题中要学生回顾历史(如中国的)、正视现在(当今我国的建设及我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让“90后”的学生真正感悟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一些史料和新闻资料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并以即兴演讲的方式让学生谈论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主要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第一章、第三章的明确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的部分内容和第七章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的部分内容。

第四模块为社会道德观教育。该模块主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道理。以公德、孝德、职业道德(主要放在第五模块)为线索展开,设立“加强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培育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诚信品质”三个专题,计划6学时。该模块内容涉及教材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内容。主要采纳调查法、问题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第五模块为职业教育。主要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高职生学习必须面向职业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锻炼学生求职择业的能力。该模块设立两个专题:专题一为培养职业学习意识,增强就业信心,侧重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和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采纳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等方法。专题二为掌握就业技巧,科学设计职业生涯,侧重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劳动法、合同法和创业教育,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调查分析等方法。两个专题计划6学时,主要涉及教材第六章的内容。

第六模块为法制观教育。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制度,增加学生的法律常识,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设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学习实体法律制度,保护公民权益”“学习程序法律制度,学会科学维权”等三个专题,计划6学时,具体采纳模拟法庭、案例教学、课下阅读等方法。

三、高职思政“基础课”专题模块教学模式实施中的几点注意

1.教材问题。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没有成熟的适合高职院校的模块化教材及教参,进行“模块”抽象时必须严格尊重教材,需要教师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可行的原则编写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现实、学生实际组织模块教学。

2.教学设施。专题模块教学模式更多体现学做合一的理念,需要模拟或真实的教学情境,这对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尝试将高职思政“基础课”教学与学生实习车间的课程实习、岗位实习相结合,实现高职思政“基础课”理实一体化教学。虽然高职院校有这个尝试的可能性,但实施起来还是有较大的困难。另外,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廉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一、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的重要性

在相对权力行使的配套及监督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部分领导干部面对物质利益诱惑丧失了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和抵制力,堕入了腐败的漩涡中。这使得腐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块抛之不去的毒瘤。近年来,新闻媒体曝光了社会生活多方面的腐败问题,如:行败、医疗腐败、学术腐败、足球腐败、彩票腐败等等,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越反腐败,腐败越严重。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漠视腐败问题,甚至有些同学将一些腐败蛀虫视为偶像。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明确了抑制腐败要从学生抓起。大学生是国家和党事业的继承人,而强调大学生的廉政教育是我们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并从源头上积极探索惩治、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因此,以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担当起廉政教育重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为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层次后备力量,他们是否具有廉政品质直接决定着党的前途,直接影响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同时塑造良好廉政品质,做正直的人,走正确的路,这也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就是为即将成为规范权力运行者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名利观,增强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廉政教育引起了各高校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大学生廉政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也仅仅才两到三年的时间。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在“基础课”课堂教学中留出2个学时作为专题系统讲解,另外注意在职业教育和法律教育2个板块中强调一下廉政教育。而实践课堂开展主要是通过图片宣传和讲座的形式引起了大学生对廉政教育的关注,使得他们获得了一些廉政知识。虽然取得了一些好的收益,但是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现归纳如下。

1.缺乏科学统一的知识理论体系

目前“基础课”相关教材中找不到关于廉政教育的知识体系。因此,授课内容缺乏统一的相关理论概念,教师授课的内容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收集材料备课。为了在教学中不扰乱学生思维,教师对知识理论问题一般是简单介绍或者回避。仅能依靠单纯的个案讲授式教学。这使得学生对“基础课”中廉政教育的学习停留于肤浅的感性思维,无法达到理性思维高度。同时也难以让他们掌握科学分析社会腐败问题的方法。

2.廉洁教育教学方法老套,难以产生教学共鸣

这表现在:第一,缺乏材,使得教师不能把握廉政教育相关概念给予科学的界定,会让学生产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感觉。第二,在案例选择上,一部分教师对一些社会典型案例避而不讲,过多的停留于古代或者20世纪80年代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毕竟和现在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听了会产生内容陈旧的感觉,无法使他们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第三,部分教师不注意自己情感控制,过度夸大社会阴暗面,给学生产生社会已病入膏肓的错觉,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第四,讲座和专题报告主要依靠校内教职工开展,校园空间的有限性和传授者的单一性,使得教学形式比较简单,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3.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受限缺乏吸引力

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限制了“基础课”廉洁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由于经费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课”廉洁教育实践课只能封闭在校园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基本就是图片宣传和知识竞赛。由于无法利用到优质的社会资源,造成了实践课形式化,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感,其效果欠佳。

三、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的对策

1.构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中的廉政教育知识板块

将廉政教育纳入“基础课”教育教学计划,就要在教材中确立它的教育地位,应该在“基础课”教材中编写相关知识内容。对于廉政知识的编写需要注意如下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教育部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07]4号)文件中指出的: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国敬业的职业观念。其次,要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基础课”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材体系,廉政教育要始终明确它的主线地位。再次,廉政教育要有科学的逻辑体系。如科学的基本内涵界定、意思的阐述以及基本知识板块的构成。让学生能通过准确掌握这些概念,形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即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提炼表述,又要注意配套教材中案例选择贴近大学生、贴近社会生活、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同时注意对现实意义重大的案例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归纳分析。

2.加强“基础课”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加大“基础课”廉政教育的科研力度

作为涉及社会敏感问题的廉政教育给“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大挑战。整个教育过程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需要教师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知识,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感染力强的语言表达。因而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来提升自己,以求达到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观点分析腐败现象,用生动的教学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廉政价值观的教学目的。同时,廉政教育进“基础课”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去解决,必要的科研是廉政教育在“基础课”中发展的有力保障。  3.开展多种类型的“基础课”廉政教育课堂教学

要完成廉政教育进头脑这个目标,课堂教育是重中之重。一堂精彩的课给人的启发有可能是终身的。对于“基础课”课堂的廉政教育来讲,要克服课时有限和教学内容不统一的问题,就要在广泛选材、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以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这些手段的运用不是简单的采用,而是要围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这个中心主题。因此,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这里简单归纳如下:第一,要注意视频材料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实事重大的,点评科学合理的,贴近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视频材料。第二,对于廉政教育讨论式教学,因为涉及社会敏感问题,学生积极性比较高,思维开阔,但也比较极端。所以,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否则前功尽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我立场要坚定,对学生的讨论要做事先的思考,在广泛收集整理依据基础上以精典的点评来应对学生可能的提问。第三,情景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在对一些社会腐败现象的思考上,编写一些短小的(一般5~10分钟)小品,事先选择学生排练。学生在这种演练过程中自身会有积极的思考,而观看的学生更是对这种同学亲力亲为的演示有强烈的兴趣,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当然,最后教师精典的点评是点睛之笔。第四,聘请社会人事给学生开办讲座和专题报告,以增强内容的广泛性和具体性,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4.必要的经费支持,开展形式丰富的“基础课”廉政教育实践教学

在形式丰富的“基础课”廉政教育实践教学中,社会实践教学(如,旁听反腐案件庭审、参观监狱)是最具说服力的方式。它为学生从社会角度认识防腐拒腐的重要性提供了最直接的教育平台。但这需要必要的经费作为支持,因此适当的经费投入是为社会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