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医院系统解决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智慧医疗;居民需求;满意度;需求度
中图分类号:D66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78-03
引言
智慧医疗简称WIT120,是指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1]。智慧医疗缘起于IBM在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高级表现形态,脱离不了“物联网”[2]。IBM倡导的智慧医疗是面向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等多个方面的大健康体系,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三部分组成,具有互联、协作、预防、普及、创新、可靠的优点[3]。
自IBM提出智慧医疗理念后,美国、韩国、日本、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相关规划,中国智慧医疗的发展也紧跟时代潮流,快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试行版)》、《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规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以及“中国智慧医疗发展应用论坛”与“全国500家县级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大会”的召开,为中国智慧医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宏观引导与推动作用。
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193个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4]。青岛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近期在智慧医疗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2年青岛联通“3G与定制式服务推进青岛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建成;2013年崂山区提出重点建设智慧医疗;2014年崂山区建成区域PACS影像远程会诊平台;2015年5月平度引进智慧医疗设备,刷卡即可体检;2015年6月百洋健康网推出智慧医疗移动终端“易复诊”系统;2015年7月市妇儿医院上线“区域诊疗一卡通”;同年10月,市立医院与青岛银行签约合作,打造该院的“一卡通”平台。为进一步指导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2016年1月8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了《青岛市“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计划(2016―2020年)》。此后,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更加紧锣密鼓。截至2016年4月,山东省青岛胶州市胶北街道已建成20多个“健康小屋”;中国联通已在医疗行业通过“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带动全市15家三甲医院、区市重点医院的1.6万名职工使用青岛联通4G业务。
智慧医疗意味着将给居民带来更便捷、更便宜、更全面的医疗服务[5],其最终的服务对象就是病患以及有健康需求的居民,因此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6]。左秀然等人就武汉市中心医院智慧医疗创新应用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7]。调查青岛市居民智慧医疗服务需求,并以此为中心开展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的思路是正确。
一、数据获取
为解决当前最急迫的医疗问题,准确引领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前进方向、详细了解市民最切实的医疗需求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智慧医疗发展的正途。
(一)问卷设计
本文以青岛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设计的青岛市居民智慧医疗服务需求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市民的基本信息、对当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智慧医疗背景下的新医疗需求。
市民基本信息主要包含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是否参加医疗保险以及对智慧医疗的了解度。对当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主要针对就医便捷性、安全性、有效性、廉价性、规范性的考察,涉及挂号、就医、取药等环节的等待时间、医患关系、服务态度、诊治质量、医院卫生条件、药物安全性、医疗报销等。智慧医疗下的新需求,主要测评人们对当前就医环境下还未大面积实施或者还未出现的医疗资源的需求度,从保健与治疗两个方面展开,包括佩戴电子设备管理自身健康、自助体检、定制饮食方案、保健视频、自动求救、在线研讨救治、规范网上售药渠道、统一调度资源应对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其他需求等9个题项。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2016年7月5日―7月16日对青岛市居民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随机调查方法,在社区、医院、购物广场等公共场所发放问卷400份,实际收回问卷392份,有效问卷362份。调查对象来源广泛,男女比例较为均衡,男性约占55%,女性约占45%,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各年龄段、各文化程度、各收入层的人群,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见图1―4。
二、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收回的362份有效问卷中,90.61%的样本数据显示已参加各类型的医疗保险,近1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虽低于我国公布的医保覆盖率的95%,但也已经达到了全民医保的标准。调查数据所反映青岛市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并不高,这可能与样本容量较小有关,也可能青岛市居民医保覆盖率确实不足95%。总之,问卷调查所得的样本数据虽然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的青岛市居民医保覆盖率,但与之相差不大。
谈及对“智慧医疗”的了解,仅有10%的居民表示知晓、了解;约20%的居民表示听说过智慧医疗,但并不清楚其内涵;另外还有70%的居民表示不清楚什么是智慧医疗,其中有30%的居民表示完全不知道“智慧医疗”。这表明,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虽然已经开展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民众对此并不知晓,这一方面与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政策不足、宣传不充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内容相关。智慧医疗建设要落到实处,必须从解决居民最需要解决的医疗问题开始。
(一)居民对当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居民对当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调查,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让被调查者对各项指标从1―5进行打分,分值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1代表完全不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
统计收回的362份问卷,结果如表1所示,发现居民对当前的医疗费用最为不满,近40%的居民直接表示医疗费用高;其次是医药报销的流程问题,约32%的受访者表示医药报销流程复杂、烦琐,涉及到的部门多,其中14%的受访者对该现状表示完全不满意;医药报销比例问题,是居民直接表示不满的第三大问题,约29%的居民表示医药报销比例需进一步扩大;另外,挂号、就诊等待时间这两项指标,居民的不满度也较高,均超过25%。
总之,就本次总体调查结果来看,青岛市居民对于目前的医疗服务在许多方面存在诸多不满,主要是:医疗费用、医药报销比例、医疗保险费用、就诊等待时间、医药报销流程、挂号等待时间、就医环节简洁性、取药等待时间、药物有效性等这些方面亟须大幅改进与提升;医患关系、疾病误诊率、医院服务态度、诊治质量这四个方面的满意度过半,但仍需提高服务质量;医疗器械消毒、公共区域卫生条件、用药安全性这三项指标是目前居民满意度最高的,满意度在60%―70%之间,可见仍有提升空间。
(二)智慧医疗环境下居民新医疗需求分析
居民对智慧医疗环境下居民新医疗需求调查,形式与居民对当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调查相同,也是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让被调查者对各项指标从1―5进行打分,分值越高代表需求度越高,1代表完全不需要,5表示非常需要。
通过表2居民对新医疗服务的需求度汇总表可以看出,对智慧医疗背景下所产生的新型医疗服务,青岛市居民都有较高的需求度。特别是统一调度资源应对卫生事件、规范网上售药渠道这两项,直接表示需要的居民比例超过了63%,是青岛市居民最希望、最需要实现的服务。量身定制饮食方案、远程医疗、手机定位自动求救这三项服务的需求度也较高,需求比例均超过50%,也是居民十分需要的服务。其他的,借助电子设备自助体检、有效的保健运动视频、佩戴电子设备管理自身健康等,居民直接表示需要的比例稍低,在40%左右,但依旧在市民需求之列。
图5 表明的是新医疗服务的总体需求度均值,可见青岛市居民对本文所给出的八项新型医疗服务虽需求程度不一,但总体看来均有需求。统一调度资源应对卫生事件、规范网上售药渠道是需求度最大的两项服务,均值超过3.80;借助电子设备自助体检、有效的保健运动视频、佩戴电子设备管理自身健康是需求度最低的三项服务,但需求度均值都大于3,表明市民对这些服务也是有一定需求的。
三、结论
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在方便居民就医、助力居民保健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居民对当下的医疗服务总体满意度相对较高;但医疗费用高、医药报销流程复杂、医药报销比例小、挂号难等问题依旧是青岛市居民的心头大患,市民渴望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智慧医疗背景下,市民对的新医疗服务的需求度总体较高,各项服务都需要长足发展。统一调度资源应对紧急卫生事件、规范网上售药渠道作为当下青岛市居民最希望、最需要实现的两项医疗服务,需要格外注重,侧重资源优先发展。
融合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科技的智慧医疗,不仅能够帮助解决当前的就医难题,而且还能为居民带来更便捷、更便宜、更全面的医疗服务,是医疗改革发展的正途。但智慧医疗建设的成果如何,还要看其建设过程中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是否不断察知居民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 本期专论导读[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6):1.
[2] 曹剑峰,范启勇.漫谈“智慧医疗”[J].上海信息化,2011,(3):26-28.
[3] 本期专论导读[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12):1.
[4] 李萍,严魁.从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实践看智慧城市建设[J].移动通信,2014,(9):48-51.
[5] 方媛,林德南.智慧医疗研究综述[J].新经济,2014,(19):70-72.
根据《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近3亿人口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患者达1.6亿,慢性病患者2.8亿,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不仅如此,我国在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占全部医疗支出的70%。如果健康管理能够有效实施,慢性病对中国国民健康的危害将有效得到控制,而且每年还将节省千亿元级别的医疗费用。
此外,自2009年我国颁布 “新医改”指导意见,提出了“公共医疗卫生要以预防为主”的要求,仿佛也给健康管理市场打了一支强心针。
“未病”先治
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带着“猪鼻子”的人。——1月中旬,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爆表,达到1000,而我国中东部地区也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医院里呼吸科就诊人数暴增,记者在淘宝搜索“PM2.5口罩”时发现,以前无人问津的劳保用品店客服已经无暇回复咨询,本来只卖两、三元的口罩一下子涨到20多元还一直卖断了货,几乎每一笔交易都会一次买5~10个。
“很难说这些口罩就一定有用,但至少求个心理安慰,而且多少能过滤掉一些尘土吧。”购买评论里,有不少买家表示,谁也不想因此得病,只能想方设法防患于未然。
其实,这就是中医里所谓的“治未病”——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而用更现代的说法,就是“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东软集团副总裁卢朝霞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专访时谈到,由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恶化,很多人都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比起得了病再去医治,现在的老百姓越来越希望打好预防保卫战。而数字化技术与现代健康管理知识相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疾病的预防与监测”。
以PM2.5为例,现在大多数人只是遇到雾霾天才急匆匆地买一只口罩戴起来,但如果利用数字化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系统将汇总气象部门的数据,当可能出现雾霾天气时,对有呼吸系统疾病史,或者容易对粉尘产生反应的过敏体质人群发出有针对性的提醒,让他们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同时健康管理系统还会监测用户的身体状况,一旦用户因此引发疾病,就可以根据用户以往的疾病史、过敏史等快速为用户选择合适的药品,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帮助用户通过线上诊断、网上预约挂号等方式寻医问药。
“现代的数字化健康管理集合了监测、预防、医疗、保健等服务内容,并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一些医疗设备终端相结合,让普通老百姓可以在家中能及时、实时地体验健康管理服务,也可以通过交互性、多媒体化的服务加强对老年人的监管。”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CTO单日强介绍说。
比如,移动终端24小时监测身体健康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视频随时接受私人医生的问诊,与健康管理机构合作的大型医院已经可以让百姓实现移动网络预约挂号,而已经推广多年的电子病历可以让医生通过移动终端资料,迅速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经过等。
抢滩市场
巨大的市场自然吸引各大IT厂商的投入。其中,电子病历作为健康档案的一种,涉及移动互联、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成为IT厂商、医院最为关注,研发最成熟的健康医疗管理解决方案。
电子病历是健康管理中重要的一环,IDC预测:2013年电子病历在大型医院将更加深入应用,同时在中小医院开始建设。而点子病历使用水平的提升,将推动医院系统集成和BI的发展。
“电子病历是对生病情况的记录数据,健康档案是长期对身体各项指标的总和记录,对于疾病的预防更是起到关键作用,这也是IBM云计算注重应用的主要方面。”IBM云计算技术资深架构师李明喆表示,电子病历可以代替纸质病历,便于医生查看病患的健康管理指标与病历。
为了抢占市场,NEC基于已有的病人信息管理系统,又在2012年推出了移动医疗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等技术,让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实现互动。
同时,NEC还与贵州等地的医院合作,试点部署了移动医疗信息系统。“我们面对慢性病人时,手持终端里能够看到他们的详细病历,确实提高了诊治的效率。”贵州遵义医院的一名医生向记者表示,“用移动终端可以查房,在移动终端上能清楚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入院后的所有化验、影像检查,而平常患者最常问的费用问题,通过移动终端能精确到每一笔细账的使用情况”。
“很多企业都看到了健康管理领域的巨大市场,东软也已经把健康云定位为我们的五大业务之一。”卢朝霞介绍说,东软计划打造面向健康管理与服务领域的生态系统,并推动“熙康计划”。据悉,熙康计划包括与三甲医院合资,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熙康健康管理中心服务网络,为熙康会员提供体检、健康状况评估、与健康顾问交流、运动方案设计与指导等服务;熙康健康网能够连接熙康终端,动态收集个人健康与运动信息,干预会员的健康行动,传播健康信息的基础网络,会员可以通过电脑、腕表、益体机来获取熙康健康云平台的服务;而熙康健康云平台则负责支持熙康系统运行的数据中心、会员健康的监控与管理中心,以及第三方认证的软件销售和下载管理。
除了东软,在国内还有很多IT企业杀进健康云、医疗云市场,如华胜天成、浪潮等。
当然,数字化的健康管理带来的便利与终端应用不止如此。除了传统的具有医疗背景的IT公司进入健康管理领域,互联网企业也在近两年加入拼杀。
Google已经与IBM在健康管理领域展开合作, IBM开发的软件将会与Google的“Google Health”网站服务相结合,提高健康管理的便利性。同时,继搜狐、新浪之后,2012年,腾讯也宣布进军健康管理领域,与“好大夫”合作,主攻在线问诊、预约加号等服务市场。
但是,据记者调查,如此大的市场潜力与产业布局,目前在我国真正应用到数字化健康管理的个人寥寥无几。“厂商首先会同社区、大企业、医疗机构合作,也就是B2B的合作模式,即使他们也标榜B2C,但是,真正通过B2C模式挣钱的并不多。”一位IT企业高管透露。
普及难题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元,如果按照本世纪前10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年均增长超过10%的速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
“但真正数字化的健康管理目前还无法做强做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实力。”单日强说,数字化的健康管理不是提供一款产品或一个解决方案,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云平台,打通数字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这个环节中,数据收集与分析很重要,因为只有具备这两个环节,才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与精准的治疗建议。“但给服务提供商同时套上卫生保健资源和信息技术背景两个限制条件之后,剩下的企业屈指可数。”
对此,301医院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也表示,真正的电子病历是把医院和医疗相关的所有环节,比如病人的检查、化验、手术记录等所有信息电子化,并集成在一起。“电子病历是病人所有信息的集成,不是说哪个医院上了一个系统就是电子病历了。”
除此之外,更加让用户烦心的还是数字化健康管理的价格问题。
记者进入东软集团熙康网熙康腕表的淘宝官方店页面,熙康健行者腕表(套装版)售价2680元,这相当于商场里一块中高端手表的价格——而成交记录仅有一人。而另据了解,熙康腕表采用SIM卡数据传输并不支持Wi-Fi,如果用户上传或下载数据、音频等资料到熙康云平台,一个月会产生约100M的流量。按照北京移动的收费标准,如果不办理套餐业务,1M流量价格约为10元,100M就是1000元;而如果办理150M的套餐,每个月则需要20元。
“提供医疗设备的公司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研发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但这些都需要网络通信、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撑,有了这些技术的包装,自然而然会使消费者手中的健康管理终端成为高附加值产品。”NEC云终端事业部资深经理岩崎诚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另外,与美国不同,在我国健康管理费用并不被列入医保报销的范围,健康管理方面的全部支出都要由用户个人承担支付,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每月多出几百甚至几千元的支出。相比偶尔生病,还能够报销,健康管理的费用明显高出许多。
“我们现在的定位只能是高端客户、大型企业、社区及房地产公司。”卢朝霞无耐地说。虽然,东软集团表示,未来一定会把数字健康服务与产品扩展到普通老百姓的身上,但现阶段,让企业更好发展、存活才是关键。据记者走访,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数字化健康管理企业全部都定位高端用户,没有一家关注中低端市场。
除此之外,产业链不完善,无法对需要就医的病患进行持续的关注,也是数字健康管理无法大范围普及的主要原因。“国内优秀的医疗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大型国有医疗机构手里,而大部分中小型健康管理企业要想与国有企业合作并不容易。”卢朝霞说。
“健康管理服务可以说是大医院的鸡肋,他们代表国家临床医学发展水平,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疑难复杂危重疾病上,很难再分出精力从事健康管理业务。”自2000年就开始探索健康管理实践的中国石油中心医院院长姜杉表示。
而体验过数字化健康管理的用户也表示:“我感觉不太靠谱,一旦查出健康问题,很少有服务商进行后续的跟踪或者提供与医院的互动措施。这种服务做为日常身体监测还好,如果生了病还得靠医院。”。
其实,就算医疗数据可以上传,无论在多么安全的环境下,还是有很多人担心隐私泄露等问题,不愿意把个人数据上传到健康管理的云数据中心。另外,“在医疗制度上,如果消费者采用的是非标准医疗设备,那么通过这些设备采集到的医疗数据在很多国家也是不允许使用的,这也使很多医疗数据即使传到健康云平台上时也难以处理。”岩崎诚指出。
寻求突破口
“我们正在努力让产品价格更贴近普通百姓。东软正在研发可以通过Wi-Fi或其他方式传输数据的产品,降低使用成本。”单日强说。
为了完善产业链,对用户后期的医疗环节形成持续的服务,东软集团已与5000多家医院和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比如东软与沈阳的盛京医院达成合作,熙康的会员到盛京医院就医,医生就可以看到他的全部数据资料,如果需要后续医疗,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咨询专家,或者直接在东软的合作医院预约挂号、就诊,诊断数据也会进入熙康云平台,成为日后提供健康管理的分析数据。”
不仅东软,NEC、IBM、英特尔等也分别与国内养老、医疗机构合作,将技术结合实体,打造闭合的健康管理产业链。
而为了解决通信协议不统一导致的数据传输和使用问题,2010年8月,以英特尔为首的一大批医疗技术公司、医疗服务团体与医疗设备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康体佳健康联盟”(Continua Health Alliance),其中包括联想、爱康国宾、东软、好医生、磐仪、研祥、用友医疗等在内的24家中国公司。
“我们看好中国市场,也认为中国将引领医疗信息行业的发展。”英特尔公司销售与市场营销部高管表示,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家用及基础医疗设备与信息化设备(如手机、个人电脑、各类网络终端、机顶盒等)在各种通讯方式(如蓝牙,USB,无线网络等)下的通讯协议标准;验证和推广相关通讯协议标准;建立个人健康管理的产业联盟;协调并联合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成员共同促进个人健康管理的发展;帮助联盟成员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等。
“但这些都只是杯水车薪。” 卢朝霞说,“我们仍无法像国外那样,由保险公司为健康管理买单,而这是健康管理无法普及的最大问题,所以希望政府的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给予健康管理充分的重视,促进健康管理机构与国有大医院的合作,共同打造完善的健康医疗产业链。”
同时,IDC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私营医院和外商投资医院将在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目前,在深圳及其周边城市,民营医院数量较多,而内地的民营或者外资医院大多是专科医院且数量较少。为了补充医疗服务的不足,卫生部政策鼓励非公医院的发展。非公医院的发展,将会带动医院信息系统、保险系统和客户服务信息系统等的发展。
而对于一直困扰健康管理产业的标准问题,此前就有人大代表提议,将健康管理纳入法律范畴,规范健康管理市场,完善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并实施项目带动、社区带动营造全民关注健康管理的氛围。
更有代表认为,目前卫生部职能主要为卫生和医疗服务管理,公民健康管理并未完全正式纳入卫生部职能范围,但医改重点就是推进健康管理,这有利于追踪传染性疾病和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亚健康问题,因此建议将健康管理纳入卫生部职能。
链接
IBM
战略:倡导智慧医疗理念,希望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建立健康信息整合平台,使服务机构业务流程可以整合,医疗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跨医疗机构可以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民就诊模式。
具体措施:2011年,IBM与广东省中医院联合宣布临床科研整合平台CHAS,推动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
2010年,IBM中国研究院与北大人民医院合作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门户和基于循证医学的个人健康管理原型系统。
2009年,IBM与谷歌签约,IBM为谷歌提供一款新的健康记录管理软件。
NEC
战略:推出养老、社区、医院相连接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应用云计算的老人远程监控服务系统、远程医疗服务、居家老人护理服务。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各类医疗机构间的医疗图像、电子病历、数据共享。
具体措施:2012年,NEC与汇晨养老机构合作,开发智能老年公寓管理系统,NEC向汇晨养老机构提供的智能养老信息管理系统,并采用了NEC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
2010年,NEC与中联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包括医院基础信息管理、临床信息、电子病历等在内的面向中国高端医院的新一代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
东软
战略:在健康管理与服务领域推出“健康云”战略和“熙康”品牌产品熙康腕表和熙康益体机。
具体措施:2012年,先后与海南、唐山、沈阳、无锡等城市建立合作,构建城市数字化健康管理与服务解决方案。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推动并颠覆着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在互联网潮流的推动下,医院信息化建设也日益朝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其中,以公立医院为依托构建的互联网医院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据公开信息统计,截止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大军已经扩充到约36家。互联网医院不断涌现,相关话题也成为医疗信息化相关会议雷打不动的议题。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之路真如外界所想,呈现出“风风火火闯九州”之景?
“由于文化、体制的差异,与美国互联网医疗明确地以患者为中心,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同,我国公立医院所开展的互联网医疗更多地承担了体制,并延续了原有体制顽固的缺点。”在近日举办的北京国际远程医疗高峰论坛上,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陈金雄指出了当前我国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的弊端。
的确,尽管公立医院在我国医疗机构中占据垄断地位,但却面临诸如分级诊疗、多点执业、患者体验、药品零差率等挑战。陈金雄表示,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发展目前虽然受到很多束缚,但依旧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医院VS传统医疗机构:改良亦或颠覆?
作为2016年医疗行业的一个关键词,“互联网医院”受到的关注可谓不少。不久前,腾讯研究院、动脉网蛋壳研究院联合《2016中国互联网医院白皮书》显示,2016年全国互联网医院大军已经扩充到约36家,其中,已经实现落地运营共有25家。互联网医院为何会在今年兴起?互联网医院目前有哪些问题和挑战?互联网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近日在“互联网医院垂直沙龙”上,诸多互联网医院的参与者、观察者就上述话题做了分享和讨论。
互联网医院缘何兴起?
在医生于莺看来,互联网医院主要基于远程医疗的发展而兴起。的确,早在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肯定了远程医疗的重要性,却也明确了远程医疗只有在具有医疗机构资质的机构才可以实行。但随着这种模式的逐步发展,相关政策也开始变得更加开放。
2015年1月25日,国家发改委、卫计委《关于同意在宁夏、云南等5省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目前,这两个并非传统互联网创业热土的省份都有了自己的互联网医院。宁夏目前已有2家互联网医院,贵州更有6家之多。
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试点地区50%以上的县成为分级诊疗试点工作2017年的考核标准之一。这份文件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
2015年11月18日,贵州省卫计委、药监局联合印发《贵州互联网医院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方案》明确提出了互联网医院的目标和规划;2016年8月15日,贵州省明确提出将远程医疗纳入医保,试点期1年,主要范围是远程会诊、远程检测、病理、影像诊断。今年11月,四川省也文件表示将远程医疗纳入医保报销,并对远程医疗项目制定了详细的收费标准。可以看出,远程医疗政策逐步放开的同时相关细则也在逐步变得完善,而互联网医院的一大核心功能以及核心盈利模式就是远程医疗。
好大夫创始人王航表示,互联网进入到每一个行业里边,都经历了几步,第一步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平衡、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二代大家开始介入到流程,介入到服务流程、生产流程、运输流程,比如淘宝其实是商务流程的再造。
这几年各家都在进入流程,当发现轻问诊解决不了痛点问题、最终还是要去医院的时候,大家开始做在线诊疗,这就是互联网医院成立的一个背景。
康康血压董事长曾明发对此表示认同:“互联网医院将以前互联网医疗的轻问诊推入到远程诊疗及诊疗的过程中,由此真正参与到医疗环节中来。”
于莺表示,互联网医院有四大优势:第一,互联网医院能够实现诊断而非仅仅在线咨询;第二,互联网医院能够整合各环节资源,并将治疗延伸到线下;第三,互联网医院能够给实体医院带来医疗品质的提升;第四,互联网医院使在线医疗的医疗属性极大提升。于莺认为,互联网医院与轻问诊相比,它能实现诊断、治疗,通过跟实体医院合作保持处方的合法性。有了诊断、治疗自然就会有随诊,后续的检验检查,包括相关手术操作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来提升效率。如果政策放开跨省市多点职业,更多一线城市的大专家就可在线服务更多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
轻模式Or重模式
于莺预判,互联网医院在未来可能拆掉公立医院的围墙,这将是一个趋势。不过,在王航看来,互联网医院目前扮演的角色是盘活而不是重建,是改良而非颠覆。
曾明发认为,互联网医院一定离不开传统的医疗体系和医院,互联网医疗及互联网医院肯定不能解决所有医疗的问题,它只能是传统医疗的补充。
王航认为,当前互联网医疗现阶段的首要任务还是流程再造。“当前,看病贵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程度得解决,中国整个患者在自付医疗比例已经降到30%了,十年前这个值可能超过50%。”王航说,但看病难依然是行业的痛点,看病难问题的关键是流程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分配不均,特别是无序就诊。
王航介绍说,国内目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医疗设备是被闲置的,被大量闲置的资源还包括床位、检查检验中心。另外,国内民营医院的数量已经超过医院总数的50%。但患者就诊目的地依然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公立医院依然承载了80%以上的诊疗任务,而民营医院却有大量床位和设备是闲置的。
因此,王航认为这个阶段更应该用互联网这种轻资产方式盘活闲置医疗资源,而不是自建一家互联网医院。
王航认为互联网医院重点要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
1、分诊。互联网医院网上分诊,应该遵循“病情优先”这个原则,不能像线下排队那样浪费资源。互联网医院要考虑优质的医生分给什么的病人,这个问题是要有优质的解决方案的。
2、做远程会诊、远程查房。互联网医院应该把专家的解决方案传递到基层去。“方案要送到基层去,专家要往基层跑,而病人要留在基层。”这正是分级诊疗的要求。想办法让大医院的专家们通过互联网把相应的解决方案送到基层去,这应该是互联网医院完成的基本职能。
比如互联网医院可以重新帮助患者住院和安排手术的流向。传统的飞刀手术流程是自上而下的,而互联网医院则可以自下而上来安排病人。上级医生的方案和专业能力引导基层医生,以调动上级专家的判断能力,调动上级医生整体把控能力。王航预判这种模式将是未来的一个主流。
3、复诊。复诊首先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慢病病人去医院的频次,以减少线下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其次,复诊可以解决信任问题。
关于复诊所涉及的检测环节,同样可以解决。王航说到这给自己打起了广告:好大夫有13万活跃医生,这些医生有大量的县级医院、地市级医院资源,可以把检查单分派到医生手上,让患者在当地走医保做检查,类似滴滴打车。王航表示,“检查是公立医院一项很大的收入来源,所以当地医院非常乐意把检查单留在当地。这就可以把当地闲置的检查、检验、影像设备盘活。”
4、向优质的商业医院分流。互联网医院要按照患者的需求去分诊,该去公立医院的分到公立医院,该去私立医院的分到私立医院。
5、家庭医生。在线上应该倡导家庭医生的概念。大医院的年轻大夫,将会成为家庭医生的主流。“因为他们在职业成长期,他的时间更充裕一些,他的服务专业性也会更强。”
6、建立一个患者评价体系。传统医院里面大家都在喊“以患者为中心”,但这句话被贴在墙上,却没有很好地实施到工作中间去。真正以患者为中心,要引入患者的“指挥棒”。来自患者虽然不一定是专业度的评价,但会影响下一个患者决定选你还是选别人。由此可催生出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院如何盈利
互联网医疗如何盈利是整合行业都的焦点话题,也是一大难题。新兴的互联网医院有哪些正在探路的盈利路径??
现阶段,互联网医院最常见的盈利模式就是做远程诊疗。今年以来,贵州、四川先后将远程医疗纳入医保报销。第二种盈利模式就是做药品销售。患者在互联网医院拿到处方后,即可在互联网医院下单实现药品送货上门,这个环节中,互联网医院和医院药房之间应该有一定利润的分成。此外, 做“健康管理”也是众多互联网医院实现盈利的一个方向。
健客首席战略官周峰表示,互联网医院上的一大核心需求是慢病人群复诊购药。“慢病患者的很多复诊完全可以通过线上沟通来解决,而购药这个环节则需要医药电商来配合完成。”医药电商对接互联网医院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复诊患者的购药需求来增强互联网医院的渗透力。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发展初期必然会遭到外界质疑,也会面临种种挑战。目前互联网医院从国家层面仍未有明确的定义和规划,均是各地政府在做相应的试点,因此互联网医院对政策具有高度依赖性,且目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此外,大多数患者的就医习惯目前仍是偏好传统大型医疗机构,这意味着互联网医院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来慢慢培养自己的用户。 公立医院应如何开展互联网医疗
公立医院发展互联网医疗,往往与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紧密结合。事实上,在医院信息化管理者眼中,现有的大多数“互联网医院”往往以偏概全,将互联网医院具有的一部分功能称作“互联网医院”。
什么样的医院才算得上真正的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是个宽泛的概念,真正做得好的互联网医院,需要具备网上诊疗系统、医患服务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健康管理系统等4个系统。”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陈金雄这样认为。
互联网医院应包括四大系统
互联网医院网上诊疗系统是以医疗为主体的业务系统。以福州总医院互联网医院为例,目前包含在线问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线下问诊等功能。网上诊疗系统主要针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患者,对于急性病和疑难杂症,陈金雄坦言,目前还不适合利用网站诊疗系统进行诊断。
互联网医院医患服务系统,分别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就医和诊疗服务。仍以福州总医院互联网医院为例,目前构建了患者端、医生端,以及相应的云平台,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就诊导航、移动支付、报告查询等服务,为医生则提供患者管理、预约管理、随访管理、在线问诊等。此外,还将排队预约、检验检查、数字签名等配套系统融入其中。陈金雄坦言,尽管这些是配套系统,但是如果做得不好的话,互联网医院系统也很难做好。
在他看来,医院内部的闭环医嘱管理,依然是做好医患服务系统的前提和基础。“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为核心、以遗嘱为主线,通过医嘱来驱动患者流、医嘱流、配药流和物资流,网上诊疗和患者服务会做得更好。”
此外,在高业务量和不断增加的病人面前,医院传统的物理办公室效率弊端不断显现,移动办公成为大趋势。据了解,目前很多医院已把移动办公放到网上,构建协同办公系统。站在医院信息化角度,陈金雄把互联网医院协同办公系统定位成一个领导机关办公门户、医院工作流程中心,所有的相关业务都放在协同办公系统上面。
在他看来,以上三个系统再加上健康管理系统,才能构建起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互联网医院。
基于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陈金雄预测,未来互联网医院将有两个平台:一个是病人的云端服务平台,一个是针对医院内部工作人员的云端平台。
借力互联网医疗
拓展医院新渠道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是与医疗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但与传统医院信息化建设相比,却又显得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体现在,互联网医疗能为公立医院建立新的渠道。
众所周知,传统上,公立医院是没有渠道的,但没有渠道正是医院的渠道所在,以致于病人都往同一家医院涌。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医院,患者可以跳过医院,直接与医生进行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没有渠道的“渠道生存法”已经行不通了。在陈金雄看来,这是医院新的渠道对旧渠道颠覆的必然趋势。
医院旧的渠道已死,面对新的渠道,又该何去何从?陈金雄表示,以互联网医院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正是未来医院的新渠道所在,在互联网潮流下,医院要更多地学会建渠道。“医院通过互联网医疗建立自己的渠道,并形成生态链,没建立渠道的医院,口碑和服务体验可能受到影响,难以吸引住患者了。”
目前,病人到医院看病,核心流程只有问诊、检查、诊断、取药四个环节。其他环节都可以运用互联网医疗的形式去掉。
互联网医院亮点频现
在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虽然刚刚兴起几年,虽仍存在诸多短板,但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对医院,作用都可圈可点。在陈金雄看来,现阶段以互联网医院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有以下四个亮点:
1. 协作门诊。D2D,即医生跟医生之间进行业务的协同。通过互联网医院,上级医院医生为边远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协作门诊。通过福州总医院互联网医院,海岛官兵可就近在地方协作医院进行在线诊疗,并通过地方协作医院向总院转诊。
2. 网络医生服务、辅助诊断服务、特色技术服务、一体化培训服务。目前,这类做得比较好的是广东省网络医院。其具体做法是,在13个乡镇卫生院建立网络医院接诊点,县网络医院、省网络医院通过接诊点为乡镇卫生院提供疑难病例会诊讨论、急诊急救指导等医疗服务支持;相关诊断设备配置到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省网络诊断中心,由省网络诊断中心统一诊断,结果回传给基层医疗机构和网络医生。
3. 线上线下的结合。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做健康咨询、轻问诊,线上由医生开出检验检查申请单,线下实体医院进行预约、检查。
4. 统一平台门户。陈金雄介绍,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华西第二医院。患者端,基于微信服务号和应用号对患者进行统一管理;医生端,全部基于微信企业号,开展包括移动办公、病人管理、院内查房、网上查房。
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建设何去何从
当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转变的时候,就不再是单打独斗,互联网医疗更强调业务的协同,导诊、挂号、检查、手术、用药等患者服务在互联网+医院时代都需要协同起来。这时,医学就迈入了5P医学时代。
陈金雄介绍,5P医学时代,医疗生态环境将从疾病诊疗转变为健康管理,患者服务、支付、健康与疾病管理等将转移到线上,医疗付费模式将从按项目付费向按价值付费转变,大数据分析、机器人等在诊疗中会发挥更大作用。
在这种大趋势下,公立大型三甲医院如何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陈金雄表示,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也是互联网医疗的生命线。完全禁止,不利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医疗模式探索;完全放开,对患者安全不负责任。
公立医院要想更好地发展互联网医疗,第一,必须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建立医师网上执业规范、网上医疗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第二,在业务模式上,建立多方受益的有效激励机制;第三,在服务模式上,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与数字化医院相适应的诊疗流程。如统一的服务窗口、统一的门户网站、统一的呼叫中心和患者云服务系统,在患者提出服务前预知服务需求,提前安排服务;第四,建立患者服务中心、网络医学中心和统一的患者服务系统。 医改下的互联网医院悖论
在医改推动下,公立医院来自药品的收入正在大规模的削弱,为了弥补由于药品收入减少而带来的亏空,公立医院正在从两个方面来推动自身业务的转型。第一方面是继续走隐性以药养医的路径,无论是传统的药房托管,还是开发新型供应链业务或者自营药店,都可以继续维持原有的药品收入,抵消政策带来的影响。但这一路径最大的挑战是风险的不确定性,如果政策对这类业务加强控制,将导致整个模式的无法维系。
因此,公立医院更多的还是会从第二方面来提升收入,这主要源自对服务性收入的提升,除了政策明确支持的服务性收入提升之外,要弥补缺口还可以从特需服务和PPP模式入手,近来北京开放特需服务的价格也可视为政府对于公立医院补充缺口的需求认同。由于缺口较大,公立医院未来可能在服务方面会有持续的创新,来提升总体的营收。
从上述两个角度来看,当前的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与公立医院自身需求既有潜在的冲突,也存在合作的可能。对于能够为公立医院导流和扩大其总体营收的服务项目,公立医院都将非常欢迎,而对于不能为其补充缺口甚至要拆台的模式,公立医院将会非常排斥。那些在医院之间或医联体内部进行远程会诊或其他远程医疗的模式还是能获得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他们并不需要第三方的平台,也就不在以平台为特性的互联网医院的讨论范围。
因此,依赖于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发展将面临一个内在悖论。一方面,互联网医院有助于为医院导流,一些通过远程无法给出明确诊断的用户将直接进入线下医院,但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占用医生时间和精力开展低价值业务,不利于集中优势开展如特需或新合作项目的高价值业务。而且如果医院自身有隐性的以药养医业务,互联网医院还要让渡药品收益给第三方,对公立医院来说有些得不偿失。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到底要不要发展互联网医院或者允许医生去参加互联网医院的业务,其核心是对自身利益的考量。
对于类似广东二院这样的二流三甲或者一部分二级医院来说,发展互联网医院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这些医院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无法和同一区域的顶级三甲相抗衡,通过让渡一部分药品收益换取更多的客流是更为划算的。而且,以单家医院为核心可以尽量控制优质医生的参与,有助于总体优化医疗资源。
而对于以多点执业为核心的互联网医院,公立医院总体会认为是利弊参半或者弊大于利的。这类医院主要依靠名医资源为招牌,提供复诊或者慢病管理等模式。但首先,这类业务对于医院来说都是低价值业务,如果让高年资的医生或名医参与是不划算的,事实上也确实是医疗资源的浪费。对于医生来说,如果不是为了科研需求,互联网医院对自身业务的导流效果目前并不明确,是否值得占用大量精力参与还有待观察。
其次,随着公立医院加大开发特需业务和PPP模式,优质医疗资源将向高价值业务倾斜,这对普通医生来满足日常业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各类医生将更多满足本院的业务需求,多点执业的频次将日益降低。如果公立医院未来持续开发更多业务来弥补收入缺口,依赖多点执业的互联网医院是会受到持续挤压的。另外,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如果公立医院还拥有隐性的药品业务,更是希望医生将病人都导流回医院,而不是将处方外流到第三方。
因此,在医改对公立医院的压力日益加大之后,互联网医院在中国的发展本质上仍是医院扩张的工具,而非控费或优化医疗资源的工具。与民营医疗一样,互联网医院在未来将受到市场持续的挤压。 互联网医院的价值和局限
作为远程医疗的一部分,互联网医院主要是为用户提供线上问诊服务。与线下的传统问诊服务相比,远程问诊可以较为高效便捷地解决一部分直接而明确的需求。从当前的供需矛盾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医院的价值和局限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面向小病的远程问诊。这种模式在美国的价值医疗的控费需求推动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并不如人意。这其中核心的原因是线下医疗服务难以满足线上需求。正如之前所分析的,中国用户在线下都无法对基础医疗产生信任,更无法要求其在线上信赖以基础医疗为核心的服务,而三甲医院本身在线下已经超出其整体负荷,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在线上为用户提供服务,这与美国基础医疗自身发展较好并长期获得用户信任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目前针对小病和慢病为主的互联网医院模式只能通过依托于某家三甲医院来提供服务才能得到发展,成为三甲医院扩张和发展的工具。从实际需求和效果来说,这一类型的互联网医院仍有其一定的价值,特别是针对开药门诊和普通疾病的咨询都有着替代的作用。目前有大量基层的门诊和一部分的三甲医院的门诊都属于开药门诊,这类人群一般都是有慢病和长期康复需求,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医生查看他们的检验数据并做出诊断。还有很多青壮年的小病患者,比如感冒咳嗽等疾病,只要问一些基本的问题再配以一些基本的药物就能恢复。这类人群由于较为忙碌,抽出时间去大医院排队较为困难,如果在线上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他们还是会尝试去使用。
不过,出于对基层的不信任,病人愿意接受的这类远程问诊服务的前提是提供服务的医生来自三甲医院,而非来自基层,这就限死了这类模式发展的规模,因为三甲医院的医生平时较为忙碌,即使通过合理排班来提供服务也是时间相对有限的,而医生是一个长期经验积累的职业,无法像流水线那样大批量复制,对于小病这类发生频次较高的常规问题,靠大医院医生提供服务的最终结果是供给匮乏,病人无法得到较好的服务,这种模式也没有办法被大规模复制。
第二类是以慢病和康复管理为主的远程问诊。这种类型的互联网医院在美国并没有类似的独立第三方公司,更多的仅仅是属于基础医疗服务的一部分,通过增加互联网的手段来为病人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通常慢病和康复管理主要提供疾病管理而非问诊,更多的是通过医生助理或护士来进行服务。
在中国,独立的慢病管理公司发展已有好几年,但瓶颈非常大,这些公司同样紧盯三级医院的医生来提供慢性病领域的专科服务,这与中国用户不信任非三甲医院的服务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三级医院的医生时间和服务动力有限,而慢病管理和康复属于长期服务,因此和三级医院医生的定位并不匹配。
因此,如果要发展通过远程问诊来进行疾病管理的,就必须配合线下的基础医疗来发展真正多层级之间的协作。通过三甲医院的定期远程问诊服务加上基层医疗机构的长期健康管理,中国的慢病和康复管理或许能走出一条适应当前国情的道路。这样的模式对于用户有很大价值,但实施起来难度却非常大,特别是要调动体制内的各个医疗机构的合作并不容易。当然,借助某些地区有特色的分诊体系会有一些帮助,但如何构建一整套体系仍需摸索。
再次,针对急症的远程医疗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有政策的推动,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能够有效地展开,这一模式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值得期待。中国医疗资源分布极度不均,优质医疗机构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制约了急症患者获得最快速有效的治疗时间。因此,如果仿照美国的模式,未来在各个地区建立区域应急处理中心,再与区域内的基础医疗机构进行紧密合作,为面临中风等急症的患者提供及时远程医疗服务,这将是一个值得快速切入的市场。但这样的市场仍需一定政策的支持,比如医保的覆盖、体制内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如何定价。
最后是针对大病的远程会诊。针对大病的远程会诊早就展开,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远程会诊的有效性正逐步提高,特别是随着远程视频技术的发展和云端存储和传输的发展,参与会诊的专家可以准确地获得病人的信息,做出有效的诊断。但是,这类远程会诊较难做大规模,主要原因是目前远程会诊无法使用医保,虽然这项服务在某些省份已经展开试点,但毕竟总体需求量仍有局限,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只能作为医疗服务的有益补充,在跨区域的多层级之间的医疗机构之间展开。
总之,以互联网医院为外衣的远程问诊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主要受制于线下医疗体系的变革,只有基础医疗体系获得了强大发展以后,远程问诊才有大发展的可能性,而所谓的互联网医院不过是市场的过渡形态,难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