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时安排 练习设计 相辅相成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体系设计和安排了大量形式多样、情景真实、语言自然、趣味性强的语言实践活动,并着重综合训练,强调整合优化,突出整体感悟。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技巧,完成学习任务。现行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除教科书外,安排了《牛津小学英语补充习题》、《小学英语听读训练》、《小学英语阅读欣赏》等多项练习,这些练习均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编写而成,在侧重训练听说技能的同时,也训练读写技能,其生动性、实用性和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课时计划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这些教辅资料,教辅资料为教学服务,但又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结合平时教学,我对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课时、练习划分有了如下感悟。
一、珠联璧合:Part A——《小学英语阅读欣赏》
Part A部分通过情景对话,注重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同时呈现新的话题、功能、词语和句型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交际活动的情景,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并采用“先听说、后读写、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语言实践活动。6A Unit 2 Ben’s birthday,教学Part A部分,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Warm up
2.Check the prevision
(1)检查布置给学生们预习的单词、短语的认读情况。
(2)学生总结几月几日英语书写的格式——(the+序数词+of+月份)
(3)练习:What date is it today?It’s the ___ of _____.
3.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突破重点句型1:When’s Ben’s birthday? It’s on the 18th of October.
Today is the 16th of October. Ben’s birthday is coming.
(出示:When’s Ben’s birthday? It’s on the 18th of October.)
强调:表达在具体某一天的在要用on来表示。
(2)突破重点句型2: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I’d like …
Ben is my good friend. I’d like to buy a birthday present for him. If you are Ben,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3)Work in pairs.
(4)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了解对话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刚才互相了解了各自想要的生日礼物,那么Ben想要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呢?
(5)通过问题了解课文前言部分。
Q1:Who’s Jim?
Q2:What do Jim and Ben often do after school?
Q3:What’s Ben doing today?
Q4:What are Jim and Ben talking about?
(6)学习课文对话的前半部分,巩固重点句型1。
Now we know they’re talking about Ben’s birthday. Listen to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dialogue, then answer my question: When is Ben’s birthday?
(7)学习课文对话的后半部分,巩固重点句型2。
Now we know Ben’s birthday is on the 18th of October. His friend Jim would like to come to his birthday party that day. What would Ben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①(出示课文后面的六个图片)What are these in English?
②Please listen carefully and tell me what would Ben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8)Listen and repeat the text.
4.Homework
调查你身边的小伙伴,了解他们的生日、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想要的生日礼物,下节课交流。
配套练习:《小学英语阅读欣赏》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通常都在PartA板块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小学英语阅读欣赏》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插图形象,旨在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氛围中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感悟语言。在学生完成PartA板块的学习后,用此练习作为巩固,既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又一次应用,也在应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孤独症 社会交往 游戏与文化介入(PCI)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同伴介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83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a case study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 for autism student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parent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in charge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with autism on an ordinary primary school of social intercourse for a period of eight months of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adopted visual text intervention, games and culture (PCI),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 in the process of intervention effect game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peer the most obvious.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intervention, peer intervention game interven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special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improved,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ordinary children charity, for autistic students social integr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 autism; social interaction; games and cultural intervention (PCI);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 peer intervention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晓东是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基本情况如下:
(1)性格特征:该生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害羞,听从老师指令,待人友善。容易兴奋,情绪容易波动,有些刻板与固执。
(2)家庭情况:该生是独生子,父母均是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曾系统学习特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
(3)学习情况:该生堂上表现较好,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会和同学说话。课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思考问题难于转弯,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
(4)确诊及康复训练情况:该生三岁时于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孤独症,其父母就带他去医院及特训机构做康复治疗,持续到小学一年级。曾接受过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育(TEACCH),地板时光(DIR),游戏文化介入(PCI)等多种方法训练,多年的康复训练预后效果明显。
(5)医疗机构量表测验结果:该生于2015年8月在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测验。受试者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结果分析软件》中获取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74、92和81,其百分比分别是4.70、30.50、10.40。受试者的言语智商较操作智商弱,差度具有高度显著性。
2 研究对象社会交往行为问题及原因分析
该生有较强的社会交往意愿,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愿意与同学交往。但是语言表达不流畅,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感觉比同龄人天真幼稚,不容易得到同学的认同;行为有点刻板固执,在同伴游戏中容易出现分歧而不懂得处理,因而不受到男同学们的欢迎,班里也没有好朋友。而与老师交往,因为老师的包容性使他表现出较大的社会交往的兴趣。
该生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较大的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较差。孤独症儿童病症之一就是语言沟通障碍。该生不能较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话语,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较难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同龄人。
(2)刻板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孤独症儿童病症之二是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刻板地遵守自己认同的游戏规则,不会灵活改变。该生在游戏时只会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玩法来玩,而不会改变自己去迁就别人,因而不易受到同龄人欢迎。
(3)社会交往技能薄弱。社会认知障K及引发的社会交往困难是孤独症儿童固有的核心问题。该生有强的交往意愿,喜欢和小朋友玩。但在眼神辨认、表情解读与情绪理解方面能力较弱,缺乏交流的技巧,与同伴的交流多以失败告终。
3 确定行为干预方式
针对研究对象的上述情况,拟采用以下的干预方式:
(1)视觉文本干预。重点干预措施是心智解读,通过心智解读的训练来引导儿童,增进他们对社交行为的理解,从而改善他们的社交技巧,提高他们在社会适应与人际互动的能力。所谓心智解读能力是指个体理解自我和别人的愿望,意图和信心等生理状态,并依此对行为做出表明和预测的能力,是个体顺应社会的最根本的能力。
(2)游戏与文化介入(PCI)。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主要是以文化学习有关的能力为主要的介入目标,包括社会性趋向、相互调控、模仿、意图解读、社会性参照、游戏、分享式注意力、会话与叙事等。介入的做法,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介入与游戏介入为主,在介入时,特别着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让儿童亲身体验与建构各种的日常文化活动。
(3)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提出的训练方法。该方法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在评估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触发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进而使其习得的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
4 干预研究过程
4.1 干预研究阶段
本个案的干预研究时间为2015年9月―2016年5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个案观察记录阶段(2015年9月),对个案个性、学习、家庭、社会交往等情况进行细致调查研究,分析个案的在社会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确定行为干预的方式。
第二阶段为视觉文本干预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1月),重点是心智解读:运用不同的相片或图片做辅助引导儿童辨认基本情绪表情,再根据实际情况辨认与愿望有关的感受,正确表达自己要求与情绪。
第三阶段为游戏与文化介入(PCI)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2月),在集体游戏中学习基本的交往原则如轮流、合作、分享、互让等。
第四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根据个案的测试结果,选择《儿童人际关系活动手册》第二级学徒第五阶段至第七阶段的内容开展干预训练。在这一阶段引进同伴,教导对象要负起责任去维持与同伴互动的协调性。
基于三种干预方式各有交集,在干预过程中会按实际情况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
4.2 干预研究过程与结果
研究者对个案干预研究是每周一次,时间是每周五16:25-17:15(见表1-4)。
5 干预效果评估
(1)个案自我评价。现在喜欢和班里的几位同学玩,放假也想找他们玩,称徐xx同学是自己的“兄弟”。
(2)个案班主任的评价。个案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主动语言变多,会主动和他人打招呼、问好并且会赞美别人如“你今天好漂亮哦”,能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我想”“我不喜欢”,会寻求帮助,与同学们交往时分歧减少。
(3)个案父母评价。个案之前不接受游戏规则的变化,同小区的两位小哥哥交往相处容易闹矛盾,现在可以跟随两位哥哥的变化玩新游戏,相处比较和谐。个案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会主动关心父母,看见妈妈生病吃药会倒水给妈妈,同理心增加。
(4)研究者评价。个案在表情解读与情绪理解方面能力增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会逐渐理解别人的感受,猜测别人的想法,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刻板行为减少,可以接受规则与环境的改变,情绪比较稳定。
(5) 医疗机构量表测验评估。个案于2016年5月到中山三院进行测验。受试者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结果分析软件》中获取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77、95和84,其百分比分别是7.20、35.50、15.40。与干预研究之前的测验评估相比,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数分别提高了3、3、3,证明干预效果明显。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次干预研究针对个案的社会交往中的实际问题采取了视觉文本干预、游戏文化介入(PCI)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每种干预方式都至少持续了两个月,结果表明:这三种干预方式对于改善个案的社会交往状况都都有较明显的效果,而游戏中的同伴介入干预效果更为明显,在训练过程中,同伴可以做到很好的引领,个案能模仿同伴,社会交往技能得到提高;家长在家庭及日常生活的积极干预对个案社会交往状况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6.2 建议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随班就读不能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一种全纳与融合。如何让孤独症学生不再孤独呢?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师生观念的转变。首先,学校对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应该是接纳与宽容,而非视为负担。学校应该对师生如何与孤独症儿童相处有正面的引导,还应该普及关于孤独症的基本知识。老师要教给孤独症学生具体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常识,还应该引导孩子们都来关心帮助孤独症儿童,既使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交能力,也使普通儿童懂得仁爱互助。
(2)专业特教人员的介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开展随班就读的学校投入专业特教人员,以促进融合教育的真正实施。目前开展随班就读的绝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在硬件(资源教室)与软件(特教人员)上都严重短缺。例如,增城区全区小学143间,目前只有5间资源室,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就难以针对特殊学生开展普特结合的教育工作。
(3)家庭干预的增强。家长在家庭及日常生活要积极干预。邹小兵(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展行为中心主任)认为:治疗孤独症,父母才是最靠谱的康复机构。家长应该坚持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干预活动,节假日应该多创造机会给孤独症儿童与同龄人交流玩耍,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干预,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融合教育理念下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研究(120157397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阿斯伯格症学生实用教学策略[M].杨宗仁,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2] 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3] 欧阳佩婷,何修瑜.解开人际关系之谜[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4] 刘慧丽.融合教育理念下资源老师角色的指导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 黄B译.人际发展活动手册――少年、青少年与成人版[M].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2007.
[6] 游f.游戏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个案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
关键词:葡式蛋挞;制作方法;教学案例;案例研究
教学案例的分析应用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学应用手段,以案例形式进行教学能够使教师充分运用实践经验,并结合理论知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案例的分析应用,重在考验教师的整合归纳能力,从而形成系统、清晰的教学模式。本文以葡式蛋挞制作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以引用教学案例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进行案例应用与案例分析。旨在通过案例研究,促进教学案例分析更好地应用,使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充分发挥教学案例的引导作用
现阶段尽管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但课堂教学模式仍主要以基础教育为主,任何一种教学形式也无法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案例的分析与应用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并有效整合自身具备的理论知识,进而促进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使教师增强自身反思意识,这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加强反思,引导教师进一步总结与分析课堂教学,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增强教师的领悟能力,将理论教学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与实践能力。
案例研究能够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以相互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加强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不同的教学案例各有侧重,将各种案例加以整合处理,在熟练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整合,形成面向不同层次的教案,全面体现教学原理与教学规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并服务于课堂教学,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案例
1.课题:葡式蛋挞的制作。
2.教学目标:①掌握蛋挞液的配制技术;②每组完成15~16个蛋挞所需蛋挞液的制作;③每组完成一盘蛋挞的烤制。
3.教学重点:掌握西点基本工具的使用;掌握蛋挞液的准确配比。
4.教学方法:以视频为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在先;教师引导,完善学生思维在后;最后教师讲解注意点,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5.教学课时:2课时。
6.教学流程: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系统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展示蛋挞图片,并提问:蛋挞的制作分几部分,揭示制作主题。同时,针对葡式蛋挞制作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即关于蛋挞皮的说明:①每组准备15~16个蛋挞皮;②蛋挞皮的保存需要冷藏。
原料探究与解读:①播放蛋挞液制作视频;②学生回答所需蛋挞液的原料及用量;③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准备特色蛋挞所需的辅料。
制作工具探究与解读:学生回答所需工具,指出自备工具。
制作流程探究与解读:①学生总结制作流程;②教师引导补充;③学生关注,教师强调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内化学习内容与明确分工:①学生填写流程表;②学生商讨分工,填写分工表。
学生通过直观获得的感受,经过思维内化后,用笔头落实到纸上,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则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的环节,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重点部分。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葡式蛋挞的主要制作。其流程如下表所示(附表见下页)。
在实践环节,教师设计“复习回顾”环节,使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一起回顾流程,重点明确每个流程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此明确流程、注意事项与安全细则,对于制作实践来说事半功倍。
这次对于制作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要求学生必须进行最优化的小组合作,才能限时完成任务。在准备原料的环节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创意和个性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审美意识。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对于目前学生归位意识的缺乏,更需要重点关注和培养。在此实践过程中,关注并提醒学生安全事项。
最后,是教师的评价总结环节。一是蛋挞制作的评价总结,主要依据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色泽明艳、口味醇正、个性鲜明,并请学生提出还有哪些评价要求,师生共同总结、修改评价标准。学生对于作品,应该有自己的解读,所以应该尝试提出自己的评价标准。利用Inspiron展示,达到教学目的,即使学生从简单的模仿教师评价,到能够自己提出合理的评价标准,这是对学生要求的提升、评价能力的培养。二是针对卫生整理情况的评价。教师要表扬高效、卫生、整洁的小组,勉励动作较慢的小组,各组进行最后的卫生自查。评价总结对教师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有着帮助作用,有检查,有反馈,才能有进步,也才能着力促使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三、案例研究总结
本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情境构建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激发学生探索与尝试的兴趣,教师利用成功的蛋挞制作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蛋挞的制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把握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教师选择成功蛋挞的制作案例进行教学,符合烹饪课教学的需要,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案例的独特作用,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与研究下,引导自身进行自主思考与实践练习,最后促进学生顺利完成课堂学习目标。
通过本文的分析讨论,最终可得出结论:尽管学生对于烹饪课已不陌生,但是由于上课频率较低,所以很多烹饪课特有的课堂规范仍需多强调和关注。学生对于制作有热情,但是理性的思考不多,又是第一次接触西点的制作,所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案例分析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流程意识,并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中能有所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耀婕.回味无穷的葡式蛋挞[J].科学之友:上旬,2013(10):76.
[2]郝瑞峰,辛崇萍,俞黎黎,等.案例教学在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7):43-45.
[3]许文涛,程楠,朱龙佼,等.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183-184,186.
[4]武俊瑞,岳喜庆,乌日娜,等.案例教学方法在《食品质量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278-279.
摘要:针对《鱼类遗传育种学》传统教学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缺失等问题,从2013年起,我们在该课程改革中开展了实践案例教学法和“课程+基地+企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果表明,通过改革提高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强化了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生产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收到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鱼类遗传育种学;实践案例教学法;课程+基地+企业;实训;应用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15-0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和学校转型改革的环境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水产养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强化水产养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具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依托四川省“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和校企合作共建“中国白乌鱼”研究所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依托省级质量工程“水产养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探索鱼类遗传育种学课程建设新思路,经过近5年的建设,努力把该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
一、课程建设情况
自2012年水产养殖专业在我校开办以来,《鱼类遗传育种学》课程的建设就随之开展了,到目前为止,已有5年的建设历史。其发展状况如下。
1.课程建设连续性强,一大批骨干教师得以成长。课题组成员教师专业化发展显著加快,现有骨干教师6人,兼职教师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3人晋升为副教授,2人晋升为讲师,项目成员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2.重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展鱼类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从2013年起,内江师范学院为水产养殖专业开设了《鱼类遗传育种学》理论及实训课程,我们在《鱼类遗传育种学》实训课程开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程+基地+企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生产案例进行实践教学,其教学内容丰富,形象深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教学、生产实践、科学试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融会贯通专业知识。
3.重视资源建设。2016年底即将出版2本专著(目前在出版社排版阶段),分别为笔者主编的《鱼类遗传育种学实验实训教程》和项目组成员合著的教材《四川名特水产养殖》,这两本专著已被作为鱼类育种学选修课程的教材;教材《鱼类遗传育种学实验实训教程》开发和建立校企联合一体化实践教学案例5个。
二、课程改革方面
1.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构建了鱼类遗传育种学“课程+基地+企业”一体化教学的新模式。从2013年起,我们开展了“课程+基地+企业”一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即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性较强和实践性较强的两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在校内进行课堂讲授,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移至繁育企业(鱼类养殖、繁殖场)讲授。指导教师除了校内专业老师外,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在生产单位实践实训的指导教师,根据育种企业的育种要求,教师和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并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2.结合生产实践,指导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实验,开辟《鱼类遗传育种学》的第二课堂。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术活动水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鱼类遗传育种学》校企联合教学中,教学团队结合课程内容和企业需求,指导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和创业实训,指导水产养殖专业学生申报国家级大W生创新项目《三倍体白乌鳢的诱导及其生长、性腺发育的初步研究》,与内江江龙水产合作社合作,开展白乌鱼的多倍体育种实践,目前培育出大批量三倍体不育白乌鳢,并在内江地区开始试验性推广养殖,以该项目成果参加内江市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荣获“萌芽培育项目”,同时该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在实审阶段。
3.重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案例相结合,强化生产案例教学。鱼类遗传育种学教学的瓶颈在于实践教学案例的匮乏(缺乏),突破鱼类遗传育种学教学瓶颈的关键在于大力开发实践教学的案例[1]。加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就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2];加强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案例相结合。
三、改革的初步成效
目前已建立了近20个实践实训基地,使学生所学技能真正与行业需求接轨,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强化了育种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综合能力。本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以下几项具体成果:①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部,已送出版社排版阶段的专著2部;②带领水产养殖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生产案例实训,学生通过实训大都掌握了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3―5项过硬技术,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一半以上的学生已承担技术骨干的重任。③建立校企联合一体化实践教学案例5个,实践教学平台10余个;④构建了鱼类遗传育种学实践教学的校企联合“课程+基地+企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⑤课题组成员教师专业化发展显著加快,3人晋升为副教授,2人晋升为讲师,2人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⑥课题组教师发表教改论文并指导学生公开20余篇。
四、结语
总之,实践是创新发明的基本,合理调整鱼类遗传与育种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创新精神是创新发明的必备条件,实践教学平台的拓展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发掘,为该门课程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求异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
药物化学是一门关于设计、合成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药物的综合性学科,其建立在多种化学相关学科和生命科学学科基础之上,是化学与生命科学高度融合、高度交叉的学科。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设计、合成并开发新药、阐明药物的理化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如药理活性、毒性等)之间的关系,是药学相关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结构生物学、计算机相关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在丰富药物化学研究内容的同时,也为药物化学的本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为适应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教学的需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药物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使其具备从事药学服务的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探讨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1使用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高等医药教育担负着医药创新和医药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使命。随着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全面推进,医药教育的教学方法势必面临深化改革的问题。而药物化学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知识跨度大、涵盖的知识面广、与其他学科(如有机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等)联系紧密。如果所有内容单靠教师耐心细致讲解,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将很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对强化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1]。从生活中具体的用药案例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又能更加容易地理解要求掌握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学习,能提高学生药学相关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运用学到的药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镇静催眠药的用药特点。案例[2]:患者,男,35岁,因施工从高处坠落伤伴双下肢疼痛、活动障碍、意识不清,收住入院。经脑外科会诊并结合CT检查,确定患者无颅内损伤,但患者夜间和上午烦躁不安、大喊大叫的精神症状比较严重。基于此,主管医生给患者注射使用苯巴比妥钠,连用7天。用药期间,该患者大部分时间均处于昏睡状态。提问:(1)作为临床药师,您认为医生用药是否正确?(2)根据您所学的药学知识分析,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用药方案?通过案例分析并结合教材上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了解苯巴比妥钠为长效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连续使用不仅可导致蓄积中毒,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和药效,还容易引起呼吸中枢抑制。因此,案例中的患者由于连续使用苯巴比妥钠导致药物蓄积中毒,导致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睡状态。因此,该用药策略欠妥当。应该建议临床医生停用苯巴比妥钠,可考虑使用抗精神病药,如奋乃静等控制症状。教学案例的搜集和整理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案例选择的好坏影响教学效果。所选案例过于复杂晦涩,学生无从下手;案例过于简单,则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基于此,主要从以下3个途径完成教学案例的搜集和整理:(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CNKI、万方、Webofknowledge等数据库检索搜集教学相关案例,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案例做适当修改;(2)向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相关教师征集病例及用药方案,并根据药物化学学科的特点做适当修改,突出“药”的部分,弱化“医”的部分,做到案例重点分明;(3)注重收集生活中一些突发伤害事件的用药信息,自行编制教学案例,并请医学或药理学相关教师把关,以保证案例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教师提出相关案例及问题,然后在下次上课时在每个班级随机抽取或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答题的结果作为班级的积分。通过这种组织班级竞赛的形式,利用大学生具有争强好胜及集体荣誉感的心理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将类似的案例教学和班级竞赛模式结合起来,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2引入慕课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只有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一致时,才能互相促进,达到最优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教师的所有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此外,近年来起源于美国的慕课显著区别于传统的药学教育,具有开放性、广泛参与性和精品化的特点[3]。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名校名师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高校之间教学水平的差距,其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且更符合年轻人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对基本、浅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慕课进行学习。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结合慕课,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案例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此外,我们也结合教学重点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资源,以供学生自学使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鼓励学生紧跟时代和学科的发展潮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两个方面开展慕课教育:(1)合理、高效利用慕课三大网络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慕课平台的网址、信息检索的方式及使用方法。此外,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要求,提高慕课使用效率;(2)自行制作相关慕课资源。利用经典的制图软件(如Chemdraw构建药物分子的结构模型,AdobeIllus-tratorCS6绘制课件插图等)制作相关模型、图片,并录制相关教学视频,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3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药物化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去,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虑到药物化学学科的许多知识高度抽象,如生物电子等排、软药、硬药、孪药、构效关系、受体、配体、药物代谢、I相代谢、II相代谢、直接药物设计、间接药物设计等。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时,把该章节代表药物的发现史穿插其中,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提高感性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大经典药物———阿司匹林背后的故事[4]:2400年前,西方医学之父Hippocrates描述了咀嚼柳树皮可以减轻疼痛;1838年首次从植物中提取出水杨酸;1875年水杨酸钠作为解热镇痛药在临床上使用。德国拜尔医药公司的药剂师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父亲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几近瘫痪,靠服水杨酸钠止痛,因此导致严重的胃部疼痛。为减轻水杨酸钠的副作用,1897年霍夫曼首先用化学方法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并将乙酰水杨酸给其父亲服用,极大地减轻了胃部疼痛,效果非常好。1898年,阿司匹林由拜耳公司开发上市。20世纪30年代,著名影星阮玲玉手拿阿司匹林药片的广告出现在上海,这标志着阿司匹林进入中国。英国药理学家约翰•威尼发现,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性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作用,为此他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现在阿司匹林已从早期的解热、镇痛、抗风湿发展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通过对药物发现史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药物化学是一门为人民群众谋健康福利的学科,用前辈艰辛的求知过程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去打动学生,为他们树立为人类健康而学习的目标,让他们逐步爱上药物化学。药物发展史的搜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完成:(1)从CNKI、万方、Webofknowledge、Elesiver、Pubmed等数据库或搜索引擎检索获取;(2)参考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5]。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药物化学教学中,注重以学科发展为导向,紧跟时代前沿,将案例教学和慕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到“授人以渔”。此外,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掌握药物化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去领略药物化学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顾军,崔颖,李建宇,等.系统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03-104.
[2]王琳,孟繁浩.案例式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92-93.
[3]陆征,杨永青.慕课时代翻转课堂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5,36(12):45-47.
[4]习保民,张鹏鹂.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8,10(6):669-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