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传统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得原本内容丰富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容易走向枯燥乏味的道路,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还会让小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为了转变这一教学瓶颈,教师势必要转变教学理论,在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作为授课导向。案例教学法,是指将现实生活里的真实事件、真实情况在课堂上给予客观的表述,这样不仅使得课堂具备现实性、针对性,还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创造性,为课堂培养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案例精选
根据课题内容挑选科学合理的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法前提与保障,教师在挑选案例时要遵循方向性、针对性、时效性、实践性四大原则。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老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交流,着力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上课伊始,老师首先板书课题并要求学生随着老师的板书边读边书空,写完再读一遍课题。接着对同学们说“读课题也要注意感情,大家学习完课文后再读题目,我相信就会读得不一样了。”然后提出朗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难受、怒、恨、惜)请学生再读题目时感情变了,表情也变了。大家心里很难受,又恨又怒,又感到很可惜。最后老师提醒学生要把那种最难受、最可恨、最可气的感情读出来,并把心情、感受写在脸上。让学生通过齐读、个别读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了中国人的恨。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真正发至内心。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上,能自主地读出“难受”与“可惜”相织,“恨”与“怒”交加的语气语调,使“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不但落实到了实处,而且提高了层次。
2.案例呈现
语文课程案例教学要与理论密切相连,任何脱离了理论的课堂案例都会使得讨论和教学内容与目标相背离、相脱节。对此案例的呈现要把握恰当的时机,万万不可实行单一程式化教学模式,案例呈现既可以出现在教学的某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在授课完毕后呈现出来,还可以从理论知识讲解中呈现,根据需求紧密联系理论。呈现模式教师根据需求具体而定,主要的呈现方式有:(1)教师将案例通过故事讲解形式来表达;(2)通过纸质形式为学生发放资料;(3)巧妙运用多媒体来呈现影音与图片事例;(4)采取辩论、小品等多姿多彩的活动将案例呈现出来。例如,在教课文《将相和》时,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的: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同学们的回答十分踊跃,有的说:“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有的说:“我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正当我为同学们的回答感到欣慰时,班里最调皮的同学站起来说:“我喜欢秦王,因为他治理的国家很强大。”刚说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面面相觑等待着我的评价。我莞尔一笑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并伺机引导学生以后回答问题时不要顾及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想法,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
为了确保案例教学法有效的实行,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可以仔细的思考,还可以降低学生压力,让学生能随心所欲发表观点,不断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懂得倾听他人意见。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对所呈现案例进行了解,在独立思考案例后,将案例重点部分确定下来,明确材料间关系,再提出解决建议与方法。在此前提下根据小组划分,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教师此时扮演的角色是第三者,控制交流秩序和进程,必要时给予一定提示,起到的是激励作用。
教学中,只要我们能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方法和模式就能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例如在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说名言——读名言——悟名言——写名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转变传统死板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扩宽学生思维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势必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钻研,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做到案例教学张弛有度。
参考文献:
[1]蔡华.论新课改后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中的使用[J].政史地教学,2008(02):112-112.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问题 改革
从2001年至今,我国小学和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最能体现师范性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全新的巨大挑战。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非常突出的实践课程。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具有培养学生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意义。因而,这门课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更加关键的作用。为了积极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不少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公认为枯燥、乏味的课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门没有用处的课程。学生对它的喜欢程度也往往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举是它的特点。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其他理论不同,它是直接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教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才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才是有用的理论。
然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其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本来就差之甚远,也就不太容易吸引学生。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变革,一味地满堂灌。一味地用讲授法单纯地讲授抽象、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少联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就极易导致这门课的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对它产生空洞、抽象、无味、无用的认识,因而没有多少兴趣听讲,更不可能有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新理论、新变化缺乏深刻、充分的认识甚至是最基本的了解。那么,还何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呢?还何谈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能力呢?又何谈这门课程的价值呢?
2.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人们习惯的一种错误观念是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单纯定位为一门理论课程。而且,在高校教学中,所谓的“理论性”往往被过于强调且达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因而,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才会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实践的现象。因而,不可避免的,整个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被严重忽视的境地。
因为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大多数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一直存在着“理论讲授多,实践训练少”的问题。这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一般占3/4以上,实践训练时间不到1/4。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每周的课内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常常只有甚至不足1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大部分项目不能正常开展,仓促进行的一些训练如设计教案、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走形式,收效甚微。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呢?学生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也就难怪不少学生在教育实习时甚至毕业后仍连最基本的口语表达、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都严重缺乏。
3.实践教学科学性不强,教学技能训练不够系统、细致、扎实。
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每周1-2课时来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但是,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至今只有理论教材,没有规范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所以,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项目、组织形式、程序、重点、评价等完全靠任课老师来设计、操作。这就很难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一些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来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细致、扎实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比如,不让学生站上讲台进行朗读、自由演讲、讲导入语、设计板书、提问等基础训练就直接开展说课训练、试讲课文训练;不让学生观看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讨论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就让学生设计教案;训练中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点评及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应付训练而教师不作严格要求,等等。显然,即使实践教学有较充裕的时间,如果组织、实施不够科学、扎实、严密,也会导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积极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首先,能够使抽象的理论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易懂、有用,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学好理论:其次,因为课程与教学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作用,搞好理论教学又能够为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也恰恰是搞好其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改革策略。
1.让学生先感受、体会中小学新课程教学实际,再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历小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模糊记忆中。在他们对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没有任何具体感受和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让他们去学习语文新课程方方面面抽象的新理念、新理论,理论就会显得枯燥、空洞而难以消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先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具体感受、体会,再开始学习理论,是最好的做法。而各高校传统的做法都是在学期中段或末段理论学习过半时才安排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或到中小学课堂现场观摩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在第1至3周先安排学生观摩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或者到附近的小学、中学现场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第4周才开始启动理论教学。当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一定要认真、投入地观看,写出比较详尽 的课堂实录并保存好,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求学生以后随时把这些课堂实录带到理论课的课堂上。带着观看课堂教学实况的感受和经验开始后面的理论学习,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动力。而且,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举出那些观摩教学中的实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实例,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理论将不再空洞、抽象,不再枯燥无味。
当然,根据理论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学期中段或末段,教师还可以再安排一定的观摩教学录像或观摩现场教学的活动,并把观摩和理论讲授、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
2.突出理论重点,强调其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要突出两大重点。一是语文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新理论、新变化,例如,反映语文新课程总体指导思想的四点课程基本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性质观,全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教学对话理念,个性化写作理念,综合性学习理论,语文新教材的巨大变化,等等。二是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因为前者对于学生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新理论,了解这些新变化,无论学生具备多么优秀的教学基本功,他们都无法成长为合格的新课程语文教师;而后者具备突出的实用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如教学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至关重要,而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正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教学能力之一。所以,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这两大重点方面来精讲细讲,对其它内容则可以少讲或略讲。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一词,英文中称“case”,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是指与教学有关的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义出的事实”来代替,它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为相互脱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并能帮助他们用理性思维去解决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或者认识课堂教学的一些规律。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学会提取案例中的理论成分来对照自己学到的相关的教学理论,有助于深化他们的理论修养,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思考其合理性。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广义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用文字记述的反映教学中一些具体情况包括经验、疑惑、感悟、反思等的教学案例,如方智范、赵志伟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评析》中的许多案例,文字记述的详细的教学实录,教学录像,现场教学,教案,教师所了解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等等。这几种案例都可以具体运用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案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常见策略有:(1)呈现案例,解剖麻雀,内化理论(主要用于系统理论讲授中);(2)呈现案例,展开讨论,把握理论(主要用于个别理论探讨中);(3)案例观察,做听课记录,写评课报告(主要用于观摩教学中);(4)案例开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设计(主要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中);(5)案例呈现,系统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试讲前)。
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非常适合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能够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真正把这门课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纽带。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
为改革学生总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可从这门课的理论中精选出一些重点专题,如“语文素养”观、语文课程三维度目标、语文课程性质观、对话教学理念等。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按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地去研究、探讨,最后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分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展开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旁听者、评点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相互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也是实践者。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那些重点理论,又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等多种优良品质。这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为了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引导。而且,理论教学中要保证至少开展两次这样的活动,所占的理论课课时应在6课时左右。
三、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为了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视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时。
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课时充足,学生才有时间进行多个项目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多次登上讲台。反复进行训练。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才有保证。要专门安排每周至少两课时一共不少于36课时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在理论课的54个课时中,还要抽出约18个课时安排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习汇报和讨论等活动,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
要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只有单本理论性教材的现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一套实践教学教材,可将其定名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当然也可以组织多所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联合编写。两套教材在内容上互补,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如理论性教材阐述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知识,训练操作教程就可以有相对应的具体案例分析或技能操作训练内容。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较易理解。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也会因有案可依而就较易上手,既能保证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
3.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科学安排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和程序。
在实践教学没有教材无所凭依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明确其地位、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训练项目要全面、充分,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单项教学技能训练及综 合性的模拟试讲训练;训练程序安排要合理,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例如,我们近几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是这样安排的:(1)学生课外练习普通话、粉笔字等教学基本功;(2)课文朗读技能训练;(3)自由演讲训练;(4)教学观摩及评课;(5)语文课导人技能训练;(6)语文课板书技能训练;(7)语文课提问技能训练;(8)语文课讲解技能训练;(9)学生课外进行教学设计训练(编写教案);(10)说课技能训练;(11)模拟试讲课文训练(即教学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最好采用微格训练的形式)。其中的第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一项都是学生必须单独登上讲台训练的。这样,学生在最后模拟试讲时已经经历过多次包含读、写、说、讲的公开训练,语文教学综合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
4.扎实、严谨地组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将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不仅要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而且要扎实、严谨地组织每一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学生训练前的指导工作。每一项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师都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练习时间。并且,在布置训练项目及任务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让学生练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例如,语文课导入技能训练前,教师就要把导入设计的内涵、作用、要求与方法等要点进行指导,最好结合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入案例使学生加深体会与理解。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计出有吸引力、有创造力的导人语,导入训练才可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学生训练的课堂组织工作。在训练课上,要求每一位训练的学生要真正进入角色,认真投入地训练。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全神贯注的观众,认真观看每个学生的训练。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好整个课堂,让所有学生认真观摩台上学生的训练,不能出现一人登台认真训练而其他学生在台下漫不经心、各行其是的现象。教师要严格要求和认真组织,使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成为一个气氛庄重、热烈、活跃的学生充分锻炼自我、表演自我的舞台。
再次,做好学生训练后的点拨与评价工作。每名学生训练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训练的得失。教师一定要首先肯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鼓励、称赞学生训练中的优点,然后中肯地指出学生训练中的不足。教师不能以过高的要求对待还未正式踏入讲坛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肯定,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才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训练体会,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每个学生训练完之后。自己的体会是最深刻的,如果能让他们及时对自己的训练进行评价。效果是真实、贴切的。而同学的评价往往更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准确地指出一些亮点、优点或缺点、问题,使训练者容易接受。教师如果营造出这种积极的氛围,用学生训练的范例去引导所有学生,就会对所有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实效。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学资源,教学模式
在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盛行的今天,微课被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技术与教学应用融合的高级阶段。作为一种新兴的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形式,它不仅以其短小精悍的特征顺应了社会对知识的快速需求,?而且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学资源,更构成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课的概念及内涵
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微课既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因此,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定义的内涵是目标单一、内容短小、时间很短、结构良好、以微视频为载体。
二、微课的特征
从微课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来看,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突出特征。
(一)主题突出,短小精湛。微课只围绕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将其制成教学视频短片。整个微课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渲染,视频播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使得主题突出,短小精湛。它不仅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学”的设计,而传统教学视频往往是一堂课的复制,包含多个知识点,含有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更注重教师的“教”,可以说,微课是传统教学视频精华的浓缩。
(二)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线学习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工具来学习或训练的方式。移动学习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等移动设备进行远程学习的方式。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学习资源环境,包含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还有教学演示课件、讲义、教学案例素材,以及课后微练习和微练习的素材等教与学的资源,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网络教研方式。
(三)类型多样,资源丰富。微课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ppt转化而成的微视频,这种视频由文字、图画和音乐三部分组成,即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字故事;第二种类型是课例片段,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操作人员将精彩片段拍摄下来的一段视频,这种视频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长达四十分钟的公开课;第三种类型是教师自己通过录频软件针对某个知识点(重难点、习题等)录制下来的一段视频,区别之处在于没有学生。微课针对的对象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也可是一个小故事、小问题、小策略等。
三、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探研究
目前,各地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微课应用的频率不高;微课教学效果不显著;微课的应用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小学语文是一门学生启蒙阶段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面向6到12岁的学龄儿童,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使他们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以现实为根基,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获得当代社会所需求的语文能力。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意识占主导地位,逐步向有意注意过渡;思维发展是具体形象占主导地位,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理,趋向于接触有趣、新鲜、 生动的事物,同时比较好动,容易接受新事物,求知欲十分强烈。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而具有时间短、主题明确、效率高等特征的“微课”不仅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对于意志力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正好能对症下药,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快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而相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更新了教学理念,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既然我们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那么我们应不容忽视,大力推进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具体的事物能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同时小学生比较好动,容易接受新事物,求知欲十分强烈,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
(二)课堂学习。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创造偷快的学习气氛,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信息容量,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通过微课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众多阻碍,更好地明确知识点,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为了了解和掌握在校师范生和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认识与意见,以及他们对该课程的需求,笔者特进行了问卷调查.
1.1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的调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对“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认识进行的.81.5%的教师认为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能够促进教学, 是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62.3%的教师对于课程、反思型教师、教学设计、综合性学习等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紧密联系的知识比较熟悉,而对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理论、隐性课程则比较陌生.为了适应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方面有:科研能力(71.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51.4%)、学生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和心理知识(50.6%)、课件制作与多媒体的使用(49.4%)、获取信息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39.6%).有78.3%的教师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师范院校应对师范生加强说课、模拟课堂训练,增加实习的时间与次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师范生走进小学课堂,亲临教学现场,缩短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1.2对师范生进行的调查25%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对培养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作用较大;12%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与教学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63%的师范生认为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很好;54%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设置不够合理有效;42%的师范生认为教学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渗透不够.可见,对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困境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进入新世纪,随着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的蓬勃兴起,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性学科,淡化“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界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界于语文与教育学的边缘性学科,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有些院校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进行整合,归属于教育学专业;有些院校将其挂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处于不被重视的边缘地位.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其他教育类课程,一般在学科专业课程之外,另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门课程,并将其当作点缀课程.教育课程门类单一、教学时间偏少,忽视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受到公共课程挤压,课时一再减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选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没有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立体发展模式.
2.2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由于设立该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比较晚,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知识结构不完整.一般情况下,该学科教师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担任,其汉语言文学知识扎实,但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二是由教育院系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担任,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分析得深入而透彻,但缺少基础教育教学经验,教学中缺少鲜活的课例,理论教学脱离教学实际;三是由来自中小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担任,具有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学经验,但习惯于用实践代替理论,缺乏理论层面的提升.[3]因此,缺少具有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又具备学科专业背景的优良师资.3.3教学内容脱离教学实际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应使师范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把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形成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但教学中,缺少具体、可操作、可量化的课程培养目标.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对于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则不够重视;重视知识的获得与经验的积累,忽视广博知识的掌握与个体的整体发展;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忽视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课堂教学缺乏师生双边活动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新课改教学理念涉及较少,侧重讲授课程论部分,而淡化教学论部分,所授理论知识空洞,缺乏针对性,缺乏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联系.师范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活动很少,备课、试讲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活动也很少.没有充分拓宽教学视野和课程空间,很少结合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合作探究等,深化师范生对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4教学实践措施不够扎实有效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实践.很少结合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长期扎实的教学技能训练.很少结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即使训练,也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与讨论交流,缺乏相应的检查督促手段,教学技能训练、教案设计、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形式,致使教学技能训练不到位,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语言表达能力差,缺少逻辑性,缺少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不了解小学语文的知识结构,搞不清教材中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不会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不会分析教材,照抄教参与教案“.三字一话”基本从教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仅仅限于理论上的感知,谈不上熟练掌握,有关课件制作更是大多数师范生的知识盲点,难以满足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教育实习时间短、方式单一,师范生难以培养起相应的教学素养.
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实践上缺乏重视.
3.1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对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关系认识不恰当.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忽视对广博的基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其他课程以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教育理论课程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设计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导致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下降.没有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征和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误区二:对掌握知识、获得经验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恰当.当前很多师范院校,追求综合化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办学理念,削弱专业课程,弱化专业基础,师范教育边缘化倾向日趋严重.师范性决定了实践性,师范生既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而经验的获得与理论知识的指导密切相关,需要实践中的锻炼与积累.然而,师范院校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教学技能训练则重视不够,缺乏实践中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突出实践环节,体现教育实践以及教学技能的培养.误区三:对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关系认识不恰当“.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应结合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基础教育服务.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中应精讲基本的、适用的理论,结合教学实例,降低师范生接受理论的难度,增补实用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师范生内化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对师范院校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处理不当,盲目的向综合性院校看齐,没有将为基础教育提供合格师资的任务落到实处,没有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3.2实践上缺乏重视从实践过程来看,缺乏扎实有效的训练体系,主要表现为:(1)教学实践目标不明确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应夯实师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语文课程的现状,关注语文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学习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掌握从事语文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独立进行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式,能够选择恰当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然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没有体现明确的教学实践目标.(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论部分,应通过分析教学论中呈现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教学论重在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强化教学能力的理论支撑与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学中,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教学案例进行点评分析,以帮助师范生掌握、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链接,基础理论与实用知识的联系,使本课程能够有效的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架构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然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学技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记忆,增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专业技能训练不到位教学基本技能,如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组织教学等,没有形成训练制度化,缺少针对性,没有定期组织师范生进行试讲.忽略对师范生读书的指导,忽略读书能力的训练,解读文本能力较差.缺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能力较差,没有有效地吸纳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实施和评价教学方法陈旧,没有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没有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进行独立、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引导师范生理解、分析、把握、处理好教材,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拓展阅读;
一、拓展阅读的基本概念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推进拓展阅读就是要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选择合适的拓展读物,并针对读物安排合理的泛读与精读。通过拓展读物的泛读形成精读文本的解读语境,为全面、深入、个性化地把握文本内容提供基础,同时对文本的精读又为拓展读物泛读提供了目标和方向。由此一来,孩子们围绕教材文本进行的拓展阅读,不但可以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传承作家们创造的文明,而且在拓展阅读中不断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积累、开启了智慧,提升了自我。
二、合理安排拓展阅读的具体做法
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安排拓展阅读的时候,应当关注如下几点:
(一)立足文本,丰富阅读内容
一个文本就是一种视野,而仅靠一种视野往往会限制孩子们对文本做出多元的、独特的解读和体验。如果我们能够为这拓展一些新的课程资源,为这拓展一个新的思考视野,那么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就会显得更加灵活、更加创新。阅读是孩子们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阅读的范围广了,表达能力自然灵活,思维能力更加敏捷,习作能力得到提{,道德情操也更{尚,这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创设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小小的幼苗需要合适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分才能成长。同样的道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因素都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我们要努力创设条件,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使孩子们沐浴在拓展阅读的灿烂阳光下,时时吸收阅读的新鲜空气,处处享受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实现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具体地,教师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创造合适的阅读氛围:
首先,开放学校图书室,不断更新图书学校图书室是与课堂一样,是学生取得知识、增长才干、提升素养的重要阵地。切实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与管理,是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悉心打造书香校园,全面提升师生素养的重要手段。其次,创建班级图书角,随时借阅图书,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而要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办好班级图书角。千方百计筹集图书资源是创建班级图书角的前提条件,我们通常是动员所有的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孩子们拿出自己喜欢的书、有意义的书、被感动的书、得到过帮助的书,并署名在所捐献的书籍上,收集一起放到班级图书角上供大家借阅分享。每班推选出两名有高度责任感的图书管理员,由班级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培训,专门负责好同学们借书、还书的登记,保管好班级图书角所有书籍等工作,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角借书、看书[1]。最后,应增设课外阅读课,培养读书兴趣。增设课外阅读课,加强学生拓展阅读的指导,把课外阅读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当中,是“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是推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向前的需要。
我们要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提倡拓展阅读教学,鼓励孩子们扩大阅读范围,因此,加强科学的拓展阅读方法的指导势在必行,每周在学习课程里增设一节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孩子们掌握有效的、科学的阅读方法,也能正确地引导他们处理好课堂学习与拓展阅读的关系,帮助他们选择有益身心的拓展读物,并能根据拓展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展示成果等活动[2]。
(三)组织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我们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孩子们搭建相互交流、展示成果、共同进步的平台,从而引导同学们“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激励他们以书为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享受拓展阅读的快乐。同样,本文也建议如下几方面的活动安排:
首先,应定期开展读书交流系列活动。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是促进学生拓展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展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读书交流活动,能大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拓展阅读的质量。其次,应积极组织亲子互动读书活动。我们提倡亲子阅读,希望得到家长积极有效的配合,让阅读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由于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没有意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家长工作,如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拟稿《为拓展阅读致家长的一封信》,经常向家长宣传亲子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他们推荐孩子们喜爱的课外阅读书目,组织“亲子阅读,让小手拉大手”等相关的活动,并且在阅读方法上给与正确的指导,定期组织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等等,致力于把学校的拓展阅读活动延伸到家庭生活里去[3]。最后,可举行展示阅读成果类型比赛。为了激励孩子们主动阅读,让他们体味拓展阅读的成功,让他们越读越爱读,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例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手抄报比赛、“好书伴我成长”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写读后感比赛、自制书签比赛。这样,孩子们精彩激烈的比赛中相互学习、相互提升,共同前进,从而激活了他们深层次的思维潜能,从中享受着读书的乐趣,收获读书的丰硕。
三、总结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能够进一步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去读书,能带领孩子们广泛阅读各种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欣赏各类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使他们热爱阅读、快乐阅读、广泛阅读,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以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和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J].中华少年,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