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 幼师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37-02

幼师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数还是以从事幼教工作为主,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技术基础和基本的日常工具,所以也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在幼师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就要针对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并且幼师学生又是以女生为主,而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一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些了。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较为适合幼师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

1 当前幼师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幼师学生的信息技术课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文字的编辑排版和打印、表格及数据的处理、信息的展示等。当然,这只是从知识点来说的,具体的就要结合专业来说了,比如生活和工作中知识和问题的查找与收集、个人简历和工作总结的撰写及打印等、表格的制作及简单数据的计算和统计、信息的展示及幼儿课件的制作等等。

而现在很多幼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并且基本上所有学校为了学生毕业前参加过级考试的需要课堂上是以理论为主,实践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最终学生只是学到了知识点而不会结合工作的实际进行应用。而实践教学法完全可以二者兼顾,既可以学到理论及知识点的知识,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在工作中可以直接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的效率。

2 实践教学法

此处所说的实践教学法是指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及不同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目标环境、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师差异等因素,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选取恰当的教学手段、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法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开展高效的课程教学、进行正确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3 实践教学法在幼师信息技术中的教学流程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开展高效的课程教学和评价与反馈三个方面:

3.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在利用实践教学法进行幼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时不但要考虑一般的教学设计的各种内容,还要特别强调“实践”性,就是信息技术特有的操作性及幼师生及以后工作的特殊性。在此主要强调的是教学目标:比如在文字处理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一般的要求,就是文字的或者数据的搜索或者录入、文字的编辑排版、表格和图形的基本操作等,还必须结合幼师生的特点,从应用的角度进行考虑。

3.1.1选取恰当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教学案例的的作用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教学环境并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根据幼师学生的特点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就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将来的工作的实际进行选取。例如在文字处理部分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文比如给家长的通知、简笔画的绘制等,这样既结合实际也很容易上手。

3.1.2选取恰当的练习与实践内容

练习与实践内容主要是针对知识点的练习与巩固,所以可以直接拿出具体的操作内容进行练习即可,这样可以快速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目的。比如在文字处理部分可以将所有知识点直接列出并做出样本,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对照练习。这样通过练习从而达到快速掌握与熟练的目的。但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容一定要具体,做什么?做出来是个什么样子?这些一定要明确,具体。这样才可以既节约时间,又提高效率。

3.1.3选取综合与提高练习的内容

综合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灵活、更加熟练的使用所学知识点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操作的能力,所以对于综合练习内容的选取就要注重熟练性和综合性即广度和深度。比如在文字处理部分综合练习内容的选取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综合性比较强的面比较广泛的一些案例进行练习和巩固。这一部分在练习的时候也是要注意要求要具体,效果也要具体,但是完成的方法可以是多种,这就可以看出每个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灵活度。

3.1.4应用与拓展训练

应用与拓展是在让每一个学生在对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达到之后进行的一种应用训练,在这一部分老师可以布置多个任务,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性的完成,但这一部分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求不要太具体,只是一个大的任务,具体怎么做,是个什么样……,这些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可能很多学生虽然做的是同一个任务,但做出来的效果可能相差很大,这可能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和熟练度有关,也可能与学生的态度、花费的时间、付出的劳动量都有关系了,这就可以看出不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能力。比如文字处理部分,在应用与提高部分可以让学生做自荐书、电子报。这就基本包括了文字处理的所有知识点但还必须要有资料的收集、版面设计、简单的美工等知识在内,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并灵活应用,还要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和劳动才能做好。

3.2开展高效的课程教学

无论设计得有多么美好,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课堂就是教师的战场,必须向课堂要效率。所以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高效而充分的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3.3评价与反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目标很美好,也按照既定方案进行了授课,但效果究竟如何还必须得从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检验才行。在幼师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但要遵循一般的评价标准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主要的是要注意解决生活和幼儿教育工作中与信息技术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根据实际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并制定出后面的教学方案。

4 教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2013级1班(相当于高一)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因为初中好些学校为了中考信息技术课基本没开,又加上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基础就更参差不齐;但不管怎么样都必须达到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并能完成幼儿园老师常见的一些信息处理工作。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课上采用恰当的方法,从而达到相应的目标。下面就以文字处理部分的“格式设置”为例,对实践教学法在幼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的实例进行分析:

4.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文本的格式设置。

教学目标:掌握文本的格式设置并利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实验、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教学案例:《“果果家”及各小组名称和含义》的编辑与排版,引起学生兴趣并讲解和演示。

实验内容:利用直接而又直观的内容。如:黑体三号……并给出效果图进行对照练习。

练习内容:《幼儿入园注意事项》的格式设置。

应用与拓展内容:对《给小朋友家长的一封信》进行修改和编辑排版。

4.2进行教学

首先,利用《“果果家”及各小组名称和含义》这篇文章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带领学生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激发学生觉得一定要学好并会做的情绪,然后讲解相关知识并进行操作演示。然后直接给出各种格式的设置内容和要求进行对照练习,从而熟悉各种操作。其次,利用《幼儿入园注意事项》进行对照性练习达到熟练的目的。再次,利用《给小朋友家长的一封信》进行小组应用性操作并检查学生完成的效果。

4.3评价与反馈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及小组完成的情况并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引导和控制课程的进度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实践,在文字处理部分,既达到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目的,也达到了引导学生感受职业特点的功能,所以是成功的。

5 结论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实践教学法在幼师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是适合的,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4.

[2]华芳英,严加友.试论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性选择[J].远程教育杂志,2004.04.

[3]唐山学院专科教育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

2009.08.

[4]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1.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05.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一、语言“含”情,让学生感受师爱温暖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显而易见,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

如在学习《相逢在花季》时,为了与青春期的学生共同探讨男女生交往时的种种困惑以及恰当的交往方式,使他们懂得基本的言行规范,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课堂导语:“进入中学,很多同学对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有利于学习上的进步和提高,也增强了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张扬了青春的活力。那么怎样的交往方式才是最为恰当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小川的烦恼’来进行探讨……”

显然,情真意切、饱满深情的课堂导语无疑比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这种润物无声的情感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与温暖。

二、案例“渗”情,让学生接受生命教育

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情感教学目标,渗透人文教育,在课前精选教学案例是重要的环节。虽然教科书里也有一些案例,但往往比较浅显,而且年代久远,对学生而言缺乏新鲜感。为此,教师要时常关注新闻事件、社会热点,并将一些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爱上思品课程。

如在学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这一观点,让学生懂得自身生命的重要性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更要尊重和拯救他人的生命,让生命之歌唱响在每个人的心里。因此,笔者借助网络精选了大学生李潇勇斗歹徒的感人事迹:2011年7月12日晚,李潇与好友纳振东发现两名歹徒正在抢劫,便冲上去与歹徒展开搏斗。歹徒在李潇的背部、腹部、胸部连砍13刀。李潇的英雄事迹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宁夏回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区人民政府分别授予李潇“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好青年”“见义勇为英雄”称号。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危险却能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呢?案例中的李潇之所以被授予“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好青年”等称号的原因何在?当他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我们应如何去做呢?

新鲜生动的案例,使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更具有说服力,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更丰富了内心情感,向英雄学习,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评价“寓”情,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客观评价学业,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虽然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品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多种,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学业评价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评价时,教师要公正客观地帮助学生分析,特别是加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缓冲”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克服困难,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2.善于发现优点,促进全班共同发展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思品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每个学生都有其特定的潜质,都有可能成为一匹“千里马”,而教师应善于发现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一名“伯乐”。如,有的学生勤奋好学;有的学生乐于助人;有的学生严于律己;有的学生艰苦朴素……教师要通过口头表扬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促进全班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3.批评牵手艺术,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伊索寓言;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思维能力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思维是对输入信息加工改造的编码过程,是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对新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和系统化、具体化的过程。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创造性地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阅读教学不仅要侧重培养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更要教授英语学习策略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英语阅读课一般包括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教学环节。然而通过课堂发现,不少英语阅读课中,教师设计的各个环节活动看似清晰,但活动设计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具体表现为:读前活动不能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无法让学生提取已有知识的阅读服务;读中活动对文本分析不透彻,导致阅读任务和问题设计混乱,进而影响学生阅读思维的严谨性;读后活动不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学生不能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进行真实的表达。

笔者选用《伊索寓言》为校本教材,其故事精彩,题材广泛,语言地道,可以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初中生英语思维能力。同时,这些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净化心灵,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则寓言“两个行人和熊”(The bear and the two travelers)为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多维深度分析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效设计阅读活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课例呈现与评析

“两个行人和熊”讲述了两个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熊,其中一个人不顾朋友自己逃到了树上,另一个人来不及逃,就在地上装死,结果熊没有去吃他。故事内容简单,适合学生水平,情节引人入胜。笔者通过以下教学活动环节设计,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1.读前激活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1984)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则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惫。读前活动的设计应从从背景知识、学生兴趣和目标词汇三个方面激活学生思维。

(1)设计提问活动,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上课开始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三只小熊”的英语歌曲,并提问:What animal do you have in the song?学生很快回答:Bear. 接着,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meet a bear in the woods?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头脑想象中遇到熊后的应急措施,为后面的阅读做好了铺垫。这个活动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展开,学生积极性很高。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他们心中的想象回答,学生对阅读充满了期待。

(2)设计预测活动,激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预测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无论与预测结果如何,预测都那使学生更接近文本主题。预测可以有多种方式,如通过图片、标题、人物、地点等预测文章内容、结构、主题等,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小组竞赛后,笔者预设问题:Look at the title, now guess: What did the two travelers do when they met a bear?带着问题学生自主阅读,他们会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

1. 读中发展学生思维

(1) 语境猜词,发展学生猜词思维能力。学习词汇仅靠背记词汇表是不够的,背词表的方法缺乏不同语层的互动,难以产生语境效应,学习效果不好。教师应当利用语言本体语境,进行词汇情境化教学。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教师板书One of them climbed up quickly into a tree and concealed himself in the branches.让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猜词concealed的语义。借助上下文语境,学生不难猜出concealed意为“隐藏”(hid)。

(2)运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概括思维能力。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用可视化的图形表征文本篇章知识,建构认知体系,有效避免了学生阅读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学生自主阅读时,笔者采用了绘制文本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建构主题体系,在绘图过程中加深对语篇结构和语篇内容的感知,训练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3)角色扮演,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角色扮演是鼓励学生在文本的浸润下进一步品味主题语言的使用风格,揣摩主题人物的心理变化,感知人物的个性品质,进而获得审美情趣和思维训练。

本节课中,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开展如下角色扮演活动。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give us a live show.

One plays the role of the narrator and introduce the situation.One plays the bear.The rest play the two travelers respectively.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ir words and intonation.

Use vivid gesture.

2.读后发散学生思维

在进行了足够的语言输入后,读后活动以语言输出为主。读后输出活动能够检查阅读理解程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设计文本评价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指的是积极地、熟练地解读、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在阅读文本时,读者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质疑、辨别、推敲、评价的阅读能力。

学生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rst man’s behaviour?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回答并不踊跃,原因是平时他们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此时笔者通过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教师又补充了一个问题:Is he a good friend?大部分学生回答:No. Because he did not give a hand to the man in trouble.教师接着问:Any different idea?鼓励学生不盲从,提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时有学生回答:Maybe he is a good friend. As a matter between life and death,life comes first.I think he is clever.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拓宽了他们的思维面。

(2)设计真实有价值的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思维能力。本节课中笔者设计了读后写作活动,在写作指导环节,笔者设计了基础篇和提高篇两类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任选其一,先在课堂上口头作文,课后再形成书面文字。话题如下:①Retell the story. ②What is a good friend.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治课;片段教学;几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224-01

所谓片段教学就是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截取其中一部分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教学活动。它以讲教学内容为主,但也可以专讲课堂导入,也可以专讲课堂小结与巩固,只要是课堂教学的环节,都可以开展片段教学。片段教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学生,听课的对象是同行老师或专家评委,因为它比说课更具有实践性,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容易操作实施,在教学研讨、教师技能比赛、招聘老师、职称评定中经常使用,片段教学已成为考核老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根据笔者参加片段教学比赛评比的经验,结合《竞争 前进的动力》一文,就政治课片段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1.片段教学导入要发挥特长,注意承前启后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老师一上来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竞争 前进的动力,什么是竞争呢·请同学们看到课本PX页,回答”,这节课就是在平淡中开始,吸引不了学生,更无法吸引评课老师的注意。比赛中有一位老师用视频《奶茶生意好》导入,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在景区门口各自开了一家奶茶店,最近喜羊羊的奶茶店生意特别好,其他几只羊都在琢磨如何赶超喜羊羊,由此开始了《竞争 前进的动力》片段教学,《喜羊羊》动画片家户喻晓,在初中生中有很高的知名度,用喜羊羊开店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同样也吸引了评委老师。另一位老师用歌曲视频《爱拼才会赢》导入,同时还为学生清唱了几句,适度展示了老师的特长,抓住了学生的心,也调动了听课老师的情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精彩的导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迅速把学生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课堂,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了基础。

另外,片段教学虽然不是完整的课堂,但它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承前,也应该启后,不要把它当做是一个孤立的内容来看待。首先要注意所选片段在教学内容中的位置,如果是属于章节的第1段,最好有承前环节,有一个简单的复习上节课内容的环节;如果是中间,就要说“前面我们刚才学了XXX内容,下面我们学X”,同时,片段内容讲完后,还可以有启后的交代,如“具体怎么做,我们后面再讲”;如果是课文的后面,讲课结束后,可以有一个整课总结的环节,讲这些代表着老师对课本知识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代表着老师的专业素养水平。

2.片段教学语言要简练激情,条理清楚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面对初中的学生,教师的教学组织与语言表达相当的重要。有一个调查显示,学生最不喜欢语言罗嗦、声音平淡没有激情的老师,最喜欢讲话富有激情,语言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可见,激情简练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燃起他们求知的热情。片段教学是讲给老师听,语言就更要简练、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抓纲张目,通俗易懂。音调要抑扬顿挫,表情丰富多彩更能体现老师的综合素质。有一位老师,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无法正确表达本节“什么是竞争”、“为什么要竞争”、“应该如何竞争”的逻辑顺序,音调平淡,从而影响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评委老师听得要打瞌睡,得分就很低。另一些老师,虽然逻辑清楚,知识点都有讲,但语言贫乏,表达没有感彩,情绪无法调动,知识显得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比赛的成绩。有一位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在讲竞争的道理时娓娓道来,讲竞争带来的消极影响时,声色俱厉,批评错误的行为;在讲应该如何正确开展竞争时,大声疾呼,树立正确的竞争观,根据教学内容,展示了不同的感彩,生动的语言让知识得到落实,激情的表达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获得评委老师的一致赞赏和肯定。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17-01

初中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与初中生年龄、心理有一定差距,导致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吸引他们,使他们乐于学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一是平时尽量做到理解、尊重学生。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多表杨少批评。新学期我到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我是你们班的半个班主任,有什么需求的可以来找我”,真正地走进学生,找学生谈心,真情地亲近学生,参加班上的活动,为学生服务,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感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平等地位,从而使学生自愿接受老师的教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颖的开头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课堂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机性。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作为教师对教材应当有准确的把握,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具体地讲,教师可通过讲述与本节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可在新课的开头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也可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的导语,使它成为印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我在讲“我国的环境问题”时,我首先给学生讲: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造成了人员、财产重大伤亡和损失,那么造成这一自然灾害的原因是什么呢?随后由学生去讨论,最后教师点拨:造成这一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如滥伐林木,乱开垦荒地等等,破坏了环境。通过这样导入,既有机地结合教材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引导质疑,激发探索问题的热情

引导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问题的热情,这样,课堂就会迅速活跃起来。例如,在学习“人口过快增长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内容时,有同学提出“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起主导作用,照理说,人口越多,增长越快,应该是劳动力越多,生产发展也就越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就越高呀,是不是自相矛盾?”我认为这个同学质疑很有价值,就引导大家展开讨论,石击浪起,学生显出浓厚兴趣,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学生们相互争辩得面红耳赤。但问题越辩越明,最后看法统一了。通过这样的讨论,大家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四、精选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反过来,它又切实服务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言之有物,用思想品德的实际意义及应用来培养和拓展学生热爱本学科的情感。而要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精选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无疑是沟通它们之间的最好桥梁。

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几乎每课都有案例,然而学生在预习功课时都已见过了,并对其内容也略知一二,教师上课再用,学生就会对其失去新鲜感。于是我便坚持每天收看新闻、阅读报刊、上网浏览,并把收集到诸如央视的“焦点访谈”、“中国法治报道”及电视台的“今日话题”等节目中的相关案例充实到教学中去,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再通过学生自己品味、讨论、分析以唤起学生共鸣。

如,在讲《未成年人保护法》一节时,我就列举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严厉惩治拐卖儿童犯罪”的案例,政府想方设法及时保障少年儿童按时入学的案例后,提出“国家和政府的这些举措说明了什么”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结合课文内容,道出共鸣,都认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效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五、开展活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