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秀阅读教学案例

优秀阅读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优秀阅读教学案例

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积累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31

课堂教学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渠道。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文质兼美。它们给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教材中的具体范文为媒介,取其精华,让学生从中学会积累。

一、在充满激情的诵读中积累语言

古诗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自古以来,熟读成诵就是一种有效的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教师就要根据所学文本的特点,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诵读,读出感情、韵味,这样文本中的语言自然会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苏教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是一首儿童诗,语言优美,充满童趣,富有想象力,是值得学生积累语言的范文。在教学时,笔者主要把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使学生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笔者鼓励学生像一名小诗人一样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诵读。这样,在激情诵读中,“透明的雨滴”“清凌凌的小河”“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等优美的语言自然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们不仅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情感,而且也积累了语言。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依据文本语言的优美、适宜学生诵读的特点,鼓励学生激情诵读,熟读成诵。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然感知了语言、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语言储备。

二、在赏析品味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教材中的文本有许多地方或用词精妙,或句子富有表现力。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如能引领学生就这些词语句子进行反复品味赏析,那么,将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目标。

如,苏教版《槐香五月》一文主要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槐花飘香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赞美了槐香孩子们调皮可爱的特点。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午,桌上就摆上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句话用一连串表示“香”的词语表现整个村子都浸在“香”海里面了。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在教学“清香,醇香,浓香”几个词语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说说这几个词语之间有什么区别。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品味,真切地感受到同样是描写香味,但是香的程度不同,一个比一个给人带来的感觉既强烈又浓郁,有逐层递进之感。在深入赏析品味中,学生自然理解了语言,积累了语言,为运用语言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引导学生品味赏析的方法,使文本语言在表达运用上的优势凸显出来,为学生语言积累提供了媒介,促进了学生语言积累的向深处发展。

三、在表达运用的实践中积累语言

阅读是吸收,表达是内化。语文教材有许多优秀的范文佳作,这就给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要想让学生的语言积累更加有效,就要鼓励学生把吸收来的语言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表达出来。这样,可以真正把语言积累的目标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如,苏教版《莫高窟》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莫高窟壁画的美丽景象。为了增强文本语言的感染力,作者在描写时用上了“不仅……还有……有的……有的……还有的……”等句式,把莫高窟的壁画描写得更加形象生动。在教学时,根据文本中句式特点,教师让学生运用这种句式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而且还在具体的表达实践中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积累的学习目标,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针对文本中的精美语言,特别句子的构成方式,教师主要鼓励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表达。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本语言,而且使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教学效果显著。

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现状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文学积累不够,写作时,往往为了凑够字数而苦思冥想,而教师也普遍感受到作文教学的难度较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写作的兴趣。此外,除了写作存在这样的问题,阅读教学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普遍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效果,教师遵照传统的教学办法,逐字逐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教学套路,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不够,平时很少或从不参与课外阅读活动,由此造成了写作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初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让很多教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思考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办法,主张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写作水平,在开展阅读教学的同时注意向学生传授写作方法,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二、以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1.教师设计教案要深掘课本

为了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师需要结合初中生语言发展的特色,设计教学案例,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初中生的语言积累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初中生的词汇量大量增加,写作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也逐渐形成,情感亦日趋丰富。为了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深挖课本中的潜在写作资源,让学生在总结阅读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写作能力。学生需从课本中学会立意,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缺乏对周围事物以及自身情感的思考,写作时便言之无物。出现这种情况也许与学生的年龄或生活阅历相关。因此,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从课文中探寻立意点,总结经验。例如《散步》一文,作者一开头就写道“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的开头直接点明主题,文章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却很曲折,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教师需教会学生从语文课本中学会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表现人物形象或事物的特征,增添文章的感彩。

2.教师在教学中需充分解读课本

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不仅是要了解文章的情感与思想内容,还需从中悟出写作的技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只有在充分解读课本的基础上,才能领悟立意的高妙;教师需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好文章的思想内涵。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享受生活》《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等大量优秀的文章,或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表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师需努力引导学生从中学会享受生活、观察生活,让学生形成新的写作视角。充分解读课本内容与结构,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会作文布局,学生在看文章时,要明白作者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过渡、衔接的语段,让学生在体悟文章布局的基础上,增强对文章结构的认识。

3.写作教学应结合课本

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1.听的内容优化了吗?

案例 《雪儿》第一课时教学片段。师:“同学们,现在是该大家展示的时候了,谁能把课文读一下?”(有几个优秀的学生举手想展示)师:“你怎么不举手呀?(教师走到一个没有举手的同学身边)就请你读好吗?自信点。”学生心理紧张,对课文也不熟悉,所以读得不顺畅,而且声音也很小。其他学生开始不耐烦起来,而教师依旧“有耐心”地听,并提示其他同学也要认真听。

思考 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很长,而且,不同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相同,因此,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要不间断地组织教学。但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讲的时候,要考虑的是: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展示,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只有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听课的效果才会得到优化。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关注到了个别学生的需求,故意留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体现以生为本。但是,面对这一学生的读书水平,不光这个学生自己感到为难,其他的学生也没有兴趣听下去,因此,很多学生开始不耐烦起来。显然,这里的安排就没有关注到更多的学生的需求。笔者以为,此时的朗读,就应该找一些成绩比较优秀的,朗读水平非常高的学生展示。让他们在班级朗读,这不光展示了他们的朗读水平,对其他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示范和享受。如此,学生才会听得有效果。笔者以为,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2.听的过程评价了吗?

案例 《二泉映月》教学片段。师:“著名指挥家曾经说过,阿炳的《二泉映月》需要趴在地上聆听,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凄厉欲绝的深意。现在让我们闭目,静静地聆听……”(教师播放《二泉映月》)。师:“听着《二泉映月》,我们走进课文,触摸文字的温度,走进阿炳的内心,与阿炳同呼吸,共命运。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生1:“我听了以后,好像看到寒冷的冬季,漫天的大雪,阿炳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街头,非常的凄惨。”师:“看来,你刚才听音乐的时候非常投入,用心体会,走进了阿炳的内心。”生2:“我感受到了阿炳的无奈,从激昂的旋律中,我感受到阿炳在抗争。”师:“是呀,刚才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老师看到了你饱含惋惜的眼神。”……

思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堂评价已经被认为是用来把握课堂节奏,调控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手段。的确,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课堂表演、作业练习等环节,评价已经有效地深入。但是,我们往往只是关注展示的对象,而对学生听的状态、听的效果、听的习惯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因此,老师们经常在课堂上组织教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你听得真认真呀!”“如果没有好好听讲,这个问题是不可能会回答的。”“看着你们的眼神,老师明白,你们在认真动脑筋,老师等着你们!”……这些语言是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但有的时候一个赞扬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都可以用来做对学生听讲的评价,这些无声的语言,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者就很巧妙地对学生的听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看来,你刚才听音乐的时候非常投入,用心体会,走进了阿炳的内心。”这既评价了听的过程,也评价了听的效果。如此的评价,回答问题的学生得到了肯定,其他学生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3.听的训练进行了吗?

案例 《春笋》教学片段。师:“现在,谁想读读课文,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点名学生读课文,这时有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读。师:“当别人展示的时候,我们要认真欣赏,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学习的过程。大家也看看老师听讲的样子吧!”于是,老师做出听讲的示范,坐得端端正正,双手捧书,眼睛注视着课文……

思考 在阅读教学课堂,学生“不会”听讲的现象非常多。比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将自己当作课堂上的观众;有的学生在别人还没有回答完毕的时候,随便打断别人的思路……于是,这些学生的课堂展示本应该可以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资源,就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被浪费了,其作用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课堂教学效度也因此得不到有效提高。

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1 对信息技术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整合的理解

整合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要素的作用、联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这种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使各种教学要素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对待英语阅读的积极情感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信息技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1 将信息技术作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教师在研究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容量庞大的优势,适时呈现教学内容,展示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材料,链接教学环节,营造浓厚的课堂英语氛围;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学生大脑,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开展阅读的积极性,使课堂阅读教学快节奏、大容量、有层次、高效率地进行。使用的方式主要有:①在阅读开始前呈现与阅读材料主题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素材,补充相关主题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熟悉话题,预测内容,预测词汇,明确阅读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为阅读的开展做好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情感态度的铺垫。②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略读、找读、填表、连线、排序、补全信息、判断真伪等,逐层深入地扫除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主旨大意:③在阅读结束后通过课件呈现课文要点、关键词、引导词,帮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转述课文内容等准交际活动内化所学内容;通过展示与阅读主题相关文字,影像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讨论、辩论,交流思想,在真实交际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2.2 将信息技术作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摆脱课本是阅读材料主要来源的局限性,利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增加语言输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①教师可以发挥备课组、教研组大集体力量,分工协作,围绕教材中的各个话题,在网络上收集与之有关的阅读材料。对收集到的语言材料要进行筛选,分级,力求能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难度适中、梯度明显的阅读内容。经过分类、挑选的材料要按照体裁、题材整理,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阅读。如电子阅读材料在某一方面不能满足要求,还可以将所选到的优秀书面阅读材料输入电脑,作为补充。最后将收集、整理的内容统一存储在学校网站上,提供学生自主访问,选择使用。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在留言板上告诉教师,有专人定期解答疑难问题。②教师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中寻找适合高中生的英语学习网站,向学生推荐,与此同时,可以组织英语基础较好、使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将在网络上读到的好文章收集起来,推荐给教师和同学,进一步扩充阅读资源库。对这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收集网络资源使他们阅读的兴趣、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其他同学来说,不仅获得了共享的资源,而且好奇心和不甘落后的进取心也使他们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同时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有所减轻。

2.3 将信息技术作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测试工具。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在课内外阅读实践的过程中最希望看到的进步以及最激励学生不断努力的因素还是考试中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在最终的高考中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从阅读测试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为测试提供了容量巨大的存储工具和高效的选题、组卷、统计和分析工具,如能合理使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1 教师将收集、存储的阅读试题首先按难度分级,可以按学期分成六个等级。然后将分级的的试题对照《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按以下类别进行分类:①题材: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人物等;②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③技能要求:略读、找读、预测下文、理解大意、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猜测词义、推理判断、了解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关系、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等。

试题分类后存储在学校网站上,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进行自测。W生自己检查完答案后如有问题可通过留言板向教师提问。

2.3.2 在课堂测试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使用标准答题卡,由计算机统一阅卷后,利用分析,统计软件,如“大方表格”,统计出各体的错误人数,各选项的错误人数,每位学生的错误情况等详细信息。教师通过分析统计结果,找出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和共性问题,在课上有重点地进行评讲,课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确定下一步的阅读训练重点。计算机阅读、统计、分析省时、省力又全面,将教师从机械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节省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能有精力研究如何改进教学。

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一、阅读教学中几种忽视写作能力培养的情况

(一)以考试为导向,偏向语文知识的传授

中、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题均是必考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自觉地把课文作为阅读训练的载体,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人物背景、叙述方式、描写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手法、文章结构之类的知识。这种为了考试的阅读是一种浅阅读,蜻蜓点水式讲解的文章和知识,是种静态的知识,没有探讨课文“由文到心”的动态过程,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并不能使学生学会将其迁移到写作活动中去。

(二)过度解读文本,缺乏言语形式的探究

语文教学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仅重视文本写了什么,更要重视文本是怎么写的。在提倡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大环境下,出现了一些有争议的阅读教学案例。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实录,引起学界对阅读教学的讨论。韩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抽象地从文本中剥出祖母死、父亲老、儿子壮等人伦关系,进而得出文本讲诉生死主题的结论。韩老师学识渊博,对《背影》做了一番创新性解读。然而,联系文章创作背景和文本的重复叙述,不难发现,韩老师对文本是过度解读的。课文的最后一段,道出写作缘由,父亲向朱自清诉说自己离大去之日不远,引起他反省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原来,朱自清与父亲之间是有矛盾冲突的,长期没有得到真正地和解。老父亲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欣慰。“《背影》的结构中交织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一条存在意识文本中,是歌颂父亲慈爱的线索,一条在无意识潜文本中,是现实儿子内心焦虑的线索”[1]。因此,《背影》写的不是生死,而是父子。

(三)训练流于形式,没有培养写作能力的意识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注意到写作训练的重要性,遗憾的是这种写作训练往往流于形式。一是课堂言语活动,忽视对课文语言表达技巧的模仿。例如,郭初阳老师教学《愚公移山》时,他假设愚公死后,世代挖山,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成功移山,询问学生如何重新评价愚公。这样的课堂训练,重视课文内容的解读和阐释,忽略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探究。课文一般是优秀的习作范例,将课堂练笔与课文言语形式的探究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二是课外练笔,缺乏监督与指导。语文学习得法与课内,提高于课外。课堂练习与课外练笔是相互促进的,虽然有不少老师要求学生写日记,但却没有给予有效指导。

二、关于阅读教学中写作能力培养方法的探讨

(一)转变观念,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占据大部分课时。那些为了考试而阅读,或者把课文作为话题材料,对文章进行过度解读,往往造成阅读教学耗时低效。转变旧有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意识,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关注课文内容,还要关注文章的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之美。

(二)读写一体,重视言语形式的探究

陈日亮先生认为,“‘读’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写”……“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读’”[2]。阅读和写作是融为一体的,它们统一于言语活动之中。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过度解说和发挥课文的思想内容,割裂了读写之间的关系。由文见心,从语言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探寻文章表达的心灵轨迹,体会写作章法之美,有利于将文本解读引向深入,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写法,为个体写作实践提供借鉴。李镇西老师在教学《荷花淀》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的语句,体会妇女们的心理,让学生从语言表达中,品味文章的心理描写。在分析作者孙犁的语言风格之后,李老师又介绍孙犁的《关于<荷花淀>的写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创作过程。李老师的教学,重视言语形式的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举一反三,发挥选文的例文功能

语文教材是由文质兼美的选文组成的。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每单元的选文大致是按照文体的特点编排的。可以说,每篇课文是一种文体写作的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重视对文体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模仿习作,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材,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引导学生体味“轻轻地”“新娘”“挥一挥”等词语,标出诗的韵脚,讲解新月派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由文见心,体悟诗人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鼓励学生模仿创作新诗。这种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的做法,也符合这一单元教学的要求。

(四)读写结合,坚持有效的读写训练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陈日亮老师认为,写作是重视“写什么”的教学。通过阅读,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思想共鸣;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事实证明那些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满分作文、牢记人物事例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这种训练方法忽视了教学“写什么”,封闭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能够培育学生的思想境界。读书笔记,记录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心灵变化的轨迹,充实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是架起“读”与“写”之间的一座无形的桥梁。陈日亮老师介绍一位高中生的阅读笔记,让笔者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积极意义。教师可以采用读书笔记这种有效的读写训练方法。

(本文系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4yks025]研究成果。)

注释:

[1]闫苹.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32-33.

[2]陈日亮.仿佛若有光――由一位高中生的阅读笔记思考语文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3,(06).

参考文献:

[1]陈日亮.当前语文课改三个重要教研话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4,(9).

[2]彭红兵.阅读与写作互促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7).

[3]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漓江出版社,2012.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