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84-02

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相继调整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了新的教育改革方案等,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人才。但是传统计算机教育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仍然缺乏实质性转变,所以我们应努力尝试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

1.1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为常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讲授常用软件的应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涉及很少,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现状如下。

教材零起点的问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国家要求所有中学、高校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但是没有一套整体的教材,所以学生所学的内容重复,导致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也使得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起点水平差异较大。

上课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讲授15~20 min,然后学生上机练习,教师讲授时不与学生交流。这样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得上机任务或者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基本没有获得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满足感。

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尝试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选择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2 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的优势

1.2.1 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基于项目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学生不必聆听教师的讲授,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来选择适当的主题进行学习,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增强了学习动机。对应的是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教学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1.2.2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行为,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强调将学习过程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换句话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过程,可以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

1.2.3 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基于项目的学习关注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把信息技术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比如在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的学习中,如果学生选择了制作一首铃声的项目,就必须加强与该学科知识的整合,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更加体现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

2 研究现状

鉴于项目式教学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教师及学者们都对其非常关注,并努力在教学训练实践中去进行研究和应用。

在研究过程中,其一,明确了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概念:基于项目的学习中的“项目”是管理科学中的“项目”在教学领域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学习某种或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4]其二,阐明了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基本特征:(1)有一个驱动性的问题;(2)有最终完成的作品;(3)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4)强调学习活动中的合作;(5)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6)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其三,介绍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构成要素: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

本研究由于要对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部分进行教学设计,属于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基于项目的学习来自国外,如果直接照搬是不明智的,也不符合我国实际,所以本研究基于国内已经建立的一些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而进行探究。

3 教学过程设计

3.1 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录音设备安装,单轨模式录音和多轨模式录音(配乐录音)三个部分,其中录音设备安装部分包含录音设备,区别耳麦的两个插头和耳麦的正确安装三个模块。

3.2 教学对象分析

大学一年级学生,怀着对高校生活的憧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每件事物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探个究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耳麦,而且对录音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大多数不知道如何将耳麦正确安装到电脑上,不了解插头的作用。此外,学生已经学过混音合成,对Cool Edit软件的基本操作已经熟悉,因此,对于单轨模式录音学生很容易理解,而对于多轨模式录音利用之前学的混音合成知识进行讲解,学生会比较容易的接受与理解。

3.3 教学目标的拟定

3.3.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耳麦插头的作用;(2)会正确使用并安装耳麦;(3)能够熟练在Cool Edit软件的单轨和多轨模式下进行录音。

3.3.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耳麦的学习,能够熟练正确地安装并使用耳麦;(2)通过在不同轨道下录音的学习,可以根据需求,初步具有选择不同的模式进行录音的能力;

3.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声音的录编,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2)体会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3)加强版权意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3.4 教学策略的选择

3.4.1 分组

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这一章内容较多,一是需要小组共同协作完成,所以分组至关重要。分组需要做到核心成员要固定,成员应相互了解;二是成员分组尽可能继续发挥成员的特长,各组成员相对工作量要有所平衡,成员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三是选出团队组长。组长在团队中是一个重要角色,他的工作是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及进度,帮助新加入的学习者指明参加团队的途径,并且与教师保持联系和沟通。

3.4.2 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包括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小组要有一个现实的主场所,如多媒体机房。机房要装有Cool Edit Pro软件和联网环境,网络环境主要涉及音乐下载、音乐欣赏等板块。同时,要保证任务完成的连续性和资源的共建共享。

3.5 教学过程实施与评价

小组需要按照项目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项目方案,包括时间规划、任务分工、成果类型和项目会议安排。

教师设计计划:第一步,自主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决定各自自学的内容;第二步,分享学习成果,即学会一部分内容的成员教会其他小组成员,促进协作学习;第三步,共同讨论完成项目任务,即讨论如何将部分内容结合成一个完整音频。

(1)展现项目成果,实施形成性评价。

第四和五阶段,即呈现项目成果和实施项目评价阶段,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各小组分别进行成果汇报,这一阶段包括:成果汇报、现场答疑和评价与反馈环节。

(2)小组成员评价,实施总结性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也有三种手段:一是学生互评。主要是在管理贡献度、技术贡献度和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主观评价,其评价结果仅作参考,不作为结果直接参与评分;二会议记录。这是对学生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从中可以了解项目进度并展现学生合作交流、领导组织的全过程,仅作为参考,不计入评分;三基于项目的学习进度手册。作为最关键控制手段,它记录每一位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学生的项目参与度、贡献度是一个参考。

4 问题与展望

和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一样,在PBL教学模式中,因特网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项重要资源。学生在因特网的活动包括搜索信息、搜集数据、与专家进行协作。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随时都能够上网,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对于学生在上课期间玩游戏、聊天等行为,教师很难一一管理纠正。

在PBL教学模式中,很多项目都需要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去完成。为了保证工作进展,需要对学生的工作进度加强监督,但这会削弱小组协作的氛围,并限制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何协调这几方面的关系,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为了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活动展开研究,不再扮演“知识消费者”的角色,而成为创造专业知识的一支主要力量。一旦教师把教育科学研究视为自己的职责,那么大量的专业知识就可以集中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当教师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将会创造出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并且将其添加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表达形式之中,然后验证和改进这些创造新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75-177.

[2] 张明芳.后方法视角下外语教学中的项目的学习框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6):88-92.

[3]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2

[4]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 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3-117.

[5] .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VFP;程序设计;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9-4777-02

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能否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部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其中第二层次的核心内容,已被列入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因此,在课时缩减现状下,如何使广大高校学生掌握VFP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基本概念、数据库操作、表单设计和编程能力等,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多年从事了的VFP课程教学,在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后,探索出一条VFP课程教学之路。

1 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时课时缩减,造成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最近几年,由于高校教学计划的不断调整,许多课程的授课学时在缩减,VFP程序设计课程同样不能幸免,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学时从72学时减到48学时,从而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主要指类的创建与使用、报表的创建与使用和应用程序的开发与等。

1.2 语言基础较弱,造成概念难以理解

在学习VFP程序设计课程前,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一门大学信息技术作为该课程的基础,他们对计算机语言根本不了解,不具备语言的基础知识,尤其是编程能力差,无疑也加大了学生学好该门课程的难度。

1.3 教学内容枯燥,造成学习兴趣不浓

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是非常枯燥的,如表单、控件、属性、事件和类等,它需要记忆和理解,如果还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效果一定很差。

1.4 教学注重理论,造成动手能力下降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一定注重VFP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语法功能等理论,上机操作仅仅作为验证理论的一个手段,最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 课程教学的探索

2.1 采用互动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幽默互动式教学,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废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可以采用课堂引导、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堂演示等办法。

2.2 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形象化、多样化,图文并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接受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2.3 适当调整体系,教学进度合理

VFP程序设计课程中,程序设计和表单设计是难点,在介绍时应该有重点、有目的,有快慢,灵活的修改调整教学体系,同时,由于函数和程序设计初步是数据库操作、查询操作和表单设计的基础,因此,必须提前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VFP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会更合理、更科学。

2.4 引进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VFP数据库管理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行各业,本课程有大量的教学案例,教师应该有目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过来理解和记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真正掌握课程的精髓。

2.5 重视实验环节,增强动手能力

VF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上机操作,学生才能真正消化理解并掌握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上机实践,一方面要与教学内容同步,另一方面要丰富上机内容,让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2.6 组织研发小组,增进团队合作

学好VFP程序设计课程后,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开发各种数据管理系统,如工资管理、成绩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和经营管理等系统,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带领学生分组组成团队,明确研发题目后,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系统维护等步骤,进行合作研发,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达到掌握本课程的目的。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VFP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探索了VFP课程教学的新方法,教师应了解教学大纲内容,以教科书为本,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学的方式,丰富教学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能力目的,真正做好本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严明, 单启成. Visual FoxPro教程[M].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洪举. 专家门诊Visual FoxPro开发答疑160问[M]. 北京:人们邮电出版社,2004.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营销策划;创业;教学模式;高职

作者简介:李昆益(1972-),男,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创业策划。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构建高职创业教育分层分类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1SJB880005);2010年度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常州高职园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编号:k2010339)及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主持人:李昆益)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46-02

一、课程开发相关理论综述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我国教育专家在学习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基础上,吸收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遵循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规律,而提出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理念。其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课程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课程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课程价值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实际应用为主。

(二)“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高职课程开发思路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周大农院长在“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了课程建设采用“分层化、分类型、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双证课程”建设方略。其中,在考虑能力结构时,按照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核心能力四个层次进行设计,并由此能力目标引导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分类型是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高职院校的“双证书”工作按不同类型推进;分级别是将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核心能力融入课程,高级别模块用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特定职业能力,简单级别模块的用于其他专业(“远专业”)的行业通用能力或跨行业能力;最后通过模块化的构思对课程内容进一步整合,按照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进行构建,不同的模块按照不同级别和学时给予相应学分。

(三)课程教学项目化概念

课程教学项目是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按照认识论的要求进行改造过的一件具体工作。项目实施中有两个线索。第一个是工作过程线索。项目一定要有丰富的、完整的、具体的工作过程,这个工作过程是以未来实际岗位工作为背景的,这个不容模糊。第二个是训练和学习线索。能力要训练,知识要学习,原理要感悟,效果要通过体验和对比来感受。课程项目中的工作过程线索和训练学习线索要紧密配合,相互促进,多次反复转换。

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内容要求“双证融通、分层化、分级别”

1.分析营销策划岗位群,将职业能力进行分层化归类。通过对营销策划相关岗位进行调查,分析岗位所实施的典型任务,提炼岗位群所需相关各项技能,然后按照分层化的标准将岗位能力分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核心能力四类(见表1)。其中职业特定能力融入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的相关职业能力,对于特定职业来讲,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核心能力都是以职业特定技能为依托,同时四个层次的能力又是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从而形成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并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整个职业生涯,构建四层次一体化的职业能力框架。

2.根据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构建综合化的分级教学目标。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合岗位要求,总是表现为其综合职业能力是否与其职业能力需求相匹配。因此,分层化职业能力应该引导综合化的教学目标体系。不仅注重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对学生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及跨行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根据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将四类能力融入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出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明确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综合目标。同时,为了满足其它职业的跨行业能力培养,将目标内容按A、B、C三个级别进行划分,其中C级别最高,A级别最低,同时三者是包含关系(B级别包含A级别,C级别包含B级别),高级别的用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特定职业能力,简单级别的用于其他专业(“远专业”)的行业通用能力或跨行业能力。

(二)项目实施遵循“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

营销策划教学项目设计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根据营销策划典型任务的相关行动领域分析,提炼总结出营销策划项目相对稳定的工作流程,然后按照认知规律,将该工作流程转化为教学项目实施的六个步骤,即“成立策划团队”阶段、“界定问题,确定策划目标”阶段、“激发创意,确立策划思路”阶段、“制定营销策划方案”阶段、“讲解或实施策划方案”阶段、“评估总结,完善策划方案”阶段。这六个步骤与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的基本吻合。根据策划工作的具体流程的实际需要进行整合,但基本包含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方面。

每个项目教学内容由该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界定,教学项目是根据教学对象按照级别选取适合特定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策划项目的实施时,为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结合学习情境和每个步骤的需要,创建出若干个工作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充实和丰富自身知识、能力,从而达到获得并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目的。根据以上思路,可以设计出“项目训练步骤与要求表”(见表2)。

(三)过程采用“双项目并行,教、学、练、评结合”

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以策划项目为主导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由于高职学生常常缺乏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项目实施初期常常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开展工作。因此,在营销策划项目教学中,还应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为此设计出“双项目”教学方法。其中一个项目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做,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模仿的蓝本或范例;另一个项目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每个单元“双项目并行”,真正实现“教、学、练、评结合,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

(四)项目形式选择“‘虚实’结合,创业与就业模式并存”

对于在校高职学生来说,就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校企合作现实,一般情况下是无法真正全身心地投入企业实际业务之中的,尤其是对营销策划这类会涉及到许多商业信息的岗位更是如此,但高职教育又不能脱离“工学结合”主导教育模式。鉴于此,在项目形式选择上,采取“‘虚实’结合,创业与就业模式并存”的教学模式。“虚”即策划团队以模拟创业公司或企业的模拟策划部门等形式出现;“实”即策划项目是必须是真实的,可以是策划团队自己开发的实际创业项目,也可以是根据实际企业的营销需要的专项策划。

三、教学实施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是一个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教师自身综合业务能力提升。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特别是要善于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一些实际项目,综合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其次,切实开展教学研究,开发出适合自己和本校学生的校本教学资源。第三,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总结艺术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积极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的“一言堂”教育模式影响至深,加上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会对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带来一些障碍。因此,教学实践中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讲励志故事、拓展训练、比赛等方式)激励学生,同时强化项目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课时安排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强调课外专业意识养成训练,通过课外自主学习、企业调研、策划实践和顶岗实习,把课内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到第二课堂中,多层次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教学内容重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遵循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岗位的需求。按照能力培养的综合化要求,设计难度逐步递进的学习项目或工作任务。通过分级别的形式,进行有选择地开发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五)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双证融通”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项目教学中学习情境的主要来源。教学实施中每个策划团队都是依托一个或几个真实企业,策划要求源自这些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确保学生校内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要求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高职院校层面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如何使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其重要性已被认识和强调,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尚未成熟,所以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以本人所在江西渝州科技学院长期从事景观设计课题为依托,对景观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探索。

1、景观设计课的研究内容

景观设计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它致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随着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后工业文明的进步,现代景观设计科的内容已经大为扩展,包括传统景观设计、城市景观绿化、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它涵盖的范围从大地景观、风景区规划、城市景观设计到公园、广场、居住区、小品设计等,是研究人居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2、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门课程缺乏系统,联系不够。现有教学体系下高职院校各课程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的内容分散,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每门课程只重视自我学习,轻视了各学习阶段、各课程内容与景观规划设计教学的相关性;授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重复讲授课程内容使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此外,现有教学体系下课程设置过于传统化,知识面没有及时更新,缺少对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关注,无法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作为一个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景观设计的元素已扩展到传统景观设计难以想象的境地,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造园要素,而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及应用教材对新型元素的涉猎却是很有限。

2.2 研究性教学不够。研究性教学是指提倡“以探究为基础,而不是以传递信息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从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多以单向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重视不够,不能很好的理解专业知识。为改变现状,应该着手进行风景景观的教学变革,建构景观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采用“以实际项目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强化研究性教学环境的支撑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恰当的对基本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

2.3 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学资源相对紧缺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状况。首先缺乏高素质专业的任课老师,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大楼,但不可没有大师”,景观设计的许多教师都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师范技能差,教师的工作经验缺乏。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其他专业中抽调过来的,由于是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内容深不下去,效果提不上来,缺乏创 新精神,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目前国内的景观设计缺少优秀的专业教材作为引导, 定义概念模糊,学科争议多,各学校之间性质不同, 教学内容没有统一标准 ,培养的重点各不相同 。再次,多数院校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在招生规模急剧膨胀的今天,高校的硬件设施显得捉襟见肘。由于硬件设施缺乏,导致部分实验性的教学无法开展进行, 从侧面也影响到教学质量。

2.4 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环节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专业理论的讲授、抄绘、案例分析练习、设计实践。在设计实践这一环节,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是“假题”,与现实不能紧密结合 ,学生无法置身于设计环境中去亲自体会,直接导致设计成果只停留于方案 阶段,不再涉及细部的处理。缺乏必要的实践是影响课程深入的原因,狭窄的知识面使学生养成了纸上谈兵的习惯,课堂讲授的内容难以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许多学生在工作后感叹知识的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期间知识面的侧重程度以及必要的理论实践。景观教育体系并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知识的片面 ,实践能力缺乏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潜在地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2.5学生专业认识不足,相关知识缺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自艺术高考生源,与工科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图解表达能力较强,但生态学、植物景观及测绘知识较少,在完成工科任务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景观设计课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但一直以来环艺专业的很多学生的作业都有重表现轻内容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平面构图,色彩组合,而最基本的功能和空间尺度却考虑较少,导致工程图不严谨,实用性不强,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要。

2.6 教学方法陈旧,考核内容单一。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考核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及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我们在评价学生的创作时将重心放在技法的掌握上,而忽视了作业中的创新性。教师常常以学生最终设计图或试卷质量为主要考核手段,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上。譬如教师私底下评论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好坏也惯用哪个学生的作品中“效果图”画得好他的专业水平就高,这样很难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及人才的培养,所以景观设计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3.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景观设计是景观专业的核心课程,探索一条完善的适合我校景观设计的教学道路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努力的方向。本文提出“1 点、2 主、4 面”的教学改革思路,理论教学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实习教学面向社会,增加实习基地,增强与设计单位的合作; 考核方式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的设计能力。

3.1以社会需求为教学出发点。调整教学内容景观专业教学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能从事城市建设、各类绿地规划设计与施工、景观植物繁育、景观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创新与实践的源泉来自社会需求,因此在本课程的改革探索中,紧抓“社会 需求”这一出发点。不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都紧密与社会需求结合。

3.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强师生协作,转变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方面,认真准备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情况尝试提前把下次课的相关问题列给学生,让他们课余时间思考调查, 查阅资料,以便课堂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课堂上学生为“主角”,教师为“配角”起到启发引导作用。例如在景观设计中会涉及到“尺度”的概念,是否把握好场地的尺度决定景观设计的优劣。让同学提前对“尺度”展开思考,搜集一定量能反映不同尺度的案例图片,并加以分析,在课堂上学生首先提出他们对“尺度’的理解,再结合教师的资料与实践经验,展开讨论,最后延伸到教学的重点,收效颇佳。另一方面,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优化主导”。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去吸引学生,用自身的亲身经历去“感化”学生。平日利用业余时间多多和景观设计院、设计公司接触,把一些实际项目案例引入课堂,真正做一位“学生进入社会的引路人”。

3.3 以教学环节的实施为核心,从四个方面提升教学质量

3.3.1完善教学内容。景观专业的教学内容共分为 3 个部分: 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外出实习。在理论的教学中: 突出面向社会,提高能力的教学内容; 重视培养学生对“艺术、生态、历史、环境、建筑、旅游”等多学科的学习兴趣,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报告等形式,讲授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知识面; 理论尽可能结合现实方案进行师生分析讨论; 景观专业相关课程较多,如设计初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工程、景观设计等,现实教学中存在各门课孤立开设问题,今后加强课程间教学内容、形式、组织上的联系,强调各课程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的相关性,有效实现课程间的衔接和过渡。实验课的教学中: 一方面加强学生间的设计方案合作,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老师参与的课题或项目,让课堂转换成生动的社会实践。外出实习的教学中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让实习不止局限在某一时间段,在平日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多多与设计公司接触。

3.3.2改善教学条件。景观专业教学条件与起步时期相比有很大改进,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学生实验教室不足,部分实验设施不能达到实验要求,部分学生实验课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尝试从 3个方面改进: 加强实验室管理,争取扩大实验室面积; 适时更新教材,适应社会变化; 力争开发高水平、内容齐全的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平台。

3.3.3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单方面的向学生传达信息,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特有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模式转变,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灵活地、积极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以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高效地、正常有序的进行。

3.3.4突出考核重点。景观专业主干课程的考核,如景观设计A,景观设计B,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工程等,通常采用平日表现和设计作业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设计作业占较大比重,这也体现了考核要突出重点、主要考查学生设计技能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尝试增加快图设计的考核方式,锻炼本专业学生短时间表达设计理念的能力,为今后考研或走向工作单位做好铺垫。

4.结语。景观设计对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人类环境之间的矛盾起着特殊的作用,其前景十分广阔。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化景观设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符合时代潮流发展,为市场经济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目标 情境 问题 习题 反思

新课标下的高效化学课堂应该是轻松、开放、灵动的。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学习目标,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最理想的课堂。理想课堂的实现离不开课前精心的准备,一套精致的教学设计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先从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入手谈谈我对教学设计的看法。

一、学习目标设计要有准度

每一模块的内容都有其对应的重点和难点,分散到每一堂课当中也是如此。只有对每一堂课的知识做到准确把握,才能在教学设计上做到有的放矢。三维目标设计是一堂课的统领,所有的问题实验及学生活动等都是围绕着三维目标设计展开的。所以,需要根据课标要求和考试大纲要求,明确所学知识点的学习程度,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点应该掌握到怎样的程度。实际上,就是把课标和考试说明结合起来用,知识点是课标要求,在习题中知识点的表现是考纲要求。只有做到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才更具体更明确,学起来才能少走弯路,更直接更迅速。所以在设计知识目标时一定要用学生能清楚知道的可操作性的语言进行描述。

二、情境设计要有亮度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情境设计以创建学生的认知冲突为最好,以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常识和生活体验为原则,使学生感到化学从生活中来还到生活中去,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三、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教学问题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以现有知识通过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新知识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可以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也可以是开放、自由的。这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内容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而定。现举以下案例:

案例:循循善诱、讲练结合式

气体摩尔体积

问题1:请同学们说出摩尔质量的定义并写出表达式及单位完成课本P13科学探究1(2)。

问题2:请类比摩尔质量的定义说出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并写出表达式及单位。

问题3:用气体摩尔体积的表达式解决情境引入中的问题,能解决吗,说出你的想法。

问题4:观看电解水的实验视频1,学生认真观察,完成课本P13科学探究1(1)。

问题5:通过完成问题1和问题4你发现了什么?请讨论总结,说明理由。

讨论总结,整理提升。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 Vo■:VH■=nO■:nH■ =NO■:NH■;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mol O2和1mol H2的体积相同。

问题6:完成课本P13科学探究2表格1,从另一角度进行验证上述结论,说说想法。

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 O2和1mol H2的体积都约为22.4L。

课堂练习1.下表是1molCO2的质量,密度和体积数据并填空。

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课堂练习2 . 根据上述结论:

(1)计算出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该条件下1L天然气的物质的量。

(2)计算出标准状况下1mol空气的体积。

(3)计算标准状况下1mol水的体积。

小结:注意事项

①标准状况是指:0℃ 101KPa。

②任何气体:该条件下必须是气体,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不反应的混合物。

③Vm约为22.4L/mol。

④注意单位。

课堂练习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

B.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C.1mol某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则该气体一定处于标准状况

D.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一定不是22.4L

E.体积相等的两种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相等

问题7:推测在常温常压下(25℃ 101KPa)Vm与22.4L/mol的大小。为什么?

推测在0℃ 202KPa,Vm与22.4L/mol的大小。为什么?

结论:影响气体摩尔体积的因素:温度和压强。

压强不变时:温度越高,Vm越大。

温度不变时:压强越大,Vm越小。

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必须指明条件。

四、习题设计要有广度和深度

新学知识的习题设计原则:要求习题紧扣学习目标,由易到难,最好需要注明每道题考察的相关知识点。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便于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对下一阶段的教学有指导的作用。现有案例如下:

案例:气体摩尔体积 习题设计

1.在标准状况下,下列气体体积最大的是( )

A.32g O2 B.3g H2

C.30g H2S D.14g N2

[相关知识点:气体摩尔体积简单计算]

2. 2gH2的体积为( )

A.22.4L B.11.2L

C.44.8L D.不确定

[相关知识点:气体摩尔体积简单计算]

五、课后反思与评价要及时

及时进行课后反思,能帮助我们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精彩瞬间。及时地整理和思考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教学设计,甚至适合不同层面和不同知识水平的教学设计,使今后的教学更加完美。

如果说课后反思主要是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自我认识,那么课堂评价我更注重学生的感受,所以及时地与学生做好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困惑,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想出调整的策略和方法,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要。总之,教师的反思是一个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进而提高组织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和手段。课后反思与评价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追求更加合理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郑强.实施高中新课程前沿论坛.2005(5).

[2]苏春林.利用认知冲突策略创设教学最佳时机.化学教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