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钢琴课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适应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
中央音乐学院的刘沛曾说,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无论从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角度,还是从音乐对年轻一代的促进功能价值的角度,都还未达到一个正常学科在学校应有的地位。这句话虽然较为片面,但却是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的真实反映。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并未受到高度重视,使得我国学生的音乐水平普遍较低。而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又存在理念落后、模式陈旧的误区,尤其在专科院校中,诸如钢琴教学重技巧轻伴奏、声乐教学重唱法轻音乐感受与表现的培养等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的提升。目前的这一现状急需应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加以改革。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符合21世纪的以人格和谐为核心理念的价值观,其强调的音乐教学的基础性、全面性及平等性给新时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工作注入了活力,完全适应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乃至全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体现了音乐的本质
贝多芬之所以热爱作曲,因为他认为通过作曲能将其内心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外界的反映加以释放。的确,音乐是关于人的活动,是抒发人内心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力地强调了音乐与心灵的交流,并强调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抒感的能力。奥尔夫认为音乐始自人自身,教学也应该从内在心理出发。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能够从学前儿童的内心出发,以游戏为出发点鼓励其玩合奏,由此便能从玩合奏中产生并感受音乐。如此一来,音乐的本质与音乐教育的核心便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奥尔夫教学法符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接受与认知规律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入学年龄基本都在18岁左右,通常都是在通过高考后录取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缺乏对音乐艺术的学习经验,在对其进行音乐教学时,不适宜过多强调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而应该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其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其音乐教育的目的还包含对学生示范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音乐表现的能力培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值得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加以借鉴的,因其很好地克服了原有音乐教学中的“专业化”、“技能化”倾向,重视对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奥尔夫音乐法把“适于儿童、适于开端”作为“原本”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对于刚开始接触音乐学习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能使其尽量摆脱音乐学习的忧患心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达到心灵与音乐的交流。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始终坚持“原本性”教学,回归音乐的本质
从以上关于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论述中了解到,音乐本是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即便是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音乐的表现形式已逐渐脱离最原始的生活形态,但其仍是人的最原始的情感表现。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应用奥尔夫教学法,必须始终贯彻“原本性”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过分重视理论与技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心理的感受与体验去学习音乐,并表现情感。一方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原本性”的音乐是结合了动作、语言及舞蹈的音乐,是人们必须参与的音乐。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演奏,通过引导学生作简单的身体动作,让学生体会放松与自由的感觉,并随音乐旋律进入音乐世界中。这对于音乐热情及技能缺乏的学生而言,是较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如:在《瑞典狂想曲》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提示的情况下先将乐曲播放一遍,并观察学生的反应;在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后,教师应给学生关于乐曲中描述园丁与花朵故事的提示,然后播放第二遍,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表现园丁与花朵的节奏;再次,教师要将乐曲播放第三遍,并要求学生将之前设计的动作在原定或花朵出现的时候表现出来,尽可能与旋律节奏一致;最后,教师要通过第四次播放乐曲,而引导学生在之前设计动作的基础上设计有代表性的动作,并使之与音乐的节奏变换相吻合。在以上一个较为简单的奥尔夫教学的片段中,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自己的简单创作,并体验到音乐艺术的浪漫气息。另一方面,为了回归音乐的本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应尽可能地寻找适合该专业学生音乐学习的切入点。相比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功底与技能,且欠缺足够的艺术表演经验。但其却都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基础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要转换教学的视角,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情感需求方面找准教学切入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综合教学内容,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拥有学前教育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音乐素养及综合艺术素质的人才。因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多种学前教学内容综合下开展的突显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
1.突出学前教育的职业特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都将成为启蒙教育阶段儿童的学前教育教师,学前儿童将是其主要的教育对象。然而,学前儿童的年龄极小,其学习音乐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及自我展示的能力。因此,要想在一群活泼好动的学前儿童中开展音乐教学,就应该秉承这一目标宗旨,通过让其参与音乐,而感知乐趣并激发热情。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学前教育工作的实际,突出儿童性、趣味性与参与性的教学理念,加强对音乐教学领域资源的综合,使教学内容的重点能从学习音乐知识理论与技能方面转为音乐素养的培养上来。如:教师在音乐节奏的教学中,要适当加入儿童类型的曲目节奏以及民族儿童歌曲节奏,加入儿童音乐典型作品欣赏,进而学生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能逐渐培养自身的职业意识。
2.积极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音乐是人们精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通常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对于音乐的教学是对音乐与文化的共同学习,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要重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先选择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易于儿童接受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在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感悟作品传达的文化情感。如优秀的广东民间音乐《落水山》、来自藏族的索朗旺姆的《洗衣歌》、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这些优秀民歌作品之所以精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歌曲对当地民族文化及历史的展现,传达出歌唱者内心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在讲授其音乐理论的同时要联系作品创作的背景文化,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了解音乐作品。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对高校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作为音乐艺术创作的动力,应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教师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不断丰富其教学方式与手段,故事演讲、朗诵、情境演示及配乐训练等都应该被积极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如: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与实用性,教师可以在训练学生儿歌弹唱的同时融入情境创设和游戏编排等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参与实践。以《三只小熊》的儿歌为例,教师可以分别安排每组学生负责歌曲弹唱、创编歌词、创编舞蹈、创编音乐游戏的成员。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每组成员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表演。在这一个简单的情境创设教学环境中,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即兴的创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能提升学生的实践就业能力。
(四)注重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