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一例多境” “抛锚式”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中政治“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的结构
“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最初是以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为蓝本进行开发研究,现已拓展至高中政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课堂教学设计之中。该设计强调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围绕某“一例”展开,围绕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这一“案例”中内含若干认知冲突,每一冲突又扩展为不同的教学情境,每一情境围绕教学目标又包含若干冲突,冲突是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引导学生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就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也被称为“锚”的消解过程。“一例多境”中的“一例”即为某一案例,它是整节课展开的基础,“多境”即为多场教学情境,皆围案例中的内容及冲突展开。“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为:
1.1 “一例多境”中的“一例”
“一例多境”中的“例”为整节课教学设计的“锚”,一般为围绕教学内容所创设的案例情境。这里的“锚”是借用抛锚式教学设计(anchored instruction)中“锚”的称谓。抛锚式教学设计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中的锚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确定这类真实的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或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故称为抛锚式教学。”①锚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背景,最初是由影像充当锚,这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情节,其次还有与主要情节相关联的次要情节,整个教学即由这些主要情节与相互关联的次要情节所组成。可见,教学中的锚也即主要情节为整个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教学中的其它情境皆是由锚所引发,围绕锚而展开。高中政治“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抛锚式教学设计”中“锚”的思想,每节课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精彩的“锚”,无论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或是《文化生活》的教学,锚皆来自真实的“生活”,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的结合。与生活结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完成和深化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锚”显然是意义建构的中心。
比如,《经济生活》“纳税与征税”这节课的教学,锚是由“股民老张炒股的心声”FLASH所组成;《文化生活》中“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这节课的“锚”是由展示歌星“王力宏的一段演唱会”视频组成;《政治生活》“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这节课的“锚”,由当地发生的一例“城管与小贩冲突”的故事”充当。创设锚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捕获真实问题,生成认知冲突,情境创设结束,紧接着的是围绕情境提出问题,为后继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1.2 “一例多境”中的“多境”
课堂教学中的任何教学设计皆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作为锚的案例创设,一方面是为了营造课堂开始时的情境,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另一重要的教学功能则在于制造认知冲突,为后继教学内容的施教、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准备。这里的认知冲突即“一例多境”中“多境”的创设依据,每一冲突即为“一境”,每一“境”皆要达成若干教学目标。下面以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为例,说明“例与境”的关系及其包含的认知冲突。这节课创设的“锚”为青少年喜欢的明星王力宏的演唱会片段。围绕这一“锚”,教师创设了三个认知冲突,每一认知冲突即为一教学情境,构成了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具体如下:
[情境一] 学习任务与看演唱会的冲突
小明是一名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他也十分喜欢王力宏,但是由于学习的原因,无法去演唱会现场聆听美妙的歌声,而小明又非常想去。请问,有没有一种可能,小明没有去演唱会的现场,但是却能够比现场的观众更先听到明星的歌声?问题:
(1)为什么?
(2)这给了你什么启示?
[情境二] 停网络、卖电视与看电视愿望的冲突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良莠不齐的娱乐节目,小明的父母为其健康成长深以为忧。在高二这一关键时期,小明的父母把家里的电视卖了,网络停了,于是小明再也看不到“快乐家族”了,再也见不到“欧弟”了?他伤心到了极点!问题:
(1)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
(2)小明该怎么样劝说父母?
(3)作为父母,又该怎样劝说小明?
(4)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情境三] 父母只让看有选择的频道,小明却想看自己喜欢频道的冲突。
在成功劝说下,父母终于答应把电视重新装上了。小明如愿以偿了?但是,为了小明的学习,父母只允许观看CCTV-10科教频道。因为父母觉得上面的《百家讲堂》对小明的成长非常有益!而且节目很风趣!
(1)你是小明你乐意吗?
(2)该怎么办?怎么样劝说父母?
“一例多境”中的多境,是由“例”也即“锚”中所包含的认知冲突建构起来的,而每一情境同样包含着围绕教学目标的认知冲突,教学过程中,认知冲突解决回应的过程,即为目标达成的过程。上述案例中,每一情境后面所附的问题即为认知冲突的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 “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
“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其基本结构由一个“案例”与多场情境组成。该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比如其具有较强的借鉴与可操作性,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师生的欢迎。该教学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也是其具有实践价值的原因,因为它也体现出了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
2.1 “一例多境”体现了“抛锚式”教学设计的理念
抛锚式教学设计是一种教与学的框架,其基本框架是“锚”与“脚手架”,锚是教学展开的核心要素,它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则围绕“锚”搭建“脚手架”,围绕锚组织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倡合作学习。从教学设计的结构来看,“一例多境”完全符合“抛锚式”教学设计理念,它的“一例”即为“锚”,“多境”即为“脚手架”。从教学活动的结构来分析,优秀的教学结构应是清晰、流畅与完整,以一定的线索或逻辑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符合了这一特征与要求,比如“一例”包含了若干认知冲突,这些认知冲突又构成了不同的教学情境,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以“例”中的内容为素材,以认知冲突为线索,环环相扣,水道渠成,结构完整。
但“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又不是抛锚式教学设计的翻版,它体现了“抛锚式”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思想,但并没有照搬该教学设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是一线教师多年优秀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这些优秀教学经验思想恰恰体现了经典教学设计——抛锚式教学设计的某些优秀思想比如设计真实的锚、围绕锚展开情境教学等,但又异于“抛锚式”教学设计。比如:抛锚式教学设计是西方学者以西方的课堂教学或培训模式为基础开发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它以现代教育技术虚拟情境,以影碟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述,这与我国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其次,最初的“抛锚式”教学设计是以数学学科的教学为主,而“一例多境”是以政治学科的教学为主,所传授的知识属性完全不同,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也完全不同。
2.2 “一例多境”体现了情境教学思想
知识如果离开了它所生长的那种脉络和情境,它已不具备活性而具有惰性。“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实现情境学习,无论是案例或是后续的教学情境,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或情境,真实或相对真实是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从学习理论来看,“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实现的是情境认知,最直接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学习。情境教学的机理或优势体现为明暗两条线:“明线意在通过语言或信息媒体营造的意境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文化的通道;暗线通过情境(意境)构造一个具象的世界,在具体世界和抽象世界之间形成支架,帮助学生建构其具有迁移力的认知结构。”②有研究表明,“在没有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即不会理解和迁移运用。”③情境教学的优势恰恰是我们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端,“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正是发挥了情境教学的优势,实现的是情境教学。对于学生建构知识来讲,情境学习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置身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体性的建构,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认知结构的变换和迁移能力的提升。
2.3 “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所谓教学理论的实践价值,强调的是教学设计的学科适切性、实践应用效果及其可操作性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高中政治而言,“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正如“抛锚式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应用于多学科一样,“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同样可以在多学科、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但对于高中政治学科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因为“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的典型特征是情境创设,这个情境创设要求真实、生动,具备这两个特点的案例一般来自“生活”。选取来自生活中的案例对于高中政治必修教材《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四门课程而言,实在是非常方便。因为这些课程本身就是讲述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教师进行“例与境”的创设较为容易。
第二,就教学效果而言。“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在多位教师及多节课堂教学中应用,由于该教学设计情境教学特色明显的缘故,所以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热烈,真实生活中的认知冲突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级性。“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结构清晰,所有的教学情境皆来自“生活中的案例”,每一案例都隐含着认知冲突,冲突与冲突之间紧密联系,步步关联、环环相扣。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该教学设计理念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众所周知,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到今天,至少出现了数十种有影响的教学设计专著,关于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恐怕也已有数百个。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学设计模式实践操作性较差,特别是诸多教学设计模式并非针对我国班级授课制进行设计的,由于国内外班级教学形式相差甚远,所以国外学者开发出的教学设计模式在国内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许多教学设计模式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走进课堂。“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操作相对简单,较易为一线教师所掌握、实用,再加上教学效果良好,所以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2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课程教学设计——‘分课型’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蓝志雯.论中学历史课抛锚式教学[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2.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中职;英语教学;应用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都比较薄弱,加上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中职学校的学习氛围较差,所以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为了培养中职学生基本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应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交际活动,这样就能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英语的魅力,培养其实践的技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抛锚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一、我国当前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英语课是中职教育的一项公共基础课程,一般课时量都比较少,可是任务量却很大。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完成授课任务,所以就会照本宣科,对英语课文中的单词和语法进行相关的讲解,然后通过课后练习是学生们自己练习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效率很低,而学生的英语能力根本无法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比较落后
中职教师一般会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将英语知识教授给学生。教师不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个性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学生就只能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单词,被动的接受相关的英语知识,他们可能会在笔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可是在实际的交际中,却很难与人进行流畅的沟通与交流。
(三)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才在毕业后会出国深造或就业,所以外语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生活的工具,必须学会。可是我国的中职教育中所教授的英语容同实际的应用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所以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效果十分差。
二、什么是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也称作实例式教学或者基于问题的教学。“锚”就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者问题的情境。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学情境要真实,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围绕案例或者问题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在一个相对完整和真实的背景中,让学生解决相关的案例或者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利用各种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达成学习的目标,最后有效建构所学知识。
三、抛锚式加血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学生作为主体、设置真实情景进行教学
在新时期,教育不能简单的只是使用粉笔、黑板、模型等等,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将教学方式和手段丰富化,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武汉职业教育中心的英语老师,在教授中职英语教材第二册 UNIT5ReadingB Smoking and Healthy时,就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巧妙地展现了子弹和香烟2个造型。
然后通过图片进入课堂教授内容:
Teacher:Can you understand the picture?
Student:One is a bullet,the ohter is a cigarette.
Teacher:They boht can kill people .One does it very veyr quickly,like this .Beng.over.This one can do very very slowly.So this picture is trying to tell US that how dangerous the smoking can be.
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和老师的想象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对于教学效果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直观生动的变现一些比较宏观、微观或者抽象的知识和概念,进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知识,不断增强记忆效果,拓展思维,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大力开展英语角,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角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英语、交流英语和高英语水平的一个平台,它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和随意性。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也是英语角中的主体,所以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和辅导作用。英语角可以设置在室外,也可以在室内进行,教师布置一定的联系任务,通过学生们积极的交流,就会不断提高英语的教学水平。
结论: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化的和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中职英语教师有效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通过设置具有真实性的场景和室内外的英语角,可以有效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 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3]陈青,乌美娜.从抛锚教学看情境学习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1999(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建构主义 抛锚法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具有实用型和应用型两大特点,这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学科型人才明显不同;其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要比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高;另外,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工作岗位是定位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基层第一线。
二、抛锚式教学设计理论
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其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三、教学设计及实践
1.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学习C语言的语法规则,编译系统使用的基础上,掌握编程技术和算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为后继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
2.实验假设: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对实验班开展一个学期以“抛锚法”为主的教学。
3.实验教学内容案例:
教学内容:循环结构
设计思想: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并且实践了学生成绩计算、成绩等级判定的程序设计,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包括对实现结构化程序的几种语句的语法掌握和运用。教学中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循环结构,而是依据前面的教学、依据本节知识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采用“抛锚式”教学,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探究新问题时使知识活化、重组,形成知识的构建并向能力转化。
教学目标:掌握循环结构的基本特征,实现循环结构的几种语句;
教学重点:循环结构的实现
教学难点:对循环结构的控制
课时:2学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提问: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请同学谈谈:1、结构化程序的三种结构;2如何编程实现对学生的期末成绩的总分与平均成绩进行计算。 回答问题,同时运行之前设计好的成绩计算程序1,把学生现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接着,运行事先准备的成绩计算程序2(可以通过循环,计算多人成绩,并进行成绩分析)。
提出问题:请同学比较成绩计算程序2和成绩计算程序1的差别
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材料 自主学习循环程序的控制语句,因为已经有过语句语法学习的经验,读懂规则没有问题
协作学习:根据自主学习的结果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4.实验效果评价办法: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以相同的试卷进行理论和能力两个方面测试。理论以笔试题为主,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能力测试以程序设计为主,考查学生对程序设计与调试的掌握情况。
5.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1
转贴于
图1-1为两个班级的成绩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优于照班成绩,在能力测试的成绩上尤为突出。
通过一个学期原实验,在课堂教学上,对两种教学进行了比较,发现:
(1).“抛锚式”教学中,“锚”的设计致关重要。在教学开展之前,通过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适当调整。问题的深浅把握是关键。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会造成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偏差,也容量使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问题深了,学生在进行大量探索后,不能够解决问题,容易造成挫折感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问题的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基本情况以及近期学习的反馈等因素综合考虑与设计。
(2).“抛锚式”教学更能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学”。教师的角色从信息提供者变成了“教练”和“学习伙伴”。
(3).在能力培养方面,“抛锚式”教学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主动地思考与探索,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四、总结与思考
抛锚式教学的优势:1.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所有的学生在共同的背景中,对共同主题进行探讨。2.教学问题丰富而复杂。丰富而复杂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与拓展,提高学习迁移力。3.提供脚手架。脚手架的提供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空间,在主题学习(研究)中发现新的论点(问题)。4.促进思考。抛锚式教学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本实验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但在教学完成之时,笔者也深深感觉到,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是万能的。在教学活动中, “教”的技术应该是以“学”的效果为出发点来选择使用,在进行教学准备的时候,首先应该以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的为出发点,选择使用适益的方法或策略来实施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以利于学习效果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关云飞,肖贻杰,徐萍.再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第14期,总第582期
【2】陈宁.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3月第22卷第1期
【3】韩陈桂芳.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5卷(2005年)第6期
关键词: C语言 计算思维 提升策略
1.引言
自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定义以来,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思维和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受到普遍关注。2010年11月,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正式提出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切入点的倡议[1],顺应新时代对教学体系改革的呼声。C语言程序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对初学者有一定难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学习者存在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如何将计算思维培养融入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索教学改革策略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
2.C语言教学对计算思维的培养特点
2.1计算思维的内涵
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过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将问题清晰、抽象地描述出来并将解决方案表示为一个信息处理流程,不仅限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和科学家,更应是每个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就像阅读、写作与算术一样。计算思维的本质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如约简、转化和仿真、递归、并行、抽象和分解等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2]。
2.2C语言课程与计算思维的辩证关系
C语言是一门基础的计算机语言,是人和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学习者来说,学习C语言可以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有助于其他计算机语言学习。对于其他众多工科类专业学习者来说,C语言是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有助于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开设C语言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使学习者如何使用计算机编程,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C语言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起到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目的。而将计算思维运用到教学当中,应用抽象、分解、约简的思想,使其和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能够突破以知识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实现对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
3.C语言教学对计算思维的培养策略
3.1C语言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C语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较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主动性不高,教学往往遵循教材顺序讲授各个知识点。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必然有其较烦琐的语法,若教学着力点在于语法,必然造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为C语言的学习就是枯燥的语法规范,而忽视解决问题的思路,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4],久而久之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逐渐耗尽,缺乏学习动力。C语言教学普遍存在实践学时不足的情况,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深化知识,提高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指标。另外C语言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数以终结性考试为主,考核方式较单一。
3.2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组织教学过程
计算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人们在真实情况下对问题进行抽象,并解决问题。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通过为学习者提供实践和问题的情境,能够激发和加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通过自主和协作学习方式完成知识构建,并以任务完成情况检验学习效果,学习效率更高。因此,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组织教学内容是培养学习者计算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3]。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设计任务、认识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四个阶段。
在C语言教学中,首先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联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最好是与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例如,在数组这一章,引入选秀比赛打分晋级的案例,学习者对这种场景已经非常熟悉,如何让编写C程序自动为选手评分呢?自然激发学习兴趣。然后以这一项目的解决方案为主线,设计后续认识一维数组、一维数组的应用、认识二维数组、二维数组的应用的学习任务。
二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串联学习内容,需要教师熟悉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学习情况灵活应用。例如,C语言中的运算符很多,如果一次全部抛出,必然使初学者觉得枯燥,而且不知道究竟应该将这些知识应用在何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所以要适当改变教学顺序,在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中增加相应的知识点。
三是在实施任务阶段,虽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协作性,但是由于学习者知识与经验所限,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依然无从下手,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需要运用计算思维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帮助学生进行任务分析与分解,对学习者进行引导。例如选秀比赛评委打分从低到高进行排列的问题可以约简为理解数组存储方式和数组排序问题。
四是任务评价,分为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在评价前教师要进行项目小结,学习者可以通过教师评价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另外教师设置观察点,如学习态度、知识点掌握程度、小组间交流合作、个人表现等进行自评和互评。
3.2以抛锚式教学模式组织学习的路径
抛锚式教学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所谓“锚”是指某种问题的情境,要求学习者到实际环境中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5]。通过镶嵌式教学和成员间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实现学习目标。抛锚式教学是使学习者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十分重要的途径。抛锚式教学可以分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几个环节[6]。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使学习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如在字符与字符串这章,引入一个检验密码的程序,用户有三次机会输入正确密码的问题,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学习者很容易想到用循环语句控制输入的次数,这是已有的知识,但输入的密码是一个字符串,就涉及字符串的存储和比较问题,这就平稳地过渡到新知识点中,从而确立学习问题,这是抛锚的过程。
计算思维的培养必然依赖于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抛锚式教学特点之一便是由教师向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习者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通过字符数组的定义、赋值进行相应知识点的链接,建立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常用的字符串函数列表,让学习者通过自主、协作学习方式找到需要字符串比较函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完成情境问题的关键步骤可以分为相关变量的定义、判断输入密码是否正确、控制密码输入的次数。讨论结束后自主编写程序,在效果评价环节先进行小组自评,然后由教师组织互评,特别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唯一进行讨论。总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抛锚、搭建支架、讨论、探究和实践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知识点,这是计算思维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4.对计算思维培养的总结与评价
目前,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主要针对信息类专业开设,通过一学期教学实践,对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个人表现、团队合作和课程成绩等维度进行比较,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对C语言学习有可喜的进步。在采用任务驱动式和抛锚式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思维为方法指导,使自主、协作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养成一种习惯。
5.结语
计算机科学并不仅提供一些技术、一些硬软件和系统,还提供一种思维模式。是对所有领域、职业都适用的,都是能从中受益的。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思维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除了C语言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的共同培养。
参考文献:
[1][3]康苇苇.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教学模式分析与案例设计[M].重庆师范大学,2015.4.
[2]Jeannette M.Wing.走进计算性思维――微软亚太教育峰会.天津,2012.1.
[4]杨阳,沈黎,杨明,等.电类大平台下C语言教学与实践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5).
关键词 英语教学;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96—02
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浓厚兴趣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尤其在外语教学领域格外突出。经过多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学习英语头脑风暴法。
首先来熟悉一下抛锚式教学模式和头脑风暴法这两个概念。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而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则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自主结合形式等方法,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相互启发,并以此激发参加者创意及灵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如果想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必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借助教育教学情景,以周围生活事例为源泉,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有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
因此,若能在了解了这两个重要概念之后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即在教学中适时有效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学习英语头脑风暴,肯定会对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开发学生潜能以及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学习英语头脑风暴法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
1)创设情境。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例如,英语教师在进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 1 Advertising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广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种大众传播媒介,广告的类型也可谓是五花八门。在进行本单元的学习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出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需要自己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商品广告或公益广告等的文字、图片或是影视资料,并且于课前按照自己的意图将各种资料布置在教室内部四周,以备教学过程中作为展示成果使用。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必须发现问题,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发现问题的逻辑起点!由于学生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及表现欲,所以精心设计情境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探索的动机。教师平时应该多讲一些下面这样的语言,如:“Can you tell me why?”“What did we learn last time?”“Who can tell me what we are going to learn today?”“What have we learnt during this period?”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结合上述教学案例,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本课题的“锚”:面对生活中铺天盖地的广告,如何让我们正确认识自身的实际需求并及时识破某些广告“陷阱”呢?
4)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在针对Advertising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尽量收集自己生活中的各类广告信息,可以通过剪贴报纸、杂志中的文字和图片,剪辑广播、电视中的声音或图像片段,上网摘取广告信息,或者直接去各大商场挑选商品广告宣传单等。
广告收集工作完毕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做好下列工作:
①对手头的广告进行分类,是商务广告(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还是公益广告(public service advertisements or PSAs);
②思考系列问题:“What do advertisements encourage people to do? Does an advertisement tell people the complete truth?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and public service advertisements? What are PSAs meant to do?”
5)思维训练。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是培养和训练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想方法。这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利用一般化、特殊化、类比和归纳等进行猜想,质疑和提问,通过对一个情境或给定的问题寻求结论、探求条件、改变结论、改变条件、隐藏条件、隐藏结论、寻求关系、改变关系、转化问题、分解问题等,从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猜测。
6)协作学习。在学生中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面对彼此非常熟悉的话题——广告,学生已经进行了课前详尽的调查、比较、思考,相互探讨、查漏补缺这一重要环节必不可少。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动脑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7)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当然,教师若想顺利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这一教学方法,以下几个要点是不可小觑的。
1)应该明确这一理念:任务教学的灵魂在于“真实生活(real—life)”。教学前应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化、最优化、显性化、系统性设计。
2)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存在相当的考验: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不可固守既定的教学设计,应能随时进行动态调整;
3)教学后要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质量分析,针对相应的问题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反思。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切实做到了授学生以“渔”,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make learning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使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佟元之.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晓燕.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