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诚信教育经典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诚信教育心得思考
一、让学生明确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要求的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诚信教育一样如此,很多学生知道要诚信,但是在内心对于诚信还是有很多的误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以便有的放矢的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俗话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以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为归宿。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
七年级作为起始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以“做诚信社会的中学生”为主题的理想教育和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进一步将诚实守信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八年级作为发展阶段,在继续进行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使诚实守信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帮助他们变他律为自律,养成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再内化为自觉诚实守信的思想品质。九年级作为升华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诚信人格形成教育。通过对九年级的教育,使学生站到更高的起点上,明确人生的理想,将远大的理想同眼前的具体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养成求真务实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形成诚实守信的人格。
二、重视相关诚信活动的开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实践才能更好的验证真理,同样的,我们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有位教育家说: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应该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最优秀品质、模仿行为教育学生,使养成教育形象话、具体化。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
比如我们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其中“仁义礼智信”中的“信”这一儒家思想精华更是历久弥新。结合经典名著的阅读,有针对性的向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是近年来我校诚信教育的探索之一。或者引导诚信交往。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教育引导,使学生懂得真诚是人际交往的第一要素,让他们学会通过培养和完善自身“诚信”品质来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强化诚信教育。通过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辩论会、故事会、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也要重视法纪教育。把诚信教育和纪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诚信教育于纪律教育之中,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促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诚信品质。
三、加强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
我们常说“环境塑造人才”,也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诚信教育一样如此,优化校园环境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环境,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关于城信的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在走廊楼道悬挂关于“诚信”的宣传牌。整个校园范围比较整洁、清新、优美,好像每个角落都在说话,积极的舆论宣传,优良、文明的环境熏陶,也更促进了良好公德的养成。
首先要营造氛围,优化环境。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其次也要以身作则,教师示范。要求每一名教师,不论在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中,都要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决不能敷衍了事,弄虚作假;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教师在讲公开课之前不得反复“演练”。另外还要在课堂教学,融入诚信。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也要制定守则,完善制度,近年来,我校通过制定与落实《学生一日常规》,将学生诚信教育纳入其中。还可以组织活动,寓教于乐。举办文艺汇演,走进社区宣传诚信,开展社会调查,丰富学生们的诚信体验。或者开展家校互动,重视家教。通过举行家长座谈会、通讯联系、书面报告等方式,引导家长在思想上重视诚信教育,号召家长诚信做人,当好子女的表率。
四、做好诚信教育的督查工作
“行百里者半九十”,诚信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活动,是一个应该需要保质保量进行的活动,因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青少年年龄还小,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不稳固,为此,老师要加强检查督导,强化学生的知情意识,尤其是强化学生平时诚信完成作业和待人接物的言行一致,另外在班级常规活动中设监督员,开展“诚信”行为训练活动,通过检查督促,使之自我完善,定期评选出“诚信标兵”,为同学树立榜样。
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方法,提升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开展量化考评。近几年,学校结合诚信教育,将学生平时的诚信表现纳入每月的量化评分中,通过考评考级,奖优促劣。还可以采用榜样示范。学校每月评选出十名包括诚信模范在内的“德育之星”。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当然也可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宣传橱窗、专题讲座、故事表演、文艺晚会、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体验中感悟到诚实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从而自觉做到诚实守信。也要注重走进社会。组织社会调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道德自律意识,提高对诚信的认识水平。初中生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付出踏实而又富于创造性的劳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关心。
参考文献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 通过比较研究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上存在的差异,运用伦理学分析其背后存在的伦理性质根本差异,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伦理性质为契约伦理,与其市场经济相符,而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的伦理背景仍是与市场经济不符的身份伦理,因此,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促使大学生学术诚信思想的养成,提出了实现我国伦理转型、优化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四大工作机制:教育引导机制、制度保障机制、主体作用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
[
关键词] 大学生;学术诚信;契约伦理;身份伦理;伦理性质;制度标准;变更主体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134?03
学术诚信是大学精神的根本[1],虽然世界各国对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一般是指在学术领域要恪守诚实守信的原则。针对在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诚信问题,各国都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我国也不例外。但是,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较发达,在大学生学术诚信系统建设上起步较早,经验更丰富。本文拟通过比较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方面的差异,探索其背后深刻的伦理根源,最终设计出优化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转型机制,希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优良学风。
一、中外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比较分析
(一)教育方式的比较
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方式上,一方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案例、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思考学术诚信的意义。例如,美国哈佛大学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进行哲学思辨、小组讨论和自我分析,探索真理;另一方面,通过营造校园学术诚信氛围、引导大学生参与学术诚信实践等方式,使大学生亲自感受和体验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如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通过公开讨论、主题活动、合作项目等来提高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培养诚信的学术文化氛围。而美国的大学通过学术荣誉制度的实施,让学生参与学术诚信规则的制定、调查与裁判等实践活动,使其真正体验与感受学术不诚信可能遭受的惩罚和带来的危害,从而树立学术诚信的意识。
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以单向灌输为主,通过“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把学生的自觉养成作为培育学术诚信的主要手段。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尽管教育和自我反省是必须的,但纯粹依靠灌输教育和自我修炼的成效值得探讨。
(二)制度标准的比较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其中既有详细的学术规范明确责任,也有较完整的申诉惩罚措施,使大学生能明确学术诚信的标准和界限。例如,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负责任研究行为准则》、美国的学术荣誉制度等都对大学生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定义和惩罚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而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芝加哥手册》和现代语言学会出版的MLA 手册,明确了学术诚信的样式和标准,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大学生的学术诚信建设和学术创新。
我国虽然从新世纪初开始出台有关学术道德建设的一系列专门文件,但在学术不端行为方面规定的惩罚措施较多,缺乏具体的学术规范以明确责任。例如,2004 年施行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尽管对科研活动进行了规范,但显得过于笼统。如它提出“要合理使用引文”,但什么是“合理”,也未详加说明。而且,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部适合大学生的统一的学术研究规范,既不利于大学生开展学术研究,还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无意识的学术不诚信行为。
(三)政策变更主体的比较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许多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因此,高校拥有较大的行政与学术自由权,在学术诚信建设上也较自主,能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学术诚信政策,建立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例如,根据美国宪法,教育的权限归各州,联邦政府无直接管理教育的权利,高校享有与州政府相对分离的行政自由权和学术自由权[2],这样就为美国高校产生种类繁多的诚信规章制度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推动了其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的高校大部分是政府投资办学,因此,高校的行政和办学自主权较小,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高校各项政策制定的主体。但是,这个主体是根据自身需要参与包括学术诚信制度在内的政策变更,作为一个间接参与者,它的反映和灵活性会较慢,不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
(四)大学生参与度的差异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是学术诚信建设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大部分对学术诚信建设过程全程参与、努力实践,有利于学术诚信思想的形成。例如美国的学术荣誉制度会让大学生参与学术诚信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对待不端学术行为的调查、审判也由大学生自己进行。通过这种主动融入与参与,美国大学生体验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有助于学术诚信思想的培养。
在我国,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学术诚信建设过程中,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例如,2011 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虽然指出了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大学生只是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发现大学生能参与这个制度制定和修改的字句。可见,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术诚信建设缺少实践,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并不利于大学生学术诚信观念的形成。
综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诚信建设更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探究原因,减小差距。
二、中外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差异的伦理探源
上述差异的存在,归根到底是学术诚信终究为一个伦理问题,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性质有着质的不同:西方国家是契约伦理,而我国则是身份伦理。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在《古代法》中指出,“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一论断也曾受到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充分肯定[3]。可见,西方国家的契约伦理比之我国的身份伦理,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一)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伦理性质:契约伦理
契约伦理,一般是指人们在订立、执行和销毁合约过程中所遵循的伦理准则。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通过自由平等的个人之间订立的契约,主张对个人利益的保护,而社会利益则理解为个人不能侵害他人的基本权利[4](117)。
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本质,明显地体现了现代社会契约伦理的基本特征:首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自认同时也被认可是享有平等自由权利的独立个体。毕竟,西方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宗教的普及使得自由平等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个体都不例外,其认为个人基本权利应予以保护。因此,在学术诚信建设包括学术诚信教育、学术诚信氛围的营造、学术诚信制度的订立、执行与监督等整个过程中,大学生都可以主动、自由和平等地参与;其次,大学生维护学术诚信的主要方式是制度。既然大学生是平等自由的独立个体,结合前面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制定、执行和监督各项学术诚信制度和标准来提倡学术诚信,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不侵害他人学术研究成果的。例如,美国高校的学术荣誉制度,一方面保证他人不侵害个人的研究成果,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约束个人不要去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尊重他人的研究成就和心血。这样,契约双方的研究成果都得以维护,学术诚信理念能真正贯彻并逐步深入人心。
可见,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伦理性质是契约伦理。由于伦理道德由经济基础决定,作为西方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契约伦理就成为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现代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其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伦理本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二)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伦理性质:身份伦理
一般来说,德性依赖于血缘宗法等身份条件的伦理称为身份伦理。它的本质特征是,个人依赖于身份的责任和义务,强调服从共同体权威的自我牺牲[4](114)。
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本质,体现出身份伦理的基本特征:首先,大学生不是自由独立的个体,而只是受教育、被管制的对象。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在一系列学术诚信制度上,要求通过接受教育和学术道德自律,培养学术诚信意识。在此中间,大学生一直是被动的,没有主动融入学术诚信建设的实践;其次,我国缺少一套较为详尽具体的大学生学术规范,可能增加了其无意识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最后,尽管我国新世纪后也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学术诚信的政策制度,似乎有向契约伦理转型的迹象,但是,制度背后蕴含的契约文化思想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同时,政策制度的主要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是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生作为学术诚信思想的养成者却仍被排斥在制度制定、执行和修订之外,因此,这些学术诚信政策和制度能否真正在大学生中贯彻与执行,并取得实效,值得制定者深思。
可见,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性质仍是身份伦理,而研究认为,契约伦理优于身份伦理,那么,综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学生学术诚信系统建设上比我国更成熟、更进步,是必然的。因此,为缩小差距、追求进步,我国确立了在新世纪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宏伟目标,相应地,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也应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契约伦理为导向,做出变革,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社会伦理转型的需要。
三、优化我国大学生学生诚信建设的转型机制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伦理道德的性质。要使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伦理性质根本转变,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整个社会伦理的转型,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此过程中,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主动完善各项机制,优化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
(一)教育引导机制
前面的分析认为,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的教育方式主要为灌输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调整教育方式,营造学术诚信氛围,改灌输为引导,提高教育实效。首先,在思政课中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和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启发大学生对学术诚信问题的思考,增强学术诚信的意识;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专业教师对学术论文规范的讲解,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规范,增进学术诚信意识;再次,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借鉴西方经验,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在入学手册上对学术不诚信的定义、表现、惩罚措施、申辩程序等进行详细说明,并举例示范,让大学生印象深刻;最后,营造校园学术诚信氛围,使学术诚信意识贯彻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新生入学、期末考试等关键时点前签订诚信承诺书,设立“学术诚信周”开展学术诚信教育活动。
(二)制度保障机制
契约伦理的表现形态是制度,所谓制度,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它能强制地保障组织或团体的成员执行既定政策,确保目标的实现。由此,在优化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和标准。一方面,可以建立学术荣誉制度,让大学生通过制度的制定、执行和裁定等程序性的实践过程,牢记学术诚信的规章制度,在体验和感悟中巩固和加强学术诚信意识;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建设不仅需要惩罚性的规章与办法,更需要有明确具体责任的学术标准,因此,我国需要出台至少一部适合大学生的学术规范标准,并宣传推广给大学生,使其了解和掌握哪些规范是符合学术诚信标准的,哪些是不可为的学术不诚信行为,避免误入学术不规范、不诚信的盲区。
(三)主体作用机制
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换句话说,大学生形成学术诚信意识,就是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终极目标。由此,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大学生亲身实践,了解各项学术规范,提高对学术诚信的认识与思考,最终养成学术诚信意识。这中间,学术荣誉制度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被美国大学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值得借鉴和推行;同时,高校也是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主体之一。之前的研究证明,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政策和制度制定的主体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但其反应性和灵活度较差,因此,为使政策制定更及时、更贴近大学生实际,政府与教育部门需下放一定权力,让各高校拥有更大的行政自主权,使高校根据需要灵活地调整大学生学术诚信政策和制度,提高执行效率。
(四)监督反馈机制
大学生形成学术诚信意识非一朝一夕,因此,学术诚信建设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此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监督反馈机制的重要作用。监督反馈机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监督反馈。其中包括实行学术荣誉制度,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促进学术诚信意识的养成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对大学生的监督作用。教师直接给大学生授课,也是学术研究者,因此在指导大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制度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教师对相关学术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因此,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二是对学术诚信教育和制度进行监督反馈。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制度和诚信教育行为是在一定条件下制定并实施的,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原来的制度和行为可能不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建议定期对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制度和教育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并及时反馈给政策和制度制定部门,做出及时调整,使新的教育方式、行为和制度符合新的形势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卫.学术诚信是大学精神的根本[N].光明日报,2012-04-23(16).
[2] 李志峰,欧阳凌紫.中美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的比较[J].湖北社会科学,2013(7):172-175.
[3] 陈国富,卿志琼.从身份到契约:中国制度变迁的特征透视[J].人文杂志,2000(3):19-22.
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建立完备的办学体系。几年来,我校把课程改革的思路,办学的理念,三风建设,由原来单一的想法进化到今天完整的办学思路。确立了“围绕一个核心,突出两大特色,完善三项管理,遵循四条原则,落实五大目标,实施六步措施。”。即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诚信品质为核心,构建“对人诚实,对事负责”的学校育人特色和“趣味科学”为主的科普教育特色,完善“科学管理、制度管理、人本管理”,突出“科学管理规范办学,德育为首全面育人,课改引领创新施教,以人为本创办特色”的办学理念,落实“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育人环境美化,教学高效优化”五大目标。采取了“校长出思路、副校出措施、中层出落实、骨干出特色、教师出效果、学生为中心”六步措施。这一体系的建立,是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探索,提炼加工而成的。按照这一发展体系,我们谋划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形成了“启智明理创新施教”的教风,“立德求知强身成器”的校风,“勤奋慎思博学创造”的学风。全校师生伴随着“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校训不断的成长。为办出学校特色奠定了基础。课程改革让我们收获了深厚的人文素养,富有前瞻的思想,还有教育管理的艺术。从“制度治校”到“文化治校”,从“管理”到“自觉”,无不浸透办学理念的不断完善,不断的契合,并见证着学校和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课程改革主要做法
(一)隐性课程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立德树人怎样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改理性说教变直观践行。我校充分发挥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紧紧抓住校园重要的文化建设板块,培育师生人格力量,塑造师生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品德正向形成。
1.环境育人重在修身
校园绿树成荫,花草芬芳,操场整洁,体育设施完善。大门通道两侧建有为师典范、逸夫之星、魅力宝贝人物宣传栏,教学楼前建有旗台、领操台、教风校训石刻。楼内育人环境处处以学生为本,读言明理修身。校园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了师生精神面貌的改观,增强了逸夫人的凝聚力,推动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如果能让师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块花坛里发现灵魂,在一处雕塑前领悟人生,在一处画板前欣赏倾听。这就是学校环境带给师生的魅力。学校环境的建设不仅在于涂满学生作品会说话的墙,以及师生文明得体的用语,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更在于内化师生心理的文化追求。让他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会做人,修正自身。
2.文化育人重在养性
文化育人贵知育人之道,深谙教化之本。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育人感化的共同追求。探寻一种既有育人功能,又有文化底蕴,既体现传统文明,又符合现代时尚的教育方式。我们以校园文化拓展文化育人的空间,挖掘文化育人的素材,为学生提供自主教育的方法。
(1)建立书文化板块。将学生求知的眼睛凝聚在方寸之间,用环境熏陶和兴趣感染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渴望。精心布置的学生开放式阅览室,在学生聚集的地方,在学生的身边,在每个教室,我们都给学生营建了借阅书籍的趣味站,有学生的图书传阅站、有学生的图书流动书吧。以此来调动学生借阅和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品性优雅,端庄有礼的气质。
(2)建立班级文化板块。学校为每个班级设计了班级写真、班级风采、班级文化风景线、班级信念。定期举办图书玩具交易会,让学生不仅得到求知的快乐,还让学生学会怎样生活。
(3)建立诚信教育文化板块。培育诚信品质是我校多年开展的教育特色。学校紧紧抓住“诚立身信立德”的养成教育,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对人诚实对事负责”的主题践行活动。在楼梯两侧集中宣传诚信文化,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内涵,明确诚信的作用,对人诚实,对事负责怎样做。通过诚信成语典故教育学生讲诚信守承诺敢负责,培养学生做人的品质。
3.基地育人重在培智
素质教育阵地的建设一方面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教师课堂的教学方式。利用各种专用教室开展综合实践,艺术教育等活动,让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以“趣味科技”活动为特色的素质教育基地,建有车模、船模、航模、创意设计、机械探秘、酷玩机器人、本土泥塑、电子百拼、镂空纸艺等。这些活动室的建设和完善,极大的提高了我校整体办学水平,改善了课程结构,开发了学生智力,拓展了学生思维,丰富了学生创造热情,强化了课内知识的外延与实践。利用科技活动中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开发智慧,在学习中增长才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地,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长。去追求自主、探究、合作、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去发现探究,从而点燃学生创意的火花。
4.活动育人重在导行
“诚立身信立德”这是我校开展的诚信主题系列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全校师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学习、诚信守纪”的习惯。在设计活动时我们注意挖掘导行活动资源,创设导行活动成长驿站,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导行中感悟生成。学校开办的“诚信储蓄银行”,以“点赞迎笑脸,诚信伴我行”为载体,通过点赞储蓄逸夫星,逸夫星兑换笑脸来激励学生讲诚信守信用敢负责的行为。每学期每个班级都在“班级风采”中宣传逸夫之星,学校每年将在人物专栏里推出先进典型。除此学校还给学生建立了“诚信沙龙”、“诚信信箱”、“诚信银行”等配套体验活动,收集学生诚信信息,加工整理,提炼小故事在逸夫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出。关注全体学生在道德成长上的点滴进步,鼓励孩子用诚信之笔涂亮人生底色。改变学生群体的诚信缺失。开展“图书玩具交易会”系列活动。学生将自己看完的书,玩过时的玩具到交易会进行交易,不仅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生活实践体验。学生讨价还价之中懂得公平交易的道理。成立“逸夫百花园”编辑部。让学生在这个百花园里描绘五彩斑谰的梦,孩子们写了许多体会、感悟,学校及时将优秀作品整理成集。学生们踊跃投稿,边读边写、以写促读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好习惯。结合摇篮工程活动定期举办校园小歌手、小品剧比赛。学生们初步具有了良好的文化艺术气质,而小歌手、小品剧比赛更让这种气质得到全面提升。定期举办读书周、科技周、美术节、体育节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二)课程改革突出创新施教的理念
1.开发短课微课,拓展课程外延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为了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三维目标为核心,学生主体发展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运用知识能力为重点,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构建“本真课堂,提升学习力”的构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等多种方式各有体现。引导学生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在生活模拟、实际运用、情景评价、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探究、明理、感悟、生成。我校定期举办教学开放周、学科开放日活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上,与校本课题结合,利用多元、系列化的方式,开设英语训练短课,自主阅读课,口语交际课、写字课、经典诵读课等。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突出以学生为本,强化学会、会学、乐学。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品质。同时积极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四课活动。即课改理念达标课;明星教师观摩课;外出学习汇报课,全镇系列教研课。通过这些活动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2.激活教法学法,打造高效课堂
注重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听课、全面评课、全面促进。指导教师备好课、上好课。通过听常态课狠抓教师课前准备、课中引领、课后辅导的环节,有针对性的评课和导课,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经过过关课,让教师改进不足,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对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适时推出年组教研课,典型引路课来示范指导。对教师在新课程方面存在的疑惑,通过让外出学习的教师上汇报课、明星教师上观摩课的方式,引领教师探索创新。结合业务学习、三报一刊、专家讲课等校本研训手段,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转变教师传统观念,引导学生用脑想、用耳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的生活模拟和实践运用,进而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探究――明理――感悟――生成”的认知过程。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倡导激励评价方法,全面科学的评价教师和学生,逐步完善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学科教师指标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评价机制。激活教法学法。教以博爱、启智、创新,在目标、过程、手段、语言、评价、习题设计等方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形成教师与全体,教师与个体,学生个体之间,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以诱达思,促进求新”。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挖掘教师身上的生长点。通过教学案例反思,名师课例反思、年组周期反思、年段互通反思等方法,以反思促教学,存在问题在研改,发现问题集思广益,典型经验举一反三。学校每学期都与片区学校开展教研会,交流课改体会,研讨课改做法。积极承担全县课改示范引路,分享课改成果。
3.做实教研科研,促进师生成长
以互动、探究、研讨、体验等方法,创新教师研训方式,营造出教师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的空间。在参与各级对教师研训的基础上,学校利用周三下午进行校本培训,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结构、标准、内容、评价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工作者的要求:①终身学习,做学习型教师;②积极探索,做研究型教师;③注重实践,做反思型教师;④刻苦钻研,做全面型教师;⑤寻找突破,做特长型教师。针对学科教学,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对新课程的学习辅导。采取学校集体辅导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研活动将培训学习落到实处。我校先后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研究》、《自主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校本研训的有效实施方式》、《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有力的促进了课程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弥补了课程改革的短板,推动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以研促教贴近课堂教学前沿。通过新课程改革论坛、新课程教学开放日、新课程经验交流会、与名师对话等活动,打造开放、有序、活跃的课堂教学新路。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于福玲,抚顺市名师于洋、王艳菊,抚顺市职工技能大赛语文金奖获得者于洋,省优秀课教师王薇等。
(三)课程改革推动办学特色的发展
1.诚信教育特色
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诚信品质为核心,通过“诚立身信立德” 系列主题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全校师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学习、诚信守纪”的习惯。学校在培育师生诚信品质的过程中,注意挖掘导行活动资源,创设导行活动成长驿站,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导行中感悟生成。学校开办的“诚信储蓄银行”,以“点赞迎笑脸,诚信伴我行”为载体,通过点赞储蓄逸夫星,逸夫星兑换笑脸来激励学生讲诚信守信用敢负责的行为。每学期每个班级都在“班级风采”中宣传逸夫之星,学校每年将在人物专栏里推出先进典型。除此学校还给学生建立了“诚信沙龙”、“诚信信箱”、“诚信银行”等配套体验活动,收集学生诚信信息,加工整理,提炼小故事在逸夫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出。关注全体学生在道德成长上的点滴进步,鼓励孩子用诚信之笔涂亮人生底色。改变学生群体的诚信缺失。为了做好诚信教育,我们注重拓展文化育人的空间,挖掘文化育人的素材,为学生提供自主教育的方法。我们在楼梯上校领导为孩子们书写了与诚信有关的寄语,学生用书法表达讲诚信守信用敢负责的成语,让学生初步理解知行合一的道理。
2.科普教育特色
关键词:财会教学;职业道德;现状;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基于各种原因,会计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一直未得到重视和有效执行,财会人员造价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迫切。
一、我国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课程安排对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方面不够重视,更由于对法律法规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忽略,造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作假账、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法律后果,因而在学校阶段就没能植入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那么就业后就可能随波逐流。现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缺陷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
一个财会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应该对财会专业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财会专业学生树立“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的品德操守。但我国目前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另一个环节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校方式教育,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老师也主要是从理论和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课程重视不够,只是作为学分或一门课程来学习,没有从内心的深处去思考和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则是日常性和事务性的管理,未能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和实际,诚信建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财会系列的法律法规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会计法律法规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基本上没有开设专门的会计法律法规教育课程,当然更谈不上进行法律法规实践教学。大部分的高校在对会计法律法规教学时,只是在会计课程中用一定的章节或课时来进行简单的学习,因此在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没有将会计法深入到财会专业学生的内心,学生没有建立起“不做假账”的思想意识。
另外,我国目前财会专业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主要集中在经济法、税法和会计法等法律法规,而对作为公共基础的法律教育则不够重视,本来法律法规的学习就已经晦涩难懂,更加上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法律法规时积极性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作假账、假报表”等提供虚假财会信息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毕业后不能明辨大是大非,随波逐流。
3、财会专业学习重理论轻实践
现阶段我国财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课程已经开设了,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财会专业教学时,不太重视实践教育,只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理论教学,而对模拟实验、会计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对学生而言,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存在,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财会理论掌握的比较好,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财会理论掌握的不透彻,不够深入,从而也就没有深刻理解会计的目标,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和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对会计报表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当然就不能形成诚信、遵守会计法规的职业道德思想。
4、财会专业教学忽略职业道德教育
财会专业教育培养的是我国需要的高级财会人才,适应我国现代建设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将在我国未来的财经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需要有熟练和精湛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但目前我国财会专业的课程安排方面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财会人员在会计职业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1、加强我国目前高等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改进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内容主要是改进我国目前枯燥乏味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应该纳入针对财会专业诚信道德教育,可以引进我国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而不是单纯的进行式政治思想教育,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是做人的根本、立业之基的思想意思。
而改进教学方法则不只是教师在课堂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人教授的一人堂教学方式,而应该形成开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将一个班分为几组,教师教授,提问、学生谈论、回答等开放式、论讨教育,这样可丰富教学方法、活跃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也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其实就是整个社会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提高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财会专业职业技能教育方面主要为理论性和研究型教育,而我国目前大学已经从原来的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学理念也应从理论研究型向应用型教育转变,因此我国目前的财会专业应开设更多地实践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提高,一方面,可以组织更多地财会专业的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财会精英一起编写财会案例,将案例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多组织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财会案例,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建立起诚信、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会计造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社会危害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这样,让学生首先从理念上建立起了职业道德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从法律方面强制学生建立起职业道德意识。第二个方面就是财会专业应多和企业联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习,让专业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社会专业人士给学生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结合理论教育,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第三个方面,同时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到社会、到企业去实习,并定期对其指导。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没有针对财会专业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也没有针对财会专业开设专业的法制教育课程。鉴于此,我国财会专业教学应该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课程,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会计规范。同时还应该邀请社会专业精英给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职业道德修养来影响学生、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这些问题较多,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以解决;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掉以轻心,毕竟高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环节,是整个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我们同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共同讨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秀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 范杰.谈谈会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J].上海会计,2002.4.
[3] 于增彪.略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J].会计研究,1996.10.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人文素质;专业差别;因专业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样的个性差异,教师要从中找出方法,对各类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因专业施教”就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化认识,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或教学上,都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大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浙江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及生涯情况
浙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财务会计类、商务贸易类、经营管理类、应用语言类、计算机信息类、建筑工程类等六大类28个高职专业。
本院按高考录取及分数线的分类来划分,即文科类专业、理科类专业、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在这些专业中,其录取分数线有较大差别。
2010年,浙江高职单招财会类和外贸类批次线300分以上,文秘类和建筑类旅游服务类批次线在267-287之间,但是计算机类批次线却只有220分。而具体到2010年浙江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文史类(浙江省)录取分数线318分,理工类录取分数线是298分。本院2010年高职首轮投档线,财会类专业是421分,商务贸易类专业是417分,计算机信息类专业220分。计算机信息类与财会类和商务贸易类投档分数相差了209分,相差五成多。
可见,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不同专业”的最大制约点在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和进入大学后学习特性的差异以及专业中学生性别比例的差异。因此,以三大类专业为主,与我院六大类专业结合,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入学人文素养基础,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能为思政课的教学找到基本一致的起点,从而使思政课的教学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不同专业学生差异及其对学习思政课的影响
不同专业学生参加同一内容的实践教学,在实施效果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例如,我们实践教学中有一项是参观西溪湿地博物馆。这一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教育,保护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生态建设。西溪湿地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博物馆通过逼真的复原,让自然生态与人文交融,可以得到形象的认知。因此我们没有选择通常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式,而是利用本校的地理优势,选择了参观西溪湿地公园这一实践主题。调查结果表明,工科专业和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对这一实践教学的感受是不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两个工科专业只有65%的学生认为这一实践教学形式“较好”或者“好”,“没感觉”的学生人数高达15%;而在“文秘”和“旅游管理”两个管理学科专业,有91%的学生认为这一实践教学形式“较好”或者“好”,只有1名学生认为“没感觉”。造成这一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学生专业培养方向及学生人文素养不同的问题。“文秘”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要求,口语表达能力高于另外两个专业的学生。因此,他们有浓厚的参观兴趣,并沿途做好笔记为观后感的写作积累素材,为完成这一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而另两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兴趣不大,所学专业与此联系也不大,并且大多是工科生写作基础差等原因导致难以完成实践教学内容,也就更谈不上有好的实践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文秘”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这一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要远远高于另外两个工科专业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实践方案紧紧扣住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充分激发了他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回答“你为什么愿意参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问题时,92%的学生选择答案是能有效促进专业学习。
三、因专业施教的具体方法与路径
以上调查表明,思政课不同专业学生在完成同一实践教学内容时,实践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所表达的满意度也有很大差异,乃至专业分类班级中性别比例对思政课教学也会带来一定影响。鉴于此,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开展因专业施教将有利于改进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激发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1.突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计有机地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本着“三服务”即服务浙江经济、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学生基本素质养成的宗旨,课堂讲授以理论够用为度,教师随时收集大量信息与案例,努力做到“常讲常新”。主要体现在“两新”;一是内容新,即将基本原理赋予时代特色。二是案例新,除一些经典案例外,讲课中重点选择最近发生的新鲜案例,突出时效性。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课程讲授重难点以及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市场意识、团队合作、法律精神等的培养有所侧重,针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需求开展教学。如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思政课除了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侧重锻炼学生与人沟通以及讲原则、公道办事等能力。
2.将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浙江省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民营经济发展占半壁江山。浙江私民营经济的名声,源自于浙江企业家“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用他们的话来说“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干不成的事”。为了创业,敢冒风险,勇闯天下,干人们不愿干的事,赚人们不愿赚的钱。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职业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追求成功的拼搏。所以,他们无论到哪里,都能够生根、发展。此外,民营企业家在社会及政治组织中的地位、作用也发挥很大。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这些优势让学生从祖辈身上汲取营养,以此为榜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此外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让旅游管理、文秘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制作PPT来体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己家乡的新变化,从而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3.思政课教学方案设计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统一。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因材,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主要的是“施教”,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以取得有效的成果。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一方面要建立在对多数人都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对各专业学生又要能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尊重个性,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的放失,教学才有较强的针对性。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长,进行组织提问、小活动、讨论、辩论、作品朗诵和演讲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理论知识。比如,对于财会类专业的学生我们会侧重开展诚信教育。软件专业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开展制作PPT活动来讨论“伟人的人格魅力与大学生成长”、“改革开放与我家乡的变化”,利用他们对计算机的熟练掌握程度,同时也锻炼了该专业学生欠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文秘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利用她们文科背景,课堂中多开展辩论“大学生谈恋爱、结婚生子是否超越人生发展阶段”和演讲类“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活动。
总之,通过以上本院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因专业施教的一些尝试,期望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不同专业学生乐学、善学、学有实效的问题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张社强,陆伟华,陈洪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差异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研究之五[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