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基本情况
慈溪市自开展社区卫生工作以来也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列入主要工作来抓,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1.1 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一是全市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内3家市级医疗机构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二是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下属33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
1.2 规范双向转诊工作 出台了一些制度来规范双向转诊工作,要求转诊必须出具转诊单、同时做好转诊登记、接收转诊登记等工作。卫生主管部门还把各社区卫生服务的转诊工作列入考核。
1.3 转诊的基本情况 2009年1-12月上转:服务站转中心5899人次、中心转市级38例,下转:市级转中心29例、中心转服务站6911例:2010年1-5月份上转:服务站转中心1787例、中心转市级40例,下转:市级转中心20例、中心转服务站3144例。
2 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内转诊相对突出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转诊社区内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的转诊工作占了很大比例。全市2009年双向转诊共计12 877人次,社区内的转诊占总转诊数的99.48%:2010年1-5月份社区内转诊也达到总转诊数的98.8%。由此可以看出慈溪市的双向转诊基本上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开展,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的转诊严重偏低,数据表明双向转诊工作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转诊率极低 按照医疗机构的功能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的转诊应该占到转诊的相当部分的比率。而从统计数据来看,却少得可怜,慈溪市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数占总转诊量的0.52%,2010年1-5月也仅为总量的1.20%。而现实的市级医院机构的门诊病人绝大部分来自各基层乡镇。但是如此低的转诊数,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的转诊工作并没有比较规范的开展起来,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
2.3 转诊相关制度的缺失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上初步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也能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但是在具体配套的制度上还有不足。如转诊流程上还存在不规范地方。社区开具转诊单后,病人持单转到市级医疗机构后,没有相应的对接机制。市级医疗机构也没有接收后的反馈制度。也就是说社区转出后就不能掌握到转诊病人的任何信息,除非病人或家属主动回原来就诊社区进行告知,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很少。
3 原因分析
3.1 社区内部转诊突出的原因 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中心转诊率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内的服务站每月有一个月会制度,在这个月会上中心对所有的公共卫生工作和基本医疗工作都有一个双向的互动交流,通过这个平台,双向转诊工作落实的较好,从数据来看,基本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服务站之间的转诊机制已经建立并真正开展起来了。
3.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转诊不畅的原因:
3.2.1 转不畅 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愿转诊,目前慈溪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在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转变而来,实施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过去的卫生院发展模式偏离了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预防保健为主的宗旨,也就是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往等级医院发展的较明显。导致慈溪市大部分卫生院在人员、医疗设备、基础设施的方面投入巨大。而单靠国家的投入不能解决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卫生院必然通过依靠大力发展医院各项业务,通过业务的提高获得发展资金。导致基层单位为了自身的发展,不管本身是否具备条件,对来院就诊的病人来者不拒,留住本不应该在卫生院诊治的病人,导致转诊率低。只有病人主动要求转院或者本院实在是不行而且易引发纠纷或事故时才会往上级转诊。
3.2.2 向下转诊不畅 市级医院很少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主要是目前的医疗机制有问题,突出的是投入问题。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功能划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来应当承担各自辖区内的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也就是基本医疗,而市级医疗机构作为负责本地区的急诊、急救、医疗中心,分工应该很明确,事实上是市级医疗机构人满为患,解决的疾病绝大部分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解决的,市级医疗机构应该把这部分病人转到社区就诊。但是市级医疗机构由于不能从其他途径获得资金,只能通过多诊治病人,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所以市级医疗机构不愿意放弃一切能得到的经济利益,出现了与社区卫生机构争夺病源,从而导致转诊制度的名存实亡。另一方面也有病人不相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不同于原来的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希望获得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虽有所提高,但与人们的实际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导致病人宁愿舍近求远,多花钱看小病的现象不断重演。
4 对策
双向转诊,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转诊过程。它有上下转诊、横向转诊两种形式。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落实好纵向转诊即是上下级医院之间的转诊。双向转诊被世界上大多数先进国家广泛使用的模式,也被认为是目前化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一剂良方。按照制度本身的要求,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机构遇到本身无法救治的患者,即根据病情将其转到条件便利且具备相应治疗条件的医院去,待到病情稳定至可以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时再将其转回到社区卫生机构。然而从慈溪市的转诊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分流病人的作用,达不到制度本身的设计要求。要达到制度规定的要求,实现转诊的目标。必须从政策和制度、社会保障以及改变群众的就医观等多方面来开展工作。
4.1 从卫生布局的角度要科学规划、职能划分要明确 对县(市)级的三级卫生网要科学、统一、合理规划,县(市)级医疗机构应该设置三家左右。等级医院负责辖区内的急诊、医疗业务为主,社区则负责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限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往等级医院的方向发展。
4.2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双向转诊工作 现在开展的双向转诊其实也是转诊机构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有些社区医院由于担心影响收入,不愿意主动将病人转向大医院:而一些大医院也不愿将应转到社区医院康复的病人转走。这也要求卫生主管部门如何对转诊带来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对市级医疗机构。可以考虑国家实施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接受转诊的县(市)级医疗机构支付资金。设置三家县市级医疗机构的目的是保持一定程度的竞争,防止一家垄断。导致转诊工作落不到实处;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要落实保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定岗定编,核定工作成本,保证运转资金充足,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必通过牟利来维持生存发展。通过政策落实,可以斩断医疗机构的利益链条,有利于转诊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分级诊疗;新农合;应用
从2014年4月份开始在我县全面实施了分级诊疗试点工作,通过试点一、二级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数较前增加,三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数有所下降。患者的医疗费用明显下降。
1.方法
1.1确定的分级诊疗病种。县级医院中二级医疗机构执行100种,乡镇卫生院中一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50种。
1.2确定各病种费用定额标准。认真测算各个病种近三年住院费用,并参考省、市限额费用标准,确定各个病种的费用限额标准。
1.3新农合补偿标准。对于第一诊断符合试点病种者,县、乡医疗机构一律纳入分级诊疗试点病种管理,新农合在费用限额标准内实行定额补助,县级按费用限额标准70%的比例定额补助,乡级按费用限额标准80%的比例定额补助。
1.4实现分级诊疗、逐级转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规定新农合参合患者需住院或转院,除非特殊急、危、重症病人,一般患者必须从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一级定点医疗机构看起;一级医院确认看不了的,经审批盖章后开具转诊单转往二级医院;二级医院看不了的,再走一系列程序,才能转入三级医院。未办理转诊转院审批手续,私自越级到市级或市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2014年按照该病种在转出医疗机构定额标准的50%报销,2015年按照20%的比例报销,2016年不予报销。
1.5控制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对确定的分级诊疗病种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进行管理,明确诊疗护理操作规程标准,制定各病种诊断、治疗、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等质量控制指标。分级诊疗病种实际住院费用若未达到限额标准,新农合按照定额标准补偿;实际住院费用若超出定额标准,超出部分全部由定点医疗机构自行承担,新农合按照定额标准补偿,参合患者按照定额标准交纳自付部分费用。定点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分解收费等方式向患者收取额外费用,增加患者负担。
2.结果
3.讨论
3.1取得成效
通过试点,住院人次一、二级医疗机构分别上升了4.07%和2.05%左右,三级医院下降了5.72%。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和住院天数明显下降。住院补偿支出一、二级医疗机构分别上升了4.03和2.11%左右,三级医院平下降了6.12%。利用新农合补偿政策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将大多数病人留在基层,住院病人三级医院就医比例控制在13%以内,一、二级医疗机构就医比例达到87%以上,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再转诊”的目标,促进病人合理分流,使分级诊疗工作在基层有效开展。此项工作对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合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现阶段实施分级诊疗的对策
3.2.1转变观念、转换思维,提高患者、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对分级诊疗的认识。
要向群众广泛宣传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服务项目、诊疗病种、专科开展情况、医改政策、双向转诊制度、报销制度等相关知识,改变传统“患者选择医生”的模式,在政策层面引导群众分级就医,各级医院要设立分级诊疗科逐级转诊分流(急诊除外),每个患者就诊就必须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基层卫生院开始,上级医院凭下级医院转诊证明,开通绿色通道,收住入院。
3.2.2要加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培养,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
要建立完善县(区)、乡(社区)两级床位及人员配置标准,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确定基层医院的床位和人员配备标准,按编招人,鼓励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工作。省市级医院有指导、培养基层卫生人才的义务,要主动接受基层医院人才的进修培训,把对定点扶持医院人才培养成效纳入省市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要建立基层医院人才与省市医院人才轮转培训机制,缩小基层人才与省市人才的水平差距。
.2.3转变工作机制,建立适合各地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
要由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分级诊疗工作指导意见、实施办法以及考核、评估的方法。根据分级诊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定期对各级医院的分级诊疗工作开展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各级医院诊治病种分流合理、就诊有序,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分级诊疗制度是医改全新的理念,是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只能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这种联盟方式将给百姓看病就医带来多大的改变?有了好政策的硬性支持,患者是否能对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软硬件”做到真正放心?
一体化服务体系
按照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要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打造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这个“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主要是指建立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分工合作的区域医疗共同体,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有序就医的格局。
据此,朝阳区卫生局提出“区域医疗机构区片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的思路和方案。具体内容是,将朝阳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东部4个片区,每个片区内建立以1-2家三级公立医院为核心单位,其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协作单位的分工协作机制。
以北京朝阳医院为核心的“朝阳医院医疗联盟”,是朝阳区以及北京市的首个医疗联盟试点。
朝阳医院是北京市首批五家改革试点医院,从2011年起相继推行总额预付和按疾病诊断分组预付费,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医药分开试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朝阳医院无论是住院还是门诊,优势医疗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指出,一方面众多危重症患者滞留在急诊室住不上院,群众抱怨住院难,而另一方面许多经过救治后等待康复的患者又不能及时转出占用着床位;一方面医院门诊量居高不下,医院超负荷运转,患者门诊就医挂号难,而另一方面大量长期慢病定期开药的患者又涌向医院而不愿回到社区基层。
在改革与困境的双重条件下,朝阳医院率先试点医疗联盟。北京朝阳医院作为联盟内唯一的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将为联盟内其他医院开通两个绿色通道。第一个就是双向转诊。联盟内医疗机构的危重症患者可以转至朝阳医院,慢病管理和康复期患者转至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续治疗和康复。而第二个绿色通道就是化验检查的直通车。陈勇说,在基层医院不能做核磁共振,但是如果是联盟成员单位的患者朝阳医院就能给他优先安排检查。其实在分级诊疗模式中,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主要承担部分危重疾病和一般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主要承担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和慢病管理、康复治疗等。从今年8月开始,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曹锐到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并带为社区医生做指导和培训,“我每周到这里一次,两个学生每周也到朝阳医院去跟我看门诊”。陈勇说,让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转到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治疗康复,也为朝阳医院腾出更多的医疗资源,服务最有需要的危重患者。
信息化破局?
按照医疗联盟的设想,通过联盟内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朝阳医院康复期患者可以及时转入基层,以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收治能力;各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共享朝阳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医疗资源潜力。
实际上,这样的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此前推行的双向转诊机制中,将患者引导向基层是重要目标,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患者很难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生产生信任。”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季和平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阳医院推行了若干举措,包括对联盟内其他成员单位实行专家指导和免费业务培训,化验、检查等将优先联盟内容成员送检的患者,与朝阳区卫生局共建信息系统平台,以实现医疗影像学远程在线会诊。
日前,《中国医院院长》记者对无锡市卫生局副局长胡建伟进行了专访。
《中国医院院长》:在无锡市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各部门之间是如何协调共同推进的?
胡建伟:上一轮医改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基本医疗、基本药物方面,对康复医学的推动力度甚微。而如若基本医疗不与康复医疗衔接,医改的成效不会明显。于是,无锡市明确了一个目标,即建设好康复医学体系。
被确定为试点城市后,无锡市专门成立了康复医学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无锡康复医学现状进行考察。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无锡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明确无锡康复医学的发展方向,包括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和基层康复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
《方案》由无锡市8个部门共同签署,各部门职能分工明确,如残联向康复医院投入设备,财政部门加大对综合医院康复科和专科康复医院的投入。各部门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否则体系建设可能会卡在任何一个环节。8个部门从一开始就共同讨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愿景、需要重点投入的医院等问题。
无锡市卫生局、无锡市人保局联合了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和无锡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联合发文,将部分康复病种列为单病种考核,同时,将18项内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比国家的9项内容多了一倍。
《中国医院院长》:无锡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如何具体推进的?
胡建伟:首先,制度先行,规范标准。此前,卫生系统、人社和财政等部门对康复医学没有广泛全面的研究,因此,出台相应的制度、规范建设标准尤为重要。在制度中明确机构的职能。综合医院负责急性期康复,之后将患者转至康复医院,达到一定标准后,转至基层康复机构或家庭康复。
2013年,卫生、人保、医管中心和社保基金管理中心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二级以上医院下转病人工作的意见》,对11个病种试行分级康复和双向转诊,制定双向转诊的奖励机制,并将其纳入医院考核指标。
为保证康复治疗、规范康复秩序,无锡市成立了质量控制中心,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其次,有序发展,全力推进。目前,中国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欠缺,我们将一部分临床执业医师通过康复专业培训,充实到康复医师队伍中。尤其重视基层医生的培训,投入专项资金对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从事康复工作的医生进行培训。中国康复医学会江苏康复医学培训中心自2010年起,迁至无锡同仁国际康复医院,已举办8期康复医学培训班,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
政府主导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对社会资本投资康复医院不设置任何门槛,执行同样的要求,从而促进公立与非公立康复医疗机构共同发展。无锡市梓旺康复医院就是一家民营二级康复医院,服务与口碑俱佳。
《中国医院院长》:无锡市以制度的形式严格康复医疗双向转诊,在康复医学体建设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胡建伟:康复患者在综合医院住院一天,与在康复医院、社区康复科住院一天的资源占有率完全不同。实现康复医疗分级诊疗后,患者的医保基金支付可能会减少,从而节省医疗费用。
所谓社区首诊制实质上是分级医疗制,即根据卫生机构的规模、水平确定不同的医疗服务任务。遵循“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原则,社区卫生机构负责诊治辖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时监控居民的大病征兆,让居民在大病初期能得到尽早治疗。如果病情较重,再由社区医生负责向上一级医院转诊,康复期也可以重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推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的目的是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并最终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北京:信息化服务下
的“双向转诊”模式
北京市从开始实施的社区卫生对口支援,开通双向转诊通道,都引起了社会关注。作为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北京试图从社区找到突破口,由点到面地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为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建立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社区诊治不了的病,直接往三级医院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透露,从今年开始,全市140余家二级医院将陆续开始转型。
目前,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市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军区总医院等13家二、三级大型综合或专科医院也踊跃参与双向转诊,并在今年的3月22日与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签署了对口支援的工作协议。
早在此次协议之前,东城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便与一些二、三级医院开展了“双向转诊”的试点工作。“在实施这一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建辉说道。
“现在,我们开发了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软件。并且我们社区居民都有一张存储了自己健康档案的健康卡。”王建辉介绍到,“当居民持卡来社区看病时,通过信息化网络便可以调出他们的健康信息。”
这一信息化服务下的“双向转诊”模式,给社区卫生管理者带来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据王建辉介绍,他们现在想利用这个平台,在大医院也建立一个刷卡终端,只要被转上去的病人持有健康卡,通过这个终端,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便能被调出来。目前,这一想法在北京市第六医院开始试行的同时,管理者们又想到了医保的问题。“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将社区居民的医保号也输入信息中心。当转上去的病人在刷卡的时候,其医保号也能同时被调出来。”
“在将患者往上转的流程上,我们开通了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王建辉介绍了这一绿色通道的具体情况。由于目前社区卫生站只能做基本的血尿便的常规检查,为此,社区和已经建立了双向转诊关系的东直门中医院共同设计了一个直通化验单,以弥补在社区卫生站不能做的检查项目。“当病人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时,便可以拿着盖有我们社区卫生站公章的化验单,直接去转诊医院的检验科室做检验,而不需要再挂号。”
除了直通化验单,对口的转诊医院内部还建立了专司双向转诊的机构。据了解,东直门医院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科,北京市第六医院则是社区卫生服务协调部。“一般的转诊流程是直接联系这个双向转诊机构。”王建辉说道,“专司双向转诊的机构的建立,对于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作用非常大。”
深圳:
三大措施推行社区首诊制
深圳市的保安区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综合研究基地,试行“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为该项医疗制度在全国推行探路。
作为首家全国社区首诊制的试点单位,深圳市的保安区采取三大措施推行社区首诊制。首先,大力推行劳务工合作医疗。深圳推行劳务工合作医疗作为社区首诊的试点。深圳首先在这部分人群实行社区首诊制和转诊制。深圳的劳务工合作医疗方案中规定,参加方案的企业将就近选择一家劳务工合作医疗定点机构作为就医点,所属劳务工只能在相应就医点门诊就医,到其它医疗机构就医需要办理转诊手续(急诊抢救除外)。
其次,加大对社区卫生的投入力度和建设速度。全市每启动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将投入60万元启动资金,每年还按照服务过的居民人数补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元/人的维持经费。市卫生局还将为每个社康中心配备5个以上的正式编制,并与人事部门商讨解决社康中心工作人员的职称问题。
社康中心比大医院低廉的收费成为推行社区首诊制的又一优势。据统计,目前大医院每月的人均门诊费用是138元,而社康中心每月的人均门诊费用才55元,参加了劳务工合作医疗的劳务工才48元,而且报销率达到70%,在社康中心的消费远远低于大医院。
“双向转诊”制度还需完善
由于“双向转诊”这一举措实施时间尚不长,很多问题也有待完善,居民和医务人员也还存在一些担心。4月上旬,83岁的李大爷因为高血压伴有并发症,在北京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友谊医院看病。“既然我可以自己到大医院挂号看病,为什么非要通过转诊呢?会不会多花钱?”去往大医院的路上,李大爷心里犯嘀咕。他拿着转诊单,先在医院客户服务部办好手续,然后到挂号台双向转诊专台挂号,再到“双向转诊专区”见到预约好的专家,全程不过10分钟,而且不但没有多花钱,算了算还省了挂号费等一些费用。几天后,李大爷的病情稳定了,被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这时,他才体会到双向转诊的好处:不但便宜了,而且还有人专门为他进行康复治疗。
全科医师水平不够
69岁的李玉根老人“不相信”社区医生的水平:“说不相信并不是意味着社区医生不认真不负责任,但全科医生这个概念我以前没听说过,会不会全科医生是什么都懂但是什么都不精?现在宣传全科医生是‘守门人’,我觉得他们还没有资格‘守门’。我一般都是到大医院找专家看病,到社区来取药。”
“我不希望像国外一样实行社区首诊制。我觉得现在时机不成熟,主要是社区的条件达不到要求。”家住北京翠林小区的刘文秀老人说,社区与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是好事,但是实行社区首诊制必须要求社区医院的条件达到一定的水平。举个例子,心脏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犯病一般都是在夜里,而且情况非常紧急,社区医院晚上又不开门,病人怎么办?只有自己到大医院去。
提起全科医生,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部主任吴业清有不同的看法:全科医生的定位应该明确,任何一个医生都不可能又全又精,这样的医生在国外也是不存在的。我们所指的全科医生,是负责老百民姓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在老百姓和大医院间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社区医生水平怎么样?他能确定什么病该转,什么病不该转吗?”记者在采访中,很多市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金大鹏举了个例子:像高血压、糖尿病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可以通过对生活方式的干预而预防的。比如社区医生最近发现高血压患者有所增多,就可以及时对周围居民作出少吃盐、适当锻炼等生活方式的指导,让大家避免得病,而不是得了病再治,这样使市民对疾病的知晓率提高,就医成本相应会降低。
他认为社区医疗有更深的内涵:“并不要求社区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什么病都能治,而是要具有较强的疾病诊断、疑难病症发现和健康管理能力,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医院首诊方便、安全、便宜。”而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杜金香则认为,实行双向转诊关键是要有标准,有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比如什么病,什么程度该由社区往大医院转,什么病治疗到什么程度,该转回社区医院。”杜金香认为这些都需要有具体条文来规范。
双向转诊尚无实施细则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用“三角形”描述目前的医疗卫生体系:理想模式应该是一个正三角形,“尖儿”是大医院治疗疑难杂症,“底座”是大量的小伤小病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可目前的模式是一个倒三角形,如何让倒着的三角形正过来,金大鹏认为关键是医疗卫生体系、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流通领域的三项改革同步进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
与社区医院首诊制相配套的是双向转诊制,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对社区医院到底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把病人转到上一级医院并没有很明确的指引;同时,对病人康复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转回社区医院也没有标准。现实操作中,“双向转诊”变成了单向转诊,社区医院向大医院转诊较顺畅,但大医院治疗好的病人却极少回社区医院进行康复。而且由于经济利益及普通市民对大医院的信任,大医院并没有向社区医院转移康复病人的驱动力。这种现象一方面不利于调动社区医院上送病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减轻患者负担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