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同时以一定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处理,即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知识的加工与处理。由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只关注知识的处理,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又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结果是,学生自我探索,无法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知识传授。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存在明显缺陷,两者都过分强调教与学的某个方面,而将教与学割裂开来。
二、行为理论的教学体系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以行为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的文化一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理论属于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最早被前苏联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 Nard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类行为的产生来自于主观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之中。行为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与知识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双向交互,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行为理论通过构造行为系统来实现,行为系统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和三个环境元素,三个核心元素是主体、团体和客体,三个环境元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环境元素为核心元素提供其赖以存在的环境,构成核心元素之间的联系。在核心元素中,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客体是主体加工处理的对象;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包括现实工具和抽象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工具可以是语言、教材、媒体或互联网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规则是客体需要依赖和遵循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是主体与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劳动分工是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通过劳动分工将单个主体、团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核心元素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核心元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团体三个部分。其中,主体是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客体是教学案例,团体是主体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
(一)主体的设计学生是行为系统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由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其一,与其他课程相比,财务管理课程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现实存在显著差异。如筹资理论认为,股权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最高,但在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公司会首选股权筹资。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有密切关系。仅仅依靠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和案例,学生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理解这种差异。其二,很多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没有唯一的答案,站在不同利益人的角度,会作出不同的财务管理决策。如对于公司利润分配,站在股东的角度,当公司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股东希望尽量不分配现金股利;当股东有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希望尽早收回投资降低风险时,会要求公司尽可能多地分配现金股利。站在债权人的角度,则不希望公司分配现金股利,因为公司现金流出会降低债务保障倍数。对于此类问题的学习,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问题的实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扮演不同利益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客体的设计对案例教学来说,案例设计要遵循时效性、广泛性、亲和性原则。时效性强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信息媒体掌握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和经济事件,用最新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同时,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过于陈旧的案例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广泛性强调案例来源要广泛,包括来源范围广泛和来源途径广泛。来源范围广泛,指从古、今、中、外全部空间和时间范围寻找教学案例;来源途径广泛,指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专业期刊和一般杂志寻找教学案例,还可以将学生经历的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如对MBA学生所在单位发生的经济事件进行适当修改,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从长远来看,学校可以考虑建立校内共享的财务管理案例库,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案例,学校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亲和性指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要尽量来自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对案例有亲切感,认为案例有实际意义,从而有兴趣对其进行了解和分析。
(三)团体的设计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所在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团体,也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作为学习团体。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学习团体更有效率。因为小组讨论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既有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督促和带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各小组内部初步讨论后,要求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并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于小组人数,可根据课时多少、案例大小、具体分工来确定。既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搭配,或者按照方便学习的原则划分。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各小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不能过大,每个小组都有能
力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人员安排要有利于案例学习和讨论。
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环境元素设计
环境元素包括规则、工具和分工。环境元素的任务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提供主体搜集和加工客体的工具,对团体进行恰当的分工,并为整个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提供规则支持。
(一)工具的设计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根据对学习者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工具可以分为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效能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如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搜索引擎、教学多媒体等。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思维能力,如语义网络工具、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基于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工具等。财务管理课程与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变化、与微观企业的行为关系甚为密切。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新事物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国内、国际全面有效地发掘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工的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和发言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容易滋生某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制定相应检查和处罚规则等监督和约束措施。如检查小组每个成员的笔记,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对课下讨论要求有记录,对偷懒行为给予惩处等。这样,通过小组间的合理安排、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以及有效的规则来消除学生“搭便车”行为。
关键词:物流管理基础;教学案例;筛选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哈佛商学院以案例教学闻名于世,其MBA们在校学习期间要接触到涉及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案例800多个。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一走向工作岗位就具有很强的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保证这些案例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所有的案例都要经过反复研究并不时有最新的案例被选入。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法亦被广泛采用,与哈佛商学院不同的是我们所采用的案例均来自于教科书而非自己设计,这就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一、案例内容明显滞后。
据统计,人类近30年来创造的知识大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以科技知识为例,19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现在是每3年至5年增加1倍。一本教材从开始编写到成稿出版再至发行到师生手中,大约要1~2年左右的时间,可见我们手中的教科书因这滞后的两年时间有些知识已过时了。
其二、案例难度与后续专业课案例难度无差异。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是《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先修课程,而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又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物流管理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为此,前者涉及到的教学案例的难度应小些、综合性应差些。但现有《物流管理基础》教材中的相关案例并无此差异,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难度梯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将过难的案例放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学习,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鉴于以上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书中的案例要有取舍,要善于从电台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上筛选出最优案例,以便更好地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打好理论基础。在进行案例筛选时当把握以下原则:
1 与教学内容同步、为教学内容服务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就是为了更形象、生动地诠释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若给出的案例与教学内容脱节,则案例教学也便失去了意义。
如在学习《物流管理基础》中的流通中的“四流”及关系时,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案例;学习第三方物流模式时,则应选择有关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关案例。
2 与教学时间同步、用时事说话,为现在的教学服务
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如果我们给学生所讲的知识、所举的案例永远是过去时的过去时,这样的课讲与不讲都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为师者应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用时事来充当案例,为现在的教学服务。为了加大案例的吸引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选择案例时还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时事上。
以《物流管理基础》中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学习为例,若适逢奥运年,则为奥运会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成为案例的主角;若时值快递业快速发展期,则顺风、圆通、申通、中通等成为案例的主角;当全球第一大快递公司UPS收购欧洲第二大快递公司TNT的消息得以确认后,则第三方物流案例的主角由此可换成UPS。
实践证明,这种以热点时事新闻为背景的案例对学生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其教学效果也是最佳的。
3 要贴近生活,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供服务
知识源自于生活,在教学中如能以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学生们熟悉的身边事例为案例,并让学生们学会用其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便会真正体味到“生活处处皆学问”。“所学知识在工作生活中用不上”的观点自然会失去市场。
以《物流管理基础》中供应链管理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例,可供选择的案例很多:沃尔玛公司供应链管理分析、高露洁供应链管理、青岛啤酒的营销供应链管理、宜家的供应链运转、“断掉”的苹果供应链、“没有明天”的豆腐、饺子馆里的物流故事……显然后两个案例更适合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出现。
通过对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学生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表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运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 要凸现难度差异,为后续专业课教学、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构筑理论平台
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设置案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如何去分析案例;专业课程中的教学案例则是用以帮助学生如何利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唯有如此,《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才可能为后续专业课教学、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构筑理论平台。
如案例马兰拉面的物流系统,它从5个层面:物流规划、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物介绍了马兰拉面的物流运作,简单、明了,作为《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的企业物流认知部分的案例非常合适,但若以此为《企业物流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显然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没有帮助。
5 要紧贴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理论指导
随着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双证书”的普及,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物流管理专业日常教学内容中。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是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面向全国开展的统一的大型考试,其中物流师和高级物流师的技能考试部分就是针对物流管理案例进行分析。为此,可选择近两年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中的案例做为教学案例,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理论指导。
6 要能发人警醒、催人奋进,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旅游资源文化属性旅游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阳光产业”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不少城市或地区的支柱产业。在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把握其文化属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旅游事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要理解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首先必须明确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仍然见仁见智,但有三点应当是共有的:其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其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它独特的文化。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文化的开放性,即指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与游览两种行为。通常认为,旅游是个人或团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他乡异国去从事观光的活动,以此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或精神上的放松。可见,旅游是人们有目的、有价值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有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包括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专项旅游(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
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它就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许多有名的人物,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或多或少与旅游活动有关系。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治国理念,成为万世师表;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逢人便问,写成《史记》名著;诗人李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会有如此优美的诗句。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家徐霞客,到处出游,细心观察,撰成《水经注》一书。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本来熟读经书,茫然于外部世界。但当康有为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又到香港游历,看到西人治国有术,则激起变法之决心;谭嗣同游览各地,体察民情苦难。在上海,他看到化石标本,认为天地都在变,社会也应当随时而变。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旅游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作用。固然,今天的我们,有电脑、互联网,信息来源与古人相比,其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代替不了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涉足于自身文化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熏陶,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身心的享受。人们看山,山各有不同;人们看水,水各有其状;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体验,赋予了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旅游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外地人交往,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有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可以断言,旅游是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纪。
既然,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旅游主体,或者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旅游,那么,形成文化旅游的物质条件,即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应当成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某个城市或地区的旅游业来说,能否快速发展、繁荣兴旺,主要取决于其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价值。总的来说,凡是能吸引旅游者的以山水名胜、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以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名人遗迹为主的人文资源,均是旅游资源。除了自然风光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都以文化为主体。也就是说,都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如古战场遗址、古城墙、古庙寺塔等。以山西平遥为例,虽然只是一个4.2万人口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却是全国保护最完整的古县城。1997年底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黄金周”期间,曾有每日游客突破五万人次的记录。
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美感、和愉悦感。人们把自己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把人的躯体和意念融入自然之中,使人也具有自然本性。许多人文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与意念的产物。如苏轼写的《赤壁怀古》,所称“三国周郎赤壁”。他当然没有见到“周郎”,但想象到周瑜当年的英姿,感叹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旅游的文化,它使人受益匪浅。人们通过观光活动,可以得到新的知识,许多书本上不曾记载的知识,烙在游人的脑海里。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不同。人文景观千差万别、各具形态,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离开居住地,前来感受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同其他物质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它的观赏性。众所周知,不论旅游者的动机如何,也不论旅游地在何处,观赏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旅游资源只有具备观赏性才能吸引游客,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大。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古朴典雅的文物古迹,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甚至土特产、旅游商品,也无不具有观赏价值。观赏性是一种文化特征,也显示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才具备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通过观赏来实现的。观赏性越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越大。同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宗教和文化,也都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由于旅游资源是在一定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发生、发展的,其空间分布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由此可见,地域性旅游资源划分的标准,其中的文化属性为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构成了城市旅游的主体。我国有许多优秀旅游城市,基本上以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著称,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内涵丰富。在这些城市的资源中,地面和地下保存有重要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的文物、建筑、遗址,再加之优美的环境。我国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分为六类,即古都、纪念名人名城、园林、文化城市,少数民族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重要港口和手工艺中心城市。不言而喻,对一座旅游城市而言,注重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非常重要,但同时要大力挖掘其中的文化载体。比如桂林,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果到了这里不去看山中的水,水中的山,那就不算到了桂林。但桂林既然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名人、诗人、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家、文学家等前来,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诗词赋画,桂林的民族风情。游人至此,亲身体味前人描述,“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心中顿生无限的惬意。还有,靖江王陵、阳朔古街、恭城孔庙,这些都是桂林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编导的《印象:刘三姐》,将桂林的山、水、人、景、情融为一体,不禁让人想起“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彼此游戏相爱怜”。这种宏伟、壮观、几近完美的文化场景,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为桂林旅游增添更加迷人的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灿烂的文化,融入山水之间,构成天人和谐。当我们登山涉水,旅游其间时,会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有京派文化、海派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而这一切恰恰是突出旅游重点,形成旅游特色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文化属性是旅游资源的实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无疑是推动旅游业走向兴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邓爱民,刘代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网络营销》是与汉拓科技合作的,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实战模拟,培养学生对互联网思维下网络营销技术及相关策略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从而锻炼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从建构主义教学观视角出发,就教学案例的选择标准、案例编写的内容构成原则及建构案例引导下的学生参与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社会化营销;建构主义;教学案例;标准;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9
建构主义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强调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调动学生的注意和动机,传授生成学习,激发学生学会如何生成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学生意义建构这一中心,通过引入实用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辨证论治,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得到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建构新知识体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笔者根据从事社会化营销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对相关教学案例编写做出以下一些研究。
1建构主义教学观视角下的社会化营销课程概述
《网络营销》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实战模拟,培养学生对互联网思维下网络营销技术及相关策略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从而锻炼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课程采用项目小组制的小班教学,由涉及互联网媒体和营销传播,软件开发、信息管理及数据分析建模等相关兴趣背景的学生混合编组,相关企业提供互联网媒体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平台,课程内容涵盖项目创意、企划、设计、技术实现和上线运营维护等环节,项目小组的学生基于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管道,在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化营销的实践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交流,改变填鸭式的单项输出。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要求紧紧围绕学生意义建构这一中心,通过引入实用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辨证论治,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得到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这一主旨与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实质不谋而合。
2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1)网络营销知识的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在其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网络营销知识是一种实践操作与理解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很强的知识,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学习者要想在课堂中获得具体行为和特定组织营销的相关知识,可以透过案例教学来实现,因为案例教学特别强调融合实践、反思、合作及对话,而这些举措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透过案例教学,为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独特的路径形式。长久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营销理论学不学,都可以做好网络营销工作。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也不过如此。造成这种认知的原因,往往是网络营销理论过于空洞,滞后于企业网络营销的现实,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网络营销工作,缺乏应有的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总不自觉地被置于一种两难的对立与冲突的境地中。案例教学的主旨是将理论和实践相协调,把两者放置在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同等程度地研讨和辩证地运用,而不是用抑彼扬此的思维方式来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更不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课外实践。
(3)透过案例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团体合作意识,并增强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学会对自己负责,努力使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并成为一位积极的学习参与者,而且还能学会与他人协作,努力为团队其他成员的学习尽一份自己的力量。重视团队合作及存在的价值,为今后搭建创业团队打好基础。
(4)案例教学可以使学习者体会到网络营销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的复杂性,防止对网络营销活动作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这种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所达不到的。
3建构主义教学观视角下的案例编写
3.1案例的选择标准
3.1.1案例应当贴切课程与教学需求
案例要贴切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涵义:一方面,案例要能包含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在选择案例时,案例的主要观念是否贴切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案例的质量,案例仍然有一些弹性,并不需要完全吻合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每则案例不一定要符合所有的教学主题,但至少要满足一个主题,才能运用于教学之中。
另一方面,案例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料支持,能够解决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同时又不能跑题,而是要体现学科主题或主要内容。案例贴切教学需求,则要求校企合作双方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充分运用教学媒体与环境来编撰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
3.1.2案例叙述应当具备较佳的品质
案例的质量要高,首先案例内容要清晰明了,结构完整,案例的叙述要连贯,内容不能存在无用的话,也要避免含糊不清的语调。
再者,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要能引起学习者的认同和关注;事件的情节如果是不真实的,复杂的描述反而会使学习者失去深究的兴趣,而丧失案例教学的意义,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另外,案例也可能源起于研究,这些研究都是真实的。这些个案研究包含对事件的深刻描述,展现了事件的复杂性。这些个案研究有很多吸引人及可利用的材料,也可作为教学用的案例,但是因为研究内容多为细腻的描述,使得资料过于琐碎,需要加以缩短或改写,才能作为教学使用的案例。
3.1.3可读性要高
用来教学的案例应该具备较高的可读性,这就要求案例的编撰必须建立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基础之上,并且能够让学生读懂。同时,案例的复杂程度也要加以重视,应考虑到大学生对案例内容基本意义的理解。案例太过于复杂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其内容的话,这则案例就不能加以使用。除此之外,有些案例学生虽然可以阅读、翻译,但由于受个人生活经验的限制,不利于学生加以理解的,此类案例也不能被选用。所以,不管案例有多好,一定要以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前提。
3.1.4案例要以情动人
案例的撰写来源于生活,但又要有所升华,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要使学习者觉得生动有趣,那就必须考虑添加一些动人、悬疑的情节,使案例具有戏剧的张力和写实感,同时又要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使学习者产生“移情”和“同理”的作用。一个好的案例在具备有趣,即案例中的人物和事件要能吸引人,并使得其想一睹为快的同时,还应具有一种驱动力,驱使学习者去主动了解更深更广的内容及知识。
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结果的历史记事构成了一个案例的基本内容,此外,还应该包括一些疑惑或者是模棱两可的部分,以引起学习者充分的讨论,这就要求案例能够提供教学过程所需要的酵素或趣味,使教学产生同理心。
3.1.5案例要能制造真实困境
课堂上进行案例讨论时,注意,所探讨的问题最好能引发学习者展开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将案例放在真实情境的氛围下,营造当前面临的一些棘手难题,并以寻找解决此种困境的方案作为班级讨论的重点。典型案例营造了这些困境后,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从一定程度上会像磁石一般吸引学习者。通过造成其认知失调,从而刺激学习者去主动思考,并寻找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
要营造合理困境,则要求案例的议题包括诸如复杂、冲突的元素,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要求这些问题背后的解决方案有多种选项,并非是简单或单一的。透过案例教学,要达到的效果是让学习者明白感受到,如果他们想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并对问题的复杂性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不是一味依赖班级的其他学习者,否则自己是不可能知道该“做什么”的。
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虎头凤尾,其结尾应反映出困境的最高点,是个有待完成的事务。如果案例的结尾部分给出了肯定的单一的最终解决方案,那将不利于学习者进行发散性思维,或者是提出不同观点,也会让学习者产生案例撰写者或教学者希望他同意该解决方案的想法,而达不到预期目的。反之,案例如果以困境结尾,可以鼓励学习者进一步深入下去。
3.2案例编写的内容构成原则
3.2.1客观性原则
案例应该是写实的,其事实本身客观发生过也是构成营销案例的首要条件。编写案例不能随意杜撰或夸大其辞,也不能随意取舍或文过饰非,而应当实事求是,将整个事情发生的过程如实地介绍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分析。
3.2.2典型性原则
构成网络营销案例的事实一般都带有揭示网络营销规律的典型性,因此要求案例是对客观存在事件的提炼和精选,使该案例真正体现出网络营销既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研究与分析网络营销案例,应能引起学习者超越一般情况下就事论事的思考,而得出一些带有规律性与可行性的结论。
3.2.3有效性原则
首先,构成网络营销案例的必须是有效的事例,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是其有效性的首要表现。案例分析应以史为镜,其目的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而是为了将事件上升为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践。否则,编写的案例再精美也只是文字游戏,缺乏有效价值。
其次,案例必须具有有效可控性,即案例本身存在着能够通过网络营销活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条件。网络营销活动的主题应当能够对其面对的矛盾或困境施予影响,否则案例本身就缺乏有效性。
最后,案例的编写必须是有效的写作,案例叙述要有情节,文字朴素而又可读,思维闪光点多,即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否则就可能失去了案例本身的优势而成为无效的工作。
4建构案例引导下的学生参与机制
4.1采用苏格拉底式教育模式
苏格拉底式教育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地位。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转到学生自身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居暗示地位,这样一来,教学双方都可以自由地思索。其次,要求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即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催产式”(通过问答逐渐使真理显明)的教育原则。也就是说,通过老师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
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从来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做结论。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让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因此,受过苏格拉底式教育模式影响的人,能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所以在撰写案例过程中一定要客观,不带任何主观意见在其中,坚持实事第一,观点第二,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
4.2引入体验式教学
在典型案例的指引下,体验式教学将会更具有针对性。“体验"一词最早产生于哲学领域,后来又被运用于美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早在20世纪初期,体验式教学就早已建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就开展了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梳理和介绍的相关研究。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其目的与案例教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强调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和感悟,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授受教学的弊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C语言程序设计;过程监控;螺旋式上升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84-03
1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理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与科学、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数学等)的基础课程,嵌入式系统中的单片机与DSP程序设计,采用C语言编写应用程序比汇编语言可读性更强,且更易于维护[1]。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方法,学习编程规则,还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应用能力,提高专业化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培养层次。
然而绝大多数学生在刚开始接触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n时,对计算机语言、算法和数据结构知之甚少,更不具备抽象建模、程序设计技巧的相应知识[2]。加上这是第一门程序设计课,大量的新概念、新名词让学生感觉应接不暇,在刚刚接触编写程序时毫无头绪,只能仿照现成的例子照猫画虎,进行浅层次的验证性实验,根本掌握不到程序设计的精髓,更达不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致该门课程教学质量普遍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方法,提出“基于专业内容,以解决本专业问题为导向,以计算机围绕专业问题服务为原则,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产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思想。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特点,从教学理念、考核形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精心设计以解决本专业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案例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虽然掌握得不错,但在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是有不小距离的。他们虽然心中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模糊思路,但不会将想法转换成程序,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直到最后也不会把实际问题变换成算法设计。针对上述问题,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在C语言教学中紧密结合本专业特点,本着“精讲多练,重实用,重算法”的原则,结合专业方向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化要求,确定分专业分层次的教学内容,制度详细的教学任务,选择各专业的经典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案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解决专业问题为目标,采取任务驱动、因材施教的方式,创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单纯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与专业领域应用相结合,把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解决专业问题的工具,有利于学生了解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专业工具”的作用,便于学生对C语言精髓的掌握,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个体充分自由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项目递进驱动教学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制定各专业领域相关实训项目,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主线,采取多层次的项目拓展训练、递进式的螺旋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整体提高程序设计能力。整个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编程基础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本专业的经典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引出本课程单元基础知识。在这一部分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教学案例的讲解,学生通过实训项目的上机操作,会出现输入、编写等问题,通过解决实训时出现的问题加强对语法、编程规则的掌握。本着“精讲多练,重实用,重算法”的原则,用大量典型案例进行实训,起到拓展学生编程思维的作用。如在为数学专业设计程序三大基本结构项目时,本阶段的教学案例分别为分支结构为分段函数的计算、循环结构为求1到10之间的自然数的和。
项目拓展阶段 通过基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对程序设计有感性认识,并有一定的计算思维基础,本阶段的任务设计上以第一阶段的任务为基础,将与此相近、相关的案例进行总结,主要是通过实训项目的形式来巩固基础阶段的训练成果,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如在为教学数学专业设计程序的三大基本结构项目时,本阶段让学生完成的项目有:求1到100之间自然数的和、判断某数是否为素数、求1到100之间的素数、打印杨辉三角形、输出各种形式的九九乘法表等。实训题目按类别设计,同类的实训项目一般设计多个,每个题目又根据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方便后期的多元立体化评价),学生可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部分题目来练习。但不管是容易的题目还是难度较大的题目,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提交相关文档以及编写的程序代码。
项目递进阶段 本阶段让学生自由组合成3~5人的互助式小组,以大作业的方式对整个学习阶段的效果进行巩固,同时进行测试和验收。由于任务量比较大,所以该阶段主要在课下完成。在本阶段中,教改组成员在对不同专业做了详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若干个与大学生各类竞赛紧密结合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大项目作为本阶段的任务。教改组成员为数学专业学生设计的课程大项目是学生成绩管理、分析系统,该系统用到大量的数学分析函数来实现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编写这些数学分析函数,然后和系统提供的函数做出比较。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设计的课程大项目是汽车导航系统,该系统用到硬件之间的通信和C语言基础编程,让学生看到原来C语言还可以做出如此高级的产品。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自主完成作业、教师负责答疑的形式进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直接给出答案,仅仅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促使学生自觉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图书馆、BBS教学网站系统来辅助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文献检索的技能,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要求学生必须提供完整的项目文档并完成教师组织的简单答辩。
以上三个阶段中,除第一阶段由任课教师为学生写出项目文档大纲、学生进行补充完善外,其他两个阶段学生都要独立撰写项目文档。在第二、三阶段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人作为小组的成员,都有分工,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整个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小组和小组之间以竞赛的形式完成各个实训题目并相互评价。教师H仅起到“导师”的作用,帮助学生打开解题思路,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编程技巧和语法知识,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小组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协作,提高他们学习C语言的主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最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相关文档以及编写的程序代码来检验本阶段的教学效果,避免了以前个别学生抄袭别人报告的现象。
4 制定合理的过程监控机制,有效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积极探索有效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机制,以上每个阶段结束,任课教师都会及时对学生项目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分别讲解,并认真对学生的每个项目进行批注,以便学生进行改进。同时为每次作业划分等级,让学生明确自己本次学习所处的层次,让学生既有学习的兴趣,又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期末考核方式参考平时作业成绩,采取“笔试+实验考核+开放式作业+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过程考核,积极探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嵌入式”考核方式。
5 以解决本专业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专业内容的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为原则,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螺旋式上升模型等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学习,把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解决本专业知识的工具,以本专业经典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加深理解,使学生体会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个体充分自由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螺旋式上升的项目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项目递进驱动的教学法,通过一个比较实际的切入点,特别是再通过附加一些微视频,微视频中教师一步步的详细演示使学生感觉能够入手,解决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恐惧心理,然后再将此实例不断修改、扩充,加大难度,引出与此实例相关的一组例子。在这样的案例教学中,因为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扩展问题、再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价、优化设计等几个环节,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滚动上升的过程[4]。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深化和扩展问题、再提升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解决方法进行评价,这就是一个不断渐进、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能够非常自然地调动学生的参与。通过不断扩展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并对多种方案进行对比,有效开阔学生的思维,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避免了学生“三级跳”式学习,而有了“走台阶”的扎实基础,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专业实际应用的无缝融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立体化的过程监控机制,克服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劣习 “笔试+实验考核+开放式作业+课程论文”的“嵌入式”过程考核机制,使得学生重视学习过程,避免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劣习。这种监控机制和“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创新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螺旋式上升模型新教学手段,更符合各专业的教学需求。
6 结语
综上所述,从专业内容出发,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的C语言教学方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选取专业领域的经典问题,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最终的工程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它突破了一般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本专业的经典问题来实现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的掌握,学生通过螺旋式上升的递进教学法的学习,计算思维能力、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大大提高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但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C语言课程教学效果比较好,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C语言教学也是很好的借鉴。特别是针对目前学生学业水平差异大、自主学习能力差的现状,加上本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本文的教学方法有其卓越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马玉春,汪文彬,王冬,苏静.面向工程技术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实践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5):64-68.
[2]姚志宏.中等职业教育中C语言教学改革[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