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基于以上分析,软件工程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寄希望从学生、教师和组织管理部分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企业项目开发的流程及标准,提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提升就业竞争力;(2)教师通过参与一体化教学改革,能够按照企业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3)教学组织和实施部门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改革的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制度,构建新的教学改革绩效评价体系。

2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

(1)课程建设。一体化课程建设,要求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把一体化教学的师资、教材、教学场地诸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实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表现形式是按职业技能需求不同分别制订课程建设方案。(2)师资建设。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水平,成立一体化教学教师团队,并从技能训练、顶岗锻炼、专业培训和教学观摩等四个方面入手对团队教师进行培养。(3)评价机制。一体化教学建立了具有针对性的一体化教学评价机制。一体化教学过程评价阶段,将从课程反馈、学习收获、行为变化和工作绩效四个过程着手;一体化教学过程评价的方案制定,将从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和为什么评等四个维度着手。(4)质量监控。一体化教学还构建了符合一体化教学特殊性的监控机制。一是加强教学秩序的监控管理,二是采用纵向监控和横向监控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

3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为了指导教师理解改革的意义与内容,规范教师授课过程,经过反复地研讨,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被归纳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教学案例化、学生学习项目化、学习组织职场化、考核方式过程化和资源管理平台化等“六化”。(1)理论实践一体化。对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缝对接。理论实践一体化方面的重点在于教师团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打破原有的知识组织体系,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设计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2)教师教学案例化。通过实践项目和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以案例驱动教学,并通过案例传授完成知识的讲授。案例选择必须以应用技术能力需求为目标,将知识模块分解到教学案例中,通过案例讲解行业技术要求及标准。(3)学生学习项目化。通过学生做项目为主的任务驱动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学习项目化方面的重点在于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合理的项目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展情况随时调整,以适应学生学习过程。(4)学习组织职场化。通过“1-7项目组”的组织方式,提升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的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学习组织职场化方面的重点在于对不同的案例,要选择合适的学习组织方法。(5)考核方式过程化。通过学生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将传统的理论能力为主的纸质考试向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过程性任务考核转变。考核方式过程化方面的重点在于要按照应用技术能力需求与知识模块的分配,设计过程考核,分别对项目组不同的角色分工进行不同的考核。(6)资源管理平台化。通过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集中管理,使教学资源在教师之间实现共享和共建、学生自主利用。资源管理平台化方面的重点在于学院要构建并提供管理资源平台,为教学资源、课外答疑指导、项目组管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4师资技能要求与培养

4.1师资技能要求

围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学生层次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企业项目开发的流程及标准,提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提升就业竞争力”,参与改革的教师应具备以下技术管理能力:(1)能够熟知软件工程行业的研发管理标准。(2)能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独立解决企业软件研发中的实际问题。(3)能够有一定的以项目案例为驱动的教学技能;能够借鉴企业授课方式,实施“案例式教学、项目驱动学习方法及1-7项目组组织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4.2师资技能培养

在师资技能培养中,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将一线的工作经验带入课堂。但企业员工频繁跳槽也加剧了兼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所以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才是一体化教学改革师资技能培养的关键[6]。具体措施,一是选派教师进入企业工作和学习,按照先进技术学习、项目管理方法和入职顶岗锻炼等三种方式,为一体化教学项目储备技术和管理资源。二是加强培养效果的考核。在企业学习过程,由企业进行监控与考核。教师返校后,需进行“三个一”考核,即一场技术报告,一个独立项目,一节课程教学。

5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5.1一体化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体系

为保证一体化教学改革项目取得预期效果,经过广泛研讨,我们制定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质量监控实施办法》中从三个角度对效果进行考核。一是教研室考核,主要对课程改革方案及教学规范性进行考核;二是同行考核,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评价;三是学生评价,主要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分值在总评价中的比例为4∶3∶3。考核采用调查表形式,分为“好”、“较好”、“一般”及“不好”四个等级。考核分别由质量监控组及学生工作组负责,考核结果交给数据分析组,进行横向与纵向数据对比分析,归纳典型性问题,并提交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研讨,分析原因并提进策略。项目实施过程中,每学期学院会适时召开教学研讨会,有针对性地解决共性问题。教研室在每学期有针对性地召开不少于3次的专题教研活动,解决项目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工作组召开不少于2次的学生座谈和2次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及时发现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处理。

5.2一体化教学改革效果评价结果

目前,我们已完成了软件工程专业三个专业方向共计18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试验,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纵向和横向分析可以看出,从教师能力、师生认可度、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教学规范与保障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参与一体化教学改革项目的教师通过在企业系统锻炼,对工程项目开发的整体能力明显增强,对教学案例和学生学习项目的设计能力有明显提高,在“企业锻炼对提升双师型能力的影响”调查中,认为“较大”及以上的教师达到100%。(2)师生对一体化教学改革课程认可度提高。从调查结果来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够体会到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在教研室、教师与学生层面的认可度“(较好”以上)平均达到97.41%,其中学生层面认为“好”的达到95%。从学生期末评教结果看,18门课程最高值为96,最低分为87.03,均在“良”及其以上,其中有14门课程评价为“优”。(3)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明显,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在连续两年的麦克思《平顶山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软件工程专业就业竞争力全校排名第一,就业竞争力指数从2012年的91.9%,上升为2014年的94.8%,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从2012年的3565元,上升为2014年的4253元,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生的平均月收入水平。

6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项目驱动;案例教学

伴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软件企业对Java类人才的需求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各类高校为了顺应市场的人才需求都纷纷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类课程,我校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作者从如何让我们的课程教学更好的适应软件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如何优化Java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实践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改革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 教学现状分析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如何合理安排好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教学模式的施用等等因素都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高职学生在学习Java程序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不够深入、不会用,动手能力弱,学习兴趣不高、信心不足等等问题,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结构陈旧,对于一些过时或现在很少使用的技术知识点,如Applat、AWT、J2ME等还作为教学内容或重点,而对于一些新的,并在实际开发中常被使用的知识点,如面向对象、集合、反射、泛型、注解、异常、多线程、JDBC、Socket等却被忽略或讲的太少太肤浅,当然可能也会受到课时的限制,导致学的不深入、不扎实,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案例的编排和施用上存在问题,很多教师还在照本宣科,沿用老化的教学案例,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方式很多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常规的顺序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教学环节。

(4)教师本身业务技能水平存在问题,如很多教师自己都没有经过规范的专业技能培训或参与过真实项目的研发,又怎么能教授给学生真实的应用技能呢。

2 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目前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诸多问题,作者在本校的Java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首先经过对大量软件企业及Java程序开发人员的走访与调研,确立Java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并会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总之做到企业用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企业流行什么新技术我们就在教学中加入这些新技术,在课程内容及课时上也做了大量的调整与改动,总学时由原来的64课时增加为148学时,分为Java初级与高级两部分,在初级部分注重Java基本语法与编码规范的掌握与修炼,在高级部分注重集合、反射、泛型、注解、多线程、JDBC、Socket等编程技术的教学,做到确保我们的课程体系与内容没有问题,经得起用人单位的需求考验。

2.2 项目驱动、案例教学

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教学案例全部来源于真实的项目,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选择上都经过严格的筛选与最终确认,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如我们在讲集合的时候,我们会把学生选课系统和在线考试系统这两个项目作为我们的教学案例,先演示该系统,如学生进行在线选课操作,为什么学生通过点击课程就可以把课程加入进来,之后通过查询学生就可以看到他所选择的课程了,如何来表示学生实体与课程实体之间的关系呢?通过在学生实体中添加集合类型的课程属性采来实现,那集合又可以分为Set、List、Map等,到底用哪哪一种呢,在根据实际情况来给学生分析,并最终确定;在讲多线程的时候我们会采用网上售票系统和Web迅雷下载两个项目案例来进行引入教学;在讲JDBC技术时我们会采用网上银行及对数据库操作的优化―数据库连接池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在讲Scoket编程时我们会引入聊天室和QQ两个项目原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积累了项目经验,有了成就感,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

2.3 “教-学-做”理实一体化

在课堂教学中,先通过项目运行展示,告知学生的任务需求,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实现方案,之后由老师进行评讲,并给出最终的实现方案,引入要学习的知识点内容,之后老师采用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代码实现演示,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实践,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2.4 添加网络资源与视频教学辅助手段

Java程序教学确实对初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概念和知识点都比较抽象难理解,而且要掌握的知识点又比较多,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在课堂上学生不一定能100%的集中注意力,一旦学生没有专心听讲,错过了某个知识点,又没采取有效地补救措施,这样日积月累,最终学生听不懂,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了,如果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网络学习资源,如老师自己可以录制该课程的全程教学视频,分发给学生,并指导督促他们课后复习筑固,作为课堂的有益补充。

2.5 增加企业见习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添加企业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参观软件企业,让学生熟悉软件开发的真实流程,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企业去参加培训学习,让学生更早的接触软件企业,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6 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总评成绩一般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表现和实验成绩,期末考试一般是笔试,成绩占总评的50%至70%,可以看出,总评成绩还是以笔试考试成绩为主,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Java程序设计期末考试改革为上机项目考试:教师给出项目要求,学生通过上机编程实现,上机考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不但反映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反映出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高低,同时,上机考试也可以督促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3 结束语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对它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Java方向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是作为一个Java软件工程师的核心技能课程,为落实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我们要加大对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力度,争取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晓韩.高职《Java程序设计》重点课程建设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以集体备课为载体,建立高效共享的备课方式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挖掘教材、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环节,它使教师分工协作,集体交流,实现了智慧共享。集体备课采取“独自备课、相互启迪、个人修改、反思提升”的模式:教师先个别独自备课;活动中,中心发言人发言完毕,其他教师进行点评,然后由备课组集体评议,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执教班级的特点、基础水平和执教者的不同风格,创造性地修改教案,组织教学。他人成功的经验、新颖的点子都可以拿来所用,但要注意因地制宜,凸显个性,在备课过程中留下自己思维的痕迹,书写教学札记;课后要加强课堂中的闪光点、失败处、二次教学建议的记载。

二、以教学反思为手段,实现自我评价和自主提高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最好的办法就是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随时记下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教学感悟,弥补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也可以为今后的经验总结、教学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还可以促使教师有效地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实践中,先针对教科室提供的案例写出评析;再从自己的教学中寻找案例进行评析、反思。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从上网、读报刊查资料开始,模仿着半写半抄案例,进而发展到能够自觉地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根据“教学事件”“教学问题”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故事,撰写教学案例、教学随笔,学会用教育理论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矫正自己的教育行为。

三、以课例研究为契机,落实同伴互助

对教师来说,课堂是立足之根本,改进和促进自己的发展必须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入手。教师参与教研最容易入手,最有效、最具可行性的形式就是在自己的课堂环境中对自己的“课例”进行自我反思实践,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要坚持以个人研究为主的汇报课,倡导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在日常研究的基础上在教研组内汇报一次。其主要程序如下 :1.设计“课例”。根据教学内容和教研组确定的研讨主题,教师个人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了解和研究学生,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出教案。2.实施“课例”。教师按照设计方案上课,并保持上课的原生态,以真实地再现平时课堂情景。教研组确定听课教师的观察侧重点,听课教师带着问题听课。3.评析“课例”。课后的教研活动,上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侧重点从不同角度对其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策略进行分析、梳理、总结。评课教师针对观察侧重点提出不足和建议,上课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再次梳理自己的教案,对那些能真正提高教学的策略加以决定和采纳,再上二次课,再评,再完善。

四、以小专题主题研讨为突破口,实现专业引领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必须找准一个统领校本教研的核心内容。小专题主题研讨活动的基本模式是:提出研讨主题――专业引领――个体解读主题――课堂实践探究――群体听课评课――个体体悟反思――群体论坛思辩――总结提炼升华。教研活动以课题的形式开展,使教研活动系列化,让内容前后衔接,一次活动结束提出下一次活动的主题,然后在下一次活动中每个人围绕该主题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个教研组在学期初,根据本年级、本学科及教研组承担课题的实际情况,经集体讨论,确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中心问题作为本学期教学研究的重点。然后,将中心问题分解为几个具体的研讨主题,每一阶段就其中一个主题展开研讨。

五、以课题专项培训为载体,提高教科研能力

造成农村学校教科研工作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的科研知识和能力有限,大多数教师没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写过教研论文,即使搞教研或写论文也是走形式,应付上级或学校,教科研水平不高。因此,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展,每学期抓住一个重点培养一种能力,在各学期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申报”等专题培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课题研究。

六、以开展课题研究为立足点,推动校本教研发展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模具;教学做合一

作者简介:于泓(1965-),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艳莉(1981-),女,陕西韩城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句容 2124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立项课题“校企合作开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JSNZJ2011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60-02

近年来,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高职教育大力推行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改革,即通过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得到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模具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依据,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按照行业企业调研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课程转化的过程设计课程。本文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为例,旨在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将模具开发生产任务进行归纳,转换为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并综合利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模具基础理论、必须技能完成模具设计的工作任务,满足模具职业岗位的需要。

一、课程开发

1.课程定位与目标

通过对模具行业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指向单位有模具厂、冲压生产企业、塑料成型生产企业,就业岗位有模具制造岗位、模具加工工艺员等岗位,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识图制图、模具安装与调试、冲压模具设计等职业能力。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本课程进行定位,确定了课程的目标、作用以及课程的衔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从事塑料成型工艺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的知识技能。课程内容前后衔接紧密,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设计”等,后续衔接课程有“模具CAD/CAM”、“模具表面材料”。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任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正确、高效地运用各种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2)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和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塑件的要求,正确分析塑件的成型工艺性能,并根据要求进行模具设计时的工艺计算,完成典型模具的设计任务。

(3)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在模具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等。

2.课程教学资源

(1)《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教材是依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编写而成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齐卫东主编,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模具制造工艺能力差、理论和实际脱节的弱点,在教学过程中弱化理论部分,强调实用,突出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易学、乐学,教师易教、乐教。

(2)为了满足学生实训和课程设计的要求还提供了一些补充教材与课程设计指导书,推荐了一些与模具设计相关的学习网站,这些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模具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便于对模具学习感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

(3)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建成一批与模具设计相关的实训室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表1所示。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还加强与周边高校、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且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表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室

序号 实训室名称 实训项目

1 模具钳工 钳工操作、钳工研配

2 数控加工实训中心 模具制造、数控加工

3 电加工实训室 模具加工、电加工

4 CAD/CAM中心 模具CAD、模具CAM实训

5 模具拆装实训室 模具拆装、模具结构分析

3.课程设计

(1)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转换为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并综合利用案例教学再转换成学习任务,最后由教师设计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案例。

(2)整个学习任务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分为四个梯度,共90学时。第一梯度为塑料基础理论及成型工艺,12学时;第二梯度为模具拆装综合实训,24学时;第三梯度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36学时;第四梯度为塑料模具课程设计,18学时。本课程的重难点是注射模具结构设计部分(见图1)。

(3)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梯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第一梯度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模具综合实训采用现场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如拆装实训,教师现场演示、学生拆装练习,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来掌握模具的典型结构;模具结构设计部分主要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阶段的课程设计采用教师下达设计任务,学生小组讨论、协作讨论完成设计。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满足了课程的教学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借助多媒体、实物模型、现场教学和网络资源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塑料的成型工艺过程借助现场教学;模具结构部分采用实物模型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认识模具,熟悉模具结构。

(4)本课程从学情出发,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一是学情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模具专业大二年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结构图复杂,读图基础弱;工艺复杂,不熟悉基本工艺;计算参数众多,机械式记忆。二是采取措施。多媒体及实物模型展示;现场注塑教学;小组协作完成课程设计。三是学习方法。从学中做,提高读图能力;从做中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5)课程的考核分平时考核、基础理论考核、单元实训考核三个部分,其中单元实训考核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参与平时成绩的自评与互评,整个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主体多元化,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

成绩构成 平时 基础理论 单元实训

分数 30 40 30

考核方式 考勤、回答问题、

平时表现 笔试 拆装与测绘

模具设计

考核主体 教师15分

学生自评互评15分 教师40分 教师12分

学生代表6分

企业专家12分

总分 100

二、课程实践

本节课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除基本的准备工作外,教学过程分为案例引入、讲解示范、分组训练、总结归纳、教师点评和知识拓展等六个环节,如表3所示。

三、体会与思考

第一,本课程的设计是从企业工作内容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成学习内容,最后由教师编写成适于学生学习的典型模具案例作为情境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室与实训现场相融合,或在实训车间布置教学,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模具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第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积极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拓展课程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学过程。以岗位工作内容为导向,模拟企业工作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并综合利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集“教、学、做”于一体,引导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成效。第四,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贯穿整个工作任务,课程评价由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和单元设计实训三部分组成,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整个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课程评价体现了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实践证明,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中,教师从工作岗位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为适于学生学习和操作的教学案例,学生从“学中做,做中学”,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俊秋,陈少艾.高职院校《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践[J].模具工业,2012,38(3):72.

[2]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16).

[3]罗柳容,邱同保.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9,(10):56.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案例;评析

一、主题描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出口贸易业务的各主要环节及流程,了解在外贸实践环节中涉及的证书、文件、单据等各种贸易单证的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掌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国际规则与惯例,并能在实践中恰当运用,为学生未来从事外贸实务操作方向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做好实际操作前的知识储备,并具备初级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相对于理论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集成技术辅助生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管理中的大量成功应用的事实,专业的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验室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无疑将会大幅度提高“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效果。网络贸易模拟就是以网络为支撑,在实验室中通过应用专业的国际贸易软件来仿真贸易中的各个环节和单证制作,让学生通过在实验室参与模拟的国际贸易经营,并利用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不断解决各种贸易问题,随之再提出新问题,并通过学习解决新问题……不断重复上述过程,最终,通过游戏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熟悉业务操作全过程,掌握从事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经营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案例描述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由张云钢,倪彩霞主编,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5月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是第六章“国际货运保险”第2节的“海上货物损失”。教学对象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12级物流管理专业东南亚物流管理班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①掌握“海上损失与费用”的概念。②理解海上损失的分类依据及其致损原因。③能够准确地对海上损失的类型进行判定并准确定位损失承担者。④熟悉海上损是失理赔的条件、时间和依据。对于第1、2、4个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讲授就可以完成,因为教材中提供了清晰、详细的海上损失概念及相应的海上损失分类标准、区分依据和理赔的相关知识,并在章节之后配有相关内容的同步练习题;而对于第3点教学目标,就必须借助相关案例来完成,同时所提供案例在此处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其他三个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从而在复习时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国内的大学,因为学校自身原因以及所属地区的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没有能力投资实验室的建设,如购买各种贸易软件,并随着国际惯例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实验室建设和软件配备。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案例教学法也就成为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实务各环节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佳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枯燥、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需要承担“教”与“学”的全部,而从一种由教师“推”着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逐渐向学生主动为解决案例问题而求教、学习的“拉式”学习模式转变。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教师首先通过课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介绍两次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及其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接着,采用发起式的方式提问两位学生:“如果国际贸易货运船只在海上遭遇了索马里海盗,那么结果可能会怎样?”第一位学生的回答:“由于面对有备而来且十分凶残的海盗,货船毫无准备,有可能船、货全部被抢,甚至连船员和船长也被海盗劫走。第二位学生的回答:对于国际贸易的承运来说,货运船早已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索马里海盗抢劫行径,路经此海域时一定会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所以,即使海盗来了,也不会导致船、货、人的全部失去,最多就是在激战过程中可能会有些人员、船体的损失而已。”针对两位学生的回答,可以引发大家思考:如果前一次课所学习的海上风险和海上以外的风险真的发生,那么损失也就在所难免了。但由于风险大小不同,其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费用也有高下之分。教师讲解教材中海上损失的两种类型——全损和分损,并介绍全损与分损的界定标准,以及分损又依据导致损失产生的原因和损失承担者的不同而分为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并重点讲述共同海损的必备因素。最后讲述当遭遇损失后,该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备齐所有材料,找到索赔对象并向其索赔,来弥补自己的经济损失。然后,教师播放如下案例:某货轮从天津新港驶往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货舱起火,大火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安全,下令往舱内灌水,火很快被扑灭,但是主机受损。于是船长决定雇佣拖轮将船拖回新港修理,修好后重新驶往新加坡。这次事故造成的损失有:①1000箱货物被火烧毁;②600箱货物被水浇湿;③主机和部分甲板被烧坏;④拖轮费用;⑤额外增加的燃料费用和船上人员的工资费用。请学生回答:从损失的性质上看,上述损失中哪些属于共同海损,哪些属于单独海损?为什么?被提问的两位同学的答案基本相同,他们都认为:①③属于单独海损,因为这两项损失是由于火灾这一风险直接造成的;②④⑤属于共同海损,因为这三项是船长为了船、货的共同安全进行救火而向船舱灌水造成的特殊牺牲和支出的特殊费用。从上述学生对案例的问题回答速度和准确度来看,对于本次课程的内容,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最后教师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当天的课后作业及提交时间和学生课后需要查阅的相关知识:国际贸易中常用的货运保险是否有国别或者类别之分?在国际贸易中经常使用哪些货运保险?

三、案例分析

1.案例的难易程度把握得当

针对教学时间的限制,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因此案例的逻辑关系篇幅不宜过长;选择篇幅较短但内容却比较完整的案例,学生在5~7分钟内就能完成案例的阅读、分析和给出答案,这三个环节不会因为案例太长而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仔细分析整理、给出答案而降低教学效果,也不会令那些没有耐心的学生分心,还可以让一些正在走神的学生因为有可能需要回答问题而快速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保证自我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借此时间稍作休息,在教室中通过“U”形走动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为个别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答疑。案例教学在此处起到了调节课堂气氛和交换课堂主角的作用,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案例内容紧扣教学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案例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频繁应用,主要是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针对教学目标中的难点问题设计了案例的内容,对案例分析后能否得出正确答案能够体现学生是否掌握了海损的类型,对于部分海损中的单独和共同海损是否能够区分,是否掌握了以上两种海损的分摊方法,从而为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对本节知识的总结以及下次课前回顾内容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参考。

3.课程初始的“遭遇索马里海盗

后果预测”设置承上启下教师适时引入最近受到国内外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索马里海盗事件,很快就能引起学生兴趣,适当难度和合理的问题提问,既能回顾上节学习的风险类型和来源知识,又能顺理成章导入到本节内容的学习——海上损失;通过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了解本次授课内容;被提问的学生则能因正确回答问题而进一步增强自信,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4.案例本身的发生时间同样制约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次授课的案例编排上,教师注重了案例与各部分教学知识点的联系,也能较好地设计案例的篇幅和难易程度及把握提问人数、体现了教学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从课前的假设提问到此处的案例教学,均考虑到了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案例,应该在所涉及内容和后续点评环节中同时考虑国际贸易实务的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际贸易需要,很多贸易的惯例、做法甚至贸易术语都在不断完善和调整,所以在设计教学案例和点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体现该案例结果和内容对应的时间维度,并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地随着时间和市场的需求,多渠道、多方式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以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张云钢,倪彩霞.国际贸易实务[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