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课堂教学与评价的联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良好的学业评价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还要反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来调整学习行为、情感和策略的参与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良好的学业评价反馈给教师的不仅是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状况,还包含过程状况,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和情感,了解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了解学习的水平和形成数学自信心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让教学趋于完善。科学有效的评价应当成为教师手握的又一把利剑。
我们大胆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让“课堂教学”与“有效评价”双剑合璧,才能舞出别样的精彩。
2010年我校在确定省厅重点课题时把教学评价当做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在确定“自主探索”研究课题的同时也确定了“评价推进”研究小组。在一年多的实验中,“评价推进组”和“自主探索”课题组相互配合,“自主探索”课题组在台前展示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渗透的课程新理念的有效教学,评价推进组在幕后支持。评价推进组主要通过设计一些创新试题,分别组织普通班和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并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反馈给“自主探索”研究小组,“自主探索”小组根据测试所反馈的信息对他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开展一课多轮和同课异构的研究活动,针对测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改善教学方式,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后测,检验教学效果,同时也检验试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双剑合璧的田野实践历程
双剑合璧不是停留在理念上,而是落实在实践上,体现为案例研究中通过评价对教学质量的改良与完善上。从“双基”到“四基”,从关注结果到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公民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数学“自主探索”研究小组,关注结合数学的课堂教学渗透数学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在低、中、高三个年级中都尝试开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案例研究,同时用评价进行反思,督促,改进。陈凯平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搭配组合》、朱顺进老师执教《植树问题》、林碧珍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等研究课例,都充分体现数学思想在课堂中的渗透,而这些课例之后,无一例外的是评价组的研讨介入。模型思想的建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增的核心概念之一,数学模型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的研究从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入手。
下面就以朱顺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为例向大家展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以评价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做法。
(一)第一轮案例研讨
1.片段描述
①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师出示例题:现在准备在一条全长24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可以怎么种?先引导学生得出: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法。接着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准备几棵树?
②探究规律,验证猜想
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验证?并通过讨论得出可以先举些简单的例子来验证的方法。
③填表找规律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你们画一画、填一填,看看能不能通过简单的例子找到棵树和段数之间的规律,来解决240米能种树多少棵的问题。
生:举简单的数据画图、填表、汇报规律
师引导总结:两端都栽时,比较段数与棵数,你得出什么规律?
师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段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④尝试应用
师:现在你们能解决240米长的路上的植树问题了吗?
学生列式。
⑤课堂总结、渗透思想
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渗透(从简单的例子入手,通过画图、找到规律,再用规律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建模思想。
⑤拓展提高
……
2.评价跟进
第一轮的案例研究课得到大部分听课教师的好评,他们认为朱顺进老师在设计中巧妙地渗透了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样的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但课题研究组的几个教师,在观课后,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觉得课堂中似乎少了些什么?到底我们在课堂中渗透的思想方法能否深入学生的内心,我们的教学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多大的作用呢?为此评价推进小组设计了一些能体现学生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试题对学生进行了测试。
(1)测试的问题
①观察下列算式,想一想有什么规律,横线上应该填什么?
1+2+1=(1+1)+2=____________
1+2+3+2+1=(1+2)+(2+1)+3=____________
1+2+3+4+3+2+1=(1+3)+(2+2)+(3+1)+4=____________
1+2+3+4+5+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利用上面的规律,请你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2+3+……+9+10+9……+3+2+1=____________
1+2+3+……+19+20+19……+3+2+1=____________
1+2+3+……+29+30+29……+3+2+1=____________
③ ……
A根据上面的圆片层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填写下表:
B按照这样的规律放圆片,如果摆10层,一共需要( )个圆片;如果用了240个圆片,那就刚好摆了( )层。
(2)测试的对象
测试的对象选择了小学四年级一个班的学生(朱顺进老师同时教两个班,我们任意选择其中一个班,在按照《植树问题》第一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进行测试,而另外一个班则留在《植树问题》第二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进行测试)。
(3)测试的过程
2012年5月7日下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班主任组织进行测试。在测试前,没有给学生任何解题提示,学生均独立解答,整个测试过程基本反映了学生独立地在自然情景下解答问题的水平。测试后,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批改,并对解题情况进行初步统计和整理。
(4)测试结果分析
①第1题正确率不高,但失分情况却呈现多样化
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批改和统计后,我们发现:四年级学生能找到规律,正确解答第1大题只占22%;从解题过程上看,有60%的学生,因为未完全发现数与式中的规律,所以对半题,错半题,其中模仿意味很浓;只有6%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手,交白卷。从试卷分析中我们看到第一小题学生仅仅靠机械模仿和计算就能完成,因此学生完成情况较好。
②第2题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每个数字的含义,一味地依葫芦画瓢
第二题中前面有算式样例示范,94%的学生完成第一小题,可是最后两空失分的学生比重高达64%。试卷批改结束后,我们对学生展开了一次“访谈”,意在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解题时的想法和错误的原因。当问表格中的数据你是根据什么填写时,学生们想法如下:将算式与图形对应观察,他们发现算式的积是圆片的个数,而且算式都是1×2、2×3、3×( )两个连续自然数相乘,而对于表格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没想太多。可见,我们的学生探索得到的只是算式表面规律,并不具有从算式中抽取数学模型的想法和能力。
通过测试和研讨我们发现,课堂中虽然我们有意识地在为学生渗透建模的思想,但学生实际的建模能力还是不容乐观,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学生在数学建模的能力形成上面临两大难关:A.通过观察实际情景,从中发现问题,探索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B.通过抽象,将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利用数学符号表达成模型关系式的能力。围绕如何突破这两个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评价组参与讨论,与课题组其他成员商议,开展了第二轮的尝试性探索研究。
3.对第一轮案例的反思
在第一轮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意图是希望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探究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但回头反思我们的教学,不难看出:我们的“经历”实际只能称为“经过”,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的方法是教师提示的。图表是教师提供的,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牵引”下,“伪经过”了一次所谓发现“段数+1=棵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建构、只有机械的模仿。在整个建模过程中学生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经验的反思,更谈不上活动经验的积累,这样的“伪探索”学生的建模能力怎么能够得以提高呢?看来测试中所折射出的问题,正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盲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真正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建模的能力呢?我们进行了第二轮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二)第二轮案例研究
1.片段描述
①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A.师出示例题:现在准备在一条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可以怎么种?
学生生动手利用桌面上的学具进行操作后得出三种植树的方法。
B.师出示例题:现在如果要在全长24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种一棵树(两端都要种),请学生猜一猜需要准备几棵树?
②探究规律,验证猜想
A.师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B.师通过在黑板上示范画图让学生感受,如果画出240米种几棵很麻烦,费时间。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可以举些简单的数据,画图找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先思考12米、16米、20米分别可以种多少棵?
C.师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出在12米、16米、20米的路上所种的棵数?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生:都是把总长除以4再加1。)
D.师引导学生说说12÷4、16÷4、20÷4这些算式求的是什么?并进行小结:大家在求棵数前,都先求了段数。明明题目让我们求棵数,为什么你们都先求段数呢?看来棵树与段数之间是有关系的?那到底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E.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方法,共同讨论表格中体现的内容。
F.师:出示植树问题(两端都种)规律探究表
③填表找规律
师出示活动要求:讨论、画图、观察、思考、总结规律。
生:列表、画图、找规律,发现棵树比段数多1。
师:为什么棵数会比段数多1了?
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展示数形结合展示一一对应的过程。
……
④反思过程,提炼方法
师:大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道新的问题解决,那在学习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小结:当我们遇到一个难题时,可以从简单的例子入手,来发现规律,回头再来解决。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先对问题进行猜想,然后来验证,验证的过程中,可以用到画图列表的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和好策略。
⑤体会并初步运用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师:那大家能用刚才所学的这些方法,来画一画,找一找植树问题其它两种情况种的规律吗?
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存在着的类似植树现象。并选择其中的几组尝试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们是怎样解决植树中的问题的?上了这节课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⑦课后延伸,自觉运用思想方法
出示在圆形的溜冰场一周植树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第二轮教学反思
双剑合璧的“教”“研”一体化的尝试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同行都感到受益匪浅。每个人在全过程中担任的角色不同,收获感受也不一样,但从案例中汲取的成长的力量都是一样的。
(1)大胆猜想,促进思考。与第一轮的教学设计相比较,这次设计中最突出的变化是从“牵着走,要我怎么做”变为“自主学,我要这么做”。教师先设置了“在240米的路一边种树(两端都要种),需要几棵树?”这样一个大数据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测易,验证难。画图显然只能限于小数据由于路太长,无法使用。教师把学生逼到矛盾的尖端,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自然地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化繁为简”——“用些简单的数,先画20米或40米试试看。”就在一逼一引的过程中,学生经历并感悟了“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为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2)真探究与“伪探究”。“填表找规律”是很多教师在《植树问题》一课中采用的方法,意在让学生通过表格,找寻棵树与段数之间的规律。可表格中要放那些内容?教师定,学生只要照要求做就行,学生心中难免犯嘀咕:为什么要求段数?我要的是棵树呀?教师看似合理的安排,其实给学生的自主探索加上无形的枷锁,探索变成既定计划的走过程,探究变成“伪探究”。这样的探索活动怎么能让学生有所体悟。因此在我们的测试中就反映出学生的简单模仿,缺乏深度的思考与探索。在第二轮的教学中,教师就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感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什么求棵树必须先看段数,这样的引导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今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学会思考积累了经验。
(3)“回头看”与“炼真金”。通过探索一种情况下的数量关系和规律,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化难为易、数形结合、观察归纳……,接着让学生“回头看”,总结探索的一般方法,看似简单的回头看,实际却是把“经历”提升为“经验”的经典之处,有了“回头看”学生在反思中学会了思考,积累了思维的经验。有了经验之后教师又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试着去探索另外两种情况下植树的规律,在应用中提高了建模的能力。从“形”中学习知识,适时适当地逐步归纳上升,在掌握数量关系后,再迁移出“数”后面“型”的模型。“形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对比测试、检验成效
课后我们马上对朱顺进老师所执教的班级实施了测试。以下是两道测试题的两次教学后测试情况对比统计结果。
第1题学生解题情况表
第2题学生解题情况表
三、实验的阶段总结
(一)实验的收获
1、评价为教学指明方向
从测试结果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通过第二轮的教学,学生感悟和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能充分地进行大胆的猜想、小心验证,并通过画图等策略帮助自己发现并总结规律,能真正地建立起数量之间的模型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得益于第一次教学后测试结果为我们教学提供的资源,因为学生的评价结果,我们看到了教学设计的不足,评价的结果为我们的第二轮教学设计指明的方向,我们的课堂因为评价的反馈作用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更加合理有效。
2.长期坚持教学与评价结合的探索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步渗透和引导,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思想方法、进行数学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数学活动、师生互动交流中积累思维的经验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通过这一轮的研究,我们也看到:以有效的“评价”推进“课堂教学”,双剑合璧,这样的课题研究方式让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在评价中及时得到反馈,而我们的评价通过课堂教学的检验,更加全面合理。以评促教、双剑合璧的研究方式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课堂情景
数学作为人类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与意义。然而,现在很多学生不重视对小学数学的学习,这就使我国的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现有阶段而无法进一步发展。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也要让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以致用,也就是把小学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情景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置悬念情景,在“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促进他们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播放数学视频、有奖问答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具备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加了解小学数学,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认真听讲、学习,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小学应用题为“已知小明有三支铅笔,小红比小明多四支铅笔,问:小红有几支?”在这样的应用题中,老师一定要根据人物来设定角色,进行情景导入。老师可以挑选班里的两个同学担任题目中的角色,以此为同学讲解应用题。通过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这种情况下运用导入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也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提升与调整,从而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加强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合理地安排教学情景,利用教育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老师可以通过两个游戏形式,一个是Flash游戏,另一个则是RPG游戏。当下众所周知的一个教育游戏软件叫做奥卓尔游戏化学习世界,这个教育游戏平台旨在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以儿童快乐成长为目的来辅助学习数学。教育游戏通常是在非娱乐性的场所进行使用,而在这些游戏中,都可以应用在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中,比如,《全能战士》《宽恕》《和平缔造者》,和一些其他的教育游戏,如老师在教室使用游戏厂商Take 2 Interactive Software的《文明》,都是通^数字的应用来进行教学。
比如在小学数学“单位一”中有这样的问题“有一份制造零件的工作,总共需要完成200个零件制造任务,师傅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需要徒弟来完成,问徒弟需要完成多少个?”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选择给学生播放类似的游戏视频,并且在游戏中让小学生找到题目中的角色,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加强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从而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三、优化课堂学习,设立练习情景新方式
在设计练习时候,教师要进行精心设计,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练习时,教师要设立情景导入的答题模式,这样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有奖问答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并且进行现场情景模拟,通过“比一比”“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小学数学老师在讲解课堂练习的过程中,要表现出友善的态度,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部分进行单独情景导入,并且耐心细致地进行情景导入讲解,这样才能缓解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压力,从而促进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练习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买菜运用了简单的加减乘除,也是对数学的应用,在建筑过程中,要测量地基的面积,这也运用了数学知识。所以数学知识对于促进人们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情景导入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推进数学进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这需要小学数学老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利用情景教学方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导学案;化学课堂;高效课堂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并不是老师不教,完全依靠学生的自学,而是让学生的自己能自学的自主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规范。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根据“导学案”的设计流程进行归纳、总结、推理、发现规律,就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的自学,是一种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学。在这一过程的延续中,学生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进行探究―获取结论”的认知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得到优化。“导学案”教学,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有效学习”,甚至是“高效学习”!
一、导学案概念的界定
“导学案”是指建立在“教案”的基础上,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编制的一种学习方案。它的本质是依托教师现有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交流与沟通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而导学案本身就具有了“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可见,“导学案”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怎样教,导学案重点在于怎样学;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中心,侧重点在于老师上课时怎么讲?讲多少可以由老师自由控制,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中心,侧重点在于学生上课时怎么学?学多少能够根据学生的预习和自己在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导学案能够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学案式教学能够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1.导学案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加教学的正效应
学案导学,能够将教学的重心前移,也就是把许多重要工作做在了课前,其次才是在课堂之上。学案导学实施堂堂清,日日清,课后不留作业,学生再也不用为课后作业和复习犯愁为难。所以,学案既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方案,又是期中期末甚至中考的复习材料,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学习承担,又能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承担。
在进行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的教学时,我把“水的净化”和“爱护水资源”整合成一节课。在课前让学生根据导学案通过各种资料和网络查阅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水的现状(水的污染与防治,水的净化方式等),并填写在导学案上。这样,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真正上课就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交流演示自己的调研成果和感想,再让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有正反两个反面的评价)、补充。教师适时地引导总结一下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导学案上提出的问题并完成课堂练习,整节课的反响很好。这样的导学案设计,既简化了学习内容的多而杂,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主动地动手解决问题,比起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枯燥乏味地讲解的效果要好得
多。这样的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增加了教学的正效应,让一些对学习不太热爱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达到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有效转化了班级的后进生,一举两得的效果。
2.利用导学案能帮助化学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学后反思
导学案式教学的实施,实现了同一备课组内部的资源共享,
无论是从新课的讲授思路,重点、难点的突破还是课后习题的选择、讲解等都是经过了同组教师的充分讨论之后,再由其中一位教师执笔完成的。这就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为实现有效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学后反思用平实的话,写一写自己的得失,可以写自己的成功之举,可以写瞬间灵感,可以写学法收获,可以写思想困
惑……写中有学、学中有思、思中成长。由此,让学生学会及时回顾反思,培养概括、归纳能力。学后反思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写,也可以放在课后。老师要对学生的学后反思做及时的评价
总结。
三、实施导学案课堂教学前后的变化与收获
导学案对于帮助学生进行自学,课后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改进化学教学的方法和提升化学教学的自主性、有效性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的身上为目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注重学生的自学,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学会了
学习。
【关健词】优化;时间;提高;效率
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的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教育目标才能得到较好落实,真正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试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导课时间短而精
一个好的导入既能省时又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为了能更好地优化导课程的时间安排,教师应认真的专研教材、教参,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用到以下三种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激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愿望,把学生引入到知识探究中。笔者在教“浮沉条件”一节时,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小明学习了浮力一节后,对《科技探索》中的潜水艇感兴趣,他很想知道用钢铁做的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通过这样简短的问题情景,马上激发了学生对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探究的欲望,从而节省了导课的时间。2.精心设计问题,温故导入。对于前后知识有联系课题,精心设计好问题,既能温故前面的基础知识,又能轻松引学生入新课中。笔者在教“欧姆定律”一节时,利用刚学过的电流、电压、电阻知识设问:①小明家有一盏调光灯能调灯的亮度是改变了电路中的什么?②调光灯是通过旋钮的调节实现调光的,旋钮的调节又改变了什么?③你又有什么方法来调节光的亮度呢?通过三个问题既对前面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回顾,又引出了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探究。从而使得复习旧知识的时间缩短,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很自然引导学生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3.直接引入法。有对于完全新的课题,也可开门见山,直接引入。笔者在教“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时,直接告知学生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尽可能的使导课时间要短些,精辟点。
二、把握讲课时间,做到精讲
教师要掌握整个知识网络,抓住知识的主线,理清讲课思路,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洁和语速的适当。把握讲课时间,做到“三个精讲”。重点知识精讲、疑难点精讲、好的思路方法精讲。要确保精讲时间,将重点、核心问题安排在关键时间段来解决。初中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前15分钟左右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集中,接受新知识比较容易。教师应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前充分的备好课,把重点、难点分解后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解决。把好的思路和方法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解题时能在第一时间就用正确思路思考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题。同时要做到“三个不讲”,避免浪费更多的课堂时间。“三个不讲”是指绝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不讲,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讲,学生通过自学就会的知识不讲。课堂时间应该属于大部分学生的,至于个别学生的提升和查漏补缺应利用课后的时间。
三、激发兴趣,合理安排学生的自主、有效学习时间
学生有效的学才是课堂教学的效果。管理课堂时间重点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兴趣,合理安排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合理安排好时间,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使学生既很好的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人的思维在动手基础上会跟活跃,而物理教学只有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所以物理课堂教学要重视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教师可以把一些原理和方法比较简单的小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如覆杯实验、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等。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如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给学生四人一组准备一块平面镜、两枚跳棋子和刻度尺。教师引导示范,学生边实验边观察,很快得出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缩短了教学课堂时间。把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改为学生课后实验,例如制作土电话、杆秤,在讲完摩擦力的内容后,布置“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在课后探究。
四、有效控制好学生课堂作业时间,要做到精练
好的课堂教学除了要做到精讲还要做到精练,教师应根据每一节课的特点和需要,在课堂上留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当堂训练。这样既可检测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掌握,又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能有效控制好学生课堂作业时间,要做到精练。教师应在课前精心选择好课堂练习的试题,选题上一定要注意练习题的分量和针对性,要有梯度,重点要突出,要与本节课学的知识内容紧密结合,尽可能的按照知识点归类,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练习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练习的形式则应多样化,可小组讨论一人发言交流;可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选取多个代表交流发言;学生间不允许进行讨论,独立完成后老师面批。要做到当堂作业当堂清。通过恰当的课堂练习,既满足学生学到知识的成就感,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
1教学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练习。
1.1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的复习,进一步熟练解答基本的数学问题。
(2)通过猜想、估算、验证等数学活动,运用圆柱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2教学重难点
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2回顾梳理形成网络
师:这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4人一组进行回顾梳理知识。
教师反馈并把学生整理的知识用展示仪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交流知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自行设计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生交流并完成教师提前设计的表格,见表1。
师:请同学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有关圆柱和圆锥有哪些计算公式呢?
生边说师边完成板书,如图1所示。
设计意图:复习并非只是重复昨天的知识。本环节在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已学过的知识之后,再通过交流、对比、补充,异中求同,使学生的知识真正实现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内化理解拓展应用
师:刚才我们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那么大家掌握得怎么样?现在小博士出题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现在我们来闯第一关。
3.1基本练习
3.1.1复习知识
出示表1,说明要求,让学生计算并填在表格里。学生口述结果,教师板书填写。
3.1.2应用题(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2.56 cm2,底面积半径是2 cm,那么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m3?
(2)把一个底面周长为80 m的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圆柱体增加112 m2。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3)一根圆柱形木材长20 dm,把它截成4段相等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18.84 dm2。截后每段圆柱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综合应用本单元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2判断题
(1)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并且有无数条。()
(2)如果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则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缩小2倍,它的体积不变。()
(4)一个圆柱体直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5)圆柱体的体积和它的容积一样大。()
(6)圆柱的高是3 cm,与它等底、等体积的圆锥体高是9 cm。()
(7)圆锥体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
(8)一个圆柱体比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大。()
(9)圆柱的高是6 cm,和它体积相等,底面半径相等的圆锥的高是18 cm。()
(10)圆锥体的体积总是比圆柱体的体积小。()
3.3选择题
(1)一个圆柱形水桶的容积()体积。
A.相等B.大于
C.小于D.无法确定
(2)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2 cm,高是3 cm,则体积是()dm3。
A.37.68B.0.03768
C.12.56D.0.01256
(3)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是37.68 cm,高是2 cm,它的体积是()。
A.74.36 cm3B.226.08 cm3
C.76.36 cm3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 dm,表面积为()dm2。
A.36B.216
C.72D.108
(5)一个圆锥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和体积相等,圆锥体的高是9 dm,圆柱体的高是()。
A.3 dmB.27 dm
C.9 dmD.34 dm
(6)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它们的体积比是1∶4,已知圆柱的高是8 cm,那么圆锥的高是()。
A.2 cmB.6 cm
C.18 cmD.5 cm
(7)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可以装水多少L?就是求它的()。
A.表面积B.体积
C.容积D.既可以说体积也可以说容积
(8)把一个圆柱形木棒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原圆柱形木棒体积的()。
A.1/3B.1/2
C.2/3D.3/4
(9)两个圆锥体的高相等,甲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乙圆锥体底面半径的2倍。那么甲圆锥体的体积是乙圆锥体体积的()。
A.2倍 B.4倍
C.6倍D.8倍
(10)一个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A.2B.3
C.4D.8
师: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学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请看最后一关。
4实践与拓展
(1)某工厂买来一块长3 m,宽2 m的铁皮准备做一个烟囱,(接头处忽略不计),①请你设计一下烟囱的形状,你能设计几种款式?②需要的铁皮相等吗?③它们一次排烟的体积各是多少?④如果你是厂长,你会选择哪种款式的烟囱?为什么?
(2)用这块铁皮做成水桶,你会选择哪种款式?为什么?给这个水桶配个底,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3)一个养鱼专业户用这个圆柱形水桶存了一些鱼,你能算出这些鱼的体积吗?如果是放入布做的玩具鱼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
5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认为该给自己的学习表现打多少分?
(3)这节课你对哪位同学的表现感到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和梳理,不仅要让学生回故本节课所学的主要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还要给学生提出质疑和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及时自我反思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评价他人发言内容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6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