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一、教学语言不仅来自智慧,更来自理念

1留有恰当的候答时间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所以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一段“省悟”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提出问题之后,很多教师都会急着让学生回答,中间没有候答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感悟。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给学生留有候答时间,使所有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师生的对话中来。

2. 倡导平等的对话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与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倡导师生间平等对话,并充分尊重学生,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

二、教学语言不仅是表达,更是对话

1.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1)蹲下身子看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生观;(2)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3)准确把握学生在课堂上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为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打好基础。

2.坚持儿童本位的对话立场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接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相应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先易后难,引导学生拾阶而上。

教学案例:“百分数的认识”

师(出示篮球兴趣小组投篮情况的统计表):你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快又准地比较出谁的练习成绩好一些吗?大家想一想、算一算、比一比!

师总结、板书学生的汇报内容:比投中次数,比失球次数,比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合理?为什么?(指名学生分别说说投中的比率是多少)

师:但是,怎么比较出谁的练习成绩好一些呢?小组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

……

从上述教学可以看出,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提出的,不仅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抓住了对话的时机,实现了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语言不仅要预设,更要生成

教学案例:“圆柱的体积”

师: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师:还可以怎么说?还有不同的计算公式吗?(生答略)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思考一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

师:现在把圆柱的底面平分成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图形?

生:有点接近长方体。

师: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

1.仔细琢磨预设性语言

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对上课的导入、提问、过渡语、课堂小结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如上述教学中,“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思考一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等,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语言。

2.自我锻炼生成性语言

课堂的教与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很难预设的。如果教师仅凭课前设计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的话,何谈使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但要想使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那又是多么的困难啊!课始为引导学生说出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我通过提问进行教学,如“还可以怎么说”“还有不同的计算公式吗”等;在引导转化环节中,我没有使用课前预设的语言,而是问学生“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思考一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等问题。这样的教学语言有成功之处,亦有失败之处,更反映出生成性教学语言要想说好、说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多次的实践与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幼儿园 教学案例 课程变革

自20世纪80年代初启动幼儿园课程改革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一路走来,幼儿园课程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不少课程实践甚至误入歧途,但总体而言,在这30多年里,我国幼儿园课程无论是理念还是实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文从不同时期的两个教学案例的对比中,分析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和变化。

一、两个教学案例

中班常识活动:认识木头[1]

活动过程如下:

(一)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木头

1.老师出示木头,提问幼儿:这是什么?

2.请幼儿在自己盘中许多物体中找出木头来,提问幼儿:你拿的是什么?

3.请幼儿触摸木头,提问幼儿:木头用手摸上去是怎样的?(学说“粗糙”)

4.请幼儿用手掰、敲木头,提问幼儿:我们用力掰木头,用力压木头,木头怎么样?(学说“牢固”)

5.请幼儿一手捏木头,一手捏棉花团,提问幼儿:木头和棉花捏在手里是怎么样的?(学习“硬”,复习“软”)

6.先请幼儿把石子放入碗里的水中并观察,然后提问幼儿:石子放在水里怎么样了?(石子放在水里沉下去了);再请幼儿把木头放在水里并观察,问幼儿:木头放在水里怎么样了呢?(学习“木头放在水里会浮起来”)

(二)老师小结

这是木头。木头用手摸上去是粗糙的,捏捏是硬的,手拿也拿不开,敲也敲不碎,很牢固,放在水里会浮起来,木头遇到火还会容易燃烧。因此,可以用木头引火炉。

(三)老师启发幼儿讲木头用处

1.提问幼儿:木头有什么用处?

2.老师小结木头的用处,并启发幼儿回家之后找找看木头还有什么用处。

中班科学活动:滚动[2]

活动过程如下:

老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材料:圆柱体的薯片筒和两端粗细不同的塑料杯子。要求幼儿分别滚动圆筒和杯子去击打放在不远处的物品。

孩子们很快发现:薯片筒容易击中目标,而水杯难以中靶。这是为什么?“因为薯片筒滚得比较直。”“杯子爱拐弯,不走直路。”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观察发现。“为什么薯片筒能滚直,杯子不能滚直呢?”老师请孩子作出解释。“因为杯子轻。”几个孩子这样认为。“那我们来试一试这个重点儿的杯子。”老师拿出一个同样形状的玻璃杯,请幼儿小心地推动它,玻璃杯仍然不走直路而拐起弯来。看来,轻重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薯片筒长,杯子短。”有幼儿这样认为。“好吧,让我们再试试这个!”老师又拿出几个预先准备好的和杯子差不多长短的圆柱形物体,让大家滚动它们。试验的结果,孩子们发现物体的长短也不是影响滚动路线的主要因素。“那是不是和粗细有关呢?”老师继续提供材料让孩子操作、试验……这样,借助于材料和试验,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发现,影响物体运动轨迹的重要原因是物体的形状。“杯子一头粗一头细,薯片筒两头一样。”“是这样的吗?形状不一样的物体滚动的路线就一定不一样吗?”为了验证孩子们的结论,老师又拿出一个圆锥体,轻轻推动一下,它竟然绕着自己的尖儿(圆锥的顶)转起圈儿来了。孩子们拍起手来。看来,形状真是影响滚动路线的原因。

二、课程要素的变革

“认识木头”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幼儿园中班常识活动的优秀案例,而“滚动”则是新时期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的优秀案例。作为不同时期的两个优秀案例,从“认识木头”到“滚动”,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园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课程目标的变革

在“认识木头”这个常识活动中,儿童最大的收获是在老师按部就班的指导下,通过对木头的直观感知,理解并记忆了关于“木头的物理特性和用途”的基本知识。而在“滚动”这个科学活动中,儿童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收获的不仅是关于“形状是影响滚动路线的原因”这一知识点,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儿童体验了探究和发现的乐趣,萌发了科学态度和精神,习得了科学探索的方法。

可见,在这幼儿园课程改革的30多年里,课程目标的变化是明显的,即由重视“儿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到强调“儿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的全面发展”。难能可贵的是课程目标的这种变化真正在课程实践中得以体现。因为就课程指导思想层面而言,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关于“常识”课程的目标具体表述为:丰富幼儿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粗浅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培养幼儿对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及求知欲,逐步形成对待人们和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目标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此阶段虽然已经强调课程目标由“知识”、“兴趣与态度”、“能力”三方面构成,但从课程的实践层面来看,无论是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都过于强调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对兴趣与态度、能力等的培养基本忽略。[3]而今天,幼儿科学活动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真正将儿童的“兴趣与态度、方法与能力”的培育在课程实践中得以落实。

(二)课程内容的变革

在“认识木头”这个常识活动中,儿童的学习内容是认识“木头的物理特性和用途”的基础知识。而在“滚动”这个科学活动中,儿童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认识“形状是影响滚动路线的原因”的基础知识,而且包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机会掌握基本活动方式,智力、能力有机会得到发展,情感、态度有机会得到培育。在“滚动”这个科学活动中,如果学习内容只是局限于让儿童获得“形状是影响滚动路线的原因”这个基础知识的话,那么老师可以通过直接讲授并结合实物演示的方法传授给儿童,儿童也是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但老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首先设置问题情境,让儿童去发现问题,鼓励儿童作出假设,老师再提供材料让儿童去验证假设,在儿童假设后,老师并不急于将正确答案告诉儿童,而是进一步鼓励儿童重新假设、验证,直到发现正确答案。这样看似“画蛇添足”的做法,恰恰是因为在老师看来,儿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

可见,在这幼儿园课程改革的30多年里,随着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只是让儿童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还要考虑儿童在获取这些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有助于儿童掌握基本活动方式,是否有助于儿童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助于儿童情感态度的培育。

(三)课程实施的变革

在“认识木头”这个常识活动中,老师采用的是“直接教学”,儿童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学习”。“老师讲,儿童听;老师演示,儿童看;老师提问,儿童答”,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儿童则在老师的讲解和演示下被动地接受、理解、记忆知识。而在“滚动”这个科学活动中,老师采用的是“支架式教学”,儿童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发现学习”。老师并没有将“形状是影响滚动路线的原因”的知识直接讲解和传递给儿童,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儿童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提出假设,接着老师提供材料让儿童可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当儿童通过自己的实验原有假设的时候,老师也不急于给予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儿童作出新的假设和验证,直到解决问题。在这反复试误的过程中,儿童不仅深刻地理解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思考和分析,习得了探究的方法,体验了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可见,在这幼儿园课程改革的30多年里,课程实施的方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老师不再局限于借助直观教具的演示,给予儿童清楚、准确的讲解和示范,让儿童在感知中理解、记忆知识;而是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儿童去发现问题,鼓励儿童运用自己的已有水平大胆作出假设,提供条件支持儿童亲自验证假设……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儿童的“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4]儿童的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则在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儿童新旧经验之间的认知冲突,随着冲突的不断解决,儿童的经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课程评价的变革

在“认识木头”这个常识活动中,老师最终以儿童能否以准确的语言记住“木头的物理特性和用途”为评价标准,判断这次活动效果的优劣。而在“滚动”这个科学活动中,老师不仅关注儿童最终能否发现“形状是影响滚动路线的原因”,而且注意儿童在活动中能否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可见,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30多年里,随着课程其他要素的变化,课程评价也在发生变化。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再是衡量教育活动成效的唯一指标,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能力都是衡量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

三、课程理念的变革

从“认识木头”到“滚动”的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课程改革的30多年里,幼儿园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背后,折射出幼儿园课程理念的变化。

就课程的本质而言,在“认识木头”这个常识活动中,课程被理解为“科目”,进而等同于“知识”;而在“滚动”这个科学活动中,课程被理解为“活动”,儿童在“活动”中获取的是“经验”。

就知识观而言,在“认识木头”这个常识活动中,知识是外在于儿童的客观体系,儿童必须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下,感知、理解并记忆知识,儿童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越多似乎智力越能得到发展。而在“滚动”这个科学活动中,知识不是老师从外部灌输的,而是基于儿童自我建构的,是儿童在认知冲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逐渐建构的。儿童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智力,体验了乐趣,掌握了方法。

就儿童观、教师观而言,在“认识木头”这个常识活动中,儿童是被动的,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的职责是给予儿童详细的、清晰的、标准的讲解和示范,让儿童感知、理解并记忆知识。而在“滚动”这个科学活动中,儿童是主动的,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老师的职责是问题情境的设置者、儿童新旧经验冲突的激发者、儿童困惑的引导者、儿童探索的支持者。

总之,通过对“认识木头”和“滚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教学活动的对比中,我们可以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30多年里,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立场和趋势是明显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鼓楼幼儿园集体编.教育拾零,1984,(4).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比较思维浅析

从思维方法定义的角度来看,比较是将研究对象的某一特有属性从其他属性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会运用到其他的一些思想方法如分析综合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感知,当研究对象经过感知之后就进入了研究者的思维,随后的心理过程就是思维加工,以抽象出事物的特殊属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比较有两种情形:一是在相同事物中寻找相异的属性;二是在不同事物中寻找相同的属性。通过比较学生往往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意识与能力,这种意识与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或者迁移到生活当中时,学生就能获得更为广泛的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比较思维一般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某一过程当中,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思维,其往往是与分析与归纳、归纳与演绎等思维一起运用的。很大程度上,比较思维都是为其他思维作铺垫的,也就是说其他的思维往往都离不开比较思维,正是因为这种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出现了上文所说的比较思维不容易为老师注意的情形。同时,本文为了突出阐述比较思维这一重点,有可能将其他一些思维方式省略或忽略,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思维就不重要,因此必须注意。

二、比较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考虑到数学教学的两大块内容分别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关系,下面尝试通过数与形的两个教学案例来说明。

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中关于数量关系的教学。

例如在关于年、月、日的教学中有让学生计算一年有多少天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那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将成为学生非常不感兴趣的内容。因为这个计算是纯粹的累计,既无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简单的四则运算已经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除了重复性的运算,还能有什么呢?为了改变这一常规策略,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思维方法的魅力,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根据事先分成的小组,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寻找出一种计算方法。由于没有进行统一的要求,这时必定会出现方法各异的情况。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想到的方法往往有:一是算出三十一天有几个月,三十天有几个月,二十八、二十九天有几个月等;二是注意到月大与月小是相隔的,因此将相邻的两个月看作一个整体,然后乘以六,再减掉相应的天数;三是将所有的月都看作三十一天,然后乘以十二再减掉相应的天数。

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教学中,由于这三种物体是分开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对它们建立认识,但这种认识往往也是分开的。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有时学生有可能有一种隐隐约约的进行比较的意识,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方法指导,并不能真正地有清晰的比较结果出来。而事实上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对这三个物体的特点进行分类,那在学生的思维中这三个知识点就有可能融合为一个知识点,从记忆的角度讲这是将三个知识组块变成一个知识组块,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记忆容量,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学生的反应是热烈的,因为小学生本身就对这三个立体具有天然的兴趣,因为它超越了平面图形的简单,具有对称的美感,小学生喜欢分析。笔者多届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能够通过相同事物中寻找相异属性的思维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六个面,而圆柱体只有两个面;也能通过相异事物中寻找相同属性的思维得出:三个物体的对面面积都相等;三个物体的高都是两个对面之间的距离;三个物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乘以高来求得等。

如同上面的分析所说,通过这样的比较之后,学生对三个物体的理解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在提高了综合解题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思维的研究注意点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1.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情境优化数学概念

【案例1】教师通过电子白板的窗口模式,从资源库中拖曳出三幅图片(长方体图片、圆柱图片、圆锥图片)。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图片的拖动功能,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3个片段:小蚂蚁绕长方体表面爬一周、小蚂蚁绕圆柱体侧面爬一周、小蚂蚁绕圆锥侧面爬一周。结合这3个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柱体、锥体侧面最短距离”这一概念的学习。

【案例2】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的视频和音频模式,播放“海上日出”实景,在展示中融入巴金作品的语音,在学生感同身受中,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和海平线的关系,然后鼓励学生用简易的笔法勾画出变化过程,从学生的作品中抽取出课题,引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相关概念。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以上案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对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该教学案例中,教师边讲述边移动小蚂蚁的图片模拟爬行运动,就可以实现该情境的动态展示。同样教师播放“海上日出”实景,在展示中融入巴金作品的语音,通过学生简易的笔法勾画,就可以实现该情境的动态展示。教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却可以更方便更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性上更灵活,为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优化了我们的概念教学方式。

2.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互动性和生成性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备课时,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的生成性,是有违学生认知规律的。而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构建一个课堂教与学的协作环境,师生的教与学的角色和行为都发生积极的变化,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有更灵活的或强或弱的控制;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和协作,课堂充满活力和凝聚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得更活跃、更有效。

【案例1】在学习七年级数学“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一节时,笔者给了学生这么一道题目:根据下面的三个视图(略),想象物体的形状,你能确定搭出这个物体需要多少如图的小正方体吗?在学生回答答案后,让学生动手利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副本等功能,搭建出相应的几何体来,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化解难点问题,整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在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这样的课堂互动更有效。

【案例2】在学习七年级数学“正负数”一节时,在归纳出正数、负数的定义后,利用白板中的图形笔,笔者画出两个椭圆形的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请学生将题中的数字拖入相应集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都愿意上台演示。在这样的简单、有趣、形象、直观的小小游戏中,学生轻轻松松就学到该学的知识,互动富有实效

对于这个类比,实际上比较贴合教学的实际,如果用常规多媒体可能就有点手足无措了,但是借助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把动态生成的实例加到刚才的课里面去,使教学过程更加完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反馈和总结,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绝大部分是从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的,但是有的基础知识是从实验间接推出来的,或者利用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推理,并同时用实验进行讲解的。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丰富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案例】在学习九年级数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一节时,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圆柱,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并不急于表态,首先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敢说、敢争辩的精神,然后提出“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再通过课件演示三种圆柱的展开图,学生发现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再让学生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柱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圆柱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

4.交互式电子白板使数学教学的资源更丰富

交互式电子白板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教学、学习资源,利用电子白板所提供的资源图库和模板,可以随时调出想搜集的图片和信息。教师不仅可以收集储存需要的教学资源,而且能够产生和保存课堂中的动态的生产性再生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支持教师使用这些资源。资源的动态性说明这种资源有明显区别,资源的生成性说明这种资源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生长点。

【案例1】在学习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一节时,笔者让学生从电子白板的图库中任意选择图形,利用电子白板的旋转功能,演示轴对称图形,学生兴趣盎然,展示了很多图形,课堂既开放又精彩。

【案例2】在学习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笔者把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在白板上书写的典型错误的板书过程,利用电子白板的拍照功能记录下来,课堂小结时把它们拖放出来展示,对所有学生都起到警示作用,起到很好的纠错效果,成为教学活动的生长点。

5.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搞好归类练习

在学生练习题方面要有计划的把解题原理、解题方法相同或相似的问题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组织起来,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在做法上,一般是精选一道典型的范例或练习题,通过分析、讨论或课堂练习,得出结论,再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把同类型的问题通过电子白板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做题的情况利用电子白板做必要的启发引导、补充和总结。这样学生做完一道题后,通过解题后的思考和联想,解决了相关联的许多问题,收到“练一题通一片”的效果。下面举出这一类型的一组题目作为例子。

【案例】在学习九年级数学“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一节时,如何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要根据已知条件来确定。(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图象过一个点的坐标,应该设顶点式:y=a(x+h)2+k(2)已知抛物线x轴有两个交点的坐标,应该设顶点式:y=a(x-x1)(x-x2)(3)已知抛物线的图象过三个点的坐标,应该设顶点式:y=ax2+bx+c

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做好练习的归类,可以把前面例题和讲解的内容轻松调用,使学生知识上得到熟化,不但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6.结束语

交互式电子白板简单、易用、好用,具有移动、标注、触摸、回放、拉幕、兼容常规媒体等优势,还有遮盖、聚光、记录、资源库、与概念图等技术混合使用等复杂运用,使得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许多功能优势值得去努力发掘。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平台,整合课程资源,促进再生资源的动态生成。以学生为主体,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更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使学生在互助合作中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课堂,它同时具有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构成真正的现代化教学体系。交互式电子白板正在改变教师,改变教师对传统信息技术的认识。(作者单位:金昌市第四中学)

本论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4]GHB1246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3

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八》也被选送*。20*年*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年*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20*年被评为*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哈尔滨轴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工业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海洋平台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