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药产业链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不断提升我市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具有荆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荆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聚焦12条重点产业链,即绿色磷化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汽车产业链、通用航空产业链、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通过提升产业链带动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力争将绿色磷化、石油化工、绿色食品、通用航空、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将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促进绿色建材和家居、纺织服装产业提档升级。推动我市形成千亿产业为引领、五百亿产业为骨干、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一)绿色磷化产业链。全面推动磷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延伸产业链,全力打造涵盖肥料级、工业级、食品级、电子级等磷系化学品和磷矿伴生物回收制品绿色循环产业链,将我市磷化产业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磷肥产品生产与复合肥研发及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氟化工新材料及氟、磷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将新建磷化项目布局到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钟祥胡集经济开发区、东宝化工循环产业园。依托新洋丰、鄂中生态等骨干企业,推动磷化企业兼并重组,2025年底前完成49家磷化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将全市磷化工企业控制在30家以内。积极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力争10年内达到产用平衡。到2025年,全市绿色磷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二)石油化工产业链。以建设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基地为契机,推动石化产业从炼油主导型向炼化一体化转变。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园区配套一次炼油1000万吨原油管道建设;大力支持荆门石化炼化技术提档升级,开展炼油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碳四、碳五及芳烃、丙烯、乙烯等产业链,建成百万吨级特种油生产基地和百万吨级化工产品基地。到2025年,全市石油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
(三)汽车产业链。紧密对接“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以荆门高新区汽车产业园为核心,以钟祥市、京山市装备制造聚集区为辅助,突破性发展乘用车、皮卡车等整车制造产业和新能源动力电池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引导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积极布局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的新能源整车制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形成汽车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特种车辆等五大产业链均衡协同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传统车辆、特种车辆、新能源车辆年产量达30万辆,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四)通用航空产业链。紧密对接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战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集群发展部署,按照“一核(漳河机场通用航空核心区)、两区(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本部和漳河新区研发基地、荆门高新区航空装备工业园)、多点(钟祥市、京山市、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等通用机场)”产业布局,以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等企业为骨干,高质量建设漳河新区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荆门航空产业园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器研发与制造,打造包括整机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地面设备制造以及通用飞机服务业于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链。大力开展通航制造产业招商引资,引进通航制造规上企业5家以上。到2025年,全市通用航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
(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以集成化、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将高端装备制造与传统制造改造提升相结合,着力打造装备制造(轻工机械)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制造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设备(纸制品等轻工包装机械等)、关键零部件(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传动以及伺服控制机构等)、激光设备等产业。支持京山轻机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包装设备生产基地。依托京山农业装备产业园,健全农业装备产业链。支持沙洋发展港口重型机械、智能装备及零部件制造。到2025年,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六)绿色食品产业链。大力实施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五个一”工程,重点打造优质粮油、畜禽水产、健康营养食品精细加工全产业链,打响以“中国农谷·长寿荆门”为内涵的“荆品名门”区域公共品牌。到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亿元。
(七)纺织服装产业链。围绕建设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着力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科技含量,加大技改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差异化发展,以运动休闲服饰为重点,发展名、优、特产品。到2025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八)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链。加大兼并重组和技改力度,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建材,提升行业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抢抓国家鼓励规范发展机制砂石产业机遇,重点建设七大机制砂石产业基地,延伸下游绿色建材、商混、纳米碳酸钙、食品级碳酸钙、医用级碳酸钙等产品,提升石材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机制砂石产业基地。以东宝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及绿色环保家具(居)产业。到2025年,全市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九)新材料产业链。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锂电池用新材料、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等产业,打造“中部锂都”,建设中部地区重要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鼓励化工企业从化工原料生产向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延伸,提高产品利润率;做强碳一化工产业,拓展醇类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鼓励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集聚发展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十)节能环保产业链。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大力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产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争创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格林美资源循环产业园、荆门静脉产业园、东宝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大力发展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可降解材料及制品、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材料再造、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以磷石膏为重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培育发展环保装备制造和环保技术服务产业。到202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
(十一)生物医药产业链。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积极发展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产业,突破性发展化学药品制剂和仿制药制造产业,着力推进现代中药制造产业,迅速发展以康复为主的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生物药物、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及饮片产业集聚区,建设华中地区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绿色生产基地、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十二)电子信息产业链。紧密对接以武汉为核心的湖北省“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建设战略,依托东宝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着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培育引进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光应用、光通讯、LED/OLED、触控显示、5G、新基建、电子元器件、印制线路板、光电子应用等细分产业,打造华中地区印制线路板产业基地。大力引进集成电路、智能终端、5G通讯等新基建产业,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构建跨领域、多技术融合的创新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企业主体培育“建链”行动。实施“雄鹰计划”,打造百亿企业,每条重点产业链至少引进和培育1家产业链领航企业、链主企业。实施“云雀工程”,“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以上,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支持骨干企业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企业“成长工程”,每年培育引导50家以上成长性较好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
(二)实施创新赋能“强链”行动。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和研发投入,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依托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每条产业链至少建设1家产业创新促进中心或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推动“千企千亿”技改,每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市级重大技改示范项目100个,带动全市企业实施技改项目1000个以上,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互联网+”制造,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试点示范,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到2025年,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信息技术综合利用普及率达到95%。
(三)实施精准招商“补链”行动。突出产业链招商,按照“集群化招商、基地化布局、特色化发展”思路,聚焦重点产业链,围绕构建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瞄准国内外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商,集中力量引进落地一批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旗舰企业、链主企业和重大项目。围绕现有重点企业上下游配套产品,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全市力争年均新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链项目10个以上,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80%。
(四)实施重大项目“壮链”行动。根据产业链图谱梳理产业重大项目,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加强重点新建项目、技改项目建设服务,加快推动玲珑轮胎、亿纬动力扩能、雄韬锂电池、海太欧林智能家居、润都制药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建设和投产达产。
(五)实施产业发展平台“聚链”行动。依托荆门高新区和京山、钟祥、沙洋、东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重点工业镇,围绕重点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园区提标提档,加快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物流仓储、人才培训、创业孵化、电子商务等生产经营平台,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实施营商环境“稳链”行动。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和“争抢转”作风,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省新30条”和“市新39条”,不断优化产业链发展环境。抓好惠企政策兑现落实,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能源、土地、用工、技术、运输、原料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发展。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市制造业产业链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链长,总揽全市产业链发展大局。每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一名市级领导、一名龙头企业负责人、一家龙头企业、一个牵头部门、一支专家团队、一份五年计划、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的“八个一”工作体系,市直有关部门依据职能对涉及产业链发展的行政审批、要素保障、减税降费、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市场拓展等工作予以支持配合。各有关县(市、区)要履行产业链发展主体责任,参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强化市县(市、区)联动,推进产业链发展。
(二)强化工作机制。重点产业链实行一名市领导、一名龙头企业负责人双链长负责制。各重点产业链要组建工作专班,成立综合协调组、项目招商组和专家服务组,制定重点产业链技术结构图、应用领域图、产业布局图、发展路线图、招商目标图,实施“五图作业”。研究制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年度工作清单,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行产业链链长双月碰头会制度,定期研究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产业链链长制日常工作由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研究各产业链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联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三)强化专业支撑。依托相关业务部门和市内外研究机构、智库力量,每条重点产业链构建一支不少于3人的专业服务队伍,定期为重点产业链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四)强化政策支持。针对不同产业链特点和实际,进一步完善“一链一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市财政每年给予每条产业链2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链长制服务协调工作和产业创新。
(五)强化督办检查。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依据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年度工作清单,定期组织对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广泛收集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动态,每月编印信息简报,加强信息交流互动,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强化工作责任,对工作不力、进度明显滞后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附件:荆门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分工安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走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优势支柱产业,努力打造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二、工作目标
年,新型电池与电动车(含专用车与汽车零部件)、生物与新医药、现代煤化工和煤电、制冷和电子信息、特色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食品、造纸、建材等)六大优势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385亿元,同比增长24%以上。实施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42个,总投资1524亿元。全市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566亿元,增长20%。
三、主要措施
(一)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做大做强六大优势支柱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龙头带动、品牌带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做强新型电池与电动车(含专用车与汽车零部件)、生物与新医药、现代煤化工和煤电、制冷和电子信息、特色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食品、造纸、建材等)六大优势支柱产业。
1.新型电池与电动车(含专用车与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好电池产业的战略谋划,唤醒中华电池名牌的引领作用,支持环宇、科隆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延伸拓展电池—新型汽车—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加快申请“中国电池之都”称号。进一步加强与富士康、中航集团、中平能化集团、北汽福田、福汽集团的对接合作,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能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抓好环宇集团5亿安时汽车用锂离子电池、锂动公司6亿安时车辆用动力锂离子电池、新航集团高科技产业园等项目的实施,确保新能公司50万辆电动汽车(一期)、环宇集团2万辆电动轿车及2000辆电动大巴动力电池、中科公司1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研发能力建设,完成电池研究院筹建工作。做好电动车示范运营工作,基本建成覆盖全市范围的充换电网络。
2.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着力在生物制药、成品药方面寻找突破口。紧盯生物制品、疫苗、诊断试剂、基因工程等前沿技术,组建高水平的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发展新型疫苗制剂,大力提升干细胞与基因技术研发水平,加快完善生物技术药物、化学成品药、现代中药3条主导产业链。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力争引进1项投资超3亿元的大项目入驻园区。推进华星药业研发中心建设,重点做好双鹭生物医药产业园、拓新生化200吨系列阿糖核苷和年产1000吨核苷(酸)类系列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等项目的实施,提升医用卫材发展水平,打造中国卫生材料产业基地。
3.现代煤化工和煤电产业:结合我市目前的资源优势,系统规划现代煤化工产业整体布局,抓紧谋划一批产业链项目,全力打造我市“大煤化工”产业。加快推进煤炭、煤层气开发,进一步加强与煤化集团在煤资源、煤化工、煤物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进产品深加工。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开发高附加值下游产品,力争中科院煤炭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落户。谋划发展氨纶上下游产业链,做大做强甲醇、乙二醇、烯烃等产品,坚持“甲醇—烯烃—烯烃下游产品”发展路线,重点抓好中科化工整体搬迁及180万吨甲醇深加工一体化、心连心化肥年产80万吨尿素等项目的实施;加快推进中联煤层气开发、煤炭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煤制烯烃聚合物产业链,力争华源护神1000万平方米聚氟树脂膜防寒透湿复合材料、银金达1.2万吨PET-G热收缩膜等项目建成投产。积极发展新型超临界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重点抓好渠东热电2×330MW热电联产机组项目的建设,积极谋划豫新发电新建2×600MW火电机组等项目。4.制冷和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寻找走出制冷产业发展低谷的措施办法,大力引进制冷终端企业,快速壮大终端产业规模,带动配套产业和制冷材料产业发展,提高本地配套率。推进新飞、中航两大制冷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制冷两器、精密铜管、新型制冷材料等产品的优势,壮大家用冰箱(柜)、汽车空调产品规模,积极开发医用冰柜、小型制冷器械,推动冷藏车与国内外龙头企业重组,打造全国重要的冷藏车生产基地。重点做好新航集团120万台汽车空调压缩机、宇冰150万台生物疫苗冷藏箱及100万台医用冷柜等项目的实施。积极开发生产卫星通信产品、战术数据链产品、微波着陆系统、民用航空通信电台、超宽带自组网通信电台、数字化单兵电台等产品以及太阳能电池,逐步扩大电子元器件生产规模,争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进方面有所突破。重点抓好中兵通信科技产业园、燕垣光伏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等在建项目的实施。
5.特色装备制造产业:支持起重、振动等优势产品做大做强,培育壮大新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做强专用设备等亮点产品,形成以起重、振动、铸造、节能环保装备为主体的特色装备产业体系,打造中国起重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做好起重年产12台套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乏燃料贮存系统、长兴精工10万吨装备钢结构、平原航空机电设备、锦隆重工1500套矿用救生舱等项目的实施。
6.传统优势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纺织、造纸、建材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食品诚信体系建设,强化食品生产监管,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积极承接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产业转移,重点抓好百威英博100万吨啤酒等项目的实施。推动造纸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继续削减草浆造纸规模,减轻环境压力。争取新亚集团40万吨食品卡纸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加快推进天邦纸业150吨脱墨废纸浆生产线等项目的实施。突出发展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业,改造提升棉纺织和化纤等产业,高起点适度发展印染产业,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抓好景弘印染年产9000万米印染布、白鹭化纤1万吨新型溶剂纺纤维素等项目的实施。加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安全、环保、节能新型建材,抓好北新建材6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生产线等项目的实施。
(二)实施项目推进工程,大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谋划和建设一批支撑、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工业项目。突出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工业转型升级重大示范项目。深化重大项目市县区领导联系、项目推进、督查通报等工作机制,调整完善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和市级部门联系企业制度,对新建、续建、技改的重点工业项目,建立项目建设领导分包和责任推进机制,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年总评”制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尽快建设、尽快投产。年计划实施5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42个,总投资1524亿元。重点抓好中航工业航空高科技园二期、深圳深新隆手机触摸屏项目、胜华集团高新电缆工业园(一期)、中原经济区新能源汽车电源动力系统总成及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化基地项目等53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争取中航新飞专用汽车产业园项目、中国电波科技城、中兵通信科技工业园军民用装备制造项目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确保百威英博集团100万吨啤酒生产线项目(一期20万吨)、卫华重型装备产业园项目、豫飞重工集团新型工业化装备产业园项目、新马车辆有限公司年产15000辆场地车生产项目、海宝电器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台冷柜、保鲜柜项目和中科科技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项目、华电渠东热电一期2×330MW机组工程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承接战略新兴产业和食品、纺织、制冷、电子、装备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承接现代服务、服务外包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承接产业链链式转移与产业集群式转移。创新招商模式,以重点产业的产业链招商作为主攻方向,实行跟踪招商,重点突破。整合招商活动,发挥大型招商活动的综合、集群效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洽谈和专题对口洽谈等活动,突出大项目和产业集群招商,着力引进龙头项目、配套项目。
(三)实施平台建设工程,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提高工业集聚发展水平和转型升级承载力
以“整合――创新――提升”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突出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突出节约集约发展,科学规划指导,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区。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突出产业链条延伸,进一步提高配套率和成套化水平。明确产业延伸方向和重点,发展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其他生产业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抓好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配套企业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鼓励龙头企业采用重组、改造等方式,组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大力发展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抓好核心部件的配套,选择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技术,实施重点突破和攻关。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吸引配套企业进入集聚区发展。
(四)实施自主创新工程,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围绕我市六大支柱产业,推进研发平台建设,争取关键技术的突破,重点推动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池研究院、医学院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中心、华兰生物研发和中试中心等建设与发展,筹建煤化工技术研究院,争取中科院煤化工试验示范基地、生物科研基地落户。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壮大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积极支持骨干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成为全市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会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五)实施培育大企业工程,大力培育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
以80户重点企业为主体,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网络优势,进行横向重组和上下游整合,实行低成本扩张,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的中型企业上规模,促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努力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超50亿元,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六)实施“两化”融合工程,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提高工业的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着力提升企业生产自动化和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一是推进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通过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信息化带动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和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二是推进企业的“两化融合”。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企业借助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加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关键环节的融合渗透,促进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七)实施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程,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新上项目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八)实施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大力提高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不断创优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营造推动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把企业服务年活动中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用制度固定下来,继续坚持领导分包联系企业制度。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打造优良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强经济运行协调与监测。加强投入、产出以及重要生产要素的配置、协调和平衡,重点关注煤电油运、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求情况,监测分析要素制约对工业经济带来的影响。高度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趋向,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及时作出反应,及时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深入分析经济运行情况,科学判断经济发展趋势,全面掌握工业经济运行总体走势,加强引导和服务。
四、推进机制
(一)建立工作台账
建立工业跨越工程推进工作台账,将年度工作任务、工作目标落实到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明确责任人。对工业、产业发展指标和重点工业项目投资额度、建设规模、项目进度等实行台账式管理,确保按照时限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坚持定期组织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对重点工业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进行集中观摩,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通报项目进度。
(二)加强督导检查
每月市工业跨越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各项工作实施推进情况,由市领导对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并提出工作要求,研究推进工作意见。市工业跨越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将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整理,与市企业服务年活动相结合,分门别类地送交有关职能部门,由有关职能部门限时办理或提出处理意见。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及时对各项政策、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情况,协调工作,解决问题。
据IMS数据显示,新兴药品市场2011年预计将会增长15%~17%,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00亿美元,而2014年前,将近2500亿美元的专利药失去保护,且到2013年,新兴市场对全球药品销售增长的奉献有望达到48%。相关专家表示,一个新的“药市蓝海”已经形成。
现今,全球医药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制药公司仍占据着市场竞争绝对优势的地位。
近年来,药品市场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生物药、天然药物、新型释药系统的研发受到广泛关注。在新药研发领域,竞争更是异常激烈,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同时,而生命科学成果和多学科技术迅速应用于新药领域,新药创制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世界生物技术的专利90%以上掌握在欧美日“三驾马车”手中。生物技术是世界上研究密集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技术创新周期较长,“十一五”期间生物技术还不能完全替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但“十一五”是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前期。
近10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速度平均超过GDP增长速度的2倍,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能级和集约化程度还比较低,表现在技术创新弱、产品市场规模小、技术转移转化效率低、竞争力不强、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较低等。
如今,在众多扶持政策出台之后,未来5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将获中央财政下拨资金100亿元,配套资金300亿元。专项战略重点包括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新药技术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项目。
可是,作为一个97%以上药品都是仿制外国品种的国度,我们将何以承载新的机遇和挑战带给我们的“重锤”?
根据《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从2011年5月1日起,由于没有通过欧盟的植物药注册,中国生产的中药、中成药都不能在欧盟市场上当作药品销售使用。显然,欧盟不遗余力保护其内部药品市场,使得旅居欧盟的中医不能开方拿药,损害了他们的职业形象,更殃及那些正在接受中医药治疗的病人。这显然给了布局欧美植物药市场已久的日本财团以可乘之机。
日本财团深知中国人情事故,更熟悉欧美的药品注册规则,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扮演着技术掮客――技术交易中间商的角色,利用中国的智力资源、儿茶素治疗尖锐湿疣的专利技术、茶叶植物资源,取得了美国第一个植物药注册,在美国植物药制剂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光明正大地谋取高额利润。
随着中国国内药品市场的开放,日本财团申请了中国植物药专利,注册了中国植物药药品证书,设立了植物药工厂,其植物药产品更是进入了中国药品招标目录,赚了个盆满钵满。
当下,部分中国中药企业已经注意到日本财团的威胁,并积极应对,但是,更多的中国制药企业依然停留在给日本财团提供植物药材或初级加工原料的起步阶段,这种出卖资源破坏环境的产业显然不能持续发展。不少中国科研单位在应对日本财团的中国植物药专利布局乏力,没有摆脱给日本财团提供廉价智力成果的尴尬局面。这种两难的困境居然被日本财团所利用,日本津村株式会社在谋取了中国的中药甘草的栽培方法专利之后,日本三菱树脂居然叫板中国,说要封杀中国甘草出口。
中国制药企业与日本财团合作时,尤其是在专利申请、媒体宣传、新药申报上,不能滋长他们靠犯规来得分的习惯。因此,笔者仅以日本财团在中国的部分植物药专利申请为例,剖析其操作手法,供中国制药企业、院校参考。
三井农林控制高端制剂
三井农林株式会社(简称三井农林)是日本三井财团的下属子公司1,三井财团是跨国公司,其在国际技术交易中坚持拿来主义,其操作手法正如白益民先生所说的“借壳生蛋” 。
1984 年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简称肿瘤所)的程书钧院士开始研究绿茶儿茶素抗突变、抗癌变作用及其机理,1987年,程院士在杭州的一个国际会议上公布了研究结果,三井农林很感兴趣。
1990 年,肿瘤所与三井农林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三井农林提供的经费和儿茶素进行临床研究。这个协议对肿瘤所没有任何硬性的要求,如果研究失败也不用给三井农林赔钱。程书钧院士发表的研究结果要提前告知三井方面,双方分享研究成果,如共同署名等。
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以儿茶素为主要成份的Veregen在治疗尖锐湿疣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治愈率在50%以上。三井农林获知后,居然提出独占儿茶素治疗尖锐湿疣的国际专利申请权的要求,好在程院士曾参加过国家专利局(现改名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专利知识讲座,具备专利申请的基础知识,拒绝了三井农林的不合理要求,通过谈判,由中日双方共同申请专利,中方同意将日方原征彦列为这一产品的发明人之一,排在中方的程书钧、王德昌(程的同事)之后2。
1997年11月1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三井农林株式会社共同提交了zl97122670,2002年6月19日被授权,其说明书中记载了:茶儿茶素(商品名Polyphenon 100) 由Mitsui Norin Co.(三井农林)生产。
在ZL97122670的基础上,中国科学家程书钧院士等人出力搞研发,三井农林出钱申报专利,并与肿瘤所分享专利权,1999年1月15日,中方、日方与加拿大Epitome制药公司草签了专利许可的协议,由Epitome公司出点子,使美国食品与药品安全管理局(FDA)认可了该药物在中国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德国Medigene AG公司接手搞公关,在欧美开展了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 2006年10月31日,诞生了美国第一个植物药Veregen,美国的布莱德利医药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BDY)获得了Veregen的全美销售总资格3。
在Veregen的开发过程中,三井农林是策划者,其运作资本,操作产品的定价权,处于产业链条的最高端,分享到丰厚的利益。MediGene AG公司把Veregen这个处方药的美国销售总卖给美国的布莱德利医药公司,获得的第一笔转让资金就是1400万美元4。MediGene AG公司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益。迄今,笔者还未能检索到肿瘤所分享得到利益数额的报道。
联合起来突出重围
1999年3月2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提交了99103108,该专利申请的发明人是程书钧、穆秀珍、王德昌,其发明名称是“苦参绿茶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在治疗湿疣中的应用”,授权公告日是2002年10月30日。与王德昌一样,穆秀珍也是程书钧的同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剂科工作。5
99103108说明书记载了苦参和绿茶提取物经特殊处理配制的组合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绿茶提取物茶多酚。虽然,99103108的后续药物研发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依然很可能开发出比Veregen疗效更好的药物。在医药领域投资火爆的当下,面临99103108如此好的题材,笔者居然未能检索到99103108后续研究信息、药品申报信息和投资信息,这显然不符合药品投资的习惯。笔者认为,99103108由中国人单独控制,一旦成功开发出药品,将可能对Veregen构成直接竞争,这恐怕是三井农林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2001年8月28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提交了01126561,其发明名称是“一种治疗宫颈炎及宫颈糜烂的中药凝胶剂及制备方法”,其技术涉及采用苦参总提取物、儿茶总提取物、酸性溶剂、极性溶剂、高分子粘附材料组成中药凝胶剂,该专利申请在2004年9月22日被授权,在2008年5月28日被转让给了从事妇科用药研制的广西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文汇报》以《三井农林入股湖南金农》一文进行了报道:2004年10月23日,湖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湖南农大)与三井农林签订了转让金农公司股权意向书签约仪式,三井农林是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三井集团的子公司,是日本最大的茶叶制造商和销售商,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美元,三井农林总投资额近1400万人民币,持1 5%股份6。
湖南农大的“儿茶素制品研究与开发”成果是三井农林觊觎已久的猎物,该协议或能为Veregen的生产提供儿茶素原料,能保证三井农林在儿茶素产业链的高端地位。
湖南农大历时18年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开发,全球独家开发出药品级高纯儿茶素(Polyphenon E),并成为美国FDA 自1962 年修改药品法以来批准的第一个纯植物药(Veregen)的原料;创立了儿茶素单体EGCg (95%)的工业化分离新技术,有效解决了我国中低档茶的出路并提升了价格,每年为茶农增加收入3亿多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7。但是,湖南农大提交的200410046696儿茶素微胶囊制备工艺没有被授权,这或表明湖南农大在儿茶素的产业链升级上暂时遇到挫折。
笔者真心希望中国医学科学院、湖南农大、上海中医药大学、广西花红、以及其他更多的中国企事业单位能联合起来,推动茶叶深加工发展,促进传统茶业向高技术茶业发展。
甘草产业堪忧
当下,中药材价格飞涨,已经影响到普通群众的用药习惯,有的群众买不起中药,就改换更便宜的西药。而中国的大部分中药制药企业好象依然专注销售,他们在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上关注的不够,他们在中药材资源方面的专利申请也不多,因此,中国中药企业的全产业链控制战略堪忧。
甘草,能调和各种中药的药性,使得药效更好,是我国中药材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是中药材中惟一受国家配额管理的商品。因此,甘草可以说是中药中的稀土,是中药里的战略物质。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能,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及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并可缓解药物毒性和烈性,号称“国老”。在西方国家甘草主要作为祛痰药和矫味剂,在发现甘草的抗炎、抗溃疡作用之后逐渐引起医药界的重视。甘草的主要成分为甘草酸、 甘草黄酮,其根和茎主含三萜皂苷8。
日本财团早就布局甘草的全产业链,他们在甘草的高端制剂、提取物加工占有优势,现在把触角伸到甘草的上游栽培,目的就是控制中药产品的价格。如果中国的制药企业对日本财团的甘草资源图谋还不甚关注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
小柴胡汤出自中国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其中就含有甘草,日本进行剂型加工改造之后,已经获得美国FDA临床实施许可,在全球有良好的销售业绩。
我国虽然是甘草的主产国,但是,我国依然要从国外进口部分甘草制剂:(表1)
复方甘草酸苷片,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是由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式会社(以下简称米诺发源)生产的,用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炎保肝、抗纤维化、修复肝脏损伤的综合治疗。
米诺发源还在中国提交了如下涉及甘草的专利申请:(表2)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正大天晴)自主创新的甘利欣,主要活性成分是甘草酸二铵,据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就治疗慢乙肝轻中度而言,甘利欣优于进口美能。
为了捍卫自主创新成果,正大天晴就涉及甘草的技术提交了22项专利申请。这些专利申请主要涉及甘草的制剂领域,与甘利欣密切相关两件专利申请是200410041357,200610040759。正大天晴没有提交甘草种质资源、栽培技术的专利申请,这表明正大天晴尚没有把甘草种质资源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这样的做法将不利于其长期发展。
2010年12月7日,人民网《日本成功栽培甘草 中国甘草出口将遭日本封杀》一文报道:日本三菱树脂公司说,该公司已经成功栽培出中药材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甘草,并证实其药性与中国产的甘草的药性无差异。用不了几年,该公司种植的甘草不仅可以满足日本国内市场所需,而且还可以向中国出口9。
2011年4月19日,中国经济网北京讯:据日本读卖新闻4月18日报道:日本著名中药生产公司津村制药(以下简称津村)18日宣布,在全球首次实现甘草的大规模人工栽培,高品质甘草的人工栽培十分困难,该公司一直依赖从中国的干旱地区进口天然生长的甘草,津村从2001年起与中国的企业、大学合作,展开共同研究,最近终于成功实现人工栽培。该公司将在中国扩大栽培地的面积,将把原料全部替换为人工栽培的甘草10。
日本财团口气之强硬,或在于他们掌握了中国的甘草的栽培方法专利。2008年7月3日,津村、中国医药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医药)、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北中医),提交了200810135901,权利要求涉及甘草酸含量高的甘草的栽培方法,该专利申请于2011年5月4日被授权,该申请的发明人是户田则明、施桦、王文全。
该甘草的栽培方法专利根本不是日本人单独发明的,更不是日本人单独拥有的,从表面上看,200810135901的专利权是中日合作发明的,是由中日的三家单位共有的。
王文全在本发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文全系北中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甘草领域指导过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多名博士、硕士展开深入研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点科研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 SB2007FY020)等多项课题研究,就甘草的栽培、甘草酸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该发明或是得到如下基金的资助11:(表3)(表4)
津村的工作人员户田则明、中国医药的工作人员的施桦究竟为发明付出了多少贡献、做过甘草的栽培的何种科研,笔者没有检索到相关的中文文献。
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于2011年3月18日所公开的名单中,中国医药、深圳津村分别是中药材及饮片出口20强企业的冠亚军,上海津村是提取物出口20强企业的第4名。日本是中国医药的甘草的主要出口地,200810135901涉及到甘草栽培方法,无论津村在中国实施这样专利,还是到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甘草出产国采用该技术,势必对中国医药的甘草出口造成影响,因此,200810135901是一项重大专利。但是,就该专利的申请相关技术内容、津村、北中医、中国医药三者就专利申请权的安排和利益分享机制,中国医药没有在其股市报告中公开,笔者也没有检索到涉及津村的中文报道。
笔者用“NORIAKI TODA,TODANORIAKI(户田则明的英文翻译)、Tsumura(津村的英文翻译)”为关键词没有检索涉及到甘草的其他的英文报道。
户田则明是津村生物化学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for Biology & Chemistry, Tsumura & Co.)的工作人员,曾在生医学杂志(1992年12月,第46卷,第4期,第287-291页)发表过涉及紫苏培育方法的论文《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of New Lines in Perilla frutescens (II) The Effect of Ratoon Cropping Using the Late Flowering Line on Production of Crude Drug》,津村曾提交了两项涉及紫苏培育方法的日本专利申请,JP 06-125672 A、JP 04-121128 A,其发明人是户田则明。需要指出的是:紫苏及其提取物也是我国出口欧、美、日等国的初级产品,由此,可见,津村等日本财团对于原产于中国的初级农产品的专利申请是多么的痴迷。
中国的发明人对甘草的栽培方法申报了如下专利,03152746、200510010240、200510010241、200710002676、200910011207、200910192978、201010114751。其中仅有200910011207是由赤峰荣兴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申请,而其他申请都是个人申请。在这些个人申请中,值得一提的是新疆的王锦所提交的03152746,早在2004年3月31日,王锦就在该申请中要求保护:一种药用植物甘草增加条草及甘草草酸含量的产品种植技术,其发明构思的方向与200810135901相似,但是,200910011207、03152746都没有获得专利权,由此可见中国在甘草的栽培的自主专利培育上还要下大力气。
日本财团对中国的甘草种质资源更感兴趣。2006年7月20日,中国医药报报道: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津村,就甘草栽培地调查、甘草围栏候补地调查、新疆特产生药的提供等达成合作意向的具体实施方案。开展了国际合作项目“新疆甘草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以新疆北部地区分布和生长的乌拉尔甘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分布地区的甘草进行生存环境调查,结合甘草DNA解析研究和不同栽培技术措施的研究,致力于提高甘草种植品种的质量,共同推进了对新疆甘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2。2011年2月23日,南方日报报道: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与日本丸善制药株式会社甘草项目合同签署暨合作启动仪式在华南植物园举行13。
日本财团谋取中国的甘草种质资源的手法,非常类似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手法。美国孟山都公司就是通过科研交流无偿获取中国东北优质大豆之后,就马上做转基因改良,并在国外生产转基因大豆而返销中国,从而导致中国大豆产业崩溃。一旦日本财团将中国的甘草种质资源用到他们所控制的甘草品种改良上并投产之后,日本财团真会封杀中国甘草产业,这将使中国中医药业界蒙羞。
近年,某些日本不法分子打着与国内某些机构合作高科研的旗号而暗中到西部地区进行非法测绘14。优质甘草种质资源往往分布在中国西部新疆、内蒙、宁夏、甘肃的偏远地区,这些地区在国防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应当严格监督甘草种质资源的科普调查活动以及对外合作。
结语
日本财团的发展策略是:对中国企事业单位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将其挤出高端产业,逼其沦为打工者。这些中国单位居然还要为日本财团击节叫好,这岂为我辈有良知的中国人所能容忍!
在日本地震之后,震后的国际产业链大幅调整,日本财团连连出手,商战从高铁、稀土到中药全线展开,丝毫不给中国企业以回旋的余地。就中药而言,日本的茶叶产量已经下降,而日本的茶叶、甘草需求量正在上升,面对如此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企事业单位该何去何从呢?
联合起来,中国的企事业单位!
改变每天都在发生,只是因为细微而不被觉察,一旦累积到超过临界点,带来的就是一片惊叹。
眼下的安徽,这样的改变正在持续涌现:在淮南,煤电产业在下滑,大数据产业链正在形成;在铜陵,有色金属冶炼的比重在下降,铜基新材料产业在扩大;在太和县,传统农业和加工制造业比重在减小,生物医药产业实力在增强。这些市县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处在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期,正无限接近转型升级的临界点,即新兴产业规模在扩大,“对冲”传统产业增速下滑的能力持续增强。
从合肥都市圈到皖江城市带,从皖北振兴到皖南示范区,淮南、铜陵以及太和县的实践,就是找准落点,做好“加减乘除法”。他们也在用生动的实例证明,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分化越来越明显,谁能率先激发新动能,将产业提升到中高端,谁就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胜出。
城市竞争力如此,一个省域的竞争力同样如此。接下来,安徽闯新路的抓手和落点在哪里?安徽实现新旧动能成功转换的方法论又是什么?
“两翼齐飞”
“十一五规划中,工业强省作为安徽发展的主战略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十二五期间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都得到有效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突出。安徽抓住制造业这一核心,提出十三五期间打造制造强省的发展战略,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区域所所长徐振宇向《决策》梳理了安徽十年来抓工业的主要脉络。
统计数据显示,安徽三次产业结构在十一五规划开局的2006年,是16.7:43.3:40。经过10年演变,到2015年时为11.2:51.5:37.3。2010年时,第二产业首次超过50%;十二五时期,工业占比一直高于50%。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1415.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1342.3亿元,增长了8倍。这也标志着安徽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的转身。
十二五以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发力,在某些领域与东部沿海省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乘势工业化的良好基础,2015年6月,安徽在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中,推出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重点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大多是无中生有,大家起点都差不多,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安徽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对《决策》分析说。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安徽已经走在前列。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4月26日的视察中,他亲自试驾了江淮公司最新款的新能源汽车。此前,总理、马凯副总理的合肥之行,也都试乘试驾了江淮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是安徽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过去五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阔步向前,领跑全国。
以江淮汽车为龙头的合肥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完成率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在机动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全国第一;新能源公交车的占比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实现电动轿车大批量外销的城市……在安徽另一汽车重镇芜湖,新能源汽车也在持续发力。
根据安徽省工业化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制造业是经济升级的真正支柱,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是抗风浪的“压舱石”,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是抓住了安徽经济转型升级的“牛鼻子”。而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安徽与周边省份基本处在同一档次,即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产业价值链重塑的关键期。宋宏分析说:“这个时候的安徽必须在调结构上出实招,比的就是看谁抓得更早、抓得更实,只有这样才能厚植发展新动能,走出产业发展的低端锁定。”
一方面是制造强省主战略,一方面是现代服务业提升,两者合力才能优化产业结构。这是安徽下一步的重要着力点。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总经济师周云峰告诉《决策》:“安徽产业结构优化最终要实现的,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两翼齐飞,现代服务业会成为安徽一个新的增长潜力。”
首先从安徽经济结构10年演变的纵向来看,本刊梳理2006年―2015年的安徽经济变化发现,2006年的安徽第三产业占比为40%,到2011年降为32.2%,是10年来的最低点。2011年开始安徽第三产业进入上行通道,以平均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上升,到2015年达到37.3%,按照这个增速,将在2018年突破40%。
其次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轨迹来看,安徽作为经济后发地区,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属于正常现象。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最终将呈现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稳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上。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对安徽产业结构的纵向演进,以及分析比较经济发达省份的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后认为,安徽在十三五时期,第三产业将向上提升,重新达到40%;同时,第二产业稳定在50%,到2020年调整为8:52:40,安徽的轨迹符合后发追赶型增长的客观规律。
闯与创的辩证法
闯出新路的核心要义在于“新”,不重蹈旧路的方法在于“闯”,但安徽作为后发地区,更重要的是“创”,从本质上说,“闯与创”是统一的。采访中,专家普遍认为,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已经不同于前30年,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一定要有新的发展路径。
这样一来,会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延续以前的传统路径,很可能多年后还是落后,因为走的是别人的老路;相反,如果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发挥后发优势,一开始就按照新的发展理念走新路径,有可能事半功倍。对此,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曹有挥认为:“在创新发展方面,安徽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在某些领域已经是第一方阵,完全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弯道超车。”
“对于安徽来说,怎样把比较优势很好的发挥出来,然后集中力量迅速赶超,才是最重要的。发展是有战略的,先扬长避短,然后才是扬长补短。安徽一定要发挥创新方面的比较优势。”刘志彪对《决策》分析说。
在南京市住建委政策法规处处长陆玉龙看来,安徽创新发展要有新姿态,这个新姿态就是在五大发展理念上发挥优势,走出新路。“按照五大理念,与沪苏浙相比,安徽未必全都是落后的。安徽的创新发展不比东部差。”陆玉龙建议,安徽从现在开始就要跨越发展,不要跟在后面学。
省外专家的肯定令人振奋,但安徽仍需理性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徐振宇告诉《决策》,他曾到中科大先研院做过深入调研,发现先研院的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和优化。
同时,在科技投资结构上也需优化。2014年安徽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89%,在中部地区位居第一。但在投资结构上,安徽大量资本仍然投向传统产业和大型国企,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也占用大量资本。以2015年统计公报为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投资仅260.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9%。
采访中多位专家均表示,安徽要真正闯出新路,实现创新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过程中,跟长三角地区实现产业分工体系和创新体系的集成。最新获批的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非常有利于释放安徽的科创潜力。一方面,以国家级平台为载体,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建立最优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从而提高科研论文、研究成果从“纸”变“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另一方面,从效果上来看,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以来,有效发挥了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极强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安徽可以利用合芜蚌的优势,将更多资源转向人力资源开发,因为不管闯出新路的过程有多长,起核心作用的最终是人才团队。安徽提升创新能力,必须要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发展一流企业,再由一流企业家引领形成一流产业。
内陆开放新高地
在合肥经开区云谷路上,坐落着一个外界看来有些神秘的机构:四周皆是绿色围网,大门长得很像高速公路的收费站,身着整齐制服的海关工作人员在门口24小时监管。在这座神秘的大门里面,诞生了合肥最大的工业企业、安徽最大的进出口企业;这里每年的进出口总额占合肥全市的1/5,在全国同类机构中排名前十。这就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外向型经济的桥头堡――合肥出口加工区。
十二五以来,合肥全速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构建集水陆空铁及跨境电商为一体的立体化对外开放体系,为打造内陆经济开放新高地夯实基础。安徽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不可或缺。
2014年6月26日,合肥开通“合新欧”铁路货运班列,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外贸企业提供了一条通往中亚、西欧的快速通道,一大批“安徽造”产品走向欧亚市场。“合新欧”班列的开通,开启了安徽通往欧洲的新丝绸之路。根据规划,合肥国际内陆港将建成“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国际陆港物流园多式联运的示范点、铁路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标杆点,使得合肥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从一个出口加工区,到合肥开放平台,再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安徽的开发开放正一步步走向深入。那么,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对安徽经济发展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首先,从国内外开放发展的历史实践来看,内陆是我国未来开放的重大潜力所在。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安徽打造内陆开放经济新高地的研究报告认为,随着国家推动经济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梯度发展,安徽区域优势日益凸显,发展潜力和空间将会得到更大的释放与拓展,安徽要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总体战略,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其次,在带动区域板块发展上,以皖北为例,如能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红利,将带来不少新增长点。“与长江经济带不同,‘一带一路’是布点的,皖北又是交通物流大通道,皖北中心城市如蚌埠等如果能布点大型物流中心,不仅把整个皖北连在一起,还将极大带动皖北的发展。”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周加来告诉《决策》。
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大,传统生产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迫使各个国家开始探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在四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通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资源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二是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不同的工厂集聚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让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企业的能源和原料;三是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如德国大力推行固体废弃物再生回收利用,废物循环、建筑废料、玻璃瓶回收和废纸再利用率分别达到50%、72%、85%和88%;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如日本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用生态学原理统筹规划工农业、生产消费、城市农村的发展。多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也越来越大。对此,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法规,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批准设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在全国掀起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热潮。××作为西部欠发达市,要解决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一、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 “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战略,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节能降耗力度加大。坚持把节能降耗列为各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严格考核。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后关停、拆除了立窑水泥、小焦炉、火力发电等落后生产线,去年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降至35%。节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胜隆能源实业30万吨甲醇汽油、春光油脂20万吨生物柴油、洋县玉虎化工三废混燃炉节能改造、万邦置业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燎原航空机电综合改造等一大批节能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用,去年38个节能项目投资达24.2亿元。节能领域不断扩大,全市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的节能执行率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高油耗客货车退出营运市场速度加快,节能灯具安装近20万套。据测算,去年全市能耗下降量为20.8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1.589吨标准煤,同比降低4.22%。
二是清洁生产实现新突破。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为主逐步向生产过程控制转变,八一锌业、汉钢集团、振华生物、南化公司、中材水泥等6户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略阳新兴洲工贸公司荣获省级清洁生产审核先进单位称号。汉烟、略钢、陕飞集团清洁审核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清洁审核推进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八一锌业实现经济效益7366万元,节水、节电分别达14万吨和1087万kwh,削减二氧化硫157吨,减少排渣1582吨;汉钢集团实现经济效益1894万元,节电103万kwh,削减二氧化硫269吨,回收粉尘1万余吨。
三是资源循环利用取得新进展。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如大秦汉生物公司利用薯渣生产无抗饲料养猪,用生猪粪便做沼气,用沼液养鱼,沼渣做有机肥料;南化公司利用工业废气废水提炼纯碱、八一锌业回收废气生产工业硫酸、秦吉公司利用粉煤灰加工混凝土砌块、汉钢集团从集炉煤气中提炼硫胺等,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又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管理逐步规范,占地75亩的交易市场及加工中心开工建设。
四是循环产业链条日渐形成。目前,我市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矿产开采—矿石—水泥建材,铁矿石—铁—钢、铅锌矿—烧结矿—锌锭,烟草种植—加工—卷烟、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中成药、铸造—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等六大循环产业链。特别是各企业、产业之间的循环配套水平也正在逐步提高,比如远东化肥、定军山水泥厂等企业,利用八一锌业、汉钢集团的硫胺、冶炼渣等资源,生产有机肥料和新型水泥等等。这些都标志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是生态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全市通过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认定面 积达110.7万亩,获得认证企业73个、认证产品107个。大力实施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新式沼气池5.86万口,秸秆综合利用率达69.1%,每口沼气池户均年节约燃料和电费300至400元。随着沼气、秸秆综合利用的广泛运用,全市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沼气—猪药茶菜渔等循环农业产业链。注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化肥使用强度同比下降16.5%,农药使用强度同比下降8.7%。
六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种苗培育、经济林基地建设等重大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大气治理工程,汉江水质出境断面始终保持在二类水平,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近年来都在300多天以上,去年达到332天。扎实开展城市联创,城市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等称号。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已成为××扩大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张响亮名片。
我市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仍处于低层次、小范围、短链条的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循环经济理念意识淡薄。据问卷调查,全市仅有18.3%人偶尔听说过循环经济,32%的群众没听说过这个名词。一些部门和单位狭隘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的自身行为,与政府部门无关。一些企业经营者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对废弃物再生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关注也不够。一些群众由于长期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节约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淡薄。
二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偏高。我市经济粗放型发展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传统工业比重较大,能耗大的行业所占比重较高,工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总体相对落后,工业能源消耗结构主要以煤为主,资源消耗量大。近几年,虽然我市加大节能降耗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能耗高、浪费大仍然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20xx年,我市万元gdp能耗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0.499吨和0.298吨标准煤。
三是废弃物处理任务繁重。全市工业固体废物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去年达到357.5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仅为38%。11县区中仅有污水处理厂1户、垃圾处理厂4户,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40.4%。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乱采乱开、采“富”弃“贫”、挑“肥”捡“瘦”现象严重,尾矿库等矿石堆积量较大,矿山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环境状况堪忧。
四是科技研发能力不足。全市现有研究所大都设备陈旧老化,人才资源匮乏,研究资金短缺。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具有资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服务机构仅有1户,且仅限于化工、钢铁行业。全市企业科技基础薄弱,自主研发能力较差,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五是政策扶持亟需加强。循环经济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能,要求政府采取更多的推动措施。近年来,虽然我市组织实施了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55315”科技创新工程,但总体来看,尚未在领导体制、政策导向、价格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合力,目前,除试点项目和示范企业外,多数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尽管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是希望多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正在增多。一是中省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规政策,省上也出台了许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有力指导。二是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部委于20xx年和20xx年分两批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我市借鉴试点省市成功经验,避免少走弯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国务院作出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我们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钢铁业、有色金属业、轻工业、物流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措施,只要我们努力争取,必将赢得更大的支持。四是我市已被纳入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这为我们争取项目资金,提高产业集聚度,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作为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带,必将促进××在区域间的经济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应把握的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等各个方面,既是发展理念的极大升华,又是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就我市而言,在思路确定上必须坚持纲举目张原则,扎实做好功能分区、产业发展、循环层次三项重点工作,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的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新局面。
(一)科学确定功能分区。确定功能分区,意在彰显和提升发展优势,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必将享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诸多优惠。如何在全市范围内整合、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做到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综合考虑各县区资源基础、园区分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因素,应把我市产业集聚区规划为中心区和辐射区,进行分层布局,整体推进。中心区应包括汉台、勉县、城固、南郑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余县列为辐射区。确定这一功能分区定位,不仅有理论依据,而且有实践基础和现实优势。从理论依据看,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资源、人才、信息总是受利益驱动向经济相对活跃地区流动,这些地方不仅有聚集效应,也有辐射效应。通过集中力量加快发展中心五县区循环经济,必将带动辐射其他各县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整体提升我市的产业集聚力、要素转化力和区域竞争力。从实践基础和现实优势看,中心五县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63%左右,人口占到全市人口的53.8%,全市骨干企业、支撑产业也大都分布于此,加之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技术研发力量相对较强,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加快发展循环产业。发展循环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从我市现实基础来看,要以循环工业为龙头,全面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加快促进现代服务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形成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和循环服务业互动发展格局,构筑循环经济体系。
第一,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工业。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工业强市的始终,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重点拉长延伸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共生耦合、协调发展。装备制造方面,以汉航集团、陕飞集团、燎原航空、汉川机床、汉江工具、汉变公司等为龙头,重点发展中小型运输机及支线客机、航空起落架、数控机床、电测传感器、特种变压器和微型汽车等,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钢铁生产方面,以汉钢、略钢为龙头,形成铁矿石—精矿—烧结矿—铁—钢—板材/线材产业链。有色冶金方面,以八一锌业为龙头,重点推进铅锌矿—精矿—烧砖矿—电解锌/锌合金/超亚细金属锌粉和镍精矿—高冰镍—电解镍(硫酸镍)—氢氧化镍—镍氢电池两大产业链。同时积极培育矾钛磁铁矿—钛精矿—四氯化钛—海绵钛—钛材—钛合金产业链。新型材料方面,以台玻集团和市内优势非金属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提升硅矿石、石膏、板岩精深加工程度,向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打造以硅石、石膏为主体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方面,以汉王、汉江药业为龙头,扩大天麻、杜仲、山茱萸、猪苓、西洋参等优势药源种植规模,重点开展药物中间体提取和中药饮片、胶囊、制剂等保健品的开发生产,形成以中药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同时,加快镇巴特大油气田勘探工作,以本地开采、初级加工和异地精深加工相结合的模式,形成油气石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陕南油气化工产业基地。
第二,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坚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建设城市的理念建设农村,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在农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厉行节约,推广设施农业、节水灌溉、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将绿色理念置入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种子选育、作物栽培、保水施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销售各个环节,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和有机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发展壮大优质粮油、烟叶和猪药茶菜渔等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发展观光农业,打造种养殖—精深加工—无公害农产品和种养殖废弃物—有机饲料—有机肥料两大循环链,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检测检验体系、监督检查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扩广应用低残留、高效、无毒农药和生物防治,实行无公害、绿色生产。大力开发农村生产和生活能源,建立以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程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链条,重点实施沼气工程、秸秆气化工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等,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形成大农业内部良性循环。
第三,提倡生态绿色消费,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具备把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条件。要围绕“一心一带、两线三区”旅游空间布局,把清洁化、生态化、节约化贯穿在旅游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过程中,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格局,推动旅游业向主导产业跃升,努力把××建设成为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创新中心。二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西汉高速公路和我市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及地缘优势,培育引进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城乡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加快建设辐射陕甘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努力发展生产业,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促进商品流动、资源节约和设施共享。三要大力发展会展业。我市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我们举办的菜花节、茶叶节、柑桔节、樱桃节人气旺盛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要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搞好新的会展资源开发,加快各类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大限度地延长会展产业链。四要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借助西北联合大学抗战时期迁驻××的历史渊源,密切加强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交流合作,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争取他们能在××恢复设立分校,或设立联合办学机构,借此吸引西安、成都等地高校来汉办学,全面提升我市教育培训业发展水平。同时,大力推进“放心食品工程”,倡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计划。
(三)建立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循环层次。主要目的是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最终实现全市范围内物质和能源的有效大循环。从我市实际来看,要以企业为主体,突出资源消耗减量化和资源利用循环化,在建设循环型企业、园区的基础上,全面构建城市循环体系。
第一,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力度,建设循环型企业。要以六大企业集团和八户明星企业为重点,从财税政策、协调服务、配套建设、项目争取等方面大力扶持,建设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紧制定全市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废气、废水、废渣、余热等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行清洁生产。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加快精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节能节料节电水平。钢铁冶金企业,要加快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提高钢渣、尾矿渣的回收利用,推进焦炉煤气向有机肥、化工原料的转化。医药化工和非金属矿开采企业,要减少污水排放,加强中水回收利用。同时,做好产品认定工作,鼓励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无污染产品。
第二,加快工业区改造步伐,建设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目前,东部沿海都在争先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我们要抓住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机遇,加紧编制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积极向上争取试点。开发区要借助自身良好发展基础,突出航空电子、现代中药两大产业特色,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创建成为全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铺镇航空工业园、褒河机械工业园、勉略宁冶金工业园等园区,要结合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建立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促进园区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实现产业集聚循环发展。创新园区建管机制,可以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积极探索与沿海地区在我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
第三,大力推广固定废物的再利用,建设循环型生态城市。加快发展静脉产业,在中心城区和各县建设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培育和发展地域性的固体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处理基地,重点推广利用尾矿与沙石并用生产彩砖、利用钢渣和粉煤灰混合料生产高性能水泥等成熟技术。以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电脑及电子废弃物、废金属及包装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废旧家电等废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江南污水处理厂等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以上。建设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继续推进市内出租车和机动车油改气。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等活动,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在新建小区逐步建立水循环利用系统,推进旧住宅小区绿化改造,创建绿色社区,建设绿色××。
三、加快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构建支撑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必须突出重点,以满足我市重点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聚集区发展需求为核心,扎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总体来看,我市交通不畅、成本高、运力紧,煤电气等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必须下大力气破解交通能源等难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可靠保障。一要大力破解交通瓶颈。以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打通××与周边的交通连接。特别要加快西汉蓉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兰渝铁路武都至阳平关连接线、阳安铁路复线建设,抓好十天高速、宝鸡至巴中高速公路建设,抓紧建设××新机场。市内重点改造、完善、优化城乡道路结构,提高循环经济中心区和辐射区连接道路的等级,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二要大力破解能源制约。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市内开发与市外合作相结合,统筹电、气、煤、油等能源建设。加紧××电厂、大唐略电火电项目和城乡输配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天然气工程、宝鸡至××天然气长输管线工程等项目,大力开发水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扩大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例,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三要大力争取中省在我市设立内陆口岸,建立商务、检验检疫等部门有效的联络协调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更便捷、低成本的通关条件。
(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我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型经济比重较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键是要推进矿场资源综合开发和节约利用,加快形成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链条,促进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进步。一要加强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管理。坚持对铁、铅锌、镍、钒钛、硅矿石、石膏、板石等热点矿产、重点矿区实行最低开采规模和开采总量控制,尤其是对从事优势矿产资源开采的中小企业,实施严格“三率”(采矿回采率、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指标管理,统一纳入市级监管体系。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补偿费与采矿回采率挂钩制度,激励企业加强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利用。二要提高矿产“三废”回收利用水平。鼓励冶金企业和矿山企业对铁尾矿、矿泥石、废石、废水以及尾矿渣回收利用,实施选矿工业废水压滤处理和尾矿库外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推广钢铁、铅锌等冶炼过程中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变废为宝,提高“三废”资源化水平。三要建立矿山生态恢复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杨家坝铁矿等重点开采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恢复。对停用的采矿场、尾矿库和其他工矿用地,制定生态恢复规划,进行土地整理、植被恢复。按照谁破坏、谁恢复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切实解决生态恢复治理投入问题。四要加强自然地质灾害防治。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加快病险水库、堤坝等除险加固工程,强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监测、治理和防范措施,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施汉江、嘉陵江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城市污染防治等“蓝天碧水”工程,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三)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和咨询服务体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科技有着更高的需求。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托陕西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研究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借助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外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快开发、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循环型技术、工艺和设备。当前要围绕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有机农业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尽早攻关。二要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信息平台。依托××环境保护协会、环保研究所,建立全市固体废物交换中心,并尽可能与市外网络连接,定期公布企业副产品和社会废旧物资供求信息,实现固体废物动态化管理和资源化处置。积极引进循环经济技术咨询、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循环技术推广应用。三要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循环经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结合企业不同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懂清洁生产、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家队伍。市内大专院校可以为企业代培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主动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四)扩大开放合作和项目包装推介。近年来,我们在加大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来者不拒,“捡到蓝里就是菜”,不管项目好与坏;项目布局比较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结合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科学招商,合理布点,把循环经济发展落实到一个个好项目、大项目上。一要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全市筛选的318个近期和远期循环经济项目,要实行统一策划包装、统一推广,建好外商信息库和外来投资企业库,增强包装推介项目的针对性。对今后新增的项目,要严把审批关,凡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的,不立项、不建设。二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抓住当前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加快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与东部沿海地区政府间的经贸合作,密切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行业协会及商会的联系,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财团、大公司的交流,构建与天津、省有色集团长期合作机制,吸引更多外资投向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投向产业园区。三要创新投资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资、市场化经营机制,特别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要在市上统一规划、支持和监督下,逐步建立“政府参与、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环保监管”的管理机制,走社会化和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的路子。
四、努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些影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围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必须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降低成本,创造条件,让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导。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加紧编制,今年内将出台,下一步要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内容和重点,加快编制全市循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聚集区内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制定更为详细、更具有操作性的行动计划。各县区要按照《纲要》的要求,抓紧做好各自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有机对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重把企业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的循环、产业之间的循环、区域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循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解决资源节约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大循环。规划设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通过重点扶持,示范引导,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的同时,抓紧制定我市配套激励措施,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引导支持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和大型生态项目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为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产业、示范产品等进行投资配套、开发补助和贷款贴息支持。加快研究制定全市清洁生产管理办法,适时制定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包装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生资源化管理办法、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生资源化管理办法,完善排污交易权、污水处理收费等制度。加大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制氛围。
(三)建立协调服务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跨县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市政府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决策,定期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市经委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的指导监督。市商务局要抓好废塑料、废金属、包装物等可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建设指导。市城规局要加强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垃圾资源化建设的指导监督。市科技局要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的指导协调。市环保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监管,努力形成目标一致、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