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历史教师一直在思索探讨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我以《左宗棠》一课为例,谈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一、确立全面完整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每一节课的教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包括三个“维度”。三者之间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注意三者的有机交融和相互渗透。以知识为载体,使学生插上发展的双翅。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图片、音像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我提问:“新疆之最?中国用一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自然而真实,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学生在思考与回答的过程中,心灵会产生共鸣。同时,教师又深知历史的现实功能,及时补充了“左宗棠的相关资料”,可以培养学生去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也充分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思考,令人惊喜,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也只有讲究目标落实的整体性,才有可能达到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珍惜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资源

课堂生成是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思想和心灵发生碰撞生出的灿烂火花,从中收获和提高的不单是学生,我们老师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平等对话,使学生处在自主探究的最佳状态。在《》一课中的诸多活动都是教师预设的,但在教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却不必按照自己的轨道把学生限定在固定的圈圈里,应充分珍惜生成性的资源。如:问题1: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左宗棠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不论学生如何看待,都是课堂生成的宝贵的资源,教师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切不可武断地让他们接受教师和教科书中的观点。但这并不是说学生说什么都是正确的,教师不用任何评判。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教师是真正的导师,为了纠正他们认识上的偏差,教师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封建社会,从而通过史实给学生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这也是历史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论从史出,以史料为依据判断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的这种判断与认识上的升华就是在课堂生成的基础上得来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人。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最终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和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没有发言或被教师关注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就由小部分学生控制着,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现状,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历史,感受历史教学的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一课中,可以这样提问:请同学们来听一首歌或欣赏一段舞蹈,让我们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个民族,分布在哪个地区?这些问题紧紧围绕教学设计展开,为完成课堂教学的三大目标而展开。而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很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他们有话而说,有兴趣去思考和回答。课堂因为全体学生的参与变得异常美丽。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景教学

历史课程是初中阶段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生本教育观念,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情景教学法是众多教学实践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方法,较其他教学方式而言,在生动形象还原教学内容及素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及情景教学应用必要性分析

课程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历史课程也随之进行了系列的调整,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目前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学生兴趣程度不足

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是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方式逐渐增多,历史教材的信息对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足够的诱惑力,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总是难以激起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脱离

除了学生学习兴趣程度不足的问题之外,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现实关系的脱离。以史明鉴指的是透过历史现象对现今的情形以及形势进行有效的分析,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尽可能的节约时间,通常都是利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并不对教学途径进行创新设计,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去建立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同时,还缺乏一定的现实感,进而加重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厌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虽然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重点课程,但是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看,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现状,情景教学法的有效应用,不仅是丰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手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为学生营造良好历史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必然途径。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通过前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以及情景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那么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采取措施对情景教学法进行充分利用呢?

(一)材料的充分收集

情景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模式不同,它重在对当时当地情景的还原,具有生动形象、深刻明了的特点。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虽然情景教学法具备这样独特的优势,但是如果材料收集不够充分,准备不到位的话,极有可能收到相反的效果。因此,针对这一不确定性,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从教材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社会问题入手丰富情景题材和素材,为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充分的条件,激发学生对情景教学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比如就《文成公主入藏》这一活动课程情景教学模式的开展来说,建议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文成公主入藏历史时期的背景和主要的大事;除此之外,最好能从现阶段友好外交的典型事例出发,奠定学生对"和亲"一词的认识,从而为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及氛围的合理营造创造基础。

(二)氛围的良好营造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有效应用,除了上文提高的策略和措施之外,教师还应从情景教学的氛围入手,着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降低学生的紧张程度,为情景教学教育功能及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比如就《模拟实时报道》这一教学内容情景教学的开展来说,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实时报道闹笑话选集,让学生娱乐放松的同时,提醒学生实时报道中应注意的系列问题,既能发挥教育功能,同时也能起到缓和氛围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在情景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评价环节的有效开展,作为情景教学评价来说,建议教师应坚持鼓励为主的评价原则,促进评价的灵活性和激励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总结

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是从历史课程本身特点出发,生动呈现教材内容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新课程标准条件下,课程教育改革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模式的客观要求。历史课程是初中阶段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生本教育观念,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情景教学法的积极作用: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从教材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社会问题入手丰富情景题材和素材,为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充分的条件,激发学生对情景教学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应从情景教学的氛围入手,着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降低学生的紧张程度,为情景教学教育功能及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争取为初中历史课程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建勋.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杨译. 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于秀兰.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效课堂 有效策略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67-01

初中历史课程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如何打造有效历史课堂。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几十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打造有效历史课堂必须实施好以下策略:

1 准确定位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在做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它是决定本课成效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清楚认识到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统帅。初中历史新课标确定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实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历史课程的价值追求,表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国民教育理念。既重视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把握,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体验和培养。知识与技能是新课程要求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而知识和能力是通过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来让学生习得的,没有系统的历史教学过程就没有学生的体验和情感的培养,学生也不能达到能力的形成。所以,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不折不扣的尽力去落实和完成历史教学目标。每堂课的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定,都要依据本班的具体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班集体的内部整合情况,要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至少符合三方面的因素:(1)教学内容准确科学,交给学生的知识务必是科学的准确的,有的老师会想当然的说些野史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却不说明来源,让学生误以为是历史真实,这将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历史课的教学内容要立足于课本,让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科学的弹性目标设定和知识的引申。(2)形如流水的教学程序,教学程序的设计安排应该合理、科学,真实体现历史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规律,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集中。(3)内容全面的教学目标,既要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群体培养目标,又要制定针对有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个体培养目标;既要有深层的知识教学目标,又要有维度较高的能力培养、方法指导目标和对学生的每堂课都不可或缺的心理思想品德的培养目标。

2 科学正确地运用单元导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知水平倾向,是人的一种感知认识需要通过个体的情绪表现。我国古代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愿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的学习潜能。现行的华师大版的历史教材中,每一单元前都有“导语”,它不仅具有对本单元新课导入的作用、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的总结,而且还具有承上启下的多种功能,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这个单元“导语”。古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次上课,笔者都注意科学合理的使用“单元导语”,并把它设计成几个问题,边讲解边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笔者又选择合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这样就收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有效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成效。

3 授课时语言要正确清楚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列举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清晰授课就是教师授课是语言应正确清晰,内容正确无误,教学重点要突出,教学环节的逻辑性要强,使学生能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理解最终达到习得。历史课的内容决定着必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无论历史教学怎么改革,历史课的“教师讲授”教学形式作为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种常见教学方式是不会改变的。表面看来,历史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和探究学习方式,而对教师的讲授不再注重了,其实不然,这是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关历史课堂教学的认识一大误区。在实际教学中的操作时往往把少讲甚至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通常教师是绞尽脑汁的设计教学方法,力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感官上的气氛活跃,学生自学交流生动,而实质是该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教师没讲,历史教材该挖掘的思想内容教师没有去挖掘,导致历史教学真正缺少了内容的深度和厚度长期下来,学生们对历史内容的把握是面上的,肤浅的,这样的历史课堂必然是低效的。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讲”,而且还要有的针对性地讲、生动有趣地去讲、富有智慧地讲、激情饱满地去讲,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历史理论要讲,还要讲历史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讲历史问题的解题思路、历史学习方法,还要坚持崇高历史信念的引导。要讲得学生喜欢听,爱听,沉浸其中,被陶醉,从而点燃学生学习历史智慧的火花,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产生古今情感的共鸣,引发学生得丰富的想象力,在老师诗情画意般的语言讲授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水平、情感情操、思想品德得到潜滋暗长。

4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双边活动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方法很多,如在记忆性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课标的要求只是完成识记、了解基础层面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史学原理、史学观点、历史概念),这时教师可选择运用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当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情而选择教法,亦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选择教法。

总之,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非常多,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制定适合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教学策略,把历史课堂变得更有效,更出彩。

参考文献:

[1]张学斌.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你讲我听”的关系,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它包含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历史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生学习历史方法改进的前提,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服务的,教法改进是手段,学法改进是目的和目标。在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上好历史课,怎样使历史课“活”起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做到如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和现代化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今天许多学校已实现了电化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高科技设施,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因此每节历史课,都可以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同时用视频资料和图片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以视频资料作为新课导入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不仅直观、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

二、历史教学方法要转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预示着一场新的革命,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诚然,教师仍然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但知识传授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法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等。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因此在历史课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很重要,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四、在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几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强调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学会学习”作为扎实执教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执教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2、发展性原则。教师要把历史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3、实效性原则。教师要在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抓住新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载体,写出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4、古为今用原则。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学习历史,是为了继承人类的宝贵遗产,建设和创造美好的未来。历史教师应善于将历史和现实、未来相联系,引导学生面向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五、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以史为鉴”,将本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教会学生“以古论今”的方法和观念。在“商鞅变法”教学中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现在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同样使我国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飞跃提高。接着讨论“”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建国初期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不强以及美帝国主义的干涉造成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必将获得空前发展提高,而“统一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台湾必将回归祖国”。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只有转变观念,采取多种多样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将课本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书本知识变“活”。同时,学生也要改变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活”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法 创设方法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可见,感知历史,或者说体验历史,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主要环节,也是基本环节。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是教学艺术的要求之一,而历史课在再现当年的人与事的过程中也最容易情景化。由于中学生的特定心理,只有情景化了的东西才最容易使他们接受。历史课程的情境教学,是指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大脑的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建构正确的观点和能力的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强化学生的体验,增进对问题的理解。

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体验过去,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活,并且带着感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历史课堂教学却应当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情境”作为历史课程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联系学生生活展现历史情境,能够强化学生的体验,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如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时,可根据课文“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插图和其他实物挂图(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让学生根据这些石器的不同形状推测想象它们的制作方法及用途,将预先准备的材料(北京人生存时代周口店一带地形地貌的简要情况,在周口店发现的相关考古资料)分发给学生,提示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科学而大胆地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对行文流畅、文字优美,科学性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给予鼓励。情境创设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分享文明。

二、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尽可能多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如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让学生收集:(1)小学语文课中学过的有关小故事,如草船借箭等;(2)成语、歇后语小故事,如“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3)英雄人物的品德,如曹操节俭的故事等。课堂上请学生代表讲述,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借助图画,实物再现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历史教学讲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知识落实到图上,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除了教材中的插图、照片外,教师平时要多搜集多积累资料,再利用挂图、投影、剪贴画、录像,或利用多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情境。要想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教师不但可以在黑板上边讲边画,还可以抽出时间指导学生,激发学生好学的兴趣。

历史活动中涉及地理关系时,大多比较概括和抽象,增加了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困难,结合地图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困难。如学习完《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单元后,请学生仿照附录的“前清朝疆域图”动手画一幅简易地图,结合课文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19世纪40年代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受损、山河支离破碎的情况。这样需要很多文字才能说明的战争场景,一看地图便能豁然开朗。因此结合地图学习历史具有直观、立体的作用。

四、借助音乐渲染情境,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历史课生动起来,音乐辅助能发挥出特有的魅力。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寓历史知识于艺术享受之中,能够创设一种感人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不仅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大部分音乐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和风貌。九・一八后,面对破碎的山河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亿万中华儿女满怀悲愤,踏上了抗日救亡的征途。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应运而生。《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等歌曲广为传唱,一人唱,万人和。

在学习完八上第四单元《伟大的》后,我校开展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竞赛活动,将历史、音乐、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唱”中从艺术的角度感知这段催人奋进的历史。竞赛中没有背书的负担,只有学习的乐趣,没有考试的压力,只有竞争的欲望。活动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在亲身感受实践和具体操作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

五、创设表演情境,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准备,去体验,去思考历史,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死”的东西缺乏兴趣,如果能将“死”的东西“演活”,则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能挖掘他们的能力和潜力,所以我也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表演的情境,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让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模拟的历史情景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参与,带着情感去体验,带着疑问去思考。如学习《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一章时,先让学生思考:“战国”的含义是什么?处在这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厄运?然后让学生表演短剧《商鞅变法》(包括孝公求贤,三次长谈,舌战群儒,立木取信),在课堂上再现当年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励和启发学生,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角色表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从一次创新到又一次创新最终达到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提高,心灵得到了震撼,潜能得到了释放。

总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的作用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使其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境,充分利用素材中的人、事、情,因地制宜,灵活运用。要组织好情境教学,教师必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正确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阅历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否则,好的教学效果难以获得。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情境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