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行为安全与安全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煤矿安全工作中,许多伤害事故是由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而不安全的行为则是由于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所引发。只有理清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并从提高安全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入手,才能使安全制度与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增强安全制度的效果,最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行为安全研究的重点是员工的“不安全的行为”。在煤矿安全工作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主因。但是员工的冒险行为反映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员工自身的行为错误。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发现,许多伤害事故是由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而不安全的行为则是由于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缺陷所引发。作为事故多发的中国煤炭行业,从行为安全研究入手,提高安全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使安全制度与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最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从实践中看行为安全的重要性

在我国,煤炭行业的事故发生率远高于其它行业。据国家安全监察局统计,每年全国煤矿发生一次10人以上的事故40起以上。2009年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发生1687起,死亡2535人。根据对统计结果的科学分析,多数煤矿安全事故由以下因素引起,一是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企业组织程序、企业文化和规则等管理因素。这些因素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人的行为与管理制度两个方面。而在这些事故中,又有70%-80%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einrich)认为,在所有发生的事故中,有88%的事故由人为因素引发。在对现代工业企业事故的统计中,由人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引发的事故大概占85%以上,在一些大型的事故中,比例也高达70%-80%。在我国煤矿发生的重特大事故中,97.67%的事故是人为因素引起。正因为行为安全如此重要,通过制度的力量对其进行制约才成为了必要。

2.行为安全与安全制度建设的关系

亚当斯在其因果连锁模型中认为,组织中的政策、规则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其中的政策规则归结起来即为煤矿企业的制度,实证结果也显示,制度因素对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从煤矿工人和管理者对制度因素的认知来看,二者都认为制度的健全程度、监督有效性以及制度执行力度对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存在显著性影响。要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从制度入手,完善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从监督方面来说,需要加大企业中监督人员的配置比例,增加其数量监督的频次,将煤矿的生产过程置于监督之下,从而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要做好煤矿职工的行为安全,必然离不开制度建设,从行为安全研究入手设计与执行制度,可以增强安全制度的有效性,预防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员工为什么会产生不安全行为,其违章的动力在哪里呢?研究发现,员工产生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会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自觉及时地进行利益判断,进而采取主观上认为完成工作任务代价比较小的行动。与遵章行为相比,违章行为是行为人所认为的代价比较小的行为。仔细分析煤矿工人违章行为及其后果,可以给违章者带来如下好处:一是金钱。由于一般是根据完成的任务量兑现金钱,容易造成职工冒进求成,急功近利。二是心理满足感、幸福感和。有时部分员工会只是把违章作为一种发泄对企业不满的简单手段。三是时间与力气的节省,疲劳的恢复,这种情况一般在快下班时容易发生。四是便利。五是关爱、表扬、奖赏。在诱因理论中,一个人有某些行为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原因能满足这些动机。而违章行为,正好满足了职工获利的动力。尽管违章有诸如死亡、受伤、发现以后进行处罚等手段,但由于发生这些情况的概率比较低,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利益判断的结果还是违章的获利大于为此付出的风险,由此也造成了违章行为的屡禁不绝。

4.实践中保证安全制度有效性的思路措施

人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控制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减少伤亡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因此,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需要从制度入手,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使职工的行为达到规范化要求,这才是提高安全制度有效性的关键。

4.1加大奖惩力度

通过奖惩手段,一方面抑制职工的违章动力,另一方面是鼓励职工遵章守纪。一要加大对遵章行为的经济回报奖励力度。并且对遵章行为的经济回报奖励力度远远大于对违章行为经济回报的奖励力度;二是加大对遵章行为的处罚力度。给矿井作业人员的违章惩罚力度越大,因为是负回报,其违章的动力也就越小。当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奖惩不能过头,要把握好一个度。避免力度过大给矿井作业人员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提高了安全管理的代价与复杂性。

4.2加大监督力度

研究发现,在矿井实际操作中,违章行为效价具有即时性和累加性特征,行为成本具有迟滞性和一次性特征。与此相反,遵章行为效价具有迟滞性和一次性特征,成本具有即时性和累加性特征。这就使得违章行为的自然回报期望值大于遵章行为的自然回报期望值。这就是作业人员选择违章的动机。也导致违章行为具有自主性和经常性特征,给治理安全带来很大难度。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有必要加大企业监督管理力度,配置合适比例的安全监督员,或者在危险地带设置监控、加强对现场人员检查、声光提醒等手段,以便及时发现违章行为,使违章行为成本趋近于即时性,弱化违章作业人员对自然回报的期待。

4.3合理制定规章

研究发现,有些煤矿制订的规章过于苛刻,职工很难遵守。因为规章越苛刻,职工花费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就越多,因此需要把规章制订的更合理与人性。同时应该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在制度设计上应该体现对遵章行为的倾斜,加大遵章行为的效价,减小遵章行为的成本,或者加大遵章行为效价的累积性。比如,可以在制度中做出规定,对遵章行为设置科学的评判与监督程序,并及时通过收入、培训、晋升等激励措施给以鼓励,让作业人员对遵章的期待大于对违章的期待,从而遵章的动力更大。二是增大违章阻力,减小违章行为的效价,加大违章行为的成本或者加大违章行为成本的累积性。主要操作手段有,通过认知教育设计来提高个体对违章惩罚的认识;运用学习理论,利用事故案例加强学习,及时兑现处罚,增加违章成本;设置更为科学合理与人性化的制度,关心职工工作与生活;加大对违章指挥者的处罚。

实践证明:制度建设对于约束员工不安全行为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文化管人,才能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据统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目前能源消费量约占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仍将以煤炭为主。中小型煤矿作为我国煤矿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而且中小型煤矿具备市场需求大、就业人员多的特点,能满足资源区农民脱贫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客观条件,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同时,不可否认,中小型煤矿存在点多、面广、底子薄、从业人员素质低、资源勘探程度低等问题,其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近些年,我国煤矿安全状况总体好转,但众多乡镇中小型煤矿仍然事故频发,每年约有3000~4000人因煤矿事故而死亡。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事故发生的原因缺乏理论和模型的指导,不能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2.轨迹交叉论

图1轨迹交叉事故模型示意图该理论揭示,事故的发生由三方面因素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因素,即空间和时间的调度。环境条件和物的状况不良以及管理上的缺陷,可能形成生产中的事故隐患由于人为原因的触发,就可能形成事故。

3.中小型煤矿事故原因分析

由以上“轨迹交叉论”理论分析,我国中小型煤矿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因素,而物的不安全因素又会在客观上造成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条件。同时,物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一经出现隐患,人主观上又表现了不安全行为,就会立即导致事故的发生。(1)人的不安全行为。中小型煤矿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力量比较薄弱,主要存在些安全防范意识差、安全知识缺乏、违规作业、疲劳作业等现象。人缺少安全防范意识,就不能及时躲避危险;对安全知识不够了解,就不能预见危险;违反操作规程作业,就会导致危险;疲劳过度就会精力分散,出现危险操作。(2)物的不安全状态。中小型煤矿物的因素仍然是煤矿普遍存在的煤尘、瓦斯爆炸,火灾,透水,冒顶五大灾害。相比国有大型煤矿企业,其技术力量薄弱、制度不健全、采区设计不合理、通风方式混乱、地质结构复杂、缺少相对系统安全的硬件设备等。(3)管理因素。管理失误是导致中小型煤矿事故发生的最本质原因。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包括两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外部管理。企业内部管理的失误主要体现在企业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未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并消除各种隐患。企业外部管理的失误主要体现在我国生产监管机构自身建设尚有不完善之处,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管理乏力、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从而难以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4.中小型煤矿安全管理对策

根据轨迹交叉论,事故是有其固有规律的,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轨迹交叉之前,对其采取适当措施控制,可以有效的遏制事故的发生。

4.1防止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措施

(1)加强安全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训,增强职工对重大事故预见和应急处置能力。从业人员都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做到不安全不下井,不安全不作业,发现危险及时采取措施先撤离后汇报。(2)加强安全技术和操作规程培训,使每个人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技能,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作业。(3)建立安全目标责任制和风险抵押金制度。(4)加强煤矿常见灾害治理技术研究,配齐井下安全设施,杜绝事故隐患。(5)派专人进行井下安全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预防、避免事故。

4.2防止物出现不安全状态的措施

(1)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派专人负责记录井下瓦斯浓度,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汇报主管领导,分析原因,及时采取处理措施。(2)抑制煤尘产生。采用煤层连续注水、低位放煤、放煤口喷雾、采掘巷道消防洒水等措施减少煤尘的产生。(3)采用疏导和堵截两种方法隔离水源。(4)采用充填灌浆技术、封闭防火技术、注水、阻化剂、惰性气体防火等技术预防火灾。(5)采用敲帮问顶,随掘随砌等方法预防顶板事故。

5.结论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1.1 个体因素矿业企业操作岗位的员工素质整体偏低,员工往往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加之企业工作分析、员工素质测试及“人岗匹配”等管理工作相对粗放,员工往往在安全知识、操作技能与经验、注意力、反应速度、情绪稳定性等方面难以满足安全操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其在完成操作任务或处理异常工作情况时就有可能出现疏忽或遗忘,导致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发生[1]。此外,员工个体对不安全行为的风险认知偏差、自我效能、人格控制点、事故体验、安全知识等都会显著影响到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意向,如果缺乏有效的干预和控制,则极易导致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6]。如果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大、安全思想和纪律意识淡薄、情绪消极或对工作不满意,那么员工故意违章、冒险等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会显著增加[7]。1.2 作业机械设备及安全防护装备矿业企业的作业机械在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方面相对偏低,许多机械的设计往往缺乏其特殊作业背景下的人体工效学、人因工程学考虑,在机械安全警示标识、安全冗余设计、操控仪表设计与布局方面存在缺陷,或者与操作者的注意力、触觉、反应速度等认知及行为规律不相匹配,导致疏忽和遗忘等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或者员工出于省时、省力的考虑,故意违反操作规程,导致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另外,虽然强化矿工的劳动保障和安全防护水平有助于减少矿工的事故伤害。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后果是,矿工往往自恃安全防护装备的保护作用,低估不安全行为带来的事故风险,诱发冒险、故意违章等不安全行为的发生[8]。1.3 作业环境因素“破窗理论”和莱温的“场论”表明,环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如果员工生产作业环境较差,很容易给员工形成心理暗示,放松对作业环境的维护和安全作业意识,进而诱发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同时,作业环境脏、乱、差,作业场所照明不足、噪音较大、空间狭窄、通风供氧不足、作业场所不同环境气压变动较大等原因,也容易导致员工对生产作业行为及风险的误判,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8]。1.4组织安全管理因素组织安全管理活动既会直接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也会通过作业环境和作业设备的管理间接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产生显著影响。组织安全培训与资格准入、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与实施、安全理念与安全承诺、安全监管与惩罚水平、组织安全氛围等组织安全管理活动会直接影响员工对不安全行为的认知及风险评估,并对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产生显著影响。组织对作业环境的维护与管理、安全防护方面的投入和建设、风险源的识别与管控等活动,会影响员工的作业环境,进而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产生影响。此外,组织还有可能通过生产作业设备的选择、维护与更新,以及新型生产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等手段,提升生产作业的安全可靠性,减少人因失误,从而对个体不安全行为实际发生状况产生显著影响[8]。

2不安全行为干预的对策建议

由此可见,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4类,即组织安全管理元素集、员工行为元素集、作业环境因素集和机械设备元素集。基于矿业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借鉴安全管理的有关理论、作者为有关矿业企业提供安全咨询和服务的作法,以及开滦集团等矿业企业安全管理的实际,从人-机-环-管的角度,系统提出不安全行为管理和控制的对策建议(图2)。图2 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要素2.1员工行为管理员工行为管理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实现“6自”要求,从而塑造本质安全人,实现本质安全管理目标。所谓“6自”即员工本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我保护、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有效载体。包括自警、自查、自律、自省、自责、自纠六个环节。员工行为管理可从员工行为管控、员工行为养成和员工素质提升等方面进行。2.1.1 员工行为管控员工行为的管理控制包括员工资格准入管理、不安全行为识别控制管理、员工岗位与行为规范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纪录与重点人群管理、不安全行为监督与反馈管理和家庭安全劝导管理等。1)员工资格准入管理。即相关岗位必须严格按岗位说明条件选聘人员,各个岗位人员在生理、技能、资格证书、文化水平等方面符合相关岗位要求的条件。2)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控制管理。基于风险源辨识,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仔细的梳理和甄别。按照不安全行为的痕迹、意向性、频率和风险等级对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不安全行为的识别要保证全面、准确、具体;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必须针对性和适用性强。3)员工岗位与行为规范管理。员工岗位与行为规范即在企业生产作业流程和不安全行为识别控制管理的基础上,拟订员工岗位说明书和作业规范。具体要求对岗位的任务、使用的设备工具、职责、行为标准与流程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规范和说明。4)不安全行为纪录与重点人群管理。通过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对不安全行为发生情况、趋势、风险及其重点人群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安全行为高发岗位员工,或者有高发倾向的员工进行重点监控和引导。5)不安全行为监督与反馈管理。建立完善的员工不安全行为检查监管体系,及时将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情况及其风险告知员工个人和其家庭。增强员工对自身不安全行为的警惕,引导其家庭成员对员工个体不安全行为进行影响和干预。2.1.2员工行为养成员工行为养成是指通过对员工负面工作行为的管控和良好工作行为的培养与激励,塑造员工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对意向性不安全行为和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形成有效防范。主要可从准军事化训练、高标准作业模式、职业化行为培养等方面开展。1)准军事化训练。准军事化训练是基于员工综合素质较低,不良行为习惯较多的实际,以塑造员工良好作业习惯为目的而开展的员工职业行为规范训练项目。在具体开展过程中,需要在相关组织领导和制度保证的基础上,开展队列行走、班前会议、升入井、手指口授、安全确认、现场交接班、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礼仪、内务管理等方面的准军事化训练。2)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受作业环境和作业方式的影响,矿业企业在管理与行为标准上存在不严、不细、不高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事故高发、安全可控性较低的重要原因。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有助于构建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安全事故。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按专业构建高标准模式化行为标准,亦可按区域、部位、岗位构建高标准模式化行为标准。3)职业化行为养成。职业化行为养成是指通过准军事化训练、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等方式和途径,将员工培养成良好职业技能和作业习惯的优秀员工,使其成为提升安全水平和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4)应急训练。通过应急训练可以提升员工安全决策的响应速度和决策质量,从而提升员工行为的可靠性程度。应急训练可采取模拟培训、应急演练、岗位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2.1.3员工素质提升良好的员工素质是员工行为管控与行为养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员工学历培训、生产技能培训、岗位资质培训、安全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并鼓励员工在工余时间的安全交流与学习,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思想的根本转变。2.2机械设备管理2.2.1 机械设备的选择管理生产机械与装备的选择,应根据其实际,充分考虑可靠性、人因学设计和安全冗余设计等环节,以降低人误,控制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1)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要求。机械设备应根据不同的生产作业条件和生产要求进行设计,设备的操作过程、操作步骤等应科学、合理,尽可能地避免误操作。因此,机械设备的供应商准入、规范化招投标体系、质量监管、使用信息监管、售后服务等必须安全、可靠。2)机械设备的人因学设计要求。即机械和装备应尽可能地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作业环境,在色彩、显示布局、操控装置设计、信息信号传递等方面充分考虑人因工程学理论,尽可能地减缓员工的疲劳程度和注意力失效,降低员工不安全行为。3)机械设备的安全冗余设计要求。对于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操作程式,应考虑安全冗余的设计与应用,以防止由于人误而引起重大事故的发生。2.2.2 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管理对生产运营和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机械装备,必须经过相关的操作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同时要根据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技能培训;相关机械装备的维护必须由专人负责,并具备相应的资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必须按设备规范要求和说明执行。2.2.3新技术的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员工生产效率和安全绩效的提高提供了更多选择。因此应关注物联网、可视化等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和实践,通过对新技术的引入和生产设备的现代化升级,尽可能地减少降低人误发生概率,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升安全管理水平。2.3作业环境管理2.3.1作业风险管理由于危险源管理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均显著相关。因此要注重员工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源识别与管理工作。作业风险管理就是要对员工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源进行辨识,根据辨识结果对风险进行评估、拟定、实施相关管理措施和标准的过程。2.3.2 安全系统追问安全系统追问是将安全管理思想由以“事”、“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措施。该方法有助于改变已往就事论事的方式,将安全管理工作转往系统思考、系统分析、系统认识和系统解决问题。通过安全系统追问,倡导“追则到底、问则有果”的追问理念,有助于彻底解决可能导致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各种环境诱因,实现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和干预。2.3.3生产环境管理“破窗理论”给管理的启示是,当员工在不够规范、整洁的作业环境中工作时,员工有进一步破坏作业环境的动力或激励。而规范、整洁的环节则有助于员工自觉维持、维护其作业环境。因此物态环境越好,员工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可能越小。因此做好基本生产环境管理也是干预、控制员工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措施。6S作业环境管理法被证明是一种作业环境管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6S是海尔在日本企业5S基础上增加了安全(Safe)演变而来的一种优秀的现场管理方法。6S包括整理、理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6部分内容,矿业企业安全管理有必要借鉴该方法实现对生产作业环境的有效管理。2.4组织安全管理2.4.1安全组织与安全制度建设组织安全管理架构及运行机制建设。组织安全管理架构直接影响组织安全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影响个体对组织安全理念、组织安全氛围、组织安全承诺和组织安全管理活动的认识与判断,因此必须对组织安全管理架构进行精心设计,确保安全管理的中心地位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此外必须精心设计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如很多矿业企业都强调“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安全理念,并强调主管安全的管理者在管理团队中有很高的地位。但在实际运转中,往往是主管生产的管理者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基于此,可进行有关运行机制的改革,如要求升任生产区科正职或生产单位正职的,必须有半年以上相应副职岗位负责安全的履历,且在履职期间未发生一定级别以上安全事故,对于履职其间瞒报安全事故的,建立相应的否决机制。这样相关人员为了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就有竞争相应安全管理职位并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激励。制度体系建设。包括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包括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员工不安全分析考核评分标准,违章员工处罚及违章员工培训管理条例,员工职业训练实施纲要,员工职业训练考核评估办法等。2.4.2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安全承诺、安全行为规范与程序、安全行为激励、安全信息交流、安全参与、安全事务管理等很多内容。本研究主要考虑了安全氛围、组织安全承诺等因素,从这两方面因素提出管理建议。安全氛围。安全氛围是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班组安全氛围对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由于生产一线员工的作业性质和特征,他们对安全氛围的了解主要源于班组,因此企业安全氛围的建设要立足于对班组安全氛围的建设与指导。组织安全承诺。由于组织安全承诺对不安全行为有显著影响,但与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关系不显著。说明组织安全承诺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而不安全行为意向的中介效用并不明显。组织安全承诺越低,员工不安全行为越容易发生。强化组织安全承诺,可以降低或减少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可能。组织安全承诺应切合矿业企业实际,明确安全在矿业企业生产运营中的优先地位,并通过清晰具体的方式,向全体员工展示;管理者则应在员工安全责任、安全作业方法、安全行为激励、安全培训、安全交流等方面展现良好地态度和意识,从而对员工的安全承诺和安全行为产生影响。2.4.3安全管理实施1)完善安全监测监管系统。即通过建立完善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6大系统,提高安全水平和员工自救能力。2)安全行为激励。实践表明,安全处罚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有显著影响,但长期的安全处罚也会影响员工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等。因此,对员工而言,既要采用违章数量、事故等消极指标对员工工作行为进行负面激励,也要对员工安全绩效进行正面的行为激励,同时要鼓励员工对安全风险、安全缺陷的报告和处理,注重对安全行为模范等典型人树的树立和宣传。3)走动式管理。走动式管理是通过对生产现场的巡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管理对象及相关要素变化趋势的一种管理方式。由于矿业企业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走动式管理是现代化生产与安全管理系统的有益补充。实行走动式管理有助于管理者加深对生产现场的了解,有助于提升管理者工作作风,有助于提升员工工作士气,有助于发现纠正员工不安全行为。在矿业企业推行走动式管理,需要对走动管理的责任人、负责区域、走动管理次数、走动管理职责和走动管理标准进行明确、具体、科学的规范。

3结论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人、机、环境三个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不论是责任事故、技术事故还是自然灾害事故,追根寻源,人的因素都起着主要作用。控制人的行为是防止伤亡事故的关键,也是安全管理的中心内容,只有减少人为失误,防止煤矿灾害事故的发生,才能保证煤炭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而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是全体职工安全素质和良好习惯的体现。因此,安全文化是建立煤矿事故长效预防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

煤矿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安全生产长期结合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产物,是在煤炭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安全理念、管理制度、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反映。因此,搞好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对于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全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科技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安全生产力,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之魂。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作用就在于从理性高度梳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让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减少煤矿安全事故,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

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煤矿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一)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具体表现为:职工对安全重视不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从事故调查中,经过对事故直接责任者的询问可以发现,其实违章者很清楚自己的行为是违章的,只是为了省事省力,安全意识淡薄。

(二)知识技能

知识不足容易产生无意识行为,而操作不熟练就容易造成工作上的偏差和操作上的失误。煤矿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很大比例,其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接受能力差,对煤矿安全生产知识掌握不足等容易促成不安全行为的多发。

(三)思想情绪

思想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与人的行为有直接关系。职工思想情绪不稳定也易造成不安全行为。如发生事故后产生恐慌心理、畏难情绪;企业经济不景气,工资、奖金发放困难等均影响职工情绪,从而引发不安全行为。

(四)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是造成职工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职工工作态度不端正,缺失主人翁精神,对不安全行为带来的危害存在侥幸心理和经验主义。

三、安全文化建设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一)加强安全文化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人,具体体现在人的安全意识、工作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上,其中,安全意识尤其重要,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安全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因为设备的缺陷、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归根到底要依靠人及时发现和处理,而人的行为又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所以,必须把培养职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

(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素质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创新安全理念,要不断加强职工安全理念的灌输,定期开展安全理念专题研讨和交流活动,提高职工对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提高安全觉悟。安全文化建设提升职工的安全素质,重要的是转变思维方式,让“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意识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形成自主的安全习惯。

(三)加强安全文化培训,培养安全行为

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和控制,安全思想进入到人们的头脑当中,就会成为安全行为的支配力量和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力量。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牢固树立“安全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的思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具体的培训计划。

(四)加强安全文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安全制度规范职工。目前煤矿安全制度确实不少,但有多少制度能被职工认可和接受,这应引起我们的深思。为此,要对安全制度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不适,使职工能认同,执行到位。二是加强监督约束职工。有效的现场安全监督是规范职工安全行为、确保各项安全制度措施执行到位、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三是安全亲情感染职工。亲情感染的力量是巨大的。要发挥亲情感染在促进职工行为安全规范上的重要作用,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四是安全绩效激励职工。要进一步完善安全奖惩机制,逐步变以罚为主为以奖为主,逐步加大职工安全工资占总工资的比例,真正使职工感到奖得动心、罚得痛心,使职工不敢违章,形成人人为安全工作出力、个个为安全工作争光的氛围。

总之,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作用与传统的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制度约束不同,它虽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不成文的软约束,它通过文化的功用使信念在职工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有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员工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强大、深刻、持久的约束效果。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故 不安全行为 对策

通过统计XX煤矿2012年发生的几起安全事故情况,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造成的事故4起,占100%,可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必须引起各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对其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控制或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确保安全生产。

1 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煤矿职工出现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

①不懂规章或规章懂得太少;②麻痹心理;③认为规章太烦琐;④个体所受安全教育少,安全意识不强;⑤井下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易疲劳;⑥习惯性违章;⑦情绪原因;⑧操作失误;⑨认知水平低;⑩赶进度;{11}从众心理;{12}受违章指挥而发生的三违。

1.2 导致煤矿职工“三违”行为的主要因素

1.2.1 金钱 煤矿职工处在社会较低阶层,挣钱养家糊口是其第一要务,所以金钱对煤矿职工而言是第一需要。

1.2.2 心理满足感或幸福感以及情绪释放后带来的 有些矿工干了别人不敢干或不愿干的工作会有一种自豪感,心理会感得很满足,很幸福。

1.2.3 时间与力气的节省、疲劳的恢复等 每到快下班时,违章现象就会增加。

1.2.4 图省事。

1.3 对一些不安全行为事例分析

1.3.1 事例1 2012年2月20日早班10点左右,某矿开拓队在井下安排杂活班班长王某,把副井底西马头门处的9根22kg轨道运往外水仓使用,大约13点左右,班长王某带领韩某、黄某等七人到副井底开始运道工作。大约14:00左右运往外水仓上平台处,因使用平板车装轨道,轨道太长无法用绞车下放到底弯道,需要采取人工抬道,在抬到第8根轨道时,王某和韩某在移动轨道时,轨道受阻翻滚压到韩某的左手大拇指上,造成左手大拇指破口长约1cm。

事故分析:当班班长王某在装运轨道过程中,安全思想不牢,图方便、图省事、侥幸心理没有对装的轨道采取垫道木进行固定,造成搬运轨道时轨道翻滚,造成韩某左手拇指挤伤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1.3.2 事例2 2012年6月4日13:35分左右,某食堂员工齐某在使用揉面压皮机压面时,造成右手无名指挤伤事故。

事故分析: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面点工齐某没有按照《揉面机操作规程》要求操作(设备运转期间不能用手接近设备旋转部位)。管理人员班前会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不详细,没有强调操作设备注意事项及处理设备运转期间用专用工具处理办法。

1.3.3 事例3 2012年10月23日早班班前会,某矿通风队针对10月22日中班地锚机气腿断的事情进行了强调布置,要求钳工组长曹某和钳工彭某,一起把主井底坏地锚机气腿更换好。8点40分左右,钳工组长曹某和钳工彭某带着配件到主井底,开始更换地锚机气腿,大约到了10点50分左右更换结束。曹某发现更换的地锚机气腿末端的固定支撑顶尖较短,在处理过程中造成曹某左眼受伤。

事故分析:通防队钳工组长曹某安全意识淡薄,危险预知不熟悉,在明知气腿无法固定的情况下操作,并在几次卸不掉的情况下,使用固定不牢靠的方法操作,自己违章作业,致使自己左眼受伤,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1.3.4 事例4 2012年12月28日夜班,大约6:50分左右地面2#电机车司机邱某和跟车工张某从副井口拉矸车到矸石山。矸车到位收拾好插销、链环后。司机邱某突然肚子痛想上厕所,随即将电机车操作钥匙交给跟车工张某,让张某先拿着操作钥匙等他回来再顶车,结果导致矿车与电机车碰撞,挤伤张某的右脚趾。

事故分析:跟车工张某无证操作电机车,开电机车坐姿不规范;没有执行运输管理制度规定,车速过快,并将右脚探出车外,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2 不安全行为存在的内外原因

2.1 心理原因 通常的有违规者任性、自以为是,主管部门的说法及要求只是一个应付了事,得过且过,甚至是欺上瞒下,对提出的问题有的是虚心接受,但坚决不改,有的则与主管人员或部门大谈客观原因、谈工作的方便性,有的也谈他们所谓的工作“经验”。另有一个表现方面为粗心。工作时考虑问题不细,过于简单,有的安全措施表面上落实了,但落实不到位,事故隐患虽经整改了,但整改不符合要求,或在整改过程中,老的隐患整改了,新的安全隐患又产生了。

2.2 生理原因 常表现为年龄大、反应不敏捷、体力差等。对于原来从事的事情容易遗忘,对交待安排的一些事情遗忘,反映问题滞钝,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甚至处理同一个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容易做出不安全的举动。

2.3 知识原因 常表现为缺少安全知识、实际经验、技术知识。对存在的事故隐患认识不到,或认识较浅、片面,容易使表面现象掩盖,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对看到的问题处理也容易出现治表而不治本,处理问题也自然简单。

2.4 思想原因 常表现为无工作责任心、无主人翁责任感、安全工作与自己无关。安全生产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也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做到,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隐患有的是其他员工都看得到、想得到,有些员工就是看之任之,视而不见,违规照样违规,隐患一直照旧。

2.5 管理原因 常表现在安全管理欠缺,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缺乏或不完善,检查监督不到位,对安全工作流于形式,未把安全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不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或严重短缺,未对员工进行必要培训与教育。

3 遏制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要对策

3.1 提高认识,增强意识 安全工作不是主管人员的事情,也不仅是主管部门的职责,而是全员、全过程的事情,每个员工只有自觉遵章守纪,同时监督其他员工不违纪违规,保障生产装置的完好有效,才能真正做好安全工作。许多事实证明,他人的违纪违规,都有可能造成其他遵章守纪的其他人的伤害,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是无法预测的。

3.2 加强学习,强化培训 安全知识的不足、操作技能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我国近几年非国有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从事的工作经常变动,有的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公司,有的是从农民一跃变为一个工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产业工人,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一个学习、培训过程,需要一个工作技能掌握过程,需要一个经验积累过程,同时更需要相适应的文化程度,以使在学习、培训过程中能够理解与掌握,能够总结与提高。

3.3 思想教育与惩处结合 对于无工作责任心,得过且过,工作态度差的员工,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之中,增强“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经教育不改,违纪违规现象严重、且多次主观违规、事故可能易发者、事故发生的后果严重者、不适应本企业工作者,给予进行解除劳动关系或辞退,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

3.4 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对员工加强安全教育,对新进企业的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操作技能培训,对在职员工每年进行安全再教育,对换岗员工进行换岗教育,并在培训和教育的时间上、内容上得到有效保证,建立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台账,严格做到管理制度上墙、员工持证上岗。

4 结论

不安全行为控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但又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工作,只有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加以重视,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症下药,不安全行为才会得到有效控制,事故才会因此大幅度减少,安全生产才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学秋.安全工程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10-11,

113-116.

[2]徐学圻.煤矿开采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79-193.

[3]刘亮,刘毅,刘明举.2002-2003年我国煤矿死亡事故统计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5,33(1):62-64.

[4]燕彩霞.试论影响煤矿安全管理的原因及有效方法[J].科技资讯,2011(35).

[5]吴穹,许立开.安全管理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