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课程融合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融合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课程融合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课程融合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融合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多元智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01

一、前言

目前,我国实施新课改的进程不断加快,而多数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理论知识与强化学生记忆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创新等特点相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力理论是一种融合语言、数理、运动以及空间等七大方面的智力理论,与高中信息技术的素养、应用与创新的教学要求相符,基于多元智力视角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就简要地探究基于多元智力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进一步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基于多元智力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1. 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基于多元智力视角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在保持兴趣的条件下经教师引导,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对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形成客观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案例时采用任务的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适当地启发与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与经验发现并学习新的知识点,如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FOR循环语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相关的问题进行引导,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自主地展开学习与探究,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运用具备的知识,找到联系数学规律与计算机编程等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循序渐进地养成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良好习惯,还能在回忆时巩固旧知识,同时不断地发现与学习更新的知识点,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信息技术,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2. 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整合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多元智力理论包含了语言、数理、运动、空间、观察与自省以及节奏七个方面,基于多元智力视角下开展课程教学,有利于整合高中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学生扩散思维的能力。就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势来看,其逐渐转型为信息化教学,由原来单一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体系转变为群体课程相结合,同时加强了课程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促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识学以致用。例如,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教学素材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如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网页链接相关内容的教学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选择同一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或已经教学的内容,通过图片、音乐或动画将这些教学内容在网页中制作成链接,学生在学习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同时加深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印象,从而综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3. 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建立客观的教学活动评价体系

就高中阶段的教育来说,对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具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现状进行全面掌握,教师可以综合双方面的因素改进教学,促进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评价体系,可以采用结合问卷调查、课堂提问、教学访谈与笔试检测等方式进行评价,由评价结果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再由此改进教学方式。例如,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评价时,应综合评价信息安全保障、信息数据库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使评价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得以完全体现;再如,对学生解决信息技术问题能力进行评价r,应综合评价文化、艺术与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全方位提高教学效率。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及时改进教学思想与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现下教学形势的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与建立客观的教学活动评价体系,在多元智力视角下全面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沙桂峰.基于多元智力视角评价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J].才智,2015(16).

[2] 韩光军.基于多元智力视角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评价[J].成才之路,2015(10).

[3] 胡大海.多元智力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7).

语文课程融合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基础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基本纲领标准,强调了学科文化素养培养,如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科文化统领,各学科都是以学生发展需要设计的,如从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到高段《品德与社会》,再到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都体现了国家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和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小学语文课程强调“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学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两基”到“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

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要求充分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理念,挖掘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学科文化资源,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为儿童发展奠定丰厚的学科文化素养。

二、实践现状呼唤强化学科文化建设

(一)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和培养差异,导致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普遍偏低

多年来,我校注重教师素质培养,从教学素养到发展性素养的培养,促进了课堂教学转型,激发了教学活力。但是站在学科文化素养的角度审视学生发展,我们发现班级、学生之间学科文化习得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课堂反思性调研,我们发现一个突出原因是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不足,导致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普遍较低。

(二)当前学校教育尚未重视学科文化建设

实施新课改以来,大面积的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结构、方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主要在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层面上下功夫,尚未重视学科文化建设。许多学校学科知识、技能教学停留在点上,弱化了知识结构体系建构;对学生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只停留于口号上。其根源有三。

一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部分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发展不足,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技能,既缺组织学生变革学习方式的相关教学智慧,没有注意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学科价值态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因素有机融合,要么顾此失彼,要么相互割裂,导致学生学科文化素养培养的严重缺失。

二是教师学科文化素养欠缺。深入了解小学教师学科文化素养的现状,我们对周边学校163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小学教师普遍欠缺和期待提升学科文化素养。

三是考评体系的问题。在历年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中,不仅更多地表现为重知识轻能力,对学科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更被忽视和削弱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学科文化建设的设计与实践,让儿童充分习得国家课程中的学科文化,奠基生命的基础素质与发展能力。

三、培养教师学科文化素养,是建设学科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已从管理、内容、组织等不同角度,对学科文化进行了研究。学科文化是指该学科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培养的独特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学术精神、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等。

经过几年研究,我们认识到适应学生文化习得的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就是教师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比较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促使学生学科文化素养不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其外延主要包括学科思想方法、学科知识积淀、学科基本技能、学科价值取向、学科教育智慧等五个方面。

如何以学科文化建设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具备了适应学生习得学科文化较高的学科文化素养,才能有效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通过几年教师学科文化素养的培养研究,我们找到了学科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关注学生学科习得状况,并归因于教师学科文化素养的高低;通过适当的途径与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师学科文化素养,促进了学生学科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使国家课程较大程度实现了培养学生发展的功能。

四、校本探索学科文化建设路径

(一)编写语数读本,引导教师建构学科思想方法和知识结构体系

让教师系统地理解国家课程教材中含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情感价值等学科文化,我们建立了语文、数学科研究小组,编写了《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知识板块结构》,把反映听、说、读、写、记、思、赏等语文学科素养的《小学语文教与学》,作为语文教育的辅助读本。利用校本研修平台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明确了教学方向和着力重点。因应实践研究的需要,我们还编辑了《“学科思想方法+活动”教学案例》、《教师成长个案》,以及反映学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叙事》等校本研修成果,作为学科文化建设的校本资料。

(二)突出学科文化的教学设计

组织教师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借助校本资料挖掘教材中的学科文化内容。引导教师根据我校学科教师的备课要求,设计出适应学生学科文化习得的教学案,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学习习惯、学科知识结构的培养等。

(三)确立以“学科思想方法+活动”的课堂教学特征

根据我校《课堂教学评价表》,课堂教学突出教学思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三个方面。从教育教学观和学科思想两个方面评价教学思想,前者的评价标准是“以人为本,开放课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创新教育观等先进教学思想体现好”,后者的评价标准是“把握学科本质,对本学科有个性化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准确诠释《课标》;教学能力中强调学习指导、学科智慧。”前者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学科技能训练落实,教师指导要恰当、具体,适合学生的学科性学习;”后者强调:“深谙本学科教学实际,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创新学科教育教学行为,发挥学科教育教学的机智,达成有效组织学科教学活动、学生习得学科文化之目的;注重借鉴,敢于标新立异,能够独出心裁,符合教材学生实际。从三方面评价教学效果:三维目标达成度高、学科性学习活动效果好、学科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并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有创新意识的体现。

通过学科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校本实践研究,各种竞赛课、示范课、研究课、常态课,以及各种教学研讨活动,都围绕“学科思想方法+活动”和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展开,取得了显著效果。

五、学科文化建设的成效与启迪

学科文化建设促进了教学改革,教师有了明显的学科文化教学行为。老师们能分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助于学生学科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文化素养,特别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学科价值态度培养。语文教师注重“听、说、读、写、记、思、赏”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教师注重符号化、数形结合、对应、转化、集合、函数、极限、组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注意在教学中示范、引领和教育智慧。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结构,获得了哪些学科思想方法,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和情感态度,更关注学生在课内外是否能以学科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从语文、数学着手科学文化建设的设计与实践,形成了“学科思想方法+活动”的教学特征,影响辐射到了各个学科。

学生学科文化素养全面提高。学生越来越喜欢充满学科味的课堂,学科学习兴趣提高了,态度积极了,通过操作、实践、感受、体验,理解学科思想、知识结构、情感价值,并用学科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学业成绩测试数据显示:基础部分正确率达95%,思维考察部分精彩纷呈,学生各科成绩名列市县前茅。学科文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更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

在学科文化建设中,我们有如下启迪:一是学生素质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科素质教育,学科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是学科文化建设。只有建立了学科文化,才能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文化素养,发展儿童的学科生命力。二是注重学科文化建设的校本路径开发:可通过编写教师读本作为教材的补充;在教学设计突出学科文化教学;课堂教学突出学科文化教学;培养教师学科文化素养。三是以研究的视角、力量和路径,对学科文化建设进行校本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