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与对策
在高校的管理中,学籍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籍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学生管理的公正与严谨,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假文凭现象的泛滥。同时,学籍管理还能够有效的保证高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管理。但是,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且琐碎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的耐心与细心,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如今,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已经进行多次的改革,教育部门也更加重视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但是,许多高校的学籍管理依旧采用传统方法,无法跟上时代和科技的步伐,导致学籍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非常低下,给日后学籍管理的更新和维护都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与困难,因此,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迫在眉睫。
一、我国高校学籍管理的现状及重要性
1.不健全的体制机制
当前,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在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于信息化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但是,我国许多高校却依然采用传统的学籍管理体制,导致学籍管理体制无法适应高校的需求,形同虚设,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开始采用信息化的学籍管理体制,但是却无法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学籍管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不完善的学籍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管理漏洞,这样体制下的学籍管理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让学籍管理信息化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功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高校传统的学籍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学生的成绩和奖惩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高校对于学生的考察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成绩与奖惩情况,它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管理过程。高校对于学生的考察手段不断更新与创新,学籍管理如果止步不前,就无法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而学籍档案,是证明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动态的直接证据和原始凭证,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因此高校应重视起来。学籍管理也不应局限于固定的模式或方法,应当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围绕着高校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变革,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用于本校的档案形成机制。
2.学籍档案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许多高校对于学生学籍档案的认知度不够,包括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很好的认识到学籍档案的重要性,因此传统的思维观念也没有及时进行纠正和更新。在我国高校的日常教育中,学校更加注重的是教育本身,教师更加注重的是教学,而学生注重的则是学习,因此,高校通常都会把重点放在教育教学上,从而忽略了管理环节,这样的不良倾向就暴露了高校学籍管理的缺点和漏洞。我国高校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师和学生的全部精力也都在学习上,这种情况就导致高校的管理十分松懈,效益不高,这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转变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思想,对于加强高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非常重要。
3.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管理人员是直接操作学籍管理系统的人,因此,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专业水平和能力大小都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度。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学籍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培训,对于现代科技知识和管理技能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管理人员的力量也十分薄弱,在进行日常的学籍管理时,很容易存在遗漏、敷衍了事等不良现象,这样的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的学籍管理水平。
4.落后的管理方式
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迅猛,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地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校的需求。但是,目前仍有许多高校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学籍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许多工作内容都是管理人员手工进行操作的,这样的管理方法不仅工程量巨大,且效率十分低下,这样费时费力的人工操作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籍管理体制的更新与发展。因此,高校要及时地摒弃传统的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
5.高校缺乏对学籍管理体制的深入研究
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引进了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平台,这些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包括教学服务、师资管理、选课管理、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等。虽然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是研发这些系统的人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对于高校的管理现状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研发这些系统时,可能将系统的逻辑设置的非常复杂,使管理人员操作起来也十分不方便,学籍管理人员会产生对系统使用的不适应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无法对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无法熟练掌握管理系统,造成许多管理系统没有做到物尽其用。因此,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要耐心的研究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及作用,使其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相结合,不断推动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二、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对策研究
1.实现管理观念的现代化
无论是什么观念的创新和发展,其首要因素都取决于观念的进步。高校想要建设信息化的学籍管理体制,就要先转变观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管更新换代的时代,高校的学籍管理也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树立起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将信息的互动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实现,从而不断推动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和步伐。同时,高校要实现科学化的学籍管理,还需要将学籍管理的制度与计算机管理的需求相结合,打造出完全适用于高校实际情况的学籍管理系统。
2.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
上述内容中提到,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籍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而管理人员并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专业培训,因此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想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学籍管理,就要先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在引进人才时充分考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录取一些计算机技能较强的工作人员,这样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上会有很大便利。高校还应当在人员上岗之前安排相关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让管理人员学习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还要在人员上岗前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工作上,减少工作交叉混乱的现象,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清楚自身的职责,更加专业和熟练地使用管理系统,发挥管理系统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3.加大对于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
高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对于资金的需求较高,而足够的资金则是推动学籍管理信息化最强有力的保证。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非常快,高校想要跟上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就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进行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硬件及软件设施,这些设施需要必要的建设经费,因此,高校要保证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满足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必要的条件,为推动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上文中不难看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的发展十分重要,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缺陷。高校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管理人员,不断推进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步伐,使得高校的学籍管理逐步走向高效、便捷和完整,从而全面促进我国高校在各项事业上的成功和发展。
作者:王笑 单位: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马小燕.宁夏民办高校学籍学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宁夏大学,2012
[2]庄孝彦.广州地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李玲.论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安徽大学,2012
[4]石红姣,蒋贞慧.浅谈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
关键词:观察力;数学教学;创新潜能
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而创新能力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和前提。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同时,数学活动中的观察并不狭义地指直观的考察,需要眼、脑并用,而且观察的对象也并非都具有直观的形象。因此,观察能力无疑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不可否认,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因,当然各种各样,但学生的观察能力滞后,缺乏观察的习惯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一个没有观察习惯、毫无观察能力的学生,怎么能够发现图形之间、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惟其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低质量、数学教学的低效率也就不足为怪了。可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之一。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当“主角”,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对问题经过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3.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改革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和运用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2)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与联系思维的能力。(4)引入开放题,培养思维的开放性。(5)鼓励设问解疑,培养创新能力。(6)善于联想类比,培养创新能力。(7)注意情商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
4.要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培养科学评价的创新意识,扎实地进行学习各科文化课,丰富自己的间接知识经验;参加广泛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直接知识经验,要学会捕捉灵敏意识的方法。
总之,贵在创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子兴.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5.
【关键词】师德 学生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14-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重;教师大计,师德为先。师德之于教育育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012年初,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师德,成为教师实现自我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究竟何为师德?师德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它的意义、它的价值又在何处?
一、师德之内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等。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孔子看来,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影响学生,做好学生的表率。这即为师德。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订立的农村教师师德为:“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体魄;农民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的精神。”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奖惩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力量”。在美国,教师的师德有着更为具体的体现:教师要自重重人;要富有社会意识;要能够理智地处理一切事务;要善于与人合作;要能在专业素质中培养优良品质;要继续不断地求新知;要熟悉传达知识的技术;要爱护儿童,与儿童相处;要了解儿童;要了解社会并参与社会活动;是学校中的良好分子;要有专业信心;对本身及儿童的成就要有正确的品评能力。 由此推知,现代社会教育要求的师德构成要素应该包括:
1.师品,即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品格素养。礼者,所以正身也;师乾,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教师必须具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遵纪守法,廉洁从教;发扬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教书育人。“身正为范”,以身作则。
2.师爱,即教师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学生,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3.师能,即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才能。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巧和教育技术,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4.师风,即教师的学风、教风和作风。鲁迅曾经热情赞扬探讨在日本的老师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正直、朴素、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的高尚品德。
二、加强师德建设之于教学管理的意义
1.为学生道德的塑造提供良好的模范和榜样作用。俗语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师者,塑造的是人的个体、个性、行为模式。欲要成才,必先成人。除了部分高等院校以外,对大多数教育团队来说,面对的教育对象,即学生,都是以未成年人为主,尤其是高中、中职院校,他们电大学生更是处在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时期,生理、心理变化繁杂多样。在这一阶段,成人的正确引导对其一生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在由少年向成年过渡时期,由于生理变化引发的恐慌,以及这一阶段特有的迷惑、茫然甚至是无奈,使其不自觉地开始在生活中寻找着效仿的对象,这些人通常是父母、兄长姐妹、老师、朋友、其他的长辈或社会人员,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有让这个个体崇拜、畏惧的层面。大思想家孔子有句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前苏联的教育家加里宁也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有时甚至超过包括家长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因此,教师的道德模范示范作用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树立教师正面的道德形象,坚持以公平为原则,尊重每一位学生,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2.是营造健康学习环境的关键。营造良好的、健康的学习环境是学校校园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有人说,一个人的工资收入,是其交往的最密切的朋友的平均数字;古语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教书的能力,更要懂得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过渡期的学生身心是敏感而脆弱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风格,或者说是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个人品格的形成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让教师自觉地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尊重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以语言、行为、态度、甚至是眼神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息和希望,走出健康的人生。
一、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认真观察实验仪器的初始状态,了解各部分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功能,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实验的仪器装置有一个整体认识。在做电学实验时,要先让学生看清电路。第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演示实验一般要重复做二至三次,以便于学生反复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结论,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对理论知识建立的过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使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理论物理知识,能够使其久久留与脑海之中,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一般地,第一次演示时,让学生集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第二次要求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以便明确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第三次让学生综合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结果如何。
为了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前或演示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及现象变化过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最需要观察的事物,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方法,以及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演示实验的观察训练中可以逐步减少教师的指导,从开始时实验前做详细的指导观察逐步地变为有重点地指导观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后,可运用“无声演示”的方法,即教师在演示前和演示过程中都不讲解指导,而只操作给学生观察,演示结束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用科学语言正确描述出来,可以先提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请其他学生补充,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也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完教师的无声演示后,写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这也是考察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即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通过物理实验发现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
在物理学中,物理规律一般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一些物理学家为了探索自然的规律,不惜从事十年数十年的艰苦实验,有的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进行实验研究。
三、通过物理实验可以验证物理假说,检验物理理论。
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发现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而且还能验证物理假说,检查物理理论的真伪。因此,实验既是建立理论的源泉,又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例如法拉第由“电生磁”萌发的“磁生电”的假说,被实验验证后才变为物理规律。另一方面,作为标准又必须具有把人的思维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物理实验恰恰具备以上作为检验标准的条件,所以物理实验是验证假说,检验理论的标准。
四、通过实验完善理论体系,发展物理理论。
1 处理教材要体现“活”
1。1 抓“双基”要注重教学素材选择
物理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要挖掘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过程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物理学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日常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物理知识的好素材。能否将其运用到物理教学之中,关键体现在教师的“活”上。
1。2 落实“重难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物理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来考虑教学重难点的落实程序。选择落实一堂物理课的重难点时,首先要抓住最基本的、作为物理知识的主干的知识。把这些东西搞扎实了,要进一步提高和运用,才有牢靠的基础。其次要抓住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最广泛、频率最高的知识。这些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根基。再次还应注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达到以上的目标最要紧的是结合学生实际精选教学素材,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这其中教师的灵活机动与课堂的高效是密切相关的。
1。3 提高效率要科学合理的调整教材体系
物理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和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教材编写所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学生群体和个性的差异,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可能会造成某些学生学习的困难。新教学观不再是教教材,这就意味着为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案例。教材只是为实现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是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虽正确但也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应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科学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加、替换、重组等处理。要倾听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想法,洞察这些认知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完善或调整改造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物理学知识,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1。4 扩展新知要关注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物理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需要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教师应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扩大和调整信息储备就要不断的吸纳新的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及时吸纳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根据教材对新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高效的应用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丰富知识储备、开扩知识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要学生乐意吸纳新知识,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相关知识,尤其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创造机会学习一些物理学领域的历史内容、前沿内容及最新进展,并且重视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学习领悟和尊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汲取营养。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指导学生将储存的信息进行调整和分类,需要时能及时调出,灵活应用。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控学生的脑、眼、手、时间和空间等,以便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2 与学生交流要运用“活”
2。1 先研究学生再研究教材
由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知识的储备和理解上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生活经历的积累等方面教师都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教学中最容易产生教师 “ 一言堂 ”、“ 一手遮天 ” 的局面。教师的倾听是克服教师垄断课堂的最有效的措施,教师的 “ 置若罔闻 ” 是对学生学习热情和主体意识的无情扼杀,最终使其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只有教师习惯于当好听众,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从事阅读、思考、提问、讨论、总结、概括等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才有积极参与和乐于学习的动力。教师的倾听往往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并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着力点。那么,教师在课堂上何时倾听、何时引导、何时评价可以获取最佳的效果,必须是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实际灵活调控。
2。2 先研究学法再研究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