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预习自学检测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步骤及检测法,设置的预习题以基础为主,要求学生对新知识作初步了解。对这一环节中的预习题,我们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是这样设计的:
1、旧知识的回顾。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之前,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如在设计“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预习导学时,我们设置了把一个灯泡接在电路中和把一个电饭锅接在电路中电能表的转盘哪个转得快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知道电功率和快慢有关,来建立电功率的概念。
2、新知识的简单尝试。
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在课堂40分钟内把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我们就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难度较低的通过预习就能独立解决的一些练习题。仍以“电功率”为例,推导出电功率的公式:P=W/t,然后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例:一台电视机,它在1小时内做功54000焦,求这台电视机的电功率。像这类题学生只要用公式直接代入就可以解决,学生尝到了预习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收集资料、自主探究。
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预习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来获取新的知识;如让学生对家用电器进行观察,记录家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电功率的数值。上课时,通过对用电器铭牌的交流,让学生对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便在选择用电器时培养节能意识。
另外,课前教师收齐“导学案”进行适度批阅,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以学定教。并将新授时间控制在半节课,剩下的时间就是课堂巩固练习,有针对性地点拨,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负担。
二、交流研讨共享
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提高,然后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学习能力。我们认为课堂上完成练习,有以下三个主要优点: 1、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目的性和紧张程度。2、创设实践操作、动手训练的机会,杜绝了作业的抄袭,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3、教师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反馈信息,发现问题,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和考查设计带来方便。所以,我们认为课堂研讨部分的练习设计应注意适度和适量。
(1)课堂练习要适度。
课堂练习应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要求,在课时的安排、练习的侧重点和要求等方面,都应区别对待,要循序渐进,防止不分层次,不适当地提高练习要求。八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学习,尤其注重在定量、灵活和综合练习等方面提出适度的要求,不主张以中考应试为标准,搞“一次到位”的“大运动量练习”,因为脱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达不到预期的愿望,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长此以往,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造成大片的落后生。
(2)课堂练习要适量。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上的当堂反馈,对学生而言,可以起到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的不足,获取矫正性信息,并把信息反馈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以便调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课堂作业练习要适量,保证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时,如有疑难,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前后相邻两桌同学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解答,及时补充、订正,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这些小组学习讨论,适时给予学生点拨或帮助,重点对差生、优生施以个别教学辅导,激励和强化中等生,从而逐步解决教学过程中差生转化和优等生的发展问题。
三、达标测评反馈
学生的学习接受的能力因人而异,为防止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我们把作业设为ABC进行分层布置,并分类、分层评价。A属于基础篇,每个学生都要完成;B属于能力篇,中等以上的同学完成;C属于拓展篇,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在分层作业布置方面,我力求做到:
1、精选练习题。
选择题目时,做到与教学内容配套,以训练基本功、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主,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由易到难。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事先对题目进行认真的分析,如解题时涉及哪些新授物理概念、规律及知识点、方法和技巧,以及学生训练的熟练程度,解题过程的关键处和易错处等。
2、自编练习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07-02
随着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现代物理教育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的机械性、重复性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方式。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能有效突出科学探究的途径与手段,因此,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许多教师、学者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了研究,如赵顺法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1],党明的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卿昭才等的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3],陈伟飘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4]等等,但这些研究主要讨论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理和方法为主,很少涉及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仍是一个缺憾。本课题从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等实际和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要求出发,应用探究式教学和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创设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具有明显探究特征、针对性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发散性等等,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内涵
问题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核心,是基于问题创设和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1]。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情境,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期待等情绪反应,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渴望和追求,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思维、探究,并享受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因此,创设学生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建构主义认知过程和科学推理特征的教学策略[5]。可以说,在真实情境状态下呈现问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素,营造问题产生与解决的最佳环境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问题,学生求知欲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
二、问题情境创设案例与分析
1.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问题情境创设案例。问题情境一:以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内容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建构“磁场方向性”的概念,教师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将几枚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上,学生可以明显地看到小磁针N极指向各不相同的物理情景(现象)。教师根据这种物理情景(现象)提出问题:磁场是否具有方向性?学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回答:没有。这个结果看似却出乎教师的意料,实际上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前置概念及认知水平特意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通过这个预设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开展思维与探究。同时,通过问题情境的不断深入,也得出本次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如果所有的小磁针都指一个方向,则磁场是有方向的;如果指的方向各不相同,则磁场不具有方向性。问题情境二:(1)问题情境创设。首先,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磁场中的某位置上,用手轻轻拨动一下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运动和静止后小磁针N极的指向;若再轻轻拨动几下小磁针,让学生继续观察小磁针的运动,并思考静止后小磁针N极又会指向哪一个方向?(2)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本思维:问题情境中小磁针放置在磁场中某一点位置,其受力方向是确定的,为什么?扩展思维:若将小磁针任意放置在磁场的其他位置,重复上述的实验过程,又会出现什么物理情景(现象)?为什么小磁针静止时N极总是指向某一方向?为什么与前面演示实验中小磁针N极的方向不同?(3)得出正确的结论:磁场是具有方向性的,同时规定磁场中某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显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这种具有显性特征的问题情境,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是相吻合的,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磁场具有方向性”的概念与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与讨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案例是一种阶段问题情境案例,结合了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具体情况,应用了实验探究模式、真实情境模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在预定的情境中对“磁场的方向性”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通过预设情境启迪学生探究和思维,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可见,结合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学生产生问题情境和学习情趣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有效乃至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运用新颖、生动的语言,也可以采用激疑、争论的模式;既可应用知识延伸的方式,也可应用实验研究、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前置概念及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即问题情境创设的科学合理与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实施教学的关键。
三、结论
1.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虽然具有一定的探究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形成,但经验型的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特别是一些具有新奇性和不平常的物理现象对他们的吸引性很强,因此,通过感性得出的结论往往比理性思维得出的结论要多,也喜欢通过自己的活动去了解自然并对自然现象施加影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2.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可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探究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质疑;通过一题多解和多种实验方法的选择,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结论,学会探究的思维方法。养成探究思维习惯。
3.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不同模式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更多合作与交流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顺法.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29(4):7,10-13.
[2]党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1,(12):15.
[3]卿昭才,周艳.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0,28(1):65-68.
[4]陈伟飘.创设问题情境?摇激发探究兴趣[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34(8):21-22.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功率 安全用电 家庭 教学
电功率不仅仅是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它还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学生在学习电功率时感到的抽象、困难,我们可以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的角度进行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脱离困境,掌握好这个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电功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
一、电功率
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它是衡量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通常它用P表示,它的单位是瓦特(W),由它的定义可知P=W/t,其中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时间的单位是秒(S)。这个公式可以改写为W=Pt,由它可以算出用电器在一段时间中所消耗的电能。
电功率还可以由以下公式得出:P=UI,这是一个普遍实用的公式,它表示电功率与电压和电流成正比。当用电器不变且是纯电阻电路时,可以根据欧姆定律I=U/R进行变换得:U=IR、P=UI推出P=U2/R或P=I2R,这样就可以在只知道电压或电流之一的情况下,再知道电阻就可以求电功率了。
灵活运用各种公式的变形,熟记各种公式的运用条件,才能在做题时心中有数。
二、家庭生活安全用电
引起家庭用电危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电路接入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等。针对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等问题只需更换电线,检查线路就可以了,对于电路接入用电器总电功率过大的问题,就可以利用初中物理中电功率的相关知识来解决。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功率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问题
物理并不只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一门和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科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轻松掌握,学以致用。
目前,中考物理题型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这值得我们重视:突出探究,重视能力;体现创新,迁移应用;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下面是电功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在家里我们总能发现电视、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上的铭牌标有电压值,那是额定电压值,用U表示,指该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就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用P表示。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值是一个定值,是不随用电器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与之对应的是实际电压值和实际电功率,实际电压值是指用电器在实际工作中两端的电压值,在实际电压值下工作的电功率就是实际电功率,根据实际情况下用电器两端电压的不同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实际电压,相应的也有多个实际电功率。额定电压值和额定功率只是一个参考,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下,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小,用电器就有可能运行不正常,如灯泡不能正常发光、电风扇转速变慢等,如果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上,同样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就有可能损坏用电器。通常在物理中也会出现关于这方面的题目,如题:“某同学自制了一只电烙铁,它的电阻为1100欧姆,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V ,把电烙铁分别接在110V、 220V、 230V的电路中,它的电功率各是多少?”这就说明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不同,实际电压可以有多个,实际功率也有多个,所以在学习电功率后就应该知道家里的每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是多少,不同时让多个用电器工作,以免使电路中的总电流过大而造成危险。
保险丝,它安装在开关中,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所以保险丝要选用电阻较大,熔点较低的金属,通常选铅锑合金。家庭电路中一般按照实际情况选择规格合适的保险丝,保险丝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当保险丝烧断时,如果不是短路,家庭电路中U是220V,由P=UI知, I过大,说明电路中接入的总功率过大,就需要减少家里同时工作的电器,避免引起事故。
要灵活运用公式P=UI,如果家里接入用电器过多,可以通过计算I=P/U,得出电路中的电流,如果电流超出家庭电路中电线的额定电流,就要减少接入的用电器,直到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电线和电能表额定电流为止,往往考试中也会涉及这类题目。
四、总结
考试中涉及家庭安全用电关于电功率的内容多是考查电路中能否接入新的用电器,能接入多少个用电器等,这都可以使用P=UI这个普遍使用的实验公式来解答,如果要用到其他公式,需要注意前提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易犯的错误,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如公式P=U2/R、P=I2R使用的条件,并列一个相关题目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加深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学多练来攻破这个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 顾福敢.第七讲电功电功率和家庭电路[J].初中生世界(九年级物理版),2011,(2).
[2] 陆坤.浅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学 [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1).
[3] 曾雕,刘勇.电功、电功率、家庭电路检测试题[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24).
一、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思路
探究式教学模式,讲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主要扮演辅助教学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采用各类鼓励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既对教学过程有着严格要求,又较为重视教学效果,全面满足了新课标初中物理的教学需要。结合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材,该教学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教师利用趣味性案例,并结合物理学知识将案例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然后,教师针对案例提出问题,并进行适当假设,带领学生从物理学角度进行科学合理化猜想和预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拟定物理实验方案,并帮助学生筛选最优方案与相关设备和仪器,在指导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后,让学生根据预先拟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再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并进行探究式分析,综合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物理结果,并适当引入物理学科知识对结果进行科学化解释,从而使学生灵活掌握物理知识点;最后,教师采用鼓励式方法,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及指导,并引导其共同参与物理过程的分析,之后再由学生自由交流,探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对策。通过以上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充分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具体方法,在遇到新的物理知识后,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实验并探索结果,从而更为深刻的把握学科知识,并能够灵活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升。[2]
二、新课标初中物理实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按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应当科学合理运用教学策略,从而顺利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更充分的掌握物理学科知识,具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合理营造课堂情景,刺激学生积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运用课堂情景的设置,从学生感受出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充分鼓励其学习乐趣,并乐于提出各式疑问,进行自主探究解答,在学生探索问题原理及解决方法的同时,逐渐掌握知识点。课堂情景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习惯,并尽量与现实生活相关,教师将学习资料同现实案例整合,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充满亲近感,从而使得后续学生物理知识框架的构建更为顺利。
以力学平衡一课为教学案例,教师可分别选择一名男学生与一名女学生同时站在大型有机玻璃上,使用弹簧勾住绳子两边进行拔河比赛,其他学生则负责仔细观察弹簧读数,在掌握弹簧读数技巧的同时,又能够学到力学平衡的相关知识。此外,该方法也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合理运用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开放式物理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能够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供较为实用的知识及能力。开放式教学法的主旨是学以致用,在充分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同时,加以创新,为学生挖掘思维创新的广阔空间,并为其营造探究学习的环境。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用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之后的物理学科学习当中,更为得心应手。
以光的物理学特性一课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在课件中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光波原理的实际应用,包括LED灯管、手电筒等等。在学生大致掌握光的基本特性后,在引导学生使用手电筒照射带有孔洞的纸板,并观察光斑大小。由于距离不同,光斑也会出现差异,这时教师即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探索光波的物理特性,充分讲解本课程内容。
3.合理应用对比及类比手法,促进学生深刻掌握知识点
初中物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构建起完善的物理学探究学习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教授给学生实用性的探究学习方法。而科学合理的类比法,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把握自身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将新接触到的物理学知识同以往积累的物理学知识进行类比。在类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新知识有着更为深入全面的把握,从而更为轻松顺利的进行后续物理实验探究。类比法的应用,在物理课堂实验当中应用较为普遍。[3]
以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区分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即可引导学生先分别画出两种电路的连接图,并将小灯泡、电池及导电金属线进行组合,分别组合出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下的灯泡线路,并确保各灯泡正常点亮。之后再引导学生制作对比表格,从而充分区分两种电路特性,把握好该课的核心知识。
1.合理分组加快高效课堂建立
事实上,为达成讨论教学法高效物理课堂建立,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怎样的合作方式,能使师生双方达到共赢,能使家长和教师感到共赢.在以往的讨论教学法中,我们常常将重点放在了合作上,创建各种类型的分小组讨论,最终的学习效果非常不明显,也会出现在对物理习题讨论时,学生之间会谈论课堂以外的事情,导致这种实际的课堂分享学习难以进行.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小组的分类,不仅仅将小组中的男生女生进行比例划分,在学习成绩好、学习成绩差;课堂上活跃或课堂上比较老实的学生也进行划分,将这些学生合理的安排在适当的小组,保证小组内部学生的多样性.进行课程讨论时,成绩好的学生会起到带头作用,带动小组学习,有组织的安排小组内物理习题分析,课堂上活跃的学生则会在小组中积极回答问题,带动小组气氛,起到积极调合的作用;而比较老实不愿因说话的同学,在小组谈论时也会被活跃的气氛带动,达到讨论教学目的.
2.创立物理知识比赛,达成“讨论教学法”目标
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学无止境.单纯依靠小组分类方式不能完全达到高效物理课堂讨论教学法的目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考察其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绩,而是考察其过去一段时间内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情况甚至是未来对于现在学习知识的运用情况,这才是“共赢”的终极目标.基于此点,教师可以在课程安排合理范围内,让学生整理学过的物理课堂知识、知识问答比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提升学生的物理成绩.
二、实现物理课堂的讨论教学法在对策
1.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尽管讨论教学法的高效物理学习,要求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并不代表教师在教学中完全采取“放任自学”的态度,初中物理教师要坚持学生和教师二者相互促进的原则,积极发挥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作用.着重对同学课本中难点、重点反复讲解,教育学生自己形成物理知识网络,便于今后的学习.掌握学生间讨论学习方法这一创新的教学技巧,就要初中物理教师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对所学习的事物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并且能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样再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这种方法对启发学生相应的物理知识脉络的学有裨益.
2.调动学生积极性,灵活穿插新奇事物
授课时应穿插内容,穿插内容一定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对于初中物理课堂课程安排和学生的好奇心,渗透的内容可以是历史知识或是天文知识,也可以是地理知识,亦或是现实生活内容与科普知识等等.在内容上可以扩展到全方位和多侧面,数量上也应该适当,避免喧宾夺主,质量上的要求就是要形象贴切,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其领悟相应知识内涵的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