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案例分析

一、目前存在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困难

1.提问式。传统教学中教师认为常用提问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生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可是这样的方式模式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比如:其一,对问题的把握不够到位,教师在提问方式和语言表达上把握的不足,阻碍了学生透彻掌握知识,对基础知识认识不足;其二,教师单纯的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答案,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太过注重文章的答案,而忽略了阅读的过程,对知识的吸取不够充分,也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利于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

2.对话式。经过了提问式的发展,对话的形式也是一段时期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参与度和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使师生交流增多,知识传达更加顺畅,但是这种方法没有体现出很好的效果,主要在于:第一,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设置情境教学当中,形式大于内容表达,假如出现了设置情境不合理,缺乏连贯性,容易误导学生,教学效果适得其反。第二,教学形式主要放在师生的问答上来,课堂交流也成为了简单的英语问答活动,长期进行下去,难免使得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茫然。第三,教师设置对话形式,通常根据个人的理解去设置情境,可能和学生的思维不统一,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违背了教学目的。

3.讨论式。讨论式教学模式主要由4大部分组成,第一,教师编写教案阶段;第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课堂讨论的内容形式;第三,组织学生展开相关讨论;第四,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谈论式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形式,但是需要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相当较多,在高中英语学习的巨大压力下,不能被广泛应用。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教学目标

1.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任务型教学方式被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在目前阶段主要存在于下面几个特点:第一,注重教学的意义,教学活动开展更贴近自然;第二,任务的亮点是针对某一教学任务的,这种教学任务源于现实生活,更贴近生活,调度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给学生留学深刻印象;第三,任务学习的设计要注意后期任务的完成情况,只有合理完成任务才是任务学习的主要标志。

2.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高中学习处于学习的白热化阶段,学习压力大,面临高考,学生的情绪比较高亢,在这一阶段完成英语读学习就需要教师发挥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将英语阅读的方法和任务意义明确了,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和学生的沟通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热性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融合英语知识,语法英语、词汇把握更加灵活、准确,全面提升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效果。

首先,任务型阅读教学选择的目标是从学生的生活中获取的,让他们接触更新的文献阅读,始终让学生保持语言学习的新鲜感,使高中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环境中乐意主动探索,主动结合实际,树立个人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产生良好的阅读情感,愿意并积极投入英语任务型阅读当中。

其次,教师要以促进者、答疑者和向导的角色进入到阅读教学中,控制课堂气氛,即不能死气沉沉,“各自为政”,也不能一片混乱,无组织和纪律可言,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教学任务。

再次,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开放,使学生能够灵活的接受并且满足更多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提供学生从多方面获取语言信息,并将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够应用到阅读实践中。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案例及分析

1.任务准备:结合实际让学生学习到课堂时间内应该学习的词、句、对话等知识。可分为以下几点:

a.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

b.培养学生的兴趣。

c.让学生尽快熟悉规定的话题和语境。

d.掌握关键的课堂知识并搜集用于写作的素材等。

2.任务实践:实际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也是一个融汇课堂所学知识的过程,通过朗诵,对话,讲故事,总结文章大意等方式进行,教师辅助学生在阅读总概括文章大意,建立文章阅读框架,现引导后实践,在长期的学习当中,让学生有一种主动和积极建立文章阅读框架的思维,有助于后期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大意和主旨把握的更加准确,在答题的过程中,显得比较轻松,轻松了就会使得学生更加喜欢英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四、总结

综上所述,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学习任务为主线,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也改变以往的授课模式,以辅助和调控的互动方式进行教学。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动态性和操作性等特点,教师也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形式,使整个教学模式更加灵活。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有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有助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发展。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教法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88—01



一、加强专业选修课教师创新精神培养

专业选修课有别于专业必修课,相对于必修课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它更注重于对学生兴趣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而传统的大学教学是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这种方法对于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行之有效的,而对于课时相对较少,以培养兴趣、提升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业选修课来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思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把适合学生的内容更新到自己的授课中来,如在《语文阅读教学精品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中,该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案例都出自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之手,而且每年都有更新,这样就确保了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最新的,既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发展接轨,又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业选修课教师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像力,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目前在各高校中关于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主要是对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取舍上。笔者认为,就专业选修课而言,两种方式综合运用效果更佳。

任何课堂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讲授法,尤其是专业必修课教学,为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必须采用讲授法教学。而传统的讲授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填鸭式的教学极大地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兴趣的培养,教学效果不佳。在专业选修课教学中也可采用讲授法,但应注意详讲与略讲的结合,精讲与练习的结合。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如《逻辑思维培养》等课程可采取“讲课”方式,而对于一些旨在扩大学生视野的专业选修课如《女性文学研究》《李白研究》等课程,则可以采用“讲座”方式进行,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对于一些以提高学生技能为主要目的的专业选修课,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做到精讲与练习的有效结合。如在《语文阅读教学精品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就应短而精,而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练。需要注意的是练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保证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目前在各高校中已经得到普遍使用。它的生动、可视可感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传统沉闷的课堂变得兴趣盎然。这种高效便捷的教学方式几乎被所有的专业选修课教师所采用。但是它的弊端也很快的显现出来。在许多老师的课堂上,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多媒体教学仅仅理解为幻灯片的翻页,整节课就是不断地展示幻灯片,缺乏必要的讲解与互动,而使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

要使多媒体教学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与讲授法相结合加以应用,才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语文阅读教学精品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在讲解各位名师的生平、教学风格时,配以精心制作的图片和授课视频,对于重点内容再配以传统的板书,既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三、改革考核方法,侧重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是考试,其中以闭卷考试居多。这种考核方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弊端更多。它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对于专业选修课而言,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课程内容、课程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开卷、闭卷、口试、撰写论文、撰写设计方案、答辩等形式),而不应简单的一刀切。在考试内容的确定上,既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同时更要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阅卷的过程中,不应把目光集中在对与错上,而应集中在学生解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对思路新颖、有独到见解的答案,要给予奖励分数。除此之外,教师在成绩的评定上,不应只注重试卷,还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出勤、回答问题的次数及质量、撰写论文的优劣等)。以《语文阅读教学精品案例分析》课程为例,它的考核方式就比较新颖,具体操作是:在考核时,教师随机播放一课时语文教学名师阅读教学录像视频,学生在记录听课笔记的过程中,对这节课进行书面点评。而这部分考核只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出勤占百分之十,课堂的发言占百分之四十,以此来考核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不仅缓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而且使学生更加关注平时的课堂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总之,专业选修课在整个高职高专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专业选修课教法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才能确保专业选修课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参考文献:

[1]齐梅兰.在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词语教学;屏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94-1

【前言】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彩的词语教学能让学生“明其意、见其境、感其情、悟其神”。然而,我们的课堂却少见这样的词语教学。绝大部分的词语教学停留在“明其意”的层面,使得词语教学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词语教学这一难以突破的“屏障”的呢?下面就《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的词语教学案例略谈一二。

【教学实录1】

(出示文章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生铁铁锭吗?知道它是什么颜色吗?

生:没见过,不知道什么颜色。

师:老师出示一块生铁,这个颜色就是深青灰色,同学们,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树干和树枝颜色描写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其实生铁铁锭的色泽就是一种深青灰色,作者为何不直接用“深青灰色”来写柳树树干和树枝的颜色,而要用我们都不知道的“生铁铁锭的色泽”来描写柳树呢?

生:用这个词能让我们感觉到这株柳树的树干和树枝像生铁一样坚硬。

生:因为作者用“生铁铁锭的色泽”更能体现出这株柳树的坚硬和生命力的强大。

生:这个词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生长的缓慢。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铁是炼出来的,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柳树,说明这株柳树生长很不容易,非常缓慢。

师:这种表达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一种对这株柳树的敬佩之情。

师:这个段落中,还有哪些词语,给你有这样的感受?

生:还有“苍郁、深沉、锻铸”这些词语。

师:作者是带着对这株柳树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来描写树干和树枝的颜色,对树叶的描写也是如此,一起读一读对“柳叶颜色”的描写。

……

【教学实录2】

(出示)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读一读这句话,说说“绝不宽容”一词用得好在何处?

生:(无语)

师:“宽容“一般是用来写什么的?

生:写人的。

师:这里是写什么的?

生:在文中是用来写天气(气候)的。

师:文中写什么绝不宽容什么?

生: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绿色的生命。

师:这个“词语”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把“气候”当成人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青海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

【案例分析】

一、解读教材不够细致,导致词语教学一叶障目。

要想突破词语教学的屏障,首先是要慧眼“识词”,要善于扑捉那些有教学价值的词语。如何去扑捉有教学价值的词语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要求的精神实质。带着《课标》中高年段词语教学的精神,我们再来看《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可以说,文字凝练、厚重、富有张力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柳树工笔式外形描写中“生铁铁锭的色泽、苍郁、深沉、锻铸”等词语极富感彩,也是极富教学价值的词语。案例中,教师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通过比较不仅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树枝、树干的颜色,而且感受了颜色所富有的坚硬的“质感”,领悟了这个看似普通的词语所包涵着作者的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铁铁锭的色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生长的情态。这样的词语教学,是一个由了解词意到感悟词情,再到领会表达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形”入“情”,悟“情”得“法”的过程,突显了词语的张力,增加了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以读促写 写作能力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216-02

以读促写是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写作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将语言学习和运用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理解文本后,根据文本内容和语言特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精彩片段。以读促写既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英语学习的潜力,又能帮助学生学习文本中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内化语言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该文以一节初中二年级的阅读教学简录为例,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开展以读促写活动,并引发了笔者的一些相关思考,也希望能给广大英语教师一些启示。

1 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通常安排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整体阅读,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技巧获取信息,理解文本,初步了解一些词汇和句型等;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学会使用重点词汇和句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4 Reading“Gulliver in Liliput(格列佛到小人国)”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童话故事《格列佛游记》中“到小人国”片段,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Guliver)乘坐的船触礁后,来到小人国的一段奇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剖析并对故事进行续写。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简录。

第一步:观看视频,导入话题。

首先,笔者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版动画《格列弗游记》“到小人国”片段,回顾所学文本内容。

第二步:回顾文本,口头复述。

(1)回答问题。

根据图片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回答“What did Guliver do?”和“What did the tiny man(men1)do?”这两个问题。学生回答时,投影呈现相关动词短语。

(2)复述故事。

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投影中所呈现的图片和动词短语,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简要地复述故事。

第三步:学习语言,深入阅读。

(1)利用图片呈现语言点。

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利用图片情景呈现动词的用法 “tie,continue,manage”。

(2)通过情景操练语言点。

教师借助图片,及时对学生进行故事情节追问,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句子:

The tiny men tied Guliver to the ground.

Isaw the tiny men tying Guliver to the ground.

The tiny men continued shouting loudly at Guliver.

The tiny men managed to tie Guliver to the ground.

接着请一位学生与教师配合,表演并使用这三个动词,在模拟情景中及时巩固语言知识。

(3)发挥想象深入阅读。

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点的同时,教师根据情景又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追问:①格列佛被绑在地面上清醒以后,向学生提出问题:How did Gulliver feel?

②小人们从格列佛身上摔下来,又继续往他身上爬时,笔者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iny men?

③一个小人靠近格列佛脸部时,提出问题:What did the tiny man say to Gulliver?

④格列佛成功地挣脱了绳索之后,提出问题:What other things did Gulliver manage to do later?What did the tiny men shout?

第四步:依托文本,激活思维。

教师根据故事情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After Gulliver broke al the ropes.what would happen?Would he run away?

(2)If he didn’trun away.how would he get along with the tiny men?

(3)How would he solve some daily problems?

第五步:重塑文本,有效续写。

(1)口头作文。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结果,成员之间互相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口头汇报,形成口头作文。

(2)独立写作。

组织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独立续写故事结尾。

(3)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分为三步:一是师生共评,教师投影两位同学的作品,并示范如何点评;二是生生互评,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点评,小组互相评价;三是佳作赏析,根据学生互评的结果,推荐优秀作品投影展示。

2 对以读促写活动的教学思考

阅读教学中,采用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但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时,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看,直接传授的知识学生很难真正领会,而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或教训则令他们印象深刻,但是训练必须生动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积极表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找到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交叉点,充分挖掘故事内容,激活学生思维。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才会丰富、生动,才会有愉悦的学习体验。

2.2 提出巧妙的阅读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课本的首要功能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 而是首先是用来阅读的,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其次是提供语言输入与文化输入。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情节很吸引人,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教师巧妙地提出能诱发学生想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容,并尝试体验文本节。在这一系列的提问中,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设计,更需要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这样的阅读教学才会更有效。

2.3 搭建有效的语言支架

在以读促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培养阅读能力,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获取语言信息;通过“写”实现由输入到输出的转换,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读写两项任务在一节课内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因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框架结构,又要学习文章中出现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应根据写作任务的目的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处理文本中的语言点,从而达到有效引导学生、搭建语言支架的目的。

之,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积极尝试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阅读课上勤于思考,乐于表达,从而为写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建华.阅读教学中开展读后续写活动的策略与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10):29-33.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阅读教学;程序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25-0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科学成了21世纪科学技术诸多领域中最活跃、最迅速的发展领域之一,以网络技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手段。教育部表示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顺势而为,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阅读教学侧重研究网络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用类似“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网络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后的课堂形态呈现出三大特色。

1.学习目标以问题形式序列化呈现。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学习问题,使得学习目标问题化出现,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课内外的探究性阅读设置逻辑起点。

2.学习过程以研讨方式动态化实施。学习过程探究式是指要引领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得基础信息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

3.学习活动以网络技术即时性共享。学习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一般的教学程序是目标问题导入―进入学习情境―自我阅读探求―网络平台共享―学习效果评价。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阅读学习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

1.经典单篇课文的深度精读。经典单篇课文的深度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这种阅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有思维韧度的问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网络技术做出即时评价。

2.多篇同类课文的专题延读,专题延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阅读主题,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让学生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并在论坛上交流心得。

综合上述两种表现形态,本文重点介绍一个教学案例。本案例的目标定位为:从课文出发,以课文阅读为主,采用问题研讨、互动质疑的方式,走进文本;提示延展阅读范围,以研学策略指导完成小专题研究。

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准备:用WEBQUEST的模版制作网页,BBS论坛用的是惟存教育http:.cn新知社区,斑竹ANOTHER为此特别开辟了一个鲁迅小说研究的论坛。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上,要注意问题的综合化,因此主要设置下列三个任务:第一,知人论世,激趣导入。文学经典不只是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其魅力在于穿越时空,文学经典《祝福》的魅力在何处?是1924年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这些历史事件对文坛、对鲁迅可能产生的影响,抑或是小说《祝福》中呈现出的环境与1924年中国社会有相似点,还是说鲁镇与鲁迅的生活环境有相似点?第二,涵泳联想,智慧思考。可通过作者态度揣摩:作家自身的观念与价值判断,往往会渗透性地反映在作品中,即便是现实主义作品。当鲁迅在创作鲁镇的群体形象时,对于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及鲁镇的其他人,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呢?也可通过相似作品联想:如我们读过的作品中,有没有和《祝福》相似的场景、人物和情节?可以尝试比较这些作品不同的文学表现张力。还可以借助现实未来意义来阐述:我们现在读《祝福》,将来读《祝福》,会有怎样不同的警示意义?未来的孩子还会喜欢读《祝福》吗?为什么?第三,课文延展,立体呈现。可借助拟题练习:假如我们是话剧导演,自由挑选一段场景来排练,会挑选哪一个情节?会给这幕戏拟一个什么题目?通过角色定位的方式: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对谁的印象更深刻?假如由我们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会希望演谁?对服装、道具、舞台效果等有什么要求?会为自己设计怎样的台词?

其次,按照四个模块设计此次网络学习。

第一模块:网页制作,问题质疑。重点问题要图文并茂借助网页形式来展现,背景资料、作者传记、小说人物鉴赏等重点问题应以专栏形式提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结论,可在论坛上展示。如:(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在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吗,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有什么作用?(2)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4)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5)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6)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7)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8)祥林嫂对魂灵有无的疑惑说明了什么?她觉醒了吗?又如何看其出格的反抗?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师可以预设一部分,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对学生衍生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随时补充进网页,尤其是类似第8题的,如果由学生提出,则相当有挑战和价值,一定要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做出深度思考,进行初步归纳。

第二模块:课文研讨,深化理解。激发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给予甄别与筛选,讨论,引导问题的深度研究,仿照课题研究的方式。本案例可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开展研讨:(1)鲁迅为什么能创作《祝福》这样的作品?拓展阅读《灯下漫笔》,以更深度地理解作品的主题。(2)《祝福》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能读出怎样的时代特征?(3)祥林嫂到底被谁杀害的?鲁镇人的态度让我们想到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题,每个小组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并在BBS上做好讨论记录。

第三模块:自由结组,课题研究。以学生阅读为基础和起点,自行结组,合作研究,通过网络资源搜索,进行文献阅读,开展课题研究。教师提供部分文本资源,指导学生查询知网等学术网络资源,每个小组就研究内容做好记录。如:哪些意见,学生之间是一致的?其他同学的哪些意见对自身有所启示?哪些意见会引起争议?我们可以共同合作完成论文(或剧本)吗?有没有将查得的资料来源告诉同学?同学有没有将资料告诉其他人呢?

第四模块:共享成果,多维展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结果的共享,进行个性化的呈现,可以介绍自己的论文,也可以进行课本剧的表演等。

四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体现出虚实的结合。从阅读与发表意见的媒介来说,有纸制文本,但以电子文本为主。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与课文充分对话,挑选自认为精彩的发言贴在论坛里。然后,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多篇阅读,或者从中检索资料解决困惑,或者比较阅读,体会异同。最后,采用综合显现的方式,可书、可画、可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展示对问题的理解。从讨论的方式来说,兼顾面对面的亲切交流与论坛可异地异时的交流方式,既需要自主理解又需要合作交流,学会共享资源与智慧。事实上,此种虚实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以课文为出发点的虚实结合的语文课堂学习,既能够完成教材学习的任务,同时又可以拓展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范围,让课外的语文学习有了深度与广度,并且有专题性阅读与研究的意味。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了其智慧与资源的共享性,实验也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技术与语文阅读课程整合的课程形态是动态的,可视具体内容灵活变动,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需要具备所有环节。

语文阅读学习使师生走进网络,同时也应当使人能走出网络。今天,在网络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质的飞跃的惊喜之余,许多学者都对网络进行了冷静的理性思考。德洛克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该帮助人们与传媒和信息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更有学者认为:人们更应该使教育回归生活,重视现实生活教育,面对面的教育是永远不可消灭的。因此,我们必须摆正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网络之间的位置,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和活力的事业。那么,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适当借助网络,拓展阅读与写作的空间,丰富知识面,进有而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网络时代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语文教学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成栋.现代教育技术全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R].

[3]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EB/OL].http://.cn.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语文“四结合”项目第五届年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