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思政课 高职生 案例教学法 有效性
课 题:本文为湖北省职教中心研究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编号:G2012C062。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功能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曾被哈佛工商学院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目前学者们解释为: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法而言,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有益于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有利于师生充分互动,有利于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巴赫曾对案例教学的行为目标进行过研究,并形成了基本框架。包括:对情景形成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对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能识别并确定与案例紧密相关的要素和问题;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超越具体情景、具有更广阔视野和多种多样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思维与表达、交往与合作、决策与创新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开发。案例教学还是模拟的“社会实践”,曾亲历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一位学生将哈佛教育的价值总结为:把通常需要多年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两年的课程里,将涉世不深的学生“催熟”。这给学生进入社会职场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课堂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开放式的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充分交流展示自我,使课堂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得到消解。学生通过案例体验国情民生,增强感性,避免了学习抽象理论之“苦”,同时实现了师生双方有效沟通。学生充满兴趣而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促进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3)案例教学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专业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教师的重点不只在传授知识,而是要成为案例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成为导演或艺术家,这对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是一个多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对现实社会发生的焦点热点事件,学生迫切希望教师给予解读,教师同学生一道直面问题并探寻思路,既增添了课堂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渴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也使教师自身能力获得成长。
二、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不到位
课后随机调查调查显示: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案例的价值,习惯于听故事、看情节是否吸引人;参与讨论的内在动力欠缺,没有很好地享受案例分析过程,不懂得如何抓住在解决案例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从教学效果看,可能学生记得的仅是几个故事而已。
2.案例针对性不强
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缺少课前准备,随便拿个事件做案例,结果分析不到位。因此在选取或设计教学上一定要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并且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3.时效性差
主要指资料、数据的过时。思政课的特点是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须时时更新。如党的会议精神、新出台的政策、正在发生的重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有些教师图简便在教学中使用过时案例,甚至数据、事件本身发生了根本变化,还以过时的为依据,这自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技巧欠缺
教师对教学案例操作不当,引导不够。比如简单、直接、突兀地提问,或抓不住时机层层引入,或不能设计出最恰当的方式表现案例的情景。
5.对案例教学过程的点评不合理
其症状为:易简单化,即专注答案正确的或优秀的学生,对错误的或混乱的想法和观点,刁钻怪异的言论不予理睬:易否定化,即无意识地使用教师权威,粗暴打压,强行要学生接受主体观点或自身看法,忽视学生的思想和人格。
三、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组织与实施
1.如何选取思政教学案例
美国教育家威廉・贝内特曾在哈佛大学实施调查,得出结论,一个成功的案例要具备下列性质:应讲述一个故事(必须有趣);可以使学生对案例中人物产生移情(产生共鸣);含有从案例那里可引述的材料(体现真实);对已经做出的决策的评价(为新决策提供参照点)。我国学者郑金洲则认为好案例的标准包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要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具体生动的描述事件产生发展过程;能反映师生的心理变化;最近三年以内发生的事件;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遵循这些经验和方向,我们认为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突出如下几点。
(1)尽量使用经典案例。经典案例一定是真实的,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典还意味着权威,越权威越有说服力,能加深理论观念的建立。经典案例也一定是趣味的, 它的趣味吸引学生认真倾听、思考和评论。
(2)体现时代性。思政教师要随变化着的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课程内涵。在案例设计上,要重点关注社会上的焦点与热点,将具有时代特征和气息的内容吸纳到课堂以创造思政课的生命力。
(3)具有开放性。郑金洲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案例应有开放性特征,包括信息的多元和答案的多项。
(4)凸显职业性。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优先考虑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案例,最好能源于行业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和最实用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和方法。
2.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情感和态度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问题,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善于激励以培育学生的探究心。大学思政课堂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教师要做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的信心,以赞赏、表扬和鼓励去帮助学生释放求知欲和思辨力,侧重过程。
(3)做好诱导,让学生愉快地分享过程。教师在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后不能急于给答案,一定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在发现学生有困难时可以提供简单的分析路径。比如所需要的理论支撑、如何找切入点,关键信息提示等。最后教师要做整体的分析,将思路与方法一同交给学生并告诉学生案例分析的目的不是寻找结果,而是学会掌握正确的方法。
(4)做好评价。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带给学生成功感,激励学生继续向上。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及时”指要做到重视每个观点并给予说法,体现尊重。“准确”是要客观公正,体现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全面”指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自评、他人评和小组评、等级评和评语评相结合,体现合理性。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当前,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但前期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面对全体高校学生的共性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主要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专门化的问题,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探讨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匹配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结果[3]。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既有其优势、长处,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有其劣势、不足,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当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时候,便能够做出主动的努力。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论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识到,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尤其重要,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认知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三、音乐院校学生特点与需求研究
目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进行的研究尚未深入和系统,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相关文章也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章几乎都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只有一两篇是针对高职院校,针对音乐院校学生案例教学手段的文章尚为空白。而事实上,音乐院校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都比较独立,因此,面向音乐院校学生的案例教学必定不同于其他高校,需要做专门化的研究。
作为音乐院校的学生,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往往低于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太过于艰深的概念原理往往让他们抓不住要点也毫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艺术表演的训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敢于表现自己,这对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案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音乐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恰当地把握学生群体的优势和劣势,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特长,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找到适合艺术学生的案例教学方法。
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功能不但在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在于通过各种真实案例的接触,能够明白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而作为学生本身,由于大多数时间都用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社会生活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和脱节,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丰富内容有着内在的需求。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播者,他们必须真正的了解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明白这个社会的真实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优秀作品。音乐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文艺工作,他们的思想相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往往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利用思政课帮助他们塑造崇高的艺术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是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四、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研究
第一,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证实了音乐院校的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增强政治理论在学生心目中的理解和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效率,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大范围的运用和推广,使其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贴近音乐院校的实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贴近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音乐院校学生主要关心的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方面,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或者说未来环境;二是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和经历方面,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状况,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小环境或者说现实环境。这两个环境与音乐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故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三,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侧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是间接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学校生活的实际决定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正确的理解这个社会,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手段。案例教学的取材可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在贴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观念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思政课堂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思政课案例教学应注重音乐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是主要的内容,演艺圈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道德示范作用不可小觑。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演艺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对今后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间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五,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灵活多样。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师举出实例让学生思考分析,也可以是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是抛出一个辩题让学生相互争论。老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多变,但要注重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统一,尽量做到案例的展现生动直观,问题的提出引人思考,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既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收益。
目前,各高校均在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共性方面已取得重要的成果。本文从音乐院校的个性入手,探寻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个性特征及方式方法,能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找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斌.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8,(6).
论文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帖近学生”,教学效果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趣味性不强,缺少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被学生认为是既枯燥难懂,又复杂难考的一门学科。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空道理,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好听又好懂,既好学又好用,是值得每一个思想政治课老师探索的问题。我看,重要的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因此,趣味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原因分析:
(1)理论色彩过浓。
我们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在说理论,有时候为了理论的“系统性”,甚至加了诸多不必要的内容。因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是高校的课堂,老师们就想当然地认为要加强理论方面的教育。大学老师一般都是重点高校毕业,他们的学习经历主要是从理论到理论,这样的经历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可以看出,多方面的因素引起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2)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过于空洞。
从理论到理念教学方式的必然结果就是,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过于空洞。我们总想着要从“大处着眼”,结果往往忘记了“小处着手”。于是,很多人对思政课的看法是假话、空话、套话一大堆。说要有理想就过于高尚,说要道德就偏向完美主义。和现实生活学生所看到的差距很大,和学生所真正能做到的差距就更大了。
另外,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阐释。没有处理好向好的方面引导和正确看待现实问题的关系。不能做到“成绩讲够,问题讲透”。
(3)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高职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较一般本科生要差,他们的一个特点是对感性的东西比较有兴趣,而对抽象的思维兴趣不大。然而现实的矛盾是,一般来说,思政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个矛盾是天然地存在着。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是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地适应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教学。
二、如何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1、深刻领会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和作用机理。
思政课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学生以后要能正确地认识社会,面对社会,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合格的建设者。
学生在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仅是其所受教育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会受到更多的教育,尽管有时候,这种社会的教育是起负面效果的。学生在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后,会有自己的一个解释,或者他们感到难以解释,需要老师给予帮助。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形成一种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也就是说,学生思想的形成,是和社会现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光盯着谈大理论,离开社会实际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2、力争“贴近学生”。
当代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朝气蓬勃,他们处在传统与现代相遇、新生与陈旧交锋、先进与落后对垒、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变革时代,他们的心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急剧变化,使他们的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充满矛盾的多元取向。很显然,面对这样丰富多彩、易变的教育客体,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如果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台上台下无形中就会形成“代沟”,其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方法就是了解学生最关注的“热点”是什么,症结在哪里?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实事求是地剖析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难困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实际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而不能上课出现在讲台上,课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要保持与学生交流信息渠道的畅通,要主动将有关联系方式告知学生,开展网上留言,课间交流,作业交流等,进而了解学生的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3、积累、搜集、整理丰富多彩的素材。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吃透教材,理顺教学的整体思路,引入生动的教学案例,变“阐述”为“阐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制作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课件,丰富讲课内容,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将优秀影视作品引入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避免以往教学方式单一的缺陷,而且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以其能突破时空限制并提供丰富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抽象材料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
4、掌握良好的教学技巧。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双向互动,展开平等的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收获与提高,共同研究探讨存在困惑的问题,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在双向互动的讨论交流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至关重要。教师要认真思考,深入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正确引导,清楚明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真实诚恳地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有理有据地解开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让学生感到教师值得信赖。只有通过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才能得到真实的反馈,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从而能够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深化教学内容,更加贴切地联系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
三、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庸俗化。
要求思政课教学帖近学生并非要将思政理论课变为单靠取悦学生、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的庸俗课。在实践当中,这是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如果这样话,那就矫枉过正了。
2、不可抛弃理论教学。
思政课毕竟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想办法让课堂生动,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应着重注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在平凡的事例中引出深刻的道理来,因为课堂的生动是为着一个目标的,那就是将学生引向理论思考。
3、密切关注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英专生;培养策略研究
英语专业师范生基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师范类专业实行三级监测认证的背景下面临的挑战比其他专业的更为严峻,外语类教育教学水平更是差距巨大。英语专业是文学学科门类中外国语言文学类的本科专业,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中小学师资力量。地方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关系着地方高师院校后续发展的命脉和地方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力量的建设。为促进人才培养与国家政策相契合,基于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对于地方高师院校英专生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也成为了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英语专业教育教学人才的必由之路。唯有审视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挖原因,加大整改力度,提高教学质量,方可切实培养英专生的教育专业能力为教育系统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一、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偏颇
地方性高师院校是培养地方教育师资力量的主要阵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打造专业化教学优秀人才,从而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但就目前调查问卷及访谈的结果来看,学校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对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度较低,过度重视学术性研究而忽视了英语专业师范生在教育专业能力的训练[1]。这些失衡现象使得学生在走向真实中小学课堂时感到力不从心。而课堂教学目标重心偏离无疑会导致培养的教学人才质量下滑,难以与地方发展趋势相契合,这恰恰也是当前用人单位对新进师范生能力产生怀疑的最根本原因。通过访谈我们从学生口中得知部分老师在上课时语言过于单调,讲授方式一成不变,无法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而英语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课堂中接收到的任课老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以后师范生的从教事业,授课教师们若无法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给学生们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又怎么指导未来的基础教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呢。
(二)课堂教学过程单调
地方高师院校是培养地方基础教育教师的基地,因此课程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达到中小学学生未来工作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从课程机构上来看,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应低于总学分的10%,英语专业学科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比重要合理且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英专师范生专业培养计划(2018)为例分析,从该专业培养计划中我们不难看出针对英语专业师范生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而设置的课程丰富多元,但在实际施行中仍然存在教育实习课时不足,通识课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学分偏低,教师教育类课程课时数量少,课程结构不合理且多数以公共课讲授形式呈现,学生从而不自觉轻视教师教育类课程。总而言之,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在课程设置方面未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不合理,重专业知识,轻师范专业教学教育知识和师范技能的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哲学类课程的比重应当适度加大。在授课方面,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规定要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前沿学科知识,引入最近教研成果和优秀教学案例。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还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照本宣科,很少将书本与上述规定中提到的相结合,个别教师甚至年年使用同一课件授课,教授的知识因此显得陈旧乏味,学生自然也就觉得教师教育类课程无聊进而轻视[2]。
(三)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效果是教师后续工作提升和改进的指向标,课堂教学的地位不言而喻,英专师范生绝大多数专业理论知识都来源于课堂,教师也能够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挖掘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提升自我,师生相互促进携手前行。但目前教师们多将重心置于学术研究等工作,对本职任务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忽视,付出的精力较少。而师范生们虽然明白教育专业能力十分重要,但是却不主动练习以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在平日的学习中也缺乏对教师教育知识的理解和反思。
(四)“校园合作”职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
职前教育对于帮助师范类毕业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办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其在离开高校进入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工作节奏,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切实提高专业素养。“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源自“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指的是师范类高校与学生未来工作院校形成密切合作的关系,在毕业前夕将学生派往未来单位中进行实习,开展职前教育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入职后以最快速度适应工作[3]。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1.校园合作管理体系不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保障,能够为其提供有力的指导与依据,但如今,不少师范类高校在校园合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合作管理模式与规定并不完善,甚至漏洞百出,尤其是在对毕业生的教导与管理方面,师范类高校与学生未来工作院校双方不能开展亲密合作,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无法于在校期间的职前教育培养中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很难在毕业后直接投入到岗位工作中,因此,校园合作模式的“将职前教育培养提前”优势完全得不到发挥。2.职前教育培养负责教师业务能力差,学生不配合工作部分师范类高校,尤其是高职专科院校中,师资队伍素质普遍较差生源质量低,开展“校园合作”职前教育培养工作时受到诸多阻力。此外,高校扩招背景下,部分综合素质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师范类高校,对其开展职前教育培训工作的难度远远高于普通学生,最终导致师范类毕业生整体水平下滑,部分具有合作意向的工作院校流失。个别师范类高校中,由于教师水平较低、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实践能力较弱,在采用诸如顶岗实习等方法时,学生在实习中不仅无法为实习院校带来收益,甚至可能造成一定损失,也使得校园合作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二、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路径建议
(一)端正课堂教学目标
如果教学目标有失偏颇,那么培养人才的道路就会偏离,培养出的人才自然也会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在发展进程中一定要端正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培养的人才类型。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合理,同时符合我党主流思想与办学方针,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为地方的发展持续输送技能型教育人才。而英语专业师范生们也在毕业之际应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教师教育专业素养能力及体系。
(二)完善课堂教学制度
英语专业师范生要向全面发展,并在毕业时被培养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应用人才,就必须在课堂教学这一步做出变革。首先就要从课程设置上入手,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标准来制定新的课程体系,在满足教育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提高教育类课程比重,并尽量以小课堂的模式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呈现;要增加教学实践这一部分的比重,从而使得英专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增加社科类课程学分比重,提高英专师范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性,让师范生能够全面发展,从而使得地方高师院校所培养的教学人才满足基础教育从教需求[4]。教师还需注重课堂趣味性,使知识传输过程妙趣横生,而不单是书本知识的物理转移。在教师的以身作则中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在“教书”的同时也在“育己”。
(三)增加课堂教学投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层面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教师应作为引导者服务者而非课堂主体,应当严谨对待自己所上的每一节课,将自己的课程与最新教研成果和优秀教学案例相结合,增加准备工作时长,避免常年使用同一套课件等现象的出现,做到能有源头活水来。
(四)加强师资建设
地方高师院校应重视对在职教师的管理与培训,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引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育;招聘教师时,高校也应当适当提高标准,秉持宁缺毋滥的观念,招收学历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英专生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经验综合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对于在职教师还需加强监管,保障教学质量。
(五)丰富教学方法
目前针对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方法较为单一且自由度相当低,在校园内,学生只能在教师要求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在实习过程中,也只能作为助手、观摩者,缺少实践机会,因此通常会缺乏兴趣进而影响效率。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广大师范高校应在现有基础上引入更为科学和丰富的教学方法,使英专生深刻认识到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培训对自己的重要性与在未来工作中能够起到的帮助,积极地接受教育。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并将实际问题进行变式融入情境中,使学生能够将自己代入到英语教师的角色中思考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还可利用头脑风暴教学法,抛出某个开放性问题后请学生进行完全自由无拘无束的讨论,使学生都能充分发表意见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共同进步[5]。另外,也应当注意实践锻炼,鼓励即将毕业的英专生在资深教师指导和带领下前往实习单位尝试带班教学,甚至是独立教学,处理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不断提升教育能力。
(六)提高职前培训质量
1.引入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模式是其他专业目前最常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而师范类专业的校园合作模式也可借鉴。接收院校与师范高校达成一致后,可按照计划与规定,组织已完成专业课学习、具备较高理论水平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准英专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等进行顶岗实习,观摩并学习资深教师的工作方式、同学生交流时的英语语言比例等,接收学校则根据准毕业生表现逐渐将其安排在特定岗位,参与教学过程,积累工作经验,并选取其中优秀者留下任职;若是学生在某岗位表现不佳,还可实行轮换制,帮助学生多做尝试寻找最佳答案。2.采用订单培养订单培养模式指的是接收院校根据英语教师人才需求与本校的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制定较为全面和完善的英语教职工人才引进计划,并根据各个工作岗位缺乏的人才数量来与师范院校开展合作,拟定有效的英专生职前培养模式并签订合同订单,双方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前教育职能。准英专毕业生可根据自身特长与意愿选择培养方向,签下订单后接受二者提供的特定教育培养,母校与接收院校分别负责理论传输与技能培养,毕业后,学生可直接进入岗位。该模式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可完全满足接收院校对人才的需求,避免英专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的现象,并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满足岗位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前教育培养的效果。另外,接收院校也可深入参与未来教职工的培养工作,谋求更好发展。
(七)采用科学的沟通手段
师范高校在开展英专生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工作时,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和管理,首先需要能够深入了解其能力水平特长和劣势,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才干个性,将在不同方面能够互补的学生安排到一起,使之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进行良好的合作,适应未来的工作模式。作为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语言环境中与相同专业的伙伴多交流沟通才能切实提高英语专业水准,仅凭个人能力和素养是完全无法做好教育工作的,只有将学识、水平、性格各异的教师们团结在一起,充分发挥其能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才可达到最佳效果。
三、结语
在当今以知识竞争的世界局势下,教育乃民生之本,是强国的重要途径,唯有加大力度推进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素质,提高综合国力。广大教师是开展教育的中坚力量,若想深化教改,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构建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必要条件与前提。然而就目前而言,无论年级学段,英语教师队伍中都存在诸多教育能力不足者,究其根因,乃是英专师范生培养工作尚且存在许多漏洞与弊端,例如课堂教学目标偏颇、教学过程单调、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职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等。本文从实际情况切入,深入剖析了地方高师院校英专生教育专业能力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种有效策略,如端正课堂教学目标、完善课堂教学制度、增加课堂教学收入、提高职前培训质量、加强师资建设、丰富教学方法等。针对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应当结合当前大背景,对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优化,提升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育专业能力,从而推动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良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国民.探索面向未来的师范专业改革路径[N].中国教育报,2020-05-19(3).
[2]梁惠梅.“课程思政”在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梧州学院学报,2020(1):82-86.
[3]郑奕.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1):59-61.
[4]严婷.大学英语课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J].黑河学刊,2019(5):105-108.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 卞克文,广西工商职业学院公共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5-0103-0003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不但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向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为了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就必须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探索,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有助于提高这门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说服力。下面,结合笔者的具体做法,试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往往是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态度认真,备课充分,在课堂上费尽口舌,并使出“十八般武艺”,但教学效果却普遍不理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学生把听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例行公事,总是被动、消极地听课,混到学期期末再应付考试。
可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吸引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同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的文化思潮、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以各种方式渗透进入我国。再加上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这样,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与激荡,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些变化自然会影响到接受观念较快的大学生,于是,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多元嬗变,这就必然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方面,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愈加开放,更加崇尚自由,并且善于独立思考,也更喜欢张扬个性。大学生普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纯粹书斋式的教学方法表示没有兴趣,甚至极为反感,对纯粹的思想灌输感到无法忍受。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多的缺陷。沿用传统的讲授法的教师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僵化、教条化,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如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的教学,教师往往侧重于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讲授方面,较少关注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大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教学针对性、时效性不强,不会得到学生的欢迎。
另外,教师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时,通常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够,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即使是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加强所谓的“互动”,也是较为机械,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所以,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大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相反地,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从任课教师的角度看,教学中,学生的消极应对,容易使教师产生一种挫败感,必然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不用说教学相长了。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是有益的尝试
案例教学法最早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后来在医学和工商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领域得到推广。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教师归纳提练,学生最后演练等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选取实际案例,在实践中用案例研究代替理论讲解。这些案例都来自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联系的事例,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情境的描述,教师将案例移植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应用思想政治理论对这些案例提供的情境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从而通过运用理论分析案例这种模式,达到掌握理论的目的。案例教学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且,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引导、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虽然它不是新的教学方法 ,却可以在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定优势。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般教学方法所不可替代的,现已经被视为一种相对成熟和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