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路分析与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上答疑系统;B/S结构;电路图绘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网络通信建设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网络的应用已是相当普遍。在各大高校中,校园宽带网的日益完善也使大部分学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但是在高校教学这个领域,我们依然过分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网络的开发和应用程度远远不够。即使是网络教学系统,也是大多为静态、无反馈的系统,很少提供交互式学习的功能。在教学改革工作的探讨中,互动式教学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为此,我们在多年电路分析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基于B/S结构的网上教学与答疑系统,当作“电路分析”教学的补充环节,并可延伸至其它课程及其它专业的教学。教师使用该系统可以通过在线绘制电路图、语音文字交流等功能进行网上教学、在线辅导答疑、与学生互动交流。希望通过此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系统架构设计
2.1系统模块设计
在多年教学经验及师生反馈的基础上,对此系统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模块,见图1。
(1) 实时教学模块
此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为了充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也为了加强师生网络教学的互动性,该模块需设立如下两种功能:
第一:师生双方快速绘制电路图并实时更新。第二:实时通过语音或者文字形式进行交流。确保双方表述问题直观准确。
(2) 教学资源及留言模块
为了便于同学课余自学及课后复习,教师可以将部分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中优秀的课程资料也可以上传。在留言模块中学生可以将疑难问题提出并等待老师回复。
(3) 系统管理及维护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规范化起到保障作用,并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工作。
2.2系统实现模式
根据本系统所设定的模块的功能,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健壮性、易操作性和易于管理等因素,决定采取基于B/S结构的三层模式进行开发,这样系统将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稍做修改就可以应对环境和应用条件的变动。同时B/S结构的“瘦客户端”,使系统具备很高的稳定性、延展性和执行效率。三层模式将服务统一于客户端,也使系统具备了良好的容错能力和负载平衡能力。
鉴于与Windows系统良好的兼容性,整个三层系统采用ASP动态网页服务器脚本技术编写。ASP是目前十分流行的动态网页开发工具,使用它可以创建和运行动态、交互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动态数据对象ADO可以与ASP结合以建立提供数据信息的网页内容,通过ODBC驱动程序连接数据库。ADO具有容易使用、开发执行快速、消耗系统资源较少和占用磁盘空间小等优点[3]。当使用者利用浏览器作为输入界面,提出问题或输入查询请求时,浏览器会将这些数据返回给服务器,服务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如通过ADO创建数据对象,根据用户的请求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操作(或是将数据存入数据库,或是对数据进行查询等),最后服务器将执行的结果再通过ASP程序返回给浏览器,通过WEB页面显示出来。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还需要结合COM组件技术将语音传输与电路图绘制功能制作成ActiveX控件。而对于由于实时语音、图画传输所造成的系统频繁刷新导致用户舒适度下降的问题,则使用最新的AJAX技术解决,提高界面友好性。图2为整个系统实现模式的结构图。
3COM组件完成语音、绘图功能
COM是微软公司为了计算机工业的软件生产更加符合人类的行为方式开发的一种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在COM构架下,人们可以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功能专一的组件,然后将它们按照需要组合起来,构成复杂的应用系统。COM技术可以使多个应用系统重复利用同一个组件;可以方便地将应用系统扩展到网络环境下;而且COM与语言、所在平台无关。
本系统基于COM组件技术的ActiveX控件采用C++语言开发,分为语音传输与实时绘制电路图两部分。
3.1语音组件
语音传输功能的实现需要深入掌握socket套接字原理和网络传输协议,合理使用socket技术,掌握常用的语音处理算法、播放处理技巧和数据封装格式。图3为语音处理控件原理图。
其具体实现的方法是针对一个点实现话音的实时采集、处理、播放,同时能进行可靠的传送和接收,然后将每个点与服务器相连接。对于前者,采用Windows MDK的低层音频服务比较合适,因为底层音频服务中的回调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声音的采集和播放建立在Windows底层波形音频数据块结构WAVEHDR的基础上。当应用程序不断向设备驱动程序提供音频数据时,设备驱动程序控制音频设备在后成录音和放音的具体操作,通过回调机制可以检测到何时用完一个数据块,并及时传送下一个数据块,保证了声音的连续性。有了这种单机上的实时采集、回放功能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网络上传送话音数据。在B/S结构的网络传输方面,选择基于RTP协议进行开发,RTP是点对点通信(unicast)和多点广播(multicast,多播)网络上的实时传输协议,面向应用层,用来给实时数据的封装提供一个固定框架格式。RTP本身不具有独立传输数据的能力,它必须和底层的网络协议(TCP、UDP等)结合起来完成数据传输服务。图4为语音传输控件界面图。
3.2绘图组件
为了提高用户手绘电路图的效率,决定采用面向对象、基于图元的Windows GDI绘制技术来完成绘图组件功能。
GDI是Graphics Device Interface的缩写,含义是图形设备接口,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系统与绘图程序之间的信息交换,处理所有Windows程序的图形输出。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GDI处理来自Windows应用程序的图形函数调用,然后把这些调用传递给合适的设备驱动程序,由设备驱动程序来执行与硬件相关的函数并产生最后的输出结果。GDI的绘制工作需要通过一个设备上下文进行,设备上下文是一种Windows数据结构,它包括了与一个设备的绘制属性相关的信息,每次绘制操作所对应的设备上下文对象中封装了实现绘制线条、形状和文本的Windows API函数。
图5为绘图控件界面图,对于其绘制过程中所用到的图元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按照对功能的抽象,进行类基础上的合理层次划分。
考虑到图元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图元绘制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图元应包括电路分析教学中常见的元素,并能让用户随意改变图元的大小、位置等属性。
(2) 图元对象的多重复用,根据图元的属性方法和操作特性,进一步设计图元对象的成组和拆组功能。
整个绘图控件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将绘图过程进行细化和优化处理,图6是绘图控件的时序图。
4AJAX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
AJAX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传统的Web应用允许用户填写表单(form),当提交表单时就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服务器接收并处理传来的表单,然后返回一个新的网页。这个做法浪费了许多带宽,因为在前后两个页面中的大部分HTML代码往往是相同的。由于每次应用的交互都需要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应用的响应时间就依赖于服务器的响应时间。这导致了用户界面的响应比本地应用慢得多。
与此不同的是,AJAX应用可以仅向服务器发送并取回必需的数据,它使用SOAP或其它一些基于XML的web service接口,并在客户端采用JavaScript处理来自服务器的响应。因为在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交换的数据大量减少,结果就是响应更快的应用。同时很多的处理工作可以在发出请求的客户端机器上完成,所以Web服务器的处理时间也减少了。
根据AJAX的特点,在系统中将AJAX运用于用户登录模块与语音、绘图传输模块。在用户登录模式中,用户可以用游客身份登录系统,在观看其他人讨论后,可以直接登录参加讨论,而不用像传统的web系统要先退回到登录模块再重新进入讨论区。在语音、绘图实时传输模块,由于频繁的系统刷新,影响了用户的舒适度,AJAX可以不打断用户之间的交流,将传输、刷新工作转入后台运行,提高了系统的友好性。
5结束语
通过网络组织答疑活动,提高了学生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与同学之间、教师与同学之间的讨论活跃了思维,弥补了传统教学师生互动的不足。作为一种新的尝试,网络答疑系统还有一些需要改善的方面,比如用户界面设计的友好性,绘制电路图功能的多样性等,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 沈文智. Microsoft IIS 网页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
[2] 萨师煊,王珊. 数据库系统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廖彬山. ASP动态网站开发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 袁连海,董文. SQL Server 2000应用开发实例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 吴建明. web service在校园即时消息系统中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2004.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教材;教学设计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通信、电子等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综合性强,其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如何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手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延伸课堂教学环境,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网络教学也成为电类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教学平台一般应提供:课程相关信息、相关资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精选例题、交互讨论等。在网络环境下,学员可以反复进行在线多媒体课程学习、在线测试以及问题讨论,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体现出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特点,它突破时空界限,延伸课堂空间,拓展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善思考、高素质的人才。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完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中不断发展,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2008年起,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又完成了该课程的网络课程,建成后的电路网络课程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员创造更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1.网络课程的目标功能
1.1 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完整,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材各个方面要适当,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以及适当的教学媒体。系统中要有交互讨论,提供练习和测试,并且具有学习评价与反馈功能。
1.2 课程内容
网络课程内容体系必须完整,涵盖“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典型例题”等基本模块以及课程其它相关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内容丰富科学,结构要合理。能够加强理论与应用结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1.3 技术运用
界面采用“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平台。在此平台上建立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所有媒体包括视频、音频和动画等播放均有可控性,网站导航要清晰、明确,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
2.网络课程内容
2.1 提供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块
课程教学基本模块包括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典型例题等,其中网络教材是利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完成的精美网页,彩色版面设计,要点明确,阅读方便和便于操作。电子教案是我们自编的32讲教案,要素齐全,体现优化的教学设计,体现人文意识和工程背景,体现理论与应用的结合。32次授课录像,采用的是把教师的讲课录像用流媒体的方式在网上播放,其中网页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播放教师的讲课录像,另一部分同步呈现教室的PowerPoint讲稿。通过这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对于辅助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补充与教材、教案不同的一些典型例题,强化基础的学习、开扩学员的眼界。
2.2 提供相关信息资源
提供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电路理论名人名事、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课程教学资源库、习题解答、工程应用实例、国内电路课程名师授课、部分章节双语教学、实验演示、仿真实例、CAI课件等相关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的相关资源方便学生课下自学和课前预习。习题解答和模拟试题用于学生课后自测。提供的CAI课件于2010年获国家优秀电教教材三等奖,该课件为“字典式设计”方案,较好体现了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全面。各知识点间的切换方便,画面美观。每个知识点均通过内容讲解、证明、举例、练习等方式呈现,便于教师课堂使用,更适合于学员自学。其中,方法应用模块把电路的各种分析方法在各类电路中的应用以例题形式呈现,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 实现交互讨论、自我测试
建立交互讨论平台,便于师生讨论和教师答疑。教师固定时间和学生同时在线,就可以实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果老师不在线,学生还可以留下问题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也方便老师上线后回答。同时设有FAQ模块,即常见问题解答。在日常教学和答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学生都感到模糊不清的概念或对某些知识点理解的偏差,这些问题带有共性,我们就将其置入FAQ模块,供学生浏览学习。学生在进入实时答疑模块之前,通常应该先进入FAQ模块输入关键字查询是否已经有了答案,如果在FAQ中没有相关问题或觉得答案不够明白,才进入实时答疑模块。教师负责维护FAQ,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和解答放入数据库中。提供阶段测试题若干套、模拟考试题300题左右进行自我测试等。
3.网络课程特点
3.1 教学性
一是目标定位准确;二是教学内容规范;三是框架内容合理。本课程内容,按课程标准规定的64学时32讲设计,涵盖了教材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和学员所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每个章节教学要求清晰;四是信息展现恰当;五是教学资源丰富。文字、课件、视频、影像等资料比较丰富,资源总容量:8G。其中,课件:60,视频:480分钟,习题:625题,实验:21个,视频讲授:1755分钟;六是交互功能较强。本课程具有自测等人机交互功能和网上讨论、答疑等人机交互功能;七是自主学习便捷。提供了必备的作业并能进行自测,而且还提供大量的拓展资源、阅读参考书目,供学员自主学习和研究参考。
3.2 可用性
一是导航设计结构清晰完整,界面友好、直观,简明,路径准确,链接准确、高效;二是方便可控。操作简便,资料下载快捷,响应速度与学习者的操作比较协调;三是应用效果好。本网络课程投入教学使用后,登录账号、作业、测验、交流答疑记录比较多,教师和学生反映使用效果好。
3.3 技术性
一是设计规范。严格遵循《网络课程技术规范》,符合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规范;二是媒体表现好。媒体运行流畅,界面美观协调,图文、视频选择适当;三是运行安全可靠。各种数据安全可靠,运行稳定,教学单元、素材、数据等维护方便。
4.作用及效果
学生通过对课程教学基本模块的点击,将对课程全部知识点进行学习或复习,增加自主学习的空间,达到强化基础的目的。
关键词: 万用表 安装 调试 实习 原理分析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ulticenter installation practice and theory analysis for the higher institutions in th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multicenter design principle books reference, I analyze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circuit features of the MF47-6 multicenter as the Ohm's law basic principle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I analyze one by one the first circuit, DC current, voltage, AC voltage, resistance circuit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multicenter installation practice and debug design principl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ircuit and DC current meter.
Key words: multicenter; installation; commissioning; practice; principl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N108.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如图1是MF47-6万用表的电路图,它是由六个部分组成:表头显示部分、直流电压部分、直流电流部分、交流电压部分、电阻部分和晶体管测试部分。现将各部分剖析如下:
首先我们看图2、指针式万用表的基本测量原理图。
指针式万用表的基本原理,如图所示,它有表头、电阻测量档、直流电压测量档、直流电流测量档、交流电压测量档几个部分组成。图中SA为量程转换开关“一”为黑表棒,“+”为红标棒。测量直流电流时,外部电流从“+”表棒流进,“一”表棒流出,当测量直流电压时线路中用R2限流降压,当测量交流电压时线路中用VD二极管半波整流,经过电阻R3限流降压,再由表头显示出来。当测量电阻时在“+” “一”两表棒短路连接时校零,有内部小电池提供电流,使表头指针偏转到校零点。
具体电路分析如下:
一、表头演示部分
如图3所示表头为I表=46.2uA,(约2.3KΩ的表头动圈导线电阻)和WH2(500Ω)的可调电阻组成R表=2.5KΩ的表头内阻 (该表在调试时就是把表头的2.5KΩ调准确) 。二极管D3、D4和C1(10uF)并联在2.5KΩ表头的两端。电容C1(10uF)起到平稳电流吸收脉冲的作用,二极管起到电压过高电流过大时的正反双向保护作用。R21和WH1组成表头的分流电路。
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相等的原理由计算得出R21和WH1上的分流电流I分为:46.2 uA乘2.5K= 30K乘I分,由此可以得出I分的电流为3.85 uA。此时表头电流的总电流为I表并=46.2+3.85=50.05 uA,取50. uA。 同时可以算出此时的并联电阻为R表并=(2.5K乘3 0K)÷(30K+2.5K)=2.31K。故等效表头并联电阻为R表并=2.31K,表头等效并联电流I表并=50.uA,如图3所示。
我们再看图3正常满度电流时,表头两端的电压U表是多少?U表=U并=I表乘R表=I并表乘电阻R并表= 50 uA乘2.31K =115.5mV=0.1155V。此电压降远远小于硅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0.6—0.7 V的值,所以D3、D4不导通 ,如图4所示;图4是二极管导通特性曲线。当万一电路接错使表头电压大于等于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0.6—0.7V时,二极管D3、D4导通泄流,因此起到双向保护表头的作用。
二、直流电流档电路的分析
如图5所示,此时表头为50 uA,内阻为2.31K再和R22=2.69K串联,组成刚好为5K的电阻,我们把它叫做R表串=5KΩ,这时表头电流还是I表并=I表串=50 uA,这时表头电压降取名为U表串;U表串=R表串乘I表串=5K乘5 0 uA=250mV=0.25V。 所以当:
2.1三层电刷的量程开关转到直流电流DCmA0.05 mA(50 uA)档时,(电流全部流进表头50 uA)既能测量直流电流0.05mA(50 uA),又能测0.25V的电压降。
2.2电流表是根据并联电阻扩大分流电流达到扩大电流表的量程的原理设计的(下同),当量程开关转到DCmA0.5档时:电阻R4与表头R表串=5KΩ并联分流。同时我们知道此时
流过表头的电流刚好设计为50 uA,内阻为5kΩ,分流电流应该为:500 uA—50 uA=450 uA,根据并联分流电压相等的原理(下同);则450 uA乘R4=50 uA乘5K。由此可以计算得出R4=555Ω。我们的分析和电路图上电阻一致。
2.3同理:当量程开关转到DCmA5 mA档时:R3与表头R表串=5KΩ分流,分流电流是:5000uA—50uA=4950uA,则4950uA乘R3=50uA乘5K,所以R3=50.5Ω。分析也和实际一样。
2.4当量程开关转到DCmA50 mA档时:R2与表头R表串=5KΩ分流,分流电流是:50000uA—50uA=49950uA,则49950uA乘R2=50uA乘5K,所以R2=5Ω,功率取1/2瓦。
2.5当量程开关转到DCmA500mA档时:用R1+ R29二个电阻串联起来看做是一个电阻与表头R表串=5KΩ分流,分流电流是:500000uA—50uA=499950uA,则499950uA乘(R1+ R29)=50uA乘5K,因此500 mA档的分流电阻理论计算为0.5005Ω,实际R1+R29=0.44Ω+0.05Ω=0.49Ω。其中缺少了0.0105Ω;(要是把R1做成0.45Ω的话R1+R29=0.45Ω+0.05Ω=0.50Ω比理论计算0.5005Ω只有少了0.0005Ω 这样误差为很小;但是电阻阻值是国家有标称值的规定,不是生产厂家、使用单位、设计者自己可以任意决定的,为了优先保证后面5A档时用0.05Ω的电阻,所以这里只能选择用R1=0.44Ω的电阻、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少去的0.0105Ω我们估且把它看作是接触电阻存在的缘故吧。
该表的设计误差精确度直流电流0.05mA—500mA档为2.5,5A档时为5。我们知道分流电阻减小分流电流增加电流测量值偏小、为负误差,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误差为:0.0105Ω/0.5005Ω= 0.020979=0.021,小于百分之二点一即误差为2.1;符合设计要求小于2.5。
2.6 5A档时(5000000—50)乘R29=50 uA乘(5K+0.44Ω),所以R29=0.05Ω ,这里电阻刚刚好。设计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把5 00 mA档的分流电阻0.5005分为的R1+R2=0.44+0.05=0.49Ω。其R29=0.05Ω正好为测量5A档分流所用;而5A档测量时要把档位放在500mA档,负表棒不变,正表棒从R29右边5A插空直接,用R29直接分流大电流,避免了量程开关的接触电阻对大电流测量的影响。
三、调试说明
该表在没有校试设备的情况下,可用数字万用表校准,方法如下:
焊好表头引线正端,数字万用表拨至20K档,红表棒接A点,(把表头引线负端从线路板上断开),黑表棒接表头引线负端,调可调电阻WH2,使电阻显示值刚好为理论设计值2.5KΩ,(温度为20℃),调好后焊好表头引线负端。调试就完成了。只要装配没有错误,通过上述方法,本表基本能校准,但是有条件者最好用数字校验台校试。
参考文献:万用表检测应用实例/韩广兴等编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5 ISBN 978-7-121-03993-5
看图识用万用表/门宏编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看图识电子系列丛书) ISBN 978-7-121-12195-1
关键词:高压输电线路;工业;保障;施工技术;
Abstract: The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in the 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societ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a variety of industrial process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refore,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must be 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relat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make full use of the high-te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actical problems the actual analysis of innovation in the practice, in order to avoid in actual engineering major problems.Keywords: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industry;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M7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现代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电力系统的保障,由于地域的不同,我国的电力发电厂有其特殊的地域性,从而长远距离的电力传输已经显露出其重要性。高压输电线路是长远距离电力传输系统的必要环节,其设计和施工技术的问题关系着高压输电线路能否正常运行,电力传输系统能否正常协同运作,现代工业进程能否正常进行,人民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因而,在进行高压输电线路设计与施工技术时要严格依据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依据和相关规程以及具体施工环境因素,以便充分保障其线路在实际运行中的经济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抗干扰性。
1.高压输电线路的实际调研
实际调研是我们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高压输电线路的实际调研有助于我们研究输电线路的分配布局方案的选择,使得建成之后的输电线路正常稳定的运行;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施工时选择科学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使得工程得以较好较快高质量的完成。
1.1实际调研中的线路测量
输电线路的实际测量要特别注意转角的角度和杆塔桩的距离、高度差这几个方面的测量,而在测量精度上要满足规程的要求。在测量转角的角度和杆塔桩的距离高度差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测量流程进行,避免在测量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测量的过程别要对沿线的在建和计划建设,地下与地上工程设施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进行线路路径选择方案的比较,以选择地形条件相对较好、长度短、转角和跨越交叉少的方案。
1.2导线和杆塔的选型
根据所选择的可行性方案,确定后期的输电线路导线选型,输电线路杆塔选型。导线的选型需要根据经济电流密度、导线的最大允许温升、机械强度和电晕临界电压及各种电磁无线电的干扰进行检查效验。在综合考虑输电线路的传输性能、线路容量以及环境特点等因素后,结合导线的机械电气特性并根据具体施工环境、工程造价这几个方面分析,对各种型号的输电导线的截面和导线的分裂型式进行详细的比较,以确定选择的导线截面积及导线的分裂型式。而对于跨越比较大的导线截面要按允许流量来进行选型;同时,输电线路导线的选型应尽可能的在满足电力传输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考虑经济因素,降低成本已获得最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杆塔的选型是高压输电线路的重要环节,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高压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关系着电网的安全运行。所以,在对高压输电线路中的杆塔选型时应根据国家电网输电线路典型设计目录中的海拔高度、导线截面来具体选择不同类型的杆塔模块。不同种类的杆塔其安全性能和工程造价不尽相同,又由于考虑到杆塔的占地、运输、成本造价等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输电线路调研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经济的选择。另外,在同条输电线路中,由于不同的杆塔类型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指标操作流程不同会增加施工成本,所以应该尽量减少杆塔的种类。
2.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
2.1高压输电线路设计的原则
在输电线路前期的调研基础上进行线路的选择,线路的选择应当遵循相关的技术科学理论与相关的规章制度。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地貌特点合理地选择线路的设计方案。以满足实际工程需要为前提,以降低工程成本为目标确定出几个方案,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保留优先权由高到低A、B、C三种方案。以确保在具体设计施工中能有充分的保障。虽然线路的设计方案的确定是在前期大量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但由于施工环境的多变性,还应该在具体的施工环境中做出相应的改进,在实践中以求技术的创新。
2.2输电线路中的线路导线和杆塔选型设计
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沿线的自然条件限制,比如气候、年平均风速、雨量、年平均温度、湿度等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对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风力较大和冰冻灾害频发的地区应该在输电线路导线和杆塔的选型上要充分保证其机械强度,避免因上述自然因素而导致输电线路不能正常工作或是不能稳定工作;在设计输电线路的过程中也要考虑线路自动融冰技术的实现。而对于降水量较大和气候常年湿润的地区,要充分保障导线和杆塔的绝缘性能,避免出现电弧电晕漏电的情况出现。对于特高压线路来说,输电导线自身电晕所引起出现的电磁无线电干扰因素是不能忽略的,它能加大电路的损耗降低传输效率和电力质量。所以要充分考虑不同环境下的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线分裂方案,具体相关方案选型可以参照“国标”进行。地线的选择对于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关节,它应该满足线路短路热容量的要求,耐雷击能力的要求和机械强度抗腐蚀能力等要求。对于特高压输电线路应根据地线场强及地线直流电晕场强等因素考虑地线的直径选择方案。输电线路导线和杆塔上的绝缘设备也是保障线路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在此在输电线路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确保输电线路在其工作电压等级、过电压等级和抗雷击等级等各种不利有害的因素下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
3.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技术
3.1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要求
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关系着高压输电线路最终能否安全正常稳定运行和输送电力品质优劣的关键。因此在施工环节应该严格、充分地依据相关国家技术法规,保证施工环节技术的科学合理性,工程质量的合格性,环境的环保性,运行时的安全性,传输电力的优质性,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输电线路的施工包含着多学科的理论指导,它包括环境气候学、地质学、机械工程学、建筑工程学、电气工程学等等学科,并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要考虑当地的人文习俗和所经线路的物种分布、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是否跨越山涧河流等因素。我们所要做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一些即成的工程实例。其中的杆塔设施是施工的基本环节。
3.2杆塔设施环节的技术要求
杆塔设施的建设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和根本保障。在进行杆塔建设时应根据当地的地质特点在不影响全局输电线路设计的前提下选择地质地貌较好稳定的地方进行,并且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因素等,挖地基,填充钢筋混凝土,立杆塔等等,充分保障每一步的合理科学操作,避免后期出现杆塔侧倒下沉等严重问题。在遇到岩石层地质时应根据不同的岩石类型的深浅风化程度的高低选择岩石嵌固、岩石锚杆等基础型式。而对于其他情况的土质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掏挖、阶梯、斜插板、灌注桩、复合式、联合等基础型式进行,具体情况可以参照国家相关的技术法规进行。直线型和耐张型是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按受力特点所分的两种类型,选择合理的杆塔关系着输电线路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以及建设速度后期维修方便程度。所以,对于选择合适的杆塔对于整体施工和后期的维修保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选择杆塔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占地面积、所经路径的人口稠密程度、建筑情况等。杆塔占地面积过大在人口相对稠密的城市来讲无疑会增加建设成本;在人口相对稀疏的农村来讲会占用大量的耕地面积,一方面会使本已逐年缩小的耕地面积进一步缩小也会给农村推广机械化进程带来不便的影响。此外,杆塔的选型也应该考虑到线路跨越物、跨越距离;充分保障科学合理的跨越高度,线路之间要满足规程规定的安全距离。考虑到工程造价的因素,在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相同型号的杆塔,这样可以在前期施工和后期维修上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劳力从而达到降低经济成本的目的。
4.结束语
本文立足于高压输电线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的整体分析,分别从设计前期的课题定位到高压输电线路的实地调研,再到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方案的确定,以及建立在线路设计上的施工技术和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课题,它所涉及的学科分布广泛,技术含量比较高,同时它所带来的劳动强度也比较大,尤其是施工环节在野外进行,这就给工程本身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虽然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勘探测量,但是在具体施工中还会遇到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生搬硬套原有既定的方案,以保证设计施工质量满足具体工程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创新。严格确保线路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性,施工的安全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郭思顺.架空送电线路设计基础[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李博之.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技术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尚大伟.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操作指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关键词】输电线路;建设与运行;制约;技术创新
在国民对供电质量提出较高要求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保证输电线路运输的承载力较大,进而保证供电持续、稳定、安全、高效的进行。但是,通过对近些年我国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行实际情况予以了解和分析,确定自然环境因素、土地资源因素、线路走廊因素及安全管理与维护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行,这不仅难以保证输电线路良好运输,还可能给电力事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将目光落在“技术创新”上,即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采用柔流输电技术、采用大截面导线等,从而使输电线路优化建设,良好运行。由此看来,不断创新输电线路相关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1输电线路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输电线路运行是电力运输的关键环节,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做好相关建设与维护工作,确保输电线路能够长期高效、可靠、安全的运行。而通过对我国输电线路建设与运行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输电线路建设与运行之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其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经过进一步分析,确定制约输电线路建设与运行的因素有:
1.1自然环境因素
相对来说,自然环境因素给输电线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极易造成输电线路故障。其实,自然环境因素所给输电线路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雷电因素和冰害因素。其中,雷电因素所给输电线路建设与运输带来的破坏,主要是暴雨天气中雷电产生,并且作用在输电线路上,使输电线路瞬间产生较大的过电压、过电流,超出输电线路承受范围,给输电线路带来极大的破坏;同时还可能造成电热效应发生。冬天频频降温可能会引发冰害,尤其是对输电线路建设与运行来说,这可能造成输电线路断线、倒塔等故障情况发生,致使输电线路无法正常运行[1]。
1.2土地资源因素
在现代化的今天,因城市建设、农耕、自然环境营造等,使得土地资源的使用需求不断增多,进而造成土地资源日益匮乏。而从电力供应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使其对电量需求持续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所需,势必要扩建输电线路,如此必然需要运用土地资源。这就使得输电线路建设、运行与土地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制约输电线路的建设与运行。
1.3线路走廊因素
出于保证输电线路良好运行的考虑,在具体进行输电线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慎重选择线路架设的线路走廊,即考虑场地因素、导线排列方法、噪音干扰等方面,为提高线路走廊的应用效果创造条件。但是,在具体建设输电线路的过程中却难以做到这一点,主要是输电线路走廊的规划设计与选择,或难以解决资源消耗严重问题、或难以解决居民区聚集地区建设问题,致使线路走廊设置不佳,相应的输电线路的运行必然会受到制约[2]。
1.4安全管理与维护因素
出于保证输电线路良好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考虑,切实有效的落实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当前供电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而通过对输电线路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落实情况予以了解和分析,确定诸多电力企业或单位过于重视输电线路的建设,忽略了输电线路安全管理和维护,进而未能及时改进、合理规划安全管理工作和日常维护工作,致使两项工作的做未能充分发挥,相应的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难以保证。
2输电线路建设与运行中的技术创新
针对当前制约输电线路建设与运行的因素较多的情况,应当将目光落在“技术创新”上,即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采用柔流输电技术、采用大截面导线等,从而使输电线路优化建设,良好运行。具体内容为:
2.1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
目前,我国的输电线路错综复杂,无法保证安全运输,利用走廊的形式进行输电仍旧是主要方式。为了改变着这局面,确保输电线路长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需要我们构建远距离的、大容量的电网。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具体落实在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之上,着重分析输电线路存在的危险性,进而按照相关标准及电网运行需求,科学合理的构建特高压输电线路,避开电网错综复杂的方位,如此不仅能够保证输电线路良好运行,还能尽量避免线路短路问题的出现,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3]。所以,输电线路建设与运行的技术创新之一,就是创建特高压输电线路。
2.2创新采用柔流输电技术
作为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行的技术之一,其有效应用不仅能够保证电网高效、可靠、安全运行,还能促使电网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要想使柔流输电技术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在输电线路建设与运行之中创新应用此项技术,也就是了解输电线路建设与运行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而分析柔流输电技术的优缺点,进而创新和优化柔流输电技术应用方案,良好的构建输电线,保证其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运行[4]。
2.3采用大截面导线
基于相关理论知识,假定线路的电压等级、导线材料等均相同,以导线发热条件为基础,那么在导线截面积增大的情况下电容量也会随之增加,相应的电阻、电位梯度也会减少。从输电线路运输的角度来说,导线截面增大,可以改善线路走廊的电磁环境,减少线路电阻损耗和电晕损耗,为使输电线路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创造条件。鉴于此,基于输电线路良好运行考虑,适当的增大导线的横截面也是非常必要。
3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自然环境因素、土地资源因素、线路走廊因素及安全管理与维护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行。对此,应当通过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创新采用柔流输电技术、采用大截面导线等技术创新来改变现状,优化输电线路建设及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亮亮,杜江.浅谈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行中的制约与技术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6):53.
[2]江山,亓翔.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行中的制约与技术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1406.
[3]彭镇权.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行中的制约与技术创新研究[J].民营科技,2016(9):256.